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热点素材 “劳动节”主题人物事例+语录+适用主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热点素材 “劳动节”主题人物事例+语录+适用主题

ID:690753

大小:30.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5-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热点素材】“劳动节”主题人物事例+语录+适用主题 1.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人物与事件】 新中国成立前夕,年轻的王崇伦进入鞍钢成为一名刨工。1952 年,鞍钢接到为志愿军加工飞机 副油箱拉杆的紧急任务,已成长为高级技工的他设计并制造出特殊卡具,提高工效 20 多倍。此后, 勤于思考的王崇伦又相继改进成功 7 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了几年的生 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60 年代,“革新迷”王崇伦又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实现 100 多项革新,成功试制出一些过去依靠进 口的设备,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在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时,王崇伦被评为共和国建设 的时代领跑者。 【语录】 在上年纪的老工人那里,我不是个循规蹈矩的青年,我爱玩、好动、调皮淘气。 ——王崇伦回忆年轻时在工厂的经历 【适用主题】 创新;勤于思考;争分夺秒;劳动;奋斗 2.快递小哥,新时代的“小蜜蜂” 【人物与事件】 快递员已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在这疫情突发的特殊时期,他们不辞辛劳 走街串巷,保障了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成为抗疫场上一道风景线,人们把他们比作小蜜蜂,称他们 为“美好生活守护者”。 11 月 24 日,近 20 名一线快递员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为我国 400 多万“快递小哥”赢得荣誉: 北京京东物流的宋学文把寄送快递做成一门“学问”,10 年行走 32 万多公里、配送 30 万件包裹, 零误差、无投诉、无事故;天津顺丰的陈春每日风雨无阻在收件点等待客户前来寄件,并确保客户 快件在期望的时效内送达;陕西邮件驾驶员张忠海安全行驶超过 100 万公里无事故,疫情发生主动 请缨两次踏上了前往武汉。 【语录】 只要疫情不解除,我就一天不离开武汉邮路。 ——张忠海谈自己请缨去武汉 【适用主题】 责任心;匠心;干一行专一行;担当;大爱 3.高玉宝:从文盲到作家 【人物与事件】 高玉宝是一位从文盲成长起来的“战士作家”,也是全国劳动模范。酷爱写作的他,想写的故 事很多,会写的字很少,所以一逮着机会就追着别人问字,实在不会的字只能先用图画代替。他勤 学苦练,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总计 200 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 1927 年出生的高玉宝解放前做过劳工,学过木匠,后来他把亲身经历写进自传小说《高玉宝》, 里面“半夜鸡叫”的故事和地主“周扒皮”的经典形象家喻户晓。 高玉宝参军期间,在多次战役中屡立大功。解放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书、作报,对干部群 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离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 【语录】 党给我荣誉,不是叫我去享受,也不是叫我高人一等,而是给我为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 ——80 岁的高玉宝一边为邻居磨刀一边接受采访 【适用主题】 爱国;勤奋;不畏困难;服务人民;文学与经历 4.撑起“中国第一吊”的女工程师 【人物与事件】 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用近 20 年的时间,带领团队不懈努力,让中国大吨位履带起重机迈入 世界舞台中心,书写了中国装备的传奇。 孙丽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又勇于创新。为了获得实践数据,她往往一连几个月奔波各地调研。2010 年,孙丽受命主持世界最大的履带起重机研发工作。这是国家“863”项目重要课题。由于没有原型 参考,孙丽创造性地借鉴了桥梁设计思路,大胆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最终创造出能一次性吊起 60 辆 M1 主战坦克的 4000 吨级履带起重机,将我国起重机设计技术提升到国际水平。 孙丽看重青年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她培养下,一批青年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装备制 造业希望。 【语录】 中国人不服输,不畏难,绝不能让别人轻视我们。 ——孙丽发誓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让外国人看低 【适用主题】 爱国;追梦;祖国强盛;独立自主;培养人才 5.关慧明:菜农心中的科技贴心人 【人物与事件】 内蒙古乌兰察布科技特派员关慧明,35 年来常年在田间为菜农服务,每年帮助菜农增收 4000 多万元。 关慧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去了一个户均年收入不足 2000 元的村子进行科技帮扶,慢慢的,他 帮扶的范围越来越大。他常年坚持自费研究村民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带领团队研发出病虫 防治的国家级科研成果。白天他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在实验室寻找解决办法。他无偿 为村民发放自制治虫药剂,多次帮农民挽回巨大经济损失,换来丰收。 不让老百姓吃亏,心里装着老百姓,这就关慧明对农业科研最好的诠释。 【语录】 科研人员的初心是用科技富民强国,要让国家和农民享受我们科研人员带来的成果。 ——关慧明谈科研人员的初心 【适用主题】 责任感;不忘初心;科技扶贫;无私奉献 6.苏超:打开偏远地区致富之门 【人物与事件】 2006 年,高中学历的苏超进入广东一家公司负责用工招聘。毫无经验的他边工作边学习,最终 取得了资质证书,也积累了丰富经验。10 多年时间,苏超从门外汉成功转型为猎头公司争相抢夺的 资深 HR。 苏超所在公司用工需求量很大。苏超另辟蹊径,不畏艰险,去云南省红河州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招工,既解决了公司用人问题,又为少数民族地区打开致富大门。他骑摩托车往返于悬崖边羊肠小 道去招工,时常遇到塌方,但仍不畏艰险、坚持初心。目前,苏超招聘了云南少数民族员工约 3500 人,为推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就业做出突出贡献,成了各村寨的贵人。2020 年,有着“全国优秀农 民工”称号的苏超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语录】 自从苏哥去了我们寨子,寨里的人就富起来了。 ——云南省红河州少数民族村寨村民谈苏超 【适用主题】 学习改变命运;自我成长;少数民族脱贫;创新 7.陈亮:淬炼 1 微米的绝活 【人物与事件】 精密模具的制作一般是 2 到 5 微米,而 1984 年出生的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有一 个绝活:他能把模具精度控制在只有头发丝 1/60 的 1 微米之间。 陈亮刚入职时是只粗加工铣工,每次干完活,别人回家睡觉,他却留在公司跟师傅学技术,还 节衣缩食买电脑学编程。5 年后,好学的他被领导调到正缺人手的数控铣加工组。16 年来,他精益 求精,终于从学徒蜕变为国家工匠,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甚至填补国内空白。 陈亮的工作主要是精密模具个性化定制,没有现成模具参考,需要细心和耐力,也需要创新与 技巧。陈亮都先进行仔细分析,然后站立或弯腰半小时进行加工,往往废寝忘食,反复多次,才能 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 【语录】 安于现状不是我的风格,往高技能发展才是我的理想。 ——陈亮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适用主题】 初心;理想;创新;工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8.口岸“金花”:为火车体检 为祖国把关 【人物与事件】 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处于中俄蒙三角地带,是中欧班列的汇集地。由于中俄铁路轨距不同,俄方 货运列车需先驶入满洲里口岸宽轨站场换装后,才能通往全国各地。