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砥砺足千日 紫电龙光助鹰扬
东 2018 级高三学年 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往往来自史书和思想著作。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古
典文学也在始终记录着民族的心路历程。邓绍基先生说:“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的爱国思想等种种民族精神,
其源头大抵来自古老的、有着深沉积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但就实际影响和效果而言,古典文学在民
族精神的建构方面起着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或言论集所不能代替的伟大作用。”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价值取向的评判最终取决于一种文化追求。这种文化一方面来自历史,一方
面来自现实。来自现实的主要是唐代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诗人视野宽广、胸怀开放、胆气豪壮的恢宏气
度和蓬勃朝气。来自历史的主要指汉代精神,尤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例如,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李
广威震边塞爱护士卒,窦宪抗击强敌勒石纪功,霍去病先国后家无私奉献,马援为国献身一身正气……这
些英名和事迹载于史书中,但一经唐代诗人写进诗歌,便和唐代精神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对
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汉代傅介子计斩楼兰在《汉书》中的记载颇为精彩,
而在唐代边塞诗中,“计斩楼兰”的典故成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报国的代名词,光大了汉代傅介子的精神。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张仲素:“功名
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读读这些诗句,就会明白唐边塞诗人是怎样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将汉代
军伍精神提升为一种文化的。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在唐代边塞诗中被反复高唱,可以
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唐代边塞诗在吸纳了汉代军武精神之后,形成了融合汉唐文化精粹的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涵
主要包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时代同步;
个人的穷达哀乐微不足道,国家利益和民族兴亡重于千钧。诸如投笔从戎、先国后家、奔赴战场、保卫边
疆、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体现出来的汉唐文化精神,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取材于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皆信手拈来,
妙入诗歌。
荆轲只身赴秦的侠义精神受到宋人敬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兼有送别之悲与刺
秦之壮,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隔代回响,在送人使北、送人戍边诗中寄托慷慨,悲悯英雄。出使西域的班
超亦备受推崇,原因有三:一是投笔从戎、效力疆场的人生选择,二是不畏艰险、万里出使的外交推进,
三是威震远域、万里封侯的价值实现。落实到边塞诗创作,则题旨有差:一是借英雄自我审视,如司马光
“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二是抒发失意郁结,如王令“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三是
鼓励他人建功立业,如孔平仲“古今将相皆无种,好取班超万里侯”。与众人稍异,苏轼《获鬼章二十韵》
虽以“边帅汉班超”肯定边功,却更主张“奇功勿再要”,叮嘱慎用武力。
伏波将军马援平南有功,亦为宋人所重。最推崇马援南治边略的当属刘敞《伏波》,惜其身死蒙冤,歌
其壮心不衰。注目禁卒驻戍艰辛,遥想马援平边之难,诗人遂以“将军马伏波”“频献凯旋歌”追念英雄,
祈愿和平。除却刘敞,曾巩“捷如马援不得志”,郭祥正“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上述伏波颂歌,
均胸怀边事,追念英雄,有务实之征。
北宋边塞诗用典,并不限于怀想英雄,亦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中寄托理想,并在边
塞诗中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同。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充分体现了宋人以政
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
(取材于丁沂璐《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计斩楼兰”的典故在王昌龄、李白等人诗句中所表现的军武精神,感召唐边塞诗人将汉代军武精神提
升为一种时代文化。
B. 北宋边塞诗十分广泛地征引有关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方面的典故,往往以信手拈
来的方式妙入诗歌。
C. 汉代精神的核心是汉代军武精神,但其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则只有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和传
播而得到发扬光大。
D. 北宋边塞诗以“折冲樽俎”的典故寄托理想,借此表达出的特定价值认识充分体现了宋人治理边政的政
治理性和务实精神。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绍基先生的见解,可以被视为两则材料引述古典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事迹、边塞诗人诗句作为各自论
据的共同原因。
B. 对于班超出使西域,唐代边塞诗人着眼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北宋边塞诗人则推崇其人生选择、外交推
进、价值实现。
C. 唐代边塞诗人所表达的对汉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追求,跟材料二中北宋边塞诗对折冲樽俎的推崇明显不
同,令人深思。
D. 两则材料都大量征引有关诗句等,彰显了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借助文采突出论述效果和增强观点说服力
的普遍性特点。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北宋边塞诗作者对自身“智勇功名”追求的消解,表现了当时宋人务实的精神。
B. 北宋边塞诗对汉唐边塞诗的征战题材多有所承袭,但其中的尚武主题则多被削弱、移位。
C. 北宋边塞作家中,有的曾亲至边疆,但有的缺乏经历,其创作则几乎全凭想象。
D. 北宋边塞诗援经据典虽然广泛,却多择取契合边事的常典,对症下药,务求言所欲言。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感召唐边塞诗人将汉代军武精神提升为一种时代文化”错误。结合材料一第 2 段,偷换概念,应为“诗
句中所表现的时代精神”。
B.“往往以信手拈来的方式妙入诗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 1 段,文中说的是“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
广泛,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皆信手拈来,妙入诗歌”,“往往”的限
定曲解原意,文中是“皆”,同时“以……方式”无中生有。
C.“汉代精神的核心是汉代军武精神”错误。材料一第 2 段说“另一方面来自历史,主要指汉代精神,尤
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选项忽略“主要”“尤其”等词语;“只有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和传播而得到发
扬光大”,文中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彰显了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借助文采突出论述效果和增强观点说服力的普遍性特点”错误。从文中来
看,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不以讲求文采为要,其引用有关诗句等的目的在于使说理充分、增强观点说服力,
同时“普遍性特点”的归纳错误,文中只是列举了部分研究类文章,只能说明这些文章有这特点,不能上
升到“普遍”的高度。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谈北宋边塞诗中用典的情况以及用典的目的,观点在最后一段“北宋边塞诗用典,并不限于怀想
英雄,亦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中寄托理想,并在边塞诗中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
同。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充分体现了宋人以政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理政的美好
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由此可知,北宋边塞诗用典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怀想英雄”,二是“寄托理想,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同,即以政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
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
A.“务实”契合北宋边塞诗用典的第二个目的。
B. “尚武主题则多被削弱、移位”与北宋边塞诗用典第二个目的“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
中寄托理想”契合。
C.是说北宋边塞诗作家如何创作,与北宋边塞诗用典的目的不合。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择取契合边事的常典,对症下药,务求言所欲言”与北宋边塞诗用典的情况契合。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最根本的社会和政治理念“越来越不屑”,而抗疫成
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
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的民调发现,中国青年望向西方的目光已经改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 5 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
