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80

大小:241.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哈三中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隋代上元节:百姓狂欢节 ①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上的上元灯节楚一个最为独特的节日。从汉代起,平时严格“禁 民夜行”的规定每至上元节时便有所宽疏。守卫宫城弟军将“执金吾”,在正月十五日夜.可破例弛禁“放 夜”,允许一些官方和民间的习俗活动进行,“元宵不禁夜,自汉始”。这一做法后来被一直沿袭下去。 因而,“金吾不禁夜”,是上元节独享的特殊待遇.这是很早即被官方趴可的一个节日。隋代的上元节, 节日活动变得丰富并走向成熟,为后世的节俗奠定了形态。唐代的上元节假期为三夜,北宋刚延为五夜。 皇帝还亲自主持观灯仪式,南宋时延为六夜,迨至明朝时,更延为十夜。。 ②另外,上元节中全民广泛参与弟程度、节庆弟盛大规模,亦非其他节日可比拟。更重要的是,上元 节是一个很特别弟大众百姓们可以肆意恣纵,欢腾戏虐,百无禁忌的日子,其 勇气可嘉地颠覆着皇权专制 时代的社会生活准则,在正统文化的挤压中,创作出一个平等、自由、欢乐、开放的真实而又虚幻的自我 世界。大众狂欢的背后,潜藏着的是诸多的天性与本色,挑战与叛逆。节俗中的“男为女服”,“男女混 杂”,“无问贵贱”,以偷为戏等,无不是对传统礼仪准绳极大的背离与反讽。在这些出格越界行为的背 后,跳跃的是被日常生活规范压制却渴求挣脱的生命本真。 ③尤其是女子,在此中获得极大的身心自由,她们平时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行为收敛。此时却可 借上元灯节之俗,“服靓妆”,打扮得光鲜漂壳,大大方方走出家门,与男子一样肆意尽欢。由于女性的 加入和自主,因而一些美好的浪漫情事也由此发生。诸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的纯情相约以及“破镜重圆”的动人故事,都是在上元节这一特 殊情境下而孕生的。 ④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载,宋时,贵为高官之妇的司马光妇人在上元夜也妆扮一新,要出门观灯。 守旧派司马光不太赞同,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他夫人答:“兼欲看游人。”可见在上元之夜, 女子出游理直气壮,赏灯观人,都没什么不对,节俗所致,司马光也无可奈何。 ⑤正是由于上元之夜的开放和狂诞,对多种欢乐行状的弛放,虽保守人士主张禁绝之声未断,但直到 清代,元宵灯节依然以其健强的生命力,风光不减,欢闹如如故,大众也在一反常轨的嬉游放纵之中,舒 展压抑和身心,获得越轨的愉悦与逾矩的欢乐,在人性的复苏与释放中,回归自我,润泽生命。 (摘编自《博览群书》) 1. 下列不属于...上元狂欢始终未被禁绝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大众在嬉游放纵之中,舒展了压抑和身心,获得了人性的复苏与释放。 B. 上元夜开放狂诞,多种欢乐行状得到驰放,百姓可以欢腾戏虐,百无禁忌。 C. 上元灯节群众参与广泛,规模盛大,是很早就被官方认可的一个节日。 D. 上元夜肆意恣纵的背后,潜藏着的是诸多的天性与本色,挑战与叛逆。 2. 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由于上元夜女性的加入和自主,才孕育了文学作品中许多美好动人、浪漫纯情的故事。 B. 汉代上元夜期间,允许各种官方和民间的习俗活动进行,女子也可以像男子一样肆意尽欢。 C. 隋代上元灯节活动丰富并走向成熟,为后世的节俗奠定了形态,并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 D. 上元夜弛禁“放夜”的做法能一直沿袭体现了历代统治者对百姓自由、平等的关心和重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节中民众参与的程度、节庆的盛大规模,肆意狂欢的程度均非其他节日可比。 B. 汉以后各朝都例行宵禁,遇重大节日则特许“放夜”,这并非上元节独享的待遇。 C. 封建时代女性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不可以随意“服靓妆”,更不可随便出门。 D. 司马光的夫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出门观灯,说明上元节俗已基本得到社会认可。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不属于上元狂欢始终未被禁绝的原因的一项”,考生要抓住题干中“上元狂欢始终未被禁绝 的原因”这一条件,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看哪些是原因,哪些不是,最后进行 选择。本题中,C 项,“上元灯节群众参与广泛,规模盛大,是很早就被官方认可的一个节日”不是上元 狂欢始终未被禁绝的原因,该信息源自第一段和第二段,从文中来看,这是对上元灯节情况的介绍。AB 两 项,源自最后一段,D 项,源自二、三两段,这三项都属于上元节始终未被禁绝的原因。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 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正是由于上元夜女性的加入和自主,才孕育了文学作品中许多美好动人、浪漫纯情的故事”错误, “由于……才”说法过于绝对。第三段说的是“由于女性的加入和自主,因而一些美好的浪漫情事也由此 发生”。B 项,“汉代上元夜期间,允许各种官方和民间的习俗活动进行,女子也可以像男子一样肆意尽欢” 错误,文章第一段说“从汉代起,平时严格‘禁民夜行’的规定每至上元节时便有所宽疏。……允许一些官方 和民间的习俗活动进行”,文中说的是“从汉代起……”,而选项变成“汉代”。D 项,“上元夜弛禁‘放 夜’的做法能一直沿袭体现了历代统治者对百姓自由、平等的关心和重视”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且 文中说“在正统文化的挤压中,创作出一个平等、自由、欢乐、开放的真实而又虚幻的自我世界”,“自 由、平等”只是创作出的“自我世界”。故选 C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 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 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汉以后各朝都例行宵禁,遇重大节日则特许‘放夜’,这并非上元节独享的待遇”错误,文章第一 段说的是“‘金吾不禁夜’,是上元节独享的特殊待遇,这是很早即被官方认可的一个节日”,可见这是 “独享的特殊待遇”。故选 B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 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 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 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 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 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 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边看着它一边想身 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 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 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 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 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 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 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 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 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 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 