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阳江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89

大小:152.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阳江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7 年是农历丁酉鸡年,雄鸡报晓,四海升平。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再次被重温。鸡是民俗中 的神物:鸡王镇宅、祠鬼神皆以雄鸡……古老的自然崇拜中,鸡具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通过 祭祀、禳祝、衅礼等作用于民众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鸡鸣将旦,为人起居”。古人不但以鸡鸣为一 天之首,还认为“鸡日”是一年之首,将正月初一定为“鸡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 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或斲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 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 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鸣,也成为召唤光明、催人奋进的励志之声。古人闻鸡鸣而早起,是因为古代 农业社会一般人缺乏可用的计时器,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先秦时期,连开启城 门,也是以鸡鸣为依据。雄鸡还有一个习性就是当一鸡先鸣,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因此,古人衍生 出关于“天鸡”的神话——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是神奇的天鸡。据《太平御览》引《玄中记》曰, “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 之鸣”。 除“天鸡”以外,人们还盼望“金鸡”出现。在古代封建社会,鸡也是礼乐制度的一羽:“巽为鸡, 亦为号令。”树金鸡于长竿,成为颁布赦诏时的仪仗,是帝王发号施令的象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 述,大赦之日所树金鸡,“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金鸡赦礼” 约始于后凉时期,从此鸡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不再单单是身披华彩、瞋目含火的斗士,作为光明的使者, 亦带来了无数人生的柳暗花明。“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古人还取鸡的形貌,制成祭祀用的盛酒“礼器”,称“鸡彝”。但是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 礼器中,虽多鸟兽形尊,却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不过考古学者邹衡认为,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鬶,就 是最早的“鸡彝”。鬶体下部是鼎立的三只丰满的袋足,上承带直颈的鬶口,颈后有鋬,口前伸出尖形的 长流。整体看来,其造型正似一只伸喙引颈仰天长鸣的雄鸡,或即夏商时“鸡彝”的前身。据现有考古资 料,正式采用雄鸡造型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始于六朝时期。如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 壶流塑成高冠的鸡首,鸡嘴处开圆孔即为流口。 人们如此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艺术品,原因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 的最重要的家禽。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 岗遗址等处,都有鸡的遗骸出土,表明家鸡在黄河流域驯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 6000 年左右。这也是目 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的纪录。稍后,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大都有家鸡遗骸 出土,表明家鸡的饲养日趋普遍。到了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已将鸡列为“六畜”之一,反映出这种家禽与 人们日常生活日趋紧密的联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不仅是一种家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无上的神力和辟邪致吉的功能,是祭 祀、禳祝、衅礼等民俗活动中的神物。 B. 古人认为“鸡日”为一年之首,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鸡鸣而起,燃放爆竹、贴鸡画或斲镂五采及土鸡 于户上,以此来辟除不祥和祈福。 C. 鸡以其独特的外形以及好斗、呼食、报晓的习性,被视为“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全之禽。“闻 鸡起舞”就是比喻志士即时奋发的典故。 D. 因为古代农业社会普遍缺乏可用的计时器,古人便习以雄鸡报晓的啼鸣,作为一天开始的标志,闻鸡鸣 而早起,甚至连开启城门也以此为依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雄鸡一唱天下白”,神话传说认为天将破晓时第一个啼叫的雄鸡就是神奇的天鸡。天鸡一鸣当先,其 它雄鸡立即群起效仿,众鸡齐鸣,给人们带来晨光。 B. 在古代封建社会,特别盼望“金鸡”出现的,是牢狱里的囚犯和他们的家属。因为树金鸡于长竿是颁布 赦诏时的仪仗,能带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C.