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共 60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认识的学生里面,除了少部分 的奇才之外,真正最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
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你只
要看一门课最开始的时候,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哪些人可以 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
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生活得太差。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最糟糕的学习状态。我自己也在课上睡过无数次,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
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一种
典型的催眠方式,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 PPT 都拍下来,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他们以为自己“学到了”,
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有时我会禁止学生照相,但他们还是会
把电脑搬到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这样也算很努力。但他们努力把课堂上的内容敲进
电脑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 地记不住它们。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是因为他们 地
把“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这件事巧妙地敷衍过去:“反正随时可以再看我的笔记。”
我想,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
一个点上的感觉。学习一个东西(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往往让人焦虑。( ),这样就可以说:“行
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资聪颖 不胜其烦 心安理得 不露声色
B. 天赋异禀 不胜其烦 问心无愧 不露声色
C. 天赋异禀 不厌其烦 心安理得 不着痕迹
D. 天资聪颖 不厌其烦 问心无愧 不着痕迹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能不在于智商,也不在于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B. 可能不是努力,也不是智商,而是“踏实”。
C. 可能不在于努力,也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D. 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是“踏实”。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
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B. 因此,你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才
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C.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因此,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
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
D. 因此,你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或是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
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
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①天资
聪颖:上天赐予的聪明灵慧的资质,形容一个人某方面的天赋极佳,聪明而且具有慧根,强调“聪明”,
内容具体。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宏观概括,强调上天赐予性能。根据
后语境“智商”,应该选择后者,另外语法上看“天资聪颖的奇才”“聪颖”和“奇”也有包含关系,重
复累赘。②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此处是指踏实的人很
有耐心,应选用“不厌其烦”。③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没
有什么可惭愧的或对不起人的地方。此处指“他们”自以为事情做得合理,应选用“心安理得”。④不露
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不着痕迹:指事情做得天衣无缝,没有破绽,
不易被人察觉。根据下文“巧妙地敷衍了过去”可知,应选用“不着痕迹”。故选 C。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
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在于”与“因素”搭配不当,排除 A、
C 两项。“智商”为先天因素,“努力”和“踏实”为后天因素,应当先天在前,后天在后,排除 B 项。故
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
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
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
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
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本题,前语境“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学习ー个东西(尤
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内容)往往让人焦虑”与“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
有交集“一个点”“一个东西”,话题一致衔接最紧,排除 B、D 两项,而且后边是原因,应该用“因为”
而非“因此”。根据逻辑认知顺序,“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应该在前,“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应该在后,排除 C 项,另外根据后语境“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的内容应该紧承“因
此,用最快的速度纵观大概,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照应上文,属于正确的做法。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
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
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 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 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
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
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 “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
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理解有误,此项中提到的“六艺”有两种含义,一种
是指六部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诗
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故选 A。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 君既若见.录 见:看见
C. 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 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既然如此记念我。
故选 B。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发同枕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和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
双璧”。
C. “伏惟启阿母”,“伏惟”是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话表示谦虚的习惯用语。
D. “初七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下九也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伏惟:是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故选 C。
7. 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句中“称物芳”是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或用以喻君王,或
用以自喻。
B. 《服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服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
情感,并用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来自我解脱。
C. “副有罪,当相坐”,句中“相坐”是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又称“连坐”。
D. 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春申君黄
歇、楚国的孟尝君田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 项,“……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春申君黄歇、楚国的孟尝君田文”错误。
应为“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故选 D。
8.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惠等哭,舆.归营(用车载送)
B. 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D. 空自苦亡.人之地(死亡) 复举剑拟.之(比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D 项,“空自苦亡人之地”意为“(你)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其中,“亡”通“无”,没
有。
故选 D。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 )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C.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 故内惑于.郑袖
D.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及其意义的理解能力。
A 项,副词,表祈使语气/代词,他们的;
B 项,通过/趁机;
C 项,介词,引出对象/介词,被;
D 项,连词,表转折。
故选 D。
10.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
A.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B. 为降虏于蛮夷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本题例句“子卿尚复谁为乎”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子卿尚复为谁乎”。意思是:你(苏武)还打
算为谁守节呢?
