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272

大小:373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 2017 届高考语文考前热身练习 一、文学类(小说)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送我的雨 纳兰妙珠 下雨,如老友来访。 云晓得天,不了解地。河行遍了地,没见识过天。雨上天入地,见闻最广。亿万只晶莹的触手,从高 广的云深处伸出来,抚触大地。雨让普通的事变得神妙。汪曾祺说李贺的诗是在黑底子上作画,雨负责的 就是把世界涂成个黑底子,什么情绪都显得鲜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 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 于我,平常的日子大多记不清,最终记得的都是雨天。 下雨的时候,你总兴致高昂地说,走,走,出去看雨。 为什么喜欢雨? 你答,因为雨有趣啊。不下雨,多么枯燥乏味! 趣自何来?我试着从你的角度想。下雨了,像一出节目开演:最开始,雨点先是试探着落,噼,啪, 噼,啪,像主持人调试话筒,喂,喂喂。接着,平时矜默的老天就压低声音开腔了,一开腔就容易收不住, 遂潇潇簌簌淅淅沥沥,继而哗啦啦啦啦……伞则是玩耍用的道具,让人跟雨捉迷藏。雨扑到伞顶,什么也 没抓住,从伞边溜下来时,这才看到人,一边往下掉一边抓紧说,嘿,原来你在这儿。隔岸观火,隔伞观 雨,居安思危,人在雨中又不在雨中,世界都湿答答的,伞下自成一个干燥空间。雨像一种温存的、并不 伤人的危险,站在险境边缘。 两人同行久了,单人伞嫌挤,就买了一把巨大的双人伞。伞柄粗壮如老芹菜杆,撑起来有一个大圆桌 桌面那么大,走在雨里像移动的小凉亭,又像无形的城堡,敌军万箭齐发,都不能近身。 雨天,在窗口等你回来,没一会儿就忘了是在等,专心看雨。看得正呆,见一人持伞刺穿雨幕而来, 模糊里有个轮廓,像从雾烟里走出,珠箔飘灯,遥遥一笑。一瞬间暗叹,这人笑得真温柔,真好看……这 才认出是你,心头猛地一惊。雨幕被刺破的瞬间,又自己缝补起来。 每个城,每个季节,雨的体嗅都不同。 或有春雨忽然飞起,王士祯:“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遣春来”。雨轻得像马上要融化在空气里。 没带伞,头发也并不湿,只是渐渐潮黏,头皮上感到凉意。小雨里的树,草,花,都特别好看,枝叶低垂, 像在做梦,时而微颤,如婴儿闭目吮乳时唇角抿动。 深秋的雨已有了雪气,投在一个小城的客栈,早早并肩在雨声里躺下。忽听到几声梆子,叫卖声:米 酒,米酒嘞……商量犹豫要不要披衣买酒的当儿,叫卖声已远了。 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遇雨,两人仅有一片巴掌大的“铅笔伞”。很多墓上都盖起一座微缩教堂似的小 建筑,尖顶彩窗,里面供奉耶稣十字架,有门,都虚掩着。一对洋青年钻进去搂抱着避雨。我说,咱们也 找一间,避一会儿。你坚持不去,宁愿淋着。说,那下面有棺椁的呀,踩在别人头上,多不敬……最后还 是听你的,尊重亡者,淋雨离开。 我本来怕雨。因为小时住平房,盛夏,雨持续两小时以上,屋里就要浸水了;又怕冷,又怕弄湿鞋, 而无论怎么像偷珠宝的女盗一样小心地左跳右闪,躲开大小水坑的机关陷阱,最后球鞋仍要神奇地湿掉, 双足浸水,遂整日不悦。但是,你欢喜雨。所以我也慢慢敢于打开门,让雨水飞进来,跑进来,手拉着手, 踮着它们伶俐的、光滑的脚尖。 春雨微腥,是各种植物奋力萌发的腥,近似荷尔蒙旺盛的少年体嗅。夏雨像酒,淋雨犹如痛饮,不久 辄醺然。秋雨生寒,像某高傲人儿冰冷的手指,与他把臂同行,款款倾谈,方知他内里别有深情。 这些雨,都是你引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本是你的友人,你不在,它们时或前来,陪我絮语,倚熟卖熟地,把心思一一说破。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吸人眼球,“你送我的雨”,不是自然界的原生态的雨,而是“老友来访”时下的雨。接着是对雨 的描写,细致生动,有个性,有思考。 B. 为什么喜欢雨?一句提问,破空而来,引入深思。面对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是作者的 答案却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原因是“席卷从你的角度想”。 C. 主体部分写“雨中与你同行”,在雨幕中行走的过程中,雨不仅给“我”带来了清新的感觉,而且给 “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这个部分时空转换,写得妙趣横生。 D. 文章后半部分插叙自己小时候怕雨、怕冷的经历,为的是对前面的情节做一个补充说明,也许是爱屋及 乌,让“我”对雨的态度由“不悦”转向“欢喜”。 E. 结尾点题,点得巧妙,点得灵动,尤其是最后一句,构思又有子新境界,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 就成了我的朋友,即使你不在身边,“我”依然自得其乐。 2. 小说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 3. 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答案】1. CD 2. 本文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三个场景:一是伞下漫步,大伞营造了一个温馨的世 界;二是窗口等人,一穿,一笑,情趣顿生;三是墓地小伞躲雨,后为尊重亡者,双双淋雨离开。 3. ①引经据曲,妙语连珠:画线句子化用《诗经》中的典故,引发了“我”对雨天的高昂兴致,让恼人的 雨变得空灵知性,神妙有趣。②通透明澈,讲情浓郁: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成了“我”的 朋友。你不在她陪我聊天解闷理所当然。凡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作者眼里是那样通透明澈,诗情浓 郁。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对象分析有误,作者爱屋及乌,先喜 欢“你”再喜欢上“雨”,雨的清新感觉和美好记忆都是“你”带来的;D 项,手法分析有误,“我”小 时候怕雨、怕冷的经历是“补叙”不是“插叙”。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写雨中与你同行,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把握概 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注意文中“雨中同行”的场景,一共有三个:一是漫步,二是等人,三是躲雨。先 提取主要情节,然后结合二人的共同活动简要概括。注意场景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三者缺一不 可。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是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能力。“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没有前面的凄风苦雨,后面喜的味道就没那么甜了。”该句化用《诗经》 中的的典故,引发了“我”对雨天的高昂兴致,让恼人的雨变得空灵知性,神妙有趣。“这些雨,都是你引 荐给我的,是你送我的,是你的雨,因此我愿承认它们美不胜收。” 雨既然是你送给“我”的,当然也就 成了“我”的朋友。你不在她陪我聊天解闷理所当然。凡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东西,在作者眼里是那样通透 明澈,诗情浓郁。所以有划线句子可以得出本文语言是经据曲,妙语连珠;通透明澈,诗情浓郁。 点睛:赏析语言特色关键游散:意识定调,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如平实、华丽、简洁、明快、 晓畅、典雅、清丽等;二是抓住句子中关键词,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比如本题要求结合画线 句子,赏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角度切入;三是紧扣特色词联系上下文分析效果,点 出主旨或情感。 (二)文学类(小说)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 七 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 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 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 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 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 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①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 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 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 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 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 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 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 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 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 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 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 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 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 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 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 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 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 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当地的一个治疗跌打损伤的医生,但“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 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 C. 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油然对之萌生敬 佩之情。 D. 小说中大量使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E. 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 的主题。 5. “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请结合句子含意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 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小说《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 方面。 【答案】4. BE 5. ①苏大夫他心里是愿意帮助张四,但他立的规矩不能动。(表面义)②苏七块表面上面 对弱小的“冷酷”,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善良,这是他的无奈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深层义)③民国 初年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苏七块要在没有规矩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必须立下有他“格色的规 矩”。(背景义,时代义) 6. ①医术奇。侧面写苏七块的医术高超,“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正面写了他高超的医 术水平 ,“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喀嚓喀嚓’,不等病人觉得疼,断骨头就接上 了”,速度之快,手法之精,简直让外行人看到瞠目结舌的程度。②外形奇。