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江苏新高考五月冲刺模拟试题(三)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江南的文化版图如何界定?实际上,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时空
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从地理概念的角度来看,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苏锡常”和“杭嘉湖”,大到洞
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广大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关于这个大区
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江南地区地形
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气候湿润、万物滋润,人也和润。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江南人民大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形成了文明祥和的区域文化。
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 5000 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商末周初,
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自那时起,吴越文化便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本土根脉。
正式把江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 10 道,其中有就江南道。这个江
南道区域甚广,包含几乎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后江南道所辖区域和名称不断演变,到了清代,
先后有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和江南省。
(摘编自廖大伟、李想《江南文化何时形成独特区域风格》)
材料二:
在精神本质的层面上,要弄清楚江南文化最独特的创造与深层结构。任何文化,在广义上都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三方面,江南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说本质是一个对象所独有的东西,那么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
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与其他区域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
但同时江南也更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
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如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作为超功利的审美
存在却毫无疑问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
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
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
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
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
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
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
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与北方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不妨说,正是在
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在这里也需做一点补充,
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而只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
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如孔子尽管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儒家文化主流中,更明显的却是审美与伦理的紧张关系,所以孔子又
严格区分了“德”(伦理本体)与“色”(感性存在),可见它们在根本意义上是无法和平共处的。由于沾染
了过于浓重的道德色彩,儒家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但在江南文化中,由于一方面有比较丰
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审美精神本身也发育得比较正常与健康,因而其现实的与道德的异化相对要小得
多。中华民族生命本性中的“审美—诗性”机能,正是在江南获得了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由于审美存在
代表着个体生命的最高理想,所以还可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诗性
文化中实现了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一言以蔽之,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由此可
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此外,由于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如我们熟知的“塞
北江南”“邹鲁小江南”等。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除了物产丰富和较高质量的物质生
活,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反过来证明,江南诗性
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
材料三:
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
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
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
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
艺术。这种特征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展现,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经济文化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得越来越
突出。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柔”“灵动”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
爱自然,也使人们感觉敏锐,不仅启迪遐思,更可以滋润灵性。故而江南在经济发展以后,文学艺术快速
发展。魏晋以后,江南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这一事实。江南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
和、纤巧,吴越先民好玉的审美追求,很能反映他们的品性。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形成江南文化特质的一
个基本因子,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也与此特性有关。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
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
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摘编自陈云燕《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这在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
有过记载。
B.早在 5000 多年前,吴、越两国就在苏浙地区逐渐形成,并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吴越文化因而成为江南文
化的源头。
C.江南文化中涉及的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使得江南文化全面超越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
个新境界。
D.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之后,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丰
富和稳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江南文化的本质是审美自由精神,这也是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和最显著的贡献。
B.儒家之所以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是因为在道德和审美之间,儒家更重视道德的修养。
C.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这是因为江南文化最关注自然景观和审美文化享受。
D.材料三提到的江南文化“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材料二中的“审美自由精神”,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的一项是(3 分)( ▲ )
A.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
B.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
C.吴越语言温柔细腻,吴声歌曲清新婉丽
D.文学作品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江南文化下一个简要定义。(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参考答案】
1.(3 分)D(A.以偏概全。在“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的是“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不包
括“小到环太湖流域”。B.张冠李戴。材料一第 4 段表述是“早在 5000 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有较高
的文明程度”和“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时间和事件混淆了。
C.夸大其词。“全面超越”错误。材料二第 2 段表述是“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
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_210064 境界”,是在某一点上超越,而不是“全面超越”。)
2.(3 分)C(“最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二第 4 段表述为“除了物产丰富和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美丽的自
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不可或缺”不能推出“最关注”的
结论。)
3.(3 分)B(“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是江南文化的一般特点,不属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设题
点在材料三。A.人文方面。C.语言方面。D.文学艺术方面。这三项均属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4.(4 分)江南文化是具有江南独特的区域风格的(1 分)、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的(1 分)、以超功利性的审
美精神为核心内涵的(1 分)、体现出诗性和柔性特质的地方文化(1 分)。(首先要确定被定义事物的属
概念,“江南文化”的属概念就是“地方文化”;其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不同点就是本质特征,“物产
丰富与人文发达”“超功利性”“诗性文化和审美精神”以及“柔性特质”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信
息区主要在材料二。) _64
5.(6 分)①首先提出在精神本质的层面上,江南文化具有超功利的审美存在的特点;②接着把江南文化和
巴蜀文化、齐鲁文化进行对比,指出正是江南文化的“超功利”性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境
界;③最后分析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并指出诗性
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盲人夫妻
迟子建
吴自民和王瑶琴是一对盲人夫妻,吴自民是十六岁的一场大病后失明的,而王瑶琴则先天失明。为了
弥补王瑶琴的不幸,吴自民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他把绿说得更绿,红说得更红,而王瑶琴对那变幻多姿
的颜色仍然困惑不已。
早饭后他们到长虹街口卖报去。报纸无非写着最具刺激性的一些话题,由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的秘
诀呀,银行发生特大抢劫案等等。
黄昏时分吴自民回到家,推开门,没有闻到饭菜的气味,他心里紧张一下,放下报夹和报纸就召唤妻
子。
“怎么哭了?”吴自民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我怀孕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让他失明。”
“医生说这病遗传吗?”吴自民说,“我是后天失明的。”
“可我是先天失明。医生说是不遗传,可现在哪有不遗传的病?”王瑶琴说,“我们不能造孽啊。”
吴自民用手指揩干妻子的泪痕,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可以尽情享受光明的日子,他不能想象他的孩子会
永远看不见这些颜色,这颜色可是上帝赐予的呀!
