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400

大小:103.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5-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通州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从考古学诞生开始,田野考古就是考古的生命线。但是,作为一门致力于通过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 科学,与科技的不离不弃,也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②1921 年袁复礼等地质学家对仰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我国史前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也标志 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源。 ③1954 年,考古研究所的夏鼐就希望用放射性碳素测年方法测定文物的年代。1959 年,高能物理研究 所仇士华、蔡莲珍被引进到考古研究所,筹建碳—14 断代实验室。1965 年,开始测定第一批标本的年代数 据。1972 年《考古》杂志复刊后的第 1 期,就公布了第一批测定年代数据。1977 年,夏鼐发表了《碳—14 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第一次根据碳—14 的测定年代数据,进行了中国新石器文化谱系的探 讨。 ④1972 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围绕这件中国冶铁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物, 学者们对其使用的铁究竟是来自陨铁还是人工炼铁展开了讨论。最后,材料学专家柯俊带领研究人员先后 采用了金相、X 射线荧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藁城铜钺的铁刃不是人工 冶炼的铁,而是用陨铁锻成的。这一学术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⑤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田野考古越来越注意同相关学科的结合,科技在考古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 大作用,为考古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植物考古成为探究中国农业起源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证明了文献中的 “五谷丰登”并不是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密码;手工业考古让我们充分理解了 5000 年前良渚玉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位素分析可以更好地模拟从未间断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遥感考古、数字考古可以更好地发现大型的遗址遗存;古 DNA 研究的应用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取材于杨雪梅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学能够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原因就在于科技的介入。 B. 碳—14 测定年代数据是中国新石器文化谱系探讨的基础。 C. 铁刃铜钺经过多种科技手段研究证明不是人工锻造成的。 D. 古 DNA 研究在模拟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上应用前景广阔。 材料二 ①田野考古调查主要依靠人力,以实地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为主,工作量巨大。如果调查范围太 大就很难看清楚区域的全貌,尤其是遇到沙漠、草原等特殊环境,实地调查非常困难。遥感考古利用电磁 波等传感器却可以对地表及地下遗迹进行远距离探测,获取大面积的影像资料。因为古代遗存的土壤、植 被状况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电磁波特征,在影像资料上仔细研读,就可能找到城址、河 道、长城等大型遗存。和田野考古相比,对古代遗存没有损坏。 ②刘建国研究员综合应用无人机拍摄、多视角三维重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对江汉平原 30 余处重要聚落的无人机拍摄与数据分析、对良渚大型水利工程的模拟,基本理清该地区史前人类的治水 智慧。 ③新疆古长城没有连续的墙体和高大的城墙。从战国就开始修建的烽燧、戍堡、驿站等呈点片状分布, 受千余年的风化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和周边的沙漠、戈壁等环境浑然一体,人眼很难分辨,因此 人们一直认为新疆没有长城。正是靠着遥感手段获取的古遗址信息,并利用地形数据、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采用摄影测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与仿真等技术,科研人员“复原”了新疆古代长城。 ④但是,在各种高科技不断应用到考古工作的今天,也不能忽视田野考古的重要意义。田野考古发掘 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考古资料的价值大小,甚至直接影响考古研究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如果文物保 护意识不强,在发掘中挖错了、挖漏了;或者工作不够认真细致,层位关系搞反了,遗物没有按照最小堆 积单位收集……这些失误都会给后续的考古学研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会起到一定的误导性负面作 用。 (取材于姚娣等的相关文章)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田野考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地勘察仅依靠人力 B. 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 C. 对古代遗存会有伤害 D. 发掘水平的影响甚广。 3. 根据材料二,推断下列考古工作最有可能使用了“遥感考古”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 5 号祭祀坑出土黄金面具。 B. 河南双槐树村发现河洛都邑遗址 C. 贵安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的建模。 D.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出土木俑。 