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 10 科学精神,探索求真
【命题预测】
话题界定:科学精神,探索求真
2020 年我国科学领域捷报频传,一项项成就,彰显我国科技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
器成功发射,嫦娥五号首次完成我国月表采样返回……
科技成果应用加快:移动通信、新药创制加速应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关键元
器件、基础软件研发应用取得积极进展……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计算原型系统“九章”成功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
万米深潜,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
对科学及科学家家的崇敬,成为社会共识。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科技兴国”是时代的主旋律,科学及科学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进动力,而
青年人一定要拥有、践行科学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版)》要求高中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
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关于科技创新这类话题很有可能出现在 2021 年高考作文
的命题中。
【高分建议】
首先区分好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
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而
科学家的精神主要指还包括团结协作、谦虚谨慎、爱国敬业、责任担当等内容。对于科学家精神我们
做过很多作文题,而对科学精神则关注较少,我们有清晰认识,不要偏离方向。
我们要关注近几年的科学成就,并探求里面体现出来的科学(家)精神,对于科学(家)精神高
考考查不可能十分宽泛,有可能出现多个关键词,让我们建立多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例如,科学与
人文的关系、全民科学素养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兴趣与探索的关系、科学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关系等。
因此,审清话题,展示逻辑思维能力则成为写好文章的关键。
【认识提升】
一、科学精神
(一)科学精神内涵
角度一,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
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理性思维要
求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同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
角度二,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
做出选择和决定等。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批判的豁免权,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要具有
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人云亦云,并且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在
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2
角度三,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
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人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高中生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也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能浅尝辄止,要坚持不
懈地进行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科学精神现状分析
2021 年 4 月,“熟鸡蛋返生孵小鸡”论文事件因明显违背常识而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多位专家学者呼
吁,要整顿一些期刊乱象,推动全社会共同与伪科学进行斗争,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某院士论文抄袭,某学者学术造假,某评审暗箱操作……在本应圣洁的科学殿堂,违背诚实原则,篡
改、伪造、剽窃科研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行政干预、权力垄断、官学一体、权学交易、学术霸
道、流于形式等学术失范现象还在滋生蔓延;丧失科学求实的态度和科研诚信,追名逐利的浮躁学风仍大
有市场。花样翻新的迷信活动仍不时沉渣泛起,伪科学依然此起彼伏,各种骗术还在大行其道。
只要金山银山,哪管绿水青山;既不敢怀疑、批判,更不想进取、超越;既没有追求真理的信念,也
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唯书唯上、故步自封……在提倡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今天,许多落后观念仍在左
右着人们的行动,许多创新的尝试仍是阻力重重。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但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并不令人满意,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一个
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核心竞争力仍让人牵肠挂肚。
(三)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今天,文化作为软实力,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现实选择。
弘扬科学精神,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当站在文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以科学的眼
光审视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各国文化的先进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只有让科学技术得到大力发展,
才能为科学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茁壮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自觉运用科
学方法,用科学战胜愚昧迷信,才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真正促进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大力弘扬。
弘扬科学精神,同时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
是以人为本、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是民主意识深入人心的科学精神。只有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才能才能进一步推动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弘扬。
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号;当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当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成为一种民族习惯,科学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才会“望之蔚然而深秀”。
我们相信,在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的中华大地上,科学精神一定能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相关观点
角度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要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
鼻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创新引领推动江
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角度二:科技创新要自立自强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大
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及“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令人振奋。
以中国航天发展为例。我国航天事业自 1956 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 60 多年的风雨历程,一代
代航天人筚路蓝缕、自主创新,冲破国际封锁,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改
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人始终将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长征系列火箭已完
