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一中高三三轮强化训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一中高三三轮强化训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81

大小:224.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玉田一中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一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 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 238 页,配有图画 212 幅, 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 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 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 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 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 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 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 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 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 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 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 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 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 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 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 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 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 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 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 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 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 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 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 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 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 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 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 “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 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 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 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 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 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 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 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 发生转变。 B. 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 庸俗化。 C. 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 感悟方式。 D. 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 深入的感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 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 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 压。 D. 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 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 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 短。 D.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 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 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证, 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5. 相同点:①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②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的阅 读感受。(或都认为图像对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点: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②材料一 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错误,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 了主导地位”,只是“似乎”;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 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错误,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 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味“但从后一方面 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 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 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项作家和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 性著称”,即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即引用论证, 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 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即举例论证,举蔡 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 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 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 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即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 指出其后果。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 性和联想性著称”“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 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即两则 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 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 ‘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即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 的阅读感受。 不同点:材料一“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 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 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 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材料一“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 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 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认为图像会对文字 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 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 性的把握”,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 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 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 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 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 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 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 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 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 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 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 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 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 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 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 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 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 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 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 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 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 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 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 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 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 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 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 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 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 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 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 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 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 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 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 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 “智慧的独语”。 B.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 示和生命的激发。 C. 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 也达到了巅峰。 D. 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 和卖弄知识。 8. 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 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 的? 【答案】6. C 7. A 8. 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 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 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 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9. 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 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 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 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 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 生磨难中。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 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 C.“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文中只说韩少功随笔 写得好,“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没有提 及“用武之地和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等内容; D.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认为写得好的原因是“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 态的文学化”。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语言的能力。 从炼字角度看,一些动词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 神。 从描写角度看,写白鹭像“贵妇”的身体“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读来活泼有趣;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稳稳地”“纹丝不动” 描写白鹭的静态,再以“跃出”“绽放和飞掠”等词语,来突出刻画白鹭的动态,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 分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比喻,“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都是喻体, 多角度刻画白鹭的形态,形象恰切,极富表现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文本一“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的特点。找到相关内容按要求分析即可。 文本一中,“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 消失的大脑”“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 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 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等内容 呈现了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核。而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 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比如划线句子的细腻生动,结尾部分的哲思妙想。这就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 形式表现了出来,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文本一记述了作者下湖游泳、老人少年垂钓等寻常的生活情景,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温馨怡人,呈现 出来的是一篇耐读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欣赏到 高妙的语言艺术,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 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 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 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旨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 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 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 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 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 二年十月,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戒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 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 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 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 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更部稽勋主事 /历考功文选郎中/ B.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 /历考功文选郎中/ C.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 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 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 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 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 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D.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 政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 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 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 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 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 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 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 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14. 王洽操行高洁美好,为人刚直,为什么会被下狱?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开垦屯田的制度,尽心尽力地施行,希望对国 家经济有所裨益。 (2)王洽品行高洁,为人刚正,当时很有声望,但是应对事变并不是他的长处。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 时局艰难而显现出不足。 14. ①在应对敌情时,指挥不力,报告不及时;②也是为了杀一儆百,整肃军纪。