A 项,“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意思是:一个人,
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
B 项,“为降虏于蛮夷”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意思是:在蛮荒夷狄之地作为投
降的俘虏。
C 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意思是:可靠
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D 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句式,意思是:进而导致国破家亡,被天下人耻笑,这里的“为
天下笑”可理解成“被天下人耻笑”。
故选 C。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道德之广崇 ②其后楚日.以削 ③时秦昭王与楚婚. ④身客.死于秦
⑤短.屈原于顷襄王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邪曲..之害公也
A. 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 ①④⑤//②⑥//③//⑦⑧
C. ①⑤//②④⑥//③//⑦⑧ D. ①⑦⑧//②③⑥//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通婚;
④名词作状语,像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坏话;
⑥名词作状语,在内;
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小人;
故选 C。
1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至于..誓天断发
C.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 与其..所以失之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 项,“人事”,古今异义词。古义:人为的因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
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B 项,“至于”,古义和今义相同,均为:达到某种程度。
C 项,“意气”,古今异义词。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D 项,“与其”, 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他;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
面。
故选 B。
二、社科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
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
秦汉至宋元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国
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民本思想、文治主
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得到丰富和完善。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
会因素愈益彰显。面对新的时代变革,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
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过去,相反,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今天的现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同
时又是通向未来的起点。缺乏历史关怀、历史自觉的民族,不可能拥有远大的未来。坚定文化自信,首先
要坚定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历史道路的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有改动)
材料二:
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与对材料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融会贯通
紧密相关。为此,推动历史学科融合发展,首先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既要在整理材料上做到融会贯通,
也要在思考问题时把相关联的问题联系起来一并考虑,还要把问题与材料融为一体,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
相间的正确联系。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融会
贯通起来。
做到融会贯通,需要遵循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使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真正科学的理论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反映,是思维逻辑与历史进程的高度统一。
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有
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摘编自王震中《以融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有改动)
材料三:
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中国古代学术研究讲求贯通,因为研究对象往往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左传》为例,它是重要的汉语研究材料,又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较全面地展
示了先秦的哲学思想。突破界限、融合发展应成为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从大的方面说,不论
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语言文字,都是对同一文献材料的研究,这文献材料本是彼此依存的有机整体;
从小的方面说,无论是汉语还是汉字,都是有限的要素依据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的,是有着内在严密逻辑
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把某个方面、某类要
素孤立成单一对象进行研究,难以对其有深层次的认识,更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而,推动汉语言文字
研究向纵深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
学科的贯通。只有以贯通的方法推进汉语言文字研究,才能催生更多学术增长点。
(摘编自王贵元《努力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新局面》,有改动)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清晰,先秦是其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大一统”的价值追求成为主线。
B. 中华文化生命力顽强,即使在历史的变革中也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在古老中焕发新生,不断发展。
C.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需要我们有整体的意识,尊重历史的客观,讲求逻辑的准确,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
法。
D.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基于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纵深
程度。
14.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只有自觉地关怀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B. 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基于此,要学好历史,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就要注重学科的融合。
C. 在史学的创新过程中,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两者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D. 开创汉语言文字研究的新局面,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而是要实现跨学科的贯通融合。
15.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之后,结合自身扎实的学术知识,完成了学术著作《乡
土中国》。
B. 某生选择报考古汉语方向研究生,导师建议他除了古汉语,还要学习一些训诂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
学、古代哲学等学科知识。
C. 在语文课堂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整合各类史料及相关文学评论,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
让学生在“史中学”、在“文中学”。
D. 我们在鉴赏唐诗时,除了分析遣词、理解字面意思,往往还要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去理解,这样才能准
确把握诗人情感。
【答案】13. D 14. A 15. D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我们摒弃了‘细分学科’的做法”错误,选项对应材料三“做好汉语言文字研究,要突破学科过于细
