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5 月卷
语文·第四模拟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2021 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博物馆的使命,是个厚重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厚重,是因为它承载着人类文明,并以其独特的方
式向人们叙述着过往;说它常新,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它总是带着不同的色彩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职责。
在新时代,要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使命。
②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物”是一切博物馆的基础存在,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也是历史、文化存在
的载体。物的搜集、甄别、保存、陈列都有其基本的规范及内在逻辑,既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工程,也是一
项体现审美价值的艺术工程,还是一项需要敬业奉献的工程。近代实业家张謇当年为办博物苑,“謇家所
有,具已纳入”。以物教人,就是要将物的形态真实、准确、合理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观物、识物、赏
物的过程中,既能观看其形态特征,也能感受其本质属性,还能体会其生命灵性。在此过程中,让观众由
物及物,由物及理,由物及人,并从中获得知识,体会美感,陶治性情。
③博物馆能以史有人。“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物的背后有着其特有的历史和故事。要将这些历
史和故事尽可能真实地挖掘出来、准确清晰地描摹出来、形象生动地讲述出来,既需要知识水平,也需要
智慧能力,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
张謇当年呼吁国家办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功能之一就是存史以公诸天下,以物存证,以史服人。博物馆本
身亦具有存史功能,除了书本外,博物馆的文物、遗存都是非常鲜活的史料,能够“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
用”,让人们在倾听历史故事中学史、懂史,提高鉴史能力和欣赏水平,又在触动和感动中汲取正能量。
④博物馆能以文化人。“文”指的是文化,文物背后有历史有故事,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着文化。以文
化人是指由“物”“史”所体现出的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感化人,使人们的心灵、思想得到浸润和滋
养。文化既客观存在,又抽象无形。以文化人,博物馆的这个功能和职责在今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蕴
含于文物之中,人们在观物、品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带给人精神
的愉悦和享受,也能领略并感知文化遗产的精髓和力量。
⑤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基础;史是能够领略、感知的,是物
与文化的桥梁纽带;而文则是无影无形的,当然,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可意会的。史借助于物得
以表达,而文又附着于物的形体、史的内涵之中。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
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⑥要让文物动起来,让博物馆活起来,除了内容的实、形式的美,还要有手段的新、方法的活,充分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来获取并释放更多信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四者和谐统一,物、史、
文三者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以物教人、以史有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摘编自王敦琴《新时代博物馆的重要使命》)
材料二
①当今博物馆的角色已不限于单纯的积累传承,其核心动能在于对社会创新的推动。作为文化生产单
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把这样的体
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
②新技术带给艺术博物馆领域中首要、直接的变化来自受众“观看”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观众概念被
新技术发散成为“受众”概念,即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代表人们在艺术中所获得的全部。虚拟现实、
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同时,博物馆为了增加
受众,不断积极拓展和电影、智能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受众和博物馆所提供的艺术生产之间建立
了新的关系。
③建构智识机制不断启发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梳理当代的人类认识规律与特征,正是艺术博物馆的当代
意义所在。“智识”概念来源于人类认知传统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相对于通过经验和教有获得的事实、
信息或信息集合的“知识”,“智识”更准确地指向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カ,以思考、理
智、判断为特征。“智识”强调的是认识发生的机制与过程,“知识”强调的是认知活动或能力达成的结
果。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体系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学科合作,
传递、收集与归纳信息,为集体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思维模式。
④数字技术革命使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同时影响了包含艺术生产与博物馆运营在内的所有非物质生
产领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与行为。观众在“参与”作品的同时,其智识与艺术家的智识相互作用,可能
形成新的智识结果,这成为艺术博物馆智识机制最基本的形式。博物馆可能不会直接解决 21 世纪困扰人类
的许多问题,但是,通过让民众增进智识,可以在最终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如果探究“智识”,跨学科
是其主要特征,整合多学科的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才能梳理其脉络。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
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
博物馆面对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
⑤回应受众的变化,策展强调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主要表现在策展内容、结构、过程、结果的开放。
人与艺术在媒介的中介下形成一种“双重凝视”。展览呈现的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オ完整,而策展人与艺
术家在展览尚未成形时,创作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是“未成形”作品。在展览展出的那一刻,作品被观
众参与,被凝视,这样的状态又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作品因此才完整。
⑥当下的艺术场域不再提倡“权威”,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
