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395

大小:103.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 语文 2021.04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 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 238 页,配有图画 212 幅, 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 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 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 热衷于图像直观。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 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 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 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 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 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 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 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 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 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 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 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 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 言的体验呢? “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 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 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 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 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 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 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 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 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 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 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 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 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 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 “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 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 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 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 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 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 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 的感悟。 (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 发生转变。 B. 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 庸俗化。 C. 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 感悟方式。 D. 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 深入的感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 B. 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 C. 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 压。 D. 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 B. 精美的图画的艺术加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 C. 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 短。 D. 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封面,以一个现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达打开洋场社会一扇窗子的寓意。 4. 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 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证, 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 5. 相同点:①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②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的阅 读感受。(或都认为图像对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点: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②材料一 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错误,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 了主导地位”,只是“似乎”;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 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选项以偏概全; 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错误,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 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味“但从后一方面 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 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 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项作家和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 性著称”,即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即引用论证, 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 “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 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即举例论证,举蔡 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 “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 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 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 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即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 指出其后果。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 性和联想性著称”“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 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即两则 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 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 ‘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即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 的阅读感受。 不同点:材料一“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 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 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 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材料一“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 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 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认为图像会对文字 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 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 性的把握”,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 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 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 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①1871 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登岸的那个人名叫约翰尼斯·达尔曼,是福音派教会的牧师;1939 年,他 的一个孙子,胡安·达尔曼,是坐落在科尔多瓦街的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自以为是根深蒂固的阿根廷人。 他的外祖父是作战步兵二团的弗朗西斯科·弗洛雷斯,被卡特里尔的印第安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边境上 用长矛刺死;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胡安·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先辈,或者浪漫主义的死亡的 家世。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原是弗洛雷斯家族的,现在只剩一个空架子; 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大房子的模样。也许是琐碎的事务,也许是懒散,使他 一直留在城市。年复一年,他满足于拥有一处产业的抽象概念,确信他在平原的家在等他归去。1939 年 2 月下旬,他出了一件事。 ②从不认错的命运对一些小小的疏忽也可能毫不容情。那天傍晚,达尔曼买到了一卷威尔版的《一千 零一夜》残本。他急于想看看这个新发现,没等电梯下来,就匆匆走楼梯上去。黑暗中,有个什么东西在 他额头一擦而过。一只蝙蝠?一只小鸟?给他开门的女人脸上一副惊骇的神情,他摸摸额头,全是鲜红的 血。那是一扇刚油漆过的窗户,有人忘记关了,害他划破了额头。那晚上床睡觉,凌晨就醒了,从那时候 开始嘴里苦得难受。高烧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千零一夜》里的插图在他噩梦中频频出现。亲友们来探 望他,带着不自然的微笑,反复说他气色很好。他有点麻木地听他们说话,心想自己在地狱里受煎熬,他 们竟然不知道,真叫人纳闷。八天过去了,长得像是八个世纪。大夫把他送到厄瓜多尔街的一家疗养院拍 X 光片,他坚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医生告诉他,败血症几乎让他送命时,达尔曼为自己 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修养。难以置信的是,这 一天居然来到。 ③在火车站的大厅里,他发现还有三十分钟火车才开。他突然记起巴西街的一家咖啡馆(离伊里戈延 家不远)有一只好大的猫像冷眼看世界的神道一样,任人抚摩。他走进咖啡馆。猫还在,不过睡着了。他 要了一杯咖啡,缓缓加糖搅拌,尝了一口(疗养院里禁止他喝咖啡),一面抚摩猫的黑毛皮,觉得这种接触 有点虚幻,仿佛他和猫之间隔着一块玻璃,因为人生活在时间和时间的延续中,而那个神秘的动物却生活 在当前,在瞬间的永恒之中。他瞌睡了一会,梦中见到的是隆隆向前的列车。列车起动后,他取出《一千 零一夜》的第一册。这部书同他不幸的遭遇密切相连,他带这部书出门就是要表明不幸已经勾销,是对被 挫败的邪恶力量一次暗自得意的挑战。明天早晨我就在庄园里醒来了,他想道,他有一身而为二人的感觉: 一个人是秋日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进,另一个给关在疗养院里,忍受着有条不紊的摆布。 ④中午十二时的难以忍受的白炽太阳已成了傍晚前的黄色,不久又将成为红色。车厢也不一样:平原 和时间贯穿并改变了它的形状。在粗犷的田野上,有时候除了一头牛外空无一物。列车吃力地停住了,没 有停在惯常的车站,而是停在达尔曼几乎不认识的稍前面的一个车站。周围几乎是一片荒野,站长告诉他 远处的一家铺子里也许能找到一辆车。 ⑤达尔曼决定步行前去,把它当做一次小小的历险。太阳已经西沉,但它的余辉在被黑夜抹去之前, 把深沉寂静的平原映照得更加辉煌。达尔曼缓缓前行,一面以沉重的幸福感呼吸着三叶草的气息,他走得 很慢,并不是怕累,而是想尽量延长这一刻的时光。商店的房屋本来是鲜红色的,但是岁月为了显示自己, 消褪了这种强烈的色彩。门外的栏杆上拴着几匹马。店主听了他的情况后答应去给他找辆马车。达尔曼为 了消磨等待的这段时间,就决定在这家店里吃晚饭。旁边的一张桌子上有几个年轻人在吵吵嚷嚷地吃喝。 起先,达尔曼对他们并没有在意。一个年纪非常老的老头背靠柜台蹲在地上,像件摆设似的一动不动。悠 长的岁月使他抽缩,磨光了棱角,就如被流水磨光了的石头或是经过几代人锤炼过的一句谚语。他黝黑、 瘦小、干瘪,仿佛超越时间之外,处于永恒。达尔曼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的头巾,粗呢斗蓬,长长的围腰 布和小马皮制的靴子,心想像这样的高乔人,除了南方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⑥达尔曼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就着菜喝了几杯红葡萄酒。突然觉得脸上有什么东西擦过,是一 个用面包心搓成的小球。显然是有人故意朝他扔的。另一张桌子旁的人仿佛并没有注意他。达尔曼有点纳 闷,当它什么也没有发生,打开《一千零一夜》,似乎要掩盖现实。几分钟后,另一个小球打中了他,这次 那几个雇工笑了。达尔曼对自己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他大病初愈,被几个陌生人卷进一场斗殴未免 荒唐。