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94

大小:10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春市普通高中 2021 届高三质量监测(四) 语文 本试卷共 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 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帝国的建立是法家学说在实践上的成功。比较而言,秦国的改革在当时各国中进行得相对较晚,但 却最彻底。东方的齐国改革较早,在春秋中期齐桓公的时候就开始,所以国家较早强盛起来。晋国、郑国 在春秋时期也进行了政治改革。但是,在所有诸侯国家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改革像秦国的改革那样 系统和彻底,那样具有革命性。为什么较早改革的国家没有较晚改革的国家成功,先驱者反而被后来者战 胜?这曾经是一个历史之谜。我们认为谜底可能有三:一是改革越早历史包被越重,受到的阻力越大,越 不容易彻底;二是改革越晚可借鉴的经验教训越多;三是有了系统化改革理论的指导,在社会变革时代, 在外部环境你死我活的条件下,法家学说是走向成功的理论利器。 秦帝国建立以后,继续推行了先前的法家政策,几乎把法家学说发挥到极致。秦帝国的君臣们没有理 由改变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然证明法家学说的成功。也正因如此,秦帝国时期焚书坑 儒,确定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基本国策。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帝国做出了统一文字、修驰道、筑 长城、建宫殿、抗击匈奴等前无古人的事业。所有这一切都在帝国建立后十几年时间内完成,政治、经济 的建设成果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秦始皇信心满满地向世人宣布他的贏姓常国将传承千秋万代。 然而事情的结局出人意料。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匹夫群起响应,庞大的帝国大厦轰然坍塌,秦 帝国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光景便灰飞烟灭,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人们往往困惑:这到底是因 为什么? 这是困惑汉初思想家的难题。人们最初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求真务实,富国强兵有错?但事实无情, 答案摆在那里,不容置疑。错在哪里?痛定思痛,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反思,终于得出了答案。西汉前期费 谊的《过秦论》是这一政治反思的理论结晶。顾名思义,《过秦论》的宗旨就是论述秦帝国错在哪里,为什 么错。费谊告诫人们,打天下和守天下策略不同,打天下需要法家学说和孙子兵法,守天下法家的学说不 行,它激化社会矛盾,是亡家亡国之学! 为什么法家之学是亡家亡国之学?费谊的回答并不彻底,他还没有看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带来的社 会长治久安。为了揭开秦帝国成败的真相,在《秦帝国政治模式分析》一文中,我们采用政治模型分析的 方法,归纳总结了秦帝国的政治环境条件。泰帝国政治模型的要素。秦帝国政治模型的效应。得出了两个 层面的结论。第一个层面是具体的,指出秦帝国的一统强化了法家政治意识,这导致了极端的权力专断, 极端的权力专断引致双重效果,行政的高效率与政局的不稳定。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完成是行政高效率的体 现,国家的迅速崩溃是政局不稳定的恶果,而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统一,间接根源是法家学说。在 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得出了第二个层面的抽象结论:政治意识的唯物化与国家的富强成正比,与国家的 长治久安成反比。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经验事实。 (摘编自张荣明《中华国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法家为秦国提供了系统化的改革理论。秦变革的成功表明秦创造性地践行了法家学说。 B. 法家政策能在秦帝国建立后继续推行,与秦帝国君臣的惯性思维和激进思想密不可分。 C. 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等,体现出秦帝国行政的高效率和政局的不稳。 D. 在秦由打天下向守天下的转变中,法家学说由成功的理论利器变成了亡家亡国之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秦国的改革与齐、晋、郑的改革进行了对比,论述了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 B. 文章列举秦帝国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论述了法家学说在富国强兵方面的作用。 C. 作者在文中引述了《秦帝国政治模式分析》的结论,为读者揭开了秦帝国成败的真相。 D. 文章论述法家学说在柴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过成败,体现了作者的历史眼光和辩证思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过秦论》的结论并不赞同,认为贾谊受到自身的历史局限,因此他的回答并不彻底。 B. 秦帝国沿用法家政策采取了富国强兵的求真务实之举,但是在客观上导致了极端的权力专断。 C. 政治意识唯物化体现在采用法家学说治国,它带来了国家富强,却无法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D. 法家学说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儒学却带来汉朝的长治久安,这说明儒学比法家之学更先进。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创造性”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所有诸侯国家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改革像秦国的改革那样系统 和彻底,那样具有革命性”,由此可知,秦的改革“系统而彻底”,并非“创造性”。 B.“与秦帝国君臣的……激进思想密不可分”错。原文说“秦帝国的君臣们没有理由改变过去行之有效的 政策,因为过去的经验已然证明法家学说的成功”,说明秦帝国建立后其思想没有变化,事实上属于保守, 而非激进。 C.“体现出秦帝国行政的高效率和政局的不稳”错。原文只是谈到“秦帝国时期焚书坑儒,确定了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的基本国策”“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帝国做出了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 抗击匈奴等前无古人的事业”,焚书坑儒不是行政高效和政局不稳的体现,统一文字等也不是政局不稳的 体现。 故选 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述了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错。本选项考查对第一段的理解,文章将秦国的改革与齐、晋、郑 的改革进行了对比,是为了论述第一段段首的“秦国的改革在当时各国中进行得相对较晚,但却最彻底” 这句话,也就是说,对比的目的是论述秦改革成功的原因。 故选 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者对《过秦论》的结论并不赞同”错。原文说“西汉前期费谊的《过秦论》是这一政治反思的理论 结晶”“为什么法家之学是亡家亡国之学?费谊的回答并不彻底”,由此可知,作者对《过秦论》结论是 认同的,只是认为贾谊对为什么法家之学是亡家亡国之学的回答并不彻底。 C.“政治意识唯物化体现在采用法家学说治国”以偏概全。应为“采用法家学说治国是政治意识唯物化的 体现”。 D.“这说明儒学比法家之学更先进”错。法家学说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儒学却带来汉朝的长治久安,并 不能说明儒学比法家之学更为先进,二者没有可比性。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 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 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 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帶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 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 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 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 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 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 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 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年长一辈 年青一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 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 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 时期 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 行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 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 好 “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年轻化族群构成 