材料三 ①考古学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经常利用地质学、年代测定、DNA 监测等自然科学范畴的技术和方法,需 不断吸收相关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然而,我国现行人才分学科培养、科研按学科建制进 行的体制不利于学科间的深度交流,需从观念、制度及人才等多方面入手,推进科技和考古的深度交流融 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高校考古系及考古科研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基础和源头上 革新课程设置,培养了许多跨学科的考古人才。 ②近年来,民族大学的学生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黔西滇东地区考古遗存的全面研究,结合历史学、文 化人类学等社会学科方法深入探讨,揭示该地区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原因及文明进程特点,填补了云贵地区 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不少在田野考古一线工作的学生能借助物理探测技术展开遗址调查,利用地理信息 系统分析考古资料,根据碳—14 测年,按照动植物考古要求进行科学取样,结合人体骨骼学判断死者性别、 年龄乃至骨骼变异或创伤原因,从自然科学角度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种信息。 ③2021 年 2 月 1 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分别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 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建“环境考古实验室”“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年代学与动植物 考古实验室”。考古中心在行业资源、行业调度方面有独特优势,而青藏高原所、古脊椎所和北大考古文 博学院都是行业最顶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考古科研机构,在科研力量、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储备上极 具优势,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极大地推进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考古研究。 (取材于杨楠等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考古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田野考古的基础性作用。 B. 一些高校对课程设置革新有益于跨学科考古人才的培养。 C. 考古学研究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D. 联合考古实验室的建设不依赖考古研究中心的资源调度。 5.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B 2. A 3. B 4. D 5. ①积极采用相关领域新科技。②坚守田野考古的生命线。③增强文物保护意识。④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 态度。⑤培养跨学科、综合型考古人才。⑥多领域、多单位集体协作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A. “考古学能够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原因就在于科技的介入。”错误,说法绝对,原文表述为“作为一门 致力于通过揭示过去启示未来的科学,与科技的不离不弃,也是考古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C.“铁刃铜钺经过多种科技手段研究证明不是人工锻造成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确定藁城 铜钺的铁刃不是人工冶炼的铁,而是用陨铁锻成的。” D.“古 DNA 研究在模拟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上应用前景广阔。”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表述为“同位素分 析可以更好地模拟从未间断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实地勘察仅依靠人力”错误,原文表述为“田野考古调查主要依靠人力,以实地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 遗物为主”。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对“遥感考古”的解释,遥感考古利用电磁波等传感器却可以对地表及地下遗迹进行远距离探 测,获取大面积的影像资料。因为古代遗存的土壤、植被状况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各自有着不同的电磁 波特征,在影像资料上仔细研读,就可能找到城址、河道、长城等大型遗存。可推断出“河南双槐树村发 现河洛都邑遗址”有可能使用了“遥感考古”。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联合考古实验室的建设不依赖考古研究中心的资源调度。”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第三自 然段的原文表述“考古中心在行业资源、行业调度方面有独特优势,而青藏高原所、古脊椎所和北大考古 文博学院都是行业最顶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考古科研机构,在科研力量、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储备上 极具优势,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极大地推进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的考古研究。”可推知是需要依赖的。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内容“科技在考古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作用,为考古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植物考古成为探究中国 农业起源的重要手段,并且已经证明了文献中的“五谷丰登”并不是简单的赞美之词,而是中华文明形成 的重要密码;手工业考古让我们充分理解了 5000 年前良渚玉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位素分析 可以更好地模拟从未间断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遥感考古、数字考古可以更好地发现大型的遗址遗存; 古 DNA 研究的应用前景更是不可限量。”所以考古工作应积极采用相关领域新科技。 根据原文内容“田野考古发掘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考古资料的价值大小,甚至直接影响考古研究和 学科的发展水平。”所以考古工作应坚守田野考古的生命线。 