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 5 月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
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
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
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
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
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
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
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
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
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
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
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
等。也就是说,到 2060 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
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新的平衡,
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
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
能独善其身,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
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在 2015 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
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大致为 1750 年至 1850 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 2℃以内
并努力控制在 1.5℃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要实现 2℃
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7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100 年之前,实现
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5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060 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 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
间在 208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100 年左右,实现 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
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 2060 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 2070 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 2℃和 1.5℃目标
的减排路径内,甚至还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
国家,比如欧盟的德国、英国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 2050 年温室气
体中和(气候中性),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 80 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
承诺的从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 30 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
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
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摘编自《如何理解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材料二: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
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它取决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
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力度、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的部署规模以及森林碳汇可用量等多个
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加速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 2060 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但是即使
能源系统在可行技术路径下最大限度低碳转型、并结合 CCS 大规模部署,到 2060 年,距
离碳中和仍有 3-9 亿吨 CO 2 差距,需由森林碳汇来弥补。
为了明确碳中和愿景下各个行业的减排责任,需要对各类技术进行合理规划。电力部门
应重点发展风电、光电、CCS 技术,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零排放。
钢铁行业短期应加速小球烧结、低温烧结、干法熄焦、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节能技
术,争取“十四五”初期实现碳排放达峰,中长期应加大电弧炉炼钢、氢能炼钢和 CCS 技
术的部署。化工行业应发展轻质化原料、先进煤气化技术、低碳制氢和 CO2 利用技术、CCS
技术等, 争取实现关键化工产品的碳排放在 2037 年前达峰。对于建筑、交通等民生部门,
为了实现我国 2060 碳中和目标,应争取实现“十五五”期间或“十六五”初达峰。建筑部
门应继续提高采暖制冷效率,大幅提升电气化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交通部门应
优先铁路、水路运输,发展电动客/货车、氢燃料车、生物燃料飞机和船舶等先进技术。
(摘编自《全球气候治理策略及中国碳中和路径展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通过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 2030 年达到峰值,2060 年达到碳中和。
习主席提出的这一目标,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
B.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变暖,该变化使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
国际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合作以应对这项挑战。
C.《巴黎协定》为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
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
D.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能够被大规模地部署到电力、钢铁、化工行业中,有助于我国实现“碳
中和”的目标,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磋商和谈判近三十年后,国际社会终于达成了《巴黎协定》。因为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协
定的各缔约方允许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迟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峰。
B.习主席宣布中国将努力争取实现的碳中和目标,如果是广义上的“净零排放”,那么在时
间上将比 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提前约 10 年。
C.我国的碳达峰估计将比德国迟 60 年左右,但在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上,有可能只比德国迟
10 年。这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雄心和决心。
D.40 年后,化石能源将依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碳移除等方面技术的创
新,利用化石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3.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一项是( )(3 分)
A.逐步淘汰燃油汽车,代之以电动汽车或氢燃料汽车。提供共享单车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以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4.两则材料中多次出现“碳汇”一词。请根据文意,简要阐释“碳汇”的含义。(4 分)
5.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
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
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
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
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
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
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
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
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
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
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
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
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
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
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
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
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
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
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
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
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
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
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
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
“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
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
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
“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
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
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
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
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
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