被称为口岸“金花”的中铁齐 齐哈尔车辆段女子检车班的姑娘们,就肩负着国际联运车辆技术交接工作。 满洲里是高寒地区,一年有近半年是冬季。但恶劣环境下她们工作也不走样:一列车平均 1 万 多个零件,一个人一个班下来检查交接动作达 8400 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练就了一双发现问题 的“火眼金睛”。一年除夕,罕见暴风雪袭击满洲里,气温骤降至-44°。那一夜,她们仍一直在风 雪中忙碌,连续接了 6 列车。 【语录】 我们坚守在这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是“给车辆体检、为祖国把关”的信念。 ——检查班班长陈佳谈支撑着她们坚守岗位的信念 【适用主题】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巾帼不让须眉;坚守;敬业 9.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曾这样教导家族子弟: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 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 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 学,不知义,不知道”。 10.许振超的“工匠精神” 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感动中国获奖人物。 30 多年来,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 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 工作品牌。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 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 3000 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降低近零。他是一位学习型、 创新型、充分掌握现代技能的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他爱岗敬业,不仅自己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练 就了高强的本领,还带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工作 效率,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11.把四个字的台词喊上一万遍 韩童生是国家一级演员,至今,他已经出演了 100 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但他记忆最深的却是 从艺之后出演的第一场戏。 那是 1980 年,他第一次登台,戏的名字叫《大风歌》,是刘邦死后吕雉阴谋篡权的故事。他在 剧中饰演一名卫士,只有一句台词,仅仅四个字:“郦商闯宫。” 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却也让他很兴奋。排练那天,他铆足了劲儿喊道:“郦商闯宫——” 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还特意拖长了几拍。结果导演当即喊停,并训斥他:“你这叫台词吗?声音 是要大,但不是大就好,你得分析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喊出这四个字的。” 第一次登台就演砸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反复研究、琢磨,设计出这四个字的不同喊法逐一 练习、比较。他不再只追求声音的洪亮和圆润,而是追求舞台和剧情效果。在排练的 3 个月里,他 每天都把这四个字喊上 100 多遍。直到最后正式上演,他还在不断地进行雕琢。导演非常满意地说: “你已经喊了一万多遍了,很好了。” 那之后,他又饰演了许许多多的小角色,每一个他都演得十分认真,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非常出彩。他说:“这四个字的台词让我终生受益,角色再小我也不敢马虎。”抱有这样的态度, 怎能不出彩呢? 12.《大 国工匠》 系列节目 讲述了 为长征火 箭焊接 发动机的 国家高级 技师高 凤林等 8 位不 同岗 位劳动者。叙述了他们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 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 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 从磨砺出。大国工匠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敬业奉献,技艺 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 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 x 光般精准,令人叹服。他们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 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13.吴运铎“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 20 世纪 50 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 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教育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 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 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1917 年生于江西萍乡。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奔向皖南云岭,1938 年参加新四 军,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 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 1947 年,吴运铎奉命去大连建立引信厂并担任厂长。在一次试验弹药爆炸力的时候发生意外,他被炸 得浑身是伤。在几个月的治疗中,他阅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为了伤 愈后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学会了日文;当他能下地时,便请示领导买来化学药品和仪器,把病房变成实验 室,研制成一种高效炸药。 在战争年代,他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 20 余次手术,身上仍留有几十块弹片。 他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 作一天。” 14.孟泰“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孟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河北省丰润县人,1898 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 庭。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作出了重大贡献,8 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孟泰 1949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带领广大工人 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几个废铁堆翻了个遍,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主 动当了护厂队员,把行李扛到高炉上,冒着遭到空袭的危险,随时准备用身体护卫高炉。 孟泰的钻研精神与苦干精神同样有名。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 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一五”计划开始后,他以主人翁的姿态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 行技术改造,自制高炉风口,巧制“桥型抓”。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给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 高寿命 100 倍。 