他决定离开,刚站起身,店主便过来,声调惊慌地央求他: ⑦“达尔曼先生,那些小伙子醉了,别理他们。” ⑧达尔曼倒并不因为店主能叫出他的姓氏而感到奇怪,可是这些劝解的话实际上反而使情况更加严重。 起初,那些雇工的挑衅只是针对一个陌生人,几乎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可是现在却是针对着他,针 对着他的姓氏,而他的姓氏,店里的人现在都知道了。达尔曼把店主推到一边,面对那些雇工,问他们想 干什么。 ⑨那个长相粗鲁的家伙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他和胡安·达尔曼相隔只有一步,却大喊大叫地骂他,好 像站在离他很远的地方似的。他玩弄的是那套发酒疯的把戏,气势汹汹而又显得可笑。他一面满嘴说着胡 话、脏话,一面掏出一把刀子抛向空中,眼望着刀子,等它落下时又一把接住。他要达尔曼和他决斗。店 主用颤抖的声音反对说:达尔曼没有武器。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蹲在角落里出神的那个老高乔人,朝他扔过来一把亮 晃晃的匕首,落在他的脚边。这仿佛南方已经决定,达尔曼应该接受挑战。达尔曼弯腰捡起匕首时,心里 闪过两个念头。第一,这一几乎出于本能的举动使决斗变得无可避免。第二,这件武器在他笨拙的手里不 仅不能保护他,反而给了对手一个杀死他的理由。以前他也玩过匕首,就像所有的男孩子那样,但他仅仅 知道进攻时应该刀尖向上,刀刃向内。他想道:在疗养院里人家是不会让这种事情落到我头上来的。 “咱们到外面去。”对方说。 他们出了店门,如果说达尔曼没有希望,他至少也没有恐惧。他跨过门槛时心想,在疗养院的第一 晚,当他们把注射针头扎进他胳臂时,如果他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 是欢乐。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 《一千零一夜》孤独地平摊在酒桌上,庄园在稍前面一站远等他归去。达尔曼手里紧紧地握着匕首, 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出了门,向草原走去。 (选自博尔赫斯的《杜撰集》,王永年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首先是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向往南方一心归乡的故事,未消逝的祖辈英勇精神在 一个男性身体里复活的故事。 B. 经历过一次死亡的挣扎之后,达尔曼愉快地踏上前往南方的路。一个人竟然死于他所热爱的事物,“未 能抵达”也是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处境——这反映了作者欲把本文写成“寓言小说”的ー面。 C. 达尔曼患败血症几乎送命时的失声痛哭,显示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在南方酒店里他却因特 殊的境遇被迫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这样的构想是基于作者认为“从不认错的命运对一些小小的疏忽也 可能亳不容情”的唯心观点。 D. 本文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一边用详尽的笔墨描写现实细节,一边用梦幻手法构建文字迷宫,让人 在梦幻和现实之间犹疑不定。 7. 《南方》又是一篇幻想小说。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人公因为偶然获得新书,偶然要走楼道,又被偶然飞过的一只鸟偶然划破了前额,竟然就得了败血症; 在列车站意外见到在西方有些神秘色彩的猫;列车竟然停靠在了一个陌生荒芜的车站:一系列的偶然性, 均暗示故事所呈现出的幻想特点。 B. “达尔曼手里紧紧地握着匕首,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出了门,向草原走去。”达尔曼是死 是活,作者没有揭示谜底,这种写法,有利于读者调动想象力,展开饶有情趣的个性化解读。 C. 达尔曼是真的在病愈后去了南方并手持匕首从容赴死?还是仍然躺在疗养院床上,参加决斗只是个人幻 想?博尔赫斯故意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叙述,从而使读者产生惝恍迷离的疑惑。 D. 小说中还大量出现了这类词语,“虚幻”“梦”“不真实”“仿佛”“怀疑”等等,这些词语也时刻使 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一种警惕,因为稍不留神就会掉入作者叙述的陷阱。 8. 博尔赫斯对《一千零一夜》情有独钟。文章多次提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全文,探究“南方”的深刻意蕴。 【答案】6. C 7. A 8. ①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整个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②在情节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正是因为迫不及待翻看《一千零一夜》而碰伤了 脑袋,不得不去南方的庄园休养,オ有了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③在形象上,多次写到威尔版的《一千一夜》也衬托了胡安・达尔曼性格天性中的浪漫情怀、反叛性格和 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9. ①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南方”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达尔曼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之地。小说 开头写达尔曼经常回忆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小说标题暗示这是一个归乡的传奇故事, 揭示了达尔曼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 ②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南方”从抽象意义上讲,是人渴望追求与到达的理想之境,表达了达 尔曼对庸常人生的反叛,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 ③对不容侵犯的尊严的捍卫。“南方”也代表了不畏生死的血性,达尔曼想如果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 于械斗,也是幸福的,欢乐的;面对“针对他的姓氏”的挑战没有“希望”但也没有“恐惧”,但为了捍 卫不容侵犯的尊严,为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 ④对把控自我命运的渴望。达尔曼选择“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外祖父留在“南方”的庄园,也表现了 人对自我命运选择与把控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生的呼唤。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在南方酒店里他却因特殊的境遇被迫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错误,“因境遇逼迫”概括不全面。达尔 曼“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也有性格的因素,文中写到“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 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可见他的天性中隐含反抗现实的浪漫主义情结,向往外祖父一脉的家世,为 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以生命为代价追寻自我理想中的人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被偶然飞过的一只鸟偶然划破了前额”错误,从原文“那是一扇刚油漆过的窗户,有人忘记关了,害 他划破了额头”来看,划破他前额的不是一只鸟,而是“窗子”。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是小说的重要情节组成,在小说中的作用极其之大,首先在结构上,威尔版的《一 千零一夜》这一情节贯穿全文始终,使得小说的结构脉络更为清晰,更加紧凑。 