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给校长的一封信--教学楼是拆还是留?(附写作指津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给校长的一封信--教学楼是拆还是留?(附写作指津及范文展示)

ID:691079

大小:27.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5-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是拆还是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 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 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 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 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 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 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 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津 是同意拆还是同意留,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这件事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及语 言表达。能否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件事,能否用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发展观来评价 这件事,能否用拥有个人色彩的文字表达这件事,是衡量一个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重 要维度。 当一些考生只能背诵一些名人名言的时候,当一些考生从不练习自己的表达思维而 只是停止于模仿几篇固定思路的所谓范文的时候,拿到这样的作文题往往会觉得英雄 无用武之困。其实,本来,就不是英雄,用武之地是广阔的,只是自己所拥有的都是 假武艺。我们现在很多同学还在迷信着假武艺,相信套路,相信技巧,相信名人名言, 相信所谓的炫彩,当他们失去了个人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当他们不具备真正的思维素 养的时候,来到考场上才发现,已是穷途末路之时! 下面几位同学的写作各有所长,虽然还有些不足,但瑕不掩瑜,能在考场上一挥而 就,确实不容易。 精神家园之荣光 宋计遥 敬爱的校长: 您好! 在我给您写这封信时,夏风正吹动着老楼的爬山虎。看着阳光在它的叶片上流动, 我想,它应该比我这个只是在此读了五年书的学生所见过的,要多得多。 我与许多人的看法是一样的,我希望它能保留。它的推倒暗示的是无数学子精神家 园锚点缺失,而对于学校这一片荒芜精神家园的重建很可能全然不止 70 年。 上世纪 50 年代末,那已经是一个我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年代了。在全面建设时期 的轰烈,在文革时期的庇护,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进步……一段段在历史时代背景下的 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的老楼中上演,凭着一代代学子的口耳相传于此生生不息。它真的 于此时要被我们推倒吗?如此一本活着的历史,如此其他学校求之不得的底蕴与精神, 我们真的舍得放弃吗?在对于精神文化建设充分重视的当下,老楼对于我们的意义绝 不仅是一座楼与几段故事,它是学校的理念,是学生对于学习与人生的认识,它是最 为沉默而最为鲜活的教书育人者。 假设推倒后重新规划,先且不论预算与修缮养护相比如何,其核心教育学生的目的 的实现在意义上都是难以与保留相比的。这可能初看不利于所谓的“学校现代化”, 但实际上却无悖于“教育现代化”。也许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可以减轻它的教学负担, 而将其建设为校园文化中心,将分散在学校各处的学校活动室、社团活动中心等集中 于此,增设校史馆、纪念馆之类。建设即修缮,改善了校园布局,也完善了校园设施, 同时是对我们学校精神家园的整合建设,在实现“学校现代化”的同时,更实现了“教 育现代化”。 老楼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鲜活,因为它存在于一个欣欣向荣的校园,因为它扎根 于一片始终进取的土壤。它是一份认同,一份包容,它是所有已经离去的,仍在的, 甚至于将来的学生的一份牵挂。 它矗立在那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精神家园的建筑锚点。 它矗立在那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足以回望的精神家园。 也许我的建议依然欠缺考虑,但我仍衷心希望,哪怕是下一个 70 年,阳光依旧在 这里流动。它,荣光依旧。 此致 敬礼! 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文化迭代 陈沁悦 写给敬爱的校长: 您好!我想以高中生的身份和您谈谈我对是否保留教学楼的看法。 我认为事物是在发展着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种必然,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物各有性,却能在文化迭代中相互交融,实现天下大同。 所谓新、旧教学楼,象征的是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旧有的会因感情心生情愫,恋 恋不舍,新建的因美观、舒适,令人向往不已。不得不说,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这 是在事物诞生之初就已决定的必然因素。但是,如果因为怀念而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 要,终将止步于“观赏”的层面,而无任何实用价值。 