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7 抛物线(解答题)(解析版)-2021年高考数学108所名校押题精选(新高考地区专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精选 27 抛物线(解答题) 1.利用根与系数关系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 (1)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为   1 1 2 2, , ,x y x y ; (2)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得到关于 x(或 y )的一元二次方程,必要时计算  ; (3)列出根与系数关系; (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的关系转化为关于 1 2 1 2,x x x x (或 1 2 1 2,y y y y 的形式); (5)代入根与系数关系求解. 2.定点问题的常见解法: (1)假设定点坐标,根据题意选择参数,建立一个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而该方程与参 数无关,故得到一个关于定点坐标的方程组,以这个方程组的解为坐标的点即所求定点; (2)从特殊位置入手,找出定点,再证明该点适合题意. 1.已知 F 是抛物线C :  2 2 0y px p  的焦点,  3,M t 是抛物线上一点,且 4MF 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 A,B 两点,若 4OA OB    (O 为坐标原点),则直线l 是否 会过某个定点?若是,求出该定点坐标,若不是,说明理由. 【答案】(1) 2 4y x ;(2)直线l 会过定点;定点为  2,0 . 【解析】(1)由 2 2y px 可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2 px   , 因为| | 4MF 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3 ( ) 42 p   ,所以 2p  , 所以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直线 :l x ny m  , 联立 2 4 x ny m y x     ,消去 x 并整理得 2 4 4 0y ny m   ,所以 1 2 1 24 4y y n y y m    , 所以 1 2 1 2( )( )x x ny m ny m   2 2 1 2 1 2( )n y y mn y y m    由 4OA OB    得 1 2 1 2 4x x y y   ,所以 2 2 1 2 1 2 1 2( ) 4n y y mn y y m y y      , 所以   2 2 2 1 211 4 0n y mn yy y m      ,所以 2 2 24 ( 1) 4 4 0m n mn m      , 所以 2 4 4 0m m   , 2m  : 2l x ny   ,恒过  2,0 . 2.已知直线  2 0y x m m   与抛物线 2 4y x 交于 B、A 两点, (1)若OA OB ,求 m 的值; (2)以 AB 为边作矩形 ABCD ,若矩形 ABCD 的外接圆圆心为 1 ,22      ,求矩形 ABCD 的 面积. 【答案】(1)-8;(2)30. 【解析】(1) 2y x m  与 2 4y x 联立得 2 2 2 0y y m   由 0  得 1 2m 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则 1 2 1 22, 2y y y y m    因为OA OB ,所以 0OA OB   所以  2 1 2 1 2 1 2 1 20 16 y yx x y y y y    , 所以 1 2 16y y   所以 2 16m   8m   ,满足题意. (2)设弦 AB 的中点为 M ,则 1 2 12M y yy   , 1 2 2 M M y m mx    ,设圆心 1 ,22T      因为TM AB 所以 2 1 2 11 1 2 2 m     所以 4m   , 则 5 ,12M      ,所以 5MT  ,所以 2 5CB  所以  2 1 2 1 2 1 24 4 8 6y y y y y y m       所以 2 1 2 11 3 52AB y y       所以面积为 30AB CD  . 3.设抛物线C : 2 2y px ( 0p  )的焦点为 F ,点  4,P m 是抛物线 C 上一点,且 5PF 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设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 A, B 两点,若 6AF BF  ,求证:线段 AB 的垂直平 分线过定点. 3 【答案】(1) 2 4y x ;(2)证明见解析. 【解析】(1)由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可得 5 4 2 pPF    ,解得 2p  即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 :l y kx m  ,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 由 2 4y x y kx m      可得  2 2 22 4 0k x km x m    , 所以 0k  ,  2 2 22 4 4 0km k m     ,即 1km  , 1 2 2 4 2kmx x k   , 因为 6AF BF  ,所以 1 2 2 6x x   ,所以 1 2 2 4 2 24 2kmx m kk kx       所以线段 AB 的中点坐标为 2,2k m , 所以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 1 22 xky k m     , 即  1 2 1 4 12 4x k m x xk k k k ky           ,所以过定点  4,0 , 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也满足. 