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 8.1%;选择“平视”者有 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 41.7%。在过去数
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
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
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
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
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和“中国脱贫
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 37.6%和 30.3%,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的受访者
有 27.4%。值得一提的是,经过 5 年时间,“平视西方”的受访者群体中,超八成将中国在防控疫情中的表
现列为中国“平视”西方的代表性事件。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
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 2021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 年 4 月 20 日)
材料三: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最近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
文,专门驳斥了“对华接触失败论”,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经验,抹杀了中美合作对于美方的战
略价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年轻人对中美合作遏制疫情的前景作客观解读。艾利森试图告诫美国决策者,美
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成事实,保护美国利益最好的方式是正视现实,而中国在全球化中正在发挥积极和不
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继续拒绝与中国合作,诸如防范军事危机、阻止气候
变化、遏制疫情、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和控制金融危机等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的化解就无从谈
起。
承认世界丰富的多样性既符合现实主义正视现实、尊重规律、追求明智而审慎的利益的要求,也满足
自由主义开放包容、追求人类和谐进步的需要。艾利森的文章指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故意忽视的事实,即
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切实保护,符合《世界人权宣言》
所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摘编自黄海涛《合作共赢才是美国对华战略的理性选择》,《光明日报》2021 年 03 月 15 日)
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
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
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
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
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调动全球资源,打赢疫情阻击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4. 下列对“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民调结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西方国家的感觉上,中国年轻人选择“俯视”的比例远高于“仰视”,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底气源
于祖国的飞速崛起。
B. “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和“医疗卫生”被过半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
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C. 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使得西方国家在可以借鉴中国“社会治安”领域经验方面的比例,远高
于中国且居高不下。
D. 中国青年眼中的中西方互鉴经验的领域及其排名,反映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能对西方作出基
于事实的公正评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利森认为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他的观点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经验的领域情况统计结
果的方面得到相关证实。
B. 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特别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
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C. “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与“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两个结论,明确体现了
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 中国坚持以正确义利观为导向并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艾利森则为化解涉及美国核心利
益的问题强调国际合作。
6. 结合材料看,“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要点:①西方国家在疫情防控领域出现失败;②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
③西方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和短板。④西方国家拒绝在遏制疫情方面与中国合作;⑤西方国家
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很)不够。(关于第⑤点:图表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西方国家需要借鉴中国医疗
卫生领域的经验)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使得西方国家……远高于中国且居高不下”错误,原因概括不全,从
材料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来看,“远高于”的原因还应有“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
失败”等;“居高不下”于文无据,这一判断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文中只能看出远高于中国。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明确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错误,材料一提到“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材料三提到“艾利
森的文章指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故意忽视的事实,即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这
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切实保护,符合《世界人权宣言》所设定的目标和宗旨”,并没有提到这二者和传统文
化之间的关系,材料四提到“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这里说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现出的正确义利观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弘扬。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
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
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可知,西方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失败让中国青年的西方观改观。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
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可知,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让中国年轻
人对西方态度转变。
结合材料三“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经验,抹杀了中美合作对于美方的战略价值,严重影响了中国
年轻人对中美合作遏制疫情的前景作客观解读”可知,西方国家拒绝在遏止疫情方面和中国合作,这影响
中国年轻人对西方的态度。
结合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图表显示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西方国家需要借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经验,这说
明西方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不够,影响中国年轻人对西方的态度。
同样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经过数据的比对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和短板。
这些都影响中国青年西方观的改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鞋匠老谢
陈志江
小区门口有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下面有个补鞋的小摊子,那是补鞋匠老谢的地盘,多少年了,
几乎都是他这一个小摊子独占了这一带的补鞋生意。
曾经也有过一个补鞋匠眼红老谢的生意好,心痒难耐,就在老谢旁边摆起了摊,但顾客都是奔着老谢
去了,新来的那位同行门可罗雀,两天之后,就自动消失了。后来逢人就说,老谢这人有邪术,说不定是
在顾客身上下了蛊呢,不然怎么那些顾客都只帮衬他的摊子呢?