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东光”“任丘”都是地名,做“知”的宾语,即“任东光、任丘知县”,所以“任丘”后断开,排除 AB 两项。 “若”意思是“像”,宾语是“神明”,所以“神明”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表述错误,根据中国古代 文化常识,敕,指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 指皇帝诏书。题中缺少限定性的时间条件“南北朝以后”。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无失职之处……诬告”错误。由“洽急征四方兵……大清兵遂深入”可知王洽确有失职之处;且周 延儒说的是王洽调度上的不足,项煜说的是他认可的退敌之术,二人并无诬告之意。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防操”,防御操练;“实心”,尽心,全心;“庶”,希望;“国计”,国家经济;“裨”,好处, 益处。 (2)“清修伉直”,品行高洁,为人刚正;“雅”,平素,平时;“骤”,突然;“以”,因为;“见”, 通“现”,显现出,出现;“绌”,不足。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王洽被下狱的内容,结合文意分析概括原因。 如文章最后一段“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侍郎周延儒认为“兵部尚书准备防御 有疏漏之处,调度不合理”,结合第二段“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可知, 王洽就是兵部尚书,所以这是说王洽在应对敌情时,指挥不力,报告不及时; 如文章最后一段还提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意思是“世宗斩杀一个丁汝夔,将士 们震惊害怕,强大的敌人连夜逃跑”,由此可知,处罚王洽也是为了杀一儆百,整肃军纪。 参考译文: 王洽,字和仲,是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任东光、任丘知县。服丧期满,补任长垣知 县。王洽的仪容外表高大雄壮,端正地坐在厅堂上,官吏百姓看他好像看神明一样。他的廉洁才干在那一 带是最突出的。提升为吏部稽勋主事,先后担任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年,各位贤才得以集聚进用,王洽 是有功劳的。升任太常少卿。天启三年冬天,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安抚浙江。王洽原本是赵南星推荐 做官的,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时,王洽请求罢免自已,未得准许。 天启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迎合魏忠贤的意思弹劾王洽,于是王洽被削去官职赋闲在家。崇祯元年朝 廷召见并授予(王洽)工部右侍郎一职,代理本部事务。兵部尚书王在晋被罢官,皇帝召见群臣,认为王洽 容貌奇伟,当即提拔他为兵部尚书。王洽上书陈述有关军政的十件事,皇帝都赞扬并采纳。不久向皇上进 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耗费朝廷的一文钱,是屯田的缘故。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在蓟镇推行屯田政 策,被豪门大族阻挠。抛弃上天赐予大地滋生的利益,却每日讲述生财的方法,来用作供养军队的资金, 这不是大大的失策吗!请求皇帝下令给各道监察官员,让他们遵守先朝军队七分用来防御操练、三分用来 屯田开垦的制度,真心实意尽力施行,希望对国家经济有帮助。”皇帝称赞叫好,立即命令施行。曾经上 奏淘汰年事已高且无人推荐的武士四十八人,以具有边防军事才能为由举荐监察官员杨嗣昌、梁廷栋,他 们后来都受到重用。 崇祯二年十月,大清军队从大安口进入,京城戒备森严。王洽急忙征召四方军队入京城护卫。督师袁 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到达,但不能与之抗衡,大清军队于是深入内地。皇帝十分担忧, 十一月召见问询朝廷大臣。侍郎周延儒说:“兵部尚书准备防御有疏漏之处,调度不合理。”检讨项煜接 着弹劾他,并且说:“世宗斩杀一个丁汝夔,将士们震惊害怕,强大的敌人连夜逃跑。”皇帝点头称是, 于是把王洽投入监狱。第二年四月,王洽竟然死在狱中。不久定罪,还是被判死罪。王洽操行高洁美好, 为人刚直,在当时非常有声望,但是应对突发事件并不是他所擅长的。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因为时局艰难 而显出不足。遵化陷落,第二天才得到报告。皇帝因他侦察探求情况不清楚而大怒,又因为朝廷大臣玩忽 职守,正打算用严厉的刑法惩治,因此对王洽一点也不宽恕。此后京城多次遭受战祸,宰辅重臣都得以免 罪,世人多为王洽感到惋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②看。 [注]①簪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②冷眼:轻蔑的眼光。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菊枝头生晓寒,作者点明此时菊花之上已见秋意,开篇便渲染出清冷之意。 B. 正因秋已到,作者才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要常让酒杯之中倒满酒,饮酒御秋寒。 C. 作者以“身健”“加餐”“舞裙”“歌板”,应对上片的“醉”,看似眼前快乐,一无所求,内心却有 着难以掩饰的无奈。 D. 下片中再次点到“黄花”,与“白发”组成“黄花晚节”之意,比喻人老而弥坚,这也是作者特意表现 给世俗之人来看的。 16. 黄庭坚与苏轼同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过日子,四处碰壁,几经贬谪,受尽了屈辱磨难。苏轼尚懂得用 老庄思想来遣愁解忧,而黄庭坚却难解愁绪。请结合上片赏析作者“不见一个‘愁’字”的愁绪。 【答案】15. B 16. 示例 1:点明时节,渲染清冷之秋,衬托“愁”;横笛斜吹、醉插簪花、反戴帽子 ——借用典故目中无人的狂放之举,难入俗人之眼的举动,都是作者常常醉酒后肆意而为,却也只能是以 醉消愁而已。 示例 2: (1)首句用清冷之景来烘托作者内心难解的愁绪。 (2)第二句作者认为酒中自有欢乐,实则为借酒消愁。 (3)第三句着意写酒后举动和醉中狂态,实则是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示例 3: ①上片前两句,由赏菊过渡到饮酒,借酒寻求片刻欢愉,纾解内心的苦闷,虽未写愁,愁却在酒中; ②上片后两句写酒醉之态,风雨中横吹笛,酒醉里倒著冠,如此狂放之态更表明了词人内心压抑已久的苦 闷与激愤; ③上片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塑造了一个胸中愤懑、满腹愁绪,只能借酒消愁、酒中寻乐的狂士形象, 所以虽无“愁”字,却藏着无尽的愁绪与辛酸。 示例 4: 上片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处处流露抑郁难纾的愁情。 ①“黄菊枝头生晓寒”,融情于景,清冷之意也是诗人处境的写照。 ②“人生莫放酒杯干”,人生短促,及时行乐。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饱含着辛酸无奈。 ③“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种不同寻常的放浪形骸之举,恰是发泄愤懑之情的表现。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强加因果,“正因秋已到”错误。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所以并不是因 为“秋已到”,而是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借酒消愁。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 点明时间与节令,为重阳节后。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 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 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饱含着无尽沧桑的人生感慨。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 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 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 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虽不见一个“愁”字,却塑造了一个胸中愤懑、满腹愁绪,只能借酒消愁、 酒中寻乐的狂士形象,所以虽无“愁”字,却藏着无尽的愁绪与辛酸。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在经历婚变和遭到家人嘲笑之后说“_________,_________”,这在某种 程度上表现了她的反思。 (3)《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烟落日孤城闭 (2). 长河落日圆 (3). 静言思之 (4). 躬自悼矣 (5). 但见悲 鸟号古木 (6). 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躬”“悼”“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 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 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与人类。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 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折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 却不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 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 日月兮齐光”、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龚自珍的“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 如虹”等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C.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 工学习和称颂。 B.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 谓。 C.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B 20. 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运用了借代修辞。 A.运用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 B.运用拟人,“不知心里事”把“山月”人格化; C.运用借代,“桑梓”借代家乡; D.运用夸张,“深千尺”夸张潭水之深。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A.特殊含义; B.特定称谓; C.引用; D.表示讽刺、否定。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结构混乱,“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中途易辙,把“自”提到“中国”前面; 第二处语序不当,“发扬和传承”逻辑顺序错误,应该为“传承和发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21. 