文中第二段写到“他急于想看看这个新发现,没等电梯下来,就匆匆走楼梯上去。黑暗中,有个什么东西 在他额头一擦而过。一只蝙蝠?一只小鸟?给他开门的女人脸上一副惊骇的神情,他摸摸额头,全是鲜红 的血”,因为急于看这本书才会脑袋受伤。“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修养”, 因为受伤他才会去到南方的庄园修养。才有了后来在饭馆吃饭被一群年青人挑衅,才有了后来他形象的转 变,很自然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这一情节衬托了胡安•达尔曼的性格特征,展现出胡安•达尔曼的反叛心理,突出 胡安•达尔曼对理想现实生活的向往,使得其形象更加丰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胡安·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的先辈,或 者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家世。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原是弗洛雷斯家族的, 现在只剩一个空架子;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大房子的模样”,可知“南方” 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达尔曼向往的理想的生活之地。小说开头写达尔曼经常回忆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 泛白的红色房子,小说标题暗示这是一个归乡的传奇故事,揭示了达尔曼对浪漫主义家世的选择与追寻。 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的向往。“南方”是古老传统的象征,是不容侵犯的尊严,是不畏生死的血性的象 征。“南方”是人渴望追求与到达的理想之境,表达了达尔曼对庸常人生的反叛,对浪漫英雄的理想人生 的向往。 对不容侵犯的尊严的捍卫。“如果他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是欢乐。 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南方”也代表了不 畏生死的血性,达尔曼想如果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也是幸福的,欢乐的;“达尔曼倒并不因 为店主能叫出他的姓氏而感到奇怪,可是这些劝解的话实际上反而使情况更加严重。起初,那些雇工的挑 衅只是针对一个陌生人,几乎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可是现在却是针对着他,针对着他的姓氏,而他 的姓氏,店里的人现在都知道了”面对“针对他的姓氏”的挑战没有“希望”但也没有“恐惧”,但为了 捍卫不容侵犯的尊严,为姓氏而甘愿以生命为代价一战。 对把控自我命运的渴望。“他的外祖父是作战步兵二团的弗朗西斯科·弗洛雷斯,被卡特里尔的印第安人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边境上用长矛刺死”“年复一年,他满足于拥有一处产业的抽象概念,确信他在平原 的家在等他归去”。达尔曼选择“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外祖父留在“南方”的庄园,也表现了人对 自我命运选择与把控的渴望和对英雄人生的呼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 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 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 “《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 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 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 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 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 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 “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 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 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 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 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 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B.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C.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D. 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 书报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一般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 的文献。 B. 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 C. 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 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山 著书立说。 B. 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 进言之路。 C. 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讲授《大学衍义》,谏太祖要 赏罚适中。 D. 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 广泛赞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4. 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 (2)(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 的人了。” 14. ①第一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②第二次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 宋濂被牵连。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 “并奉书太子”中,“太子”是“奉书”的对象,之间不断开,排除 AC; “为语书意”中,“书意”指“信中的内容”,做“语”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讲授《春秋》,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讲授《大学衍义》,谏太祖要赏罚适中”错误,应该是:他 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题中弄反了。 故选 C。 【13 题详解】 (1)傅:做老师;讽以礼法:状语后置句,用礼法劝谏,讽,委婉劝谏;使(之)归于道:使他回到正道。 (2)悉:全部;诘责:责问,质问;微:如果没有;罪:加罪,治罪。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意思是“四年,升为国 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即第一 次被贬是因为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不及时。