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 新高考 信息卷语文试题(五)(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 新高考 信息卷语文试题(五)(解析版)

ID:690729

大小:87.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五)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 也如是。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他 们的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里行间,还有他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 包括诸多生活细节等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从学术角度来看,网络文 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流派的延续。因而说,自出 处言,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 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 “故乡”的影子。不论对“故乡”如何重新定义,都不会妨碍到它在文学创作中作为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 位,传统文学如是,网络文学亦然。 (摘编自向娟《“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支点》) 材料二: 在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 响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 革。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现代意 义上的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年,因此虽然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乡村依旧是传 统文化精神的寄寓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 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生成,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 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 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 乡愁情感。 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 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传国功匠》的作者陈酿是温州人,作品讲述温州工匠的传 奇故事,为了多年前一个不同寻常的盟约,“瓯匠”的年轻传人们胸怀家国大义,最终让秘籍《瓯宝图》 回到祖国的怀抱。小说将“百工之乡”温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业精神和地域性格统合在一起,展现关 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 叙事空间中展开对故乡的书写。 而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 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 “现象级”主题。《大山里的青春》作者罗晓出身农村,对故乡怀有深刻的眷念之情。小说讲述城市青年江 源到农村支教的故事,通过城乡对比折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转变,真实地再现了改 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变,也表现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对故乡和家园的书写没有局限在现实题材中,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 影子。何常在的家乡河北邯郸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赵古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 但史书中缺乏系统的翔实记载,于是他写了《朝堂》。 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在,而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 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在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中,太阳系不适宜人类生存了, 人类不得已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着地球去星际间寻找新家园,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是小说最主要的 价值取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拯救地球来救赎人类命运,实际上都是故乡观念和乡愁情 感的扩大和提升,是更高层级的怀乡之作。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耘才能变成适 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消耗很大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 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故乡意识,乡愁油然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怀生养自己 的那片土地。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 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由乡土浸润而成 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故乡的记忆造就了网络作者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狭义的故乡就是网络作者创作的“原 乡”。 B. 网络作者以传统文学为启蒙,他们和传统作家的作品有地域性、民间性,广义上看他们的文学故乡是相 同的。 C. 故乡是传统文学创作中的永恒支点的存在与定位,所以网络作者必须从传统文学中获取阅读体验和个人 经验。 