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再是旁观凝视,而是成
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
⑦在新知识形态时代,我们认为艺术博物馆提供的不仅是艺术专业知识的直接生产,而且是生产知识
的动力——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一个智识生长的空间,我们把这样的博物馆运营指导思想,称为智识机制
的建构。
(摘编自张子康《用博物馆的“大脑”去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博物馆的使命是厚重而常新的话题,承载着人类文明,也被赋予了不同功能与职责。
B.“物”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是博物馆的本质内容,其展陈直接决定了文化揭示的程度。
C.博物馆核心动能是推动社会创新,通过建构智识机制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D.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受众的观看模式,也拓展了受众对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要达到以史育人,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引导人们学史、懂史、鉴史。
B.博物馆要实现使命、活起来,就要关注内容、形式,还要有新颖的手段与灵活的方法。
C.艺术博物馆追求视听等感官体验的特征,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D.平等凝视中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就是观众,他们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平等交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博物馆使命范畴的一项是( ) (3 分)
A.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月球样品 001 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 40 余件。
B.张謇说:“盖博物苑,以为学校之后盾,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
C.广东博物馆设立发展基金,通过财政注资和公开募集方式定向支持各种活动。
D.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涵盖敦煌石窟千年营造的厚重历史、艺术和人文积淀。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⑤段是如何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4 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
(6 分)
【答案】
1.B
2.B
3.C
4.(1)首先指出了物、史、文的不同,又分析了三者的关系,以此总结上文。(2)通过分析物、史对文化
揭示的影响,引起下文。
5.(1)我们可以借助智识机制的建构更好地通过文化来引导人、感化人。(2)创新思维模式,借助虚拟现
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拓展与电影、智能工业等合作,全面深入地展现“物”“史”所体现的文化,更好
实现以文化人。(3)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技术认知中,参考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方法,
多方面地展示“物”中的文化。(4)营造智识生长空间,在策展时注意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形成“平等
凝视”,使观众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推动知识的生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B.“直接决定了”过于绝对,原文是“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
要的影响”。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要通过博物馆获取真实准确的史料”说法错误,原文为“除了书本外”;
C.“决定了其智识体系的建构要与其他学科合作”有误,强加联系,原文是“艺术博物馆在当今的智识体
系建构中,显示出以视听等感官体验为主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学科合作,传递、收集与归纳信息,为集体
记忆提供支持,启发创新思维模式”;
D.“构造者就是观众”“与放弃诠释作品的艺术家”说法错误,原文分别为“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
之一”“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选项是说博物馆的发展方式,与使命无直接关系。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是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论点。第二段论述“博物馆能以物教人”,第三段论述“博物馆能以史有
人”,第四段论述“博物馆能以文化人”。第五段首先说“物、史、文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总结了上
文。又说“物所展陈的程度、史被挖掘的水平,这二者对文化的揭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引出了下文对
全文的总结。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博物馆如何通过智识机制的建构推进‘以文化人’这一使命的落地”,根据关键词
“智识机制”“以文化人”可知,本题需要将材料二和材料一结合作答,但答题区间主要在材二。
由“作为文化生产单元的博物馆,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生产知识的动力源,培养人们创造性的思
维,我们把这样的体系称为智识机制的建构”可知,应当借助智识机制的建构更好地通过文化来引导人、
感化人。
由“虚拟现实、大数据、智能穿戴等技术的发展,也拓展了受众对于作品可能的参与和干涉程度。同时,
博物馆为了增加受众,不断积极拓展和电影、智能工业等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受众和博物馆所提供的艺
术生产之间建立了新的关系”可知,应当创新思维模式,借助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拓展与电影、
智能工业等合作,全面深入地展现“物”“史”所体现的文化,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由“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新时代的技术认知中来,参考一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在内的研究方
法,来重新观察艺术和生态秩序,是艺术博物馆面对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智识精神”可知,应当将社会学、
哲学、历史学纳入到技术认知中,参考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方法,多方面地展示“物”中的文化。
由“策展人也由放弃权威、放弃诠释作品这一行为,得到了更纯粹的、基于‘平等凝视’的策展实践。策
展从单向的传递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观众不再是旁观凝视,而是成为主观艺术意涵的构造者之一”可知,
应当营造智识生长空间,在策展时注意与观众的融合与平等,形成“平等凝视”,使观众感悟其中的文化
内涵,推动知识的生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济南市章丘区高三二轮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坡
陈毓
他一向是个克制的人。把目光放长远,再长远些,每每不如意时他总这样告诫自己,一步步走到眼前
这个位置,于他已是祖坟上长出了大树。他是家族的骄傲,勤恳稳当地走下去,就算光宗耀祖了。这一切
却在一夕间改变,就因为他一朝拍案,发了一次脾气,撒了一次野?因为一场大醉?只是一次偶然?他苦
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所谓平衡和关系,不堪这拍案一击?
