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古代文化经典反思类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展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古代文化经典反思类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展评

ID:691066

大小:23.2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指导:古代文化经典反思类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展 评 作文题目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古代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带给我们很多 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 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①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②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 则认为该寓言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样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写作指导 题干第一句话就说明了文化经典的价值,其中“社会、人生、历史”也向我们暗示着思考 的方向。第二句话给我们指明了阅读经典的科学方式,其中“充分理解”很重要,它既包含准 确理解,不能歪曲,又包含全面理解,不能遗漏,这是“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的前提;而“立 足现实,自主思考”又是我们挖掘古代文化经典当代价值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第三句话是任务指令,包含着两个要求,一是文体要求,作文必须是议论文;二是要阐 述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写作在内的综合性 语文实践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道题涉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个类型的思维训 练。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而是强调在理解思考的过程中,重视前人思想 的历史成因,考虑其历史价值,客观看待其合理成分及不足;而发散性思维也不是说写作时可 以随意发挥,信马由缰,而是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注意文字本身的意义,也尊重命题人原 本要表达的思想。 要完成话题①的写作任务,首先要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阐发的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 理想进行梳理归纳,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认为不如“王天下”。“王 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前提是君主要有“不忍”之心,然后不断“推恩”,“推恩”的 具体表现是富民、教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才能“王 天下”。文中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发政施仁”“推恩足以保四海”。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切入: 一是孟子对待百姓的态度。 孟子把百姓的地位看得很高,这是他民本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 反对暴政,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但是他“推恩”“保民”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 益,并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认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很明 显,他对贫民有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态度虽然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并不罕见,但在今天就有 一定的局限性。换个角度思考,孟子的这种看法初步接触到了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是孟子对待君主的态度。 孟子将治理好国家的期望完全寄托在君主的观念转变和善心大发上,期待贤君明主能够 推己及人,这与现代国家民主法治的治理观念相去甚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虽 然可行,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而战国时代,没有一个国家有长久安稳的和平时间。 司马迁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仁政在当时虽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依然无法掩盖孟子思想的光芒,孟子的思想主张和 他独到的见解一直流传后世,并且影响至今。 话题②可以概括为: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先秦诸子往往用寓言作为论据以证明自 己的观点。后来,这种寓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驴»。高考作文使用寓言 作为命题材料由来已久,比如 2003 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用的就是«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 疑邻”。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 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寓言之所以言简义丰,是因为故事的思考角度可以有 多种。比如庄子的«庖丁解牛»,如果从庖丁的角度思考,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经历了 多年的实践,“缘督以为经”是他十几年解牛经验的总结,是解牛之“道”,也是解牛技巧的“大 纲”;如果从庖丁解牛遇到筋骨盘结的难处时所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角度思考,还 可以得出遇到困难,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的寓意;庖丁成功后“善刀而藏之”,教导我们做事要有 度,不宜过于张扬;如果从牛刀的角度,在解牛的过程中,不要“折”、不要“割”,而是“依乎 天理”“因其固然”,这样才可以做到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人的生命就像一把刀,在前进 的过程中,不能什么都硬碰硬,要“顺应自然”才能“保全天性”。当然,以上对«庖丁解牛»寓 意的多元解读,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庖丁对解牛技术的总结,实际上照应了原文开头“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考场佳作一 施政以仁,治国依法 刘雨彤 我们不妨让时光倒流,回到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 的战国时代。就是在那样一个“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孟子却提出了“仁 政”的主张,发出了“民贵君轻”的呼唤。孟子生前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以 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中国人开辟了一处心灵上的桃源,为往 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留下了丰硕的精神食粮。(根据话题,自然引出孟子“仁政”思想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发出”呼唤,“留下”食粮,动词锤炼精当。南怀瑾先生把儒、释、道分别比喻成 粮食店、百货店、药店,“精神食粮”的说法贴切恰当) 时至今日,孟子的论辩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光彩依然。