1
专题 7 文明新风,人文素养
【命题预测】
话题界定:文明新风,人文素养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传承美德,践行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高考作文一直肩负着“立
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倡导文明新风”始终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话题。
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去关注各种与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等相关的社会现象,将遵规守纪、和谐友
善等文明之风牢记于心,外化于行,唤醒道德意识,让文明成为一种品质。
【高分建议】
文明新风类材料作文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反思,因此,在写作时要体现出思维深度,特别要
注意行文的思辨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双慧眼,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和论述不能仅仅流于表面的
思考,一定要对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源、现象造成的危害等进行深入剖析。
在行文过程中,广大考生还要注意处理好理性与文采之间的关系。写作文不等于答政治题,理性
不等于干干巴巴的空洞说教,应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与论证方式使文章鲜活灵动,充满张力与活力。
例如,在举例说理时既可以运用排例法,也可以运用对比法、比喻法,这样既能使论述深刻有力,也
能增强文章的文采性与可读性。
另外,考前阅读一些关于社会文明现象的时评、社论等,多做一些思想深刻、有思辨性文章的笔记
摘抄, 对提高作文分数有重要作用。
【认识提升】
一、 对弱势群体的关照是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1.盲道问题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梁红玉路世纪佳苑西大门附近,记者发现一些配电箱居然压在
盲道上,上面还写着“有电危险,请勿靠近”。视障人士对这些障碍物难以及时避开,盲道
自身的状况也令人担忧,磨损严重。
中国有 1700 万盲人,但身边能见到的盲人很少。盲道不少,却名存实亡;车辆呼啸,
盲人奈何?他们怎么用手机,如何在生活,这本不应是平行世界里的故事。世界以普通人
为基本尺度无可厚非,但何为文明?正是撕开黑暗处,让光照进来。他们看不见我们,我
们应看见他们。
2.关照自闭症儿童
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儿童与大学生共舞
2021 年 4 月 2 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这天,徐旭的志愿者组织在长春多所高校开展
了帮扶活动。
这些孩子都是自闭症儿童。徐旭也是一位志愿者,今年已经是她自愿为自闭症儿童及
其家庭服务的第九个年头,百余个家庭得到过她的帮助。
当天,孩子们将与近百位大学生共跳一支舞。“这些自闭症儿童是不太听指令的。”平
时余旭与家长们会为孩子们安排歌舞课,学习一些简单的音律和肢体动作。“今年,余旭想
让这支舞蹈‘跳遍’长春市,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个特殊群体。”
“与社会逐渐接触,可以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一位自闭症儿童家长说,
在交流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变得更加自信。
3.努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残疾人的心灵
2
今年是残疾人保障法实施 30 周年。30 年来,在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等
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保障了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无障
碍出行、政治参与等权利,残疾人可以平等、充分、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美好
梦想。我们要从道德和法制两个方面,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努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残疾人的心
灵。
二、分餐公筷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菜从一个锅里舀,一个盘子里夹”,围桌聚餐、同盘而食,中国人的合餐
制已持续了上千年。而多起因外出聚餐或家庭聚餐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感染事件显示,合餐制正成为病
毒传播的主要渠道。实行公筷和分餐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多一双公筷,多一次分餐,就多一份
健康保障。
【立意】疫情时代,“公筷公勺”成为标配、“分餐分食”蔚然成风、“拒食野味”成为共识……餐
桌文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无论是国家下达的号召,还是单位、学校的教育倡导,亦
或是骇人听闻的疫病感染事件,都在告诫我们一个不变的事实:病毒无处不在,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