根据原文内容“如果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发掘中挖错了、挖漏了;或者工作不够认真细致,层位关系搞 反了,遗物没有按照最小堆积单位收集……这些失误都会给后续的考古学研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 会起到一定的误导性负面作用。” 所以考古工作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根据原文内容“考古学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经常利用地质学、年代测定、DNA 监测等自然科学范畴的技术 和方法,需不断吸收相关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然而,我国现行人才分学科培养、科研按 学科建制进行的体制不利于学科间的深度交流,需从观念、制度及人才等多方面入手,推进科技和考古的 深度交流融合。” 所以考古工作应培养跨学科、综合型考古人才,多领域、多单位集体协作。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4 分。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治天下,所谓不赏而民劝者,非谓绝而不赏之也。赏一善而百善进也,何哉?自京师至于郡县, 郡县至于乡党,其间有德行节义可称者取而旌之,爵于朝廷,死表其门闾,如此风俗莫不勉励也。汉唐之 间,虽不及于三代,而以号为治者,此道素行也。且今之天下,何异乎古之天下,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 得非此道之废欤? ②故文正公范希文之于於陵【1】也,岂特德行节义而已矣!夫公家世姑苏,幼儿孤弱,无父所怙,而后 随其母氏来居兹上,留而不出,遂为邑人。及其长也,卓有所立,乡人奇之。尝庐于长白【2】,日自讽诵, 虽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一日,超然遐举,四走方外,求老师巨儒,以成就其业。不数岁间,大通六籍, 声名倾动当世。祥符中,会明天子诏天下举贤者能者,公素擅乡闾之誉,为卿大夫之所宾兴,一上而中。 寻补职任,骤历台谏,丕功硕惠,加乎生民,鲠议谠言,许于当国。天下之人,无贤不肖,不谋而同辞曰:“范 公如登辅相,太平可期。”及乎领边郡,握兵权,谈笑樽俎之间,折冲方面之难,威声远布。坐镇犷俗, 以致疆场尘清,投烽释警,虏不敢犯边,盗不敢入寇。天子倚之如金汤,视之如腹心,何患乎西戎,何忧 乎北狄! ③时以海内既安,邦国无事,乃贰枢府,参预机务。天下之人欢然相语:“范公用矣,但翘首跋足以俟 太平尔。”公自是负上重责,以谓其功不可亟成也,必待驯致。故其所为,志在远大。移风易俗,釐革颓 弊。下辑臣仪,上裨衮职。欲行之以久,而效于后也。《易》称:“渐以正邦”。公实用之矣,惜乎其不能 终之而薨。 ④公没之后,邑里无传焉。噫!古之人有德行节义,取而旌之,犹能以厉其风俗,况有功于天下者乎? 治平中,泽出宰是邑,访公之迹,得公之实,爰饬梓人构堂宇,命绘工图仪形。使夫十室之民,朝夕耳倾 而目属,自非嵬琐之类,得无声激?如是何患风俗不及古也?故:“不赏而民劝。”谓此矣。愚之所以建公 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 (取材于宋代韩泽《淄州长山县范文正公祠堂记》) 注释:【1】於陵:即长山县。【2】长白:山名,位于长山县境内。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不赏而民劝.者 劝:说服 B. 无父所怙. 怙:依靠 C. 以谓其功不可亟.成也 亟:很快 D. 公没.之后 没:去世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不及于三代 虽.刻苦不暇 B. 卓有所.立 为卿大夫之所.宾兴 C. 许于.当国 况有功于.天下者乎 D. 取而.旌之 朝夕耳倾而.目属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表其门闾 死后表彰他们的家族 B. 公素擅乡间之誉 范公一向拥有乡里的美誉 C. 乃擢贰枢府 于是就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 爰梓人构堂宇 于是让木匠画出房屋图纸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公杯酒谈笑之间就震慑敌军,使之不敢犯边,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B. 文章引用《易经》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事业未完成的痛惜之情。 C. 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堂为良相,堪称第一流人物。 D. 范仲淹一生留下许多可被传颂的事迹,但他死后一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得非此道之废欤 11. 第四段中,作者说“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这句话交代了长山县设立范公祠 堂的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设立祠堂的目的加以概括。 【答案】6. A 7. A 8. D 9. B 10. 然而风俗不如古代淳厚,难道不是这样的做法废止的缘故吗? 11. 表彰范仲淹出众的德行节义和对天下的功劳;以此勉励长山县百姓向范仲淹学习,砥砺风俗,改善教化。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所谓不赏而民劝者,句意为:所说的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努力。“劝”,勤勉、努力的意思。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虽”都是连词,“虽然”。 B.第一句中的“所”是助词,使动词名词化;第二句中的“所”是介词,与“为”共同表被动。 C.第一句中的“于”为介词,表被动;第二句中的“于”是介词,“对于”。 D.第一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句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 爰梓人构堂宇,应译为:于是命令木匠修筑屋宇。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事业未完成的痛惜之情”错误,是为了佐证范仲淹的谋划是“欲行之以久,而冀 效于后也。”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未”,否定副词,不;“风俗未厚于古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风俗未于古者厚”; “得”,难道;“废”,废止;“欤”,句末疑问语气词,吗。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作者说“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这句话交代了长山县设立范公祠堂的目 的,首先理解这句话意思,其意为:我主持修建范公祠堂,不只是为了表彰范公,更是为了激励百姓。根 据前文内容“古之人有德行节义,取而旌之,犹能以厉其风俗,况有功于天下者乎?”,其意为古人有了 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就收录事迹进行表彰这类行为,还能够用以鼓励百姓的风俗,何况有功于天下的人呢? 