D. 传统文学离不开网络文学滋养,而探讨网络文学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于生活方 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情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生成,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安土重迁、心系家乡和不忘故园等。 B. 凸显故乡意识的乡村题材小说在网络文学中一直是相对小众的类型,使得网络文学形成了都市文化特 征。 C. 乡愁产生的原因和农民耕作土地成本有关,生产力低下造成的高成本消耗让人不愿迁移,故乡意识被强 化。 D. 在信息时代,被带到新的叙事空间中的乡土浸润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仍然有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描述网络文学的一项是( ) A. 张恨水写作流派的延续 B. 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 C. 具有都市文化的特征 D. 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4.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近年来乡土文学的现状。 5. 网络文学是如何体现故乡意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D 4. ①尽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迹象,但乡村书写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② 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寄寓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 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5. ①从历史和现实取材,从写作者的家乡到写整体上的乡村,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②紧扣时 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交化,表现时代精神新内涵。③通过科幻作品表达 怀乡主题和忧患意识,将地球甚至太阳系当作人类的家园和生命故乡,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缩小范围,材料一第一段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网络作者也如是”,可见传统作家创 作的作品中的“原乡”也是故乡,选项中说“狭义的故乡就是指网络作者创作的‘原乡”’缩小了范围。 另外,“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并不等于“故乡就是‘原乡”’。 C.“所以”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二段说“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 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可见“个人体验”并不是从“传统文学”中获得的。此外,“必须”绝 对化。 D.主客颠倒,材料一第二段说“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 可见“传统文学离不开网络文学的滋养”表述反了。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使得”错误,因果倒置,原文为“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 题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材料一第二段说“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乎唐宋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们写作 流派的延续”,可知主语是网络文学。 B.材料二第二段说“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可知主语是乡村书写中的虚 构世界,而虚构世界和网络文学分不开。 C.材料二第二段说“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可知主语是网络文学。 D.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说的是乡土观念。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概括近年来乡土文学的现状。 材料二首先指出传统文学在当代有弱化的迹象,但是“城市生活不过一百多年,但农耕文明史却有数千 年”“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寄寓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 迎来新机遇。安土重迁、心系家乡、不忘故园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生成,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 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然后作者谈到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 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凸显出小说中的故乡意识和 乡愁情感”。 由此可见,近年来乡土文学的现状是:尽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迹象,但乡 村书写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乡村依旧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寄寓之所和心灵故园,尤其是伴随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新机遇,很多中国作家的笔下也萦绕着一份难解的乡愁情结。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网络文学是如何体现故乡意识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二 3 到 6 段。 