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热点素材“青年节”主题人物+事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热点素材“青年节”主题人物+事例

ID:690751

大小:36.7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5-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 【热点素材】“青年节”主题人物+事例 01.周承钰:文昌发射场指挥员 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她担任火箭连接器系统指挥员,是文昌发射场最年轻女指挥。国防科 技大学毕业的周承钰,由于素质过硬,她被同事们称为“大姐”。在本次任务开始时的液氮调试阶段,她 每天在发射塔上下奔走,协调各种工作。大家说:“大姐”不大,但“大姐”很强! 02.朱海秀:广东援鄂医疗队护士 面对疫情,她瞒着父母逆行武汉。当记者采访她,邀请她在电视镜头前向爸妈报平安时,她拒绝了, 因为害怕自己会哭,她说:“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不能做事了。” 03.徐卓立: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学生 今年 2 月,他跟随爸爸一起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想为家乡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定位、搬运、拆包、 安装……每一项工作都艰巨而重大。他说,“一咬牙,一跺脚,也便坚持下来了”。 04.“00 后”抗洪战士 重载抗洪一线的青年战士中,有许多“00 后”的身影。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是孩子,但穿上军装,他 们就是战士。他们肩膀上扛的不仅仅是沙袋,更是保卫人民的责任。 05.刘荣超:远望 5 号测量船航海舵手 2013 年,刘荣超来到远望 5 号测量船上,成为了航海舵手。小小的船舵直径只有 40 厘米,却操纵着远 望 5 号这艘 2 万多吨大船的航向与速度。7 年时光,她在海上航行 1200 多天,执行了 40 多次海上测控任务。 她说,孤独会有,但心中藏梦,便不惧风雨兼程。 06.王唯佳:罕见病“庞贝病”患者 王唯佳来自沈阳。今年高考,他凭借顽强毅力取得了 662 分,被南开大学录取。躺着是他缓解身体疲 劳最直接的方式,但为了学习,他每天要坐 10 多个小时。“成功没有捷径,别人学一个小时,我就学两个 小时,别人学两个小时,我就学更多。” 07.赵鹏菲:山区教师 研究生毕业的赵鹏菲,是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上文都完全小学一名特岗教师。因山区老师稀缺,他要教 语文、数学、体育等 6 门学科。如今,三年特岗教师服务期满,他为了山区里的孩子选择留下继续任教。 08.汪晗:社区工作者 、 、 30 岁的女巡堤员汪晗,来自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街徐东社区,是名社区工作者。疫情最严峻期间,她 一直坚守岗位。回忆起 1998 年抗洪的情景,汪晗记忆犹新。她说:“22 年前,人民子弟兵救了我们。如今, 该轮到我们站出来守护家园了。” 09.黎志伟:快递员 2020 年 7 月 15 日下午,广东惠州快递员黎志伟送件途中,看到一小女孩被男子持刀追赶,他立即停车 上前,把小女孩护在身后,却遭男子连砍两刀。之后男子被警方控制带走。他说:“下次遇到这种事,我 还是会站出来。” 10.刘昌儒:科研工作者 7 年前,刘昌儒观看了科幻电影《安德的游戏》,“太空空间站”这样的概念于他还只属于电影;2 年 前,观看《流浪地球》时,他俨然已成为剧中人。 28 岁,上班 4 年,在大咖云集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刘昌儒履历不突出。可 压在他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出于任务需要,所里任命他担任中国空间站实验舱小机械臂项目总体调度。 研发小机械臂是空间站关键技术。 刘昌儒至今也想不明白,这么重要的责任为什么交给他这个年轻人。但“军令”在前,无可推脱。国 家重大科研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刘昌儒的角色像是“总管”,这意味着,各科研环节他要烂熟于心,重 要试验要随叫随到。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任务恰逢重要节点,从大年初三起,他每日冒风险上班。出家 门时,他不敢回头,怕看到父母眼中的担忧。 近 2 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凌晨他的电话都会响起,涉及设备调试等各种问题。“其他都挺好,就是 头发掉得有点多。”不过,最近刘昌儒也怀揣着两件喜事:项目完成阶段性任务;曾经质疑他的一位前辈, 对他竖起大拇指…… 掉头发、睡不好,刘昌儒不否认辛苦。“无奋斗,不青春。既然钟情于科技创新,就要一拼到底。” 刘昌儒希望,2021 年开始,他和千万科技工作者,都能顺利做好“大项目”。项目结束后,或陪伴父母身 旁,或约上三两好友畅谈,共享人生“小幸福”。 11.魏金龙:产业技术工人 “能吃苦就留下干,不能就趁早走人!”10 年前,魏金龙刚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光电集团 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时,被分配做车工。这是师傅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高考遭遇“滑铁卢”,当科学家的梦想熄灭了。工作后,又遇到了“铁面无情”的师傅。就此沉沦, 还是拼一把?年少气盛的他暗下决心要换个活法。他撸起袖子,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磨刀、磨钻头学起。 、 、 每个夜晚,与他一同进工厂的年轻人常结伴出去玩。他总是找借口推辞,自己留在车间反复进行车削 试验。