先是远景“人高袍长,手瘦 有劲,五十开外”,接着近景“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最后又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 似的乌黑锃亮”,把一个有个性、精神、干练的人物活脱脱刻画了出来。③看病规矩奇。故事交代他有个 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因此得了个挨贬的 绰号“苏七块”。④为人处世奇。苏七块在给张四治病这个事上一分钱的便宜没占到,从中可以看出苏七 块做人原则性极强,内心深处又不乏善良的一面。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对作品内容和手法的综合考查。题中 B 项“‘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说明 他既无医德,也无医术。”分析错误,从全文来看,首先苏七块医术非常高明,其次结尾也表明他并非不 善良,也谈不上没有医德。E 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错误,文中的细节描写只能表现人物性格, 并未推动情节发展。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句子含义的理解,一点过要回到原文中。考生首先找到句子上下文,接着抓住关键语句“心 地不善”“我立的这规矩”结合“背景”分析。 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 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 2. 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 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 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 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 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 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 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 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 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 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 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 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 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考生对于文本 内容筛选概括能力,答题关键词“苏七块身上的‘奇’”答题时,找到关键语句,筛选概括组织答案。 点睛: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 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 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 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 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 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 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 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 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 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 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 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 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 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 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 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 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 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将近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 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 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 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 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 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 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 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 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 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 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 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 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 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 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82 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 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作铺垫。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 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 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强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 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8. 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 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案】7. D 8. 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 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文章前三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烈地震而不死,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 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 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9. 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 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 希望和未来。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 A 项,“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 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 B 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 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C 项,“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列举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突出灾难的可怕,更进一步突出 震柳的生命力的顽强,震柳的存活更令人震撼。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分析文章插入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内容、 结构等方面考虑。首先分析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从文中来看,第四段主要是介绍柳树的生长习性和特质,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但在关键时刻, 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柳树的这一特点也是震柳能够战胜灾难顽强存活的原因 之一,故这一段进一步交代震柳存活的原因;这一段引用了很多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以及传说,如唐 人折柳相送的习俗,如贺知章的诗句,如左宗棠进军西北选弱柳同行等,这些是对文章内容的丰富,让文 章更具有文学性;从结构上来看,文章前三段主要写震柳经过强烈的地震却能存活,而第四段通过对柳树 习性特点介绍,进一步对上文进行解说,这就使文章上下一体,相互呼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 题目要求根据文本分析探究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 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这道题其实是问学生能从震柳震柳身上感受到什么,得到什么启 示。先要结合语境点明句子本身的含义,“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 点什么”,这句话是说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着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这株裂而不死、存活至今的柳树是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知道曾经有那样一场可怕的地震;然后挖掘文本 内在的含义,即给人们的启示,从文中“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 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 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 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来 看,震柳在地震中的艰难存活对我们是一种鼓舞,它能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应坚忍顽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 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最后,活了近 500 岁的震柳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力量,这就启示 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 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 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 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中间插入内容的作用,先要明 