有效保障生命健康。
角度一,分餐不分爱,公筷总关情。疫情之下,分餐是必然之选;疫情过后,更是长久之利。其
一,分的是食物,合的是健康。饮食健康将在疫情过后成为新的热点,国人饮食健康理念将在以往基
础上有更大提升,聚餐模式中近距离接触细菌不断传播,需用新的饮食模式提升健康基础。其二,分
的是餐桌,合的是文化。分餐制并不意味着打破传统文化的团圆,而是通过更健康的方式凝聚人心,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五千年中华文化并不是只在一餐一桌之间体现。其三,分的是距离,合的是共
创。新的饮食模式将促进餐饮文化向更好、更健康、更绿色发展,促使餐饮行业更注重自身食品质量,
更注重生产效率,把控生产环节,为健康中国提供支撑。分餐并不 “生分”,疫情时代当看作是一种
格外的健康关爱和温馨。践行分餐制与使用公筷公勺,更是社会的文明进步,对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
体健康负责,才是最珍贵的“人情”。
角度二,分餐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回归。根据《周礼》《礼记》等典籍记载,早在周
朝,我们就实行了分餐制。而在汉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盘,叫做案。举案齐眉,这个成语
便是指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直到宋朝,合餐制才被贵族阶层和民众在舆论上所接受,直到清朝,
合餐制才真正取代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吃饭方式,并延续至今。所以,一定程度上说,恢
复分餐制,并非违背中国传统,反倒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回归。
角度三,文明重在细节,习惯重在养成。推行分餐公筷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发挥社会合力。首先
政府要积极倡导、强化社会教育;其次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
子、教育孩子;还有就是学校要将餐桌礼仪搬进课堂,让餐桌文明在孩子心中扎根。郭晶晶、霍启刚
夫妇也倡导分餐、公筷从娃娃抓起,建议大家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一起朝着文明饮食的目标进
发,打好这场“舌尖上的保卫战”。良好习惯的形成,社会宣传、行业推进、标准制定、立法规范,缺
一不可。
【例段】疫情早已击碎了我们习惯的生活模式,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零接触”成为了新礼
仪、“一米外”成为了安全距离,试想分餐公筷是否也将成为新文化?但一种新习惯的普及和养成,
单靠宣传和引导不够,单凭个体的自觉更不行。要想大力度、大范围地推而广之,最有效的方式还是
应当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固定。例如,上海率先为公筷分餐立法,先试先行,收到良好效果。改变传
统的合餐习惯,倡导健康的分餐制度,这也是一种餐桌上的“移风易俗”。分餐不是分隔爱,而是分
享健康、共享文明;公筷公勺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武器”,而是守护人们健康的“利器”。(推行
公筷分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法规范,一针见血,观点鲜明,颇具见地)
3
三、“码”上敬老
目前信息化正快速发展,当社会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时,老年人未必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反而
面临种种不便。特别是疫情肆虐时期,很多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调出健康码而影响了正常生活,
因没有健康码,老人被赶下公交车、不能进超市购物、不能去医院看病等现象数见不鲜,日常生活中
老年人不会使用移动支付被拒收现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扫码时代”,如何让老年
人过上正常生活进而可以安享便利?智能互联时代,如何敬老,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时代
难题。
【立意】社会越发展,越应该给老人提供便利,而不是将他们挡在发展的大门之外。老龄化趋势
越来越明显,对老人是否有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体现着一个社会的进步。尊老与否,关系一个社会的
文明程度,而智能化时代,更应该多给老人一些特殊的照顾、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尊重,让他们感受
到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信息化社会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角度一,耐心是最好的孝心,年轻一代有义务帮助老人融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已不可阻挡地快
速到来,年轻一代在追随科技浪潮的时候,请一定要关心一下身边逐渐年迈的长辈亲人,让老人们更
好地融入智能时代。但对于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不少老人问晚辈两三遍,对方就不耐烦了,老人也不
想学了。因此,子女晚辈和颜悦色、不厌其烦的态度特别重要。例如,杭州一位姑娘教外婆用微信,