综上: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过定点  4,0 .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点 A(-2,1),P 是动点,且 .OP OA PAk k k  (1)求动点 P 的轨迹 C 的方程; (2)过 A 作斜率为 1 的直线与轨迹 C 相交于点 B,点 T(0,t)(t>0),直线 AT 与 BT 分别交 轨迹 C 于点 1 1,A B 设直线 1 1A B 的斜率为 k,是否存在常数λ,使得 t=λk,若存在,求出λ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4x y ;(2)存在 3  满足条件. 【解析】(1)设 ( , )P x y ,由题意可得 OP yk x  , 1 2OAk   , 1 2PA yk x   , 而 OP OA PAk k k  .所以 1 1 2 2 y y x x    ,整理可得 2 4x y , 所以动点 P 的轨迹C 的方程为 2 4x y ; (2)由题意直线 AB 的方程为 1 2y x   ,即 3y x= + , 代入曲线C 中可得 2 4 12 0x x   ,解得 6x  或 2x   ,所以可得 (6,9)B , 直线 AT 的方程为 1 2 ty x t  ,代入抛物线的方程: 2 2( 1) 0x t x t    , 所以 1 2· Ax t   ,所以 1 2A tx  ,所以 1 2 3 4A t ty  ,所以 1(2 tA , 2 3 )4 t t , 直线 BT 的方程为 9 6 ty x t  ,与抛物线联立 2 2( 9) 03 tx x t   , 所以 1 6· Bx t  ,所以 1 6B tx   , 1 2 9 36B t ty  ,所以 1( 6 tB  , 2 27 )36 t t , 由题意可得 2 23 27 4 36 3 2 6 t t t t tk t t      ,所以 3t k ,由题意t k ,所以 3  . 所以存在 3  满足条件. 5.已知抛物线 y2=2px(p>0)上的点 T(3,t)到焦点 F 的距离为 4. (1)求 t,p 的值; (2)设抛物线的准线与 x 轴的交点为 M,是否存在过点 M 的直线 l 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点 B 在点 A 的右侧),使得直线 AF 与直线 OB 垂直?若存在,求出 △ AFB 的面积,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3t   ,p=2;(2)存在, △ AFB 的面积 8 5 5 . 【解析】(1)由题意及抛物线的定义得 3 42 p  ,则 p=2,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因为点 T 在抛物线上,故 2 4 3t   ,解得 2 3t   . (2)由(1)易得 M(-1,0),F(1,0). 设 A(x1,y1),B(x2,y2),假设存在直线 l 满足题意,设其方程为 x=my-1(m≠0), 将其代入 2 4y x 得 2 4 +4 = 0y my , 1 2 1 2 4 4 y y m y y     所以 由Δ=16m2-16>0,得 m>1 或 m0, 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 l 的方程为5 3 5 5 0x    . 此时 2 2 2 1 2 1 2( ) ( ) 1AB x x y y m      1 2y y , 2 2 6 70 8 5 8 141 3 5 5 5 mm m        , 又点 F 到直线 l 的距离 2 2 5 5 10 705 ( 3 5) d     , 所以 △ AFB 的面积 1 1 8 14 10 8 5| |2 2 5 570 S AB d      . 6.已知抛物线 2: 2C y px 的焦点为  1,0F ,斜率为 k 的直线 1l 过点   0, 0P m m  , 直线 1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直线 2l 过点   0, 0P m m  ,且倾斜角与 1l 互补,直线 2l 与抛物线C 交于 M , N 两 点,且 FAB 与 FMN 的面积相等,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4y x ;(2)   0,1 1, 2 . 【解析】(1)由题意,抛物线 2: 2C y px 的焦点为  1,0F ,可得 12 p  ,解得 2p 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2)根据题意,令 1 : ( )l x t y m  , 2 : ( )l x t y m   , 联立方程组 2 ( ) 4 x t y m y x     ,整理得 2 4 4 0y ty tm   ,可得 4 , 4A B A By y t y y tm    , 所以 2 2 2| | 1 4 1A BAB t y y t t at      , 2 2 2 2 1 |1 |4 1 2 12 1ABC mtS t t mt t mt mt t         △ , 用 t 代t ,可得 2   2 | 1|=FMNS t mt mt   , 所以 2 22 | 1| 2 | 1|t mt mt t mt mt     ,化简得 2 2 1 02t m   , 又由 2 2 0 0 t mt t mt       ,可得 2 2t m ,所以 2 2 2 1 2t mm   ,解得 0 2m  , 又由 FAB 、 FMN 构成直线 1l 、 2l 不过 1,0 点,即 1m  , 所以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  0,1 1, 2 . 