“你说句实话,人能看见一切究竟有什么好?”王瑶琴用下巴颊抵了抵丈夫的肩膀。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街道又脏又乱,人们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到处是无聊的应酬。”吴自民觉得这
样答话会增强妻子的信心。
“咱们假设这个孩子是个瞎子,该怎么办?”王瑶琴问。
“给他治,给他换最好的眼睛。”吴自民脱口而出。
“你不是希望这孩子能看见东西吗?”王瑶琴叹了口气,“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眼睛?”
“卖报。”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
“我们应该募捐。”王瑶琴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前段不是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没钱医治,家长公
开向社会募捐吗?听说一下子筹到好几万元!”
“可咱这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是不是盲人呢。”
“等到知道他是个盲人就晚了。”
“万一不是盲人,我们筹钱不是昧良心了吗?”
“那有什么,我们把钱再捐给其他盲人儿童。”王瑶琴的思路来得很快。
几天后,长虹街口的盲人报摊前果然挂出了一则告示。告示下方是一个装鞋用的空纸盒,人们在买报
的同时也顺便看上一眼,有的发了恻隐之情就势投进去几个零钱,有的满怀蹊跷地望着女盲人的身影摆动
而去。
整整一个秋天,他们为这个孩子而操碎了心。孩子出生后该起什么名字,穿什么样式的衣服,孩子受
了欺负该怎么办。当然,他们想得更多的仍是盲与不盲的问题。他们期望孩子的眼睛是光明的,可这与他
们背道而驰的光明却令他们深深恐惧。
“也许,孩子是个盲人会更好。”王瑶琴吐着新鲜的山楂籽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是黑暗中生
活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子的。”
“可这孩子不能总生活在你我之间,孩子会接触社会,当孩子明白他与别人不一样时,他会自卑和绝
望。”吴自民发自肺腑地长叹一声。
“我们还是不要这孩子了吧。”王瑶琴哭了起来,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
盲人报摊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募捐者倒是寥寥无几了。半个月下来,只筹措到了二十多元钱,对于医
治眼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他们为此忧心忡忡。
院里出事了,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强强是独生子,娇生惯养,整
日指东要西,一家人供若神灵。刘奶奶这晚上要喝稀的,可孙儿偏要吃饼,儿媳妇便去烙饼,刘奶奶就多
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
“老不死的!”强强接过话头骂自己的奶奶,“你这个白吃闲饭的!我妈说你咋不早死呢!”奶奶将剪子
朝强强扎去,原想吓唬一下,不想因为怀了怨气,就假戏真做了。强强被送到医院,晚上老太太寻了短见。
吴自民和王瑶琴决定不再为未来的孩子搞募捐。
“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准备好了,”王瑶琴抚摸着腹中的胎儿说,“要让他有点什么不足,缺陷会使
人更加努力。”
“就像我们一样。”吴自民说,“全院子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在我心目中,
你是世上最美最好的女人。”
“你也一样。”
失明的痛苦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孩子不管是否盲人,都是上天赐予的,他们会加倍爱惜那孩子的。
那一夜王瑶琴做了一个梦。梦见街道两侧排布着一座座紫色的房屋,浓绿的太阳青翠欲滴,使人间充
满了春天的气息。她和吴自民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夹着猩红色的报夹,报纸则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他们
要卖的报纸全是有关他们孩子的。
盲人的梦里竟是一片光明灿烂。
(选自《逝川》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以“颜色”为线索,写了盲人夫妻吴自民和王瑶琴对颜色的追求,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空间。
B.吴自民把街道说得又脏又乱,把“能看见”说得很不好,希望妻子不要为孩子可能是盲人而忧虑。
C.“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这一细节体现出王瑶琴内心世界的犹豫、慌乱、纠结和不安。
D.小说中写“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为盲人夫妻思想的转变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下列评价不符合...本小说的一项是(3 分)
A.迟子建的小说中常采用上帝视角,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
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B.迟子建坚守着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钟情于书写小人
物在他们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C.迟子建不仅是向我们推演一个个悲剧,更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起简单的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
她的作品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D.迟子建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她想要在文学作品中
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以作为她精神上的故乡。
8.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4 分)
▲
9.孙绍振认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潜意识心态揭示出
来。”请结合本小说简要说明哪些情节体现了“把人物打出常规”。(6 分)
