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关系史从学科划分上讲,虽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但其构成却不简单,可以用三“跨”一
“遍”来概括,即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跨时代指其研究时段从史前延及近现代;
跨地域是说其研究的地理范围包括中国和周边地区以及遥远的异域;跨学科则言其涉及学术领域与方向众
多。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各国都有研究本民族、本国、本地区与中国关系史的学者,所以中
外关系史研究者遍布全球。
由于存在上述特点,从研究成果和论著上讲,中外关系史的关注者往往超出历史学专业之外,有时会
包括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甚至境外的研究者。从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上讲,虽无一定成法,但普遍有兼通
的要求。研究者应兼通专门史与断代史,既知中国史,也对世界史和地区国别史有一定了解。此外,研究
者最好兼具一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海外同行的情况,从全球视角关注自己所从事课题的人才培养机
构和活跃于学术一线的主要专家,以及研究成果的发表园地和重要的文献收藏处等。
(摘编自刘迎胜《培养兼通人才,发展中外关系史学》)
材料二:
我们的研究基点是立足中国看全球,立足全球看中国,核心在于整体观。
首先,从中国本土出发,立足中国立场。任何学术话语体系都是有立场的,每位学者也都会有自己的
主观立场。立场不同,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会很不一样。如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就是站在
为日本服务的立场上倡导“唐宋变革论”,因此其中完全没有明史部分,这是在有意遮蔽明代中日关系的
重要内容。我们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要立足中国,讲好中国对外交往的故事,重新审视外国各种成说,推
动学科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其次,立足全球看中国。中国对外关系史是全球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见树,也要看到林,
认识到中国与全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确切了解历史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认
识历史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我们应当在全球史视野下,全面而整体性地看待中外关系从分散到联
系的原因及发展规律。例如,西方学者撰写的几部印度洋史著作都没有把郑和下西洋置于研究内容中,但
郑和在长达 28 年间七下西洋,其主要活动区域正是印度洋。某些西方学者的印度洋研究显然是从西方立场
出发的,而不是从全球史视野看待中国在印度洋的大规模交往活动。如美国学者珍妮特·L。阿布一卢格霍
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 年的世界体系》一书,在论述 13 世纪与 16 世纪的世界体系时,极大地忽视
了 15 世纪初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存在。
用西方范式诠释全球问题,用西方价值观念裁剪中国对外关系史,是与唯物史观相背离的思维方式。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外关系史研究,走向历史现场,大力开展国内外的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文化资源
的调查与研究。此外,我们还应该在国际上发声,让国际史学界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国,提升中
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全球史是整体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相互联系发展的,这一点极富启发性。如今,国际关系格局、世界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去全球化”之说泛起。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全球治理?重新审视传统中
国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与外界融合的历史经验,反思中国中外关系史,为今天的对外关系政策制定提供
宏大叙事的历史大视野,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今天乃至未来的全球治理问题。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既
深化旧的课题,又提出新的课题;既传承旧的研究方法,也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
的原创性中国中外关系史核心理论与解释体系,既是创新中外关系史学术体系的内容,也是完善中国历史
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万明《以全球史推动中国中外关系史新发展》)
材料三: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表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全球发展将在文明互鉴观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
学界也应加强对文明互鉴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单向地输出本国文化。我们要在文明互鉴之中反身自问,不断厘清自身文化的
特点,认清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和特点,在学习其他文明中分享中国经验,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张西
平认为,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对外文化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对象国
历史文化及中外关系史扎实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过去的研究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重点,对小国、发展中
国家的研究非常缺乏,往往只能借助西方成果。同时,文化走出去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过
程,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阐释。
(摘编自叶飞《凝聚新时代发展合力,为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关系史可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范畴,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的构成涉及多个领域,非常丰富