7.已知点  1,0F ,直线 : 1l x   , M 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动点,过动点 M 作l 的垂线, 垂足为点Q ,且满足 ( ) 0QF MQ MF     ,记 M 的轨迹为C . (1)求C 的方程; (2)若过 F 的直线与曲线C 交于 P ,Q 两点,直线OP ,OQ 与直线 1x  分别交于 A,B 两点,试判断以 AB 为直径的圆是否经过定点?若是,求出定点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 4y x ;(2)是,( )1,0- 和( )3,0 . 【解析】(1)设 ( , )M x y ,点  1,0F ,直线 : 1l x   ,  1,Q y  , 因为 ( ) 0QF MQ MF      .     22, 2 , 4 0y x y x y         , C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直线 PQ 的方程为 1x my  ,  1 1,P x y ,  2 2,Q x y ,联立 2 4 1 y x x my      , 整理得 2 4 4 0y my   , 216 16 0m    , 1 2 4y y m  , 1 2 4y y   , 直线 OP 的方程为 1 1 1 4yy x xx y   ,同理:直线 OQ 的方程为 2 4y xy  , 令 1x  得, 1 41,A y       , 2 41,B y       ,设 AB 中点T 的坐标为 ,T Tx y , 7 则 1Tx  ,  1 21 2 1 2 4 4 2 22T y yy yy my y      ,所以  1, 2T m . 1 2 2 1 1 2 44 4A y y yy y yB    2 1 2 1 2 24 4 16 164 y y y y m      . 圆的半径为 216 16 2 mr  . 所以以 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  2 2 21 2 4 4x y m m     . 展开可得 2 21 4 4x y my    ,令 0y  ,可得  21 4 x ,解得 3x  或 1x   . 从而以 AB 为直径的圆经过定点( )1,0- 和( )3,0 . 8.已知曲线C 在 y 轴的右侧,C 上每一点到点  1,0F 的距离减去到 y 轴的距离差都是 1. (1)求曲线C 的方程; (2)若直线 m 过原点,直线l 与 m 垂直相交于点 P ,l 与曲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 | 1OP  , 1AP PB   ,问这样的直线l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该直线l 的方程,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 2 4 ( 0)y x x  ;(2)存在;直线 15 4 15: 15 15l y x  或 15 4 15 15 15y x   . 【解析】(1)由 C 上每一点到点 (1,0)F 的距离减去到 y 轴的距离差都是 1 知 C 上每一点到点 (1,0)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 1x   的距离,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C 的轨迹是以 (1,0)F 为焦点, 1x   为准线的抛物线, 其方程为 2 4y x ,又C 在 y 轴的右侧,故 0x  ,所以 2 4 ( 0)y x x  ; (2)设这样的直线l 存在,当 l 不存在斜率时,直线 m 为 x 轴,由| | 1OP  , l m 知l 方 程为 1x  ,此时 (1,2)A , (1, 2)B  , 4 1AP PB    ,不符合题目条件. 当l 存在斜率时,设其方程为 ( 0, 0)y kx b k b    , 由| | 1OP  知O 到l 距离为 1,所以 2 | | 1 1 b k   ,所以 2 2 1b k  ① 将 y kx b  代入 2 4 ( 0)y x x  有: 2 2 2(2 4) 0k x kb x b    , 令 1 1( , )A x y , 2 2( , )B x y ,则: 1 2 2 4 2kbx x k   , 2 1 2 2 bx x k  又| | 1OP  , 1AP PB   ,l m , 所以 ( ) 1AP OB OP     ,所以 2| |AP OB OP    ,所以 2( ) | |OP OA OB OP      所以 2| | ( ) 0OA OB OP OB OP OP OB OP OP PB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2 2 1 2 1 2 1 2 1 21 ( )x x y y k x x kb x x b     ( ) 2 2 2 2 2 2 2 4 2 41 b kb b kbk kb bk k k      ( ) 0 ,所以 2 4 0b kb  ,所以 4 0b k  ,② 联立①②解得 15 15 4 15 15 k b      或 15 15 4 15 15 k b      , 综上所述,存在直线 15 4 15: 15 15l y x  或 15 4 15 15 15y x   满足条件. 9.