第 3 段主要从取材方面论述,有“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 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可概括出“从历史和现实 取材,从写作者的家乡到写整体上的乡村,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 第 4 段主要从紧扣时代发展角度论述,有“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 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脱贫致富创业实践,通过鲜活的人物性格形象表达时代精神的新 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可概括出“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 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交化,表现时代精神新内涵”; 第 6 段主要从表现形式角度论述,有“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的所 在,而将地球本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可概括出“通过科幻作品表 达怀乡主题和忧患意识,将地球甚至太阳系当作人类的家园和生命故乡,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 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商鞅变法 (第二幕秦宫,秦孝公三年) 【卫鞅背书简上场,放书简。】 卫鞅 卫鞅拜见国君! 秦孝公 免礼。列位,蒙先君圣命,寡人承继国位,已经三年有余。当年先祖穆公在位,修德行武,东 平晋国之乱,西霸戎翟之地,我们的国土曾经一直扩展西河,功绩是何等辉煌。可是如今呢,大片的国土 却落入了魏国的手中。二百六十多年过去,历经十四代国君,西河之地至今尚未收复。堂堂千里秦国在周 天子的心中,在六大诸侯的眼里,竞无一席之地。这是奇耻大辱啊!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 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 【众无语。】 秦孝公 公孙大人。 公孙贾 臣在,臣不敢妄议朝政。 秦孝公 五大夫? 甘龙 臣唯君命是从。 【秦孝公不悦。】 秦孝公 赵良博士? 赵良 臣在,嗯,卫鞅客卿不远万里自魏入秦,知李悝之法,习昊起之术,定有趣群之计策,卓越 之谋断。还是应该请卫客卿先抒高见。 秦孝公 嗯,请卫鞅客卿论法! 景监 请卫鞅客卿论法。 卫鞅 遵命。诸位大人,卫鞅冒昧。国君之所以下令求贤.是为光复穆公之业,收复被三晋夺占的 西河之地,以一改中原六国小视秦国之局面,自强于天下。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是因为兵不强, 国不富,天下不治。天下为何不治?是因为官不官,民不民,为官者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搜刮民财;为民 者懒于耕稼,怠于作战。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 生气。假如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 杀敌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 官晋爵。而于国不事农战,不得战功者,虽为王侯大夫也不能得到利禄官封。废除子孙世袭荫封,统一律 条法令,有不从王令、乱上制者,罪死不赦!(顿)假如举国以此戮力而为之,行一年,十年强!行十年, 百年强!行一百年,千岁王者旺! 秦孝公 嗯,好,哈哈……(激动)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 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 卫鞅 是。 秦孝公 望列位认真研读此法,共议强秦之计。 卫鞅 遵命。 【卫客卿发简,众臣看简后议论纷纷。】 公孙贾 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成,各得其所,这才分天地,成阴阳,存万物 而立世界;这才树君上,辅群臣,统治万民而主政国家;这才国治理,立法度而分上下。试看天下诸侯各 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单凭一人巧舌如簧地游说一 番,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 卫鞅 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二皇五帝、夏禹殷 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 公孙贾…… 卫鞅 太傅。 公子虔 卫客卿。 卫鞅 您博学多才,读尽了天下多少文章,您一定知道,三皇五帝至今,有哪一代礼法是一成不变 的? 公子虔 是啊,商汤周武正是不拘古法而兴,殷纣夏桀乃是不改旧礼而亡。 卫鞅 公孙大人,我们该走哪条路呢? 祝欢 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实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 秦孝公 嗯! 卫鞅 如果国君是殷纣夏桀,怎会在此当庭论法? 公孙贾 卫客卿能担保你的变法之举一定成功? 卫鞅 呵,如果一件事连做都不去做,那么何以能得到成功呢? 祝欢 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 学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 卫鞅 魏国之所以变法未能成功,是因为在李悝去世之后,魏武侯未能坚持变法到底所致。请问太祝 官,难道对此缘由你竟一无所知? 甘龙 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行车不 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 卫鞅 国君…… 众臣 国君…… 祝欢 国君…… 秦孝公 太祝官,讲! 祝欢 国君,上天早有征兆,臣不敢妄言。(跪下) 秦孝公 什么征兆? 祝欢 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章,落于阏逢。… 秦孝公 此作何解? 祝欢 天意难违。 公孙贾 天意难违。 甘龙 天意难违。(跪下) 卫鞅 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 秦孝公 太傅! 公子虔 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 秦孝公 赵博士! 赵 良 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 众臣 国君。 秦孝公……我意已决,景监宣诏!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通过秦王之口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秦王变法的决心,指出变法势在必行,为引出商鞅和群 臣的交锋做了铺垫。 B. 文本中公子虔的话语并不多,但仅有的几处台词真实地体现了其客观理性地对待变法、坚决拥护秦王的 忠贞不二的态度。 C. 商鞅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祝欢便以李悝变法失败为由来质疑商鞅变法,结果遭到了商鞅的有力反驳。 