白天衣服脏兮兮,他围着设备与零件打转,一有空暇就学习技术,从二维制图到数控设备独立编程, 厚厚的书被他一本本“啃”下。 时间推移,魏金龙逐渐崭露头角。编写专用的车铣复合 UG 后处理程序,将车铣复合机床的功能发挥到 极致;创新车削方法,实现零件合格率 99.8%以上、提高生产效率 30%以上…… 2020 年 5 月,魏金龙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次,一向不苟言笑的师傅,对他笑了。 “我是技术工人,但不是低端工种。”国家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愈加重视,魏金龙觉得很提气。他说, 希望新年里,越来越多的工人能捧起书本、潜心钻研。“2021 年,我也会做更多的工艺改进,带动更多技 术工人向工匠转型。” 12.撒宗朋:“博士”第一书记 东北的天气最近进入“速冻模式”。但撒宗朋刚进村,就遇上热腾腾的招呼。“撒书记,我家杀猪了, 快来吃肉!”撒宗朋说,这是村民对亲朋的“最高礼遇”。 33 岁的撒宗朋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职公务员。3 年前他主动请缨,成了吉林省大安市 红岗子乡南岗子村驻村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时,“博士书记”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打小在城里长大的他是个农村“小白”。刚驻村时, 他主动与忙碌的村民“套近乎”:“阿姨,这黄瓜往哪卖啊?”一句话引来捧腹大笑。原来,绿油油的长 条蔬菜是绿皮茄子。一场玩笑加深了村民们对他的印象——城里来的,啥都不懂。 打那天起,撒宗朋自掏腰包做了印有自己姓名和手机号的陶瓷杯,挨家挨户上门送水杯,和村民拉家 常。走遍村里 227 户人家,他记住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也让村民们记住了他。 大安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他深入了解后发现,致贫原因之一是农民守着盐碱地,种植玉米产量低。 他鼓励大家将黄菇娘、蒲公英等经济作物进行轮作。 如今黄菇娘产业年销售额达 360 万元,贫困户户均年增收 2500 元。南岗子村脱贫了,撒宗朋也成了村 民的“主心骨”。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博士书记”最近正组织村里建设扶贫车间,还教村民搞直播销售……撒宗朋期 盼,新年能有更多青年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让“青年力”在田间地头改天换地。 13.肖瑶:道明竹编传承人 美丽的川西林盘,从不缺少诗与远方。在四川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一家竹编小店素净雅致。每有 感兴趣的游客,店主肖瑶便会将道明竹编的故事娓娓道来。 肖瑶自小随母亲学艺。在她眼中,母亲长着一双巧手,竹条在灵活的指尖上下翻飞,很快就编成工艺 品。母亲渐渐老去,肖瑶选择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 、 她记得,一位耄耋老人在展会上看到她制作的瓷胎竹编作品,竟激动地给她鞠了一躬。那时,她下了 决心放弃大城市工作,重拾竹编手艺。 青春的“加成”,让古老技艺换新颜。肖瑶将流行元素融入竹编中,制成饰品和竹装置艺术品,受到 市场欢迎。“从未想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美得如此清新。”有客户如此赞叹。 肖瑶的男朋友如今也随肖瑶回村创业、编织梦想。两人将作品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些年轻人看到视频 后慕名而来……以道明竹编为内核,竹艺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很多手艺人都在坚守、传承和开创。”肖瑶说,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 2021 年竹艺保护传 承能星火燎原,勾勒出更多实现梦想的业态和平台。 14.翟冀飞:青年环保工作者 “这些年为了环保执法,我是真的拼命了。”翟冀飞说。翟冀飞大学毕业后入伍,转业后选择到北京 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工作。 5 年来,他为治散乱污,闻遍辖区饭馆油烟味,也蹲过企业排污口。被“拒之门外”,经历“鸡飞狗跳” 场面也是家常便饭。听起来惨兮兮,但翟冀飞说自己“苦并甜蜜着”,“我在做对国有益的事,过程中也 实现了自我价值。” 让他更开心的是,当前环保执法正向精细精准转变。比如,他们应用大气颗粒物自动检测系统,在每 个辖区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使查处污染现场的时间从 3 天缩短到 24 小时之内。如今“拼 命事”“苦差事”逐渐减少。 翟冀飞说,越来越多企业从过去和执法人员“躲猫猫”变成主动配合,有的工厂环保设备坏了还主动 联系他们咨询维修,有的宁愿少挣钱也要先让环保达标。环保理念正深入人心。 15.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者 关启安:一定要能沉下心坐“冷板凳” 如何在艰涩难懂的数学领域有所建树?2020 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 授关启安的答案是——兴趣。 中学时关启安已爱上数学。“初等数学虽知识量小,但逻辑清晰,能比较简单地说明问题,各种解题 技巧让我着迷。”兴趣与禀赋相互加持,关启安高考时选择了南开大学的数学学科。19 年前的选择,成为 关启安数学研究生涯的起点。 1983 年出生的关启安正值学术科研壮年,成就早已名扬海内外。作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他 和导师周向宇院士解决了一项困扰数学界多年的“强开性猜想”,让中国数学家再次迎来国际数学界的赞 许。 、 、 关启安总说“在周老师的支持下,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情况”,但要取得如此成就绝非易事。日夜颠 倒,成为家常便饭。