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意思是“洪武十三年,宋濂 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即第二次 被贬是因为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宋濂被牵连。 【点睛】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 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 体现。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跟随闻人梦吉学习,精通《五经》,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 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非常推崇宋濂,自认为不如他。元代至正年间,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 以父母年老为由推辞不就,到龙门山著书。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 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宋濂进言道: “《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够遵照施行,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乙巳三月,宋濂 请求返乡探亲,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并致信太子,用进德修业来勉励他。 太祖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还亲自赐信褒奖宋濂,并令太子写信答谢。不 久宋濂便因父亲去世服丧守制,守丧期满,奉诏返京。四年,升为国子司业,因考证祭祀孔子的礼仪上奏 不及时而获罪,被贬为安远知县,旋即被召回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太祖征召四方儒 士,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的,提升为编修,任命宋濂为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十多年,凡是太子一言 一行,宋濂都要用礼法来劝谏,使他回到正道。太祖剖符封赏功臣,征召宋濂商议封赏五等爵位,宋濂引 鉴汉、唐前例,选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太祖曾经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哪些书最值得看,宋濂推荐《大 学衍义》。太祖挑出《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让宋濂讲析。宋濂讲完,接着说:“国君 如果能用仁义来治理民心,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主事茹太素上书 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 章,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责问,于是直呼宋濂的字说道:“如果没有景濂,差点错 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太祖要将 宋濂处死,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将他贬谪到茂州。宋濂文风淳厚,在朝时,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典 礼,朝会宴享、律历衣冠制度,四裔贡赋、赏劳礼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文辞,都委托给宋濂。宋 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各地学者都称宋濂为“太史公”。第二年,宋濂在夔州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正德年间,又追封谥号文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叶 罗与之②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作者则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 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境 界。 B. 《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主 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 C. 《看叶》开头一句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 D. 《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 16. 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 合诗歌《看叶》予以简析。 【答案】15. B 16. 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②罗与 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 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答到以下哲理中的一个亦可: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 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 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理解错误。“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借爱 花惜花,主要表达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如“不反常”,这一步是必要的。 接着答题过程就要解释“不反常”的原因。 从《看叶》本诗的景物特点看,“红紫飘零草不芳”,作者写本诗时,姹紫嫣红的百花已经零落,再无先 前的娇美姿态和容颜,可见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花已飘落,而叶“绿影扶疏”,正展现一派生机,另有一 番情趣,故作者认为此时赏叶比赏花要好。 从知人论世角度看,注释中“曾应进士举不第”启发我们想到作者写诗时的心态和情感,罗与之应举不第, 倍感失意,无奈归隐,此时作者无意关注花的美好;叶看起来平凡,没有花的热烈,却更有生命力,更低 调,赏叶更契合作者的心境。 从本诗蕴含的哲理看,本文花是绚丽事物的象征,但它美好却短暂;叶虽看起来平凡,但绚烂的花期过后, 却是叶长时间的繁茂时期,它生命力更强,生命更长久,因而作者并不因为花落而伤感,更喜欢赏叶。这 也是这首小诗中包含的作者的哲理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规,又叫杜宇、杜鹃等,因其叫声似“不如归去”,客居他乡之游子,羁旅天涯之漂泊者,抑或是 友人离别之时,闻此物之鸣啼,不免生发伤离别、思归乡之心绪。此意象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一旦被 援引、征用,则倍增其哀愁。如李白就有“_____,_____”的诗句。 (2)“蓬”是一种植物,枯后根断,随风飞旋,故也称“飞蓬”“孤蓬”等,古典诗词中常用“飞蓬”“孤 蓬”等比喻漂泊无定的孤客。唐代诗人王维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 (3)古诗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扁舟”寄托着古 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苏轼在《赤壁赋》中涉及到扁舟的两句:“_____, _____” 【答案】 (1). 又闻子规啼夜月 (2). 愁空山 (3). 示例一:征蓬出汉塞 (4). 归雁入胡天[示例 二: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王维《送陆员外》)示例三: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 赴河西》)] (5). 