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大辟,是古代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从后凉时期开始,囚犯如 遇“金鸡赦礼”,连大辟这样的刑罚也可免除。 D. 考古学者邹衡认为,虽然在目前考古发掘获得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未见作雄鸡形貌的,但是史前时期遗 址中出土的陶鬶,就是最早的“鸡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土于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墓的“青瓷鸡首壶”采用的是雄鸡造型,而正式以雄鸡造型来制作盛酒浆的瓷 壶,则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 B.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鸡成为农家畜养的最重要的家禽。因此人们喜好关于鸡的传说和以鸡为造型的 艺术品,就不难理解了。 C. 目前已知的国内外最早的养鸡纪录是公元前 6000 年左右,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 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等处出土的鸡的遗骸。 D. 中国古代养鸡的历史悠久。鸡作为家禽,不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还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 涵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D 项,偷换概念。“普遍缺乏”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一般人缺乏”。另外“开启城门也以此为依据” 指的是“先秦时期”。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 辨析。C 项或然变必然,“从后凉时期开始”有误,原文意为““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时期”。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 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任意夸大或缩小。原文有限制条件,“据现有考古资料,正式采 用雄鸡造型制作盛酒浆的瓷壶始于六朝时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皮 杨海林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叫三坝的小村,那里总共几十户人家,两三百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村 里要抓一个阶级斗争典型,开会讨论了几天,总是确定不下人选——这个村几代人都是土里刨食的主,肚 皮尚且牺惶,哪有心事管别的事? 但这样的政治任务在当时来说是头等大事,完成不了肯定不行。 看到村干部犯了难,蒋三爷自告奔勇:“别人有妻儿老小,我光棍一条——还是我来吧。” 有人愿意背这个锅,村干部当然大喜过望,于是急忙往乡里汇报。 不久乡里就派来了专门的调查组,里里外外一分析,蒋三爷还真是个有问题的人——解放前有一段时 间他去了上海! 按照时间推算,蒋三爷去上海时 26 岁,正是一身好力气的时候。 他去干了什么呢? 村里人都知道蒋三爷去上海的原因是他打死了一个恶霸——这事他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没少说——而他 到上海后干了些什么,却一直没有人探询。 调查组的人去蒋三爷家了解情况,很快,他们就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蛛丝马迹——大热的天,蒋三爷总 是穿着长袖的罩衫,袖口儿必定用皮筋束得紧紧。 难道他的手腕上有什么秘密? 捋起来看,果然有一块亮亮的疤! 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调查组的人很快弄清了蒋三爷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他在上海的时候加入了青 帮,那块疤下面,原来有青帮刺下的纹身! 这个结论可不是调查组的人随意得出的,因为手腕上的虽然被疤痕遮盖了,可是蒋三爷的后背上还留 有一整块的纹身。 刺的是关云长一手捋须、一手提青龙偃月刀,侧身跨赤兔马的《忠义千秋图》。 因为后背上的这张“画皮”,蒋三爷一下子成了这次运动的典型,要在乡里认认真真地开一次批判会, 再被送到县里的监狱。 轮到开批判会的那一天,村里特意放了假,让大家都去现场接受教育。 以前类似的会议是很少有人愿意去的,但是这次不同,全村几乎没有一个人落下,大家都想亲眼看一 看蒋三爷后背上的“画皮”。 遗憾的是那天蒋三爷还是穿了长袖的罩衫,袖口儿用皮筋束得紧紧。 什么也没看到,村里人由原来的同情和好奇一下子变成了愤怒,有几个甚至想冲上去扯掉蒋三爷的罩 衫。 只是因为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大家才不敢造次。 蒋三爷在牢里待了许多年,当他出狱的时候,我已经结了婚生了子。 蒋三爷和我是邻居,关系又极好,他来逗弄我孩子的时候,我有时会问他画皮的事。 “我那时在上海滩遇到一个纹身的先生,他的手艺极好,最拿手的是《忠义千秋图》:关羽攒眉瞪眼, 三绺长髯却又飘逸灵动——可谓是一紧一松张驰有度。” “青帮的很多人都在后背上刺下这幅图,可那些都是亡命之徒,很难说他们能活多久。这个先生临死 的时候,不忍心那么好的手艺消失,消失,于是就把《忠义千秋图》在我的后背上刺了下来。” 听蒋三爷这么一说,我更想看看他后背上的“画皮”了。 可是蒋三爷不给。 蒋三爷从来不去村里的浴室洗澡,每天晚上,他都喜欢用我们不认识的药材泡好一木桶水,然后整个 人坐进去。 我曾经问过他,他说这是防止自己的皮肤老化损坏了后背上的“画皮”。 蒋三爷的本家侄子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人家在城里做了大事,后来把蒋三爷也接到城里去了。 城里可不像我们农村,蒋三爷每天一把澡的习惯只好去浴室里进行了。 浴室里也会有一些纹了身的人,所以起先没有人留意他。 但是后来,只要蒋三爷一去洗澡,浴室的伙计就会偷偷地打电话。 