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 90 后、95 后、00 后年轻群体为主 主动熬夜为主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 越夜越关,享受夜时光 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在夜间发光发热 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多样化夜间生活 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 落” 随着 00 后、10 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 社群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 6.92 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 3 次, 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 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帶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 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 手机网民达 8.47 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 6.2 个小时,信息传播的 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 后和年 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 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 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 4. 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荷兰学者 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 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 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使睡前 拖延也会补足睡眠。 C. 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 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D. 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这时自我控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导致调节失败,引发 种种睡前拖延现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入眠、肝脏排毒”的自然规律,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更愿意按照 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 B. 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 90 后、95 后、00 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 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 C. 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 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 近六成人每周熬夜超过 3 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 1/3,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 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 6. 根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原因。 【答案】4. B 5. C 6.①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②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③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环境 干扰;④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带来压力;⑤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尤其是手机。(答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即使睡前拖延也会补足睡眠”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 2段“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 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可 知延迟满足是指不用熬夜的方式来满足某种愿望,而不是睡前拖延后再补足睡眠。 故选 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表格可知是相对而言,年青一代更愿意按照 个体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 B.“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二“主动熬夜为主, 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和材料三最后一段“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 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 现象”,可知,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主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 D.“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三 最后一段可知“20%的人”不是对所有国民而言,是 00后和年轻妈妈中天天熬夜的比例,和“反映了当代 国民……”不对应。 故选 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 2段“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 可概括出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 由材料一第 3段“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可概括出个体心 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 由材料三第 2段“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可概括出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环境干扰; 由材料三第 2段“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可概括出职场、 社交和社会阶层带来压力; 由材料三第 2段“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网民达 8.47 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 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 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可概括出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尤其是手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展,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 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 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 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 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 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 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 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 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 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 的山遇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 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 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 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 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 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 说楼下有人来找。 