教了几次没教会,就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把每一步的操作步骤都画了下来,这样自己不在
家时,老人也可以操作。又如,重庆一个大学生也作了一份微信使用手绘本,教父母使用微信,用图
表演示怎么操作,这些爱心操作指南一定让长辈很欣慰。曾经,父母、长辈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们儿
时提出的各种幼稚问题,现在,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加倍奉还”。晚辈们用爱心、耐心来对待老人,老
人慢慢总能学会一些基本操作。
角度二,活到老学到老,老人也要紧跟时代步伐。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并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
“科技不等人,你不愿意学习,只能被社会抛弃。”“拿出跳广场舞的执着,什么手机都能学会用了。”
在互联网上,发出类似声音者不在少数。近日,“八旬奶奶报班学智能手机”一事引发关注。湖南长沙
一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吸引许多老人前来报名,其中最年长的 88 岁。上了培训班,许
多老人表示微信通话、发朋友圈、看视频、网购、申请健康码都能轻松搞定。其中一位 82 岁的老奶奶
说:“必须学习。社会进步太快,不学习跟不上时代,就要被淘汰!”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从心
理上接受新事物,不能拒绝再学习,要不断练习以勤补“拙”,力争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
角度三,智能时代,人工服务仍不可或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这份尊敬,
正体现在对老年人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与照顾中。近日,“湖北一位 94 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子女抬
进银行进行人脸识别”一事引起社会热议。银发老人被抱起时,瘦弱而困窘的身影,刺痛人心。社保
卡本是便民利民之卡,如此激活,不仅暴露了银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也暴露了网络时代相关规定需
要与时俱进。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能银行上门服务,或者推出子女代办业务?科技为人
服务,不是让科技淘汰了老人。
【例段】回首过去,传统的孝顺意味着“扇枕温衾”,在天热时,为年迈的父母凉席;在天寒时,
为父母温床;也意味着“卧冰求鲤”,不顾天寒地冻,只为让父母吃上美味的鲤鱼。诚然,孝顺的方式
或许不尽科学,缺乏理智,但是这一举一动中蕴含的炽热孝亲的温度着实温暖了父母,亦感动了后人。
反观当下,“互联网+”时代虽便利了生活,却阻隔了孝心的传递。身为子女,我们是否可以学习手绘
微信教程的网友让父母跟上时代步伐,亦感受到子女关爱?我们是否应在网上挂号后亲自在父母身边
陪伴就医?我们是否应在周末空闲时分回家看看,为父母做上一顿美味佳肴,而不是点外卖随意应付?
时代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孝亲敬老的态度不应该改变,“扇枕温衾”的温度应该传递。且将孝亲敬老
的温度传递,走出冰冷屏幕,让父母切实感受儿女关爱!(三个“是否”反问,既发人深思,又充满辩
4
证色彩,凸显主题)
【素材金库】
文明新现象
(1)静音车厢.高铁车厢是一个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乘客将自己携带的手机等
电子产品声音外放,或者小朋友大声哭闹、乘客间高声攀谈等,必然会影响到周围乃至整个车厢的乘
客。如今,在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已经成为公众认可和遵守的文明准则。同
样,在高铁车厢内约束自己言行,养成“文明静音”的乘车习惯,创造一个良好、文明的乘车环境,
也是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
(2)文明祭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文明祭扫”,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倡导“绿色祭扫”。
燃烧纸钱,显富摆阔,甚至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仅破坏了“春和景明”的大好景致,也与清明节所
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背道而驰。因此,现在不少市民都选择了低碳环保的文明祭扫方式来祭奠先人,
例如,植树祭祀,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网络祭祀,通过设立网络寄语专栏来
表达缅怀、追思之情;心语祭祀,通过献花祭、烛光祭等形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等。
(3)光盘行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厉
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生活态度,光盘是节约、是公益、是习惯。为减少"舌尖上的浪费",众多餐厅开
启了行业内的"光盘行动",为顾客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鼓励把
没吃完的剩菜打包带走。深入民心的“光盘行动”始终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仍并不遥远,
即便时至今日,尊重粮食仍是需要被奉行的传统美德之一。