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 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楼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 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 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 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 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 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 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 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 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 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 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 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 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 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 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 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 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译林》2010 年第 2 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 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但结尾两段则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具有真 实感。 C. 作者在小说第 13,14 段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是为了进一步表现胡安喜欢幻想的性格,是为了展 现胡安的行为很怪异。 D. 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既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也象征着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 理想等内容 5. 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答案】4. C 5. (1)好奇而自信: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等人不相信但仍相信自己的 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 (2)胆怯而谨慎: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 (3)勇敢而执着:在央求父亲无果后,自己向绳索跑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 6. ①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 欲望。②情节设置方面,照应标题与前文情节,使绳索成为小说线索与推动力,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 加完整。③主旨表达方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使主题更 有深意。④手法运用方面,既在读者意料之外,打破读者心理预期,引发深层次思索;又留下空白,增加 了小说的神秘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 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 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有错误”“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C 项,“是为了展现胡安的行为很怪异”说法错误, ⑬ 和 ⑭ 段 是插叙内容,插入了胡安回忆故事和学校经历,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进一步表现了胡安喜欢幻 想的性格,使胡安的行为更加合理。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 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 主人公胡安这“一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答题时注意题干限制“公胡安这‘一 条绳索’的探究与追寻”,也就是在分析胡安性格时,要求抓住胡安对“一条绳索”探究追寻中所作所为, 根据这些所作所为分析胡安的性格。比如胡安看见一条从空而垂下的绳,就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父亲 等人不相信,但胡安仍相信自己的所见、相信自己能够探究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胡安好奇而自信;胡安 在绝顶要怕上绳索时,先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在使劲拉了绳索没有反应后, 胡安决定爬上去,当其小心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可以看出胡安胆怯而谨慎;胡安发现从天而垂的绳 索,就央求父亲和自己去看看,可是央求父亲徒劳,父亲没有跟胡安去看绳索,胡安就自己向绳索跑去, 去一探究竟……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说明胡安勇敢而执着。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小说结尾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 塑造、结构线索、文章主旨表达几个方面分析结尾作用。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 他的绳索结尾的妙处。本文结尾写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 地方。“我”最近一次去那里,看见一个老人“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寻找什么,“我”就上前问她 在找什么,“我的绳索。”他回答道。虽然没有点名老人就是胡安,但是从老人的行为和语言可以确定老 人就是胡安,也就是小说以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结尾。从情节上看,胡安说“我的绳索”,使文章 前后内容形成了照应,让“绳索”成为文章的线索。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再次体现了胡安的探索 精神和好奇心。可以说胡安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绳索,胡安用一生来探索而不仅仅出于童年的好奇心,使主 题更有深意。七十年后胡安还在寻找绳索,加大小说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完全在读者意料之外,增加了 小说的神秘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答作用,而少了 具体分析。