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词鉴赏“诗论”题
在近年的古代诗词鉴赏阅读中,出现了一种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命题形式,那就是对诗
歌进行二次鉴赏与评论。什么是二次鉴赏与评论呢?这指的是在诗词阅读中,题目涉及了前
人关于这首诗歌的评述,要求考生对前人所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题不但能考查学生对该
诗词的理解,而且能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一、了解“诗论分析”题的命题特点,
二、明确答题要求、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考情解读
(2011·北京)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 分)
(2011·辽宁)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
“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13·江苏)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
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 分)
(2013·湖北)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
简要赏析。(5 分)
(2014·辽宁)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2015·全国 II)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
析。(5 分)
…… ……
1、命题要求:分析前人的评价(有时需要先表态)
2、命题方向:语言、内容、情感、主旨、手法……
三、典例分析:
2010 江苏)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 分)
审题点拨
答题点拨
组织答案
2
“诗论题”答题步骤:
①读懂诗歌内容,把握情感主旨;
②读懂评价内容,明确答题角度;
③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评价内容。
真题试做 2013 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
诗作简要分析。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9~10 题。
点绛唇·试灯夜①初晴
南宋·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①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
10.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
请结合词作赏析。(6 分)
归纳总结
◎提问方式:
某人(或某著作)评价本诗“……”,请结合诗 歌内容简要赏析 。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某诗人“……”特点的?
诗论题特点:
1、不直接提出问题,需答题者分析问题角度;
2、灵活多样,是各种题型的变体
3
变体试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
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
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注]崔与之:南宋名臣,广东人。此词写于词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当
时,淮河秦岭以北的大片国土,尽沦于金人之手。
吴世昌《词林新话》评此词称:“此词直逼稼轩。”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答题准备
当堂巩固
(2019 宿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骅骝:赤色的好马。 ②歘见:忽见。
(2)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 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作具
体分析。(6 分)
(2018 开学学情调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⑵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 分)
4
诗论练习
一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5 分)
二 (2018 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
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
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 分)
三 春游①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②年最少,青草妒春袍③。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指
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年轻时有经世大略,后官至征西将军、荆州刺史,世称庾征西。
③《古诗》:“青袍似春草。”
15. 名家评论此诗格调高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5
四 登鹊山①
陈师道②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①鹊山:因扁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③济
泺(luò): 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青徐:指青州和徐州。⑤医卢:这里代指名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想到舜禹。
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
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15.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6 分)
五(2013 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
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
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 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
赏析。(5 分)
六、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
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
6
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七、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
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6 分)
八、
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浦:水边。 别浦:天河、银河。 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
处。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
故事(《本事诗》)。暗指自己与眷念的女子不能团圆。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这里
指诗人曾经欢遇的女郎。 更:《全唐诗》校“一作又”。 一秋:一年。
16. 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徐文长评本诗末二句:“一篇之妙,全在此结。”对此,你怎
样理解?请结合诗作加以赏析。(6 分)
7
参考答案:
一
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托流莺以自伤身世(2 分)
用流莺的漂荡无依来写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1 分)
用流莺的巧啭来写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1 分)
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无期的深沉伤感(1 分)
答案评析:
①以物喻人,以流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抒发诗人对前途的迷茫;
②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愁苦而是借流莺抒情。
二参考答案:
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
情感抒发。(2 分)
(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
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
放之风。(2 分)
(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
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 分)
三
参考答案
15.①以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以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以春天的蓬勃衬托青
春之美好,色调明丽,节奏欢快;
②着力塑造了踌躇满志、壮怀激烈的青年形象,英气逼人;
③运用典故,以庾翼自比,寄寓诗人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之豪情气概,意蕴高远。
四参考答案 14.D(“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
趣”的代表之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15.①寓情于景。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青
徐两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②含蓄蕴藉。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
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共 6 分。)
补充:1)这道题答题有三个角度:第一,从“情与景”的角度(寓情于景等)展开,第二,
从抒情主人公角度(心理、情感等);第三,从语言赏析即用词的角度,比如,动词、叠音
词等。
五、参考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
的愁绪。(3 分)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
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
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
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5 分)
六参考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
8
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七、参考答案(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
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
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
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
“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
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
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评价的语句。本题中“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
作旷达语。”意为“絮飞花落”一般是用来表达“伤春”之感的,而本词却写得“旷达”。所以解题
时要围绕本词的意象“絮”“花”来分析,看是否表现了“旷达”之情。其实也就是鉴赏情与景的
关系。
参考答案
①尾联对比抒情。诗人暗自将己身同牛郎织女的遭遇做对比,指出他们尚可一年相会一次,
而诗人与恋人却是相见无期,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之情。
②“秋”字意味深长。着一“秋”字,令人仿佛感受到瑟瑟秋风,丝丝凉意,又勾勒出诗
人独立风中、满是怅恨的落寞形象,让情感更深沉;
③用语平谈却藏情行间。平淡中蕴含无穷孤寂与凄凉,有余味不尽之感。
(答用典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