他真的太想要那个位置,去副扶正,他等了那么多年,等不过这一次。等的感觉如坐监牢,于是他说
出“我走人!”“走!”。他把“走”字喊得山响。他感到心中如火山岩浆冲出岩隙,让他惊惧又倍感畅
快。
他再一次大醉,他大喊大叫,大不了回老家和祖宗一样,我放羊去!
放羊去?他忽然发现“决断”中的迫不得已,世界不再是他的“小时候”。眼前的现实是他已无处放
羊了。十几年前就已退耕还林,小时候熟悉的漫山放养而今变成了圈养。要养羊,就得先建圈舍,要有饲
料、人工,这是最基本的。小农经济勤勤恳恳也只能养家糊口,而养家糊口这个概念于他,是事业,是要
能用“轰轰烈烈”来形容的“事业”。如果不能给那些令他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人证明,他活着还不如
死去。
家园荒芜,野草长满院落,野草可以拔除,时间却在这里陷入空洞。三十六年前他诞生于此,他用了
十八年挣脱离开这地方,一朝又回来了。叫太阳坡的山村还叫太阳坡,他站在这里,恍如梦境。过了太阳
坡,就是月亮山。琢磨地名,他体会先辈的智慧,他们更懂和自然相处,更懂平衡。
时间嗒嗒向前,无论人的悲喜。转眼他在太阳坡养羊已经半年。半年,羊群从最初的八只变成更大的
一群。起初他特别喜欢数羊,数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心急。到底是家人亲人,当家人看清现实,一夜间接
受了这现实。他们说,只要他觉得好,干啥都行。谁又不是没养过羊。随他进城十年的母亲跟过来给他做
饭,老家不比城里,乡下的日子事必躬亲。一顿饭不做,那就没得吃,买都没地儿买去。亲戚集资,羊群
扩大。妹夫积极联系市场。
这一带人是习惯吃羊的,甚至羊羔肉。他奇怪整个北中国,也只有这一带人吃羊羔肉,但这半年,他
硬是没舍得让人杀羊,哪怕一只羊。他没吃过自己养的羊。
但羊就是供人食用的呀,几千年了,没人改变得了这现实。
当捉羊人抓羊的时候,羊群本能地后撤,直至被逼到一个角落。羊把头抵在一起,屁股朝向捉羊人,
形成一个奇怪的圈圈。羊在躲避,躲避被宰杀的命运,却把一个更有利于对方的角度留给了捉羊人。直到
捉羊人抓住一只叫唤的羊,挤在一起的羊才散去。羊群慢慢散开,一只只羊又恢复那逆来顺受的样子,散
开,寻吃的去了。
秋分至,草渐黄,现在只有这片被拴起的草地可以放养羊,羊群是轮流到这里吃草的,随机被选。他
考虑选羊的方法,但他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每天最先走出羊圈的三十只,能去草坡吃草。他现在拥有三
千只羊,只有这片收割过苜蓿再长荒草的荒坡可以放养羊。大批的羊是靠饲料养的,他的成本必须计算。
羊大为美,羊长得大长不大,靠天,靠羊自己,也靠他这羊的主人。
他有一天突发奇想,幸好羊不知道长大是要被杀的,要不羊会想法子不长大,不长大就是羊羔。羊羔
肉不是更值钱么?他听见自己心底的声音,吓了一跳。
羊圈建起的第一天就有人来联系买羊。钞票时时飞来几张。但这是他忙碌以及存在的意义吗?只要他
在问意义,他就觉得自己距离释然尚远。
一个在机关里如螺丝钉一样的职员,和一个在遥远山野养羊的人,谁更自由?这样的问题浮上心间,
他依然确定他还在那个狭窄的缝隙里。
又一天,他眼睛看着眼前的羊群,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群羊的画面。
那群羊是他在贺兰山山口遇见的。那次他去贺兰山旅行,刚到山口,就见一群羊散漫穿过眼前的石子
窄路,走到河谷里,羊从容地、像是有着某种秩序地走过那片开阔的河滩地。他用目光搜索放羊人,但四
野寂静,只有阳光被风吹出影子。他目送那群气质非凡的羊,看群羊走到河谷喝水,再缓缓地从原路返回,
跳上看似高不可攀的巉岩。羊群在那里停驻,回头眺望,羊群和那些被时间雕琢、被风塑形的石头一样沉
默,却又有无限的高贵。羊的剪影在他眼里有无限深意。
后来他看到贺兰山的岩画,觉得画面上的羊和他遇见的羊难分彼此。那些羊是从画上走出来,走到河
滩,与山风为伍,在荒芜中寻找草皮子,寻找地衣苔藓啃食,寻找溪水饮;等它们消失在山岩间,是又回
到画中去了吧。羊回去,变回山上一块画着羊的石头。
此刻他坐在明亮的秋阳里,听风吹出飒飒的声音,想,只有上帝能养出那一群羊,那样的羊群也只能
长在上帝的园囿。
而他养的羊,注定拥有羊的命运,死在羊羔的时候,或者活得更长久一点死掉。
羊群在夕照中鼓涌,涌向暗夜。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他决定回老家放羊,是为了证明给那些令他拍案而起、拂袖而去的人看,他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轰轰
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
B.随他进城十年的母亲跟过来给他做饭,亲戚集资,妹夫也积极联系市场,说明亲人对他的关心,表明亲
情对处于困境中他的意义非凡。
C.他“觉得自己距离释然尚远”,进一步表明了主人公对充满心机和狡诈的现代城市生活的鄙视以及对与
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向往。
D.文中他让每天最先走出羊圈的三十只羊去草坡吃草、以及靠饲料喂养大批的羊的描写,是他生存现状的
生动描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他再一次大醉”的情节,在文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轰轰烈烈的“走”,也为下文他
放羊的人生经历埋下伏笔。
B.小说中景物点染富有特色,如“家园荒芜,野草长满院落”“他坐在明亮的秋阳里,听风吹出飒飒的声
音”,三言两语,细腻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这篇小说不是靠外在事件的连缀和缝合来推动情节发展的,而是注重呈现人物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以
小说主人公情绪的演进作为结构线索。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平静的语调,通过主人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不断追问,来体现人类丰
盈而庞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性光辉。
8.有人评价陈毓的小说是“在局限里寻找辽阔”;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局限”和“辽阔”的认识。
(4 分)
9.小说中设置了贺兰山羊群这个情节,并表示“只有上帝能养出那一群羊,那样的羊群也只能长在上帝的
园囿”,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
6.C
7.A
8.①本文以一个“小人物”在对“价值”的局限性的追索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更辽阔的自由状态
结构全文;②在本文中,“局限”意味着一个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遭遇的种种迷茫和困惑;“辽阔”其实
是主人公对精神困境的一种反思和突破;③文中“局限”也指人在工业化社会中被价值、名声、金钱所包
围的一种生存局限,“辽阔”就是指工业浪潮中人们寻找心灵真正归属的一种渴求。(答出任意 2 点即可)
9.①和主人公的生存境遇形成反差,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的渴望。②与主人