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 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 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 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 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 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 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 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 1948 年赴美国留学。1950 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 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 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 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 常沙娜:因为他在巴黎塞纳河边的书摊子发现了一本书,就是伯希和在莫高窟考古调查后,用掠走的 东西出了一本《敦煌石窟艺术》。他看得很惊讶,说他整天崇敬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艺术,却不懂我们中国 的艺术,数典忘祖。他说他是中国人,一定、一定要去敦煌去看看现状。 曹可凡: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常沙娜:那是 43 年。我们坐了一个月的汽车,从重庆一直到甘肃,从秋天一直住到冬天。到了敦煌第 一顿饭吃的是一碗面,一碗醋,一碗盐。爸爸说今天也来不及了,明天给你吃涮羊肉吧。他一直这样乐观。 曹可凡:那时候做研究,做保护都要做什么? 常沙娜:第一要除沙。要在莫高窟上面要盖一层短墙就是把那沙给拦住,因为那个地方流沙很快就能 把洞埋起来。后来我父亲归纳了三个临摹办法,一个是客观临摹,第二种是复原临摹,第三种是整理临摹。 他要求研究所都要采用整理临摹,不能随便复原临摹,如非必要也不要客观临摹。 曹可凡: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 常沙娜:当时很轰动,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 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 美国去看看。 曹可凡:为什么你在美国呆了两年就回来了? 常沙娜:当时在美国留学生大家都在讲中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而且把家信念一念。国内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留美同学大家见面就说什么时候回国,就成了一个回国的高潮。我为了回国买票,就半工半 读,到陶瓷厂拉坯上釉。 曹可凡: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 人生道路。 常沙娜:是的。当时我父亲高新的很,在敦煌待了那么多年,临摹了上百件的东西都没有展示过。我 父亲告诉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都很重视这个展览,他们看的激动。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 营建系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我们就搞了 一些新的设计,适合现代生活。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 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在一起了。 曹可凡:您也参加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吧? 常沙娜:我参加了。我有一些童子功,就是在敦煌形成的。我画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 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这个现在还在。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 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 合。这个给我的启示太大了,这决定了我后来这一辈子我从事设计的宗旨。 曹可凡: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 常沙娜:是,我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但是我是实在在的,是尽力的,是为了我要做的事情而实 实在在的,要学我父亲的“杭铁头”的精神,要把事情做好,做完。 (摘编自《可凡倾听), 2017 年 10 月 21 日) 【注】“杭铁头”,杭州人。 7. 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访谈以“常沙娜”名字由来切入,这样提问拉近了双方距离,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 B. 本篇访谈主体部分有时直接提问,明确集中;有时陈述事实,给受访者制造表达空间。 C. 本篇访谈围绕“敦煌情”展开,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体现卓越的访谈技巧。 D. 本篇访谈语言体现了对受访者常沙娜的尊重,平实、口语化,自然亲切,符合访谈基本要求。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常书鸿先生当年回国扎根敦煌,体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后来常沙娜从美国 回国也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怀。 B. 犹太人叶丽华对常沙娜非常欣赏,并热情的邀她出同深造,因为她欣赏常沙娜绘画造诣,也热爱_充满 魅力的敦煌艺术。 C. 常沙娜在梁思成林徽因的指导下对景泰蓝进行抢救,不仅抢救了工艺,,还没计了适合现代生活的用品, 有一些设计品成了国家礼品。 D. 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 计方案之一。 E. 常沙娜的“杭铁头精神”,是指为了做好自己的事情,实实在在,拼尽全力的精神,当年常书鸿先生扎 根敦煌也展现着这种精神。 9. 题目“悠悠敦煌情”体现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AE 9. (1)常沙娜在敦煌临摹大量作品,受到了艺术熏陶。(2)展出在敦煌的画作,为她带来了留学的机会。 (3)因敦煌艺术展,促成常沙娜从事工艺美术。(4)在设计工作中,敦煌艺术给她提供很多灵感。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下列关于本篇访谈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 项,“所有问题都环环相扣”中“所有问题” 错误,从访谈者中访的一方曹可凡来看,他并非都是在提问题,他有时是直接提问,明确集中,如“我特 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 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誓要做敦煌的守护人的呢”“常书鸿先生第一次踏上敦煌那块宝地是哪一年”; 有时陈述事实,如“据说 1945 年的父女画展很轰动”“听说您回国之后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 一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您其实是设有学历的,后来做了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这 就给给受访者常沙娜制造了表达的空间。故选 C 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也热 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 能让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文中只能看出对常沙娜的欣赏,看不出“热爱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C 项,“不仅抢救了工艺”错误,文中说的是“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现在最需要抢救的是景蓝”, 文中说的是“要抢救工艺美术”,而选项变成“抢救了”。