“思维不能打断,我想到某个问题就一定要完成它,否则想睡也睡不着。”关启安沉 稳、内敛、话不多,但每句话都真实诚恳,符合大多数人对于数学家的想象。 “数学研究很耗神。”在关启安看来,要破解数学难题,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我的办法 就是经常调整自己的思路,多向老师请教,多和同行讨论,多听学术报告。当然,一定要能够沉下心坐冷 板凳,甘于默默付出。” 坐姿并非“原地不动”,数学家们驰骋在创新路上的姿态,往往就是坐姿。正是在这条“冷板凳”上, 他的思维飞向远方,他与老师周向宇院士解决“强开性猜想”的成果,被《数学评论》 (Mathematical Reviews)评价为“近年来复分析与代数几何相交领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陈兴:让科学知识的交流更加国际化 很多人都曾写过作文《我的理想》,设想“成为科学家”。而北京大学教授陈兴,是让这一梦想变为 现实的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从事的职业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可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份“幸运”实际上源自他过人的执着。从本科开始,他始终沿着科研道路前进。 作为 80 后,他已成为国内糖化学领域的领军青年科学家,并因发明了全新的聚糖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分 析方法,开辟了糖化学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新途径,获得 2020 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 升我国科研创新创造的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陈兴认为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两个 方面:颠覆性创新和改进型创新。 颠覆性创新,即研究成果是全新的、能够带来突破性的改变,这也是当下很多人对自主创新的理解。 “但科学研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必然会利用前人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变,这就是改进型创新。” 陈兴认为,改进型创新也非常重要,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改进型创新的积累,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源泉。 对于创新,陈兴有着更长远的理解:“如今大部分科学知识的出现或者创新,都离不开不同国家科学 家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这是快速推进科学进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陈兴希望通过所有科学 家的共同努力,把科学知识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王克剑:科研就是大胆去往未知领域探索 培育无融合生殖作物,是农业研究领域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但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重大需求,80 后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剑,还是向这一经典难题发起了挑战。 “其实有时候,科学研究就像打猎,去一个未知的领域探索。”无数团队和科学家都曾走进这个领域, 却无功而返。经历过“热”,也遭遇过“冷”,王克剑的科研工作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团队中有人劝 他“这个方向可能走不通”,但王克剑始终没有放弃。 “分析失败的原因,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难题,设计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继续往下走。”最终,他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水稻中成功建立了无融合生殖体系,并获得了 2020 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 学奖。 这项成果的影响,被相关专家评价为“将引发作物无融合生殖研究的热潮,为未来遗传育种和商业化 制种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未来无融合生殖作物能够应用于生产,将改变现有的作物育种模式 及种子生产程序,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飞跃,进一步提升农业科研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这些荣誉没有让王克剑暂停脚步:“现在这个方向是从 0 到 1 的突破,后面肯定要继续做从 1 到 2 到 3 的优化工作。我们希望在这个方向加大力度去研究,最终实现商业化的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 全。” 唐朝生:翻越群山,走中国科学家自己的路 人生道路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朝生曾翻过家乡的有形高山,也曾越过科技的无形 峻岭。他说:“成为科学家,就是去翻山越岭。” 1980 年出生的唐朝生,带着“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执着的钻研精神,一路从 大山里走进了实验室,又凭借着对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工程性质响应机理、规律和调控技术进行的系 统性研究,获得了 2020 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地球科学奖。 