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一)(解析版)

ID:690192

大小:29.0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5-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3.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山木》篇记述: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 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 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回答 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 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 一个固定点。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 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问?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题目分析】 首先我们从整体上看这道作文题,可以发现它依然是一道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待这 类作文,我们依然要遵循从任务语到材料语的审题步骤,审出每一个任务指令,尤其关注核 心任务(主题)的解读。 情境包括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以及交际的场合,在写作中应围绕要点写出其具体的特 点。 一审任务语 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 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问?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解读】这则任务语没有出现明显的“主题”字眼(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主题都 会直接出现,例如本题;也并非每一个写作主题都会出现在任务语中,例如 2021 汕头一模 的作文题,“传承企业家精神”这个主题就是隐藏在材料语中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 般作以下考虑:一是任务语通过另一种表述形式表述主题;二是主题出现在材料中,或者需 要我们概括材料而得出;三是要综合材料语和任务语的要求,自己思考得出。本题属于最后 一种情况。 ①庄子的回答已成历史,弟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这句话提示我们写作主题是对弟子问题的回答。 ②今天,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的你,如何来回应弟子们的千年之问? ——这句话有一个关键词,这个词提示了写作对象,这个对象是“身处新时代大发展中 的你”,它充分提示了我们:我们的回答,一定要有我们的时代特点,毕竟一个过去的人跟 一个现代的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的回答是一定带有现代人的印记的;除了给弟子答 案以外,更重要的是把弟子的问题转成自己的问题,写出这个问题的当下意义,因为所有的 意义都应该是指向当下或者未来的。 二审材料语 《庄子・山木》篇记述:子和弟子们行于山中,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伐木的人并 没有砍伐它,原因是“无所可用。”庄子便对弟子们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下山 后,朋友命人杀雁来招待庄子一行。仆人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回答 说:“杀不能鸣者。”于是,弟子们就有了疑问,对庄子“大树因不材而活,主人之雁因不材 而死。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偏滞于任何 一个固定点。 2 【分析】这是一则叙事性的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个层面的内容:①一棵树因“不材” 而存活,一只雁因“不材”而被杀;②同一做法,结局截然相反。这个现象引起了庄子弟子 的困惑;③庄子对弟子的回答。 三审材料语与任务语的交集 ①材料语解释了任务语中“弟子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怎样处世?——进一步结合问 题提出的背景(层次①),问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我们要怎样处世?是该成材?还是不成 材?——再结合任务语中的“新时代”,可再进一步表达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怎样处世?是 该成材?还是不成材? 根据问题,我们要给出答案,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思考为何要这样(成材?不成材?)处 世?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时代使命思考处世方式的意义和必要性;还应该结合人物的身份特 点去回答具体如何践行这种处世方式。 ②材料语中的庄子的回答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尽管任务语中“庄子的回答已 成为历史”,提示我们应结合时代特点给出新的回答。不过我们本着给出的材料都有价值的 原则,若能尝试发掘庄子回答的新时代意义,也是可以成为一种睿智的回答的。 【教师下水作文】 顺应时势,发挥己用 黄健珊 一棵大树因“不材”而免于刀斧之祸,一只大雁却因“不材”而死于刀斧之下。此番现 象让庄子的弟子困惑:“到底要如何处世?”