公的羊形成对比。主人公养的羊象征经济利益,而贺兰山的羊群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人与自然的和
谐。③表现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和现代生态文明的反思。④丰富了小说内容,拓宽了小说意境,增强了小
说的意趣。(答出任意 3 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进一步表明了主人公对充满心机和狡诈的现代城市生活的鄙视以及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的向往”
理解片面。从小说中他追问“忙碌以及存在的意义”以及“机关职员”与“养羊的人”“谁更自由”等来
看,他不管是在城市工作还是回家养羊,都没有逃离困境:“他依然确定他还在那个狭窄的缝隙里”。
故选 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承接上文轰轰烈烈的‘走’”错误,“醉”是他对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所谓平衡和关系,不堪
这拍案一击”的不甘心和不得已,承接上文他痛苦挣扎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轰轰烈烈的‘走’”,他的
走只是“喊得山响”,称不上“轰轰烈烈”。故选 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手法上,本文以小见大,通过短小的篇幅挖掘深刻的思想主题。本文描写了一个普通人辞职回老家养羊的
故事,但由于工业化浪潮的影响,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传统的农耕生活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引发了作
者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小说淡化了情节,着重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并通过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不断追问,例如“一个在机关里如螺
丝钉一样的职员,和一个在遥远山野养羊的人,谁更自由”“钞票时时飞来几张。但这是他忙碌以及存在
的意义吗”来体现人类丰盈而庞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性光辉。
以上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遭遇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及在工业化社会中被价值、名声、金钱所包围都属于“局
限”;对精神困境的反思和突破即为“辽阔”。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可以从人物、情节、手法、主旨等角度来回答。
从“他体会先辈的智慧,他们更懂和自然相处,更懂平衡”“一个在机关里如螺丝钉一样的职员,和一个
在遥远山野养羊的人,谁更自由”等句可以看出主人公对自由生活、回归自然的向往。
从“又一天,他眼睛看着眼前的羊群,脑子里想的却是另一群羊的画面”“而他养的羊,注定拥有羊的命
运”可见贺兰山羊群是与主人公的羊群对比。
“大批的羊是靠饲料养的,他的成本必须计算”“羊圈建起的第一天就有人来联系买羊”等句看出主人公
的羊象征着经济利益,贺兰山羊群“从容”“高贵”“有无限深意”,象征着自由与和谐。
“眼前的现实是他已无处放羊了”“小时候熟悉的漫山放养而今变成了圈养”“钞票时时飞来几张。但这
是他忙碌以及存在的意义吗?”等句表现了工业化浪潮对传统农耕社会的全面冲击,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
化进程和现代生态文明的反思。
作者特意宕开一笔,写了一群和他所养的羊乃至和他自己生存状态不一样的羊,它们不沿着既定轨道按部
就班地生活,而是自由散漫地行走,让文章在通过写他和他的羊被“圈养”的反思时,多了一份对自由和
谐的追求,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意蕴 ,读起来更有意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济南市实验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
父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
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乾道五年,除知南康军,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
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
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
迁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宁宗之立,
韩侂胄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
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提举南京鸿庆宫。庆
元五年致仕。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
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自熹去国,侘胄势益张。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刘德秀
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方是时,士之绳趋
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
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嘉泰
初,学禁稍弛。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讲筵:讲经、讲学的处所,这里指天子的经筵,即御前讲席。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
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B.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泛指老年人。这里是说宁宗借口怜恤朱熹年
岁己高、难以讲经而授与其祠禄官。
C.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这里是说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
长达二十七年,在朝仅有四十天。
D.藜羹:用藜菜特作的羹汤。泛指精美的食物。这里是说朱熹家中一向贫穷,但关爱学生,若有学生远道
来求学,就特别招待,优赏有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熹自幼聪颖,少年科举得志。面对父亲的启蒙,他追问天的上方还有什么,让父亲大为惊异;十八岁