D 项,“常沙娜的设计美观,但实用性差,在 工程师的指导下,常沙娜修改后的设计,最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之一”错误,文中说的是“我画 了上百个方案,最后选定了我的一个方案,就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和外立面……我搞的那个方案图案是 莲花瓣,它组合以后很好看。但是工程师跟我讲设计很好看,但是设计要跟功能相结合。我没有想到要把 照明、通风口跟图案结合”。故选 AE 两项。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题目‘悠悠敦煌情’体现在常沙娜人生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首先要理解 “悠悠敦煌情”的内涵,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常沙娜与“敦煌”相关的内容。如文章开始部分常沙娜与父亲 在敦煌临摹,然后 1945 年办了父女画展,并因此带来了留学的机会,“因为没想到常书鸿带的女儿也画了 那么多画。我去美国的机会就这么来的。有一位犹太人叶丽华对我爸爸说你女儿画得真棒,但是你不能让 她永久呆在沙漠戈壁滩上。她说可以带我到美国去看看”;后来“因为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看中国第一 次敦煌艺术展览,改变了您的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就让我到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工艺 美术研究所当助教。林先生讲我们要抢救工艺美术”“52 年搞了一批亚太和平会议的国家礼品,景泰蓝盘 子上设计和平鸽,她说我们不要毕加索的鸽子,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鸽子,我就把敦煌壁画里的鸽子组合 在一起了”,可见在设计的工作中,敦煌的艺术给了常沙娜很多的灵感。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 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 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 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 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 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 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 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 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 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 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 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 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 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 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 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 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 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 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 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 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 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 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 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 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 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 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 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 且.放白鹿青崖间 C. 微之与我也,其.若是乎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意深厚,心志相通。而三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 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无奈。 B. 自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 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 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酒食美妙、所住 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D. 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 好友均遭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病危之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 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来先作呈报,其 余的事情,我以后逐条写在后面吧。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 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B 项,两个“且”都是副词,暂且。A 项,“天 实为之,谓之奈何”中“之”是代词,这种情况,这种境地,这种际遇。“填然鼓之,兵刃既接”中“之” 是音节助词,不翻译。C 项,“微之与我也,其若是乎”中“其”表感叹语气,可译为“怎么”;“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其”表反问语气,难道。D 项,“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中“因”, 于是,就;“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中“因”,趁机。故选 B 项。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 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 成三韵云”,这段话是说“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 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故人”“我”“此际”“余”“习” 等,圈出动词,如“去”“牵”“成”,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万里”是形容“去我”的 距离,“去”意思是“距离”,故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BD 两项;“瞥然”意思是“忽然”,此处修饰 “尘念”,即“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故二者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C 项,故选 A 项。