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
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
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
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
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
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
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
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
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
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
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
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
小算盘。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
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
“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
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
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
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
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
B.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
“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
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
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
D.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
善美的追求。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
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
听不懂他的课。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
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
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
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8.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4 分)
9.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
以《边城》为例,谈谈沈先生是如何“贴到人物写”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
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
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
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
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
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
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
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
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
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
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
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
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
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B.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C.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D.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太子舍人,初执掌东宫宿卫,自汉开始,也会选择德行高尚之人任此职,以陪伴太子
C.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又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指郑庄的官阶被降为詹事。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后因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庄喜好交游。他仰慕德高望重的人,唯恐见不到:常常在长安城郊准备马匹,问候老友,
宴请答谢宾客,唯恐不周。
B.郑庄为官廉洁。他廉洁从政又不置办产业,只依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宾客,去世后家
中没剩什么财产
C.郑庄推崇贤才。只要有进言的机会,他就称道天下贤士;因为人谦逊、推举贤士而被山东士
人交口称赞。
D.郑庄仕途坎坷。他曾官至九卿,因武安侯、魏其侯廷议事件被贬为詹事:后官居大农僦人,
多逋负,被贬为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2)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14.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不隐恶”在本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据新旧《五代史》载,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多内宠,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谋
尽去建故将”。后主王衍即位后,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用。②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
宗为表彰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
“渐欲似”,揭示了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特征
B.“侯门”的围墙上纤草低垂,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
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老将心境的恬淡愉悦。
C.颈联细腻深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打开鹦鹉
笼子,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煎茶待客。
D.本诗前六句铺写老将的“仙家”生活,层层深入,与末二句相辅相成,使诗歌的意旨在情景
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
16.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古代诗人常常以“酒”入诗,表达情感,例如: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 ” 既表达
了对友人的感谢,也表现了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
(2)杜甫《登高》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饱尝艰辛与潦倒后放下酒杯
的伤感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了作者在“醉不成欢”
的分别时刻,忽然听见琵琶声,邀见琵琶女的欣喜和急切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这种力
量,我们称之为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能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
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并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书写中国人在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过程中
付出的努力,鲜明地反映倡导什么、排斥什么、坚守什么。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故事焕发新的时代
光彩。当代家国故事主题是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是中国向现代化路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具备面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雄心和能力,善于抓住反
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利用
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五千年文明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将我们
紧紧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方响亮( )。欣逢新时代,有志气的作家、
艺术家当放开手脚、开动脑筋、释放创造力,为我们共同家园和共同梦想奋力书写、( ),
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 )的精神动力。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内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B.内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C.外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D.外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19.把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鸣响时代回音、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
典型,描绘时代图谱、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
B.抓住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先进典型、代表社
会风气,利用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彰显人文风尚。
C.抓住时代精神来鸣响时代回音、反映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来代表社会风气、塑造先
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来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D.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镂刻时代足
迹,利用彰显人文风尚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
2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
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传承龙舟竞渡与食粽子两大礼俗
外,还融入了多种民间习俗。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答。(6 分)
(1)观察下面这幅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写一段文字说明画面内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
过 50 字)(4 分)
(2)下面是一幅纪念端午节的对联,但顺序已被打乱,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知识,重新组成一
副完整的对联。(2 分)
去秽 悬虎艾 江岸 除邪 千户 门前 吊古 观龙舟 尊贤 万人
上联:去秽