成 360 余次发射,同时助力火星探测、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圆满完成。
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角度三: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基础研究投入高、回报慢且难以量化,但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的能力。更值
得提倡的是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提出原创理论,在颠覆性技术创
新上下功夫,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新方向。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中国科大加强系统谋划和顶
层设计,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通过大装置推动关键领域基础性科学问题的突破。像芯片和航空
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是多学科集成的系统工程,中国科大承担了国家新增交叉学科论证工作任务。
【素材拓展】
1.科学(家)精神时代表现
(1)“两弹一星”精神
领袖说:50 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
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
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
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
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2)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
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3)航天精神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
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
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4
5 月 5 日,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
的序幕。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长五”
飞天......中国航天人在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里,用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航天精神”,世世代代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2.“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的科学家
于 敏
于敏,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 8 月生,2019 年 1 月去世,天津宁河人,中国工程物理研
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
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 年 4 月生,辽宁复县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
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
协委员。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
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
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
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 年 9 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
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
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
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
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黄旭华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 年 3 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719 所名誉所长、
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
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
到极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 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
素研究中心主任。她 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
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3.国家科学技术奖:黄旭华院士
潜海,铸大国重器
5
研制核潜艇倾尽了黄旭华的一生,他也像这个潜在海底的国之重器一样,在生命的黄金阶段“沉”
于深处,但他的人生比机械、图纸、数字描述的世界要宽广、丰富得多。
他酷爱音乐,小提琴拉得不错,吹得一嘴好口琴,指挥过大合唱;有表演才华,能演话剧、歌剧。
他中等身材,白发苍苍,已过鲐背之年,却精神矍铄。一只耳朵虽听不太清,谈起核潜艇却仿佛有了
十二分精神。
一身痴气从零设计潜艇
有人评价,我国在研制核潜艇上得以从无到有,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仅用 10 年时间走过国
外几十年的路,少不了他这份痴气。
1958 年,面对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核潜艇。那时,黄旭华 32 岁,因学过造
船,又曾搞了几年仿苏式常规潜艇,被选中参加这一绝密项目。
那时候,核潜艇什么样,有人见过;里面什么构造,没人清楚。开始论证和设计工作时,黄旭华
坦言,我国缺乏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那时候搞核潜艇,都像是一个梦,
“简直异想天开”。
一身痴气的黄旭华,在科研上是天生的乐观派。他和研发团队一边摸底国内的科研技术,一边寻
遍蛛丝马迹,阅读能找到的一切资料,一点一滴积累,甚至从“解剖”玩具获取信息。人来人往,有
些人转行了,他说,“我还是走自己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
身先士卒参与深潜试验
水滴线型核潜艇被认为稳定性最好。为实现这一设计,美国人谨慎地走了三步。我国工业技术落
后,当时有人提出,保险起见,我们是不是也要多走几步?
“三步并作一步走!”黄旭华提出直捣龙潭的大胆想法。当时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
迫,没钱拖也拖不起。他不是鲁莽:既然别人证明了核潜艇做成水滴线型可行,何必要再走弯路?事
实证明,他大胆的决策是正确的。
“干对了,没得说;干错了,我当总师的承担责任。”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上世纪 80 年代,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迎来大考。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检验在极限情况下它的安全性。在所有试验中,
这一次最具风险与挑战。有些参试官兵心里没底,过度紧张的氛围,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风萧萧兮
易水寒”的味道。
让所有人没料到的是,黄旭华提出与战士们一起参加试验。此前,从没有过一位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身参与到极限深潜试验之中。他的身先士卒,打消了战士们最后的顾虑,阴霾一扫而光。
这是他的作风,就像在设计核潜艇时一样,他喜欢走在前,把事情做到极致。
4.精彩段落:
从“嫦娥”揽月到“蛟龙”探海,从“北斗”定位导航到“天眼”望远探空……这些中国“智”造组
成了一部当代中国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史。其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汗水、心血、奉献和牺牲。他们不仅将
科技创新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更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
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成长和前进的力量。
6
【相关主题写作】
角度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910 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
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 1912 年 1 月 17 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
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
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
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