根据下面的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教育惩戒”下定义,要求不超过 80 个字。 【答案】教育惩戒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 方式予以矫治,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要求根据图示给“教育惩戒”下定义。 首先要依据箭头的指向,按照顺序将“教育惩戒”所包含的内容列举出来,然后根据下定义的要求进行信 息重组。下定义时要注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所重组后的句子一定要是一个单句。 先确定“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行为”,然后把修饰语放在“教育行为”之前,语序按照习惯表达,都 做“教育行为”的定语。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 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 “教育行为”。注意字数限制。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____________,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 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 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__________。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 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 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不过,______________,但沉溺于玩手机 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答案】 (1). 造成眼部黄斑疾病(或:导致黄斑变性) (2). 这与玩手机无直接关系 (3). 虽然这 种说法不太科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 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可推断出此处填写“造成眼部黄斑疾病”,或:“导 致黄斑变性”; 第二处,根据第一处“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导致黄斑变性”“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 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可推知此处填写意思为“这与玩手机没有直接关系”的句子; 第三处,根据前文说长时间夜间玩手机导致黄斑变性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并指出“将黄 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 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再结合后文“但沉溺 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可推断出此处填写句子为“虽然这种说法不太科学”。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 早年的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 壮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 晚年的孔子: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 网友的弹幕: 网友甲: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 网友乙: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为梦想而奋斗 孔子有周游列国、布道天下的积极进取,也有杏坛讲学、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无论是哪一种选择, 孔子对梦想的追求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他一直在为梦想而奋斗,从未后悔。 梦想如同玫瑰花瓣,若想让梦想之花如夏花般绚烂绽放,唯有奋斗。但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 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故只有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方能化茧成蝶。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都怀有梦想,为达理想奋斗不止。越王勾践为实现富国大业甘为阶下囚。他的忍 辱负重、卧薪尝胆,是朝着目标奋进的最震撼人心的宣言。 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奋斗的过程中不经过挫折,不花费较大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艰难困 苦甚至失败打击固然会留下难以忍受的痛楚;但也正是在这种痛楚才孕育出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海伦•凯 勒——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悲惨而伟大的在命运的戏弄下,她并不甘心被阻挠,奋力拼搏,她挑战 了生命的极限,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尽管这一路经历了千辛万苦。 安徽省的无臂学生代军颂,用行动书写着自已的传奇。当月光还未归去的时候,他就凭着自已的毅力 踏上了去学校的路。他几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也挺过了高考。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手臂的人怎么面对 生活中的一切,那种无奈至极的生活是无法用文字所描述的,即使他心中拥有着坚定的大学梦,付出此常 人百倍的努力,可能还会不及常人,毕竟不是每个残疾人都能成为霍金的,但却可以在成为史铁生。 这些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通过艰苦奋斗拼搏出来的。理想的阶梯属于不懈奋斗、 迎难而上的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因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奋斗可以实现梦想! 故我们可以说,奋斗是人身处逆境,面对考验时的时候的一种拼搏精神,是人的一种可贵品质。奋斗 中的挫折才能塑造崇高的灵魂,磨砺坚强的意志。而那些人生无挫折的人们,面对彩灯闪烁的世界时便会 迷惘,在葡萄美洒夜光杯中陶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堕落。无法再想触摸诗的轮廓,手心的雪花不会含 苞欲放,梦想的枝头也不会缀满星光,朝霞从此褪色,人生从此黯淡。 于是懂得,奋斗中的挫折是对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这也是一份永恒的礼物,不会因斗转星移而磨损 其棱角,也不会因暮鼓晨钟而侵蚀其光泽,它会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给我们以奋斗的动力。 努力奋斗,无悔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限定主题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审解析。 所给材料是纪录片《中国》中与孔子有关的三个镜头和两则网友的弹幕评论。孔子的三个镜头,从早年、 壮年再到晚年,有周游列国、布道天下的积极进取,也有杏坛讲学、诲人不倦的传道授业。既有积极进取 也有退而传道。进退之间如何取舍,不同的网友有不同的评论,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考生可以根据所 给的主题“进退都是无悔人生”来加以选择。从主题来看,这句话对孔子的一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无论 是他积极进取的一面,还是退而开坛讲学的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孔子的一生。对梦想的追求一 直在路上,从未停止。 2.审任务。 审读此题,第一,要整体把握镜头的内涵和网友的评论,辨析网友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材料后的解读和主 题要求进行辨析,确定主题。这篇作文的主题倾向于赞同网友乙的观点。第二,审读此题要善于举一反三。 考生要能够根据这一则影视文化热点所隐含的意义进行举一反三,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行多角度立意。立 意指向一定要符合“进退都是无悔人生”这一主题。把握最有时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第三, 要明确文体。考生在写作时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皆可, 但是必须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1.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韧; 2.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强与悲壮; 3.舍我其谁的笃定与坚守; 4.胜不骄败不馁的矢志不渝。 【素材】1.“复兴号”京沪高铁设计团队平均年龄 37 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 33 岁,北斗团队平 均年龄 35 岁。一代代青年在平凡岗位敬业奉献,书写了勇于担当的青春答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新征程上,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容应对重大挑战、奋勇抵御重大风险,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书写了无悔 于青春的灿烂篇章。 2.约翰逊曾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梦想也不应该挂在嘴巴上,而是要写在坚持 里。立志为村民引水的老支书黄大发用 36 年时光,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 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黄大发没有从天而降的 伟力,也没有天神夸娥氏之子大力神的帮助,只是凭借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在日日夜夜的开凿中描 绘着梦想,那清凌凌的水就是他的坚持。 3.华为从 30 年多前一个小的民营企业,通过在科技创新中的谋划思考,在克难攻坚中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 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面对困难挑战更需要我们多谋多思、先谋后动,在满怀向上、向前的勇气和信心的 基础上,将远大梦想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段段短路程,一个个去实现、一段段去走完,最终量变促成 质变,实现我们的梦想。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