分的制约”,文中说的是“要”,是未然,选项变成已然;而且针对“细分学科”,文中只是提到“对学
科整体发展而言弊端颇多”“要突破学科过于细分的制约”,并没有摒弃“细分学科”的做法。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学问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错误,对应材料二“所谓学问,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知识的系统化”,文
中“系统化”只是一个重要体现。
C.无中生有,材料二“要想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并形成重大成果,必须把不同历史学科的材料与问题
融会贯通起来。”“只有真正做到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才有可能贯通古今,使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形
成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穿透力,能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中,论述的是“以融
合发展推动史学创新”的观点,文本并无“尊重历史是前提,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是路径”的表述。
D.“不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错误,材料三说的是“需要广大研究者在深耕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提下,
致力于实现学科内部纵横的贯通和相邻学科的贯通”,文中“深耕自己研究领域”是前提。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学科研究需要有整体的视野,突破学科界限。
D.选项提及的是唐诗研究的情况,是从唐诗自身的要素入手,并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因此无法支撑材料
三的观点。
故选 D。
三、文言文阅读(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
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
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①。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
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②、
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
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
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某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
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
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
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基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
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
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
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
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①则
甘而不固②,疾则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
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
难进入。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晨览夕披. 披:翻阅 B. 耽.酒渔色也 耽:沉溺
C. 察其微.言 微:微小 D. 轮扁斫.轮于堂下 斫:砍削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书何负于.帝哉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帝之.自取灭亡 哀吾生之.须臾
C. 以.夸博记者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释椎凿而.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C.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
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19.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②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③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④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
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B. 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
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C. 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
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 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
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22. 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16. C 17. B 18. B 19. A 20. B
21. (1)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2)我
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
(独自)做车轮。
22. 《论梁元帝读书》认为读书应当精通事理,并付诸实用;《轮扁论读书》认为读书贵在自己在实践中领
悟。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察其微言,意思是“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微:隐微、幽微。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引出对象;介词,比;
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按照;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
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
“学乃益”是“志定”的结果,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AC;“游移其志”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大
以蚀其心思”“小以荒其日月”结构对仗,各自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及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结合原句“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可知“得于心而正之以书”是作者认可的做法;④
结合原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可知“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是作
者认可的做法。
排除有②和④的选项。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错。结合原文“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
于万卷之涉猎乎?”,可见元帝并没有醒悟,更谈不上“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倚,依赖;锢,禁锢;寻行,一行行地读;数墨,一字字地读,指专在文字上下功夫。
(2)喻,使……明白;受之于臣,状语后置句;是以,因此。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论梁元帝读书》关于读书的观点句是“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某微言,
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可见作者认为读书应当精通事理,并付诸实用;而《轮扁论读书》的观点是“口
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可见认为读书贵在自己在实践
中领悟。
参考译文:
论梁元帝读书
(梁武帝承运三年)江陵沦陷,元帝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焚书)他回答说:
“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的下场,所以把书烧了。”有厌恶元帝不悔恨自己治国不仁,而归罪于读书的
人说:“书哪里对不起元帝呢?”这不是懂得读书的人所说的言论。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
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用来夸耀自己
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元帝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而