和复杂。
B. 研究中外关系史应兼通专门史与断代史,熟知中国史与世界史及地区国别史,最好兼具一两个不同学科
的知识。
C.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站在为日本服务的立场,有意遮蔽明代中日关系,完全没有论及明
史部分。
D.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我国的中外关系史研究要深入探究历史上世界对中国的影
响与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特点,需广泛涉猎、通力合作,因此其研究者遍及全球。
B. 立足中国看全球,强调的是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立足全球看中国,强调的是全局观念和联系意识。
C. 从全球史视野而不仅仅是从西方立场出发,才有可能将中国明代在印度洋的交往活动置于研究内容之
中。
D. 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对世界文明史的研究,还要促使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外关系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B.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西夏文字研究
C. 16 世纪末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研究
D. 俄罗斯发现的中国出产的平纹织物研究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外关系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A 3. B
4. 中外关系史学是以中外关系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以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为特点
的研究中外关系从分散到整体的原因及发展规律的历史学分支学科。
5. 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的研究基点及核心;②然后具体阐述,从立足中国看全球、立
足全球看中国两个基点阐述我国的中外关系史学研究应该采取的立场;③最后指出在深化全球治理的背景
下,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中国中外关系史核心理论与解释体系。(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指代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其构成”指中外关系史的构成,并非指历史学中“专门史”的构成。
B.程度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是“有一定了解”,不是“熟知”。
D.关系错误,从材料二“首先……其次……”来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与“探
究历史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和行为的关系。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关系,“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特点”和“其研究者遍及全球”并非因
果关系。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西夏文字”是我国古代西夏国党项族的文字,对其研究属于国内文字学研究范畴,不属于中外关系
史学研究范畴。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中外关系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需要学生认真梳理材料中关键信息,然后提炼概括。
首先,材料一第一段说,“中外关系史从学科划分上讲,虽归入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等内容可以看出
中外关系史学是历史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中外关系发展史”;
其次,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用三‘跨’一‘遍’来概括,即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所
以中外关系史研究者遍布全球”等内容可以提炼出其“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研究者遍及全球”的特
点;
最后,从材料二“我们应当在全球史视野下,全面而整体性地看待中外关系从分散到联系的原因及发展规
律”“全球史是整体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相互联系发展的”等内容可以看出中“外关系史学”是“研究中
外关系从分散到整体的原因及发展规律的”。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中外关系史学是以中外关系发展史为研究对象的,以跨时代、跨地域、跨学科、
研究者遍及全球为特点的研究中外关系从分散到整体的原因及发展规律的历史学分支学科。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我们的研究基点是立足中国看全球,立足全球看中国,核心在于整体观。”一开始就提
出观点,指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的研究基点及核心;
然后阅读材料二三两段,“从中国本土出发,立足中国立场”和“立足全球看中国”可以看出是分别从两
个方面具体阐述的;
材料二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既深化旧的课题,又提出新的课题;既传承旧的研究方法,也
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与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中国中外关系史核心理论与解释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五猖会
鲁迅①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
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所剩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
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跑过去。于是,完了。
现在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
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
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
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
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