他的身后就会多了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 蒋三爷知道他在偷偷地观察自己,不知怎的,他竟然又回到了村子里来。 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二年,蒋三爷死了。 那个戴眼镜年轻人找了来,想买下蒋三爷后背的“画皮”。 经不住软磨硬泡和大价钱的诱惑,蒋三爷的本家侄子同意了。 可是当植皮医生被请来的时候,他捋起了蒋三爷的罩衫。 光光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不会吧,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又伸过头来瞧。 真的,蒋三爷光溜溜的脊背上什么也没有。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先介绍一个名叫三坝的小村,介绍了住户、阶级斗争等村情,第一段涵盖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颇具匠心。 B. 看到村里抓不到阶级斗争的典型,蒋三爷就说自己无妻儿老小,愿当典型,贯彻了“坦白从宽,抗拒从 严”的斗争精神。 C. 调查组认为蒋三爷去过上海,他自己也说去过上海,再加上伤疤下的刺青和北部的纹身,这都成了蒋三 爷当典型的铁证。 D. 蒋三爷的侄子虽然很有本事,在城里做大事,但还是迫于现实利益的诱惑,同意别人购买蒋三爷的“画 皮”,却最终落了空。 5.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画皮”是理解小说人物和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画皮”的关注者,由于“我”的成长与变化,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 “我”的存在,把小说主人公蒋三爷的性格衬托得更加鲜明。 6. ①“画皮”作为一种纹身,象征蒋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画皮”喻示蒋三爷心中对忠义的坚守; ③“画皮”意味着忍受疼痛和敢于担当; ④“画皮”也是一种写法,使蒋三爷的内心和众人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入手, 分析小说的开头,正确。B 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表述有误,属于无中生有,并且不符合原文的逻辑。 C 项,对原文多种事实的概括正确,分析也正确。D 项,属于信息整合,基于事实而分析逻辑关系,正确。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作用。抓住典型动作和事件,分析次要人物性格和情节、主题、主要人物 之间的关系。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衬托人物。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要从“画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画皮”表面上是一种纹身, 实质上也是一种“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也是一种写法。进一步分析“画皮”与人物形象、小说主旨 的关系 ,即可得出深层含义。蒋三爷对“画皮”的坚守,说明其对“忠义”的坚守,以及众人对“忠义” 的丧失。人死,图亡,忠义陨落,千秋万代会悲凉无比。微型小说不“小”,就在于微言大义,“画皮” 是“表”,是线索,而人与人之间的“忠义”才是“里”。 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 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著名作家墨白的 138 封退稿信 舒晋瑜 1981 年初,墨白师范毕业后回到故乡的小学任教。在寂寞的夜空下,他无法面对前途的渺茫与内心的 孤独,文学成了表达情感的方式。1982 年 4 月间,墨白和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教师成立了“南地文学社”, 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他创作了十几篇小说,写了三十多首诗,同时也开始自己的投稿生涯。 “那些幼稚的习作被我一篇接一篇寄出去。在那充满期盼的岁月里,每天下午学校放学之后,我都会 到大哥家去,如果大哥外出,即便是天空飘着秋雨或者雪花,在傍晚时刻我也会踏着泥泞到镇上的邮局, 去那里拿我们订阅的报刊杂志,而我更盼望得到的是我寄出去的那些稿子的回音。”而墨白收到却是一封 接一封的退稿。退稿信大多是用钢笔和圆珠笔写的;也有毛笔,像《广州文艺》的李树政先生的来信,李 先生的信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布局也十分讲究,简直就是书法艺术;也有铅笔,比如徐光耀先生那封写在 印有“河北省文联”十六开稿纸背面的信。 在墨白的记忆里,他收到的退稿信大多都落有编辑部的印章,而落款印章的形状各不相同。像《清明》、 《东海》、《星火》、《四川文学》的印章都是圆形的,或许是兵团的缘故,《绿洲》的圆章最大,显示出一种 霸气;长方形的落款最多,《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山东文学》、《山西文学》等等,或许是因了西泠印 社,《西湖》的印章显得最有“学问”,那枚呈长方形的没有边际的“西湖月刊小说散文组”印章,是很有 功底的隶书篆刻;也有菱形的,像《洛神》。印章的内容也不相同,像《长安》,最简单:“长安编辑部”; 或许是产生法律条文的地方,《当代》最具体:“当代编辑部处理来信来稿专用”。他甚至留意到印章的颜 色也不同,有红色、有蓝色、有紫色,最有特色的是《梁园》杂志社,罗锐老师给他的十封退稿信上,除 去他的亲笔签名,放在信纸最后一页右下角的印章是绿色的。绿色的印象,在孤独而寂寞的冬日夜间,墨 白就着飘忽不定的煤油灯光去辨认那枚印章上的颜色的时候,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在漫长的期盼里,墨白的小说和诗歌习作又陆陆续续回到他所居住的乡村,在修改之后,他又装进信 封重新寄出去,就这样往往复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竟收到了 48 种文学期刊的 138 封退稿信。退稿信 的数量也大不相同,有的刊物只有一封,像《奔流》、《长江文艺》;编辑个人最多的是《百花园》的责任编 辑王保民给他的退稿信,前后共 11 通;总数量最多的是《鸭绿江》,总共 33 通,那是因为他连续参加了他 们在 1982.1983 年举办的文学函授。