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
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则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有咬文嚼字专在文字上下功夫,得到了小知
识而忘了大道理,被文章典故迷惑而遗漏了隐微却又寓含精义的言论,这就是“大惑不解”者的借口,况
且百家小道,就像青色白色相配的绘画小技巧,小小的文字技巧,对国家人民毫无帮助。
有人说:“读先圣先儒的书,不是雕虫小技,实在不失为君子。”先圣先儒的书籍,岂是像佛教的言
论,只要每天书写诵读就会有功德的吗?读书观察分析字句,就自命为君子,无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
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以确立修己治人的本体,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
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很少,如太子
李弘读春秋左传上记载臣弑君而不忍心读下去的很少,如穆姜命卜史占卦,能自我反省而知道惭愧的人也
很少了。
所以孔子曰:“我十五岁立志向学。”心志坚定学问才能精进,没听过胸无大志而以学为志的。以求
学游移心志,异常邪恶的学说,粗俗的传说,放荡散漫的小聪明,严重的会腐蚀人心,小则浪费时间,元
帝的所作所为至死都不觉悟啊!哪里能不归罪涉猎了万卷的书籍呢?一般的学者,却效法其卑陋,怎么可
以不加以警惕呢?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
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
“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
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
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
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
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
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第 II 卷(共 90 分)
四、诗歌鉴赏(共 7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①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②,魏绛复从戎③。怅别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
雁山横代北⑥,飞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⑧。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匈奴犹未灭:暗指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③魏
绛:春秋时晋国大夫。④三河: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⑤六郡雄:这里指西汉时立功边地、号称六郡
雄杰的赵充国。⑥雁山:雁门山。代:代州。⑦飞塞:一作“狐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云中:云
中郡。⑧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
割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2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用词贴切,灵活自然,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
卫边保国的壮举。
B. 诗歌颔联点出分别的地点,与友人分别,彼此心里难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相约要
像前代英雄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C. 这首缠绵悱侧、凄苦悲切的道别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作者的慷慨之志。
D.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绪。
24.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23. C 24. 首联: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
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能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
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这首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道别诗”说法错误。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
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意思是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首二
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
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
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
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尾联两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意思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
赫战功”,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扬名塞外;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五、名句默写(共 11 分)
25. 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离骚》中借美女被众女造谣中伤比喻自己有政治才华却被诬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9)__________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答案】 (1). 可以横绝峨眉巅 (2). 出师未捷身先死 (3). 长使英雄泪满襟 (4). 众女嫉余之
蛾眉兮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6). 举类迩而见义远 (7). 《国风》好色而不淫 (8). 士不敢弯弓
而报怨 (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10). 连峰去天不盈尺 (11).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峨、巅、襟、嫉余、蛾、谣诼、迩、淫、报怨、弩、镞。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1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我认识的福建人,好像没有谁不喝茶。无论冬夏,他们随身携带身份证一样带着自己的茶。我还数次
目睹出差的福建笔友,带着整套茶具。茶盘、茶壶、茶海、茶漏、茶巾……除了数只以供邀约朋友的品茗
杯,我竟还看到有带着私人茶宠的。我笑他们,只差背个屏风和古琴来。
我不算饮茶人。喝也行,不喝也行。写作时我与咖啡为伴,养成了心理依赖。咖啡或茶,开始是自愿
地被束缚,久而久之,就缠绵入骨,难以为戒。很难说它们是苦是甜,复合之味才令人上瘾。
作为不解茶趣者来安溪,来铁观音的原乡,我总觉得自己混浊,品佳茗也相当于牛嚼牡丹。抬头,茶
馆匾额写着“禅茶一味”。无论是禅意还是茶味,我从来无法体会和参破它们极简之后的丰富。好在,禅
与茶,都慈悲宽容。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植物的馈赠,看看草与木,从纸、茶、药,
到床、船、屋……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茶,
是其中日常又慷慨的给予。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
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
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
们才不枉此生。说起来,都是动物的生命,人是其中的奢侈;茶寿指一百零八岁,是把“茶”字拆成“二
十加八十八”……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茶,并非神话中的灵丹妙药,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
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传说 1723 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汽车沿山道攀爬,带领我们去
参观这棵神话般的古树。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到了山顶,并非终点,还要沿着
层级并不规则的细窄土路下行。脚边是枝条参差的植物,耳畔是从远处传来的水声……水流细巧,介于溪
与瀑之间。我们一路小心,相互搀携,才下到平缓的底部。
虽然知道铁观音是灌木,不可能树冠盛大;虽然知道越老的铁观音,根系越深,香气越沉郁……可母
株如此瘦小,还是让我意外。它没有得到彻底的伸展,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
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
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