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提而行……”这样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
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之人,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
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
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
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
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神像是五个男人,却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
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
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
都陆续搬下去。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
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然
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
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
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
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
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文本二: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
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
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
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
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
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注】①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朝花夕
拾》创作于 1926 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文本一《五猖会》摘编自其中之四,文本二
摘自作者自撰《小引》。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介绍孩子们除过年过节以外盼望迎神赛会,然而“我”因住得偏僻,所见的赛会往往已快结束。
B. 作者援引《陶庵梦忆》对明代赛会的记述,既说明了当时赛会的豪奢,又以对比显出小时候祷雨的简单。
C. 文章写梅姑庙中一对少年男女塑像眉开眼笑、五猖庙里神像男女同坐,隐含着对封建礼教的揶揄讽刺。
D. “我”对观五猖会充满热望,父亲却要“我”背好书后再去,表达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庵梦忆》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一带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书中有大量关于娱乐、戏曲、古董等日
常生活的纪录。
B. 《水浒传》是一部以精雕细刻见长的浪漫主义小说,结构宏伟完整,人物性格真实鲜明、叙事详实精彩、
语言通俗生动。
C. 《鉴略》是一种用于启蒙的学塾读物,四字一句,概述了世界通史,侧重记述政治、军事大事,流行于
书院、村塾之中。
D. 鲁迅以“朝花夕拾”为题,流露出对自己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生活和经历的留恋,表达了对家人师友的真
挚情感。
8. 请结合文本二,概括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的特点。
9. 如欲以“朝花夕拾览萃”为题写一则关于《五猖会》写作特点的赏析文字,请概括其特点并作简析。
【答案】6. D 7. A
8. ①取材于少小时难忘的旧事,有一段时间常勾起“我”的思乡之感;②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
容或有出入;③或作或辍而成,创作环境不一,故文体大概很杂乱。
9. ①多次蓄势(渲染铺陈):先写童年盼望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热闹,为写盼望观五猖会
做铺垫;②欲抑先扬(对比):作者以自己对五猖会的热望和父亲要求“我”背书的心情作对比;③侧面烘
托:用家里人的同情烘托“我”背书的窘迫,突出了“我”不能马上观会的失望、郁闷心情;④剪裁独特:
文章以“看五猖会”为主要内容,却在前面大量铺陈其他和赛会有关的内容;⑤语言细腻生动,诙谐风趣:
文章细腻地描摹出“我”由热望到失落的真实感受,并以幽默、调侃乃至嘲讽的口吻介绍东关的两座庙,
增添了一丝反封建意味。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表达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错误。根据原文“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
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可知,经过艰难的背
诵过程,作为小孩的作者对吃的、玩的“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表达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童真、
天性的扼杀,而不是对其创造力的扼杀。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水浒传》是一部以精雕细刻见长的浪漫主义小说”错误。“浪漫主义”错,应是现实主义;
C.“世界通史”错误。应是中国通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江浙一带农村不可能学世界史;
D.“从青年到中年时期”错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写幼年,《藤野先生》是写青年,
应是“从幼年到青年时期”。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和“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可知,《朝花夕拾》的内容的选择看,取材于少小时难忘的旧事,有一段时间常勾起“我”的思乡之感。
根据原文“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可知,从选材的特点上来看,《朝花夕
拾》具有回忆性特征,毕竟是回忆,因此“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
