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中原专练
如歌的行板
司马中原
(一)
心,是一口井,黑而深幽。无数星零的记忆,茁生于井壁,呈苔藓颜色,恒常涌现于午夜梦回
时那一霎潮湿。仿佛有柔绒般的温暖,也颇为苍凉……
欲以其牢牢地粘住什么?时间却把一切都梭织成过往,无论是高歌或是低吟,醒或梦之间,记
忆如水墨,淋漓挥洒,幻化成一片苍苔,已无由去追询它的意义了!唯一能握住的,只有那一把潮
湿吧?
(二)
黑里浮出一张脸来。灯舒展在黯屋里。窗外的夜是海。而风和想象里的浪涛没有差别。那张脸
摇晃着。时间是浪里的船。他是船上搭客。对我而言,那张脸远较“父亲”这字眼真实。
一张清瘦的脸,略带苍黄色,两鬓斑白了,胡髭也是。常自唇间滑出些苍老,低哑,又微含醺
醉的吟哦。词义毫不重要。只是含混不清的咿语,或高或低地吟着。听久了,人会变成起伏的浪,
又仿佛是袅袅的烟。自觉天高,地莽,随声而去,没有止处。
那张脸凝止在一个多风雨的秋天。朝天冠是织锦缎缀成的。姜黄色,很亮。缎面上有好些圆圆
的“寿”字。黑漆十三段的柩木。出殡时,加了个青松扎成的棺罩。罩头站着一只白纸鹤。抬棺人
走动,白鹤点头,有飞进灰云里去的意思。雨一路都在哀戚的哭声里落,把松枝都洗活了。
我只记得,他的坟在一处洼地上凸起,新土微呈红色。松枝在火里炸裂,白纸鹤真的在火焰里
展着翅膀!
(三)
2
盐霜从地起,顺着灰砖墙上攀,砖面剥蚀了,便成为很多繁复的画。有些老墙的墙砖被蚀光,
一身全是洞穴。油葫芦的家搬在洞穴里,一街的秋天都无忧无虑地唱着。
闭着眼沿街走,用手一路摸墙,就能摸出那是哪一家。不知是谁开的头,把一些心爱的小东西
藏在壁缝里。掉落的门牙或是白齿,有孔的古钱或磨亮的铜元。隔几天夜晚再去摸摸它们,看还在
不在原地?摸着毒蝎会哭红了眼,而被蛰的疼痛和心里偷藏的快乐是两回事情。
墙的脸,人的脸,笑着的满生铜绿的古钱的脸,常在黯色的底子上浮现着,幻成一幅一幅凝定
的织锦。生命就是那种只能闭上眼去看的影子,很难描画的。
墙不会呐喊,只会在时间里作画。一张张在墙的背景下飘过的脸,也像墙的脸,在凝止前,画
过许多由皱纹变幻成的神态,刻在我心井的黑壁间,被火烧缺的墙上,不知还留有我多少童稚期快
乐的余烬?
(四)
邻舍有个圆脸的姑姑,连她的名姓也失落了。梦里,她的白脸是窗外的月。她家门前迎着溪,
溪两边全是柳树。夏夜,柳丝是些温寂悬垂的睫毛,在月光里睡着。沿溪开着很多野花,缤纷的颜
色,也在月光里睡着。
月亮描出她鬓丝的黑影子仍落在她的白脸上,那脸,和圆月一样温柔。时间睡着。夜是温柔的
永夜。要不然,我决不会说出“假如天上一直挂着月亮,该多好……”那谜一样的傻话。后来不久,
她的脸便落在火里。东洋的马蹄声是她的葬鼓……时间醒转。人间并无永夜。她的一生是个短促的
故事,在我微红带湿的眼里。
(五)
离开那一类短促的故事,我进入风。
用生命去丈量道路,春秋的横纹会使人变成斑马。
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历史也许是一口酸菜缸,无数年代里的无数人,都曾被类似黄梅的盐
酸浸过。而我是那样的一匹斑马,奔过那许多落花般得人脸,从叹咏的声音里跃起,奔向我自己的
命运!所谓悲哀或是一种锻炼。
(六)
恒常默守孤寂,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才发现“我已非我”。太多已经沉落的人脸,苔粒
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
若说“非我即我”,那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了。
旅游中,很喜欢深山寺庙倒是真的。至于看那些光头尼僧,反不及多看几眼荒溪上的石头,它
们才是千年万古的神,无须在晨钟暮鼓里去习诵经文。
一直也想有那种焚檀用的小鼎炉。但想总归是想,那样的小鼎炉,至今我连一只也不曾有过。
三千年的年轮当真弃我如敝履么?午夜梦回时的那一霎潮湿,似乎已有了落处了!黄埃散漫,琴
弦断了也罢。此时此刻,呜呼决不再是文言!