已知抛物线 2: 4C y x 的焦点为 F ,过点  2,0P 的直线交抛物线 C 于  1 1,A x y 和  2 2,B x y 两点. (1)当 1 2 4x x  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2)若过点 P 且垂直于直线 AB 的直线l 与抛物线 C 交于 ,C D 两点,记 ABF 与 CDF 的 面积分别为 1 2,S S ,求 1 2S S 的最小值. 【答案】(1) 2x  ;(2)12. 【解析】 (1)由直线 AB 过定点  2,0P ,可设直线方程为 2x my  . 联立 2 2 4 x my y x     消去 x ,得 2 4 8 0y my   , 由根与系数关系得 1 2 1 24 , 8y y m y y    , 所以   2 1 2 1 2 1 22 2 4 4 4 4 4x x my my m y y m m m             . 因为 1 2 4x x  .所以 24 4 4m   ,解得 0m  .所以直线 AB 的方程为 2x  . 9 (2)由(1),知 ABF 的面积为 1 1 2 1 2 1 1 1 12 2 2APF BPFS S S PF y PF y y y                 2 2 1 2 2 2 2 1 1 1 14 4 4 8 16 32 2 22 2 2y y y y m m m           . 因为直线 CD 与直线 AB 垂直, 且当 0m  时,直线 AB 的方程为 2x  ,则此时直线l 的方程为 0y  , 但此时直线l 与抛物线 C 没有两个交点, 所以不符合题意,所以 0m  .因此,直线 CD 的方程为 1 2x ym    . 同理, CDF 的面积 2 2 12 2S m   . 所以  2 2 1 2 2 2 1 24 2 2 4 5 2S S m mm m          2 2 24 5 2 2 4 5 2 2 12m m        , 当且仅当 2 2 22m m  ,即 2 1m  ,亦即 1m   时等号成立. 10.已知抛物线 2: 2 ( 0)C y px p  经过点 (2, 2 2).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及其相应准线方程; (2)过点 (2,0)E 作斜率为 1 2,k k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 ,M N 和 ,P Q 四点,其中 1 2 1k k  .设线段 MN 和 PQ 的中点分别为 , ,A B 过点 E 作 ,ED AB 垂足为 .D 证明:存在 定点 ,T 使得线段TD 长度为定值. 【答案】(1) 2 4y x ;准线 1x   ;(2)存在,  2,1T 【解析】(1)将点 (2, 2 2) 代入抛物线 2: 2 ( 0)C y px p  ,可得8 4p , 解得 2p  ,所以抛物线方程: 2 4y x ,准线 1x   . (2)由题意可得直线 MN :  1 2y k x  ,直线 PQ :  2 2y k x  , 联立   2 1 4 2 y x y k x     ,整理可得  2 2 2 2 1 1 14 4 4 0k x k x k    , 设  1 1,M x y ,  2 2,N x y ,则 2 1 1 2 2 2 1 1 4 4 44kx x k k     , 1 2 1 4y y k   , 所以 2 1 1 2 22 ,A k k      ,同理 2 2 2 2 22 ,B k k      , 2 1 1 2 1 2 1 2 2 2 2 1 2 2 2 2AB k k k kk k kk k k k     , 设 1 2k k t , AB : 2 1 2 1 2 1 22 1 1 1 1 22 2 22 2 ky k k x k k x k kk k k k             1 2 1 22 2 2 2k k x k k tx t      , DE :  1 2y xt    ,联立   2 2 1 2 y tx t y xt       , 解得 0 2 0 2 22 1 2 1 tx t y t        , 0 2 0 2 22 1 2 1 tx t y t         ,整理可得 2 2 0 0 02 42 21x y yt     , 即     2 22 0 0 0 0 02 2 0 2 1 1x y y x y         ,所以点 D 的轨迹是个圆, 故T 的坐标为  2,1 ,线段TD 长度为定值. 11.已知抛物线 2 2 ( 0)iC y px p  过点 1,1 , (1)求物线C 的方程; (2)O 为坐标原点,A、B 为抛物线 C 上异于原点O 的不同两点,直线 ,OA OB 的斜率分别 为 1 2,k k ,若 1 2 2k k   ,求证:直线 AB 过定点. 【答案】(1) 2y x ;(2)证明见解析. 【解析】(1)因为抛物线 2 2 ( 0)iC y px p  过点  1,1 , 所以1 2p ,解得 1 2p  ,所以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2y x . (2)设点 A、 B 的坐标分别为    2 2 1 1 2 2, , ,y y y y , 11 所以 1 2 1 22 2 1 1 2 2 1 1,y yk ky y y y     ,由题意有 1 2 1 2 1 2k k y y    ,得 1 2 1 2y y   , ①当直线 AB 的斜率不存在时,此时 1 2y y  ,直线 AB 的方程为 1 2x  , ②当直线 AB 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0)y kx m m   , 联立方程 2y x y kx m      ,消去 x 后整理为 2 0ky y m   ,可得 1 2 1 2 my y k    ,得 2k m  , 直线 AB 的方程为 2y mx m   ,可化为 12 2y m x      , 由①②知直线 AB 过定点 1 ,02      . 