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又考中进士。
B.朱熹关心百姓,为政严肃有方。浙东地区饥荒,他刚接受任命,就写信给其他州郡,募米商,免税钱,
最终米船聚集;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
C.朱熹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朱熹不惧宰相王淮的权势,坚持查明唐仲友的罪行并上奏;会同彭龟年
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D.朱熹屡遭打击,始终坚持治学。朱熹学说曾被看作“伪学”,甚至有人上书斩杀朱熹;有人劝导他遣退
门徒,他仍讲学不止,面对劝说一笑付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14.在遭遇学禁之时,朱熹的门生反应不一,其中不同于特立独行者,而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是怎样的?请
简要说明。(3 分)
【答案】
10.C
11.D
12.C
13.(1)朱熹整天外出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巡察全境,单人独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
他要到来。
(2)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
容身。
14.①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②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③甚至改变穿戴,
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不若是非人也”,“是”为“若”的宾语,故应在“是”后停顿,排除 A、B;“沙上”为“于沙上”的
省略,是“戏”的后置状语,故应在“沙上”后断开。排除 D。故选 C。
句子大意为:从师受学时,教他读《孝经》,读过一遍,朱熹在书上题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
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
图。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泛指精美的食物”错。藜羹:用藜菜作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这里是表现朱熹的清贫。故选 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错。由原文“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
右窃柄之失。”可知,是说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朱熹就一人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
危害。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重点词:按行,巡视、巡察;屏,屏退、使退避;徒从,随从、部下;不及;来不及、赶不上。
(2)重点词:方,正、正当;绳趋尺步,绳趋尺步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绳、尺”都是木工校曲
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稍,小、稍微、略微。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能力。
由“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可知,有人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
由“过门不入”可知,有人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去;
由“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可知,有人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
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刚能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感到惊异。从师受学时,教他读《孝经》,读过一遍,朱熹在书上题
写道:“不能这样做,不是人。”朱熹曾经和一群儿童在沙子上玩耍,他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用手指在
沙土上画,看他画的图形,是一幅八卦图。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乾道五年,
担任南康知军,有时到郡里学校,推荐年轻人讲谈议论学说。寻访白鹿洞书院遗址,上奏朝廷恢复原来的
样子,制定《学规》让学生遵守。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
茶盐公事,朱熹刚接受任命,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免除税钱,等朱熹到任时,外地船只运来的
大米已汇集到这里了。朱熹整天外出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巡察全境,单人独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处人们
都来不及知道他要到来。州县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而去,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
肃然。台州知州唐仲友和王淮是同乡并结为亲家,吏部尚书郑丙推荐他,迁升为江西提刑,还没有上任。
朱熹巡行视察到台州,控告唐仲友的人很多,朱熹调查到事实,三次上奏章弹劾唐仲友,王淮把朱熹的奏
章隐藏起来不报告给皇上。朱熹更加用力弹劾。宁宗被立为皇帝,韩侂胄在朝中当权。朱熹担心他会危害
国政,几次上奏说到这件事,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评论韩侂胄。恰逢彭龟年出朝护送外国使臣,
朱熹就一人上疏指出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宁宗御批写道:“我怜
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给我讲课,已授给你宫观的职务了。”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退休。朱熹
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就有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天。他家中一向贫穷,虽然穷得