根据原文“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可知,《朝花夕拾》的成书时间长,作者不是
在一个地方完成的这个集子,成书环境不同。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中心事件应该是作者参加“五猖会”,而前半部分却先写童年盼望看赛会却不尽兴,
然后写《陶庵梦忆》里赛会的热闹,可见作者对“五猖会”充满了好奇,为后文写自己要参加盛大的“五
猖会”的过程作铺垫。
从表现手法来看,根据原文“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可见,起初我对参加盛大的五猖会充满了热
情;而我经历了艰难的背书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
以及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可见作者背书的过程,心情极度的紧张焦虑;好多
年过去了,“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见作者对父亲的做法的不认
同,这也是文章的一个主旨的体现,前后运用欲抑先扬(对比)的手法,表现这一主旨。
从表现人物形象角度看,我背书的过程中,作者用不少笔墨写旁人的表现,如“他们都等候着”“大家同
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
前头”,以此侧面烘托,表现了我在旁人等待中背书的焦急和窘迫的心理。同时,用旁人的高兴衬托“我”
后来高兴不起来的压抑。
从选材的处理上来看,文章以“看五猖会”为主要内容,却在前面大量铺陈其他和赛会有关的内容,作者
大胆剪裁,精心安排了各部分内容,以文章前半部分的铺垫,引出“我”参加五猖会的经过。
从文章语言特点角度看,根据原文“梅姑庙,……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丈夫的;现在神座上
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可见这些文字带有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以幽默、
调侃乃至嘲讽的口吻介绍东关的两座庙,增添了一丝反封建意味。原文“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
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运用一连串的动
作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大家”马上就要启程参加五猖会的喜悦,画面感极强,可见本文的语言细腻
生动,诙谐风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也。太祖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初丧乱时,礼与母相失,同郡马台求
得礼母,礼推家财尽以与台。台后坐法当死,礼私导令逾狱自首,径诣刺奸主簿温恢。恢嘉之,具白太祖,
各减死一等。稍迁荥阳都尉。鲁山中贼数百人,保固险阻,为民作害;乃徙礼为鲁相。礼至官,出俸谷..,
发吏民,募首级,招纳降附,使还为间,应时平泰。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
而败。迁阳平太守,入为尚书..。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和,天下少谷。礼固争,罢役。时李惠监作,复
奏留一月,有所成讫。礼径至作所,不复重奏,称诏罢民,帝奇其意而不责也。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
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
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吴大将全琮帅数万众来侵寇,礼躬勒卫兵
御之,犯蹈白刃,奋不顾身,贼众乃退。诏书慰劳,赐绢七百匹。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
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往见太
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今当远别,何不欢也!”礼曰:“礼虽不德,
岂以官位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
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后,入为司隶校尉。嘉平二
年薨,谥.曰景侯。
(节选自《三国志·孔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
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
B.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
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
C.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
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
D. 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礼亮直
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州,据《尚书·禹贡》,其与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等合称九州。
B. 俸谷,是古代皇朝政府按照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以粮食形式发放的报酬。
C. 尚书,我国古代政府官名,东汉时一度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政令的首脑。
D. 谥,通常是指具有评价意义的,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生平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礼重义轻财,知恩图报。马台帮助他找到动乱时失散的母亲,他把家财全部给了马台;后马台犯法当
死,他放走马台,然后去见上级顶罪。
B. 孙礼治理有方,平定贼寇。他任鲁相时,拿出俸禄征发吏役百姓,悬赏贼寇首级,招揽想要降附的人,
让他们回去查探情况,不久就平定了贼寇。
C. 孙礼体恤百姓,忠于君主。明帝修建宫殿时全国粮食歉收,孙礼极力争取,终使明帝免去百姓的劳役;
打猎时,老虎扑向明帝,他仗剑护驾。
D. 孙礼作战勇猛,担当国任。吴军进犯,他率兵抵御,奋不顾身;在匈奴王刘靖的部队强大、鲜卑多次进
犯边界的情况下,他被朝廷委以重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大司马曹休征吴于夹石,礼谏以为不可深入,不从而败。
(2)礼为死事者设祀哭临,哀号发心,皆以绢付亡者家,无以入身。
14. 孙礼在将任职并州、向太傅司马宣王辞行时,为什么脸上有怒色?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孙礼跟随大司马曹休在夹石征讨吴军,孙礼劝谏,认为大军不能深入,(曹休)没有听从,最后战
败。
(2)孙礼为死于这场战事的将士们举行祭祀,集众举哀悼念,他失声痛哭,发自内心,他把绢全部分给战
死将士的家人,没有给自己一点。