这话传到老谢耳中,老谢只是摇摇头,淡然地一笑。
其实,老谢哪会下什么蛊?只是手艺好一些,经他手修补过的鞋子,美观,耐穿,价格又比别人便宜
些,所以老顾客都愿意帮衬他。
老谢不但手艺出名,他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身上长年穿的是那一两套灰不溜丢的衣服,吃的喝的,
都是从出租屋带来的,舍不得掏钱去买那些十几元一份的快餐。菜很简单,通常是一只煎鸡蛋,一点青菜,
或者一点咸菜,偶尔出现几片肉,那一定是过什么节日了。
“老谢,你一天挣的也不少,就不要太难为自己了,买点好吃的犒劳犒劳自己吧。钱财嘛,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熬坏了身子。”退休已几年的老校长邓伯跟老谢是老熟人了,说话就很直接,也不
怕伤了他的自尊。
“嘿嘿,吃得再好到头来还不是要拉到茅坑里去!我们这种手艺人,没那么多穷讲究,能混个肚儿圆
就不错喽。”老谢憨厚地笑着,摇着头,一头花白的头发随着脑袋在晃动。
邓伯就摇头叹气,这个老谢,真是钻进钱眼里了。
说归说,不远处大排档里飘出的炒菜香味还是会常常勾起老谢肚子里的馋虫,但老谢忍得住,他的钱,
要留着有大用处呢。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下大雨的时候,到处漏水。老谢做梦都想把那破屋拆
掉,建一幢两层的小楼房,住着舒坦,在乡亲面前也倍有面子。
每天收了摊子,回到出租屋点算一天收入的时候,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在他面前仿佛就是一块块青
砖、一包包水泥。
到了年底,就攒够钱建房子了。他喜滋滋地盘算着。三年没回家过年了,总是舍不得花钱买车票回去,
老伴在电话里都抱怨好几回了,说七十多岁的老娘天天念叨他。老谢决定了,今年一定回去过年,顺便把
房子建起来。
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这里摆摊呢,或许就不再来了,在家耕地种田也不错,老伴一个人侍弄
家里那几亩田地也挺不容易的。
心里有盼头,日子就过得飞快,转眼就到年关了。邓伯今天经过老谢小摊子的时候,看见老谢嘴角含
笑,很惬意的样子,就在他身边的马扎上坐下来,问:“老谢啊,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呀?见人就笑眯
眯的,捡到钱了?”
老谢一张核桃样的老脸舒展开了,说:“我心里乐和呀,比捡到钱还高兴呢,明天就坐车回老家过年
了。哎呀,都三年没回去了,家里都不知道变成啥样喽!呵呵,小孙女都六岁了,三年没见,不知道还认
不认得我这个糟老头子呢?真想听她脆脆地叫我一声爷爷呀!”
“那啥时候再来呢?习惯了每天找你唠嗑,你这一走,日子就寡淡无趣了。”
“说不准呢,这次回去把新房子建起来,或许就不再来喽。”老谢的语气里有自豪,也有发自内心的
留恋。
邓伯比他还要高兴,这些年总是听老谢念叨房子的事情,现在终于快梦想成真了,真替他开心。
第二天,邓伯送他到了高铁站,分别的时候,邓伯紧紧地握着老谢的手,说:“新房子建好后,记得
多拍几张照片发给我,让我也乐和乐和。”
老谢鸡啄米一样点着头。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老谢的补鞋小摊又悄然出现在大榕树下。
“咦,老谢,新房子建好了?”邓伯很意外。
“没建成哪。”老谢有些难为情,那模样,好像谎言被戳穿了一般。
邓伯的脸上写满了问号。
“村小学破得不成样子,我把钱拿去修学校了。我的小孙女在村小学读一年级呢。”老谢依然是带着
那样憨厚的笑容,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原载 2020 年第 4 期《小小说家》)
相关链接: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微型小说是重叙述的,篇幅的限制使其无法像中、长篇小说那样多描写、多
旁逸斜出之笔,它更加倚重的是一个镜头、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心灵感悟的一个
瞬间。因此,它必须精粹地叙述一个片段、精巧地雕琢小物件、小道具,精心演绎其间获得的旨趣与感悟,
以求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瞬间照亮思想。这是微型小说文体的规定性。
——卢翎,中国小说协会秘书长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谢能独占附近的补鞋生意,实质上是因为他的手艺、价格所体现出的服务讲诚信、收费讲分寸的经营
态度受到老顾客们认可。
B. 将画横线句的感叹号改为问号,能增强戏谑的轻松语气,也能细致、含蓄地表现老谢不舍得“犒劳自己”
的想法与憨厚的性格。
C. “村小学破得不成样子”照应前文“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的伏笔,这种情节上的含蓄关联增
强了小说叙事的艺术性。
D. “骆驼祥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补鞋匠老谢”三个小说标题,不都能表明主人公身份和特征,但
前两者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8. 老谢当初“做梦都想”的是“回去把新房子建起来”,回去后却放弃梦想而“把钱拿去修学校了”。请
结合小说内容,分别简析小说写老谢“做梦都想”和“放弃梦想”的作用。
9. 结合“相关链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是如何“精心演绎其间获得的旨
趣与感悟”的。
【答案】7. C 8. (1)做梦都想:①表现了进城自谋生计的农民老谢,希望以节俭和辛勤劳动致富,进
而改变贫困生活的朴素愿望,②肯定农民通过艰辛努力消除生活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美好追求。(2)放
弃梦想:①表现了农民老谢希望后辈子孙凭借好好读书摆脱贫困(困境)的美好愿望;②突出了老谢作为
家乡的老一辈,助力家乡小学校条件得以改善、家乡小学生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奉献情怀与担当精神;歌颂
了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美好追求。
9. ①展示了故事中的“一个片段”;②通过对邓伯动作、细节、语言的描述,表现了他看重情义、乐于助
人、善良诚恳的特点;③用邓伯正衬了老谢的质朴(都是好人);④“高铁站”,暗示出城乡生活水平存在
差异(社会环境特点),使老谢打工致富后回家的愿望合情合理;⑤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人好、事好、未
来才好”的内涵。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照应……”错误,伏笔和照应之间需隐含因果,而“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和“村小学
破得不成样子”都表现了“老谢”家乡的贫穷和落后,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先看老谢“做梦都想”的事情以及他为了这事情所做出的努力。
由“他的钱,要留着有大用处呢。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下大雨的时候,到处漏水。老谢做梦都
想把那破屋拆掉,建一幢两层的小楼房,住着舒坦,在乡亲面前也倍有面子”可知,老谢家的房子破旧,