确插入的是什么内容,然后分析与文章的主要对象有什么关系,与上下文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四)文学(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 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 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 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 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 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 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 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 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 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 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 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 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 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 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 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 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 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 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 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 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 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 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 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 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 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 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 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 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 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 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 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 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 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 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 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10.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B. 第(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C. 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D. 第(4)(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E. 第(8)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1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 (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12.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 【答案】10. AD 11. (1)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 尽劳作的艰辛。表现了“我”对大地又爱又恨的情感。 (2)“鹅黄”指铺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 的艰辛,包含悲悯的成分。 12. (1)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2)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 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3)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 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 感。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根据文章的 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或者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 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表述错误;D 项 “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义。应该立足文本,放回原文中,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分析,最 后点明情感。如本题第一句,抓住“迷人”“折磨人”的对应,结合下文内容“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 是你劳作的对象”等,劳作的辛苦,大让人又爱有恨。第二句中“鹅黄实在是悲壮的”的理由是什么。考 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该句“鹅黄”“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 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鹅黄”指的是新秧苗的颜色。“新秧苗的颜色”怎么 是悲壮的呢?悲壮包括悲伤悲凉和壮观,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因 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 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 点睛: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解了这句 话的含意。如本题该句“鹅黄”“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无边无垠的鹅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 作,他们的劳作不停”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特色,结合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 烈中的抒情效果。多处运用反复手法。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 点睛:考生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审题,审清题目所问方向,然后通读全文,因为探究题型涉及的内 容基本是立足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使用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问题搜索答题区 间,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重新组织语言,分点罗列即可。如本题,问题是立足于整篇文章的“抒情 特色”,主要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特色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闻) 材料一: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 年,全国共有 30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 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 92.4%,夜间为 74.3%。31 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 标率为 87.7%,夜间为 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 58.9 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 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2011 年 3 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 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 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报告显示,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 占环境投诉总量的 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 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 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 21.0%,交通噪声类占 12.0%。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温香彩介绍,与大气、 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 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 是“民不告,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 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 9 部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 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 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 21 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 护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2015 年,上海市建立 起约 700 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 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 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身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 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 2015 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 35.4 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 35.3%。 