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 苑 精 粹
时间:2021 年 5 月 8 日
【时文选粹】
编者按:
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
和国家的成熟程度。三星堆考古之所以“出圈”并且收获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是因为这次考
古行动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灿烂成就,更是创新传播方式,带着所有人进行
了一场穿越时空之旅。热闹景象的背后,是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更是 5000 年文明传承基
础上的文化自信。这都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契合时代足音、融入时代语境,青少
年在娱乐和探索中,一步步了解到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生动的故事,寻找文化之根、自信之
源。
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该有的热度
(题目即观点。)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3 月 20 日至 3 月 23 日连续 4 天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三星堆新发
现》特别节目,实时报道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生动呈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早
期历史的灿烂成就。“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三星堆连拆 6 个盲盒”“三星堆古蜀先
民脑回路有多清奇”……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象牙尊到牙雕、玉琮,这些“奇奇怪怪、
可可爱爱”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成功“霸屏”热搜榜单。(由新闻特别节目引出
“三星堆考古霸屏”的话题。)
②历史器物之美,超越语言的心动,古老文化留在人间的碎片,拼凑出彼时的图景。30
多年前,随着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掘,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惊艳世人的独
特文物得以亮相,昭示着 3000 多年前的古蜀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填补了历史
空白,改变着国人的历史观,也改变了我们对古蜀生活、对中国古代文明图景的认识。时隔
30 多年,三星堆再次“上新”,造型奇特的顶尊跪坐人像、神秘的黄金面具残片,牙璋、
青铜容器、云纹等多元文化印记突破了空间的距离与时间的阻隔,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无限精
彩。(三星堆霸屏原因一:突破了空间的距离与时间的阻隔,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无限精彩。)
③三星堆“霸屏”源自人们对中华文明历史故事的好奇,眼前的器物让人们对古蜀生活
有了更大的遐想。外形似火锅的“陶三足炊器”,让人不禁想看看三千年前吃火锅喝小酒的
惬意生活;黄金面具残片上耳部的穿孔,引发人们对古蜀人审美偏好的追问。器物与人、与
生活场景的关联,让中华文明的故事更为生动,人们在好奇与探索中,与历史一步步靠近。
(三星堆霸屏原因二:人们对中华文明故事的好奇,对古蜀生活的遐想。)
2
④新时代领路人在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
天的成功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面前,
自豪之情和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从良渚文化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到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
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轴线得以延伸,历史内涵更加丰富,历史场景得到活化,历史
长河为民族的生生不息、长盛不衰提供了文化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
精神力量。(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意义一: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⑤新时代领路人曾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
信提供坚强支撑。认识国家和民族的根脉离不开考古学。三星堆的“霸屏”说明考古不是刻
板印象中的深奥和冷门,文物也不是遥不可及,厚重的历史也可以是平易近人、鲜活有趣的。
此次三星堆“上新”,不仅有恒温恒湿考古仓、3D 打印箱等新技术、新装备,还有“直播
+MV”的全新探索,考古工作的环境、方式有了质的提升,更让社会大众对古代文明产生了
浓厚兴趣,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意义二:增强了大众对古文明的兴
趣,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
⑥五千年文明从来不缺乏精彩故事,只是缺少融入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无论是
三星堆考古现场的全景式直播,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展示馆、线上文创馆,还是此前收
获无数“点赞”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节目,都是对表达方式
和途径的有益探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更好地“飞入寻常百
姓家”。(意义分析三。为中华文明传承提供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和途径。)
⑦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该有的热度。希望这股热度能转化为社会各界为考古事
业、文物保护以及历史研究创造的温度,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也让世界更加
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
结激励:三星堆霸屏热度应保持,让中华历史、民族精神永流传。)
编者按: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迎来 125 周年校庆。新建成的校史博物馆中,展示着多件“镇馆
之宝”,其中钱学森试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整张试卷字迹工整如印刷,得分近乎完美,
不仅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就连学霸看到这样的字迹都羡慕不已。透过这些泛黄课业实物,
我们既能看到交大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严谨求实,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交大一代代学霸们对待学
术一丝不苟的钻研态度;浏览这些档案,仿佛与课业主人公们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
话:教学求知,唯有精勤不倦,严谨务实。
钱学森试卷火遍全网,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题目点明论题,疑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
①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迎来 125 周年校庆,新建成的校史博物馆中“镇馆之宝”——
钱学森试卷成为焦点。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 1933 年 6 月,课程为水力学(Hydraulics),
考卷不仅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而且解题一气呵成,6 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最后一题公式
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 4 分,得 96 分。
②截至目前,钱学森试卷已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多家主