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 20 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
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读】本题是新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讲述斯科特南极探险的故事,从时代精神
来说,突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但科学精神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人文精
神的推动。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时代发展。从立德树人的层面,
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考查学生在义与利面前的权衡;在思维能力层面,
考察考生对材料的整体理解和综合理解。
参考题目
1.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2.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领航。
3.科学精神和诚信人格是科学工作者的双翼。
4.科学家更需要高尚的人格。
5.科学家的人格光辉。
6.科学光环,人格光辉。
【优秀范文】
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斯科特南极探险,献身科学,至死仍带着沉重的岩石样品,他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坦然接受失败,答应为素不相识的对手作证,并至死不忘,他高尚的人格更让我们钦佩。
斯科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在民族复兴路上,我们需要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来引航。
在夹缝中崛起,在困境中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科学精神来推动。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核心科技还有许多短板。曾经我们的圆珠笔头完全依靠
进口,就是因为我们在笔尖钢的制造上没有实现科研突破。笔槽和圆珠之间需要千分之一毫米
的精准度,我们的精细制造业达不到这样的水准。中美之间的贸易大战,美国对中兴的限购,
7
更是伤透了我们的“中国芯”。华为独立研制的芯片以及在 5G 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国人争
了一口气,但是我们不可因此掉以轻心。
科学精神,必须成为时代的灯塔。
除了科学精神,我们还需要人文精神来滋养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单纯的崇尚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做支撑,任由科学无序发展,
是非常可怕的。科技的滥用,会导致技术异化,甚至人的异化。我们饱受毒奶粉、毒大米、毒
豆芽、地沟油等黑科技的伤害,我们也经历过复旦投毒案的悲剧,我们也对基因技术使用莫衷
一是。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当祖国需要时,会不会再有钱学森一样的科学家排除万难,报效
国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科研遇到困境时,会不会再有屠呦呦一样的科学家百折不挠,
持之以恒的继续研究;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取得一定成果后,会不会再有袁隆平一样的科
学家还脚踩两腿泥在实验田里奔波?
人文精神,必须成为科学精神的养分。
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方面,科学精神可以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衣食足是知荣辱的前提,没有物
质基础的人文精神,只是空中楼阁,痴人说梦。另一方面,科学思维需要人文艺术的带来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钱学森说:“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
的深刻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
斯科特为科学英勇献身了,但他闪耀的人格魅力,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
追梦路上,我们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需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点亮人生,照亮时代。
角度二:投身科学、爱国奉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69 年 7 月 20 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在月面静海降落,这是人
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当阿姆斯特朗走出狭小的登月舱,从飞船走出月球的瞬间,在月球
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但是却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②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平稳“亲吻”祖国大地,圆满完成中国
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在这项万众瞩目而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
科研工作者。他们用行动完成着习总书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的殷切
嘱托,相信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每个个体的努力都会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自身实际,写一
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切题立意:
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2.锤炼“小我”,成就“大我”。
8
3.“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
4.“小我”融入“大我”,绘就精彩人生。
……
偏题立意:
1.谈“责任”“担当”。(未体现“小我”与“大我”关系,脱离具体情境)
2.勇于探索,敢于追梦。(片面理解材料,未结合关键语句)
3.成功重在积累。(由“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得来)
……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却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每个个体的努力都会成为推动
社会进步的力量。正如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这背
后凝聚着多少“了不起”的你我的付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
足之力也”,只有将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
热血难凉是家国,丹青难写是情怀。
每一个个体只有心怀家国、主动融入时代之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塑造更精
彩的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心有大我,方会“一寸丹心
图报国”。“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作为
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年轻的黄大年秉持着满腔爱国之情,不忘“振兴中华,乃我
辈之责”的爱国初心,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贡献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国家至
上的“大我”情怀,使他在回国后为了国家科研事业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以“拼命黄
郎”的精神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透支自己”式的牺牲小我,为的是国家的繁荣富
强。
心有“大我”,国家有希望。
正如那把青春献给茫茫大漠的樊锦诗,视敦煌如生命的她与丈夫分居长达 19 年,更
来不及尽母亲之责,照料自己的两个儿子,如此只为“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正如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
轻科研工作者,他们把个体的努力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用怒放的生命唱出最美的
歌,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无我”之姿绘就精彩人生。
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用拼搏的一生去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将小我融入大我,
把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转变为自己实际行动的力量。发奋读书,为高考冲刺,为人生奠基,
每一个努力奋斗的足迹都是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只有每一个你我都如此,中国梦的
实现才不会在你我口中成为空谈。
愿你我与时代同步伐,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