12.已知抛物线 2: 2C x py ( 0p  )的焦点为 F ,且经过点 (2,1)P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及其准线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 (0,2) ,且与抛物线C 交于 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若 OAB 的面 积为 8,求直线l 的方程; (3)过点 (2,0) 的直线 m 与抛物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 M 、N ,若 0FM FN  uuur uuur ,求直线 m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4x y , 1y   ;(2) 2 2y x   ;(3) 1( ,0) (2, )12  U . 【解析】(1)由已知可知 22 2 2p p   ,抛物线方程 2 4x y ,准线方程 1y   ; (2)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设直线l 的方程 2y kx 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 2 2 4 y kx x y     ,得 2 4 8 0x kx   , 1 2 1 24 , 8x x k x x     ,  2 2 1 2 1 2 1 2 1 2 4 16 32 82OABS x x x x x x k          , 解得 2k   ,所以直线方程为 2 2y x   ; (2)设直线方程 2x my  ,    1 1 2 2, , ,M x y N x y , 2 2 4 x my x y     得  2 2 4 4 4 0m y m y    ,  2 24 4 16 0m m     ,解得 1 2m  , 且 1 2 2 4 4my y m    , 1 2 2 4y y m  ,  1 1, 1FM x y  ,  2 2, 1FN x y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2 2 2 2 1 1FM FN x x y y my my y y                2 1 2 1 21 2 1 5m y y m y y      2 2 12 0m m m   ,解得 0m  或 12m   综上可知 10 2m  或 12m   ,因为  1 12, ,012k m        , 所以直线 m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1 ,0 2,12       13.已知抛物线 2: 2 ( 0)C x py p  的焦点到直线 :l y x  的距离为 2 8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如图,若 1 ,02N     ,直线l 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与直线 l 相交于点 M , 且| | | |AM MB ,求 ABN 面积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x y ;(2) 10, 4      . 【解析】(1)抛物线 2: 2 ( 0)C x py p  的焦点坐标为 0, 2 p     ,  焦点到直线 :l y x  的距离为 2 8 , 2 2 12 ,4 8 22 p p p     . 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x y . (2)由题意可设 ( , )( 0)M m m m  ,直线 : ( )( 1)l y m k x m k      , 将直线l的方程代入抛物线的方程 2x y ,消去 y ,得 2 0x kx km m    .  直线l与抛物线C 相交于 ,A B 两点, 2 24( ) 4 4 0k km m k km m         . 13 设    1 1 2 2, , ,A x y B x y ,则 1 2x x k  . | | | |,AM MB M  是线段 AB 的中点, 1 2 2 , 2kx mx m      , 代入 2 4 4 0k km m     ,解得 0 1m  . 又 1k   , 2 1m   , 1 2m  , 10 2m   或 1 12 m  . 直线l的方程为 22 2y mx m m    . 点 N 到直线 AB 的距离 2 2 2 2 2 2 1 4 1 4 m m m m m d m m        ,又 2 1 2 2x x m m  ,  22 2 2 2 1 2 1 2 1 2| | 1 4 1 4 4 1 4 2AB m x x m x x x x m m m             , 2 21 | | 22ABNS AB d m m m m       . 令 2t m m  ,则 32ABNS t . 10 2m  或 1 12 m  , 10 2t   , 3 12 0, 4t      ,即 10, 4ABNS     . ABN△ 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10, 4      . 14.