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 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错误,文 章第二段最后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意思是“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 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文中只是说白居易悲伤不已,但并没有 说是因“担忧元稹病况”。故选 B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 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 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暇”,时间;“及”,顾及;“唯”,只;“封题其 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于其上”,“题”,题字;“他日”,日后;“便请以代书”省略 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以之代书”,“以”,用。第二句中,“计”,想到;“足下”,对对方的 敬称;“得”,得到;“仆”,对自己的谦称;“加”,更加;“忧望”,担忧盼望;“故”,特意;“录”, 记下;“泰”,形容词做名词,安适的事情;“以”,目的连词,来;“条”,逐条。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 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 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 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 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 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 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 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 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 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 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 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 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 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 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 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 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 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 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 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 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 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 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 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 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 (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 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 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 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 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 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 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 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 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 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 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 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 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 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 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 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 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 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武慢 【南宋】 蔡伸①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 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②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③,恨满金徽④,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 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①北宋末南宋初诗人。②邃馆:深院。③书盈锦袖:苏惠织锦作回文诗寄夫,回环诵读,皆成诗句。 ④金徽:金饰的琴徽。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上片结尾三句写傍晚时分,主人公在孤独中眺望远方,然暮云已合,却伊人未在。“梦魂俱远”则更进 一层,写有情人不仅关山阻隔,连梦中也难相会。 B. 下片有对“旧游”的回忆,记忆中“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危阑倚遍”等美好时光与眼前的秋风 落叶、古垒、哀笳声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锦袖”,“金徽”,“寸心幽怨”,笔触纤细,皆从女方着笔,锦中字,琴中音,总道不出别恨之万 一。而寸心之小,其中幽怨却非书琴所能表达。 D. 词中三次用典,除“书盈锦轴”,尚有“烟笼寒水”和“青山隐隐”,分用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句 意和“青山隐隐水迢迢”诗意。 E. 全词铺叙委婉,抒情真切,颇有柳七风味。开篇处与柳词“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竹 马子》)颇为相似,铺叙背景,为全词增色。 15. 本词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结合词作上片内容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14. BD 15. 雁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濛濛;古垒上,胡笳幽咽直沉寂。