D. 文本中赵良认为明智者有先见之明,平庸者则人云亦云,国君须采纳智者之言。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才决定推行变法。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中秦孝公将穆公在位时取得的政绩和如今大片国土却落入魏国手中进行对比,通过反问表达对秦国 地位低微的不满和想要变法的意图。 B. 文本中秦孝公在征求众人的意见时,无人肯表明意见,引起了秦王的不悦,暗示了群臣反对变法的态度, 为商鞅的出场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C. 人物台词简练有内涵。面对祝欢对星象的解析,商鞅感叹“居然连太祝官都难测”,侧面衬托出变法推 行的难度和他对变法成败的担心。 D. 文本详略分明,详写商鞅对变法的陈述和公孙贾反对的理由,从而营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突出重点人 物的地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8. 选文是如何塑造商鞅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9. 选文设置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简析,并指出其作用。 【答案】6. D 7. C 8. ①正面描写。通过对变法的陈述,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通过和大臣的辩 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②侧面描写。从赵良和秦王对待商鞅和变法的态 度,表现了商鞅的见识超群。③对比衬托。大臣们的言论和商鞅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臣们顽固保守, 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畏。④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商鞅的人物形象。 9. 矛盾冲突:①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②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 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③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群臣以“天意难违”为由, 阻挠变法,而商鞅、公孙虔、赵良和秦孝公力主人事。 作用: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推行变法面临的困难,从而突出商鞅非凡的才能和 勇气。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才决定推行变法”错误。秦孝公在问群臣时说:“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 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变吗?”这句话已经表明他早已决定推行变法。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侧面衬托”错误,应为正面描写。另外,“他对变法成败的担心”也不对,商鞅的话“居然连太祝官 都难测”表现了他对祝欢说法的不认同,是暗讽。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常见的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其他的还可能有对比衬托等。 本文通过商鞅对变法的陈述正面描写了商鞅的远见和治国本领,如“中原六国逞强,而秦邦卑弱,是因 为……而目前大秦所用之法,乃几百年前陋章陈规……凡是努力开荒,多打粮食,或者奋勇作战,多杀敌 人者,都可因此而建功得爵。有了爵级,奴隶可以升为庶人,庶人可以升为官吏,官吏也因此可以加官晋 爵……罪死不赦!”这段话商鞅分析了秦国不强大的原因,以及变法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对变法的陈述, 可以看出商鞅具有非凡的治国本领,洞悉强国之道。结合“公孙大人的意思是要我们效古法、循旧礼啦。 请问,自从盘古开天以来,经二皇五帝、夏禹殷商,我们该效哪一朝的古法?该循哪一代的旧礼呢?”等, 通过和大臣的辩驳可以看出,商鞅不拘旧礼,不信天意,勇于坚持自我。通过商鞅的语言描写正面塑造了 他改革家的形象; 其次,通过其他人对商鞅的看法,侧面衬托了商鞅的见识超群。如秦孝公的话“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 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胆识”,和赵良的话“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之人总是人云亦 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可以看出他们对商鞅的评价很高,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另外还通过其他大臣的言论与商鞅形成对比,如公孙贾说“老臣腐朽,只知日从东升,月从西降,性由天 成,各得其所……就轻易改变一国之法度,那天下必乱”,祝欢说“那依你所说,国君若不照你的意思实 行变法,那国君就是殷纣夏桀了?”等,可以看出大臣们顽固保守,害怕变革,商鞅则力主变法,心无所 畏; 最后,选文部分写了变法与不变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写出商鞅的远见、才华与勇敢等形象特 点。这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商鞅人物形象的方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概括戏剧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中有几组矛盾冲突。 第一组矛盾,商鞅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结合商鞅坚持变法“法不更新,陈陈相因,国家何以有生气。假如 国家废除旧规,倡导农战,为此制定农战之法”,大臣反对变法“试看天下诸侯各国,凡是以古法而治的, 没有不太平的,要想易弦更张的,没有不出乱子的”“我只知道卫客卿曾在魏国学习李悝之法。可是李悝 的变法在魏国都没有能够成功,难道他的学生,跑到秦国来变法就一定能成吗?”等,可概括出矛盾冲突 为“商鞅主张变法,而众臣保守抗拒”; 第二组矛盾,秦孝公和大臣之间的矛盾:结合“列位都是前朝老臣,一国之栋梁,难道就不想把秦国变一 变吗?”“列位,对卫鞅之法,但议无妨。列位,卫客卿制定的农战令,乃强国之本,此法很新,且颇具 胆识”“我意已决,景监宣诏!”,可看出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大臣们“国君,古法旧礼,都是一朝 朝、一代代传下来的,国君继位不久,便贸然行事,那好比行车不循车道而行,必有覆车之患!”等,可 看出大臣竭力劝阻。