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 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 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 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 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 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理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 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 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 7 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况,60 日内将办 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 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 倡议”。 当日上午 8 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 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 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 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管理处在市民 中调查,并和跳舞的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 7 点后开始,晚上 9 点前结束,每次跳舞时间不超过 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 60 分贝。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 6 支,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 呼吁,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文明。 (节选自《楚天快报》) 13.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 B. 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 问题。 C. 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受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求,保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 实行。 D. 人民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场舞比赛,跳舞的大妈们响应“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 屡遭投诉的现状。 1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二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噪声投诉问题的解决十分不易等 内容。 B. 材料一介绍了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材料二主要谈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 来的影响。 C. 材料二除了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外,更侧重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投诉总量的变化。 D. 从报道目的看,材料一侧重于从国家到地方防治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材料二侧重于解决环境噪声投诉 的问题。 E. 三则材料都关注了噪声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消息内容真实可信,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方式灵活 多变。 15. 在解决噪声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解决广场舞噪 音问题? 【答案】13. C 14. AD 15. 不同点:①材料二报道的重心在于加大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噪声污染问题的介入。②材料三报道的重心在 于从市民自身的角度自发配合解决噪声污染问题。 方法:①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等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了解投诉、调查并和广场舞爱好者协商解决办法。 ②广大市民积极拥护文明健身倡议。③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和时长。 【解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理解能力。A 项,“都比特大城市严重”不正确,文本说“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 但不是说所有的非一线城市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B 项,“已经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 题”不正确。D 项,“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于文无据。故选 C。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本题 A 项,“都比特大城市严重”不正确,文本说“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但 不是说所有的非一线城市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B 项,“已经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 不正确。D 项,“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于文无据。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 分析能力。B 项,“材料二主要谈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全面,投诉困难也是文章中的主要内 容。C 项,应为“更侧重报道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的问题”。E 项,“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 方式灵活多变”错误。故选 A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在解决噪声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三, 谈谈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个性化阅读能力。 本题第一问“在解决噪声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解答时通读材料一、二,在两 则材料中筛选出关于“解决噪声污染上的举措”,然后进行比较指出其不同之处。第二问“请结合材料三, 谈谈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通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三中关于广场舞噪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寒衣节”是中国传统民俗,10 月 31 日不少市民在街头祭祀先祖。为了确保“蓝天工程”, 西固区各街道社区以及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干部、网格员,走上街头一起开展“寒衣节”冬防工作。 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是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31 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固区兰苑建国宾馆周边 看到,陈坪街道的干部和网格员手里拿着清扫工具来回巡查,引导市民在祭祀区域烧纸,倡导居民在“寒 衣节”文明祭祀,在市民们祭祀完毕后,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焚烧后留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西固区陈坪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 30 日起,街道组织 300 多名干部和网格员上街巡查。在充分 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下,街道根据各社区、各网格实际情况,共设置 9 个集中祭祀点,并 张贴“集中祭祀点”标识。 在先锋路、福利路等其他街道社区,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 的黑色斑块。 今年劝导工作较往年顺利很多,大部分市民都表示积极配合,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还有 部分市民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蓝天工程”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自《兰州日报》) 材料二: 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文明祭祀: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每 逢清明节、寒衣节,全区就提早动手安排,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和微信微博等媒体发出倡议,并张贴公 告、标语,让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合理引导逐渐规范,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 民政等相关部门就在城区设置了 2 个公祭点和 4 个祭祀点,杜绝随意焚烧引发火灾;三是主题活动引领风 尚,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以来,每逢清明节、寒衣节,各个社区都会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鞠躬 默哀、敬献鲜花、抒写思忆等祭扫方式成为新风尚。 (摘自陕西新闻网) 材料三: 会议强调,从 10 月 30 日到 11 月 1 日期间,各部门要加大巡查执法和宣传力度,确保相关工作进一步 落实。民政部门是做好禁止露天焚烧祭祀用品工作的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公安、环保、建设、卫 计委、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是禁止生产、销售、焚烧祭祀用品的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要各自依法履行主 体职责。广阳区、安次区、廊坊开发区作为落实禁止露天焚烧的责任单位,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落实 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 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发挥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宣传教育的配合工作。 “我觉得市里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很好,作为商户,虽然收入会减少,但是倡导文明祭祀,拒绝 烧纸是利人利己的大事,我们举双手支持。”新开路上东升殡葬一条龙的老板张静告诉记者,自从他们接 到通知,就把纸钱返厂了,而且决定再不进货。碰到有客户来买纸钱,他们还提醒客户文明祭祀,希望他 们以后都不要再购买、焚烧纸钱。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能理解,以后我也会加入到义务 宣传的队列,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质提升的体现。”市民李宇说。 (摘自廊坊人民政府网) 16.