流媒体的转载报道,在相关消息评论区网友们的佩服与膜拜随处可见,“书法名帖”“学霸
笔记”“我辈楷模”等诸如此类的赞誉不绝于耳,甚至不少网友还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大
学白念了。”
③可以这么说,钱老先生的试卷火遍全网是名副其实的“热搜”,不仅使人大开眼界,
也给了大家几点启示。(开篇点题。由钱学森试卷火遍全网引出几点启示。)
④一是朴素宣传。
3
⑤近年来,不少名人名家不为人知的事迹成为美谈,在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手稿中我们
能感受到第一代建筑师工作的严谨,在周恩来总理与夫人的来往信件中我们能感受崇高意志
下的柔情,在钱学森的试卷中也在传递着它的独特魅力。没有惊天动地的宣传,但是这些小
事传递的能量却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们的心间,勉励着大家奋勇前行。社会大众对于“空”
且“大”议题设置早已厌倦,对于媒体工作者,挖掘先辈真实故事朴素宣传,从小处着手更
能引发人的共鸣,对于大众更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此外,朴素宣传也能破除过分宣传而
对人物的“神化”的现象,使宣传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体分析“启
示”的内涵。启示一:朴素宣传。)
⑥二是严谨治学。
⑦当今有不少高校生还抱着“60 分至上”“游戏人生”的理念虚度光阴,在学术上也
时常传出造假的丑闻。钱学森试卷此次能火遍全网不仅因为他个人在中国科技史上如雷贯耳
的名声,更是反映了人们对于试卷中体现的严谨治学的呼唤,它恰如一股清流,荡涤着广大
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浮躁的心。从前人们可能只津津乐道于那个“能抵五个师”“中国航天之
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而如今一张试卷却拉近了他与当今广大学生的距离,激励
着广大学子用双手造就一个美好充实的大学生活,特别是在学业上严谨与认真要渗透进生活
的各个方面。(启示二:严谨治学。)
⑧三是严格教育。
⑨在钱学森的试卷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 4 分,这也成为了老交大优良教
学传统中严格教育的典型反映。反观如今的部分大学,学校与老师不仅没有严格教育,而且
“水课”频频,更有甚者导师教唆学生数据造假,教授猥亵、性侵女学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应该是培养人品学兼优、人格独立之地,而欲造品学兼优之才,
必先造品学兼优之校、造品学兼优之师。严格教育,营造良好校风,打造优质教师团队是持
续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之保障。(启示三:严格教育。)
⑩钱老先生的试卷既是赠给当代人的惊喜,更给了当代人的诸多启示,无论哪个时代
天才都非“神造”,个人的严谨治学、严格的教育才是关键。(总结全文,劝勉激励。)
相关链接: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 125 周年校庆之际,历经 3 年多时间打造的新校史博物馆在上海
交大闵行校区文博楼开馆。今后这里将成为学校办学成就与文化传统的展示窗口、爱国荣校
教育的生动课堂、联系广大海内外校友的精神家园和中外社会人士了解上海交大的重要平
台。
新校史馆位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新建的文博楼内,展陈面积 2350 平方米,展线近 500
米。馆内展示着多件“镇馆之宝”,如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 卷(1939
年),赵祖康交通大学毕业证书(1922 年),南洋大学师生教学与生活无声影片(1926 年),
钱学森就读交大期间的水力学试卷(1934 年),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传刊物的手推油印
机(1949 年),交通大学历届毕业生学籍档案,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
年)等。此外,新校史博物馆还设计了多处场景复原、动态模型、魔镜墙、互动屏、大型投
影等全新展示方式,以符合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的发展趋势,满足年轻一代的观感需求。
1980 年,钱学森大学时期的水力学老师金悫将一份保存了近 50 年的考卷通过校史研究
人员陈贻芳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 1933 年 6 月,课程是水力学
(Hydraulics)。这份考卷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
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
4
这次考试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
题一气呵成,6 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
扣去 4 分,得 96 分。
当时交大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而钱学
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这令金悫老师颇为惊奇,而这份漏掉
下标“s”的 96 分试卷也就成为老交大优良教学传统中“要求严”的典型反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交大党组织也走过了 96 年的不平凡历程。全新展陈
的校史博物馆,对学校的红色革命传统和党史发展着墨颇多,如含有辛亥革命以来交大 26
位烈士的浮雕墙,1925 年学校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的文献图片资料,以及李大钊的老师、
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的底座原件。关于交大西迁的历史展示,是通过场景和景
片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交大西迁考察团从徐家汇校园出发的历史瞬间。以期把红色基因
继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交大青年的家国情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
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
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
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开头的交代表明母亲出身寒苦,为下文记叙关于母亲的事情张
本。)
②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
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
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母亲是普通的,普通到
儿子对她的家世印象也比较模糊。)
③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
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不仅给了我生命,更给了我健
康的身心)。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
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
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交代家庭成员,特别写到“我”与母亲年龄的悬殊,为后文写母亲抚育孩子们的艰难
做铺垫。)
④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
得去(那时生活还“过得去”,与下文“我”出生后家里陷入窘境形成对比)。那时候定婚
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⑤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
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⑥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我”把对家人的爱藏在深深的自责中。“克”死
本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作者用这一词把父亲的去世与幼小的“我”关联起来。)
⑦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从年龄的简单列
举可以读出已经四十多岁的母亲肩上担子之重)。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