第一届他被编在函授班的第 24 组,辅导墨白的那位大学老师给他七 通信,信中还给墨白推荐过《乡场上》、《大车店一夜》这样的小说。这位老师中途因公辞去,接替他的是 辽宁大学中文系的武戈先生,武先生有一通信是写在 16 开信纸上,总共五个页码,这是墨白收到的退稿信 中最长的。 在那些漫长而暗淡的时光里,那些充满鼓励的信给了墨白信心和温暖,这样的情境一直持续到 1983 年 最后一个月份。这个月份里,他连续收到了两封用稿通知,一封来自《个旧文艺》,一封来自《广州文艺》: “……来稿《画像》我已阅。《广州文艺》不打算采用了,我推荐给了同属我编辑部的文学双周大报《南风》, 他们决定留用,特此通知你。此稿请勿再投别处(如近几个月中其他刊物已采用,望速告之。)……”信是 吴幼坚老师写的,后来她曾经出版过一个具有个人自传性质的画册,邀请了国内许多作家、诗人为画册里 的每一幅照片配诗。而她信中说到的这篇《画像》,最终发表在 1984 年 1 月 15 日的《南风》上,这就是墨 白的处女作。而那些被他投出去又被退回来的小说习作,后来也都陆续变成了铅字。 至今还记得大哥写在祝词的话:“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文学要靠激情,靠主观努力,坚持五年, 定会有收获。那么要坚持 20 年,坚持 30 年呢……”30 年,对当年那帮文学青年来说真的是遥不可及,可 眼下屈指间一算,30 年已成过去。而现在能证明墨白曾经存在过的,就是他写下的这些文字了。 【相关链接】 思想者墨白以叛逆的姿态在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学营盘站成了一处独异的风景,而墨白的前行会依然孤 独,灵魂的挣扎与思想的独立依然将是他文本的“顽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白是一只倔强的让人敬 佩的文学之狼! (黄轶《“形”的执著与“思”的独立》)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墨白的内心彷徨与孤寂,促成了其早期的文学探索,最主要表现在“南地文学社”的创立。 B. 墨白收到的 138 封退稿信,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准,并起到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 C. 墨白对于退稿的现实从不屈从,因为文学是自己的兴趣使然,所以退稿与否全然不是那么重要。 D. 墨白的文学坚守体现出了当代文化学者的可敬气质,对于理想的追求永远要高于失意的短暂风波。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墨白初试动笔的回报几乎为零,但自己的投稿生涯并未终止,并在失败与尝试的周而复始中得以提升。 B. 墨白对于退稿信的内容及印章有自己的侧重,失意只是伴奏,满足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反而成为了主场。 C. 退稿信印章构成的差异反映出了时代特点及象征性,不同印章相应代表着各编辑部的不同文学理念与主 张。 D. 文学函授的举办给予了墨白更多成长历练的机会,虽在此期间,退稿信更多,但他全然不以为意,更加 坚定信念。 E. 30 多年的倾心等待,成就了墨白的文学写作生涯,也为其文学创作历程赋予了一种让人仰慕,且敬重的 特殊意义。 9. 在创作历程中,墨白的“叛逆姿态”有哪些体现?并简要分析这位“文学之狼”的人性光辉所在。 【答案】7. B 8. CE 9. 体现:①不断在受到退稿信后继续投稿②在漫长、黯淡、渺茫的时代背景下坚守自己的信仰表现:①拥 有不屈服的精神②对于等待永不言悔。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B 项,并非因为退稿信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准。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回报几乎为零表述有误;B 项有所侧重表述有 误;D 项并非在文学函授期间收到的退稿信变得更多。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及文意分析。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不断在受到退 稿信后继续投稿;在漫长、黯淡、渺茫的时代背景下坚守自己的信仰。“人性光辉”,不屈服的精神;对于等 待永不言悔。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 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及默写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 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 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 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 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 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 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 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 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 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 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 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 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 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 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0. 下列对文中加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 甚数日/卒于军。 