我睡眼蒙晚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 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 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 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 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 “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 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 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 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 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 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 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 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 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战争 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 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 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 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 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 是多年沉淀的结果。 B. 文章写到长沙大火、南京失守、武汉撤退,尽管国难当头,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 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心。 C. 文章画线处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能够坚守职责,节律强劲,感情充沛,起到了加强语 势、深化文意的效果。 D. 文章以“忆”统领,详细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及作者在平乐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人事变迁 的感慨,情感蕴藉深沉。 8. 文本一是一篇语言平静、充满理性思考的散文,请对此简要分析。 9. 冯至撰文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语言的平静体现在: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叙述在平乐找裁缝的经历平和舒 缓,对战乱之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3 分,写出两个内容即可。)(2)理性的思考体现在: 现象时刻在变,精神永垂不朽。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也在变,但那些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 如普通百姓做事认真、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 9.①文本一撷取平凡人物,通过裁缝师傅恪守信用这件事,展现劳动者身上闪光的品质,抒发作者对那里 山水人物的赞美和思念,引发作者对后方都市里的一些“衣冠人士”的嘲讽。 ②文本二中,作者截取卖瓜的农夫招呼兵士吃瓜的场景,表现了那个动乱时代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同 时引出下文作者面对“新的历史”轻松、爽朗和愉快的心情。 ③文本一中写作者夫妇二人在战乱中辗转迁徙,展现出国难中知识分子顽强乐观、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详细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理解错误。由原文“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 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 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可知,作 者只是大略写了沿途的山水。 故选 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及探讨哲理内涵的能力。 (1)由文中“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我立在船 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祥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 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 了。……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 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可知,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 由文中“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 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 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可知,叙述在平乐找 裁缝的经历平和舒缓。 由文中“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 不成军队”可知,对战乱之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 综上分析,语言的平静体现在:描写漓江的山水从容舒展,叙述在平乐找裁缝的经历平和舒缓,对战乱之 中衣冠之士的不满写得冷静简约有节制。 (2)由文中“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并且,在这六 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等语句可知,社会和社 会中的人都在不断地变化。 由文中“我睡眼蒙晚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 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可知,那位裁缝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身上的精神品质却始终不受 外界影响,始终不曾改变。 综上分析可知,理性的思考体现在:社会现象时刻在变,高尚精神永垂不朽;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美 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文中裁缝认真、守信、诚肯的精神态度,永远不会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及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两则文本中可体现作者“以小见大”的事例,再据事例探析背后的寓意和感情。 由文中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 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睡眼蒙胧地走到楼 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 前”等内容可知,文本一写作者与妻子在平乐找裁缝缝制夹衣,裁缝放弃休息,连夜为其赶做。这样一个 闪现着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的平凡人物,令人感念,发人深省。作者由此出发,批评那些“变得不成人形 的衣冠人士,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跃然纸上。 由文中“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 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等可知,文本二中, 作者巧妙刻画了一个卖瓜农夫的形象,写将一担西瓜送给抗日的兵士吃,以小见大,展现中国民众支持抗 战的民族精神,准确又形象。 由文中“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展,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这样两天,过了阳 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可知,作者夫妇二人在战乱 中辗转迁徙,“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 队弄得不成军队”“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 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可见,国难中知识分子顽强乐观、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薄,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 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 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 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 表、五壺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时赋近畿户 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 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 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遺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 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 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 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 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含黄嵬而以天池请。