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
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
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
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
美文点评
5
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
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
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读这段想起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一句诗:“绝望长着手指,但它只能抓住死去的蝴蝶。”
勤劳的母亲带着孩子们,把贫苦的日子过得有序而温馨。)
⑧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
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寥寥几
笔,把母亲酸楚而无奈的心情展现出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
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
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
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对于亲友的体恤,有尊严的母亲觉得难为
情),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
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
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⑨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
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
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
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
——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
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
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
只肥母鸡也送给他。(对亲人宽容,对朋友热心,母亲的这些性格特征是中国很多劳动妇女
的共性,本段文字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⑩可是,母亲并不软弱(这一句使母亲个性中对亲人的“软”自然过渡到对敌人的“硬”)。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
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
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鬼子的猖狂越发衬托出母亲的临危不惧)。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
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十
二个字写尽了母亲人生中遇到的变故,国和家都危机重重),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
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
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
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
心中落(坚强的母亲!质朴的文字中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爱)!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
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
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
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
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
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与这种言传身教的浸润媲美,母亲是孩子最初的老师。)
6
⑪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
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
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
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
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天下贤德母亲的群像)。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
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
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是苦尽甘来的喜悦之泪吧?是因为儿子懂事的欣慰之泪吧?)。我
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
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
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
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
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
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
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
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
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
吧,小子!(简短的语言中透出母亲对“我”的不舍,但又不得不“舍”的情绪)”街上是
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
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用平易、简练的语言回忆慈母除夕的孤独,克制的文字难以掩饰作者内心的波澜,“她
已入了土”——“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的愧疚与悔恨之情达到极致。)
◆评点◆
拿破仑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母亲是一个家的风水,是家庭兴衰
的关键,母亲们的素养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古今中外,吟诵母亲的诗文不可枚数。
老舍先生幼年丧父,母亲是他全部的依靠,母子之间感情深厚。但母亲于 1942 年夏在
北平病逝时,老舍先生正在中国抗战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家人直到这一年
年底才写信告诉他这一噩耗,带着悲痛和遗憾,作者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家笔下的母亲又如何?是严肃的,是温柔的,是伟大的?丰子恺和林清玄笔下的母亲,
从细腻的文字中,同样可以感悟“另一种母爱”。
“她,是慈母,亦是严父”
文 / 丰子恺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
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
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
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
口角上表现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