(有节选)
注: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
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
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
美和节奏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二节中作者心中浮现出来的是对父亲的印象,作者着意落笔处不是父爱,而是通过父亲的生与死
来揭示时间是浪的船,生死是人生必由之路。
4
B.三节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追忆中流露出的诸多趣味上,而是把它升华
成对人生的回忆,不过这回忆却难真切把握。
C.四节作者回忆起邻舍的那位姑姑,他对这位姑姑的印象很美,然而却说这美被东洋马的啼声敲碎,
目的在于凸显对东洋人入侵的愤恨和控诉。
D.文章每小节都有一个独立内容,甚至可作独篇,然而又有一个共同指向,即通过对过去生活片断
的回忆展示他对人生的感受、理解和反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由六段文字聚合而成,并以作者独有的意象和艺术语言,创造了一个现代意味很浓的感情世
界,看似散乱,却自有体系,如一部宏大的交响。
B.文章第一节开头把内心比作一口深井,无数星零的记忆藏于其中,最后一节又说“回到内心井壁
中找寻自己”,首尾形成回环照应,结构精巧。
C.文章精心营造一个沉郁、浓重的气氛和意境,带给人一种沉重感和历史感,使读者能从中享受到
悲剧带给人的某种力量感和审美愉悦。
D.文章对于生死、命运、人生、自然等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超越性理解,比如“我”和“非我”等哲
学思想,其思想基础来自西方现代文化。
8.如何理解画线语句“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的内涵。(4 分)
9. 结合文末关于散文诗的说法,简要陈述本篇被认定为散文诗的理由。(6 分)
6.C,“目的在于凸显对东洋人入侵的愤恨和控诉”属于过度解读,文章核心意志并不在此。
7.D,原文说“非我即我”“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8.①此时的“我”独守着孤寂,内心像一口古井又像一座洞穴漆黑而幽深;②虽然周身一无所有,
却通过回忆过往的岁月而让内心显得无比充实,容纳万物。
5
9.本文属于散文诗,理由如下:①文章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运用大量修辞,凝炼、形象、和谐、韵
味十足,字里行间洋溢着诚挚、热烈而真实的感情,打动和吸引读者;②文章又具有散文特质,其
中不乏细腻描写,诸如父亲、姑姑、儿时趣事等,包含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③
因为没有分行和押韵,尽管不乏内在的音乐和节奏,却是散文的形式,因而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散文
的特殊审美价值。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抱一把胡琴
司马中原
(1)这个年轻的汉子走在朝南的路上,他身后的家乡,烧成一片赤毒毒的大火。他牵着一匹可怜的
小毛驴,驴背上系着行李卷儿和一双兰花布的包裹。他肩上的黑布袋里,竟然装着一把胡琴。
(2)背着胡琴逃难,算是比较少见的,他并不是流落江湖,以琴户口的琴师,只是一个扶犁扛耙的年
轻农民,战争使他失去所有,只有这把老旧的胡琴,是他仅有的宝物。他清楚地记得,这把胡琴,是父亲
使用多年的乐器,夏天夜晚,父亲坐在麦场边,对着繁星和月色,消闲懒散地拉着一些他听熟的老曲子,
也都是十二月相思,叹五更,梅花三弄之类的,琴声低哑,他更有意地慢上半拍,让人听起来很想睡觉。
(3)战争没起的时刻,乡野地上的日子,原也是那样缓慢的,没波没浪的,无惊无恐,除了日夜的
交替,四季的轮转,显示出时间进行的痕迹外,夜来梦醒,连谯楼更鼓也难得听闻。父亲拉着琴,春天想
夏,夏天想着秋,秋天又想着冬,琴音里有一些年华流水的喟叹,也有些丰收的盼望。不同的曲子,经他
拉来,都有同样的味道,冬有炉火,瓮有余粮,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该是他最高的向往。七变那年,父
亲把琴交到他手上,并且教他怎样拉琴,一把琴三杯酒,不饥不饿过一生,父亲在酒后这样说着,耕田种
地的老人,哪还有旁的好想呢?……他喝醉了拉琴,琴也仿佛喝多了酒,听来醺醺然的,别有一种快乐的
6
感觉,在他的记忆里燃烧。
④学着拉胡琴的日子,他是快乐无忧的,父亲说他拉得太浮快,不够厚实,心若不朝下沉,日后准是
漂泊流浪的命。当时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不愿被家宅的炊烟捆死在这里,好像跌落井底的蛤蟆,看天
也只是锅口版的一个圆。镇梢茶馆里,经常有说书人,敲锣打鼓地在说些古早的故事,拉琴卖场的老瞎子
父女,也会在那里唱出许多遥远的云烟,不论他们说些什么,乡角里的人听来,可都是新鲜热烈的,沙原、
马群、罗列的刀枪、彩云般的旗阵,番邦女将与天朝小将对阵,那种武抢弄棒的同时,却又眉目传情的战
斗,真实使人入迷。听到更多千里寻夫,灾荒离散的故事,品味着天外的忧愁也是好的,仿佛藉着那些,
替生命添些重量,人究竟不是生翅膀的鸟虫,乐的飞掉啊!从那些似真似幻的戏曲中,他听过山如何的高,
草原如何的广,江河湖海如何的奔腾汹涌,那使他难过起来,他学会用胡琴拉出梅花三弄,可怜他却没有
看过梅花——村里没有人家种植它。
⑤这里的许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们最快乐的是聚在镇上饮酒,一边饮,一边彼此交换听来
的经验,听到风沙吹人欲倒的塞外,美女如云的江南,他们就相互庆祝自己没有流落外方,否则连一把老
骨头也捡不回来了……父亲是听多了他们的训诲,胡梢才花白,就反复把“老不去塞北,少不去江南”的
谚语挂在嘴上,仿佛天外充满鬼妖魔,人只要一出远门,就有料不到的凶险等在前面,只有醉乡路稳,喝
躺下了也有人扶你归窝。
⑥当时他虽是孩子,用胡琴拉出的,却都是这乡角落里一伙老人们的故事,喜悦中的醉,醉里的忧愁,
从历史的长风里吹进人心的感受,郭子仪骑的是什么马?关王爷的胡子变不变白?也都是津津有味地谈到
夜深露冷,这种天下本无事的闲愁,把他们一口来牙都嗑掉了 ⑦年轻的流浪汉两眼茫茫地朝南走,大河
上的风幡是移动的城墙,陌生是有气味的,一股扑鼻酸楚的气味.......,他歇在傍河的庄头,坐在石碾
上啃着冷硬的干饼,并不见美如天仙的姑娘投给他迷死人的笑脸。他取下胡琴,想以琴声代酒,舒松一下
长途跋涉的疲累,这才发现,琴弦已经断了,谁能拉响这无弦的琴呢?