庄子说,要顺其自然而处世,“以时俱化”,不 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概述材料】 尽管已经历经千年,但我依然觉得,庄子的回答便是最佳的答案。【表明观点】 庄子的回答,告诉了弟子,以及你我:要顺应时势,发挥己用。【围绕观点,从原因的角 度展开分析】死于“不材”的大雁鲜明地说明了:为人就要发挥所用。然而何为发挥所用? 也许是作为一棵树就该被用作制作家具或房子,或被画成画作供人欣赏,又或被写成诗篇让 人歌颂。诚然,这样的树的确是有用的。可是如果被制成的家具、房子,那些画作与诗篇, 是被用以糟蹋,这又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了吗?【从“发挥所用”是什么的角度,结合材料中 的“大树”分析何为真正物尽其用】 谈及“有用”,人们习惯为其贴上“高大上”的标签,仿佛非要轰轰烈烈为国为民才称 得上“有用”。然而,像庄子那般保全自己,以成就个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的文 学高度,或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有用?庄子没有否认有用,只不过 在那个“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在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混乱时代,庄子只能选择这种发挥个人“小用”的方式。庄子 用实际行动告诉弟子:要顺应时势,发挥所用。而这,正是庄子回答的智慧之处。【结合材料 庄子的回答,论证“有用”的两种体现,论证要物尽其用要顺势而为】 庄子告诉今天的我们,身处大发展的新时代,就要成为栋梁之材。【结合当今时代特点, 谈当下“有用”的内涵】我们比庄子幸福,我们生在一个尊重人才的机会。看研究出全新抗 疟疾药物青蒿素,为守护人类健康做出健康贡献的屠呦呦过得诺贝尔奖的殊荣;看培育出“东 方魔稻”,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杰出贡献的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生长在这样一 个时代,我们无需担心自己的付出被淹没。我们更比庄子幸运,我们生逢盛世,没有哪一个 时代像今天这般强烈呼唤栋梁之材。就像面对狡猾变异的新冠病毒,我们需要更多像钟南山 院士那样的栋梁之材支撑人类的健康基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我们需要更 多“北斗之父”孙家栋那样的栋梁之材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结合时代特点,举例分析】 3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之下,今天的时代,每个人不仅需要发挥“小我”之用,更要 努力成为栋梁之才,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顺应时势,发挥所用,是庄子的智慧回答。当下作为一名学生,便顺应当前学习形式, 认真学习,实现“小我”价值;未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建设者,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 时代的栋梁之才。【结合学生的实际谈具体做法】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愿我们有感新时代的号召,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相关素材】 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处世哲学 王能宪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 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 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 不材之间。” ——《庄子·山木》(节选)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清静 无为,就是要求生活在 世界上的人们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不要有任 何人为的即主观的努力。因此,总体上说来,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 不过,另一方面庄子的学说中又包含着许多辩证的思想,许多合理 的成分,充满智慧和哲理,富于思辨和逻辑。而且,他的“十余万言”作品大抵用寓言的形 式写成,不仅篇幅宏大,汪洋恣肆,而且想象 丰富,寓意深刻,有很浓的文学意味。 这篇寓言题为《山木》是因为文章开头的一句中有“山”和“木” 这两个字。我国古 代早期诗文,往往没有标题,后人采用“首句标其目” 的办法,即用开头两个字,或开头 一句中包含的两个字做题目。可见, “山木”这个标题,不是由文中的内容概括出来的, 不同于庄子的其 他寓言,像《逍遥游》《庖丁解牛》等标题是总括全篇内容的。《山木》 这 篇文章篇幅很长,内容很丰富,我们这里只欣赏它的开头一段文字。 文章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 茂。”庄子带着他的一 群学生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长得枝叶 繁茂。“庄子行于山中”,字面上只写庄子一 个人行于山中,实际上 联系后文看,他是同他的学生在一起的。“见大木”中的“大木”, 就 是大树。“见大木”,自然没有什么新奇,庄子感到有点儿奇怪的 是“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 也”,伐木的人只是站在大树的旁边,却并 不砍伐,取以为用。这里,“伐木者止其旁”中 的“止”,是“停” 的意思,“止其旁”,就是停在那棵大树的旁边。“不取”的“取”, 是 取材、取以为用的意思。这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为什么伐木者“不 取”呢?庄子便上前向 伐木者打听。