由此概括出矛盾冲突为“秦孝公决意推行变法,而有些大臣竭力劝阻”; 第三组矛盾,顺天意和主人事之间的矛盾:结合祝欢等人说的“君上登基那年,西天有怪星横空,起于上 章,落于阏逢”“天意难违”可看出群臣以“天意难违”阻拦变法;而商鞅讽刺祝欢说“居然连太祝官都 难测?”,公孙虔说“国君乃是上天授命,国君之意就是天意”,赵良说“明智者总有先见之明,而平庸 之人总是人云亦云。臣以为,国君还须采纳明智者之言”,最后秦孝公下决心“我意已决”,可见群臣以 “天意难违”为由,阻挠变法,而商鞅、和秦孝公力主人事。 最后看这样写的作用:从情节上看,正是这些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和主题上看,这么多矛 盾冲突都是因变法而起,说明推行变法面临重重困难,从而突出商鞅非凡的才能和勇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三 才子”。弘治九年成进士。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同年生陆昆抗疏救。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畿内, 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知府。刘瑾①衔麟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罢 为民。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②,因寓湖州。瑾诛,起补西安。遭父忧,乐吴兴山水, 奉父枢葬焉,遂居湖州。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 得寝。寻迁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请捐天津三卫屯 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起大理.. 卿.,拜工部尚书。四司财物悉贮后堂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帝称善,因赐名“节 慎库”。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冒破钱,中贵大恨。及显陵工竣,执役者咸觊官。麟止拟赉, 群小愈怨。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中官吴勋以 为言,遂勒麟致仕..。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职。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居工部,为朝廷惜财 谨费,仅逾年而罢。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守为筑一台,令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家居三十余年,廷 臣频论荐。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征明绘图遗之。年八十七卒。赠 太子少保,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刘麟传》) 【注】①刘瑾:明代大宦官。②刘宠:东汉著名廉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 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B.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 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C.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 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D. 请捐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 给者/悉补给之/再引疾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又名江左。 B. 大理卿,是中央司法机构大理寺的长官,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位九卿之列。 C. 致仕,指官吏将自己执掌的权柄归还给君主,与致政、致事等词语意义相同。 D. 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有名望者死后被迫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麟恪尽职守,纠正冤假错案。担任刑部员外郎时,他在京城辖区内省察在押囚犯是否存有冤情,并加 以记录,近四百人的冤屈得以洗雪。 B. 刘麟为官清廉,受到人们拥戴。绍兴被罢官后,人们凑钱给他作为盘缠,他不接受,人们就想办法在东 汉廉吏刘宠的祠堂旁边给他建了一座生祠。 C. 刘麟革除积弊,为国节约财用。工部财物暗受侵吞,刘麟请求专任一名郎官掌管大库,得到皇帝认可。 此外,他还裁汰了许多虚报冒领之钱。 D. 刘麟仕途坎坷,一生饱受打击。刘瑾恼恨他未曾晋见道谢,将他罢官为民;吴勋巧进谗言,使他被迫辞 官;显陵殿阁漏雨,他又被追究责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赋充饷,麟力争。会陕民诣阙诉,得寝。 (2)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 14. 显陵竣工后,为什么“群小愈怨”?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都御史邓璋统兵作战,商议增加赋税充当军饷,刘麟极力争辩。恰逢陕西百姓到京城上诉,事情得 以平息。 (2)刘麟晚年喜好住在楼上,但他没有财力建造楼房,只好在屋梁上悬挂竹轿,曲身躺在其中,称之为“神 楼”。 14. 显陵竣工后,担任劳役的人都指望做官,而刘麟只打算赏赐他们,于是引起了众小人的怨恨。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请求免去天津三个卫所的屯田赋税,以及拿出仓库储存供给河间三个卫所军队每月的粮饷, 征收拖欠的赋税来作为补偿,都批复准许。皇帝于是敕谕户部:京城、地方军饷未曾供给者,全部补充供 给。刘麟再次称病回乡。 “及”在句中作连词,联系前后两个建议,因此应放在下句开头,不能断到上句结尾,排除 BD 项。 “以”表目的,“征逋课”的目的是“偿”,因此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 A 项。 “中外”指中央、地方,在句中作“军饷”的定语,因此不能断到上句的结尾,排除 BD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带有褒奖意义”失之片面。谥号不全是带有褒奖意义,有时也带有贬义,如周厉王的“厉”是“杀戮 无辜”之义,隋炀帝的“炀”是“去礼远众”“逆天虐民,离德荒国”之义。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在东汉廉吏刘宠的祠堂旁边给他建了一座生祠”错,原文的“配”为比配之意,不是在刘宠祠堂旁边 建祠,是比照着刘宠给他建了生祠。