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
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
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
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
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
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我安静,和朋友偶尔交流,也尽量低语……我不由自主的
态度里,仿佛包括对时间和沧桑的尊重。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
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
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
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
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
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
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
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
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
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
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此时,在山岭中。周围是高起来的地势,底端是铁观音的茶枝。冷冽的空气浸泡,让我清醒。人生一
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2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二段中的“束缚”书写正确,第四段中的“奢侈”读音为 shēchǐ。
B. 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C. 母本铁观音生长在山顶,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
D. 文章结尾,作者认为应该学会用茶的精神面对人生风雨。
E. 文章托物言志,生动的描述性文字里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命感悟。
27. 请探究文章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2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9. 作者说茶“既平凡又堪称伟大”,请简要概括茶的伟大之处有哪些。
30. 在对茶进行赞美的同时,作者还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答案】26. BC 27. 含义:既是“茶”的拆字之意,指茶;又指人生如茶。作用: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
主题和线索,增加了传统文化韵味,引发了读者兴趣和思考。
28. 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生动、有力地写出了茶生长、炒制、泡制过程的艰苦和磨难,以及成为茶水后
茶香四溢的姿态,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29. 馈赠人类生活;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顽强、生命力旺盛;经历磨难却甘于回馈;凝结乡愁;
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30. 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应该用(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应该
坚持精神追求,才能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灵的安慰。
【解析】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
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
析。
B 项,“作者解读‘茶寿’,目的是强调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错误,由文中“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
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所以都是长寿者,茶寿是其中的奢侈”可以看出,作者解读“茶寿”是为
了说明茶象征着精神,茶寿是其中的奢侈。
C 项,“足见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挑剔”错误,由“因为铁观音的生长环境,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
只是说“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并不能证明其对“生长环境挑剔”。
故选 BC。
【2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
层含义分析作答。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
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
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
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
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
含义:由“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可以看出,“人在草木间”就是“茶”字。由“人生
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
可以看出,人如同草木,被时空浸泡,散发幽香,散发出自己人生的领悟,因此,“人在草木间”又指人
生如茶。
作用:本文通篇以“茶”为对象,因此,在情节上“人在草木间”含蓄的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和线索。“人
在草木间”句子含义深刻、隽永,充满传统文化韵味,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茶之于人
的作用。
【2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
用。
“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
到每一滴水里”中,“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运用排比修辞,“死”与“活”运用拟人修辞,
“离枝”“炒制”“滚水”生动地写出了茶从生长到翻炒,再到泡制的过程,也写出了茶经历的种种磨难,
“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写出了茶经水的泡制后香气四溢,由生而死,再由死而生,
突出茶的神奇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的惊叹和赞美。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
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我们随时生活在草木之间。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穿着的衣裳,我们弹奏的乐器。茶,是其中日常又慷
慨的给予”写出茶馈赠人类生活;
“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
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写出茶超越世俗生活,象征精神需求;
“传说 1723 年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并非夸许,茶有近乎神迹之处。
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成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
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
一万次的繁茂”写出茶顽强、生命力旺盛;
“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
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
它们又从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
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茶,看似赢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写出茶经历磨难却甘于回馈;
“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
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
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
的云雾缭绕”写出茶凝结乡愁;
“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
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
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写出茶给人以人生的启示。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细致阅读文本,结合关键词句、文章主旨、文章行文思
路等进行分析。
本文开头写福建人出门带着自己的茶,甚至整套茶具,这是我国“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从中可见,作