经常吃不上饭,却处之安然。学生中有从远方来求学的人,吃的是豆饭藜羹,朱熹都和他们一起吃。等到
朱熹离开朝廷,韩侂胄的势力日益扩张。何澹任御史中丞,首先抨击所谓精通某一门学术的学问,是用欺
骗世人的文章来沽名钓誉。刘德秀在长沙任官,首先弹劾留正(宋朝宰相,廉吏)引进伪学的罪名。攻击
伪学的声势一天比一天急剧,甚至有人上书朝廷把朱熹斩首。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些举动符合规矩,毫不
随便,在儒学上略微有点儿名声的士大夫,没有地方可以容身。跟随他学习的读书人,有坚定的志向和操
守的,退避在山野幽僻的地方;曲从附顺、卑顺懦弱的人,改投靠其他老师,经过原来老师的家门也不进
去,甚至改变穿戴,在闹市街区店铺中随意游玩,以此来区别自己不是伪党。然而朱熹给他的学生们讲学
一天也没有停止,有人劝朱熹说明原因遣散学生,朱熹笑了笑而没有回答。嘉泰初年,禁止道学的法令稍
微放松了一些。淳佑元年正月,理宗视察太学,亲自写诏书让周敦颐、张栻、二程朱熹在孔子庙中跟随祭
祀,配享孔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021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客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这首诗是诗人赵抃为友人孔御史(宪,御史的省称)蓬莱阁诗所做的和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蓬莱阁地势和建构之高,可以见出观潮视野的广阔。这一句采用倒装句法,有一种顿宕错落的艺
术美。
B.次句直抒胸臆,读之有一种水阁凌空、海风悠长的痛快淋漓之感,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哉”字加重了
语气。
C.颈联从“游观远”到“度量开”,将诗人观潮所见的阔大宏远景象过渡到心胸的开豁,包含了对故人的
思念。
D.尾联中一个“忆”字,写出了作者回忆从前所见观潮之景,由“遥思”对方而“忆”及自己,感情萦绕
回环。
16.近代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较“杜老之‘吴楚东南’一联,尚未知鹿死谁手”。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颔联好在哪里。(6 分)
【答案】
15.C
16.①颔联感情豪迈,气势雄浑,具有一种豪壮之美;②颔联写潮水,先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
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③第四句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的气势,只写了晨昏两次
起潮,令读者可以想见潮水之势大。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诗人观潮所见”不正确。颈联写的是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后的情景。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天地涵客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意思是,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
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
作者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
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以濡染大笔绘出大海涵容天地、收纳百川的壮阔怀抱和早潮晚汐变幻的动
荡景象。气象恢弘,格调豪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2021 山东省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Ⅱ)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朝代更迭,兴亡有因。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贾谊在《过
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了对南朝宋武帝北伐“______________”的气势的向往,
对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______________”的结局的痛心。
【答案】⑴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⑵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⑶气吞
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容易写错的字有:“浔”“荻”“弊”“赂”“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21 山东省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曾思考过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①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1)向下奔注,
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 a 疾风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
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直到有一天,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
入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海上淅沥的雨点中升起, b 蓬篷勃勃,
潇潇洒洒,又形成一道江流吧?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破壳而出。他遇着“骄奢”的春
天,便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 c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
无尽的甜美与芳馨。(2)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终于有一天,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
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消融了,归化了!可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会再从地下微小的果仁
中破裂出来,饮几滴雨露,沐几缕春阳, d 又长成一棵小树吧?
