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中华文明,2021 高考语文必备主题!
中华文明解读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
主要特点。
一脉相承,阶段明显。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某一阶段的能量耗
尽了就会起变化,变化了血脉就畅通,再接着生长、发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华文明生命力不绝、延
续至今,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的发展虽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今
天还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古代经书上的格言警句还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在历史演化中,中
华文明的中心有过多次迁移,但整个历史都上演在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
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今天贫穷落
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往往是历史的见证,仍有
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
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并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逐渐累积,遗产丰富。中华文明不曾间断,主要靠文明不断累积。这种累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由文字记载而形成的大量书面文献资料;二是众多的实物,包括器物、遗迹、遗址等。前者如历史文献,
数千年文明连续不断地记录在史籍中,仅正史就有 25 部之多,还有《通典》《文献通考》《通志》等大
量的“政书”以及野史、笔记等。中华文明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保存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
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现象。后者如考古资料,20 世纪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使中华文明尤
其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有了越来越清晰和确切的实物证明,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还有口口相传的
文化传统、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等。
“统”“兴”为常,“裂”“衰”为异。中华文明在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落中交替演进,但以统一
和兴盛为常态,以分裂和衰落为变态。有学者统计,自夏朝以后的约 4000 年间,分裂时间总计为 1200 余
年,而统一时间则为 2700 多年。即使在分裂时代,分裂政权大都不甘于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统一作为
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一般来说,统一与兴盛大致合拍,分裂与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
文明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坐大,政权下移,社会动荡。同时,新的因
素也在生长,周边文明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汉,我国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秦代首创了
大一统模式,以后各朝代对这一模式不断进行补充、修复和完善。汉王朝大气磅礴,实现了疆土、经济、
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统,显示了朝气蓬勃的气象。从此,大一统意识在中华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华文明
的兴衰也就随着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而不断交替。
适度开放,兼容并包。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
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并不是没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的时候,但总体上呈现开放态势。这种开放不像古希腊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国那样是全天
候的开放。那种全天候的开放往往伴随着对外扩张,结果是发生大变异,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毁灭。中
华文明的开放是在保证自我生命机体存活基础上的适度开放,只要对自身不构成伤害,都能兼收并蓄。有
所坚守而又通达,这是中华文明形态虽变而生命恒久的重要原因。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宗派流
派如何众多歧异,都能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综和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
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化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优质时评
01 阐 扬 中 华 文 明 让 世 界 更 好 认 识 中 国
5 月 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华民
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
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
传统,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
在困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
支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兴盛的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
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
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反对以武力压迫使人屈
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根源于中华文明
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
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
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如仁爱民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正己修身、居安思危
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所以说,中国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化是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同时呈现的时代特征。
费孝通先生在他 80 岁生日时,曾提出文化自觉的 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这是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恰恰来源于它体现了一种广博的文化胸怀,
这正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辽阔文化胸襟。所谓“文明冲突”,某种程度上看
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不应该成为一些国家结盟与对抗的理论依据。从历史上看,佛法东来、西学
东渐,都在与中华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特质,
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捍卫多边主义、支持团结合作的国际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明中蕴藏着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弘扬中华文明,让世界
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互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厉、
不断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我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
人类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提供更扎实的文化滋养和学理支撑。
02 在 坚 定 文 化 自 信 中 持 续 涵 养 中 华 文 明 根 脉
到博物馆畅听民族瑰宝背后的历史故事, 到旅游景点领略文化遗存历史变迁的沧桑,到书店购置一些
中华文化的书籍……当前,正值五一假期,很多人在文化的长河中游弋,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特殊
魅力,涵养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
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进一步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用心用情呵护好中华文明的深厚根脉和精神依托。
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再到“言必信,
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
华文化和价值思维,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国别之分,成为全世界都可以汲取的养分库。诸多思想和理念,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在弘扬中守护文化根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
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
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赋予时代内涵、推进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
中华儿女高度认同。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未散发出如此璀璨夺目的光芒。
在运用中焕发文化新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
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
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
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
始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力求找到破解世界难题找到“钥匙”。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我们就
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造福人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我们要持续挖掘、大力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强大文化自信中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03 助 推 中 西 文 明 交 流 互 鉴 离 不 开 华 商 力 量
对今天的世界而言,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大势所趋。华人飘洋过海,商业足迹遍
布世界各地。以文明对话超越文明对抗、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华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华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其发展进步凸显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特性。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
长,一代代华侨华人在异域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地打拼奋斗,在成就自身事业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
民族的勤奋、坚韧与勇敢。岁岁年年、栉风沐雨,如今华商从事的行业领域广泛多元,以融东方理念与西
方思想于一体的经营管理特色,在全球经济中长袖善舞,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力量。
华商站在文明对话的前沿,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天然使者和重要力量。华商在海外的奋斗史,就是一部
文明交流史。华商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成长发展,以儒家伦理为准则,向世界传递着“自强不息、勤劳智
慧、诚信包容、精诚团结、守望互助”的中华商道。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海外华商,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
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把传统的中华文化与绚丽多彩的各国文化融为一体,实现和谐共生、和合共赢。
文明交流互鉴对当今之世界尤为重要,华商可有大作为。如今,世界格局变迁正在加速,全球侨胞特
别是广大华商面临着新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文明不再一家独大,古老文明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其所印证的文明共生共存智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华商具有融通中外的优势,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浸
润,又耳濡目染住在国文化,其将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传诸四海,向世界介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
文明,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善意,同时把西方文明的精萃带给华人社会、带给中国。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潘岳今天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1 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上说,中
华文明根性是和平、包容和开放,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都是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中国的天下观念与世界
主义完全契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对共同危机的协力担当。
华商身在商海、心系天下,正以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开放,推动着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为让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各美其美而不懈努力。
04 奋 力 建 成 文 化 强 国 永 葆 中 华 文 明 生 命 活 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了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
这是党中央首次确定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文化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
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规划完成后,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再过
10 年,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文化宏图绘就,建设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
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在文化建设对外方向上,“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未来必
须解决好争取国际话语权这个重大问题;国内文化建设中,尚需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
往的各种需求。
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内外兼顾,以提高国家文化整体软实力。今后十五年必须紧扣建成文化强国重
要目标,完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项重任。
建成文化强国其中一个重任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
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尽享更加充实、
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支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
力。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习
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
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最关键的引领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
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更重要的力量源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涵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
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中华文化之光照耀现代化国家建设征
程,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