▲
【参考答案】
6.A(以“颜色”为线索错,应该是以“要不要孩子”为线索)
7.D(小说与“乡土文明”无关)
8.盲人夫妻现实看不见的生活和梦中的“光明灿烂”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作者对盲人夫妻对未来生活充满
希望、乐观的赞美,对现实世界那些看得见的人们的浮躁、冷漠的批判;照应小说的开头,写出王瑶琴内
心认识的转变。(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2 分)
9.王瑶琴怀孕了,本是喜事,盲人夫妻却为此而忧虑;夫妇靠卖报纸本以艰难谋生,却要考虑给孩子换眼
睛的巨额费用;缺陷原本是不好的,但强强的这件事却让他们悟到了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从而对未来充
满希望。(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毅。溢从之游,同志圣贤学,天性孝友。
至虎林,心动,辞归。归八日而父殁,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吁天,火至柩所而灭。
蕲、黄寇犯龙泉,贼素闻其名,欲降之,溢不为屈。至夜给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
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
下。宜孙守台州为贼所围。溢以乡兵赴援,却贼。已而贼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遁去,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
击走贼。宝忽丁还,内惭,杀毅以反。溢时在宜孙幕府,闻之驰归,偕胡深执戮首恶,因引兵平松阳、丽
水诸寇。长枪军攻婺,闻溢兵至,解去。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
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退隐匡山。210064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会胡深
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诏存道守处而
召溢入朝。太祖谕群臣曰:“溢虽儒臣,父子宣力一方,寇盗尽平,功不在诸将后。”
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溢曰:“宪台百司仪表,当养人廉耻,岂恃搏击为能哉!”帝不
怿。既而奏曰:“兵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恩威着矣。”帝喜曰:
“孰谓儒者迂阔哉!然非先生一行,无能办者。”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
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选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
诏存道守处而召溢入朝/
B.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诏
存道守/处而召溢入朝/
C.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镇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
诏存道守处/而召溢入朝/
D.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吴平/
诏存道守/处而召溢入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弱冠,常指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达到壮年,故称“弱冠”。文中指的是章溢二
十岁时拜王毅为师。
B.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也常指军政大吏办公的地方,也指幕僚、幕宾。文中指的是章溢在宜孙处
担任幕僚。
C.太祖,在古代常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后人追授者。文中指
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D.守制,指遵行居丧的制度。旧时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文中指的是章溢因母
亲去世请求回乡守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章溢天性仁厚,为人孝顺。他行至虎林,心中惊悸,毅然回家;父亲去世,房屋遭火,祈求老天,未
焚灵柩;母亲殓葬时,还亲自背运土石。
B.章溢心系百姓,常替百姓着想。府官要杀尽与贼寇有牵连者,他说百姓均出于无奈,不可处死;放还被
抓百姓子女,征召叛逆百姓为兵,以便打仗。
C.章溢敢于进言,常得到肯定。劝说石抹宜孙获得认同;回答太祖,说恩德方能辅助成功,得到认可;建
议皇帝恩威并显,皇帝十分高兴。
D.章溢,虽一介儒者,但不阔,用兵也很独到。曾与恩师王毅一起率壮士击败贼人;和胡深共同除掉首
恶,从而被皇帝认为功劳不输许多将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
(2)兵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恩威着矣
14.在章溢说宪台不可以“搏击为能”时,皇帝为什么不高兴?请概括原因。(3 分)
【参考答案】
10.(3 分)A
11.(3 分)A(古代“男女”错)
12.(3 分)D (“从而”联结的前后两者并无直接顺承关系)
13.(8 分)(1)我所率都是故乡子弟,他们肝脑涂地,而我却独取功名,我不忍心啊。
评分建议:将、判断句式、主语补全“他们”、句意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210064
(2)已经进入福建的乡兵,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是叛逆的百姓,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
这样便可一举两得,恩威并显。
评分建议:定语后置、俾、籍、句意通顺各 1 分,意思对即可。
14. (3 分)廷臣多严苛, 皇帝很满意;章溢抨击了宪台,章溢之言不合帝意。
评分建议:一点 1 分,两点即满分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出生之时,哭声如钟。二十岁时,章溢与胡深一起师从王毅。章溢跟随他到
处游历,有志于圣贤之学,天性孝顺、友爱。章溢至虎林时,章溢心中动摇,告辞回乡。回乡八日后父亲