这是一项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其学术贡献和影响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但经常有人问他: 你的研究到底有什么用?能挣钱吗? “很多原创性、基础性研究,短时间内看不到转化成果,往往要十年磨一剑,甚至把一辈子搭进去都 不一定看到结果。”唐朝生坚信科研工作不必急于求成,“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必须有自己的积 累,否则总有一天会因为某些空缺而受到限制”。 “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载人航天、蛟龙号等,如果没有原创性技术,我们会一直被别人卡着脖 子,在国际上也不会有今天的话语权。”唐朝生相信,随着一代代科学家的接力前行,一些重要的科学领 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名字出现。 今天,青年科学家们面临着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挑战,但唐朝生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把所 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最擅长的事情上面,就能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 肖云峰:灵感总在漫长积累之后到来 科学技术攻关路上,年轻的科学家不得不经历漫长的磨砺。这份磨砺来自前辈搭建的难以逾越的学术 高峰,也来自无数意料之外的困难。 在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获奖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肖云峰看来,要实现原始创新, 一是依赖研究者的长期积累,二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爆发,二者缺一不可。 运用微腔拉曼激光对纳米颗粒进行超高灵敏度检测的实验,便是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原本物理原理 清晰、实验成果可期,可实践层面的困难难以预料。实验阶段出现了一些完全想象不到的现象,一度影响 实验进展。 一年、两年、三年……多少个艰难的日子,问题始终难以破解。灵感在“千磨万击”之后来临:在一 次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加的讨论中,肖云峰受到启发,把基础物理中的“自发对称破缺”概念引了进来。 难关攻克,势如破竹,团队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近年来,肖云峰在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自主开发片上微腔制备新技 术,获得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新型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为高性能芯片光子器件与应用奠定基础;针对微 腔光信息器件在光耦合等方面的重大挑战,提出具有国际原创性的原理方案,开展相关的实验验证并展示 其应用价值;提出新的微纳光学传感机理,实现纳米尺度单个颗粒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奔波于教室、实验室、办公室,肖云峰把绝大多数的精力投入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学生偶尔会在学院 的咖啡厅看到他,他们认为“这大概是肖老师唯一的休闲时光”。 、 、 当然,坐在咖啡厅里的肖云峰与其他时候并无区别。“他似乎只会聊两件事,一是国际学术界的新动 向,二是我们的实验进展。”他的学生这样描述道。 孙明月:打难打的“铁”,攻难攻的关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明月说自己是个“铁匠”,不过他和同事们打的“铁”,是大国重器。 百吨级的钢水浇注到锭模里形成钢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金属凝固速度慢,液态与固态之间存在 很大密度差,导致金属铸锭内部产生偏析缺陷,最终影响构件的性能。 10 年前,80 后“打铁人”孙明月对解决这个世界难题提出大胆设想:“没有哪个宏伟的建筑物是用一 块大石头雕刻出来的,都是一砖一瓦构建而成。那金属大构件,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制造呢?” 孙明月提出一个全新的“金属构筑成形技术”:把一块块尺寸小、均匀性好的金属板作为基材,像建 房子一样摞起来,经过真空、焊接、加热,最终使多块金属完全结合在一起,通过以小制大,形制成均匀 性良好的大型构件。 设想变成现实,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孙明月遭受过很多质疑,但他始终坚信这项自主原创的技术, 能够引领世界大锻件制造技术的发展。 2015 年 10 月,孙明月团队第一次用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制造出大型火电转子试验件。当经过探伤证明试 验件无瑕疵时,压力的释放和巨大的喜悦让团队成员的眼泪夺眶而出。 2019 年 3 月,他们制作的世界上直径最大的金属“呼啦圈”,用在了四代核电机组上,这个超大型支 承环,是核反应堆的安全屏障,没有任何焊缝,浑然一体,支撑着核反应堆 7000 吨的重量。这项研究成果 入选“壮丽 70 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2020 年 8 月,孙明月获该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 奖。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