远山起 伏,时隐时显;枯叶在秋风中飘落翻转;天边的几只昏鸦在回旋。勾勒出一幅冷寂凄凉的荒秋暮景图表现 出感叹年华老去,羁旅漂泊(伤离怨别)和思乡怀人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下片有对‘旧游’的回忆,记忆中……‘危阑倚遍’等美好时光”错误,“邃馆朱扉”、“小园香径”、“桃 花人面”,这是脑海中浮现的几个难忘的特写镜头,而“危阑倚遍”是现实中自己的处境。D 项,“词中三 次用典,……尚有‘烟笼寒水’和‘青山隐隐’,……”错误,“烟笼寒水”和“青山隐隐”是化用诗句。故选 BD 两项。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词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结合词作上片内 容简析作者的情感”,这就要求考生要先分析前六句写了哪些景,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再结合上 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 这几句写“雁阵”“平沙”“烟”“寒水”“古垒”“鸣笳”“青山”“败叶”“暝鸦”等,这几句写雁 阵掠过,飞落沙滩;秋水生寒,烟霭笼在水上。古垒上,胡笳悲鸣,渐渐地,连这呜咽之声也沉寂了。山 色有无,暗示着归途遥远,黄叶萧萧,顿觉秋思难以排解,天边的夕阳余辉,映照着点点寒鸦纷纷乱乱, 飞归林中。山水荒凉、黄叶萧萧、笳声悲鸣,在萧瑟的秋景中意寓着客况凄凉、乡思暗生之意,读之令人 已觉其可有人,呼之欲出了。至“楼上黄昏”四字,词人才点出残照当楼之时楼上凝神姚望之人。这表明 上边所写整个秋日暮景都是映在这人眼中的景象,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词中不说“鸣笳声起”,而说“鸣 笳声断”,这么描写更显得冷寂荒凉。开端数句,为全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从“古垒鸣笳”中,可以感 受出动乱时代的气息。而这种气息,为下文所写的伤离怨别提供了特殊背景,同时也更增添了悲怆意味。 词人在这凄凉的景色之中寄寓了年华老去,羁旅漂泊以及思乡怀人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 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 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是借助对景物的分析来分析词人的情感,考生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移情于物,抒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 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广泛地学习后自我省察的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 (2)民生各有所乐兮 (4). 余独好修以为常 (5).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如“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移情于物,抒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 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广泛地学习后自我省察的作用的一句”。默写的时 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落红”“修”“知”。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真正的长者并不是,他们常常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儒化后学者。 ②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众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生活了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 A. 师心自用 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B. 抗颜为师 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C. 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师心自用 D. 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抗颜为师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把握能力。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运用,答题时一 定要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进行分析。好为人师: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师 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 别人的正确意见。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 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①句主要讲真正的长者通过一言一行儒化后学 者,故用“好为人师”;②句主要讲假设个别领导干部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故用“师心自用”;③句主要 讲心中有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不被他人作用,故用“抗颜为师”。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贾珠死后,贾宝玉成了王夫人的心头肉。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自身利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B.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化的攻坚克难,“灌水式”“输血式”等传统方法难 以为继,“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的新举措。 C. 全球三次重大核事件故以铁的事实证明,在所有污染中,核污染是人类最难对付的污染:污染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是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D. 在休假问题上,美国和欧洲情况不同,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充满闲情逸致,把休假等同于休息,等 同于旅游,空城而出,长期不归。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 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 修饰成分。A 项,“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主客倒置,应是“宝玉对王夫人弥足珍贵”。B 项,“进入 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化的攻坚克难”成分残缺,“进入”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是“进入……的重要 阶段”。D 项,“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充满闲情逸致,把休假等同于休息,等同于旅游,空城而出, 长期不归”表意不明,“那样”后面的内容是指“美国人”,还是指“欧洲人”,句中不明确。故选 C 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 B 项,“进入”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 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 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 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但 是 , , , , , 。