如图,已知点 (4,4)P 在抛物线 2: 2 ( 0)M y px p  上,过点 P 作三条直线 , ,PA PB PC , 与抛物线 M 分别交于点 , ,A B C ,与 x 轴分别交于点 , ,D E G ,且| | | |DE EG . (1)求抛物线 M 的方程; (2) 设直线 ,PA PC 斜率分别为 1 2,k k ,若 1 2 1 1 1k k   ,求直线 PB 的方程; (3)设 PBC ,四边形 PABC 面积分别为 1 2,S S ,在(2)的条件下,求 1 2 S S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2 4y x ;(2) 2 4 0x y   ; 1( ,1)2 . 【解析】(1)由题知,抛物线 2: 2 ( 0)M y px p  上有一点 (4,4)P , 2p  ,即抛物线 M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 ( ,0), ( ,0), ( ,0),E m D m t G m t  其中 0t  ,则 1 2 4 4,4 4k km t m t      , 所以由题意, 1 2 1 1 4 12 m k k    ,即 2m  , (2,0)E , PB 直线方程为 2 4 0x y   ; (3)由(2)知, (2,0)E (2 ,0), (2 ,0), 0D t G t t   , 则 PA 方程为 44 ( 4)2y xt    ,即 4 ( 2) 4 8 0x t y t     , 由 2 4 ( 2) 4 8 0 4 x t y t y x        ,得 2 ( 2) 4 8 0y t y t     , 2( 2)2, 4A A ty t x     ,即 2( 2)( , 2)4 tA t  , 而 PC 方程为 44 ( 4)2y xt    ,即 4 (2 ) 4 8 0x t y t     , 同理可得 2( 2)( , 2)4 tC t   , 点 A到直线 PB 的距离为 2 1 | 6 | 2 5 t td  ,点C 到直线 PB 的距离为 2 2 | +6 | 2 5 t td  , 记 2 2 1 2 1 2 1 2 1 | | 62 1 | 6 | 6| | ( )2 PBC PABC PB dS d t S d d t tP d S S B d        V , 设过点 P 的抛物线 M 的切线l 为 4 ( 4)y k x   , 15 由 2 4 ( 4) 4 y k x y x      ,得 2 4 16 16 0ky y k    ,由 =0 ,得 1 2k  , 所以切线方程为 2 4=0x y  ,令 0y  ,得 4x   , 所以要使过 P 点的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则有 0 6t  , 1 2 6 1= ( ,1)12 2 S S t   . 15.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 O ,准线为 1 2x   . (1)求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 (2)点 A, B 在C 上,且OA OB , OD AB ,垂足为 D ,直线OD 另交C 于 E ,当 四边形OAEB 面积最小时,求直线 AB 的方程. 【答案】(1) 2 2y x ;(2)  33 1 24y x   . 【解析】(1)设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为  2 2 0y px p  , 由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1 2x   ,可得 1 2 2 p   ,解得 1p  , 故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为 2 2y x . (2)先证直线 AB 过定点 2,0 . 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x ty m  ,  1 1,A x y ,  2 2,B x y , 由OA OB ,可得OA OB  ,所以 1 2 1 2 0x x y y  , 可得 2 2 1 2 1 2 02 2 y y y y   ,解得 1 2 4y y   , 联立方程组 2 2 x ty m y x     ,整理得 2 2 2 0y ty m   ,可得 1 2 2y y m  , 所以 2 4m   ,解得 2m  ,故直线 AB 过定点  2,0 . 由已知再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2y k x  ,则直线 OD 的方程为 1 y xk , 联立方程组 2 1 2 y xk y x      ,可得 2 2 1 2x xk  ,解得 22Dx k ,所以  22 , 2E k k , 所以 4 2 24 4 2 1OE k k k k    , 联立方程组   2 2 2 y k x y x      ,整理得 2 2 4 0y yk    ,所以 1 2 2y y k   ,又由 1 2 4y y   , 所以   2 2 2 2 1 2 1 22 2 2 1 1 2 2 1 4 11 4 1 16 k kAB y y y yk k k k                所以    22 2 4 2 2 2 1 4 11 12 2 4 9 62OAEB k k S AB OE k kk k           设   2 14 9 6f t t t t      2 0t k  ,则     2 2 2 1 8 118 9 t t t f t t t t        , 由   10 1f t t     , 2,3 1 33 16t   , 易知  f t 在 1 330, 16       递减,在 1 33 ,16        上递增, 因此  f t 在 1 33 16t   取最小值,从而面积取得最小值,此时 33 1 4k   , 故直线 AB 的方程为 33 1 4y    2x  . 