驾一叶之扁舟 (6). 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啼、蓬、雁、驾、匏樽、属。注意第(2)题的答案不唯一,但要符合两个条件:1.出自王 维笔下;2.表达漂泊无定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 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 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 );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 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 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 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 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梅雨霏霏不绝,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B. 黄梅雨霏霏不绝,旬月绵延,朝夕不断 C. 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 D. 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旬月绵延,朝夕不断 19. “通感”能够突破感官局限,丰富人的体验,增加审美情趣,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了进行简要分 析。 20. 语段在描写雨时,运用了大量叠音词,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 【答案】18. C 19. ①“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表现了雨声的缓急相间、疏密有致、 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②“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恰切 地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20. ①运用大量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这跟雨本身自然具备的节奏相吻合,更容易体现雨的特点; ②可以生动地描摹雨丰富多变的音形情态,在对雨的感受与体验上非常贴合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经验,更 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霏霏不绝的黄梅雨……”下文“湿黏黏的苔藓……”保持一致,故排除 AB;“朝夕不断, 旬月绵延”,符合由少到多的逻辑顺序,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中,“各种敲击音与滑音” 是听觉,“网”是视觉,本句化听觉为视觉,把“雨声”比作“网”,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连绵细密、缓 急相间、浑然一体,将雨声刻画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 “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按摩耳轮”是触觉,此处又把“雨声”比作“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化听觉为触觉,表现了雨声的细密轻柔以及给人带来的舒适惬意之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段语言特色的能力。 本文在描写雨时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如“轻轻重重轻轻”“潺潺”“冰冰”“滂滂沛沛”等叠音词,富 有节奏感、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与雨本身自然具备的节奏相吻合,更容易体现雨的特点。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 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中,“滂滂沛沛”“忐忐忑忑”“腾腾”“斜斜”等词的使用,既有对 雨的声音的摹写,又有对雨的形态的描摹,作者对雨的感受与体验上非常贴合人的思维习惯与生活经验, 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① ,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 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 “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②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 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 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 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 ③ ,造就了依赖有机 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而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 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以“鲸落”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21. ①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22. 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 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 ①由下句“它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可知,是在从“生物学”的角度 讲“何为鲸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生物学意义上”。 ②由下句“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可知,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说明鲸落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③由下句“造就了依赖有机质而存在的生物群落”可知,说明细菌把硫化物转化为了“有机质”,所以此 处应该填写“ 将其转化为有机质” 。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材料“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可概 括“鲸落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由材料“在生物学意义上,它指的是深海 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大自 然的瑰丽奇幻,更为‘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打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 柔而又诗意的内涵”可概括“也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被人们赋予温柔而 又诗意的内涵”。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一家连锁的寿司自助餐店,搞了一个很有“心机”的促销活动,顾客名字中只要有“鲑鱼”就可 以免费吃一次。有 300 多人为了吃一顿免费的自助餐,跑去民政机构改名;免费吃活动结后,又开始把名 字改回来。