生活贫困,而他的梦想是建两层的小楼房,这是老谢的愿望;由“他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身上长年穿的
是那一两套灰不溜丢的衣服,吃的喝的,都是从出租屋带来的,舍不得掏钱去买那些十几元一份的快餐。
菜很简单,通常是一只煎鸡蛋,一点青菜,或者一点咸菜,偶尔出现几片肉,那一定是过什么节日了”“每
天收了摊子,回到出租屋点算一天收入的时候,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在他面前仿佛就是一块块青砖、一
包包水泥”“到了年底,就攒够钱建房子了”“今年一定回去过年,顺便把房子建起来”可知,老谢为了
实现愿望而辛勤劳作并节俭度日,所以老谢做梦都想的事情表现出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节俭改变贫穷
生活的愿望,而作者在写老谢这一梦想的时候表达了对农民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行为的肯定。
再看老谢放弃梦想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的意义。
由结尾“‘村小学破得不成样子,我把钱拿去修学校了。我的小孙女在村小学读一年级呢。’老谢依然是
带着那样憨厚的笑容,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可知,老谢放弃建房,而把钱拿去修学校,让孙女
读书,如果说老谢辛勤劳作的目的是改变生活,那么修学校让孙女读书也是想要改变贫困的方式;如果说
老谢代表老一辈的话,那么小孙女就是家乡的未来,老谢的行为展现出老一辈为了家乡的教育而奉献自己
的力量以及承担自己的责任的精神,而助力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改变家乡的现状,所以作者通过老谢的这
一行为表达对农民建设家乡的美好追求的歌颂赞美。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分析作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链接中句子的意思。
“它必须精粹地叙述一个片段、精巧地雕琢小物件、小道具,精心演绎其间获得的旨趣与感悟”,这是说
小小说借助“一个片段”“小物件”“小道具”来演绎“旨趣和感悟”。
然后分析文中的划线句,看这句话写了什么,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体现什么旨趣感悟。
“第二天,邓伯送他到了高铁站,分别的时候,邓伯紧紧地握着老谢的手,说:‘新房子建好后,记得多
拍几张照片发给我,让我也乐和乐和’”,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邓伯,写邓伯送老谢到高铁站的情景,
这是一个片段;在这个送别的片段中,写邓伯的动作、语言,“紧紧握着”以及叮嘱老谢的话让我们感受
到邓伯对老谢的情意,邓伯把老谢送到高铁站让我们感受到邓伯的乐于助人、热心,邓伯对老谢的叮嘱可
以看出邓伯真心为老谢感到高兴;从这送别的场面可以看出邓伯是好人,是热心人,而本文的主人公是老
谢,邓伯是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所以邓伯对老谢起到衬托作用;送别的地点是高铁
站,而上文写到老谢家乡的房子破旧,下文写到学校破旧,二者形成对比,反映出城乡生活的差距之大,
这就让老谢打工致富后回家的愿望合情合理;送别的场面可以看出人好,建房改变家中旧貌,这是好事,
而结尾建学校则意味着未来更好,所以这一段高铁站松北可以更好地凸显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彰,京兆..富平人也。彰倜傥有胆气,粗知文义,善弓矢,乃策名..从军,事安禄山,以军功累迁至
左卫员外郎将。
安禄山叛逆,彰感激忠义,思立名节,乃潜谋归顺。会中官杨万定监滑州军,彰遂募勇士善于水者,
俾乘夜涉河,达表奏于万定,请以所管兵马及州县归顺,万定以闻。自禄山构逆,未有举州向化者,肃宗
得彰表,大悦,赐书慰劳。思明遣所亲薛岌统精卒围攻之,彰乃明示三军,晓以逆顺,众心感附,溃围而
出,遂以麾下随万定入朝。肃宗深奖之,礼甚优厚,拜御史中丞。及史朝义灭,封霍国公。
彰在职,以身励下,一志农战,内检军戎,外牧黎庶,法令严酷,人不敢犯。数年间,田畴大辟,库
藏充积,岁奉王税及修贡献,未尝暂阙。时犬戎犯边,征兵防秋,彰遣属吏部统营伍,向二千余里,甲士
三千人,率自赍粮,所过州县,不犯秋毫,识者称之。临终,手疏辞表,诫子以忠孝守节,又举能自代。
上览表嗟悼久之,特下诏褒美。
子建,累转至右龙虎军使。德宗以泾原兵乱,出幸奉天,建方教射于军中,遂以四百人随驾..为后殿..。
贞元五年三月,以专杀不辜,德宗念旧勋,特容贷之。复陈诉,词甚虚罔,遂贬旋州,卒于贬所。
运为东都留守将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杜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亲事将武金鞫之。金笞
箠运从者十余人,一人笞死,九人不胜考掠自诬,竟无赃状。既竟,以曾捕人于家,配流死于归州,众冤
之。
通,元和中为宿州刺史。每与贼战,必虚张虏获,得贼数人,即为露布..上之;如有败衄,即不敢上闻。
十四年,征为右卫将军,制下,给事中崔植封还制书,言通前刺寿州失律,不宜遽加奖任。宪宗令宰相言
通父有功于国,制命方行。长庆初,卒。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为东都留守/将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杜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亲事将武
金鞫之/
B. 运/为东都留守将/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杜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亲事将武
金鞫之/
C. 运/为东都留守/将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杜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亲事将武
金鞫之/
D. 运/为东都留守将/逐贼出郊/其日/有劫转运绢于道者/杜亚以运豪家子意其为之/乃令亲事将武
金鞫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汉京畿行政区划名,为三辅即京畿地区三个职官所管辖的地区之一;后世也称京都为京兆。
B. 策名即“策名委质”,是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的省说;也用以指报名参加科举考试或科试及第。
C. 随驾,即随銮,指臣下随帝王出行;后殿,指行军时居队伍尾部。二者均属随侍皇帝的专用词语。
D. 露布指不缄封的文书;也可指军旅文书,如特指晓谕、声讨等檄文,或泛指捷报、布告类的文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彰心存忠义,有胆有为。安禄山反叛后,他感奋激发于忠义名节,派人将归顺的奏章送达杨万定,
又击溃史思明的围攻归附朝廷。
B. 令狐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他以身作则,专心管理农战与百姓,整肃军务和法令;垦田、积贮、赋税、
进贡和军队管理上成绩突出。