“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问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告诉庄子说,这棵树不 成材,派不上什么用场。于是,庄子回过头来向他的学生们说道:“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这棵大树是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能活到它的自然寿限的呀。“不材” 就是不成材、不能做材 料、没有用处的意思。注意,“不材”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天年”,就是自然的 寿命。“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实际上是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才没有像那些可 以 做材料用的树木一样被伐木者砍伐掉,因此得以枝叶繁茂地一直生 长下去,直到老死为止, 也就是享尽它自然的寿命。 以上一层意思是说庄子在山中见到一棵不成材的大树,悟出了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年”的道理。《庄子·逍遥游》说,“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一种物体,如果没有谁加害于 它,说明它一无所用, 一无可取。对于伐木者来说,他来到山林中,当然要选取一些有用 的 树木,砍伐下来,取材为用;对于山中的树木来讲,有用之材总 是先被砍伐,可以说成材 4 为患,成材的反而倒霉。而无用的树木则 可以免遭砍伐的厄运,得以终其天年。从这一角 度来看,那棵不成 材大树的一无可取,对它自身来说,倒成为另一种最大的“可取”— 得 以保存自己的生命。这一现象引起了庄子的注意,庄子并且将它 同自己后来碰到的另一相 反的现象联系了起来。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庄子和他的学生从山中出来 之后,住在他的一个朋友 家里。“夫子”,这里是对庄子的尊称, 因为这篇文章是他的门徒弟子整理的,所以门徒弟 子称他们的老师 为“夫子”。“舍”,是住宿、歇息的意思。“故人”,老朋友。 “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庄子来到老朋友家里,“故人喜”, 老朋友非常高兴,于是十分热情地招 待他,“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就让家里的童仆杀鹅烹调做菜招待他。“竖子”,是对童仆的 称呼, 即家中的佣人。这里的“雁”,据考证就是鹅。“烹”,即烹饪; 一说作“享”,享用 的意思,当然也可以解得通。这位故人见庄子到来,连忙吩咐童仆杀鹅摆酒,为他接风洗尘。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童仆得到吩咐,就问主人老爷: 一只 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请奚杀”的“奚”, 是疑问代词,“奚杀”就是“杀 奚”,杀哪一只。大概庄子的这位 朋友家中共养了两只鹅,“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这里 的“不 能鸣”,是说养着没有什么用处的意思,与上文的“不材”意思相同, 也是一个关 键词语,不可忽略。主人听了童仆的请示之后,立即回 答道:“杀不能鸣者。”杀那只不会 叫的。 以上是第二层意思,写庄子来到朋友家中,朋友杀鹅款待他,两 只鹅,一只会叫,一 只不会叫,那只不会叫的被杀掉了。从第二层意 思看,不成材也为患,不成材的也倒霉。 这就与上文写到的山中大木 的情形正好相反了。大木因为没有用处而得以终其天年,而这 只鹅却 因为没有用处而被杀掉。前后发生的两件事凑到一块儿,很自然地引 起了庄子和他 的学生们的一番议论,这就是下面第三层的内容。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第二天,弟子们就向庄子请教。请 教什么呢?“昨日山中 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 材死。先生将何处?”昨天山中的那棵大树, 因为不材得以享尽自然 的寿命;如今主人家里的鹅,却因为不材被杀,先生如何看待这个 问 题呢?遇到这种情况,先生将如何自处呢?山中之木,成材的被砍掉, 不成材的得以终 其天年。按照这个逻辑,主人之雁,就应当是那只会 叫的当宰,可主人偏偏杀了那只不会 叫的。同为“不材”,却得到了 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那么,到底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 呢? 庄子微微笑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周”是庄子的名字,《史记》记载,楚威王 曾经派遣使臣,带着很多钱财, 请他出任楚国国相。庄子却拒不接受,表示不为有国者所 左右,要 终身不仕,以快其志;宁可穿破衣,处陋巷,自得其乐。所谓“处 乎材与不材之 间”,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诚然,庄子的这种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并不值得赞扬和效法。但 是,庄子之所以采取 这种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又何尝不是对那个现 实社会不满和抗争的一种方法呢?庄子曾 经激烈地抨击当时极不合理 的社会现象。他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 义存 焉。”偷一个铁钩子的小偷要被刑律处死,掠夺国家的大盗却可以做 诸侯;而一说起 那些侯门上族,总是认为他们是最讲仁义道德的,但 实际上,那些侯门上族哪有什么仁义 道德可讲。因而,庄子在那个污 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也是难能可贵的。《山木》这篇寓言, 所表达 的就是庄子对当时现实社会远祸全身之难的愤懑和感慨,它对于今天 的读者了解当 时的那个社会,仍有深刻的认识意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