当年显赫 一时的王侯将相,终究化为一抔黄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流传至今的孟 子思想却愈发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他呼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这对当今社会仍起到 警示作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他设想的“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文景之治,修养生息;开元之治,轻徭薄赋;明宣宗朱 瞻基以仁孝治天下,亲征恤民……践行孟子主张的这些历史事实至今仍是美谈。(巧用孟子之 言、杜甫诗句,构成排比,有理论,有论据。引证使用合理,论“仁政”之功,利在千秋,使 论证更具说服力) 但孟子的思想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他的政治主张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我们 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但绝不能囿于此。他认为人性本善,仁政的目的在于维护人性的善, 他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这样才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终“王天下”。他反对惩罚,认为过错在于君王。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需求越来越 多样化的今天,这些想法未免太过单薄。他过分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却轻视了法律的作用, 有时候法律要比苦口婆心的教化更有力量!(从时代发展角度出发,用«齐桓晋文之事»中关于 仁政的具体要求,分析孟子仁政的本质,指出其局限性,亮出自己的观点,强调法律的规范 作用,指出治理国家应儒法并重)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致,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的制定与出台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却也不能小觑人性中恶的一面。唯 有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压制人性的恶,必要的惩罚才可以让社会保持较为安稳的秩序,不至于 误入歧途。(自然过渡,用«民法典»做例证,再次强调法治的必要性) 就扶贫而言,真正的扶贫绝不是孟子所谓的“推恩”,而是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我们无 法避免有人利用大众的同情心骗取扶贫资金。所以要拟制严格的规章制度,“输血”与“造血” 并行,使真正的贫困人民得到救助。没有法律规范的地带总会有人想“走走”,缺乏强力手段 的仁德总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应该逐渐完善法律规范,更 好地治理国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段从现实角度出发,以“扶贫”为例, 富有时代气息,紧扣“治国依法”) 我们正朝着现代化的目标攀登,孟子主张的仁政也好,韩非推崇的法、术也罢,重要的 是可以为我所用,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让社会和谐安定,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星空璀璨,我们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辩证分析,总结升华,得 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观点。句式整散结合,灵活多变) 点评 本文论点鲜明,文章紧扣论点,站在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辩证分析仁政和法治,论 证充实有力。段落衔接自然,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恰当,彰显了学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考场佳作二 要有“外圆内方”的智慧 赵博 不论是古代“天圆地方”的天地观,还是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无不蕴含着“外圆内方”的 处世智慧。“以为轮,其曲中规”的治学之术也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矣”的解牛之法也罢,“外圆内方”的智慧都深嵌其间。(以两组整句点题,开门见山,提出论 点,在开篇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储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庖丁解牛而刀不碰骨,毋庸置疑是因为他技艺娴熟,但更多的是“批大郤,导大窾”,有 意不使刀与骨针锋相对,这是“圆”的智慧;刀不失锋利,“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不忘自己的 目的,这是“方”的境界。(根据话题,结合«庖丁解牛»中的语句,提出自己的思考,指出何为 “方”“圆”,巧妙过渡,为下面的论述蓄势) “圆”意味着收起锋芒,低调做人。没有谁愿意挨着刺猬,因为它桀骜不驯,对谁都是 一身锐刺;猫咪却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学会了把锐利的爪子藏进肉里,低调地与人类相处。庖 丁用刀,学会了避开硬骨,避开不利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的刀过了十九年依然“若新发于 硎”。韩信放下尊严,忍受一时的胯下之辱,后来助刘邦夺得天下、名垂青史;一度低调的季 羡林也曾破天荒地“高调”了一回———公开摘下外界给他的三顶桂冠,季老的低调彰显了一 代大师的风范。审时度势,因时而变,放下尖刺,避开矛盾,“圆”的内涵便是如此。(巧用生 活所见之物,刺猬和猫咪的对比形象生动,且充满生活气息,举例恰当。韩信与季羡林的例 证,古今相对,典型而贴切,段落首尾相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 “方”意味着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如果说“圆”是为人处世时以温柔取代暴戾,那么,“方” 就是在“圆”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标准,不以外界为转移。“解牛”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势如破竹 的,肯定会碰到一些筋骨交错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尽力精 诚,不忘“解牛”之初心,不为则已,为则惊人;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顺从自己的内心,不因外界的是非曲直而改变。“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 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不向命运低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气魄“知其不 可而为之”,坚守内心的“方”。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荣华富贵、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浩然之气”。“方”的境界等同于恪守本心,百折不 挠。(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采,也显示了学生 使用素材的熟练度) 学会方圆结合就是要我们知道: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坚守内心。就像柳宗元的«说车赠杨诲 之»中的“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中不方则不能以 载,外不圆则窒拒而滞”。所以说,“外圆内方”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经历了痛苦的修 炼。正如杜甫的方圆形成于乱世中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苏东坡的方圆成长于“乌台诗案” 的厚德坚韧。(以柳宗元笔下的“车厢”“车轮”为例,再次解释“方圆”,并指出“外圆内方”的形 成条件,证明观点,语言有气势,具有感染力)方圆使得他们在经历生死之后脱胎换骨,浴 火重生。(总结本段,得出结论) 就像庖丁将刀插入骨节间解牛一样,“圆”是为了更好的“方”,无“方”不成“圆”,方与圆 对立统一。我以为“外圆内方”既是文惠君所悟的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再点 材料,首尾照应;回归话题,重申观点) 点评 学生写作功力深厚,文笔老练。名言警句,巧妙穿插;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本文观点明 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严谨。事例经典,解释具体,论据充分,运用自如贴切,衔接连贯,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