B.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 惫甚/数日卒于军。 C.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 甚/数日卒于军。 D.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 惫甚数日/卒于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 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 “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 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 “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 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 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 著。 B. 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 禄政策失当有关。 C. 李星沅富有远见。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 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 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 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②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①广东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治理这 件事,士风因(此)得以肃整。 ②星沅因为军事上的权宜处理不统一,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 任。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 本段话的大意为: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 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世。“赴广西”的目的是“督师” 不要断开,排除 AC;“已”修饰“惫甚”,不要断开,排除 AD。故选 B。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 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 项,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 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故选 A。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 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原文“迭疏论列,议遂寝”,这件事最终废止不行,并没有继续推行。故选 C。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健”,善于;“籍”,登记;“干”,追求;“诸生之 干讼者”,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牒报”,发布公文;“以”,介词,因、因为。第二 句得分点:“以”,介词,因为;“事权”,军事上的权宜;“一”,统一;“特简”,专门选拔、破格选用;“总 统”,统帅;“将军”,率领军队;“推诿”,推卸责任。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 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 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十五年任广东学政。粤地 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下令)整治,士风 因(此)得以肃整。任期满后,被授予陕西汉中知府,历任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厉 整治寇匪,多次擒获他们的首领并将其绳之于法。 这之前,永昌发生回乱,迤西道罗天池胡乱杀人,不分好人坏人,众多回人更加滋扰生乱。总督贺长龄、 提督张必禄急于主张安抚,投降的人动不动就又反目叛乱了。至此,缅宁匪首马国海被追剿而逃亡,暗中勾结 云州回人马登霄、海连升等再次发动叛乱,迤西大为动荡。星沅追究造成祸乱的缘由,长龄、天池一并受到 责斥。二十七年,派遣军队进行围剿,解散被胁迫的回族众人,造反作乱的首领被歼灭,其余的匪徒也被消灭 干净。(皇上)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加封太子太保官衔,赐花翎。不久调任两江总督。 星沅没有中第时,寄居在陶澍幕府,掌管章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又先后连任官职江南,熟悉盐、漕、 河诸多利弊。当时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的官员)诉说用度缺乏,朝廷大臣主张南粮改为用征银布 帛等代替,在北方省份采购粮食。星沅说折银太多征收不容易,折银太少采购不够。粮食低贱银两贵重,民间 经过太多环节损失亏耗。且州县以此为借口额外勒索,官吏玩弄手法,串通做弊,防备他们都很难。(星沅)屡 次上疏论述,改征的提议于是废止不行。 三十年,宣宗驾崩,(星沅)赴京拜谒皇帝的灵柩,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恰逢广西匪乱正盛,最 初起用林则徐为督师讨伐,(却)在途中去世,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这年十二月,抵达广西,驻守柳州。当时 两岸的江匪发展势头日益蔓延,众多贼匪尤其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剽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都因为 贻误战机而被免官,周天爵、向荣继任为巡抚、提督。