(4)垃圾分类。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措施的出台,如何让更多人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成为了垃圾分
类宣传的难题。近日流行的几款非常有创意的垃圾分类趣味游戏,让人们在玩乐中,轻松学会垃圾分
类知识,更好的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推广,营造了“垃圾分类人人知晓,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
好氛围。
(5)文明出游。享受美味野餐,离开时也不忘把果皮、塑料瓶清理带走;和雕像合影留念,同行
的人及时提醒不要“亲密接触”;车厢里孩子哭闹不止,邻座不生气反而耐心地帮着哄孩子……这些
不时映入眼帘的温馨景象,让人会心一笑,不由感叹:文明的举动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然而也应看
到,一些不文明行为仍时有发生,从接连发生的“车窗抛物”事件,到一脚踩坏 6000 年丹霞地貌,再
到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泳”等,这些事件再次引发人们深思: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除了脚
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带走”的文明出行人,让自己成为旅途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主题写作】
角度一:让孝亲敬老成为智能时代新风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女孝亲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年迈的父母叫车、点外卖、网上缴费、就医挂号。但有
媒体提醒,不要忽视传统的“扇枕温衾”所传递的温度。
材料二: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位高中生参加由哈佛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发起的“社会创新课
题学术研究”竞赛引起关注。他们设计的“养老卫星城”方案既有完善的养老社区,也有年轻人就业
的岗位和小孩就读的学校,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目前,我国已初步构
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少了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孝亲敬老,需要“温衾”的务实和“温度”
的传递。新时代如何孝亲敬老?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
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关于写作内容。作文的三段材料分别涉及个人、社会、政府三方的责任以及高科技
与传统文化冲突,核心事件就是“孝亲敬老”。“孝亲敬老需要有‘温衾’的务实和‘温度’的传递”,
暗示考生要正面去思考材料,思考在互联网科技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孝亲敬老”的“温情”与“温
衾”的务实、“温度”传递之间的关系,并推及到所有老人,让他们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国
家发展进步的红利,为 2035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文章有无从“小康社会不能少了老年
人的幸福生活”这一高度去理解“孝亲敬老”,是判断符合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的分水岭。
关于写作任务。“结合材料”指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组合的材料来谈,不能抛开材料谈“孝
亲敬老”。可以写“新时代如何实现孝亲敬老”、也可以从网络、社区、政策等角度阐述如何“孝亲
敬老”。不管结合哪个材料,都要求考生写作时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来谈,不能仅停留在“宏阔叙述”
上,要能“以小见大”,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
范文
乘时代之新风,兼温衾之暖意
树欲静风亦止,子欲养且亲尚在。昔时膝下嬉玩之童子,今日欲报取三春晖。年轮增添,“二十
四孝”之举已成为过去;新风拂面,尽孝方式却更为多元。顺科技之势,乘时代之新风,以报父母;
怀扇枕之爱,兼温衾之暖意,以尽孝心。
“全民尽孝”的潮流在当代中国日渐盛行,而科技的发展亦为孝亲敬老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渠道。
微信、微博的盛行,已渐取代书信报纸的位置,老一辈的生活方式亦面临来自时代的冲击,知乎上“如
何快速地教父母使用微信”的问题,回答已上万条,一眼望去尽是孝心充斥的暖意;著名诗歌 App“西
窗烛”热度最高的一句诗便是:“我会认真教你怎么网购与微信,一如你教我走路那般耐心。”老年
人要幸福,必定不能被时代的洪流抛弃。而身为年轻人,则有带领老人走入新时代、新世界的责任与
义务。
乘时代之新风,私以为即顺时代发展的潮流,让老人们能与我们共享发展的红利。教老人们扫码
支付,免去了老人因记忆不佳忘带钱包的尴尬;教老人们手机叫车,免去了老人在烈日寒风下辛苦的
等候;教老人们点外卖,免去了腿脚不便无法买菜的困扰……信息化、便利化的今天,孝亲敬老也要
方便实用,做到最好。鲁迅先生曾形容父辈是“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我们到广阔的天地去”。那我