14. 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动荡不安,但宣王身居高位,不能救国于倾危。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语法结构来看,“于床下”修饰“受遗诏”才合乎情理,做地点状语,据此排除 A、B 两项;从语意来看,
“直不挠”是说孙礼刚正不屈的品性,“爽”是人名,二者不能连在一起,据此排除 C 项。
句意:明帝临死之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又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
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曹爽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
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加官伏波将军。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A.“幽州,其与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等合称九州”说法错误,据《尚书·禹贡》记载,九
州含“冀州”,不含“幽州”。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他放走马台,然后去见上级顶罪”说法错误,应是“他暗中教导马台,让他逃狱出去承认罪责,然后
径直去见刺奸主簿温恢”。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从”,跟随;“征吴于夹石”,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个“从”,听从。
(2)“设祀”,举行祭祀;发心,发自内心;“亡”,死去;“无以”,没有用来……的。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原文“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
礼之所以不悦也”可知,孙礼认为司马宣王能向伊尹、姜太公的行为看齐,辅助魏室,向上回报明帝的重
托,在下建立万代不灭的功勋。如今国家却处于危难之中,天下动荡不安,这是他不高兴的原因。
参考译文:
孙礼,字德达,是涿郡容城县人。太祖平定幽州后,征召孙礼为司空军谋掾。当初动乱之时,孙礼和
母亲走失,同郡人马台找到了孙礼的母亲,孙礼便把家财全部给了马台。后来马台因为犯法应当被处死,
孙礼暗中教导马台,让他逃狱出去承认罪责,然后径直去见刺奸主簿温恢。温恢赏识他们,将情况详细地
告诉太祖,最后得以各自减罪一级,免除马台死罪。后来孙礼渐渐升任到荥阳都尉。鲁山中有几百贼寇,
守着险要的地势,为害百姓;朝廷就调任孙礼为鲁相。孙礼到任后,拿出自己的俸禄粮食,征发吏役百姓,
悬赏贼寇的首级,并招揽想要投降或依附的人,让他们回去作为间谍查探情况,很快就恢复了太平。孙礼
跟随大司马曹休在夹石征讨吴军,孙礼劝谏,认为大军不能深入,(曹休)没有听从,最后战败。孙礼被调
任为阳平太守,后来入朝担任尚书。明帝正在修建宫殿,但那年风雨不调和,全国粮食收成很少。孙礼极
力争取,明帝免去百姓的劳役。当时李惠监管宫殿的修建,又上奏请求将百姓再多留一个月,要将宫殿修
建完成再停止。孙礼径直到宫殿修建的地方,没有再上奏,直接说明帝已经下诏放百姓回去,明帝认为他
的想法很不寻常,没有责罚他。明帝在大石山狩猎,有老虎跑到明帝的车驾旁边,孙礼就扔掉鞭子并下马,
想要拿剑砍杀老虎,明帝命令孙礼上马。明帝临死之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
又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曹
爽认为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加官伏波将军。吴国大将全琮带领数万人马前来
侵扰,孙礼亲自率领卫兵抵御吴军,在刀光剑影中冲出,不顾自身地奋战,贼军才撤退。朝廷颁发诏书慰
劳将士们,并赏赐了七百匹绢。孙礼为死于这场战事的将士们举行祭祀,集众举哀悼念,他失声痛哭,发
自内心,他把绢全部分给战死将士的家人,没有给自己一点。当时匈奴王刘靖部队强大,而鲜卑又多次进
犯边界,朝廷就任命孙礼为并州刺史,加官振武将军。孙礼前去拜见太傅司马宣王,脸上有怒色一句话没
有说。司马宣王说:“您已经得到了并州,权力小吗?现在就要离别远行,为什么不高兴呢?”孙礼说:
“我孙礼虽然德行不够,怎么会在意官位呢?本来我认为您能向伊尹、姜太公的行为看齐,辅助魏室,向
上回报明帝的重托,在下建立万代不灭的功勋。如今国家却处于危难之中,天下动荡不安,这是我不高兴
的原因。”随后就涕泪横流。司马宣王说:“先不要哭了,要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曹爽被诛杀后,孙
礼入朝担任司隶校尉。孙礼在嘉平二年去世,谥号为景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①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②眺林际,槭槭③无遗芳④。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所作。②回晖:夕照。③槭槭:拟声词,落叶声。④遗芳:指寒
冬季节百花凋谢后遗留下来的香花芳草,如菊花、梅花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写了红蕉的外表,着重突出其冬末开放、鲜润艳丽的特点。
B. 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窈窕可人的身姿及凌霜开放的品性。
C. 颈联对比反衬,以“远物”为世所重,突出自己被贬永州的身世之感。
D. 本诗借物以抒怀,寄寓深切,语言简淡高古,读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 这首诗的尾联有怎样的含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第一问:尾联写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第二问:①远处的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对红蕉无畏清寒的喜爱、
赞美之情;②群芳已经消失,红蕉也将凋谢,寄寓着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错误。正阳,指农历四月,正阳色指红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时的颜
色,不是状写红蕉“正午太阳般的颜色”。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释“尾联有怎样的含意”,即对尾联进行诗意化描绘。
尾联“眺”为动词,是作者的动作,描写诗人极目远眺。“回晖”“林”“无遗芳”是作者眺望所见,可
见,在夕照下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抒发的情感:整首诗重点描写了红蕉的娇艳,和它“窈窕凌清霜”的耐寒特点,尾联写林木萧条,正与红
蕉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红蕉的娇艳和无畏清霜的特点,以表达对红蕉的赞美。
从本诗的题材、主旨角度看,本诗属于咏物诗,作者借红蕉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品性。诗中红蕉
虽在“清霜中”傲然开放,但毕竟天已冷,最终也难免凋零的命运;而此诗是作者“被贬至永州任司马时
所作”,作者担忧红蕉命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的境遇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_____________”,因此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不能打开,突出了地势