但是,并不是说旧楼就应该被拆除,所有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事物全部被剔除,这样 就不会存在长城,园林等奇异景观了,更是一种文化的流失。 因此,文化迭代所要求的,是在适时的地方做适当的修整,完全视自身情况而定。 比如,在文物展览馆,我们当然应该保留旧有文化,而不以标新立异展览现代事物。 在现代科技馆和学校,生活中,则应着眼客观生活需要,让现代科技成为主角。这都 体现了一个原则:“符合需要。” 回头讨论这个问题,你会发现支撑保留旧楼的是情感因素,而脱离了学习这一客观 因素。所以可以在保留旧楼中一些合理的设计因素,比如距离,名言,照片的情况下,将 其利用进日后建设中,对旧楼进行拆除。 起点是:保留旧有元素,与时代新元素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时代发展中 紧随需要,适时调整。 文化迭代,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拥有改革精神。 文化迭代,需要我们接受新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勇敢前进。 文化迭代,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认识到优点和缺点。 如若能够拆除旧楼,却保留旧楼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出更优秀的一代,那么新楼、 旧楼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悟德馨。”这几句简 单的话更有力地向我们阐释了”德”才是最核心的因素。只要学有德,无论身处何地 都能使所在之处值得被纪念和留恋。 旧楼是德的载体,是文化迭代中永恒不变的东西,只要我们遵守了德,那么拆除旧 楼就是顺应时代的明智之举,而无诸多烦拢。 回首处,苍横翠微,空旷幽远,德之所在,你我同在,文化迭代,德之传承。 此致 敬礼 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给校长的一封信 黄天馨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得知学校正在为 50 年代末的一座教学楼的去留问题而犹豫,我想在此表达我 的个人看法。 首先,老旧教学楼的存在与现代化教育并不是零和关系,两者不可谓无法兼 顾。 50 年代末的教学校代表的是“昨天”,它承载着七十年来的历史风雨、培养 了无数栋梁,见证了学校沉浮、沧桑变化……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社会,其历史 价值都十分宝贵。学校拥有可利用的历史资源,为何不将该优势发挥出来呢? 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代表的是“今天”,承载着现代社会对于教育提出 的要求,是学校不能忽视的因素。 两者看似相互对立,但如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而创造价值的例子比比皆是: 古代园林占用大片面积,其创造出的旅游价值却远超土地本身;根据历史典故设计的文 创产品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我们又为何不能利用历史资源丰富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呢? 因此,协调双方便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的磨合效应告诉我们:机械运作前要经过无教次磨合才能有效工作,由 此看来,退步和妥协便在协调老旧教学校和现代化发展问题上彰显其重要性了。拙政 园中的许多房间被改建为公共卫生间,破坏其原本格局;但也正因如此妥协,其创造 的旅游价值才符合了现代第三产业发展的社会需要,而现代城市亦作出退步,留出大 片面积、付出大量经费。与之同理,要想兼顾两者,学校应退步保留教学校,而旧教 学楼内部也应针对现代需要做出改善。 最后,何不做出突破与尝试?前苏联的米格-25 战斗机各个部件都不及当时美 国先进,却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原因就在于其设计师利用系统优化原理创造了最 优整体。而于学校而言,建立校史馆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改建旧教学楼,陈列曾经课 堂实物以及优秀校友的资料,给现代学生更多的机会近距离触摸历史的机会。正如季羡 林先生所说,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凡是探寻、触摸未知的事物,无论是风土的, 还是心灵的,都是有价值的旅行。因此,在学校内部为学生创造心灵奇族是米格-25 效 应的现实应用,值得考虑。 爱因斯坦说,人忘记课堂里学习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现代需求不 可忽视,历史资源亦弥足珍贵,只有协调二者才能实现学校最优化发展。 此致! 敬礼! 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致校长的一封信 何旭景 亲爱的校长,您好! 关于学校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的教学楼的留与拆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身为 在这里学习与生活的学生,我与校园同呼吸共成长。因此,我有以下看法。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马路上车来车往,街道也行人匆匆,每个人都在为一 定的利益与目的而奔走;校园中,大多数的我们用笔墨丰富时间的概念,用分秒计算 路程。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可取之处,与慢生活精神内核相背离的也不可不计。 而恰是那一栋教学楼,可以弥补校园中的这一现象。 对于传统内核的阐释可大可小,而这老旧的教学楼作为载体,则是时间与空间,传 统与现代的最好的诠释。物换星移几度秋,上世纪至今的历史都深藏于一道道墙缝之 中。作为一栋历时已久的建筑,它是空间上变迁与统一的象征。从这里培育出的一批 人才已在建国史上留名并长存于后世。而今,充满生机的新一代学生,每每经过与驻 足,都是过去与现在的一次交融与呼应,是传统与现代在时代呼声中的寻求统一的身 影。