所以,生命中②________。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
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8.阅读以上文段,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a 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暴风的猛烈。
B.b 处“蓬蓬勃勃,潇潇洒洒”的逗号应该换成顿号,表示并列。
C.c 处“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生命的蓬勃。
D.d 处的问号包含了不确定的语气,表现对新生的期许和赞美。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1)(2)处画波浪线的两句话。(4 分)
20.根据上下文,补写①②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答案】
18.D
19.(1)句是借喻 ,用白雪比喻洪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浩大。 (2)句是借代,
用“枯黄”代指落叶,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20.①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a 处“疾风”应该换成‘急风’”错误。“疾风”是指急剧而猛烈的风。“急风”指强烈而突然的风。
此处语境是指遇到暴风雨,所以此时应该是“急剧而猛烈”的风,才能符合“暴风雨”的猛烈,此处没有
“突然”的意思,所以“疾风”不应该换成“急风”。
B.“逗号应该换成顿号”错误。“蓬篷勃勃,潇潇洒洒”是单独强调,应该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C.“‘长到中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长到中年”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 D。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1)句子“向下奔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是借喻 ,“激起一川白雪”用“白雪”比喻“洪涛”,
描写了水花的颜色是洁白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花的洁白以及水势浩大。
(2)句子“直到冬天的朔风把他的枯黄卷落吹走”是借代,“枯黄卷落吹走”用“枯黄”代指落叶,“枯
黄”是落叶的特征,以特征代本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落叶的特征,充满画面感。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补写的能力。
①由下文“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
注,激起一川白雪,一路向前”可知,是在说“生命像什么”,结合上句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下
文却说“生命像什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②由下文“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守望快乐,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可知,是在说“痛苦和快乐”的关系,在快乐中我们要预见痛苦,在痛苦中我们也要
守望快乐,由此可知,痛苦和快乐相生相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2021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假如你是一位图书策划和编辑人员,请根据下列对某一图书的
内容简介,完成各题。
内容简介:本书首次汇集西方媒体长达 100 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
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作者立意新颖,
全面再现了自乾隆末期开始,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
运用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
关锁国”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读
来令人不胜唏噓。
(注:该书出版时间为 2011 年)
21.为该书设计书名,分为主题和副题。(4 分)
(1)主题:___________(不超过 8 字)
(2)副题:___________(不超过 12 字)
22.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腰封也称“书腰纸”,腰封上可印与该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不超
过 60 字。(5 分)
【答案】
21.主题:帝国即将溃败 副题: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22.腰封: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
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这道题要求考生为一本书的书名拟写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根据这本书内容简介里的“讲述了一个东方王
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可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故事,据
此可拟写主标题为“帝国即将溃败”。
根据内容简介里的“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大情报网络,运用经
济、军事及外交等手段不断蚕食清国防线的真实图景,深入剖析了专制独裁的大清政府如何因‘闭关锁国’
的天朝心理、‘欺上瞒下’的官场文化而不断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不可收拾局面的历史悲剧”分析可知,
这本书讲述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蚕食清政府,最终导致清政府溃败的历史悲剧。所以,据此可拟写副标
题为“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这道题要求考生为该书设计一则腰封文字。设计出的腰封文字既要突出书名的概括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又要揭示书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兴趣,起到推介宣传作用,意思对即可。
比如,结合书名的主标题“帝国即将溃败”,副标题为“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以及“讲述了一个东
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西方国家如何基于对东方巨龙的研究渗透,依托在清国经营的庞
大情报网络”分析概括出: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结合“本书首次汇集西方
媒体长达 100 多年的珍贵报道和图片,并以之与《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互相印证,
为您讲述了一个东方王朝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详细真相”“读来令人不胜唏噓”概括百年之后,回望西方
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综上分析,腰封上的宣传、推介性文字可以这样写:从情报战争角度解读大清帝国溃败始末的历史力作。
百年之后(或:透过历史烟尘),回望西方媒体对晚清的观察与报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四、写作(60 分)
23.(2021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
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
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
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消息
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科研强国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给潘教授的一封信
尊敬的潘教授:
您好!
我们中华儿女都有一个强国梦,而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水平
和程度。您是我们敬佩的著名科学家,您在科研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勤苦钻研精神不仅让您的同行感佩不
已,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所有人。
我们知道,国内的科技事业需要破解创新发展难题,必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但是,不是说攻关就能
一定能攻关,它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耐性和“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而这些品质和精神
正好在您的身上得到完美的彰显。
您不仅仅是国内科学界的榜样,也是我们时代的先进典型。潘教授,您是科学家,您在专业领域的贡
献无人可及,您对科研事业的见解也远超常人。我们对您的选择表示绝对的尊重,而且古人说过“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我们不敢将我们的想法强加于您的头上。我今天冒昧地向您写这封信,只想站在一个媒
体人的身份立场上,以导演的角色向您解释一下宣传的某些作用。
宣传不是洪水猛兽,它可以有效地激发社会对某些事态的关注,在全社会内形成一个合力和导向。您
的事迹是最好的宣传典型,如果能搬到荧屏上广为宣传,就会有更多的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也有科技创新人
才,我们中国也有领先世界的技学技术。一旦我们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被激发出来,就会在社会范围内形成
一股致敬典型、关注科技、立志科研的蓬勃浪潮,将对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那不正是潘
教授您想看到的局面吗?