去世,尚未殓葬,大火焚烧其屋。章溢拍着额头吁求上天,果然大火烧至放置棺材之处时熄灭。
蕲、黄侵犯龙泉,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想招降他,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脱身而归,
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击败贼寇。府官随即率军而来,要杀尽有牵连者。章溢前去劝说石抹宜孙说“:
贫苦百姓是迫于饥寒,为什么要处死他们呢?”石抹宜孙觉得他的话有理,便下令止兵,并将章溢留在幕
下。石抹宜孙驻守台州时,被贼寇包围。章溢率领乡兵前往救援,击退贼寇。不久,贼寇攻陷龙泉,监县
宝忽丁逃跑,章溢与其老师王毅率领壮士击走贼寇。宝忽丁返回后,心有所愧,杀死王毅而反。当时章溢
正在石抹宜孙幕府,获悉此事,迅速赶回,偕同胡深捉杀首恶,并趁机引兵平定松阳、丽水诸寇。长枪军
进攻婺州,听说章溢军至,便撤兵离去。论功之时,章溢被授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却说“:我所率
都是故乡子弟,他们肝脑涂地,而我却独取功名,我不忍心啊。”因此坚辞不受。自己退隐匡山。
明军攻克处州,章溢避入闽境。后来太祖诚心聘请,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来到应天。太祖慰
问刘基等说:“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无
常,只有恩德方能辅助成功,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太祖觉得他的话颇有远见。恰逢朱亮祖攻
取温州时,军中抢掠百姓子女颇多,章溢将他们全部放归。吴地平定后,太祖下诏命章存道驻守处州,而
召章溢入朝觐见。太祖对群臣说:“章溢虽是儒臣,但他们父子效力一方,寇贼全被平定,其功劳不在诸
将之后。”
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章溢说“:宪台为百司的仪表,
应当教人懂得廉耻,岂能以相互攻讦抨击为能呢?”太祖听后不悦。章溢不久又奏道:“已经进入福建的
乡兵,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是叛逆的百姓,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这样便可一举两得,
恩威并显。”太祖高兴地说“:谁说儒者迂远而不切实际呢?没有先生一行,便无人能办此事。”章溢行
至处州时,恰逢母亲去世,请求回乡居丧守孝。太祖不许。乡兵聚集之后,章存道受命由永嘉出发,由海
路北上,章溢再次奏请回乡守丧。太祖下诏答应其请求。章溢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终也染
病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太祖悲痛哀悼,亲自撰文,到章溢家中祭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小题。
唐 多 令
刘 过①
安远楼小集②,侑觞歌板之姬③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
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1154-1206):号龙洲道人,辛派词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本词作于 1204
或 1206 年,当时韩侂胄掌握实权,意欲伐金,而南宋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②安远楼:又名南楼,在今武昌黄皓
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小集:此指小宴。③侑觞歌板之姬: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
板:执板奏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上片开篇写登楼所见,用“芦叶”、“寒沙”、“浅流”等季节性意象,营造出一种迷蒙、萧瑟、凄寒
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本词用词精当,讲究炼字。“满”、“浅”、“寒”既体现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萧条的外景同低回的心
境交融在一起,景中含情,富有表现力。
C.下片结尾的“欲买”三句,写作者想要买花载酒,苦中求乐,但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终究不能再
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了。
D.作者虽为辛派词人,但本词却没有一般辛派词人的豪纵恣肆、慷慨悲壮之风,而是言简意丰,情致哀婉,
表达曲折含蓄,耐人咀嚼。210064
16.“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作者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
15.(3 分)C(“但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终究不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了”理解有误。作者“不
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的原因是有志难伸、朋友零落、国力衰微,心情沉郁。)
16.(6 分)①自己老大无用、报国无门的愁闷郁愤。年轻时以身许国的抱负现已成空,而国家即将陷入危
难却无能为力,作者因此而满腔悲愤。②知交零落的愁苦。二十年过去了,老朋友现今是否安在?作
者为此忧心忡忡。③忧国伤时的悲愁。国力衰微,山河残破,面对苍凉的江山,不由得再添新愁。(每
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蜀道难》中,李白用“ ▲ , ▲ ”两句极为夸张地写出了行人行走在蜀道上能触摸到天上星宿的
心理状态。
(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 ▲ , ▲ ,”两句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君主竭尽诚心对待下臣的意义
(3)《李凭箜篌引》中,“ ▲ , ▲ ”两句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女娲
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评分建议:一句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