故设立祠堂的目的是表彰范仲淹出众的德行节义和对天下的功劳;以此勉励长山县百姓向范仲淹学习,砥 砺风俗,改善教化。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 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 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 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 和含义。 参考译文: 古人治理天下,所说的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努力,不是说一定不奖赏百姓。奖赏一件善行百件善行 呈现,为什么呢?从京城到郡县,从郡县到乡里,这中间有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值得称道的人选录之后表彰 他们,在朝廷封爵,死后表彰他们的家族,这样风俗没有不得到鼓励的。汉唐之际,虽然赶不上夏商周三 代,但是把年号确定为治平之世的代称(如贞观之治),这种做法一向流行啊。况且现在的天下,与古代的 天下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风俗不如古代淳厚,难道不是这样的做法废止的缘故吗? 所以范文正公对于於陵而言,难道只是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值得表彰)!范公世代居家姑苏,年幼丧父 身体柔弱,没有父亲依靠,后来跟随母亲前来居于此地,留下之后没有离开,就成为了本县人。等到他长 大成人,学问高超有所建树,乡人都认为他奇特。曾经在长白山筑庐定居,每天独自诵读,虽然刻苦没有 闲暇休息,却常常担心自己缺少朋友(一起研讨学问)。终于有天,超然起身远行,四方奔走,超出县境, 寻求造诣高深的老师,来成就自己的学业。不过数年时间,就极其精通六经,名声使世人佩服感动。真宗 祥符年间,恰逢圣明的天子下诏让世人举荐贤能的人オ,范公一向拥有乡里的美誉,被卿大夫们招待礼遇, 一经考试就中了功名。不久填补职位,屡次升任,最后担任谏官,大的功德思,给予百姓,正直的言论, 被当权者赞许。天下之人,无论贤者还是不オ之人,不约而同地说道:“范公如果升任宰相,天下太平可以 预期。”等到统领边郡,手握兵权,在谈笑之间就已克敌制胜,名声远播。坐镇边境,而获得边境安定, 放下烽火解除警戒,敌人不敢侵犯边境。天子倚仗他,视之如坚固的城池,将他视若腹心,哪里还担忧西 戎,哪里还担忧北狄! 当时因为国家已经安定无事,于是就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参与重要事务。天下之人高兴地交口传颂:“范 公得到重用了,只用抬起头踮起脚来等待天下太平就成了。”范公自此担负皇帝交给的重要职责,认为自 己的事业不能够急切成就,必须等待逐渐达到。所以他做的事情,意愿在长远重大的方面。改变旧的风俗 习惯,改革衰败的政事。向下和陸同僚,向上辅佐帝王。想要长久推行新政,并且希望在改草之后见效。《易 经》说:“循序渐进地治理国家”。范公的确实践了它,可惜他没有最终实施到终了就去世了。 范公去世之后,长山县没有他的文字记载。古人有了道德品行节操义行,就收录事迹进行表彰这类行 为,还能够用以鼓励百姓的风俗,何况有功于天下的人呢?英宗治平年间,我出任此地县令,探访文正公 的行迹,收集了文正公的故事,于是让木匠修筑屋宇,命令画师绘出图纸。让那些只有十户人家村子的村 民,早晚耳听眼见,并不是险诈奸邪的人,能不受到激发?像这样怎么还担心风俗赶不上古代呢?所以说: “不用奖赏百姓也能勤勉。”说的就是这个啊。我主持修建范公祠堂,不只是为了表彰范公,更是为了激 励百姓。 (二)(共 6 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故,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 请解释“见贤思齐”与“见得思义”。 13. 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条简述“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意义。 【答案】12. 见贤思齐:见到有德行的人想向他看齐。见得思义:遇到得利的事要考虑是否符合正义。 13. 意义:树立人生榜样,约束言行举止,提升思想境界。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句意是: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们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反思 自己。“见贤思齐”的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们看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句意是:士人遇见危险时肯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 义的要求。“见得思义”的意思是: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 【13 题详解】 本题要求:分条简述“思”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的意义。 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可以看到,见到贤能的人要向他们看齐,这是为自己树立榜样。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故,丧思哀”的意思是:士人遇见危险时肯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 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从中可以看 出,要提升个人修养,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看是否符合道义和道德。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 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要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就要广泛学习,坚守 自己的志向,多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让自己达到仁的境界。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 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子张说:“士人遇见危险时肯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 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 中了。”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 (一)(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诗和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冲卿【1】除日立春【2】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3】。 