宣传并非贬义,我们反对虚假不实的宣传,反对浮夸过度的宣传,将您的先进事迹搬到荧屏上,是我
们媒体人的诚挚愿望,我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宣传,让我们的人民了解到一个原原本本、真
真切切的您,让您的光芒照耀他们的心田。
至于您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这正反映出您身为科学家的严谨务实。对一个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研
发是高度机密,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宝贵财富,为防止发生泄密的可能,我们会充分尊重您的意见和相
关法律法规,在荧屏上进行特殊处理。为避免宣传占用您的时间,时间完全由您来定。我们尽最大的可能,
尽最大的努力,不让宣传侵占您的工作时间,影响您的工作环境。我们随时听取您的意见,充分尊重和考
虑您的建议。
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为了我们科研强国的梦想。
尊敬的潘教授,星河斗转,时代在不断发展,就如您从事的科技创新事业。请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您
的光辉典型辉映这个时代,照亮人心,同时也希冀我们的宣传能对您的伟大事业助上一臂之力。
祝您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郑 XX
XX 年 XX 月 XX 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权衡与选择类”任务型作文题,给出三个写作任务让考生任选一个,前两个任务为书信体式,
第三个任务为议论文体式。写作任务论述的核心是要不要对潘教授的先进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
(1)以郑导演的身份写信给潘教授。可重点论述宣传科技创新典型可以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从而更加关注和支持祖国的科技事业。如此以来,科技强国不再是梦想。
所以说,“关系到民族科技的未来”并非虚言。关键要打消潘教授的疑虑,阐释宣传科技典型并不妨碍技
术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反倒对技术研究起助力作用。另外,潘教授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引领者,成为同
行感佩的对象,若加以宣传,偶像的效应能促使社会形成一个重视科研的良好氛围。宣传的作用不容忽视,
偶像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2)以潘教授学生的身份给郑导演写信。关键内容应说明潘教授不同意宣传的理由及理由的合理性,如科
研需要实干精神,而不是表面的宣传,科技拒绝外界的干扰和功利的浸染。尊重潘教授的选择,就是对其
科研事业的最大支持。
(3)考生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考生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对事件的审视应该更全面更理性,既不
能否定郑导演的好意,也不宜反对潘教授的选择,而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既达到宣传的目的,又不对
潘教授的科研事业形成干扰。
【立意】
1.宣传科技典型,营造科技氛围,是科技强国的第一步。
2.宣传有助于科研之路越走越宽,闷头实干会让道路越走越窄。
3.宣传的作用不容忽视,偶像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4.科研需要实干,拒绝浮躁。
5.“内”“外”结合才是科技强国之策(宣外是科技发展的助因,实干是科技发展的内因)。
【精彩片段】
1.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家的创新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
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研工作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热情和忘我的精
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片段示例)
【科技与宣传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9 集大型科技访谈节目《未来说:执牛耳者》第四季
《未来说:执牛耳者》第四季,重点聚焦上海科创领域的领跑者和开拓者们,面对 2020 年新冠肺炎疫
情的重大考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医疗救治、检测技术、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领域所取得的重要
成果和重大突破。17 位上海科技界的“执牛耳者”们将一一走进晚间黄金时间的上海荧屏,与观众分享最
前沿的先锋科研成果,讲述热爱与坚守的科学探索故事,展现上海科学家们果敢勇毅、冲锋陷阵、奉献求
索的科研精神。
节目中,“硬核医生”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
宏医生,讲述了获得高度认可的“上海方案”,背后所蕴含的“每一条方案写在病人身上”的重要智慧。
作为国内首批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之一,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长邵俊斌博士,将最新研发的核算检测设备带到节目现场,展现他们始终与时间赛跑、朝着更快更准的检
测目标所做的不懈努力。
中科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朱美芳,现场带来
一场与众不同的“时尚秀”,不仅展示他们为抗疫专项研发的新款防护服,更为观众展现出纤维面向深空、
深海、身体无处不在的广阔应用发展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博士生导师谭家华教授,带来大型绞吸疏浚装备,俗称“挖泥船”,
成为远海岛礁、港口、长江深水航道建设的“国之重器”,在海洋强国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科学家何积丰带来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
技术及应用”项目,则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研发了“保驾护航”的重要可信软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有着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
——“马氏氨化反应”,为反应合成提供了高效而廉价的催化剂,如今已是每天成百上千的化学家研发新
药的“必备利器”。
……
通过现场热腾腾的交谈和直观感受,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现场真切感受到科技实力,以更形象和生动的
方式普及硬核科学知识,增加可看性,使深奥的科学技术得以生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