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赋”,赋税;“诣”,到;“寝”,止息。 (2)题得分点有:“力”,财力;“悬篮舆于梁”状语后置句;“名”,命名。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显陵竣工后,为什么“群小愈怨”。 原文是“及显陵工竣,执役者咸觊官。麟止拟赉,群小愈怨”,及至显陵竣工,担任劳役的人都觊觎官职。 刘麟只准备赏赐,众小人更加怨恨。可见是因为担任劳役的人都指望做官,而刘麟只打算赏赐他们,引起 了小人的怨恨。 参考译文: 刘麟,字元瑞,本是安仁人。他祖上世代担任南京广洋卫副千户,于是在当地安家。刘麟学问渊博,善写 文章,与顾璘、徐祯卿并称“江东三才子”。弘治九年考中进士。谏官庞泮等人被关进牢狱,刘麟与同榜 进士陆昆向皇帝上书直言营救。刘麟授官刑部主事,进职员外郎。在京城管辖地区省察囚犯是否有冤情, 而加以记录,三百九十多人得以洗雪冤屈。正德初年,刘麟升任郎中,出京任绍兴知府。刘瑾对刘麟未晋 见道谢怀恨在心,刚过五个月,就摘取从前省察囚犯时的琐屑小事,将其罢官为民。士大夫、老百姓凑钱 给他作为路费,刘麟概不接受,只好替他建小刘祠来比配汉代刘宠,他于是寄居在湖州。刘瑾被诛,刘麟 重获起用,补任西安知府。后刘麟遭遇父亲丧事,因他喜好吴兴山水,所以将父亲的灵柩安葬于当地,于 是居住在湖州。后起任陕西左参政,督察漕粮储运诸事。都御史邓璋统兵作战,商议增加赋税充当军饷, 刘麟极力争辩。恰逢陕西百姓到京城上诉,事情得以平息。不久刘麟升任云南按察使,托称有病辞官回乡。 嘉靖初年,召赴朝廷授官太仆卿。晋升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六府。他请求免去天津三个卫所的屯田赋 税,以及拿出仓库储存供给河间三个卫所军队每月的粮饷,征收拖欠的赋税来作为补偿,都批复准许。皇 帝于是敕谕户部:京城、地方军饷未曾供给者,全部补充供给。刘麟再次称病回乡。起任大理寺卿,授官 工部尚书。工部下属四司的财物都贮存在后堂大库里,司官收入、支出时常常从中侵吞牟利,刘麟请求专 门任命一名郎官主管此事。皇帝认为建议很好,于是赐予后堂大库“节慎库”的名号。不久,上奏十四件 可节约财用之事,裁汰宫中府库各监局虚报冒领之钱,受宠的宦官因此大为恼恨。及至显陵竣工,担任劳 役的人都觊觎官职。刘麟只准备赏赐,众小人更加怨恨。正值皇帝采纳谏官建议,停止朝野摊派的土木建 筑事务,刘麟下发公文停止浙江、苏州、松江织造,而上交朝廷的袍服也在停造名单之中。宦官吴勋以此 进谗言,于是勒令刘麟退休。过了很久,显陵殿阁漏雨,追究刘麟之罪,他被罢官为民。刘麟操行高洁, 守正不阿,担任官职,不屈不挠。任职工部时,为朝廷爱惜财物节省费用,仅过一年就被罢官。居住在郊 外名叫南坦的地方,作诗自娱。太守替他筑了一座台榭,县令为他建了一所房子,这才有了栖息闲游之地。 在家闲居三十余年,朝内大官多次推荐。刘麟晚年喜好住在楼上,但他没有财力建造楼房,只好在屋梁上 悬挂竹轿,曲身躺在其中,称之为“神楼”。文征明画图赠送给他。刘麟八十七岁时去世。赠官太子少保, 谥号清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 戴复古 宿酒才醒又醉,春霄欲雨还晴。柳边花底听莺声,白发莫教临镜。 过隙光阴易去,浮云富贵难凭。但将一笑对公卿,我是无名百姓。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因喝酒睡去,早晨醒来又沉醉于眼前一派欲雨又晴的春天美景。 B. “白发莫教临镜”是“莫教白发临镜”的倒装,是出于词的格律要求的结果。 C. “过隙”句在结构上紧承上片“白发”句,手法上运用典故,化抽象为具体。 D. 本词音韵和谐,出语自然,不重雕琢,真实展现了词人的性情与怀抱。 16.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哪些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时光易逝。词人已老,深感光阴如白驹过隙,容易流逝。②富贵难凭。词人认为, 富贵犹如浮云变幻,转瞬即逝,不可凭信。③蔑视功名。词人笑傲公卿,为自己是无名百姓,不受名缰利 锁束缚而自豪。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沉醉于眼前一派欲雨又晴的春天美景”错误,“宿酒才醒又醉”这句的含义应是醉后隔天醒来继续饮 酒,重又醉去,而不是“沉醉”于春天美景。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柳边花底听莺声”此句中春景美好,生机勃勃,作者难免生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发莫教临镜”“过 隙光阴易去”,可见,作者已经头生白发,不敢对镜,“光阴易去”如白驹过隙,由此作者发出了对时光 易逝的感叹。 “浮云富贵难凭”,作者认为“富贵”不可凭信,运用比喻修辞,把富贵比喻成浮云,风一吹,浮云即散, 以此生动的写出富贵难以把握,转瞬即逝。 “但将一笑对公卿”,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笑傲公卿,“公卿”有高贵的身份地位,“我是无名百姓”可 见自己是“无名百姓”,身份低微,作者却对这些公卿的身份地位不屑一顾,,暗含自己不受名缰利锁束缚 而自豪,可见作者蔑视功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学生不一 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 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之所闻,流露出迁谪之意。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英雄刘裕的历史遗迹已经找不到了,只有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一派荒芜衰败的苍凉。 【答案】 (1). 闻道有先后 (2). 术业有专攻 (3). 其间旦暮闻何物 (4). 杜鹃啼血猿哀鸣 (5). 斜阳草树 (6). 寻常巷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攻、暮、鹃、巷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茉莉花开放的时候,会有香气释放出来,( )茉莉花朵的香气物质是以糖苷类的前体物质存在的, 这些前体物质并没有本身气味,只有经过特殊酶的作用下才会分解成有香气的物质。而促使香气物质释放 的酶只有在低温和黑暗状态下才会活跃起来,将那些香气物质释放到空气中来。这就是茉莉花在夜晚会更 香的原因。 这些化学物质不单单能引起人类的注意,更重要的是特别对一些昆虫的胃口。在皎洁的月光下,顺着 香气这个路标的指引,各种蛾子能很容易找到盛开的茉莉花。于是,它们在享用花蜜的同时,顺道也为茉 莉花传播了花粉。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别是在夜晚时分,最浓郁的就是茉莉花的香气。 B. 特别是在夜晚时分,茉莉花的香气更显浓郁。 C. 茉莉花的香气特别是在夜晚时分更显浓郁。 D. 茉莉花的香气在夜晚时分最浓郁。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D.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这些前体物质本身并没有气味,只有在特殊酶的作用下才会分解成有香气的物质。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内语句意在突出夜晚时分的茉莉花更香,且与本段末句相照应,用“更显浓郁”更合适,故排除 A、D; 与 C 项相比,B 项“特别是在夜晚时分”与前文衔接更加自然。