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郑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作文题及下水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振华中学高三(6)班的班会课上,同学们观看了班主任精心剪辑的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觉醒
年代》的精彩片段,对以下三个场景感触尤其深刻:
场景一:
1915 年,22 岁的毛泽东出场:瓢波大雨中,杂乱无章的长沙老街上,他怀抱一沓《青年杂志》(陈
独秀创办,次年改名《新青年》),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
毛泽东被《青年杂志》打开了眼界,思想觉醒了,开始循着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路探索……
场景二:
1917 年,张勋复辟。28 岁的李大钊被迫离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会底层,苦苦追寻新的救国之
路。一个声音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除了文
化启蒙和思想觉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新之路。
场景三:
1920 年,漫天飞雪的海河岸边,41 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目睹难民沿路乞讨之惨状,耳畔回响着难
民悲愤的控诉:“政府?哪见过这么浑蛋的政府?他们什么时候关心过老百姓的死活呀?......”
陈独秀:守常,我想了,我们得建党!……
李大钊:你为什么要建这个党?
陈独秀: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
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场景,以“觉醒”为话题,联系历史与
现实写一篇观后感,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教师下水文 1
觉醒时代 心怀大爱
王琳琳
海河边的漫天飞雪中,李大钊的两只镜片早已蒙上征程尘土,陈独秀的一袭长衫早已浸透江南淫雨,
而难民的声声控诉,不仅叩问着沉睡的大地,更敲击着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心扉,唤起青年志士的觉醒:
建党,建人民的党,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
雨雪霏霏阻挡不了追寻阳光。青年志士,心怀大爱,觉醒成长。
我看到,滚烫的热爱和年轻的心跳,紧紧拥抱,成就了惊天动地的觉醒!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青春的火焰燃烧,只因热爱。爱祖国,爱脚下的土地,爱朝夕相处的人民……
这爱,让年轻的心跳更加有力而生动;这爱,让年轻的他们挺身而出,发出觉醒的呐喊:“国土不可断
送,人民不可低头!”这爱,不仅是陈独秀、李大钊举起火炬、开启民盟的觉醒,更有他们,把觉醒传
给普罗大众,将青春永远定格在觉醒的银幕上:36 岁的瞿秋白、35 岁的杨靖宇、33 岁的向警予、31
岁的赵一曼、23 岁的林心平、22 岁的卢德铭……心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青年,开辟鸿蒙,淬炼新
天地。
我看到,蒸蒸日上的生活与奔腾于世的姿态,共浴爱河,是觉醒最好的续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的觉醒,唤起春暖花开:沉睡的文物觉
醒,云游和文创让其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走入寻常百姓家;沉寂的沙漠滩涂觉醒,沙变土和海水稻让
它重燃收获的希望;沉寂的海洋觉醒,“蛟龙”“奋斗者”让它浪花翻涌;苍茫的太空觉醒,“嫦娥”“北斗”“祝
融”给了它把神话变为现实的机会……前辈,你们的子孙后代,正在享受你们披荆斩棘来的幸福,展示觉
醒最好的续集。
你看,活力四射的热爱与掷地有声的承诺,携手相依,拍摄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觉醒”。
“新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仍在将来。”李大钊如是说。“时代在变,我们
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更多的青春志士,从安逸享乐中脱离,从茫然盲目中走出,从“宅”“丧”中挣脱,满
怀热爱,创造改变,慷慨踏歌而来。黄文秀、吴应谱、樊贞子……他们用热爱温润大地,用生命为人民
寻找脱贫之路。这,不仅是他们的姿态,更是我们的承诺:心怀人民,全力以赴奔向另一个百年,共同
拍摄属于新时代的新觉醒。
青春觉醒,激荡百年;觉醒青春,一脉相传。谁说青春一定迷惘?谁说青春不堪大任?我们有觉醒
的基因,有青春的密码。脚下有艰难险阻,无畏;前方有万水千山,不怕!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
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责任在肩,携手向前。
教师下水文 2
觉醒伟力,璀璨星光
丁智会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觉醒后抛却梦断长安的苦闷,走出了盛唐的万千气
象;“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李贽觉醒后不愿再随他人俯仰,掀起了明代思想的巨浪;“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毛泽东觉醒后中流击水,带领国人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甚至拥有着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觉醒年代》里的那个场景不止一次地在我眼前闪现:22 岁的毛泽东在瓢泼大雨中奔跑,他怀抱
中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火炬在燃烧……我知道,打开《新青年》,他窥见了青冥夜色中的璀璨星光。
觉醒是灵魂的战栗,是思想的升腾,但,它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无孜孜探求之明眸,焉有觉醒之心境?
难忘 1921 年南湖上的那艘红船,那是民族觉醒的标志,它带领国人孜孜探求前路,走向光明未来。
土地革命,星火燎原;万里长征,保存实力;十四年抗战,宣示主权;新中国成立,开创新纪元;改革
开放风起,催开花朵万千;精准扶贫吹糠见米,振兴乡村久久为功……擦拭双眸,孜孜以求。党开拓的
脚步从不停歇,新的征程,伴随着新的觉醒,一步步推开万紫千红之胜景。
无开放纳新之襟怀,焉得觉醒之新生?
闭塞的心灵透不进光亮,狭隘的胸怀触不到觉醒的力量。有开放纳新之胸襟,方不沉沦于黑暗,发
觉醒之先声,推求生之罅隙,迎希望之光亮。曾经,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把觉醒的目光投向西方,从马列
主义中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曙光;曾经,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以纳新的襟怀提出改革开放,迎来
了经济萧瑟后的春天;而今,我们党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的柳暗花明。“受光于
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有大格局,大襟怀,方有觉醒之新生。
没有奋而前驱的勇力,焉能巩固觉醒之成果?