们更应打开新时代“闸门”,带老人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
然而,生活的迅捷不代表子女与父母的距离会因有了一方屏幕而拉远。我们要重视的,是方便的
今日,也不能因无形联系的增多而减少了有形的联系。今年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增添了养老费用
的专项扣除,意在何处?两会中完善养老基本服务的方案出台,意在何处?国家在暗示你,在提醒我
们,要把目光放回老人身上,朝前看的同时,亦要向后回顾。
看看养育我们的父母,青丝变白首。我们应牢记的,依旧是亲情的温度,手机构建的微信语音,
抵不过归家的促膝长谈;外卖食物的丰盛,抵不过亲自洗手做羹汤的温暖。华附高中生设计的“养老
卫星城”方案,正击中了这个痛点。科技的进步使奉养老人更便捷,不是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找条件,
而是希望亲情的传承有其助力会更深远与温暖。
乘时代之新风,兼温衾之暖意,“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奔击汰,需伫飞云之楫”,孝亲
敬老,随时代的进步,不能缺失的,即是温衾扇枕的落到实处。
角度二:疫情也是提升公民素养的契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2020 年 7 月 8 日,高考结束后,湖北大门口,
有数千名家长接到孩子后陆续离开,环卫工人像往年一样来到现场,却发现没有留下一片垃圾,10 多
6
名环卫工扑了个空。
有人聚散的地方,都难免会留下垃圾,曾几何时,某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更出现过垃圾扎堆、
环卫工不堪重负的“壮观”场景。考场外,家长散去却没留下一片垃圾,环卫工连声感叹市
民素质明显提高,网友更是直呼“家长做了好榜样”,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人们的改变很多很多……
班级计划围绕上述事件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围绕上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暗示考生要针对湖北大门
口数千名家长没有留下一片垃圾这一事件,并联系“评述”部分环卫工人的感叹和网友的评论展开联
想和思考。“班级讨论会”暗示发言的场景是讨论会,写作对象是同班同学;“写一篇发言稿”限制
文体为发言稿,考生要有交流意识和对象意识。我们可从如下四个角度确定立意——家长层面:潜移
默化,在维持公共卫生方面“做了好榜样”,经历了疫情中的种种,还有其他变化可做榜样。公众层
面: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序良俗,人人有责;见贤思齐,感动更要行动、点赞更要看齐。社会层面:
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维护公共卫生,创建健康文明社会。国家层面:
抗击疫情,凝聚人心,提升了公民觉悟;抗疫也是一次很好的公民实践教育,疫情并未结束,要抓住
抗疫这个契机进一步提升公民觉悟。
范文
为文明发声,做榜样献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为文明发声,做榜样献力”。
疫情浪潮去,华夏春光来。经此一疫,因遍地一尘不染而被贴上“高素养”的标签,千
名家长齐展素养为保护环境而献出榜样伟力。时代的考量急需榜样的身影,国家的进步亦急需公民素
养的提升。因此,我在此倡议“为文明素质而发声,为榜样英雄而助力”。
涵品养慧,重德讲礼,提升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必修课”。
连声感叹的环卫工、不染一尘的洁净地面、井然有序的考场周遭……一个个细小的镜头折射出国
民素质的飞跃,国家容貌的崭新。但谁曾料想,百年溯回,行走在北京街头的市民依然面容枯槁、颓
败虚弱,国民风貌竟被“东亚病夫”框定?谁曾记得,昔日解放后的中国依旧是粗鄙肮脏、污言秽语
充斥在人们的口中?仍旧记得,当初并排齐行,欢声笑语将“红灯”视若不见的不文明行为……“大
人,时代变了”,镜头中的臣子如是说,而在我看来应是素质的提高引领了时代的变迁,庚子新冠无
疑从侧面为人们打上了“文明”的烙印。
英雄辈出,榜样频现,楷模是国家发展的“顶梁柱”。
基辛格曾经在《论中国》中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这群“环卫卫士”
的模范家长又何尝不是榜样?疫情战场催发着英雄的身影:“国士无双”钟南山,“竞速死神”张定
宇,“生命预警”李文亮……夺得光彩勋章,尊为“人民英雄”,可这背后的真正意义在于呼唤更多
的英雄与榜样。道不远人,“人人皆可当英雄”的美好愿景终将实现,争做榜样才能涌现更多榜样!
家长此举,必定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众人合力,躬身入局,担负起责任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
疫情猝不及防,白衣执甲,英雄逆行,他们以凡人之勇,比肩神明,这是场磨难,也是精神的洗
礼。经此一疫,武汉的人民对守望相助、共担风雨更加感同身受。所以高考考场外家长身上
的不止有对“孩子的期盼”,更有为他人留一份清洁空间,为环卫工工作减压的“环境责任”。而当
7
今的我们也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力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淡然,弘扬“家国同心,
人人有责”的价值理念,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赓续不尽的“文明圣火”!
握文明素养,当文明有礼中国人;扬榜样意识,做英雄无畏楷模标杆,时代布棋,愿为一子。时
代等待你我发声,未来静候你我躬行!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