因此,这栋教学楼无论从弥补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缺失,还是封存一段历史一份 文明来看,保留都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而针对那些着眼发展、建议将其拆除的人,最有力的辩驳是寻求这一传统与现代发 展并行的方法。 基于建筑自身教学楼的性质,可以将教育事业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融入这栋楼。首先, 仍将其定性为以教育为目的的地方。在这里定期举办讲座与学术研讨会,邀请曾在这 里学习过的当代散文家、学者、主持人来此演讲,并与学生交流心得。一来可以增进 前辈们与母校的感情,延续一段过往,二来可以使正就读的学生获益匪浅,从前辈丰 富的阅历中感悟人生并合理定位自身。而置于深远意义上,这正是抽取传统与历史的 精华,灌注以新生代的血液,则传统得以延续,发展有了源泉与活力。不仅于此,展 示学生优秀作品与学习成果等也是可取的探索方式。这栋教学楼的内涵将愈加丰富盈 满。 我们对待传统的方法从来不该是消除,寻求发展的方式也不应局限于时代眼光与需 求。如果两者共繁荣,如果还能在现代文明中找寻历史踪迹,这会是我们最好的慰藉。 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 钮婧琦 敬爱的校长: 您好。 我是学生小林。同大家一样,我也十分关注关于旧教学楼去留的学校大事。对此, 我想借这封信向您分享我的见解—— 当拆不当留。 这一拆,是送走满身名誉的前浪,也是推来朝气蓬勃的后浪。我们对优秀前辈们的 事迹也奋斗精神早已牢记在心,并以他们为榜样与目标前进,积极传承这一份精神, 让更多我校学子为自己努力、为学校努力、为国家努力。我也相信,当前辈们处于高 山回望身后的跟随者,比单纯的借楼抒情心中更会多一点感慨。这是“长江后浪推前 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这也是后浪与前浪的追逐赛,是一种相互激励与引导的转变。 这一拆,是化科技为药物,为历史除去阵痛。如何保存传统与历史,是时代发展中 的必要命题。对于教学楼而言,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其描绘蓝图,制成影像、图片保 存;也可以设立小展览馆,复刻一间教室,从而见证一个时代;更可以在新建时融入 历史元素中的设计色彩,以小见大地回顾历史,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与后遗症。 这一拆,是刮起实用之风,求是之潮涌至。借拆除旧教学楼宣扬实用主义,打击形 式主义的纸老虎,同时规避老旧楼倒塌带来的意外风险,贯彻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 时代精神,落实“知行合一”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理念。 这一拆,是晨曦照进黑暗,是现实刺破传统。只要时间的洪流不止,社会矛盾冲突 就会不断碰撞而促使社会发展。因此,传统与现代永远会是各个时代必须面对的话题。 发展既然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那么传统的离开就是不可逆的发展结果。 人类所能做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传统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将无法割舍的情怀编织进现代的捕梦网中,增添夺目光彩,由此,共同体 应运而生。 校长前辈,风从海上来,弄潮正当时。这正是让现代与传统更好融合的交汇点,请 您带领吾辈新时代青年扬帆起航! 此致 敬礼 学生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致 X 校长的一封信 程浦楠 尊敬的校长: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关于旧楼去留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如有不 当之处,请您多多包涵。 首先,我认为旧楼应予以拆除。虽然这座楼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但船过水无痕,在 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时代,我们应是丢弃过去的虚无,去拥抱崭新的未来。既然历史 的遗存带给我们的仅是精神的怀念而没有实用的价值,我们便不应让旧时光的灰尘蒙 蔽我们前进的道路,成为肉身的枷锁。所以改变是当务之急,拆除应予以执行。 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我想他们应该首先清楚的是:重要的不是“有”,而是“无”。 老子谈道,认为空即是有。就像一幢房子,因为内部是空的,所以才能住人;又比 如一杯水,因为有凹进去的空间,所以才能装水喝水,这样的现象也能运用到现实生 活中。一个被物质观念塞满的人,最后他也会对物质没有概念。而旧楼作为一个物质, 遗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又有多少呢?所以,“无”更甚于“有”,也因此更让每个人 心中有一份艰难感和珍重感,把对现实的寄托化为精神的寄托。 这不是说实物价值在生活中已经式微,但面对现实利益、经济效益、文化教育时, 我们当然更应选择后者,选择利益更大一方者。不是只有实物可以寄托情结,而虚无 中反而有一份珍重与怀念,对过去的缅怀可以在内心深处细细品味,在无人之境处酌 酒以自宽,这才是回忆的最高境界。现在再谈过去这幢楼经历的事,就像在讲天宝遗 事,因为在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中,它们都已湮灭成粉末,成为大地的肥料。既如此,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无”中生“有”,在精神中去回忆和创造它,使它在这样一个 崭新的时代里能够沉淀出另一种清明,所谓是“形灭而神存”。 因而,我们应该支持拆楼。而在新楼的营建中,我们可以融入一些旧楼的气息,即 把旧楼的设计元素加入到建楼中去。当然我们还可以把一些过去的文书等陈列出来, 开设专门的展馆用于展示,这也是历史经过的印痕,也不失作为精神在实物上的寄托。 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历史可以被留恋,但更应讲求实际, 如此,才能前进,才能不沉虚妄,不让肉身束缚。 此致 敬礼 小林 2021 年 5 月 4 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