C. 令狐彰的儿子品质有异,遭遇不同。建因有恶行而死在贬所,通有劣迹但没有受到相应惩罚,运因执法
时捕人于家,最终死在归州。
D. 令狐彰略知文章义理,但疏于教子。令狐通被授官遭到给事中崔植强烈反对,建、运为错误付出巨大代
价,都是家教缺失带来的后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禄山构逆,未有举州向化者,肃宗得彰表,大悦,赐书慰劳。
(2)甲士三千人,率自赍粮,所过州县,不犯秋毫,识者称之。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自从安禄山反叛,还没有用整个州归服朝廷的叛将,肃宗得到令狐彰(请降)的奏章,非常高兴,
赐给他回信抚慰他的辛苦。
(2)战士三千人,一律自己携带粮食,所经过的州县,没有损害百姓丝毫利益(秋毫无犯),受到了有见
识者的称赞。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次子令狐运担任东都留守将领,驱逐反贼到了郊外,那天有在路上抢劫转运绢帛的人,杜亚认为令
狐运是豪富人家的子弟,猜想是他抢劫了转运的绢帛,就命令亲近的将领武金审查此事。
“东都留守将”作动词“为”的宾语,偏正短语,中心语“将”,“东都留守”作定语,之间不可断开,
排除 AC。“杜亚以运豪家子”中“杜亚”为主语,谓语动词为“以”(认为),“运豪家子”作宾语,独
立成句;“意其为之”中承前省略主语“杜亚”谓语动词为“意”(猜测),“其为之”主谓短语作宾语,
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二者均属随侍皇帝的专用词语”错误,“后殿”不属于随侍皇帝的专用词语。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D.“建、运为错误付出巨大代价,都是家教缺失带来的后果”说法欠妥。根据原文信息“临终,手疏辞表,
诫子以忠孝守节,又举能自代”,可见家教并不缺失;“金笞箠运从者十余人,一人笞死,九人不胜考掠
自诬,竟无赃状。既竟,以曾捕人于家,配流死于归州,众冤之”,可见令狐运并没有犯错,是有冤情被
配流而死。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构逆”,反叛;“举”,整个;“向化者”,归服朝廷的叛将;“书”,信。
(2)“甲士”,战士;“率”,一律;“赍”,携带;“秋毫”,丝毫。
参考译文:
令狐彰,是京兆富平人也。彰豪爽洒脱有胆识气魄,略知文章义理,擅长弓箭(武艺),于是就报名从
军,追随安禄山,凭借军功多次升职为左卫员外郎将。
安禄山反叛后,令狐彰感奋激发于忠义,希望树立名节,就暗地谋划归顺朝廷。正值中官杨万定监管
滑州军队,令狐彰就招募善于游泳的勇士,让他乘着夜色游过河,把写给皇帝的奏章送达杨万定,请求用
所统管的兵马和州县归顺朝廷,杨万定向皇帝呈交了(令狐彰)的奏章(使皇帝得知)。自从安禄山反叛,
还没有用整个州归服朝廷的叛将,肃宗得到令狐彰(请降)的奏章,非常高兴,赐给他回信抚慰他的辛苦。
史思明派遣信任的薛岌统率精兵围攻令狐彰,令狐彰就明确告诉三军,把叛逆和归顺的道理讲清楚,众人
感动而追随他,击溃围攻而逃出(突围),于是他带领部下追随杨万定投奔了朝廷。肃宗特别奖赏了他,礼
遇非常优厚,任命他为御史中丞。等到史朝义被消灭,令狐彰被封为霍国公。
令狐彰任职,以身作则激励部下,专心管理农耕和战事,对内检查军队,对外管理百姓,法令严酷,
人们不敢触犯。数年之间,大规模开辟了田地,府库充盈,每年交给国家的赋税和献上的贡品,不曾有过
短缺。当时犬戎侵犯边地,国家征兵防备犬戎南侵,令狐彰派属官统率军队,奔袭二千余里,战士三千人,
一律自己携带粮食,所经过的州县,没有损害百姓丝毫利益(秋毫无犯),受到了有见识者的称赞。临终时,
亲手写了辞职称谢的奏章,告诫儿子凭借忠孝坚守节操,还举荐贤能者代替自己。皇帝看过奏章后叹息感
伤了很久,特地下诏褒扬赞美他。
长子令狐建,多次升迁调任右龙虎军使。德宗因为泾原战乱,出京去奉天,令狐建正在军中教射箭,
于是率领四百人的军队跟随皇帝并走在队伍最后。贞元五年三月,因为擅自杀死无辜的人,德宗念及他过
去的功劳,特别宽恕了他。他再次陈诉情况,词语非常虚假,于是被贬到旋州,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次子令狐运担任东都留守将领,驱逐反贼到了郊外,那天有在路上抢劫转运绢帛的人,杜亚认为令狐
运是豪富人家的子弟,猜想是他抢劫了转运的绢帛,就命令亲近的将领武金审查此事。武金刑讯令狐运的
部下十多人,一人受刑而死,九人忍受不住拷打被迫承认了不实之罪,但最终没有赃物。事情结束后,以
令狐运过去执法时捕人于家(的罪名),流放他使他死在了归州,众人为他感到冤屈。
令狐通,元和年间担任宿州刺史。每次与敌人交战,一定夸大俘虏的人数,俘获几个反贼,马上在布
告上公示;如果打了败仗,就不敢向朝廷呈报。元和十四年,征召他担任右卫将军,命令下达后,给事中
崔植密封交还了皇帝的命令,说令狐通之前担任寿州刺史时违反法律,不应该随意加以奖励和任命。宪宗
命令宰相解说令狐通的父亲对国家有功,命令才得以执行。令狐通长庆年初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池农家①
陆游
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②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
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③。
[注]①乾道八年(1172),诗人赴陕西汉中任职,途经岳池县境时作此诗。②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
③东作:指春季的农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前四句描绘的图景,既体现了农家辛勤本色又包含初春清新气息,这自然引发诗人厌弃宦游、希望
归隐的感叹。
B. 诗的主体部分写景与写人相结合,“景”写得有远有近、有声有色,“人”写得有点有面、有情有趣,
颇有田园诗的特点。
C. “小姑”的形象美好可爱,她不仅按照城里时新的式样描画眉毛,巧手缫丝的技艺还能让全村的人相互
召唤前来观看。
D. 这首古体诗运用了对偶、对比、设问、反复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兼具艺术性
和思想性的特点。
15. 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时平”展开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时平”指没有灾祸的和顺年月。②诗中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正是“时平”生活
环境的写照;③乡村“成婚”“生子”的喜事、“小姑”的画眉与缫丝,也是农家身处“时平”而安居乐
业的体现;④诗人以农家“时平”之乐与市朝之恶的对比,抒发了自己虽向往“时平”中的乡居生活却身
不由己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A.“厌弃宦游、希望归隐”错误。前四句诗人从眼前景写起,这眼前景象恰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春日田园
风光图。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
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这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体现了