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 七千顷/ B.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 七千顷/ C.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 七千顷/ D. 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 七千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平仓是宋代地方官府为抑制粮价、储粮备战以供官需军用而设置的粮仓。 B. 枢密院是宋代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以防备武人跋扈。 C. 天章阁是真宗营建的奉御集御书之所,皇帝在此接见大臣是最高规格礼遇。 D. 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括普于治水,造福当地百姓。他在担任沭阳主薄期间,借助水利工程,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他还在 淮南疏通沟梁,整治废田,解救水患。 B. 沈括革故鼎新,务实面有成效。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他改革郊祭制度,并按新制进行郊祀,节省了大 量费用,创设浑仪、景表等天文仪器。 C. 沈括见解独到,提出备边之法。他主张发挥自身长处以应对敌人,同时对边人训练军事的具体标准提出 建议,这些主张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 沈括学间广博。文化成就斐然。他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方面无所不通,都有著述,并 撰写了流传后世的《笔谈》一书。 13. 把文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 (2)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14. 沈括处理宋辽边界争端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原擅长强弩。 (2)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嵬而请求天池。 14. 商定两国疆界的文书或文件(“所议疆地书”或“地讼之籍”)。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故迹漫为污泽”句意完整,“故迹”做主语,“漫为”作谓语,“污泽”做宾语,主语“故迹”前停顿, 排除 BC; “疏水为百渠九堰”句意完整,承前省略主语“沈括”,“疏水”作目的状语,“为”作谓语,“百渠九 堰”作宾语,其后停顿,排除 D。 句子翻译为:“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 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得 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故选 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宋代地方官府”“抑制粮价”“以供官需军用”错。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不单是宋代地方官府) 为调节粮价(不单是抑制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不但是官需军用)而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 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故选 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他改革郊祭制度”错。由原文“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 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提举司天监”可知,改革郊祭祀是在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前, 而非“在担任提举司天监时”,因为改革郊祭制度有功,他才被升迁为提举司天监。 故选 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习,熟悉;骑战,骑马作战;中国,中原。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凡,总共;夺,改变;舍,放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说“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括得地 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由此可知,沈括处理宋辽边界争端的依据是 商定两国疆界的文书或文件。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 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 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 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 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 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 和节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 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圜丘祭祀天地的礼仪,是由有关机构按照典籍 记载安排进行,他们把副本收藏起来,吏员往往借着举行祭祀仪式而谋取私利。沈括考察了南郊大礼的历 史沿革,撰写了一本书叫《南郊式》。于是皇帝降诏命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礼仪办事,所节省的费 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沈括升迁为提举司天监,掌握天象历数的官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 体的现象、图像以及观察天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以后这些都 被使用。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他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疏通河渠,修治荒废的农田, 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当时朝廷要京城附近地区的百姓每户出马充作赋税以保卫边境,百姓把这当 作灾难。沈括说: “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原擅长强弩。如今舍弃我们擅长的技 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另外边境地区的人练习打仗,只以拉开弓的强度来确定 高下,但未必能射穿皮革,沈括说应该以射出远近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皇上都同意 了。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离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 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 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 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 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 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戒有问题提出,沈括就回头叫 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轻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 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 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 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嵬而请求天池。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 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 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二)古代诗歌闽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街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果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楠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点明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可看出诗人此时流落湖湘,以船为屋,舟中逢燕,无限伤感。 B. “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诗人羁留此地一年之久,在此地已经“两度”见到春燕衔泥筑巢。 