在鞍钢面临停产的情况下,他组织了 500 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 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在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 8 年中,他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 15.王进喜“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1923 年出生,甘肃省玉门县人。石油会战初期被誉为“铁人”,是大庆工人的杰出代表,中 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新中国成立后到玉门钻井队工作,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 7 月,在全国石油现场会上,为加快玉门油田的建设,王进喜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 (米),年上万(米),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同年 9 月,他带领 1205 钻井队创造了月进尺 5009 米的最新纪录,还摸索出一整套优质快速打井的经验。1959 年创年钻井进尺 7.1 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1 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 42 年钻井进尺的总和。同年王进喜作为 1205 钻井队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 加了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国庆观礼。 “宁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是王进喜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他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自 己的誓言。 在大庆油田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子时,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昏了过去。 醒来后还继续指挥放架子、搬家。领导知道后,硬是把他送进医院,他又从医院跑到第二口井的井场,拄 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 700 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经过研究,决定采取加 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密度压井喷。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扔掉拐杖,奋不顾身地 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过全队工人的奋战,终 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6.邓稼先“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1924 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 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 年 8 月,邓稼先在美国获 得博士学位 9 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9 年 6 月,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 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 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 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 年 10 月,中国成功爆 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 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 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 8 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 年、美国用 7 年、苏联用 4 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嘱:“不要让 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7.徐虎“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晚上 7 点,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全家团聚、共享晚餐的温馨时刻。然而,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上 海西北部一片陈旧的居民区里,却总能见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男子,背着工具包,骑着一辆自行车, 穿梭在那窄窄的街巷深处。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华灯初上之际,这个骑着自行车的背影,温暖了无数 上海人的心灵。他名叫徐虎,被人亲切地称作“19 点钟的太阳”。 1975 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区,成为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一名普通水电修理工,“工作就 是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每天重复。” 1985 年 6 月 23 日,3 只有醒目标示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出现在徐虎所管辖的地区居委会、电话 间、弄堂口,上面写着“凡附近公房居民遇到夜间水电急修,请写清地址,将纸条投入箱内,本人将热忱 为您义务服务,开箱时间 19 点”,落款:中山房管所徐虎。 晚上 7 点,从此成为徐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间。1985 年后的 10 多年间,他除了外出开会、住院开刀, 从没有失信过。在这片陈旧居民区的 6000 多户居民看来,只要有徐虎在,他们就不会陷入缺水断电的困境。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这是徐虎给自己定下的人生信条。 在上海各行各业的服务热线中,24 小时“徐虎热线”的知名度、美誉度始终名列前茅。他把自己的专 业技能和服务理念传授给徒弟,形成了广泛的“徐虎效应”。 18.王顺友“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一个人、一匹马,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几十年……在不通公 路的深山里,王顺友是老百姓的信使,是党和人民的纽带。 王顺友生于 1965 年。20 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缰绳,成了一名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负责从木 里县城到倮波乡邮路的投递工作,往返 360 公里,走一趟要 14 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里,王顺友有 330 天都奔波在邮路上。 每一趟邮路,王顺友先要翻越海拔 5000 米、一年中有 6 个月冰雪覆盖的察尔瓦山,接着又要走进海拔 1000 米、气温高达 40 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中途还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 在邮路上,王顺友饿了吃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几口山泉水,困了就睡在荒山岩洞。他从没抱怨,反而 越来越感受到邮路的意义——它向山沟沟里的群众传递了信息,把党的声音和政策带到千家万户。 王顺友还热心为农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他 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和沿途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 看到邮路上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顺友真的很高兴,又想唱上几句山歌了:“为人民服务不 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