下联:
22.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成为
“香饽饽”。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 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
业学院正式成立。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
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针对快
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提供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漫威之父”斯坦·李和“武侠泰斗”金庸作为中西方英雄的造梦大师,创造
了几代人心中不朽的英雄传奇,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人们的共同的文化情结,
斯坦·李用画笔、金庸用文笔为全球爱戴他们的人们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瑰丽宏伟的世界。
材料二: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
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你据此写一篇演讲稿,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
准备在联合国世界青年峰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 5 月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A(力争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 年前达到碳中和:习主席宣布了这一目标,未必
等于“提出”这一目标)
2.D(利用化学能源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另一
方面可能还需要应用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来吸收。到 2060 年前,我国要将人
为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对自然的影响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3.C(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将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碳中和)
4.在文中,“碳汇”指森林、海洋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2 分,“吸收并
储存二氧化碳”2 分,共 4 分)
5.①合理规划电力、钢铁、交通等行业的各类减排技术(1 分),加速各行业能源系统的低碳
转型(),在 2030 年左右碳达峰(1 分)。②增加森林等碳汇(2 分),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1
分)。
6.B(“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有诗意和富有哲理”错,这是作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自
己的领
7.B(“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不是有些学生听完课不知道听了一些什
么的原因)
8.①提倡学生多写,老师少讲,讲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②写作题目非常具
体,主张片段练习③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 ④推荐学生阅读与他们的习作写法
相近似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对比借鉴(一点 1 分,答对 4 点得 4 分。)
9.①小说里,人物塑造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其余的都是围绕人物而派生的,是占次要地
位的②写景、叙事、议论都不能和人物游离。不能用俯视或旁观的态度,要真正融进人物,
用人物的眼人物的耳朵来听,用人③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心要和紧,要真诚,和人物一同
哀乐,一同感受周围的一切④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像农民,写市民,像市民,叙事
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对话)也要相协调
《边城》举例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文中出现的重要意象“虎耳草”,是湘西边城常见植物,
虎耳草入梦,合情合理:湘西风光的灵秀清丽与翠翠纯真质朴的品性是一致的:“赛龙
舟”“捉鸭子”“唱歌”等活动是湘西民间风俗,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翠翠的语言,如初见
二老傩送,傩送邀请她上楼,她误会了,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等(答对任意两点得 4 分,
举例且分析 2 分)
10.B(“与官属言”意思完整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善言”意为“有益之
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郑庄使视决河”意为“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堤的情况”,
排除 C、D)
1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12.D(“官居大农僦人,多逋负”错误,原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意思是“郑
庄保举的人和宾客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下很多债务
13.(1)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他所交往的知己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有名望的人。(官
薄”1 分,“游”1 分,“大父行”1 分,全句大意 1 分)
(2)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清正廉洁,平日居家品行高尚纯洁。这两人中途被免职,家境
贫穷,宾客日渐稀少。(得分点:“内行修洁”1 分,“中废”1 分,“落”1 分,全句大意
14.①郑庄在朝常常附和顺从皇上的意见,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②郑庄举人不当。他保举的
人和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自己也因此获罪。(3 分。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
两点得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15.B 恬淡愉悦错,应为“寂寞冷落”
16.①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3 分)②用“凌烟阁”的典故和
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功劳是不会被抹杀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3
分
17.(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3)移船相近邀相
见添酒回灯重相见(每空 1 分,共 6 分)
18.D(以文艺作品“外化”人的精神追求。“源远流长”指源头很远、流程很长,不适合形容
“精神动力”)
19.D(A 项“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与对应语句不工整:C 项违背文意,并列成分内部
语序不当)
20.就在于他们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并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
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①“体会”与“精神共鸣”
搭配不当,宜改为“产生精神共鸣”:②语序不当,应是先“敏锐发现”时代精神,后“艺术
表达”:③语序不当艺术工作者借助作品发现和表达了时代精神后,受众才能体会到内在联
系并产生共鸣。考生每忽略处语病扣 1 分。如果仅写出修改意见,未按照要求写出修改后的
新句子,不超过 2 分)
21.答案示例:(1)以两座粽子形的山为背景,水面上有两条竞渡的龙舟,龙舟上有“端午”二
字
(2)上联: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下联:尊贤吊古万人江岸观龙舟(每联 1 分,共 2 分)
22.答案示例:社会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技能教育应坚
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办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前一点针对“社会分工”
简评,2 分:后一点针对“技能教育”简评,3 分,如果考生从个人选报专业或择业角度简评,
酌情给分
23.审题:(1)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材料二先引述费孝通的观
点,表明中国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知一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然后指明处理中国文明
与世界文明关系的正确做法: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交流互鉴多样文明。(4)没有多样性,就没
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5)差异并不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
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别人
参考译文:
郑当时,字庄,是陈县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大将。项羽去世以后,郑君不久便
归附了汉朝。高祖下令让项羽的部下直呼项羽的名字,只有郑君不服从命令。高祖下令把郡
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都提拔为大夫,并驱逐郑君。郑君死于孝文帝当政时期。郑庄喜好仗义
行侠。救张羽于危难之间,他的声名在粱、楚一带广为流传。孝景帝时期,他担任太子舍人。
每五天休假的时候他常在长安各郊区准备马匹,騎马看望访问各位老朋友,宴请答谢宾朋,夜
以继日,直至次日凌晨还常担心会有所疏漏。郑庄推索道家学说,敬慕年长且有贤德的人,唯
恐无缘得见。他年纪轻官位低,然而他所交往的知己都是祖父一辈的人,是天下有名望的人。
汉武帝即位,郑庄渐渐升迁为音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至九卿中的右内史之职。因
为在评论武安侯田蚧与魏其侯窦婴的纠纷时出言不当,他被贬为了唐事,之后又升迁为大农
令。郑庄担任太史时,告诫门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能让客人在
门外等着。”他对客人一律行宾主的礼节,凭自己高贲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为人清
廉,不喜欢置办产业,只是依靠俸禄与得到的赏赐来供给门客。然而他馈赠给别人的礼物,只
不过是一竹篮食物而已。每次朝见皇上,只要皇上有空闲他就进言,说的都是天下年高望重的
人。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称贊起他们来津津有味,常常夸赞他们比自己有才能。他
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字,与下属官员谈话,总是担心会伤害到他们。听到他人说出好的言论,
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延误。崤山以东的士人与一些年长的人因此一致夸赞他:郑庄被派去
巡视黄河决堤的情况,他请求给他五天时间整理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就算有
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和
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表示对错。到晚年的时候,汉朝攻打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民族,全国消
耗了大量钱财,国家财政日益匱乏。郑庄保举的人和宾客担任大农夺手下承揽运翰的人,欠下
很多債务。司马安担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降为平民百姓。不久,
他在丞相府做了长史。皇上认为他年事已高,于是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郑庄死于任
上。郑庄、汲黯当初位列九卿,清正廉洁,平日居家品行高尚纯洁。这两人中途被免职,家境
贫穷,宾客日渐稀少。直到做了郡守,死后家中没有留下任何财物。郑庄的兄弟子孙因为郑庄
的缘故,官至千石职位的有六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