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和农家质朴本色的感情。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时平”的意思,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时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从诗中来看,“时平”是指没有灾祸的和顺的年月,“时”,指时代,年月,“平”,指和平,和顺。
诗歌共十六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前四句是写景,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
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画面和谐
而美好,这是时平的环境展现。
接着八句是写农家生活的美好。风和日美,无灾无祸,甚至连徭役也没有,在这样的好年景里,农家生活
自然是和美的。西舍成婚,邻家生子,喜事一桩接一桩,这可忙坏了众乡亲,他们买鲜花,携美酒前去庆
贺,欢声笑语亲如一家,一片阳阳喜气乡村虽然偏远,但农家少女眉毛仍是按照城里最时新的式样描画的。
农家少女不仅漂亮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缫丝技术很高竟能使全村的人相互召唤着来观看。这样的生活犹
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时平农家和乐生活的体现。
最后四句使用对比,将农家生活与官场进行比较,官场的黑暗、腐败、险恶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简直不能
与乐复乐的农家相比。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色彩鲜明,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陆游虽宦游多
年,但头脑是清醒的,如今眼前和美的田园景象,不由的撩拨起诗人对入蜀前乡居生活的眷恋和回忆触发
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为时四年的山阴近乎姗姗的的闲适生活使他对农家的时尚风气、农事颇感亲近。
现在诗人抛离妻小身不由己在仕途中奔忙又成就了什么功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
厌倦官场的情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生活中总免不了感念、感叹与感慨。(1)善写《无题》的李商隐,借助神话表白,用“_______,______”
寄托对爱人的情深意长;(2)苏轼笔下的“客”,通过 “_______,______”的对比而感叹人生苦短;(3)
即使像《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那样,虽会飘然免于跋涉之苦,但最终也只能借此感慨“逍
遥”难得。
【答案】 (1). 蓬山此去无多路 (2). 青鸟殷勤为探看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夫)列子御风而行 (6). 泠然善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蓬”“殷”“须臾”“羡”“御”“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
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 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 )
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 。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
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 ,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 精
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
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
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
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爱好 费尽心机 蔚为大观 装点
B. 癖好 枉费心思 蔚为壮观 装饰
C. 癖好 费尽心机 蔚为壮观 装帧
D. 爱好 枉费心思 蔚为大观 装潢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B. 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C. 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D. 宋代每岁腊前,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19. 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
【答案】17. B 18. C
19. 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
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⑤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癖好”词意较之“爱好”重,意思是指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语境中有“一些颇为怪异的”
来修饰限制,应该是强调爱好的特别性,用“癖好”。
第二空,“费尽心机”,意思是挖空心思,想尽办法,中性词;“枉费心机”, 指白白的浪费心思,意谓
徒劳无功,贬义词。语境中“收纳山中白雪赠人”算是用尽计谋,应该填中性词“费尽心机”。
第三空,“蔚为壮观”,意思是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强调“壮观”;“蔚为大观”,
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
等,强调盛大。语境中“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强调壮观,应该用“蔚为壮观”
第四空,“装饰”,是后期的配饰;“装潢”,是前期的硬装。语境中用来形容木盒的精美外表(配饰),
应该用“装饰”。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的能力。
根据后语境“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分析,话题为“早雪”和“雪水”。
可见空处应该落到名词意象“白雪”,以便更好地与下文衔接,排除强调动作行为“收集”的 BD;
