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ID:690785

大小:20.8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5-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 17 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游记特点。 2.把握游踪,掌握写景手法。 3.揣摩语言,体会景中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壶口瀑布图片】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九曲十八弯,犹如奔腾的巨龙,行在祖国广 袤的疆野之上。黄河上唯一的瀑布景观,是因河口突然收束狭如壶口而得名的壶口瀑布,也 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中国第一大瀑布是贵州黄果树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滚滚黄河 水至此,500 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 50 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 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梁衡先生用他精妙的语言,将壶口瀑布描写的出神入化。今天,我们就跟随梁衡先生走进 他的散文《壶口瀑布》。(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什么观察角度写景?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明确】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第 1 段:点明地理位置和“我”到过两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第 2 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我”下到滩里,俯视,“像一锅正沸的开水”,瀑布“跌” 下去,只听见涛声。 第 3 段: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我”来到河心,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 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 —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第 4 段:继续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平视龙槽两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 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第 5 段:细观脚下的石。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 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 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使得壶口瀑布有立体感。 三、重点赏析,理解特色 (一)赏析雨季的壶口瀑布 【提问】汹涌的河水要从五百米宽的河道通过四十多米宽、落差三十多米的深沟,该用 怎样的句子形容呢?能不能用一个精当的动词表述呢? 【明确】“跌”(学生读第 2 段中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一股 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跌”字,显得很突然,没有准备,很急促,表现黄河水极具力量感。“冲”, 即使前面有阻碍,黄河还是会前赴后继地向前。“跌”“吸”“灌”“冲”几个动词写出了 黄河水险急迅猛、气势磅礴的冲击力和重量感。 【提问】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不可以说“疑 是银河‘跌’九天”? 【明确】二者的视角不同,表现的力度也不同。庐山瀑布呈现的是仰望所见的轻盈、优 雅、飘逸,用“落”,更有美感。 (二)赏析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提问】“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 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 缩略成:“其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排排横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这样好不好? 【明确】原文的描绘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像镜头在一点点推进,有层次感。“挤着” “撞着” “左推” “右搡”“前呼” “后拥”,有横向和纵向的动态感,而且画面感更 生动、更形象。 【提问】“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 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 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一句中,反复用了五个“跌”,两个“碎”, 动词是否用得有些单调呢? 【明确】不单调,因为壶口瀑布是一层一层下来的,“碎成点,碎成雾”,更有层次地 说明了先是变成点,然后变成白色的雾。反复运用,更强调了河水跌槽时的惊险力度,有紧 锣密鼓之感,而且写出了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 【提问】“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 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 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一句,将这段由一系列动词组成的句子删 除,或者说删除这个画面,可不可以? 【明确】不可以,1.因为壶口太小了,根本容纳不了五百多米这个声势浩大的瀑布,所 以自然有一些水流向壶口旁边。2.此段所描绘的不同于前面的上游河面的雄壮感和河水跌槽 时的惊险感,相对更柔和,多层次表现瀑布的特点。 (三)赏析对石头的描写。 【提问】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明确】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反衬出水浪之猛,突出水与 命运抗争的意志之顽强。 【提问】“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 出 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一句中,把 “旋”和“凿”这两个动词换下位置,可不可以?“切”能换成“剁”吗? 【明确】“凿”是有一个冲击力的动作,而且出现的形状不规则,所以是“窟窟窍窍, 如蜂窝杂陈”,后面“旋”是圆形旋转运动,所以才会出现光溜溜的大坑。“剁”不能如此 整整齐齐。这几个动词就将无形的水描绘得像刀像斧一样,慢中有快,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悠长岁月中的黄河水,恰若老子所说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提问】作者引用《元和郡县图志》一书说明“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除了体现散文之形散特点外,真正用意究竟是什么? 【明确】1.说明“壶口”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也是实证了包含“壶口”之地的黄河 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让本段中赞美黄河“只有宽厚”和下一段所突出强调的作为母亲 河的黄河的“博大宽厚”有了依据。 2.“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的壶口位置已经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不是一点,而是翻天覆地一前后相距 1500 米,其距离之长,突出了水的 抗争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 3. 突显主旨。突出了水的抗争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就带给读者的思考:为了 生存,为了发展,只有柔和是不行的,只有宽厚是不行的,只有博大是不行的。必须做到“柔 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必须 经过许多磨难,形成自己的个性。但这种性格是不能张扬的,是默默的,是不易被察觉的, 只有这样形成的性格才是长久的,才是真正的伟大,才能有真正的生存与发展。在前面充分 的铺垫、蓄势和奠基之下,作者在文末所表达的“这伟大只在冲过十字路口的一刹那才闪现 出来被我们看见”之哲理与主旨水到渠成。 【提问】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 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能引起人们的思想。”作者借助黄河,在传达着怎样的思想呢?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明确】“河不经许多磨难不成黄河,人不经磨炼也难成人,成为英雄”,一个民族亦 是如此。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 四、拓展延伸,总结特点 【思考】既然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二次浏览壶口瀑布的经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呢? 可不可以删除? 【明确】1.从瀑布本身来看,壶口瀑布的景色包括雨季的与枯水季的,作者写雨季的壶 口瀑布,体现了严谨性和全面性。 2.从作者的经历来看,第一次是雨季,作者只是远观,并没有看到壶口瀑布的“真”面 目。 3.从写作手法来看,第一次作者只了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只是“急慌慌地扫了 几眼”“便匆匆逃离”,没有进一步的审美感受,留有遗憾,这也为第二次枯水季节细看壶 口瀑布蓄势。 【总结】写作特点:①写景细腻,用词准确。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壶口瀑布之景— —黄河博大宽厚雄壮——中华民族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③详略得当,句式错落。 《壶口瀑布》给我们的启发是,写游记时,只记录到哪,写出所见是不行的,还要融入 我们心中所想与所感(感觉、感悟、感情)。 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希望我们在行走和驻 足之间,能读懂天地自然的无字之书,借助眼中之景,融入所思所感,抒写我们的心! 板书: 地 点:晋陕边境 雨 季:隐隐如雷,浪沫横溢(气势磅礴) 枯水季:钢板出轧,如丝如缕(刚柔相济) 石:窟窟窃窃 (侧面烘托) (描写)——(议论抒情)百折不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