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我常常觉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
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 ▲ )
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笔直的,略略
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仪态万千。
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
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
▲ , ▲ 。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你觉得那街简直像丝带一样,它轻柔地延伸着,等着你抚摸条条纹理。
B.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踏出阵阵水花。
C.你觉得那街简直像潜龙一般,它静静地伏卧着,等着你唤醒它的活力。
D.你觉得那街分明像布匹一般,它平静地铺展着,等着你踩平它的褶皱。
19.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
的解释和补充, ① ,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 ② ,如吕
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由此可知, ③ ,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
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
朋友呼唤。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
21.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3 分)
▲
22.冬奥会组委会计划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体育图标”配上文字,彰显冰雪运动的特色和魅力。请从以
下图标中任选一幅,配上一段文字,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4 分)
18.B(老街令人“放松和陶醉”,“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有少女般的“妖娆”“仪态万千”,可见老街绵长、
充满活力,B 项能够表现绵长与活力,而且“踏出阵阵水花”与前文“闲走”呼应。A 项表现柔和, C 项表
现厚重,D 项表现平展。)
19.看到了祥林嫂在热闹忙碌的新年拄着破竹竿的背影,嗅到了小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月夜偷摘的罗汉豆的清
香。(每句 2 分)
20.①是与名相表里的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 ③名是幼时起的(每点 2 分)
21.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1 点 1 分)
22.示例:花样滑冰:冰刀与冰面亲密接触,在跳跃与旋转中,像旋风一般,展现柔美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彰显运动特色和魅力,如速度、技巧、美感、团队意识、挑战精神等,2 分;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21 年,内忧外患之中,毛泽东等 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
共产党诞生。自此,党开启了在磨难挫折中不断成长并逐渐壮大之旅,
最终领导人民走向光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征程。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领导中国逐步近上富起来、强起来的康庄大道。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0 年,新冠肺类疫情肆虐全球,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战疫成果,同时经济稳步复苏,成为全
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间,她风雨兼程,带来中国世纪沧桑巨变百年间,她直面困难,
带领中国扬帆远航,劈波斩浪,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校团委举行“致敬百年,赓续荣光”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与立意】
作文材料截取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回顾了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是在“内忧外患”之
中,诞生之初仅有 12 名代表;历经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社会
主义过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大又是两个关键时间点,党的英明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使得中
国变得富强、自信、勇于担当;2020 年,中国共产党更是以耀眼的成绩展示了杰出的领导力、凝聚力,也
充分表现了中国的诸多优势。材料以时间为线,表现共产党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芳华。
作文要求中,“校团委举行‘致敬百年,赓续荣光’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
说你的感受与思考”则有以下内容需要注意:
材料和写作任务是以“致敬百年,赓续荣光”为主题组织的。考生审题立意、构思行文都应该紧扣这
个中心,可以表达“致敬百年,赓续荣光”的共识,“致敬百年,赓续荣光”的愿望,同时深入思考如下问
题:百年历史中有哪些内容值得致敬?对这百年你有多少了解?对“荣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会以
怎样的方式“致敬”“赓续”?校团委代表的是青年一代,青年一代到底如何做,才能真正“赓续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