二人者都有很好的名声,但都颇为自负,意气用事,谋 议总是不一致,星沅调和他们的意见,仍然不能使他们协调一致,军事很多时候相互牵制掣肘。咸丰元年春, 向荣进军围剿,贼匪由大黄江、牛排岭窜入新墟、紫荆山。星沅发文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领滇、黔军队循 迹追剿,贼匪又窜入武宣。荣、天爵分头进击,贼盘踞东乡,两军攻打不下。星沅因为行使指挥职权不能统一 调度,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不久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抵 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赶赴湖南防堵,将让他们代替李星沅。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 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 世。遗言上奏:“贼不能消灭,是不忠;父母不能终养,是不孝。死后用常服收殓,用以表明我的错误。”文宗 看后非常伤心,依据总督的规格赐予抚恤金,赐予金钱置办丧事,恤问他的母亲,下令他的两个儿子等服丧完 毕后引见朝廷,授予李星沅“文恭”的谥号。李星沅的儿子李桓,后来官至江西布政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逢元夜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 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 “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 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E. 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15. 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 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 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 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 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E 项,第一首诗根据诗中的“明月春风三五夜”可 知此诗写的是春季,再根据“万人行乐一人愁”可判断出诗中的“三五夜”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而 且由注释“元夜”也可以知道此诗中的“三五之夜”指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根据诗句“江陵卑湿足秋 阴”可知这首诗写在秋季,诗中的“三五夜”应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由注释可知《长安月夜》写于作者逢元夜在长安应举时,首句“喧喧车骑帝王州”写都城长安 车马喧嚣,一派繁华热闹景象;“羁病无心逐胜游”写诗人自己羁留长安,客居异地,又生了病,无心游 览;“明月春风三五夜”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也是民间最为热闹的节日,长安的元宵节之夜自然是 车水马龙人声喧哗,热闹至极;“万人行乐一人愁”然而诗人自己却沉浸在病痛与思乡的愁苦之中。这首 诗中,诗人将长安的热闹与自己内心的孤独愁苦进行对比,把“万人行乐”与“一人愁”进行对比,突出 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由注释可知,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首句“三 五夜中新月色”交代时间,“二千里外故人心”表达对远在江陵的元稹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实写; “犹 恐清光不同见”,写诗人担心远方的朋友看不到此时的月光,“江陵卑湿足秋阴”写诗人想象江陵地势低, 气候湿,这两句是虚写。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 巧,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 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 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 照应等)。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题所给两首诗中,第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首主要运 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考生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表达出断梗浮萍,朝不保夕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 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 (3)在《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 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答案】 (1). 家田输税尽 (2). 拾此充饥肠 (3). 闻道有先后 (4). 术业有专攻 (5). 赢得仓 皇北顺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输税”“赢”“仓皇”。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 的关注和思考。 B. 微小说一般不超过 140 个字,文本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作者随时与读者互动,具有相 当的网文交互性。 C. 