方志敏烈士把觉醒留在《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篇章里,于是他从容走向刑场;韦昌进英雄把觉
醒留在对越反击的无名高地,于是他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陈祥榕烈士把觉醒留在珍藏的日记本
里,他“清澈的爱”让我们一次次沾湿衣裳……而今,我们接过他们手中觉醒的旗帜,让觉醒的伟力直入
苍穹,充斥八荒。抗疫途中,无数白衣卫士逆流而上,倾力抗疫;扶贫一线,村官黄文秀北师大毕业后
回到家乡,把青春的芬芳永远留在了百色大地……无数的共产党人携带觉醒的密码,在民众间掀起了觉
醒的浪潮。
作为一名高三的学子,我即将走向高考,迈向远方。我知道无数和我一样的青少年触摸百年历史风
云,深感觉醒之伟力,汲取星光之能量: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助力复兴,舍我其谁!
今朝,这觉醒的种子在我心中发芽生长;明朝,这觉醒之枝叶必将葳蕤四方!
教师下水文 3
百年一“觉”复兴梦
——观《觉醒年代》有感
闫利凯
看完班主任老师分享的《觉醒年代》片段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三个
场景——陈独秀谈建党初心。正是:百年一“觉”复兴梦,赢得中华“崛起”时!
陈独秀们的“觉醒”激发了共产党人的“觉悟”。
李大钊和陈独秀有感于政府之“浑蛋”,百姓之“惨状”,而悲愤,而控诉,而奋起,而觉醒,而立志
建党,他们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而建党的。在以陈独秀、李大到为代表的第一批觉醒者
的积极筹备、奔走呼吁下,终于成立了“为了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从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悟”,
加入党组织。南湖烟雨楼畔的那艘小小的红船,看穿了世纪烟雨,一路驶来,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开拓远
航的魏巍巨轮!
陈独秀们的“觉醒”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决斗”。
陈独秀觉醒了,李大钊觉醒了,毛泽东觉醒了,周恩来觉醒了……他们觉醒之后又唤醒了无数沉睡
的民众,展开了与“三座大山”的“决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从望志路走向了复兴路,从
石库门走向了天安门,从八百里井冈走向了八万里寰宇……他们越过了激流险滩,穿过了惊涛骇浪,终
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这都是陈独秀们“觉醒”的余音。
陈独秀们的“觉醒”激扬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在《觉醒
年代》中被陈独秀诠释为“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中国人民已经沉睡了
太久,中华民族当已经沉睡了太久。一旦“觉醒”,中民族是可以叱咤风云的,是可以扭转乾坤的,是可
以把握历史的,是可以主宰世界……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我们的中国路、中国桥四
通八达,我们的中国港、中国船正在搬运世界,我们的中国望远镜、中国潜水器领跑全球,我们的中国
文化、中国符号影响日益扩大……我们已由“觉醒“走向了“崛起”。
掩卷沉思,心潮起伏。陈独秀们的“觉醒”激发了共产党人的“觉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决斗”,激
扬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南湖烟雨楼畔的那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复兴梦,正在驶向充满希望的
明天!正是:
百年一“觉”复兴梦,赢得中华“崛起”时!
教师下水文 4
风雨中奔跑,奔跑中觉醒
——《觉醒年代》观后感
郑俊彩
他,江南流亡,苦苦追寻,终于在上下求索中觅得觉醒的方向;他,目睹惨状,耳闻哭诉,终于在
民生多艰中坚定觉醒的意志……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长沙街头,风雨肆虐,路途泥泞,他怀抱一沓
《青年杂志》,只是奔跑,终于觉醒!
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我们该如他,风雨中也只是昂头向上,不服不屈。
外面大雨滂沱,有人在窗边闲听那雨打芭蕉,有人在屋内叹那雨中寥落,而他——22 岁的毛泽东,
却是在踏着泥水、迎着风雨昂头向前,就像“披着四月的雾,沐着五月的雨,栉着八月的风,踏着腊月的霜”
也要回国回家的陆蠡,哪怕爱国之路艰难坎坷,也从不把头低下。人生路上有晴天也有风雨,试问,当
下有多少人在这风雨中迷了方向、失了梦想呢?长沙街头,瓢泼雨中,毛泽东告诉我们:昂头向上,“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觉醒”之第一境也。
山高路远坑深,我自纵横驰奔——我们该如他,再艰难也只是奔跑向前,不避不退。
年轻的毛泽东或许也困惑过自己的前途,也彷徨过民众的出路,但他终究没有放弃过奔跑。在奔跑
中,他找寻着梦想的方向;在奔跑中,他探求着民族的曙光。还有那远渡重洋去寻找真理的朱德,在不
断研究、探索之后毅然与无政府主义者决裂的陈延年……《荀子》有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
辍,未来可期。”他们都没有停止过奔跑,他们在历史中用奔跑告诉现实的我们:驰而不息,“衣带渐宽终
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觉醒”之第二境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我们该如他,泥泞后是风景独好,如此多娇。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年轻的毛泽东打开了《新青年》,他知青年当如陈独秀所言:
“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所以他更
加明晰了自己的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终于,在经过无数风雨、踏过无数泥泞
后,年轻的毛泽东“觉醒”了,就像那守卫孤岛的王继才、那执教深山的张玉滚,原来,这是“觉醒”之第
三境——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生命的凌晨,有人觉醒,紧握尊严与梦想,继续赤足奔跑……”这是江南流亡的李大钊,这是海
河岸边的陈独秀,这更是踏着泥水迎着风雨奔跑的毛泽东,这更该是生逢锦时、尤当奋斗的我们——在
风雨中奔跑,于奔跑中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