A 项逻辑混乱,而且“见”缺少主语,“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是“见雪独早”的原因,“宋代每岁腊前”
是后边句子中“收集”“呈给”的状语。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
结合前语境“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可知所谓的
“云气”是看不到的,这里的所见更在一种感觉,即对风景寄寓的一种情怀,爱在心里便可升为一种亦真
亦幻的感觉,此中自有一种“夸张”,“云气”加上双引号也是表达特殊含义,意味着并非真正意义的云
气;
余下“瞬间”自然也是一种夸张,用时间的短暂强调内心的感受,因为喜爱便会相信眼前真有云气,有了
云气自然可想见山间云朵,这是连带着的心理反应,与其说是夸张修辞毋宁说是一种身临其境地感受;
“峰朵”中“峰”也是夸大,小小木匣里的云气即便可见,又能有多少啊,可这里居然用“峰”来修饰,
想象大胆奇特;
云朵不仅如山峰般高大,更壮观在于“直冲霄汉”,“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喻遥远,高远,也
体现了夸张修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将聚落考古、社会考古作为三星堆遗址发掘工
作的方向。聚落考古指了解三星堆遗址范围内遗存之间的各种关联,社会考古指通过遗存了解“三星堆人
群”的文化状况等。在前述工作方向指引下,计划实施之初就带着寻找新坑的目的性和必然性,因此,(1)。
①六个新坑的挖掘或发现,②让三星堆再次引发了巨大关注,③文物的器形和纹饰除了美轮美奂外,④文
物背后代表的、不同于中原个性的文化状况,⑤也让人内心浮想联翩。
在器物不断出土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不断解谜,也不断迎来新的谜题。比如说那些器物,(2),我们
根本想象不到它们会有那么奇特的造型和纹饰,而这又会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想。
按照“考古中国”项目的计划,下一步将继续对新发现的祭祀坑作精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
研究,以期系统、全面地把握古蜀文明祭祀体系。对此,众多考古学家也提到同一个期待:(3),能看到巴
蜀文字的出现。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 4 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20. (1)发现新坑并非偶然(2)在没有出土之前(3)在对这些新坑的发掘中
21. 第①句,修改“挖掘或发现”为“发现及挖掘”;第③句,修改“文物的器形和纹饰除了”为“文物除
了器形和纹饰”;第④句,修改“背后代表的”为删去“背后”;第⑤句,修改“内心浮想联翩”为“浮
想联翩”。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语境中“在前述工作方向指引下,计划实施之初就带着寻找新坑的目的性和必然性”以及
“因此”,推出横线处话题为“新坑”陈述内容为“发现”“偶然”,于是确定答案为:发现新坑并非偶
然。
第二空,根据“在器物不断出土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不断解谜,也不断迎来新的谜题”确定“比如”
后“那些器物”陈述语境为“没有出土前”,进而得出后语境“我们根本想象不到它们会有那么奇特的造
型和纹饰,而这又会给我们带来无限遐想”。据以上信息确定答案为:在没有出土之前。
第三空,根据上文“对此,众多考古学家也提到同一个期待”以及后语境“能看到巴蜀文字的出现”得出
答案:在对这些新坑的发掘中。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六个新坑的挖掘或发现”,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发现”然后才有“挖掘”,动词间具有时间上的相
承关系。
③“文物的器形和纹饰除了美轮美奂外”,主语中心语为“器形和纹饰”,④“文物背后代表的、不同于
中原个性的文化状况”,主语中心语为“文化状况”,可见“除了……之外”“也”关联的分句主语不同,
关联词“除了”应该放到第一个主语部分前,改为:③除了文物的器形和纹饰美轮美奂外。
④“文物背后代表的、不同于中原个性的文化状况”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以删掉“背后”也可以把“代
表”改为“是”。
⑤“也让人内心浮想联翩”成分赘余,删掉“内心”。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并始终弘扬的过程,也
是需要年轻的你将自己不断奋斗带来的不断成功无私融入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历程。小说《创业史》的
作者柳青说,我们的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
身处“年轻”这个人生“紧要处”的你,会把哪些人的、什么样的故事植入你奋斗的理想?又会用奋
斗的理想引导和激励自己走向怎样的成功?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以你最心仪的大学里一名新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在学校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得出现大学名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用奋斗成就不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从远方走来的我们体验了军训的苦乐,感受了燕园的脉搏。在与这座学府的一次次交往互动中,我始
终保有对北大独特的一种感受,那便是在未名中用奋斗成就不凡。
对北大的执著陪我度过了高中最黑暗,最漫长的低谷。高考成绩有惊喜,也有遗憾。放在我面前的,
是一个看起来似乎有些为难的选择。我可以选择来到北大,就读看起来没有那么热门的强基计划;也可以
选择其他学校,轻松进入所谓好就业、高收入的“香饽饽”学科。我也不是没有犹豫过,但强基计划的说
明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它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起了高二那年夏天北大给予
我的向往。可能是没考入北大之前就继承了北大的情怀吧,喜欢钻研的我最终选择了力学专业,选择了未
名湖畔,选择了未名。
我想,北大是支持我的选择的。未名湖畔有千万条路,每一条路都会得到尊重。正因为未名,正因为
兼容并包,所以未来没有被定义,我们才会追随内心,去想象无限的可能。或许冷门,或许不被理解,但
这都不重要。
未名并不意味着平庸,自由的成长也需要有方向,确定方向后为成功而不懈奋斗。未名绝不是丧失前
进勇气的挡箭牌,而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在未名的同时,其实更该意识到自己的不凡。的确,高
强度的竞争,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可能让你觉得曾经所擅长的如今仅仅成了一种爱好,曾经清晰又明确的
升学之路在如今的岔路口不知去向,然而北大不正是一个允许你将爱好变成专业的地方,允许你走多条路、
有多种选择、用奋斗成就别样精彩的地方吗?