16.给定抛物线 2: 4C y x , F 是抛物线C 的焦点,过点 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 A、 B 两 点,O 为坐标原点. (1)设l 的斜率为 1,求以 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2)设 2FA BF ,求直线l 的方程. 【答案】(1)   2 23 2 16x y    ;(2)  2 2 1y x   . 【解析】(1)由题意,得 (1,0)F ,直线l 的方程为 1y x  . 代入抛物线方程 2 4y x ,得 2 6 1 0x x   , 17 设 A, B 两点坐标为 1(A x , 1)y , 2(B x , 2 )y , AB 中点 M 的坐标为 0(M x , 0 )y , 因为  26 4 32 0    ,所以 1 2 6x x  , 1 2 1x x ,且 1 2 1 21 1 4y y x x      所以圆心为 (3,2)M ,由抛物线定义,得 1 2 8AB AF BF x x p      (其中 2)p  . 所以以 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2 2( 3) ( 2) 16x y    ; (2)因为| | 2 | |FA BF ,三点 A, F , B 共线且点 A, B 在点 F 两侧,所以 2FA BF  设 A,B 两点坐标为 1(A x , 1)y , 2(B x , 2 )y ,则 1( 1FA x  , 1)y , 2(1BF x  , 2 )y , 所以 1 22y y  ①,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 1)y k x  或 1x  (不符合题意,舍去). 代入抛物线方程 2 4y x ,得 2 4 4 0ky y k   ,因为直线l 与C 相交于 A, B 两点, 所以 0k  ,  216 16 0k   , 1 2 4y y k   , 1 2 4y y   ,② 由①②,得方程组 2 2k   ,故直线l 的方程为 2 2( 1)y x   . 17.已知曲线C 上的动点 M 到 y 轴的距离比到点 F (1,0)的距离小 1, (1)求曲线C 的方程; (2)过 F 作弦 PQ RS、 ,设 PQ RS、 的中点分别为 A B、 ,若 0PQ RS   ,求| |AB uuur 最小 时,弦 PQ RS、 所在直线的方程; (3)在(2)条件下,是否存在一定点T ,使得 AF TB FT    ?若存在,求出T 的坐标, 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答案】(1) 2 4y x ;(2) 1 0x y   或 1 0x y   ;(3)存在,T (3,0). 【解析】(1)因为曲线C 上的动点 M 到 y 轴的距离比到点 F (1,0)的距离小 1, 所以 M 到 (1, 0)F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 1x   的距离, 所以曲线C 是以 F 为焦点、直线 1x  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 : ( 1)PQl y k x  ,代入 2 4y x 得: 22 2 22( 2) 0k x k x k    , 由根与系数关系得 2 1 2 1 22 2( 2) , 1kx x x xk    2 1 2 2 2 2 212A x x kx k k       , 2( 1)A Ay k x k    , 2 2 2(1 , )A k k   , 0PQ RS    , PQ RS  ,只要将 A 点坐标中的 k 换成 1 k  ,得 2(1 2 , 2 )B k k  , 2 2 2 4 2 2 4 2 2 2 4 4(1 (1 2 )) ( 2 ) 4 4 4AB k k k kk k k k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k   时取“=”) 所以,| |AB uuur 最小时,弦 PQ RS、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 1)y x   , 即 1 0x y   或 1 0x y   . (3) AF TB FT AF FT TB AT TB                 ,即 , ,A T B 三点共线, 是否存在一定点T ,使得 AF TB FT    ,即探求直线 AB 是否过定点 , 由(2)知,直线 AB 的方程为 2 2 2 22 2 ( 2 1)22 1 ( 1) k ky k x k k k          即 2(1 ) ( 3)k y k x   ,直线 AB 过定点(3,0), 故存在一定点T (3,0),使得 .AF TB FT    18.已知圆C :    22 21 1x y r r    ,设 A为圆C 与 y 轴负半轴的交点,过点 A作圆 C 的弦 AM,并使弦 AM的中点 B 恰好落在 x 轴上,点 M 的轨迹为曲线 E .设Q 为直线 1y   上的动点,  0,1F . (1)求曲线 E 的方程; (2)过点 Q 作曲线 E 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D ,G ,证明: FQ DG ; (3)求QDG 面积的最小值. 【答案】(1)  2 4 0x y y  ;(2)证明见解析;(3)4. 