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 考点概述
语言文字运用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没有固定的考点和题型,各种考点自由组合,
综合考查具体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运用题每年都在命题形式方面进行探
索,题型紧跟时代步伐,越来越有时代感,充满生机活力和变革精神,命题表现出相当
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旨在真实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词语、标点、
修辞、语病、连贯、句式、补写句子、压缩语段、图文转换等都纳入了新高考全国卷的
考查范围,呈现轮动趋势,所以已经不能说哪个考点是“热”考点,哪个考点是“冷”
考点,只有全面复习才是正道。
【考情调研】
一、考情分析
1.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
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
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
2.选用的语言材料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既有体现当代文化的材料,又有
体现传统文化的材料,也有体现自然科学文化的材料,以文化为核心,多方选材。
3.组合命题的思路将会更加清晰和开阔,命题形式将更加灵活,比如将不限于目
前成语、语病、连贯和标点的结合,只要合适,会组合、轮换其他的语用考点进行考查。
二、备考建议
1.随文命题、因境命题已成为高考的新常态,研究题型,应转变为研究情境,研究
问题设置的方案。
2.通过自主实践积累语言知识,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在具体的语言
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真题体验】
一、(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
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
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
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吸引着大批中
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
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
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
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
的趣味性。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 分)( )
A.喜闻乐见 B.老少皆宜 C.炉火纯青 D.不一而足
【答案】C
【解析】 要答对本题,首先要掌握四个词语的含义,其次要分析该词所在句子或
者上下文语义中的搭配情况,找出使用不当的选项。“喜闻乐见”,意为喜欢听、乐意
看,形容很受欢迎。用来形容放风筝这个活动,语义上恰当,句法上也没有问题。“老
少皆宜”,意思是老年人和少年人都合适。风筝作为一种民间玩具,既可以放飞,又可
以欣赏,对老年人和少年人来说都是合适的,用在此处比较准确。“炉火纯青”一词通
2
常用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用来形容“风筝的制作技艺”没有问
题,但文段中“炉火纯青”前面有个修饰限定语“不断”, 而“不断”表示动作行为的
不间断,也有“反复进行”的意思,但达到完美的境界并不是一个能够反复进行的动作,
所以此处属于用词不当。“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或现象非常多,这里用来说风筝的
样式很恰当。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C.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国际风筝节
D.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的国际风筝节
【答案】B
【解析】 回答这道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应位置,分析命题人的考查角度。
原文中的括号出现在“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句前,
前后以逗号分隔,可见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紧密关系。且后半句以“吸引着”这动词引领,
照应后面“专家、爱好者及游人”这组宾语,按语法基本结构,逗号前应当填写一个名
词性短语来作为主语,才能顺畅。四个选项语义句式大体相同,但仔细研究分析会发现
选项 A 和 C 都是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不能独立做主语,所以排除。选项 B 和 D 均以
“国际风筝节”为中心词,且都由“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和
“山东潍坊”共同组成该中心词的定语,只是顺序不同。选项 B 中,“山东潍坊”与“国
际风筝节”直接连用,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引出后半句中的谓语“吸
引着”,语义连贯顺畅。选项 D 则把“山东潍坊”放在开头,由于本词的名词属性,加
之紧随其后的“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看似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
主谓结构,读者看到“36 届”后面的“的”才能明白,这是一个个长长的定语,在理解
句子的时候容易失误。且后半句“前来”一词应对应明确地点位置,中心词如果只剩下
“国际风筝节”则位置信息不明确,属表意不清晰。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示例】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
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
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解析】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传统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与传统的考
查方式不同,本题从比喻句的特性入手命题,有一定的新意。题干指出“比喻具有相似
性”这一规律,向考生指明分析的方向和侧重点就是“相似性”;又要求“对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即又告诉考生原文画线句使用了比喻,也无须学生
判断修辞手法。剩下的答案内容就已经十分明确了,考生先要答出本体和喻体是什么,
然后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即可。与传统的找出修辞句、分析修辞句的作用不同,完
全不需要用答题套路,只要说出所需说明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这
种相似性的合理之处即可。文段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基于两方面
的原因,一个是多个笛哨同时鸣响和多人共同演奏交响乐相似,另一个是作者认为交响
乐声音很有魅力,用来作比,说明了笛哨声也很有魅力。
二、(2020·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1899 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
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
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
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 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
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
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
3
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 腐烂,
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 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
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
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
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
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
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词语。乃至:甚至,表示程度更深。以
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此处语境说甲骨文“不止出现
在殷墟”,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语境中“宁夏”出现刻有卜辞的甲骨
含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甲骨文在殷墟以外的地区甚至在偏远的宁夏也有发现,
因此选用“乃至”来表示递进关系。容易:做起来不费事的;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易于:容易,带有比较性质。语境说“用竹木做成的简册”发生腐烂的可能性大,不含
比较。所以此处应选“容易”。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与“何况”
等相呼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仍然: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甲骨文因书写材质的问题,至今“没
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的是某种情况的持续不变,因此选用“仍然”。然而:表示转
折,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
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是事实情况,但是它“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
法、词汇系统”,因此选用“虽然”。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答案】C
【解析】 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选项选填内容
的句间关系,可以判定“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和“甲骨文字体简化较
多”是因果关系,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所以排除 B、D 两项。句子强调的应是因
为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青铜器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 项
把“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 A 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
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
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
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
4
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答案】D
【解析】 本题从句式杂糅、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的角度设误。画线句子中“对于
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为“就文字本身来说”;“在……”缺少“中”与之搭配,
成分残缺;“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应放到“它”后面。据
此判断应选 D 项。
三、(2021·河北、广东等八省模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
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
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 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
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
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
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
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答案】C
【解析】 根据前文语境,不难看出,陈述对象是“棋盘”“棋子”。根据“陈述
对象一致”的原则,并注意表示并列关系的标点符号“分号”,后面衔接的句子的主语
应该是“棋盘”“棋子”。从而排除 A、B、D 三项,故选 C。
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明喻)修辞。比喻词“像”,本体为“棋
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 项,借代,“丝竹”借代乐器、音乐,
“案牍”借代文件、公务。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了
自己的身体。B 项比喻(借喻),梨花喻指雪花。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
万树梨花盛开。描写了北国突降大雪时一片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景象。C 项,拟人,
把“风”比做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
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D 项,借代,“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人生自古以来有谁
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答案示例】已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
化遗产之一。(如有其他答案,只要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解析】 画线语句有两处语病,“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句式杂糅;
“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成分赘余,删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