C. 今日舟中相逢之燕即是往年同屋而居的那一只,这与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感基本相同。 D. 燕子在桅杆上呢喃细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触景生情,老泪纵横。感到无限寂寞和悲伤。 16. 诗歌颔联中“远看人”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①“远看人”既描述燕子远道而来看我的情景,也细致刻画出燕子怀疑犹豫之下立足 桅杆远远望我的疏离之态。②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突显燕子迟疑的神态之余,也侧面写出诗人漂 泊流离,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这与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感基本相同”错。与“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情不同。在这烟水渺 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然而,燕纵识主,一叶扁舟, 终不似昔日故园的有屋可巢,故而,燕子既欲亲近,又怀疑惑,只是远远看看。表达作者此时的孤独。而 晏殊词表达的是无奈之中尚有美好的慰藉。 故选 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和赏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颔联写“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这两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 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 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 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写出了燕子远道而来看我的情景,也细致刻画出燕子怀疑犹豫之下立足桅 杆远远望我的疏离之态。 这里的“识”与“看”都写的是燕子的动作、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这是诗人眼中看到的燕 子的动态,是燕子的人格化,在突显燕子迟疑的神态之余,也侧面写出诗人漂泊流离,今不如昔的悲惨处 境和凄凉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后赤璧赋》中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之句,这与他《赤壁赋》中描写其 游览行为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均反映出作者游览的随性无拘。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口体之奉不若人”, 表明了求学的艰辛。 (3)“子规”又称“杜字”“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 之情。比如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无鲜肥滋味之享 (4).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间 (5). 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苇”“茫”“缊”“敝”“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______的梦想,历经 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 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________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 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 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_______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 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 精神风貌______,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许多学者表示: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 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不仅提供了新的借鉴,也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孜孜以求 声势浩大 铸造 焕然一新 B. 孜孜不倦 波澜壮阔 铸造 耳目一新 C. 孜孜以求 波澜壮阔 锻造 焕然一新 D. 孜孜不倦 声势浩大 锻造 耳目一新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神上的硕果远胜过物质上的丰收 B. 精神上的硕果促成了物质上的丰收 C. 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 D. 物质上的丰收远不及精神上的硕果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提供 了新的借鉴。 B. 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 提供了新的借鉴。 C. 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不仅提供了新的借鉴,也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 家脱贫的信心。 D. 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 困提供了新的借鉴。 【答案】18. C 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意思是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 倦。 这里是说“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不知疲倦地探求的梦想,应选“孜孜以求”。 第二空处,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 壮大。 这里形容“时代画卷”,不仅声势大,而且规模大,应该用“波澜壮阔”。 第三空处,铸造:比喻创制,建立;培养、造就。锻造:本意是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 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锻造的过程比较艰难。 这里比喻攻坚精神的形成过程艰难,应选“锻造”。 第四空处,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 同,使人感到新鲜。 这里形容“精神风貌”,应选“焕然一新”。 故选 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半部分讲的是物质,后半部分讲的是精神,排除 AB;按照逻辑关系,应是物质丰收催生了精神硕果,排 除 D。 故选 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部分的语病:“由于……所……”杂糅,排除 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在“鼓舞了”之 前,排除 C;B项,“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排除 B。 故选 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 5 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 450 万辆,占 全球 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_①_,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 进千家万户。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 超过 130 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 “装得上”,_②_,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_③_,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 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转折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30 个字。 【答案】21.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 ②也要“用得好” ③相比于充电模式 22.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②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③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提到新能源汽车出现续航问题,“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后 面说“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说明解决了续航问题才有这个结果,因此可以写“只有解决 续航难题”; 第二空,前面提到充电桩的一些问题,数量有了,但是“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 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然后说“既要‘装得上’”,说明后面要接“也要‘用得好’”; 第三空,后面说的“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是相对于上文的“充电模式”而言的,因此可以写“相 比于充电模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能力。 