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 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①个人在朋友圈发布或转发信息要慎重 ②还要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 ③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 ④不能盲目动指头 ⑤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⑥在朋友圈里除了要遵守社交礼仪外。 A. ①⑤⑥②③④ B. ③⑥①⑤④② C. ⑤③⑥②①④ D. 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和材 料信息中心思想,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通过阅读语段,可以得出该语段内容大意: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需要考生排序的句子关涉的内 容是朋友圈的公共性。分析这几个句子,可知与“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相对应的句子是第③ 句“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那么这个句子是所有需要填进去的句子的中心句。通过这点,可排除 ABD。 又第⑤句四第三句的原因,因此第⑤句放在第③句的前面。第⑥句和第②句中用了一组关联词“除了…… 还要……”,指明了在朋友圈正确的做法,可知这两句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第①④句是对第⑥②句做法的 更具体的阐释。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四抓”。一是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 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和作用,就抓住了要害。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 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句的重要手段。二是抓思路。 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或对照)、相承(顺接或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 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解句序,要尽 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 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 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 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三是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以下 几种,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表示相承关系;“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 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 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 的重复出现。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 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四是抓标点。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 问号等。遇到这种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凭借标点的作用来确定答案。做这类题目要注意把握 每个语句的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思考层次间的衔接。 20.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的问题。 ①人们常常会关注雾霾天气对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眼科专家表示,雾霾的主要成分包括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物质。③这些物质极易对裸露在空气 中的眼睛造成刺激从而引发眼部炎症,出现干燥、视疲劳、眼红、流泪等症状。 专家提醒雾霾天保护眼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减少户外逗留时间,尽量在室内活动。 2 爱美的女生们不要化眼妆,不要佩戴软性隐形眼镜,以免加重眼睛负担。 3 如果出现眼部不适,要及时到专业眼科医院就诊,不要自己买眼药水随便滴。 (1)在语段①句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2)语段的①②③句中有一处病句,请予以修改。 (3)专家的建议有表述不严密(不合逻辑处)请予以反驳,不超过 20 字。 【答案】(1)却忽略了雾霾对眼睛的影响 (2)③句后半句偷换主语,在“出现”前加“使眼部”。 (3)建议 2 不严密,反驳;难道只有爱美的女生需要注意这些吗?(可以表述为:不要化眼妆,不要佩戴 软性隐形眼镜,以免加重眼睛负担,特别是爱美的女生们。)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 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 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从语段来看,横线前面说“人们常常会关注雾霾天气对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病等疾 病的影响”,而后面说雾霾天气对眼睛的影响,此处需要填写的是一个过渡句,由人们对雾霾天气对呼吸、 心血管等疾病的关注过渡到下文雾霾天气对眼睛的影响,而大家往往忽略了雾霾天气对眼睛的影响,考生 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拟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语段 的①②③句中有一处病句,请予以修改”,这就要求考生浏览这几个句子,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 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些物质极易对裸露在空气中的 眼睛造成刺激从而引发眼部炎症,出现干燥、视疲劳、眼红、流泪等症状”,前一句的主语是“这些物质”, 而后面“出现干燥……症状”的主语应是“眼睛”,故可以在后一句的句首添加“使眼部”等词语。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 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专家的建议有表述不严密(不合逻辑处)请予以反驳,不超过 20 字”,这 就要求考生浏览专家的建议,找出语言表述不严密或不合逻辑的地方,再进行反驳。“爱美的女生们不要 化眼妆,不要佩戴软性隐形眼镜,以免加重眼睛负担”不准确,句子的主语是“爱美的女生们”,但“不 要化眼妆,不要佩戴软性隐形眼镜,以免加重眼睛负担”应不仅仅针对爱美的女生,这句话表述不严密。 21. 下面是为“双十一”设计的三个 logo,请你比较三个图标,从构图要素、文字运用等角度说说哪个图 标更为出色。 【答案】图标一,构图上天猫值得信赖;两次强调全球狂欢,暗示了其影响力之巨大;文字构图端庄大气。 图标二,文字大,视觉冲击力强,红包诱惑力强,“摩拳擦掌”“火拼”很有鼓动性; 图标三,文字大,视觉冲击力强,“光棍派对”幽默而有欢乐气氛,也有鼓动性。