的险峻;又说把守这里的人如果不是亲近的人,就会“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心。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乐声或粗重
或轻细的特点。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 剑阁峥嵘而崔嵬 (2). 化为狼与豺 (3). 大弦嘈嘈如急雨 (4). 小弦切切如私语
(5). 多情应笑我 (6). 早生华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崔嵬、豺、私语、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之美,美在高雅。
这是公认的。但我不喜欢这个“高”字,一个“高”雅,便与人拉开了距离。京剧从来没有端着架子,
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即使她曾经是满清宫廷和所谓上流社会的最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普通民众的视线
之外,她从来都不是孤独的阳春白雪,那如山的叫好声,民间要比贵族的更为响亮。
( ),优雅,典雅,儒雅,文雅……她雅在花旦的妩媚娇痴,雅在青衣的莺啼燕啭,雅在老生的沧
桑凝重,雅在花脸的虎啸龙吟,也雅在唱词的文辞、气韵,雅在程式动作的简约、虚拟,更雅在西皮、流
水、二黄、散板的旋律,雅在承露、垂丝、蝶损、拂云的指法……
一雅行天下,难忘那出尘之美。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京剧的确是雅的,她与所有雅的词语有关
B. 京剧的确是雅的,她配得上所有雅的词语
C. 京剧与所有雅的词语有关,她的确是雅的
D. 京剧配得上所有雅的词语,她的确是雅的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B
20. ①把“即使”删去;②删掉“之外”。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句子“京剧从来没有端着架子,高高在上,俯瞰众生”,把“京剧”当作人来写,采用了拟
人手法。
A.比喻,“一片冰心在玉壶”,把自己纯洁的心比作玉壶之冰;
B.夸张,“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突出船行之快;
C.拟人,“东风不与周郎便”,将“东风”当作人来写;
D.对偶,上下句结构一一对应,比如:“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 “汉阳树”对“鹦
鹉洲”。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京剧的确是雅的”与前文呼应,“所有雅的词语”引起下文,排除 CD 项;括号后面的文字描述京剧之
“雅”的种种表现,强调京剧“雅”的魅力所在,“配得上”比“有关”更能突出这一特点,排除 A 项。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语句为:“即使她曾经是满清宫廷和所谓上流社会的最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普通民众的视线之
外”。
本句话共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缺失,二是语义重复。将本句话放到原文之中,可以获知所讲述的对象是
京剧,通过阅读上下文,不论是“上流社会的最爱”,还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普通民众的视线”,其主语
均是“京剧”,可以把“京剧”前面的“即使”删去。后一句“视线之外”的意思就是“离开视线”,语
义重复,可以删掉“之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床后,有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人:① ,还是先刷牙?先吃饭,口腔里味道重,有些没胃口;
先刷了牙,饭后又觉得牙齿不干净了。
②____,一是为了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二是清除口腔细菌。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两次刷牙间隔
时间内产生的细菌,会在 12 小时后形成牙菌斑,并进一步导致龋齿和牙周病。早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在牙
菌斑成熟前,将细菌“赶出”口腔。所以,在早饭前还是早饭后刷牙对于普通人来说区别不大。
需要提醒的是,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引起龋齿,而进食后酸性物质的形成速度非常快。因此,对于龋
齿患者来说,最好③ 。对于牙周炎患者来说,最好在早饭前刷牙,清理细菌;而餐后好好漱口,
清除食物残渣。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6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先吃早饭;②我们日常刷牙(刷牙目的有二);③在早饭后刷牙。
22. ①早起先刷牙还是先吃饭是个困扰。②普通人早饭前、后刷牙均可。③牙病患者可以视情况而定。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后文 “先吃饭,口腔里味道重,有些没胃口;先刷了牙,饭后又觉得牙齿不干净了。”可知这
是两种情况,“吃饭”“刷牙”两件事,而“还是先刷牙”已经给出,所以应填“先吃早饭”。
②处,结合后文“一是为了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二是清除口腔细菌。”可知,这是刷牙的目的,所以
横线处应该是总结的句子,可以填“我们日常刷牙”。
③处,结合前文“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引起龋齿,而进食后酸性物质的形成速度非常快”可知,进食后酸
性物质腐蚀牙齿引起龋齿,题干前提是“对于龋齿患者来说”,所以应填“在早饭后刷牙”。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题干要求用一个肯定句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首句“起床后,有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人”是关键句。因此第一段的
主要意思是:早起先刷牙还是先吃饭是个困扰。
第二段,通读文段后,可以发现这一段的结构是“分——总”的结构,所以最后一句“在早饭前还是早饭
后刷牙对于普通人来说区别不大。”因此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普通人早饭前、后刷牙均可。
第三段,通过语句“因此,对于龋齿患者来说,最好……;对于牙周炎患者来说……”可知,这是两种不
同的情况,因此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是:牙病患者可以视情况而定。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关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是讲话的摘
录:
抗关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
倒、压不垮的!