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句子使用比喻修辞,把茉莉花的香气比作“路标”。 A.借代、对偶、夸张。用“烽火”代指“战火”,“抵万金”夸张,“烽火”对“家书”。 B.对偶。“乱花”对“浅草”,“欲”对“才”,“迷人眼”对“没马蹄”。 C.比喻。把鬓发比作“云”。 D.拟人。说“东风”不给周郎行方便。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本身”语序不当,应放到“物质”后面; “经过……下”句式杂糅,改成“经过……”或“在……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① ,有的是利用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利用个人信息冒充公检 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多年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 律中,② 。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这些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③ ,但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 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也不利于公民增强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 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业发展亟需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所以,制定一 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势在必行。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形式五花八门;②均作出相关规定;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①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有其根源。②国家重视保护个人信息。③分散的立法存在弊端。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有的是利用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利用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可 知此处是说网络诈骗形式多样,故填的内容可以是“形式五花八门”。 第二空,据前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 等法律中”后面说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可知此处是说以上法律法规对保护个人信息均作出相关规定,所以可填写“均作出相关规定”。 第三空,根据后句中“但”可知要填内容与后句是转折关系;根据前句“这些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 关条款”,可以推知此处是总结上文说这些规定起到重要作用,故填写内容是“虽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分析概括:网络诈骗案 件频发有其根源。 根据“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律中, 均作出相关规定”分析概括:国家重视保护个人信息。 根据“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 也不利于公民增强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 业发展亟需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分析概括:分散的立法存在弊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托尔斯泰说:“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②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面对疫情,很多国家从嘲笑中国,贬损中国,污蔑中国,到如今抗疫举措越来越接近中国。 某班级拟举办以“如何认识自我”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客观清醒 认识自我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客观清醒,认识自我”。 有句话说,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雄鹰便不要迷恋大陆。唯有认清自己,才有前行的方向。成长 的道路有数不尽的岔路与迷雾,对自身错误的认知会使你南辕北辙,与成功越来越远。对待人生,我们的 正确态度是“客观清醒,认识自我”。 鲁迅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有勇气正视现实,是清醒 认识自我的第一步。鲁迅先生在他国学习医学时,勇于面对人生,看清了中国的现实,也发现了自己心之 所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文学之路,誓从精神上救治他人。有的人沉迷于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便恣意妄为, 丝毫不听从他人建议;有的人自卑于那个毫无是处的自己,从此一蹶不振。他们都缺乏勇气,缺少直面人 生、正视自己的魄力。人无完人,美玉仍有瑕,但能够清醒认识自己,分明优劣势,便弥足珍贵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中邹忌的妻妾、朋友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丽,但是邹忌通过照镜子和与徐公相 比,发现自己并没有比徐公美丽,从而联想到治理国家的良策,使齐王广开言路,听取良谏,达到了“期 年后,无可进也”的效果。周围的国家因闻齐“治于朝廷”而主动归附。这一切都是因为邹忌和齐王都能 够充分的看清现实,认识到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能作出正确地判断和正确的决策。因此说认 识自我是成功的基础,而客观清醒,是认识自我的前提。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国足球队首次披荆斩棘进入世界杯比赛,首场比赛就遭遇了赫 赫有名的巴西队。虽然中国队员明白胜算不大,但仍然抱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完成了比赛,获得了世人的赞 扬。这是因为我国队员在赛前已经对自己的情况做了分析,比赛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怀着自信和尊敬 的心态完成了这场比赛。 