这个问题只能用供求关系平衡,如果非要用行政手段强行干涉,无异于方枘圆凿....,那么,最终结果就是 无法解决问题。 D. 他在山村过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来到城市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到十分不习惯, 没几天就回去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 人。B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C 方枘圆凿:比喻格格不入、 不相容、不适宜。D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尘事羁绊的人。A 使用有误,其他使用正确。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场关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 手段的革命。 B. 如果能够回收天然气锅炉房烟囱排放的水气,我们不仅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而且还可以利用热循 环原理提高整修锅炉房的效率。 C. 武侠小说到底是一种经过夸张的精神,是对超凡脱俗的硬派人格的高度褒扬,也可作为带有超现实倾向 的半神文化。 D. 在 20 世纪上半期“革命与战争”的语境下,聚焦这一时期中小学历史、社会教科书,你会发现书中有 关民族问题的叙述是如此意趣盎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A 项“带来”的主语残缺,应当删除介词“随着”,B 项语序不当,“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应在 “可以利用热循环原理提高整修锅炉房的效率”之后;C 项“武侠小说”是“精神”,主语与宾语搭配失当。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 ① 走到哪里, ② 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 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③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 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④ 全世界, ⑤ 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 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 ⑥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①/②都③和④或⑤可⑥所以 B. ①无论②都③或④甚至⑤但⑥因此 C. ①无论②也③或④以至⑤/⑥因此 D. ①/②也③和④或⑤但⑥所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整段文本,把握段意,进一步理 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选项答题。本题要填关联词,使前后语句及整个段落语意连贯,思路贯通。 ①②根据语意,可判断是条件复句,用“无论……都”或者“……都”;排除 C、D。③这里是并列关系, “和”“或”都可以;④这里是递进关系,用“甚至”;排除 A。⑤这里是转折关系,用“但”;⑥这里是 因果关系用“因此”。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①______,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 的国家,②________?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 ③________。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 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 4 亿多家庭、13 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答案】 (1). ①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2). ②何来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3). ③需要每一个 家庭的努力和付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 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语句,此处应该是讲国家安定,社会和谐;②处主要是问如何才能安居 乐业?;③处结合后面内容“广大家庭”等内容的叙述,需要每一个家庭的付出。 21. 下面是某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的主体图形,请写出除英文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 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85 个字。 【答案】图形由和平鸽、心手、雷锋头像组成。心手组合寓意人们用友善之手奉献爱心;和平鸽象征友好 和谐;雷锋在心形中,寓意雷锋及雷锋精神活在志愿者心中和志愿者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追求。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解答图文转换类题目,应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 的句子结构、语意逻辑等来分析推理。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内容。对于图文,要宏观把握其外形 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图形由和平鸽、心手、雷锋头像组成。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前段时间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后,安徽滁州市便将琅琊山景区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而后, 秦朝时候设置的琅琊郡所在地山东临沂、拥有古代“琅琊县”的江苏南京也纷纷开始“改名”。