重叠金・除日立春 黄升【4】 银幡彩胜【5】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 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擘茧【6】莫探官,人间行路难。 注释:【1】次韵: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冲卿:北宋人吴充的字。 【2】除日立春: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但下一年就是“无春年”,古人认为不吉利。 【3】只自尘:出自《诗・小雅》“无将大车,只自尘今”意为用人力去推本应牛拉的大车,会让人沾染尘 埃。 【4】黄升:宋人,科举不顺。 【5】银幡彩胜:用银箔或纸剪成的燕子、花朵形头饰。宋代立春时有互赠幡胜的习俗。 【6】擘茧:掰开。茧,宋时在面食中放置的用来卜测官运的纸签或木片。 14. 下列对上面的诗和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中的“翦彩”,写人们剪裁出各种形状的饰物,互赠佩戴,以示迎春。 B. 黄词中的“钗头燕”,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 C. 王诗和黄词生动描写了人们在除夕、立春重合的日子里辞旧迎新的场景。 D. 王诗黄词从习俗风物写到了个人的感慨,体现宋代诗词追求理趣的特点 15. 诗词为了增强表现力,往往会使用多种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用夸张手法,突出腊月最后一天与立春巧遇的喜悦心情 B. “守岁夜倾银”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写出灯火的明亮辉煌。 C. “小桃先报春”使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率先开放,作者由此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气息。 D. “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使用对比手法,引发了词人对明年是个无春之年的联想。 16. 除日立春,双节并至,王安石与黄升对此有不同的感触,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C 16. (1)王安石的感触有二:一是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所写的年头接年尾,获得新的感受、 想法,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尾联“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写自己劳而无功,愧领嘉节 赏赐,表现了他致力改革却又自谦的高尚人格。 (2)黄升则从人们佩戴彩胜赏花欢度佳节的场景,想起自己科举不顺畅的经历,劝人掰茧时不要希求官运, 表达了仕途艰难的伤感、悲戚。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错误,“钗头燕”指簪于发钗上的燕子形头饰。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用夸张手法”错误,此处是指除日和立春在同一天,并不是夸张手法。 B. “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错误,此处使用的是比喻修辞,将除夕夜的灯火比作 银,写出除夕灯火的明亮。 D. “使用对比手法”错误,此处不是对比手法,“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王诗: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世上万物在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人也是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 获得新的活力。写出了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的高兴,表现了其乐观、喜悦之情。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皇帝的恩赐随着佳节的到来赏赐下来,自己感觉自己没有任何的功劳有愧 于皇帝的恩赐。写出了王安石对于改革的决心,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够对朝廷有利,改变国家面貌。 (2)黄诗: 词的上阕写除日人们都穿上了华丽的衣服,戴上了华美的饰物,表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场景。而在下阕, 词人写道:“擘茧莫探官,人间行路难。”当词人看到人们的欢乐场景,不禁想起自己科举仕途之路的坎 坷,就劝人们,在这欢乐的场合下,占卜也不要占卜自己的官运,人间之路非常艰难,从劝诫别人,可以 看出作者因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表现出的悲凉、伤感的情感。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蜀相》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五岳、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高峻:“_____________,势拔五岳赤城。 _____________对此欲倒东南倾。” (3)有位同学在所写游记中引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 描写了花香叶茂的山林景色。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家居生活的场景:“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______________。”饮酒开怀,陋室易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答案】 (1). 映阶碧草自春色 (2). 隔叶黄鹂空好音 (3). 天姥连天向天横 (4). 天台四万八千 丈 (5). 野芳发而幽香 (6). 佳木秀而繁阴 (7). 引壶觞以自酌 (8). 审容膝之易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鹂、幽、阴、觞。 (二)(共 5 分) 18.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回目中的“杨妃”“飞燕”分别指 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请从“戏彩蝶”“泣残红”两个情节中选择一个,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对于我 们认识这一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案】杨妃指的是薛宝钗;飞燕指的是林黛玉。 (1)“戏彩蝶”。故事主人公薛宝钗一直是矜持守礼的淑女,“戏彩蝶”是薛宝钗人生中绝无仅有的青春 剪影,花间美少女追着那一双玉色蝴蝶,穿花度柳,娇喘细细。日常的矜守令人敬重,仅有的天真活泼令 人怜惜,使读者看到了宝钗性格的另一面。 (2)“戏彩蝶”。