【解析】(1)设   , 0M x y y  ,由题知 AM的中点 ,02 xB     ,  0,1C , 则 ,12 xBC       , ,2 xBM y      ,由圆的性质知 BC BM , 19 所以 0BC BM   ,即 2 04 x y   ,所以曲线 E 的方程为  2 4 0x y y  . (2)设  1 1,D x y ,  2 2,G x y ,  0, 1Q x  ,焦点  0,1F , 求导得 2 xy  ,则切线 QD 的方程为   2 1 1 1 1 12 2 2 x x xy y x x x     ,又 2 1 122 x y , 所以切线QD 的方程为 1 12 xy x y  ,同理,切线 QG 的方程为 2 22 xy x y  , 又两切线都过点  0, 1Q x  ,所以 1 0 1 2 0 2 1 2 1 2 x x y x x y       ,则直线 DG 的方程为 0 12 xy x  , 由 0 2 12 4 xy x x y      消 y 得 2 02 4 0x x x   ,故 1 2 0 1 2 2 4 x x x x x       ,则 1 2 , 12 x xQ     , 则 1 2 , 22 x xFQ       ,   2 2 2 1 2 1 2 1 2 1, , 4 4 x xx x y y xD xG           , 所以 2 2 2 2 2 1 2 1 02 2 x xD xFQ G x      ,所以 FQ DG . (3)由(2)知,直线 DG 恒过焦点  0,1F , FQ DG , 由 抛 物 线 定 义 得  22 2 1 2 1 2 1 2 1 2 1 1 12 2 2 24 4 4DG y y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2 1 2 1 44 x x   ,   2 21 2 1 2 14 42 4 x xQ x xF          , 所以QDG 的面积:   3 2 1 2 1 1 1 42 2 4QDGS FQ DG x x      △ , 当 1 2 0x x  时,QDG 面积取得最小值 4. 19.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 x 轴,并且经过点 1, 2 ,抛物线 C 的焦点为 F,准线为 l.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过 F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 h 与抛物线 C 相交于两点 A、B,过 A、B 分别作准线 l 的垂 线,垂足分别为 D、E,求四边形 ABED 的面积. 【答案】(1) 2 4y x ;(2) 64 3 9 【解析】(1)根据题意,设抛物线为  2 2 0y px p  , 因为点 1, 2 在抛物线上,所以  22 2p  ,即 2p 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 2 4y x . (2)由(1)可得焦点  10F , ,准线为 : 1l x   ,不妨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1 2x x , 过 F 且斜率为 3 的直线 h 的方程为  3 1y x  , 由   2 4   3 1 y x y x     ,得 23 10 3 0x x   ,所以 1 3x  , 2 1 3x  , 代入  3 1y x  ,得 1 2 3y  , 2 2 3 3y   ,所以  3,2 3A , 1 2 3,3 3B      , 所以 1 42 pAD x   , 2 4 2 3 pBE x   , 1 2 8 3 3DE y y  , 所以直角梯形 ABED 的面积为  1 64 3 2 9AD BE DE   . 20.已知抛物线  2: 2 0C y px p  的焦点为 F ,点 F 到直线 1 0x y   的距离为 2 . (1)求抛物线 C 的方程; (2)点O 为坐标原点,直线 1l 、 2l 经过点  1,0M  ,斜率为 1k 的直线 1l 与抛物线C 交于 A 、 B 两点,斜率为 2k 的直线 2l 与抛物线 C 交于 D 、 E 两点,记 MA MB MD ME     , 21 若 1 2 1 2k k   ,求  的最小值. 【答案】(1) 2 4y x ;(2)  的最小值为144 . 【解析】(1)抛物线的焦点 F 的坐标为 ,02 p     , 点 F 到直线 1 0x y   的距离为 12 2 2 p   ,因为 0p  ,所以 2p  . 所以抛物线C 的方程为 2 4y x ; (2)设点  1 1,A x y 、  2 2,B x y ,联立方程   2 1 4 1 y x y k x     , 消去 y 后整理为  2 2 2 2 1 1 12 4 0k x k x k    ,由题意得   1 22 4 1 1 0 2 4 4 0 k k k      , 所以 11 0k   或 10 1k  ,所以 2 1 1 2 2 1 1 2 4 2 1 kx x k x x      , 又 2 1 11 1MA k x   , 2 1 21 1MB k x   , 所以,         2 2 1 1 2 1 1 2 1 21 1 1 1 1MA MB k x x k x x x x             22 12 1 1 2 2 1 1 4 14 21 2 kkk k k     .同理  2 2 2 2 4 1k MD ME k    . 所以    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2 2 2 2 1 2 1 2 16 1 1 16 1k k k k k k MA MB MC MD k k k k             2 2 1 2 1 2 516 5 94 64 2 64 1441 4 4 4 k k k k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2 2 2 2 2 k k      或 1 2 2 2 2 2 k k      取等号).所以  的最小值为144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