更何况,仅是作为北大人,我们就注定不凡。疫情期间,学习之余我经常关注北大的动态。北大人的
一举一动都会引来社会各界的热议,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的壮举一直出现在热搜榜中。我想,这正是因为
北大在大家心中高大的形象,没有人肯让自己心中的这所净土蒙上一点点阴影。正是因为意识到了我们的
不凡,我们才会更懂得,身为青年的我们有责任去代表北大,代表国家,并且责无旁贷。处在一个发起过
五四运动,处在一个在不同时空汇聚过鲁迅,王选,季羡林的地方,我们有何理由不在这个时代,担当起
他们曾经担起的责任并努力拼搏奋斗不已呢?
就像一滴优秀的水既要汇入河流、融入大海,也要做一朵奔涌的浪花。在未名的外壳下,是是激情澎
湃、舍我其谁的精神内核,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不管走在哪条光荣的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都会是通向不凡的一径长途。我想,我们这群穿枝拂叶而过的行人,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苦;有泪可
落,却绝不会是悲伤。
愿我们四年的学习生活,能在阳光雨露中坚定行进,在道阻且跻中上下求索,在未名中立志,在汗水
中奋斗,在青春中不凡!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审材料:
第一段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并始终弘扬的过
程,也是需要年轻的你将自己不断奋斗带来的不断成功无私融入祖国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历程”中提炼出个
人奋斗应该融入祖国建设与发展中,青年应该具有民族和时代精神,着眼大局;由“小说《创业史》的作
者柳青说,我们的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归纳出趁年
轻走好人生路。
2.审任务:
第二段明确了个性写作任务:抓住关键句子“身处‘年轻’这个人生‘紧要处’的你,会把哪些人的、什
么样的故事植入你奋斗的理想?又会用奋斗的理想引导和激励自己走向怎样的成功?”“请结合以上材料
内容,以你最心仪的大学里一名新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在学校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确定立意角度或
话题为“青春”“理想”“珍惜”“奋斗”“成功”等等。
共性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出现大学名称;不少于 800 字。
【立意】1.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2.大学是用来奋斗的地方;
3.见贤思齐,奋斗不已;
4.走好人生紧要处;
5.青春·理想·奋斗。
【素材】1.是的,总会有比你优秀的人,总会有比你更强的人,有时你不得不被埋没,不得不“未名”,这
可能是一件悲哀的事。然而奔跑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少跑在你前面的人,而在于到达自己想去的终点。这也
正是我所理解的未名。其实,4 年前就有人这么说我了。因为那时,数学物理见长的我,参加了中国汉字听
写大会。有很多人质疑,一个理科生为什么要参加文科的比赛,不怕耽误学习吗。可我真的是很感兴趣,
因为我发现,起源于龟甲上的小小符号,寥寥几笔,竟能囊括宇宙,包揽古今。方块字,中国话,作为中
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早已融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们不仅是表意的工具,更是传情的纽带。
我们离不开它们,正如婴儿离不开母亲一般。
2.人文社科是我的兴趣,而清华就是把我的兴趣变成专业的地方,她给了我成为自己的可能。在清华,无论
选择什么专业,都不会被当作不务正业。清华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
我们能把最喜欢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学科特长。我想说一句,感谢清华。初入校园的我,看到一切,都觉得
那么新鲜。我的内心有一个小问题,我不知道,我的兴趣会不会变。我认识许多清华的师兄师姐,他们攻
读硕士,博士学位时都没有学习本科时的专业。我想,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共同生活,在兼容并包的大学
堂里自由探索,我们的兴趣发生变化是很有可能的。但我在考虑,有什么是不变的。
3.新生训练营的讲座上,听樊锦诗先生讲述了她守护敦煌的故事,我知道了,通过在大学的学习,我们都要
像她一样,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以不懈的追求和奋斗的姿态做有责任的中国人。清华给了我们这样的
教育。去年参加清华暑期学堂,我更加明白,一代代清华人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上下求索。
军训让我知道了如何将深沉的爱国之志,外化为热诚的报国之行。严格的操练证明清华人不惧奋战沙场。
同时我们也知道,沙场之外,更有战场。国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上升时期,也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无
论选择什么专业,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我们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爱国
志,报国行,离我们从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