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寒衣节”是中国祭祀先祖的传统民俗,兰州市西固区的做法可以说是既确保了“蓝天工程”,又尊重 了传统民俗。 B. 西固区陈坪街道增设 9 个集中祭祀点供市民使用,这是他们在充分尊重民风民俗和考虑居民情感的前提 下做出的临时决定。 C. 廊坊市执行“禁烧令”需要各部门依法履行主体职责,民政部门是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环保等 部门是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 D. 廊坊市商户普遍表示支持当地政府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政策,认为倡导文明祭祀,拒绝烧纸是利人利己 的大事。 1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兰州市西固区市民都愿意在指定的集中祭祀区域烧纸,有的开始采用鲜花祭祀等绿色文明祭祀方式,为 “蓝天工程”作贡献。 B. 兰州市西固区环卫局洗扫站及时安排调度小型冲洗车冲刷路面焚烧后的黑色斑块,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留 下的一堆堆黑色纸灰。 C. 市民群众摒弃烧纸等陋习需要一个过程,铜川市耀州区通过多项工作举措持续引导市民群众移风易俗、 文明祭祀。 D. 廊坊市按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做好禁止焚烧祭祀用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具体落实 相关工作。 E. 廊坊市大部分市民对“禁烧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有市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体现,也是市民素 质提升的体现。 18. 请比较三则材料,说说各地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方面的做法有哪些异同。 【答案】16. A 17. CE 18. 相同:倡导文明祭祀,拒绝随意焚烧。 不同:①兰州市西固区侧重于采取“劝导”方式,组织干部和网格员上街巡查,设置集中祭祀点等;②铜 川市耀州区侧重于采取“引导”的方式,广泛宣传,让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组织主题活动引领祭扫方 式新风尚;③廊坊市侧重于采取“禁止”的方式,加大巡查执法和宣传的力度,确保“禁烧令”落到实处。 【解析】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 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陈坪街道“增设” 不准确。C 项,从材料三“民政部门是做好禁止露天焚烧祭祀用品工作的牵头单位,工商、综合执法、公 安、环保、建设、卫计委、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是禁止生产、销售、焚烧祭祀用品的管理单位和职能部门” 看,此项所指有误,“民政部门”“工商、综合执法、环保等部门”的主体职责是“执行‘禁烧令’”的 说法过于宽泛。D 项,“全都”夸大、绝对。故选 A。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本题 B 项,陈坪街道“增设”不准确。C 项执行“‘禁烧令’需要各部门依法履行主体职责”说法过于宽泛。 D 项,“全都”夸大、绝对。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材料内容的把握 辨析能力。A 项,“西固区都愿意”于文无据。B 项,根据材料一,“配合环卫工人清理焚烧后留下的一堆 堆黑色纸灰”的是陈坪街道的干部和网格员。D 项,“廊坊市”扩大了范围,材料三限定为“广阳区、安 次区、廊坊开发区”。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速度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根据题目中信息筛选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甄别整合回答问题。本题解答时,通读两则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各地在引导市民文明祭祀方 面的举措。然后进行比较,指出他们的异同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 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 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 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 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 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 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 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 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 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 “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 “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 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 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 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 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 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 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 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 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 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 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 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 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 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 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 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9.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 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 的道理。 C.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D.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 会》的意义和初衷。 20.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 《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 特点。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 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 思考。 E.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的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 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21.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19. D 20. BE 21.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 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词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 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 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 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解析】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理解材料 相关内容能力。A 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B 项,材 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 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C 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 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故选 D。 【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相关内容要 点能力。A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 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 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 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故选 BE。 【2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的影响进 行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的最后两段“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 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 还有诗和远方”,诗词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感受诗意,这是节目对人生生活的作 用。材料二中“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这是 节目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是说“诗词大会”拉近了传统诗词 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 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明确指出此节目的魅力。材 料三的第三、四、五段提到,节目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方式的思考,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的一个 重要的影响。 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比如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可见答案来自这三则材料;然后到文中圈出介绍诗词大会特 点、影响、人们感受等语言,最后根据分值进行概括。