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
让天地动容!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投身伟大事业,共筑伟大梦想”为主题,写一篇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万千少年心,共筑中国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站在国旗下,心情无比激动,在此我发言的题目是“万千少年心,共筑中国梦”。
中国梦,一个令人振奋的名词,现已深深烙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中国梦,顾名思义,便是指中国
人共同的梦想,而实现祖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却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尤其是我们当今的青年
一代。有无数先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中国梦的坚固根基。昨天的历史时刻提醒我们:雄关漫道真如
铁,天朝之梦本是空。
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而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华儿女饱受战乱之苦,中华大地也被侵略者的铁蹄
践踏的满目疮痍。然而中国人没有被接踵而至的灾难打倒过!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高举振兴中华的大旗,
集结一大批报国志士,开始了拯救中国的道路;共产党的成立,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中华民
族饱经沧桑,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历史又开辟了崭新的篇章!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废俱兴,正是实现中国梦的绝佳时期,在 21 世纪,祖国
各地又涌现出一批时代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中国梦的本意。向世人说明了我中华儿女深知责
任重大,有朝一日,必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共
同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能完美实现,中国也会迎来一个
春天!
歼十五的飞天,绘出了美好的云图;核弹的成功发射,震撼着辽远的土地;蛟龙号的深潜,掀起了时
代的惊涛骇浪;辽宁舰的远航,扬起了希望的风帆!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已步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是腾飞
的时代,是追梦的时代,是成功的时代。
毛主席曾将我们青少年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并写下“恰同学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意气,挥斥
方遒”。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满腔爱国之心。我们 渴望祖国富强, 民族兴旺。周总理曾写下“为
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谨遵教导, 胸怀强国之愿,为中国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钱学森曾说:“我
个人作为炎黄子 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我们要做
行动的巨人,将一腔报国之志付诸行动,铸就心中的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深知自身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与责任,我们
会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我们要中国重振雄风,我们要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为
扎根内心深处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审材料。
材料是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摘录内容共四个要点: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具有
重大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英雄们有血性,为了祖国和人民不
后退一步。综合起来看,是讲在抗美援朝英雄精神感召下,我们要挺直腰杆,不怕困难风险,共同努力,
取得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国梦。
2.审任务。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投身伟大事业,共筑伟大梦想”为主题,写一篇国旗下讲话发言稿。
国旗下讲话,应联系学生实际,并注意国旗下讲话的特定环境和特定要求。题目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
内容要高屋建瓴,有引领和号召的意味;思路要条分缕析;语言要庄重鲜活。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有称呼
语、问候语,并说明自己发言的题目;结尾应有总结、强调或深化,并告知听众自己的讲话完毕,表示感
谢。
【立意】(1)青春永恢弘,共筑中国梦;
(2)身为青年,要怀梦想上路;
(3)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素材】(1)新时代,有守礁工程师李文波二十多载的坚守;有最美教师格桑德吉对学生超越生死的大爱;
有神医胡佩兰一生行医,救死扶伤的恪尽职守;有姚厚芝甘为子女奉献生命,与死神赛跑的刻骨铭心;有
沈昌健沈克泉父子二人对科学的上下求索,坚持不懈,也有刘盛兰心系寒门学子的善心之举。他们都是中
华儿女的骄傲,都是我们的楷模,他们之中有当了一辈子无名英雄的科研工作者,同样有意薄云天,心比
金坚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汗、血,滋养了正在生长的中国树,让中国梦之花开遍
了世界。
(2)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走进中国近代史, 看到一幕幕满目疮痍的历史画面,我们怎能不
痛心?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 产之饶”,列
强企图“蚕食鲸吞”,“瓜分豆剖”。忘不了鸦片战争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忘不了圆明园是如何被英法
联军踩踏蹂躏;忘不了八国联军对首都北京的烧杀掳掠;忘不了日本侵略者吞灭中国的勃勃野心。面对外
敌疯狂地入侵,无数英雄涌现出来,危难关头林则徐写下“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见 其
义胆忠肝。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振聋发聩。鲁迅以笔代枪,“我以 我血荐轩辕”,发人深省。
毛泽东写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力挽狂澜。“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习主
席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如是说。
(3)梦想是坚持心中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
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梦想是不停
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
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梦想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