先看第一段,抓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 5年居世界首位……”“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 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可概括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也存在续航难题。然后按照要求改成 转折句,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 第二段,抓住“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 桩保有量已超过 130万个”“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 不佳……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概括出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第三段,抓住“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 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可概括出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 佳,也存在成本、电池型号等问题。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 等因素影响推广”。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 年 11 月,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的演讲中提 到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 也来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 材料二:在 2021 年春晚相声《如此家长》中,爸爸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 给他报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并将画画、书法、钢琴、舞蹈等才艺作为必修课,还别出心裁地让孩子 学爬旗杆、耍飞叉、打弹弓、捏面人、吞铁球、嚼灯泡等所谓“绝技”。 材料三:无锡市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 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来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作为即将成年的子女,请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为主题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 ②省教有厅联合电视台策划一期议题为“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的讨论节目,你作为高三毕业生 代表受邀参加讨论,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接纳自我,安于普通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今天我以写信的方式想要告诉你们,我愿意成为一个奋斗着的普通人。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的演讲,光看标题“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就直戳人心。演 讲中,她试图论证,一个人“放弃成功”,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也并非是坏事。 爸爸、妈妈,你们从小就培养我,希望我优秀,希望我有成就,而我也一直在努力,但我知道,大多 数人将在普通中度过一生,而我想成为这样的人,秉持“普通人”心态,接纳自我,以“前行者”的姿态, 奋力追梦。 普通人的心态意味着认识与接纳自我,而这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功课。现代社会包括我们自己在 内的年轻人,普遍焦虑甚至抑郁,这是因为我们衡量自身的标准往往依附于他人或者社会。不善于接纳自 我,不能独立定义自我的价值,正摧毁着我们的精神脊梁,成为走向“空心病”的元凶。刘瑜所说的“放 弃成功”,成为普通人并不等于“认命”,而是引导人们“悦纳自我”,以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人生,定义 属于自己的“成功”。 秉持普通人的心态,因为其中蕴含着一份平静与淡然,让我们在世事变幻中从容愉悦,收获意外的人 生风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阴影是消极的存在,与我们人类是积极的存在相仿。我们越是追求成 功与幸福,阴影便越是要制造劫难,阻断成功之路。”这提示我们,一味地汲汲于成功,便更容易被前行 的挫折所击倒,而以普通人的心态去面对风雨,恬然一点,释放一些,反倒会在人生的转角处遇见美丽。 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坚守岗位,磨炼出了一身本领,终成“高层次人才”;北大毕业生李雪琴在“脱 口秀”领域默默耕植,意外收获众多粉丝……更多的是自嘲自己为“打工人”、“工具人”的千千万万个 普通人,他们在平凡中不停息,在挣扎中不言弃,如果没有一份好的心态,如何能坚韧与奋斗? 如此看来,普通人的心态,更让人找到个体价值。但同时我也知道,“普通人”心态不等于畏葸不前 和固步自封,普通人的底色是奋斗,姿态是前行!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亲爱的爸 爸、妈妈,我承认自己可能平凡,但依然需要奋勇前行。 请你们相信我,也请你们帮助我成为这样的人:以普通人的心态前行,以前行者的姿态发力! 你们的女儿 ××××年××月××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本题的三则材料,从名校教授、市属中学校长、相声中的普通家长的角度,谈及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完成本次写作任务的 关键是,针对家庭教育,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就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立足材料, 联系现实,从整体上把握单则材料的主旨,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分析材料 材料共有三则:材料一以清华大学副教授的演讲引发我们关于孩子的自我认识与思考;材料二侧重展示春 晚相声中一个父亲竭尽所能培养孩子各种人生“绝技”,让人啼笑皆非;材料三以高中校长的身份谈及对 教育的看法,强调的是人格培养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等的重要性。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命题的倾向性是学 生对自主发展的自我设计和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独特思考。 (2)写作要求 任务一: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身份“即将成年的子女”,主题是“我想成为这样的人”。考生写作时 注意与家长交流,充分表达自我。 任务二:写一篇发言稿,“最好的家庭教有是这样的”写作时要紧扣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展望,表达 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注意,无论选择哪一个任务,注意对“这样”或者“家庭教育”的具体界定与阐释,要言之有物。无论是 书信还是发言稿,都应注意文体的格式要求。还要注意题目“结合材料”的要求,不能脱离材料空谈,要 有针对性地写作。 【立意】1.享受“普通人”的小确幸。 2.恪守平凡心,勇走不凡路。 3.以萤火之光,为岁月增辉。 4.深处平凡,心向不凡。 5.最好的家庭教育要提高孩子的幸福感。 6.家庭教育要有“阳光教育”思维。 7.望子成龙诚可贵,立德树人价更高。 【素材】1.精彩语段: 众声喧哗,钟芳荣遵从内心的选择是有力的回击,因为有一腔热爱,她愿意接受不光鲜而很真实的自我。 而李雪琴则以看似废柴的调侃——“为什么毕业于北大就不能失败”,让大家认识了一个相貌平平而奋力 追梦的女孩。人生的路有千万条,认清并接受自我后,量力选择,才是适合自己的最佳选项。 2.精彩语段: 在这个负重前行的年代,一方面,我们瞄准目标,力求改变命运,实现自我的蜕变;一方面,我们又要提 醒自己,不被快节奏的生活拉扯着夺命狂奔,记得等一等那个漫步环行而不失优雅的自我,别丢掉了细品 生活,安享自我幸福的能力。不拒绝普通与平凡,既能披荆斩棘,也会安身立命,努力通往理想的星辰大 海,亦或心灵的家园港湾。 3.精彩语段: 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量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 揠苗助长。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 程竞赛,例如百米赛。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 赶了晚集。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 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 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4.名人名言: ①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是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 学率,国家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全国政协委员、江 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②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 台阶。 ——在会见 2016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