可以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对文化 思考的影响等方面筛选作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 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 6 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 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 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 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 年,沈从文 15 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 域漂流了 5 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 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 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 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 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 最早载于 1922 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 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 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 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 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 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 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 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 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 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 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 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 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 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 20 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 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 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2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 6 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 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 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 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 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 5 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 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 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 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E. 本传记先总述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后分阶段具体介绍沈从文的坎坷成长之路,语言清新,结构严谨,为 我们描叙了一个有责任感、执着追求、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形象。 24.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答案】22. C 23. BE 24. 沈从文的确是边城的守望者 (1)形象守望。他的形象多像一幅简洁的画,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 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 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2)灵魂守望。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 他的墓碑,灵魂永远守望着边城。 (3)文学守望。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反映的是边城生活,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热点研究。 (4)精神守望。他那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善良的人性、唯 美的情操、勤奋的毅力、本城人的风貌,使沈从文具有伟大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解析】 【2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回避社会 矛盾”的理解有误,“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 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 【2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将两者进行比对。A 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 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的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 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本人生活以外自然生活的一本大书”。C 项,“他的早 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等”。一句有误,应是“他的早期作品 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D 项,“只要…… 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 素。 【2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这 是文意概括题。考生应依据作文的观点,这样可以直接到文中筛选内容,然后依据分值进行概括。文章最 后一段说“他的塑像坐落山端,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 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 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倒数第二段“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 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倒数第四段“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著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 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界的热点 研究。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 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依据这些内容然后从形象、灵魂、文学、精神等角度答题。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及模式,比如本题中,“作者认为‘沈从文 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这是对作者观点的评价,一般依从作者的 观点,然后到文中寻找依据。接着就要分析文章内容,把握大概层次,以确定答题的区域,从本文来看, 文章一到七段写其为文的经历,八到十一段写其影响,而本题的答案应在八到十一段。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 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25.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 间。 B. “胭脂”两句,作者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 “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空旷辽远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 上片第六句的“万斛”是说词人喝酒特别多,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忧愁。 E.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26.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25. BD 26. 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斜日” 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诗人愤 然发问“谁是中州豪杰?”词人用“五湖舟楫”中范蠡的典故,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 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范蠡,表达了退隐心情。④离别故 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抒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表达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以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解析】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的的能力。 B.“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错。“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 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D.“是说词人喝酒特别多,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忧愁”错。“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的意思是放眼 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句,以 “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妥比喻贴生动。 故选 BD。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能力。 答题时可抓住词中具体句子鉴赏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起首两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描写了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 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 过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 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表达了词人离别故士的愁绪。