很多人改名时,为了彰显个性,各种花样百出,甚至开始比较谁取的名字更搞笑,或者是超前 部署——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都放上身份证,更有民众因此改名超过 40 字。改完名的年轻人在社群媒体高调 炫耀和朋友组成“鲑鱼团”。一时间,这次改名运动引发的所谓“鲑鱼之乱”,引起了众多媒体的热议。 有人认为:姓名父母所赐,犹如身体发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磊落和担当,既是做人的底线, 也是立世的根本。姓名,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承,蕴含着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个人成长以后, 在社会上最重要的身份识别信息。改名在华人社会,一直算是很严肃很慎重的事情。但也有不少的年轻人 对改名事件表示理解,改个名字换当下一餐,朋友一乐又有何妨呢? 电视台打算做一期有关“文化与姓名”的节目,邀请你客串主持人,结合上面的话题,写一篇主持词。要 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鱼“我所欲,“名”我所立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收看本期“文化与姓名”节目。我是本场节目的主持人,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喜 爱。 近来,众多媒体热议的“鲑鱼之乱”想必已引发大家的关注。为当下一餐而花式改名的行为不仅吸引 了大众的眼球,更将文化与姓名的渊源,传统带进了人们的眼野。本期节目将以“文化与姓名”为主题, 展现给大家姓名之中的璀璨文化。 古人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昔时,古人 以事物价值孰高孰低而作利益取舍;如今,年青人们以姓名为毫无价值之物随意更改以得口福之享。深入 思考,在搞笑,调侃的背后,实则是年青人观念与传统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来说,实为当代年青人对姓名 文化教育的缺失,对姓名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漠视。 有人说:“改个名字换当下一餐,朋友一乐又何妨?”这种不负责任,毫无担当的说辞成为一众“鲑 鱼团”义正言辞的借口。推而广之,倘若今时为口福之享而出卖姓名,他日是否可以为一己私欲而出卖身 体肌肤,出卖道德灵魂?静言思之,不觉胆寒。巴金先生有言:“人生在世,总要有所坚守。”姓名,乃 父母所赐,安身立命之本,世世代代传承。怎容以玩笑戏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鱼”我所欲而弃“名” 我所立,可乎? 各位观众,是否还记得在你诞辰之时,家中长辈秉烛持书,将厚重的希冀填充在短短几字的姓名之中。 可曾记得自己姓名荣登喜榜而收获的那份骄傲与欣喜。正如古文中所言:“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百家姓氏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出生取名,弱冠取字,自取雅号,去世后追赠谥号的 文化传统将姓名视为一人安身立命之本,这份文明传承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代际相传,星火绵延的根本所在。 总而言之,姓名之所以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一来由父母所赐,不容玷污;二来是“行不改名,坐不改 姓”的做人担当与底线;三来是家族香火相传的传承,满载希望;四来意味着在当今信息社会一人的社会 担当与责任;总此四言,将姓名置于与鱼相等的利益地位都是不容准许的原则错误,毋庸讳言。 至此,想必各位能够说出“所欲有甚于鱼者,故不以姓名换也。”的贤者心声了。接下来,让我们怀 着对姓名的敬畏与好奇,共同了解姓名与文化的渊源,收看接下来的精彩节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1.材料中,命题人的价值导向应该是清晰的。 (1)仔细阅读第一段材料,我们要特别关注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 有 300 多人(数量之多)为了吃一顿免费的自助餐(动机之单纯),跑去(行动之急迫)民政机构改名;免 费吃活动结后,又开始把名字改回来(想象之简单)。很多人改名时,为了彰显个性,各种花样百出,甚至 开始比较谁取的名字更搞笑,或者是超前部署把自己喜欢的食物都放上身份证,更有民众因此改名超过 40 字。改完名的年轻人在社群媒体高调炫耀和朋友组成“鲑鱼团”(行为之荒诞)。一时间,这次改名运动引 发的所谓(含有否定之意)“鲑鱼之乱”,引起了众多媒体的热议。 (2)材料第二段,其实只有两种看法,一种从文化的角度,反对为了吃鲑鱼改姓名;一种从年轻人的心理 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能理解,认为无可厚非。从篇幅上来看,命题人重心放在第一种观点上。 有人认为:姓名父母所赐,犹如身体发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磊落和担当,既是做人的底线,也 是立世的根本。姓名,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承,蕴含着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期待,也是一个人成长以后,在 社会上最重要的身份识别信息。改名在华人社会,一直算是很严肃很慎重的事情。 但也有不少的年轻人对改名事件表示理解,改个名字换当下一餐,朋友一乐又有何妨呢? (3)电视台发出邀请,你的身份是主持人,文体是主持词,主题是“文化与姓名”。 2.任务要求 (1)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离材料,准确立意; (2)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主持词、主持人。 【立意】1.文化的小标签; 2.鱼“我所欲,“名”我所立; 3.守住姓名文化,守住文化美好; 4.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等等。 【素材】1.姓名能反映文化,文化能丰富姓名。从古到今有无数的姓名,这其中有许多姓名为我们熟知, 如写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岳飞。岳飞的事例我们耳熟能详,“头悬梁,锥刺骨”,精忠报国…… 但他的名字更值得我们分析,“飞”字是保家卫国,家国情怀的体现;“飞”字是希望能勤奋学习,报效 国家。现在当人们提起岳飞这个名字,就会想起保家卫国,驰逞沙场的英雄。这就是姓名反映文化,文化 丰富姓名的体现。(典型素材) 2.姓名和文化也具有着相关性,两者相互融合,存在着特殊关系。在以往的乡土小说,影视作品中,我们 不难发现许多土气的名字“牛娃”“虎子”等等。这并不可笑,相反这恰恰反应了中国劳动人民与土地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姓名与乡土文化的融合。人们把“牛”,“春”等字眼放在孩子的名字中,体现了 希望孩子勤劳,拥有美好的生活,这是多么质朴的情感。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名字越来越 与中华文化相吻合,有“爱国”“建国”的爱国文化,也有“梓”“欣”等有丰富寓意的字眼,姓名与文 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精彩片段) 3.反观当下,年轻人为了图开心,就把自己的名字随意改动,甚至还炫耀自己的成果,这是对自己名字的 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不负责任。姓名是自己立世的标签,也寄寓着长辈对自己的希望, 更折射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随意改动姓名,确实有损形象,这种行为实属不妥。姓名,是我们文化的小标 签。对个人而言,姓名不仅仅是美好的寓意,更是一种我们所应当秉持的信仰,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 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尊重我们的姓名,保持底线原则,不随意改动名字;其次切实地真正了解我 们的姓名的寓意,感受中华文化的风彩。(精彩片段)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