以目标为峰,不懈攀登,让你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不去做,不去攀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 你永远不知道极限在哪。乔布斯当年从大学辍学,在一间车库里便开始了技术研发,没有人曾预想到有今 天,但他也曾遇到失败,别人的不信任。一步一步走来,是他不停奋斗的足迹,用近乎极致对于完美的严 苛铸就了苹果的奇迹和一个时代的巅峰。他也不断重新认知自己,不断寻求创新和改变,这是他的品质, 也是苹果的品质,更是留给时代的记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我的事情我们往往就是那个“迷”的人。为了让自己不在自己的事情 中迷惑,我们应该客观清醒,认识自我,看清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当局者不迷,并且比旁观者更清。唯如 此,才能胜利在握。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1.分析材料。 所给材料共有三段话。 第一段话,“理解自己的渺小,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表达出了人类应认识到自身的渺小的观点,当然, 也正因为认识自我的渺小,因而更加需要谦逊、进取。 第二段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以看出在天地之间,沧 海之中,人们是极其渺小的,人们要敬畏天地,敬畏自然。 第三段话,“面对疫情,很多国家从嘲笑中国,贬损中国,污蔑中国,到如今抗疫举措越来越接近中国”, 可以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在灾难面前,有些人,甚至大到国家集体,也可能出现不正视“自我”的情况, 面对灾难,应更谦恭地认识自我,才不会陷入灾难。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准确地认识自我是 一种智慧。 2.分析任务。 题干说, 某班级拟举办以“如何认识自我”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这就要求 学生围绕上述材料来提炼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展开,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同时要注意共性任务,即: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①人类应认识到自身的渺小。 ②认识自我渺小,因而谦逊、进取。 ③正视自我,才有信心面对未来。 ④谦恭地认识自我,才不会陷入灾难。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准确地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 【素材】1.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不那么伟大,就不 用急着去证明了;如果可以去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 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能 够将自己的优点发出万丈光芒,将自己的缺点掩盖。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更加完美,将不用去模仿 他人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了。难道东施效颦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春秋时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紧眉头,却 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怜了。然东施见此,连忙去效仿不想被贻笑大方。西施的美尽显在她的举止投足 之间、谈吐之间,天生的美与气质并存,而东施却以丑闻名大江南北。若东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去模仿 西施搔首弄姿,而是发扬自己的长处,那也不会落下今日如此耻笑。 2.一个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这对人来说等于得了一种致命的“心理疾患”。这种“心理疾患”通常表现 为以下几种“症状”: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成绩和长处。人一旦高估自己就容易盲目乐观,从而把自己 摆在不恰当的位置上,以致失去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被众人抛弃。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人一 旦缺乏自信,就会迈不开步子、放不开手脚,以致在前进的道路上停滞不前,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三是把 前进中的挫折和失误看得过于严重。这样把失误扩大化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无所适从,干什么事都缺乏主见、 不敢负责,最终失去前进的动力。四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不足的人,会讳疾忌医,即 使一般的缺点最后也会演变成大的错误,会最终毁了自己的前程。而最要命的是既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成绩 和长处,又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趾高气扬,自命不凡。学习工作顺利的时候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 以功臣自居,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儿都敢做,谁都不放在眼里。而如果职位晋升或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 的时候,又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想什么都不顺心,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最终丧失 斗志,走向堕落。 3.唯有认清自己,才有前行的方向。成长的道路有数不尽的岔路与迷雾,对自身错误的认知会使你南辕北 辙,与成功越来越远。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雄鹰便不要迷恋大陆。陶渊明认清了自己,他明白官场 并非他的归属,于是挂官而去,在文学的园中开出一朵别样的花;岳飞认清了自己,他深谙自己不属于安 逸的生活,于是精忠报国,在战场上谱写荡气回肠的歌。认清自己,方能找到只属于自己的光明。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