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 ,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 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下片中“谁是中州豪杰”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 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 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词人退隐心情表现 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 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 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 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 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 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 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 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 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 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 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 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 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8. 《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答案】27. BD 28. 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 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 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 【解析】 【2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B 项,“含了对二人同 为奸佞构陷的慨叹”无中生有;D 项,对“海浸城根老树秋”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有误。 【2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答题关键词“庸肤剥尽”“ 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赏 析诗句,从手法、意象、情感几个角度入手,注意结合全诗分析。 点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 现实。移情于物是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各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 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 扫。 29.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 与诗歌题目照应。 B. 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 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 “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 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 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 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 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 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30. 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案】29. CE 30. 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 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 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解析】 【2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 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 项,倚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酒杯而是作者, 并无拟人手法。 【30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山野村头的春景”,“思想感情”, “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手法、诗人的具体的情感。先要读懂全诗,再根据具 体诗句分析。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 歌题目照应。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 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颈联寓情于景,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 象。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 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尾联写诗人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 子,可以看出他此时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政治风波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其中“莫管”一句,看 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表明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 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 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 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 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 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 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3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 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 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 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 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32.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31. DE 32.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 喜爱之情。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 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31 题详解】 试题分析:D 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 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 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更可言”和诗后的注释“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分析诗歌的“诗 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的情感。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 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 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四、语言文字运用 33. 语句补写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大数据是-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 ① ,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 使用。人们能收集和处理到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② ,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 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 ③ ,而是参考答案, 只能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等待更好的方法和答案出现。 (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众所周知,茶叶中含有令人兴奋的咖啡因,喝茶能提神, ① ?研究表明,红茶冲泡后不仅有 咖啡因溶出, ② 。红茶前两次冲泡时,γ—氨基丁酸的溶出率明显高于咖啡因,只是到第三 泡后,咖啡因才高于γ—氨基丁酸。故而正确地饮用红茶,可以改善睡眠。另外,红茶中的 L—茶氨酸还对 改善骨质疏松、降低血压、预防老年痴呆等有益。红茶的生产技术和饮用文化均源自中国,但与欧、美、 俄以喝红茶为时尚不同,从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文化角度出发,中国人一直偏爱喝绿茶。然 而, ③ ,国人不应让红茶的价值再被“埋没”下去。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一种珍稀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 ?科学家对 此提出了多种假说。 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 ② 。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 大栌榄树也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 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 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 证: 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古人远比今人喜爱扇子,他们亲切地称扇子为“凉友”。对扇子“救人于酷暑”感恩仅是原因之 一, ① ,才是更重要的理由。《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拜《三国演 义》所赐, ② ;因仕女贵妇的把玩,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而折扇一把、衣袂飘飘,构成 了今人对古人“风流才子”的想象。芭蕉扇、羽扇、团扇、折扇……虽材质与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 异, ③ ,此“凉友”真“良友”也,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挥之处,身清爽,心安宁。 【答案】(1)①有时也会引起误解②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③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 (2)①但你是否知道喝红茶还能助眠②还会溶出有利睡眠的γ-氨基丁酸③从科学和健康的角度出发 (3)①大栌榄树为什么会消失(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是什么)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 能发芽③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4)①扇子上承载着超载器用的文化含义;②羽扇成了谋略和智慧的化身;③但扇出的凉风却是一样的清 爽。