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
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为银白。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
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
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
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从
我呱呱坠地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如今。
7
“萤火虫飞入芒花,我想到了妈妈”
文 / 林清玄
如果父亲到外面喝酒彻夜未归,在夏日的夜晚,母亲就会搬着藤椅坐在晒谷场说故事给
我们听,讲虎姑婆,或者孙悟空,讲到孩子们都睁不开眼而倒在地上睡着。
有一回,她说故事说到一半,突然叫起来:“呀!真美。”我们回过头去,原来是我们
家的狗互相追逐着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地,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霍然飞起,满天星星点
点,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
我再回头,看到那时才三十岁的母亲,脸上流露出欣悦之情,在星空下,我深深觉得母
亲是那么美丽。
那一夜,我们坐在母亲的身旁,看萤火虫一一飞入芒花地,最后,只剩下一片宁静优雅
的芒花轻轻摇动。
不久前,我回到乡下,看到旧家前的那一片芒花地已经完全不见了。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缩
放的光泽,想起在这广大的人间我唯一的母亲。
当年,她也是个花季少女
有人说,这辈子住过最贵的房子是妈妈的
肚子,生命浩瀚,但只有你和我真正分享过心
跳。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换命之交。当婴
儿啼哭来到这世界,怀胎十月的疲惫转眼变成
安慰。
妈妈,大抵是这世界上最治愈的词汇。任
何时候只要喊一声妈有人答,情绪似乎就找到
了安抚,漂浮的心也有了归宿。都说有妈的孩
子就有家,母爱是柴米油盐间的琐碎细腻,是
无数次辗转低回的牵挂。可是啊,妈妈不是无
坚不摧、无所不能的,她也是一个渴望被爱,遇到困难会伤心流泪的女孩子,是岁月和爱慢
慢赋予她伟大两个字,她们不是超人,却为孩子变成了万能。
有位作家说:“我认识妈妈的时候,她还只有 23 岁,我猜想她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
一定是她最美的时候。只是那时的我一定是在不停地哭,所以忘了看妈妈最美的样子。”
有时不得不承认,偷走妈妈青春的不是时光,而是我们的成长。当我们越来越向往外面
的世界,妈妈就变成那个默默注视我们背影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回头看一下,给她一
个温暖的拥抱。
妈妈从不会记得哪天是母亲节,孩子回家的日子就是过节。
妈妈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孩子说了哪道菜好吃,她就频繁地做那道菜,直到孩子厌烦
了、开始埋怨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啊,就是拼命地把孩子觉得好的都给他。可是渐渐地,长
大的孩子开始厌烦妈妈的唠叨,向往自由的生活。
直到成年后我们才惊觉自己错过了什么,可能是那顿天还没亮就开始准备的早饭,可能
是翻遍我们的朋友圈后却说不出口的惦念。
都说母爱伟大,但妈妈遇到过最大的考验,可能就是“妈妈”这个头衔带来的压力。毕
竟,她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忙乱、焦虑、不知所措,可能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妈
妈不是不累,不是没有过想卸下这个头衔的时候,只是在看到孩子的瞬间,咬紧牙依然选择
坚持。
8
女人有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
妈妈,是那个将很多“不得已”都变成了“了不起”的人。每个妈妈都不容易,但她们
依然选择穿上铠甲,拼尽全力护孩子周全。有人说,妈妈,是孩子心里的超级英雄,是逆境
中的依靠,是暗夜里的光明。因为有了她,孩子的每一个梦都是香甜的。妈妈这个身份象征
着勇敢,妈妈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穿上铠甲,给他们最大的守护。
我们用一生和妈妈说再见,她们却用一生和我们说路上注意安全。
愿这世间的温柔给妈妈一份,原谅我们有时不够懂事,是那个让她最不省心的人。愿岁
月对妈妈可以温柔一点,让她可以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我们的妈妈。
时间冲淡了身上的稚气,才懂得了拥抱的含义。不要忘了妈妈曾经也是一个花季少女,
她们用最美好的青春陪伴我们成长,今天,对她说一声,妈妈,我爱你。
2021 年 4 月硬核摘抄
1、三星堆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
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
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
2、祁发宝等卫国戍边英雄,用身体作界碑,护我山河;黄文秀等脱贫攻坚楷模,用
实干为阶梯,帮群众翻越贫困大山;刘智明等广大医务工作者,用生命践行使命,医
者仁心、大医精诚,护佑苍生……
3、《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
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4、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5、从火星文、饭圈用语,到“大厂黑话”,姑且不论语汇是否精当,使用“这路话”
客观上成为辨识“自己人”的重要符号。“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生造概念,实际是
肤浅的自我包装。不懂的人“不明觉厉”,却增加了业内人士的学习成本。
6、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利用大家的爱国情绪“炒鞋”,最终只会伤害大
众的热情;让普通消费者对着天价望而却步,也难免会伤害国产品牌的信誉。
7、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的时候,一次是当他意识到生命只有一
次的时候。也有人就此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概念,意思是我们活着的每一天,
不论悲喜,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这种倒计时的生命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审视和定位
自己的人生。
8、“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
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
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
9、事实上,短视频沉迷,吞噬的不仅是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更有耐力和专注力。
有神经心理学专家表示,长期依赖诸如短视频一类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回报的体验或网
络娱乐,会改变大脑回路,逐渐使大脑习惯短期体验,而让一些应该慢慢来、奖励不
频繁的体验和执行变得困难。
10、“人的价值就像果子一样有它的季节”,不要在盲目的攀比中失去自我,也不要
在无谓的焦虑中止步不前,在春天平整好土地,每个人都将迎来人生价值的高光时刻、
收获属于自己的“结果季节”。
11、在人类安全与健康面前,没有一滴海水可以被无视,没有任何国际公共利益允许
被肆意“辐射”。环球同此凉热,排放核废水入海、威胁全人类安全的公共责任,日
本担不起!全人类都会反对!
12、纵横凌云笔,燕赵涌春潮。起笔,即是世界眼光;落笔,便为时代标杆。
13、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将双脚扎进泥土,青春在磨砺中格外茁壮。
14、“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丽的风景在校园”,这是今日新疆的真实写照。教育
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少数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桥梁。
15、历史能给人启迪、给人震撼、给人力量。一座军史馆就是一所学校,一件文物就
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就是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