者倡导全球化背景下,应保留民族、传统文化;
文中的茶树生长环境恶劣,却扎根深山,生根发芽,并且茶叶经采摘后,需要经过炒制、浸泡等多个过程,
最终由死而生,可见,作者意在呼吁读者学习茶顽强、柔韧的精神面对生活里的苦难;
文章结尾写人面对茶的思考与感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是,我们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
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慰”写出我们应该坚持精神追求,彰显生命的层次与价值,获得心
灵的安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
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
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
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
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
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 1 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
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
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七、写作(40 分)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臧克家。
即将到来的 2021 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慎终如始,戒骄戒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以优异
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习总书记讲话节录
当前,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越发明显。在一般人的想象中,社会上应该是“四海无
闲人,青年皆就业”的图景。可是,恰恰相反,青年“慢就业”“主动不就业”现象日益凸显。这个现象
有一个国际通用名称——“尼特族”。
——2021 年 3 月 24 日光明时评
2021 年,农历牛年,又欣逢建党百年华诞。站在百年历史的终点线上,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
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个人与国家,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砥砺黄牛精神,再写时代华章
臧克家激励我们“不待扬鞭自奋蹄”,习总书记叮嘱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身处于牛气
冲天的牛年,欣逢建党百年华诞,站在百年历史的终点线,我们不能做缺乏拼搏精神的“尼特族”,而应
发扬老黄牛精神,为梦想目标、为祖国富、为民族复兴,勤劳苦干,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书写新时代青
年的人生辉煌。
做老黄牛,就要不畏艰险、无私奉献,以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谱写时代华章。为研制大国重器,“两
弹一星”科研人员数十年在草原荒漠、密林深山挥洒汗水;为捍卫祖国领土,边疆卫士顶风冒雪、甘洒热
血书写无悔青春;为守护生命防线,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逆行出征……“干惊天动地事,做
隐姓埋名人”,从科技创新的前沿,到卫国戍边的前线;从疫情防控的战场,到脱贫攻坚的现场,无数默
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创造了一件件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时代壮歌。
做老黄牛,就要勇于负重,乐于奋斗,激情满怀的搏击时代洪流。“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
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老黄牛在中国人的心中,从来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代名
词,也是有为青年甘于吃苦、乐于奋斗的生动写照。身患 23 种疾病的张桂梅,以老黄牛精神,勤劳吃苦,
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呵护着贫困山区的女生茁壮成长;诗词的女儿叶嘉莹,传承老黄牛精神,转蓬万里,
情牵华夏,续中华风雅,贯中西文脉,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合二为一,书写了绚丽的人生华章。
然而在这时代奋进的洪流中,有些青年却不思进取,成为“尼特族”。当前, 愈发激烈的就业竞争,
原生家庭足以养活一个剩余劳动力的条件,父母出于代际补偿心理的舐犊之情、护犊之行,深受短期致富
出名的成功学、网红等快速成功的影响,少数青年外出就业动力不足,“佛系”就业观不断滋长,奋斗意
愿较低,认为“工作太累”“工作没意思”“跟人打交道太累”, 在遭遇工作挫折后便趋向于选择“家里
蹲”,成为“尼特族”。
“啃老”“佛系”从来不是我们青年人的人生信条,“尼特族”更不是我们的明星偶像。唯有击水时
代中流,砥砺报国,才是新时代有为青年应有的人生目标。
站在辛丑牛年的起点,站在百年历史的终点线,欣逢建党百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个人
与国家的关联如此紧密。那就让我们把“牛”当做精神图腾,扎稳脚下的土地,不辜负了时代,也不挥霍
了韶华,砥砺黄牛精神,再写时代华章,做助力中华复兴的“奋斗族”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共有三则,三则材料中,前两则和第三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一中老牛惜韶光,奋蹄深耕细
作,材料二中“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慎终如始,戒骄戒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指向珍惜光
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等颂扬“牛”的精神;材料三中青年“慢就业”“主动不
就业”的现象,则指出了现实中部分青年的“佛系”、倦怠、没有奋斗目标、缺乏拼搏精神。抓住对比点,
不难得知,材料的核心是歌颂“老黄牛”精神。因此,核心立意是新时代青年要发扬任劳任怨、不谋私利
的奉献精神,不辞辛苦、自奋其蹄的自强精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勤劳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
奋斗精神。
建党百年华诞、百年历史的终点线、新时代青年、个人与国家等词语限制了写作的话语环境,暗示了写作
任务。
(1)“建党百年华诞”暗示新时代青年要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用成绩向党献礼。
(2)“百年历史的终点线”,暗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
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的主旋律是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朝耕暮耕、不待扬鞭自奋蹄。
(3)“新时代青年”暗示了写作的抒情主体,行文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展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
和担当,展现新时代青年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做到文“文中有我”,有的放矢。
(4)“个人与国家”暗示了立意格局,“个人”指文中需要陈述新时代青年具体的、实际的老黄牛精神,
“国家”指新时代青年的个人奋斗,从宏观上、终极目标上是为了国家,新时代青年的个人奋斗汇聚起来
就是民族奋斗,就是促进国家进步。每个人都要为梦想目标、为祖国富强,任劳任怨,奋斗不止,乐于奉
献,人生才意义,这是新时代青年奋斗的终极价值体现。只有站在“国家”的高度,才能体现考生的大气
度、大胸怀、大格局。
【立意】1. 为国奋斗,奉献青春;
2. 埋头实干,砥砺报国
3. 甘当老黄牛,不做“尼特族”。
【素材】1. 青年,不愧是中国革命的燎原火种,中国大厦的不锈钢钉,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青年兴,则
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呼唤新章,领袖新时代的嘱托在耳畔久久回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
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
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2. 把一生奉献给茫茫大漠的樊锦诗,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
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她奋斗的一生,
奉献了一世。祖国日益富强,正是有一个个像她那样的奋斗者,“不待扬鞭自奋蹄”。
3. 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荒原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 35
年的坚守与付出让 10 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贫困的“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宁
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正是像老黄牛一样,把真干作为本分,
把实干作为责任,把苦干作为追求,我们才能收获改革发展的果实,开辟通往未来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