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方法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 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 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本题,①“是否被正确使用”可推测出在它之前有两种相反文意与其照应,所该 填写与前句“指导人们去理解”相反的文意。②由后句的关联词“所以”推出该空有关联词“因为”,再 由后句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推测出该空有“不完美”之意。后句的关联词“只是”看出该空有对 应的关联词“不是”,从后几句的“参考答案”“暂时”“等待更好的答案”看出,该空应该强调的是“最 终答案”。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语句即可。本 题文段主要讲述红茶有助于睡眠。有利于健康的功效。第①处根据后文“故而正确地饮用红茶,可以改善 睡眠”来填写。②处,根据“红茶前两次冲泡时,γ-氨基丁酸的溶出率明显高于咖啡因,只是到第三泡后, 咖啡因才高于γ-氨基丁酸。”来组织答案。③处,与前文“从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文化角度出发”项对 应。 (3)试题分析:这道题以补写语句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文段包括补写语句一共有六句话, 主要讲了三层内容,一是珍贵树种大栌榄树已灭绝,二是科学家提出了大栌榄树灭绝原因两种假说,三是 对“外来物种的入侵”这一假说的评论。在①之前是“……(大栌榄树)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在 ①之后是“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而句中的“此”就是①句的意思,也是承接“如今在地球上已 难觅踪影”一句而设的一个过渡句。据此推断,①句应该是一个问句:大栌榄树为什么难觅踪影呢?根据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和“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 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这两句话,可以推断,第②句是说“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的依 存关系的。而“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一句,是否定这种依存 关系的。第②句应该是先前“一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论”: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 发芽。第③句,是“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的两种结果。现在已 提供了一个结果:“如果被证伪,则 会被抛弃”,先要补添另一个结果,而且这个结果是与“被证伪”“被抛弃”相反的。第③处的句子也应 该是“如果被……则会被……”的句式。据此可以推断出第③句应该是:“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此类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语 句即可。①处,根据后文内容,此处是是一个总括句,总括说明扇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是古人所看重的, 所以此处填写“子上承载着超载器用的文化含义”。②处,《三国演义》中扇子,马上能想到诸葛亮的羽扇, 具体内容与“芭蕉扇让人联想到神仙的法力”“团扇则散发着贵气和脂粉香”相对应。③处,根据“虽材质与 工艺有别,趣味和风格各异,”推出填写内容为“但扇出的凉风却是一样的清爽。”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 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 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 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 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 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 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34. 图文转换 (1)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报道,请你站在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思考,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 究的问题。要求观点鲜明,表述简洁,语言连贯。 调查选项 调查结果 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 生活用品 名牌衣服、手机、电脑、MP4 70% 日常活动 生日会、老乡会、欢送会、庆祝会 95% 月费用 2000 元 65% 年费用 40000 元 58% (1)如果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站在一位商人的角度,观点是_______________,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线上扫地机器人价格区间销售情况示意图,请你把该图的主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表述准 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字(两个数字占一个方格)。 (3)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要,下面是“ofo 和摩拜单车月度和日均活跃用户 对比”图表,请根据图表内容写出统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 100 个字 (4)下面是“2016 鲁迅文化跑”路跑活动的 LOGO,请写出构图要素(除文字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0 个字。 (5)欣赏漫画《啼鸣学》,描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不超过 80 字。 【答案】(1)(1)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 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2)大学生已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 怎样到大学里去寻找餐饮、服装、高科技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巨大商机 (2)①2015 年,2000 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的销售比重最大。②到 2016 年,价格在 1000-1500 元的 中档扫地机器人销售量比重最大;2000 元以上的占比下降。③2015 年到 2016 年,700-1500 元的扫地机器 人销量在同比增加,而其他价位的销量在同比减少。 (3)两家的活跃用户都是从 2016 年 8 月起开始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摩拜单车新进入北京、深圳和成 都后当月的日均活跃用户增长非常明显。ofo,在 10 月走出校园之后增长加快,但是增速慢于摩拜单车。 (4)示例:LOGO 由鲁迅头像和奔跑的人组成,鲁迅的剪影透露出思想的锋芒,两个奔跑的人象征着鲁 迅精神薪火相传,整体体现了深厚的鲁迅文化底蕴和顽强拼搏、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 (5)示例:十二生肖中的鸡拿着一本《啼鸡学》站在中间讲解,其他生肖则围着鸡兴致勃勃地对着书 听讲解。讽刺社会上那些打着传播知识(或“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以及民众盲目跟风的现象(或:讽 刺社会上那种不看对象、不顾实际盲目施教以及民众盲目跟风的现象)。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换能力。图表转化题,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第二、归 纳认读结果。本题根据表格中数据,分别站在教育工作者和商人的角度谈谈他们的看法。注意教育工作者 看到的问题和商人看到问题角度是不同的,商人是为了获利,教育工作者是引导 大学生健康成长。 点睛:对于图表转化题,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 式 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 曲线图要抓住 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 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 后逻辑顺序等。 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 这可 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 起提示作用。③把握 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 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 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 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 求了。 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在反映事物变化或规律时,选用词语要准确。 (2)试题分析: 本题是表文转换题,题目要求用简洁把图中图的主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表述时要说 明表内容是什么,数字说明什么。比如本题的表是“线上扫地机器人价格区间销售情况示意图”,那么各个 时间段的销售情况如何,根据表格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换能力。图表转化题,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第二、归纳认读结 果。本题要求根据图表内容写出统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不超过 100 个字。解答是整体观察图表,根 据图表中数据变化总结出结论,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表述时,不要超过 100 字。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中徽标题。此类题一个要求描述画面内容,一个要说说寓意。描述画 面内容:描述画面由什么要素构成,注意顺序: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外到内,注意形态特征。像什么。 解释寓意特点要巧联想。扣住行业内特点,注意与标志的象征意义相联系。比如本题画面主题由鲁迅头像 和奔跑的人组成,画面下方是“2016 鲁迅文化跑”。然后简述鲁迅头像和两个奔跑的人象征什么,最后总体 指出该徽标寓意。 (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漫画类图文转换。说明图画内容时,要按照画面构成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如果 没有内在关系,则考虑按照由左向右、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侧重把画面中的有效信息交代得清晰完整, 思考寓意时应把握画面信息的内在逻辑关系,用精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本题漫画中内容是:十二生肖中的 鸡拿着一本《啼鸡学》站在中间讲解,其他生肖则围着鸡兴致勃勃地对着书听讲解。讽刺社会上那些打着 传播知识(或“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以及民众盲目跟风的现象(或:讽刺社会上那种不看对象、不顾 实际盲目施教以及民众盲目跟风的现象)。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