⑧他回过头。怅望着来时的道路,再也看不见家山,家山被天脚的卧云隔断了,一夕的烽火,使他失
7
去所有,成为上一代人最悲叹怜悯的浪人,在无边的陌生里漂泊着,忽然,他心里嘈嘈切切的涌动着乐音,
仿佛他自身已经变成一把胡琴,在梅花三弄那些老曲之外,用记忆为弦,拉出一些新的乐曲。战云低卷着,
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
⑨沙河般的道路,金灼灼的暖阳,车头和驴颈铃的喧闹声,烟草和皮革混杂的气味,那么热闹的赶
集的记忆,烟般弥漫着。桑林上斜挂的新月,豆田里叫哥哥的喧鸣,五月榴花亮丽如丹霞,烘暖了他的心,
还记得当时学胡琴,咿咿呀呀的抖着弦,在牛棚一角的草垛上,反复地拉给老牛听,谁说对牛弹琴来,老
牛并不那么笨拙,他湿亮的眼里,也有着知音解意的温柔。
⑩经记忆的梭织,乐曲在他心中奔流。我要在更长更远的路上,为这把老胡琴换上新弦,他想。
22.第(2)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2 分)
23.第④段中父亲说“日后准是漂泊流浪的命”,而“他真想到外面流浪漂泊”,父子两人对漂泊流浪的理解
有何不同? 。(2 分)
24.第⑦段中“扑鼻酸楚的气味.......”是指 。(2 分)
25.“战云低卷着,许多安乐的梦境成为烈焰焚腾的战场,他发自生命的乐曲,有谁来听呢?”表达了“他”
怎样的情感?
26.对文章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本文开头描写一人、一驴、一把胡琴,背景是赤毒毒的大火,极富画面感。
B.父亲不管春夏秋冬地拉着胡琴,在琴声中寄托了对儿子快点长大成人的期盼。
C.乡角落里的许多村名整日过的是醉醺醺的,与世隔绝、自我麻痹的生活。
D.少年的琴弦已断带有深刻意味,意味着少年的梦想因为战火而被生生割断。
E.本文叙述特点是将少年经历的眼前的战火离乱与记忆中的安定和平相交织。F.本文的语言表达比较平实
简单,适合展现乡野在战火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27.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第⑨段。(3 分)
8
。
28.胡琴对于年轻的汉子来说,具有哪些独特的意义?(3 分)
22.回忆父亲在夏夜拉胡琴的悠闲、懒散、宁静平和的景象,表达记忆中的快乐与无忧,与首段赤毒毒的战
火使他背井离乡形成强烈的对比。(2 分)
23.父亲对“漂泊流浪”的理解是流浪他乡,居无定所,甚而客死他乡。而儿子的理解是跳出井底之蛙的命
运,去外面闯荡,开阔眼界。(2 分)
24.再也没有家乡的温暖,无事闲愁的安乐,而只有身在异乡陌生而凄凉的味道。(2 分)
25.表达了对战争让安乐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悲愤;在战争中感觉到自己年轻的生命应该
做点什么的斗志,然而又感到无人倾诉、无人援助的落寞与凄凉。(3 分)
26. . AE ( 6 分)
27 .第九段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重角度描写记忆中宁静和平的家乡以及学琴时的快乐,具有美好的画
面感。(动静结合;通过回忆与想象,从虚写的角度人手)( 3 分)
28 .胡琴是父亲留给他的珍贵的遗物;胡琴寄托着青年汉子对安定宁和的家乡的美好记忆和珍爱;胡琴寄
托着年轻汉子想重建战火中的家园,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