为此,有 人提出反对,不应该因影视剧的影响而随意更改传统地名;也有支持说,为了拉动经济发展,改名无需大 惊小怪。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和你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答案】不要盲目,勿失本心 本世纪,鼓励创新。语言是种交流的方式,更在无时无刻的更新。 从 SZ 到 SD,再从 SD 到 SB,无不意味着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递进,然而递进的过程中,必然伴随 着创新与跟风。当然,在某些时候,两者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说第一个说 SB 的人是创新,那么, 之后随处随口就是 SB 让 SB 流行起来的人们就是跟风。所以从根本上说,跟风成全了创新,无论好坏。 抛开创新,就跟风而言,我也有个小故事。具体是哪日,我已经记不得了,只是依稀记得事情的大概。 那日与一群朋友聊天,于是我讲了个从别人那听来的故事,故事很可笑,但却很难懂,当时我听过后一副 茫然的表情,也不知道笑点在哪,但经别人点透后才捧腹大笑起来,恍然大悟。终于,我把故事很生的讲 完了,本以为会冷场,因为这个故事太难懂了,但我料想的冷场却没有发生,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这反倒 让我迷茫起来,难不成大家都听懂了或是以前听过?我把我的疑惑说出来,朋友为了揭开了答案。其实说 来可笑,真正听懂这个故事的只有少少的两个人罢了,他们笑了,然后其他人见他俩笑了,也就跟着笑了, 于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就这样起来了。所以,不得不说,跟风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最近网络上也刮起几起飓风,什么“元芳你怎么看”,什么“?潘?rdquo;,还有“我去年买了个表” 等语言的“文化”,有时我真的挺佩服中国的语言文化的,就拿“我去年买了个表”来说,不知道的还真 以为只是简单的表面意思,中国语言当真是“博大精深”。但是这些和跟风有什么关系呢?有人不解。其 实这几场“飓风”,本都是几阵不痛不痒的微风,但跟的人多了,再加上网络本身就是极好的传播工具, 这风自然也就大了,变得厉害起来,具有攻击性。但对于这些,我都是摆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一天分为白天和黑夜,世界也有光明和黑暗,凡事都有两面性,跟风也不例外。试想一下,若是一个 班级,本有寥寥无几的人知道学习,其他人看这几个人在学习,于是其他人跟起风来,再然后,班级里刮 起一阵良好的学习风。幻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露骨。现实总是和幻想有差别的。现实是这样的:一个班级, 本有大多数人知道学习,寥寥无几的人无所事事,整天玩,于是知道学习的人慢慢的跟起这股恶风,然后, 越刮越大,越刮越大,最终,只有可悲的几个人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倒也是意志够坚定。 谈大一点儿的,说中国的电视节目,有多少是跟着韩剧走的,没营养的泡沫剧到处都是,搞得中国节 目都快失去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些“韩剧式的中国剧”,倒不需要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式,但何必如此勤 奋刻苦的去学习呢?有那时间倒不如想办法把自己的国剧好好的做好,让别人跟着自己走。《美国之声》是 这样,《中国好声音》也是如此,《我是歌手》更是将这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归根结底,其版权都是从荷兰 的《TheVoiceOfHolland》购得的。 中国大多数人的特点是爱凑热闹,看自己人打架,搞分裂,基本上都是摆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 高姿态。说的夸张了,你站在大街上,去人多的地方看,必定会看见有事发生。车祸啦,吵架啦,打人啦, 只要这类事发生,看热闹的人比比皆是。本身几个人的事情,非得搞得满城风雨,且不说看热闹的人把路 围的水泄不通,但最起码的公德心你跑哪去了?看见车祸,赶紧打 120 啊,就知道看,看这些增长知识? 看见吵架打人的,你倒是赶紧劝阻啊,站那看笑话心情很愉悦?就知道跟风,跟歪风,看见泥就往里钻, 活像个泥鳅。 跟风的人很多。跟风的人永远不会有辉煌,因为他们的行为只是对先人的复制,他们都只活在过去。 跟风的事也不少,有一句哲人说过:“世上除了变是永恒的,没有不变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在新事物发展的时候,风更不会少。 所以,在这个多风的世纪,还望君不要盲目,勿失本心。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的内容。材料讲述各地因为电视剧的热播而改动景 区的名称,对此事件人们的反应不一。我们可以反对改名,也可以赞成改名。如反对,可以从地名的文化 意味、自己的个性特色、对传统的坚守等方面立意,可以反对这种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的做法,呼吁要去 除浮躁,沉静下来做好自己的本色;如赞成,可以从拉动经济方面思考。 参考立意: 1.敬畏文化,勿上本体(随意改名无疑是一种伤害) 2.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想发展旅游经济,应该重在挖掘自身内涵,完善必要设施。 3.做好自己,切勿跟风,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大千世界因不同而异彩纷呈,一味跟风,只能湮没自己的 个性。 另外,克服浮躁,培养静气,反对急功近利等立意也是可以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 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分析“改名”一事所反应出的东西,如盲目跟风、急功近 利等,可以从坚守自我、保持自己的特色、敬畏文化等方面立意。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