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 面是为‘双十一’设计的三个 logo,请你比较三个图标,从构图要素、文字运用等角度说说哪个图标更为出 色”,这就要求考生先明确观点,即选择哪一个 logo,然后从构图要素、文字运用等角度陈述理由。第一 幅图标由两个“全球狂欢节”的字样和双 11 构成的猫头构成,两个“全球狂欢节”强调影响力之大,双 11 和全球狂欢节等几个字以及猫头的图形显得端庄大气,体现出天猫值得人信赖。第二幅图表由摩拳擦掌、 火拼双 11 以及下面的 20、50、100 等红包构成,图形上的“火拼”“摩拳擦掌”等具有鼓动性,且“火拼 双 11”非常显然,在视觉冲击上有很强的效果,同时红包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第三幅图表上主要突出“光 棍派对”几个字,放大这几个字,视觉冲击力大,同时语言很幽默,具有鼓动性。对于图文转换题,考生 应先分析图的类型,主要包括漫画类、徽标类、图标类、框架图类等,然后分析考查的方向,主要包括内 容概括、寓意拟写、标题拟写、建议拟写等,不同类型的图,其题目的考查有所不同。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7 年 10 月 26 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索菲 亚当天在沙特说“人工智将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②有报告说 2020 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美国中产阶级六百万人失业。这些人基本上是知识工人,无论是 法律、医学,还是白领、码农,被人工智能取代是迟早的事。 ③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请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 杨鹏程 围棋博弈的人机大战,以机器的获胜而落下帷幕,而人工智能的利弊,再度引发了争议。但我想的更多的 是,科技背后的那份渐行渐远的人文情怀。 围棋对弈,被列为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之一。而今,当人类与一个冰冷的机器,只争技术的优劣,只论智商 的高下时,那份弈棋时的淡泊宁静的心境,那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情怀,又该置于何地? 科技的发达,让通讯变得便捷,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写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优美诗句,很少能 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情谊万钧。 科技的进步,让农耕变得机械化,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能吟诵出“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辞章,很少能感 受“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苦楚。 科技的演变,让社交变得多元,于是,当下的我们很少再能唱出“对影成三人”的独处情怀,很少能理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至情专一。 正如木心先生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科技带给我们便利、 快捷的同时,也将我们原本质朴、美好的那份生活味道、人文的情怀稀释很多! 因此,让科技拥有人文的情怀,回归如璞玉般的美好生活,才是正途。 我国古代,那些璨如星辰的科技巨擘,无一不是既有科技头脑又有人文情怀。 东汉“科圣”张衡,“通五经,贯六艺,拟作《二京赋》,精思傅会,”文采斐然。但同时,他又“善机巧,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发明浑天和地动两仪器,且著有多部科学著作。 张衡的科技发明,就是插上了人文情怀的翅膀,才飞的更高更远! 众所周知,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拥有超人的科学头脑,还同时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擅长钢琴 和小提琴演奏。他曾坦言,是音乐这位欢乐女神为他驱散了忧郁和喧嚣,驱走了混乱和邪恶。是音乐让科 学更美丽与和谐。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说过:“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 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我钱学森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作用。” 可以窥见,古往今来,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人类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力量。如果人类 是飞翔的鸟儿,那么科技和人文就是一对,彼此依托的翅膀,缺了谁,都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唯有科技的理性,人类会变得坚硬、冷漠、可憎;唯有人文的欢乐,人类会变得软弱、迷乱、醉生梦死。 让科技拥有人文情怀,人类才会走得更远、更久、更好!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在翰墨馨香、书册函影中,与智慧交流; 关掉空调,走出户外,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与自然对话; 停驻汽车,迈出脚步,在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中,与大地亲近。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 活紧密相关,请全面理解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考生结合上面所给的三则材料针对“人 工智能与人类的生活”来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 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 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的中心词是“人工智能”。材料首先讲述了一个人工 智能的例子,“女性”机器人索菲亚在沙特说“人工智将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接着借助一则报 告说将来人工智能的使用会让很多人失业,很多职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迟早的事,也就是说人要有一种危 机心态,努力提高和改进自身的技能,因为如果不提高或者改变自身的技能,人将被机器所取代,所以人 们面对人工智能,要抓住机遇,提高和改进自身能力,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接着材料又给出 管子的一句话,即“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 制”,这就说明人类要利用外物、不受外物驱使、驾驭外物。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抓住关键事件“人工 智能”,适当展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以下角度立意:人要有危机意识,努力提高和改进自身的技能, 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抓住机遇,提高和改进自身能力;正视威胁,迎接挑战;在未 来职业方向选择中无需担心,人工智能很厉害,人工智能是人类操控的;离开了人类,就不存在“人工智 能”;人定胜“机”;人要和人工智能和谐发展,人要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拥抱人工智能,顺应时代潮流。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 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 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