这个情节写出了薛宝钗形象的丰富性,既有扑蝶的青春活力表现,又有滴翠亭听墙根之 后的急智心机,与薛宝钗一贯的矜持守礼、良善待人有一定的反差,更能体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 (3)“泣残红”。故事主人公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才女,感春悲秋,写诗制词正是她独特的生命体验 的表达,春花凋零引发她情感无着的生命悲思,为花瓣置一香丘,又写出“天尽头,何处是香丘”这样的 “葬花词”,其人生悲剧令人同情,艺术的表达却又令人赞叹。 (4)“泣残红”。这个情节既写出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写出了林黛玉的品性高洁。是林玉一贯形象的 典型体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样的生命体验 和生命追求,体现了小说形象塑造的典型性。 【解析】 【详解】本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薛宝钗体态丰腴,因此是“杨妃”;林黛玉身形瘦削,因此是“飞燕”。 (1)“戏彩蝶”。宝钗本要去寻黛玉,看到宝玉在自己之前去找黛玉,因怕黛玉多心,因此避嫌,抽身回 来,可见宝钗矜持守礼,心思细腻。回来途中看到彩蝶翩跹,不由玩心大起,穿花度柳,娇喘细细,充分 表现了宝钗活泼可爱的性格特征。宝钗捉蝶之时,误听红玉和坠儿的交谈,既担心她二人羞愧,又不想生 事,于是用金蝉脱壳的方式,将事情推到黛玉身上,可见其急智和心机。 (2)“泣残红”。黛玉因为寄人篱下,自卑多思,因此多愁善感,时常伤春悲秋,又因与宝玉生了嫌隙, 看到春花凋零,不由联想到自己的心事,因此唱出这曲《葬花吟》,感叹生命凋零。而曲中对“花”这一形 象的描绘又有黛玉的影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写自己寄人篱下,如同桃李漂泊;“一 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自己所处的艰难环境;“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写黛玉 品行高洁,不肯受世俗污染。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清华种种 王佐良 ①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现已不在清华工作,然而一说起这所学校,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 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 ②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但这些别校也有;它的历史也不很长,世界大 学中,成立已几百年的有的是;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 ③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 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我把爬山虎写成紫荆的错误,但又要我多写几篇给他看。 二年级,贺麟老师教我西洋哲学史,见了我长达百页的英文读书报告不仅不皱眉反而在班上表扬我;正是 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读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著作的英译,真有发现新星球似的喜悦。温老师在工字厅讲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打开许多画册让我们传阅,幽默地然而严格地区分画的优劣。同样难忘的事还多, 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 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④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我们两年在清华园度过,两年在 长沙、南岳、蒙自、昆明度过。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 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 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走遍半个中国给了我们以接触内地实际的宝贵经验,这 是在清华小范围内埋头读书所无法得到的。所以这次大转移又是我们知识和感情上的一次大扩充。 ⑤然而我们仍然怀念清华园。在昆明读书和教书的八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想念北方的故土。中国 历史上,汉族士大夫几度被赶出北方却没有一次能够回去。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只有这一次抗日不同。 我们战胜了,1946 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 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⑥接着,我出国留学。等我回来,清华园已经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⑦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 ⑧这标准无人明确定出,但是无数师友“行胜于言”的实际榜样却使我悟到:做学问必须要有最高标 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国家。简单说,就是卓越与为公。 ⑨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打开任何本中国名人 录,无论文史哲政经法律科学技术哪一门,都有大量清华人站在成就的最前沿。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 旧说或西方新论,而能突破界限,实现新探索新综合。闻一多先生如此,华罗庚先生如此,至今著作不辍 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清华多的是现代型的学者,即精研本业之外,又通晓中国和世界文化实况;不仅知 中,还懂外,因懂而又了解其真正长处与弊病,从而更珍惜中国本身的优点。金岳霖先生是深知西方现代 哲学的一人,并且是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思想美学家,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称之为“类似盛 装待发而无约会可赴”;后来他真诚地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突然的转向,而是早就有了前因的。 ⑩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国家,为人民服务。清华校河边小山上有一块“清华英烈”纪念碑,碑上刻了 从抗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名单,我的级友中就有两位。清华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清华 人却一直注视外界。我的记忆里还响着“一二・九”前夕大礼堂集会的紧急钟声。1949 年大陆还未完全解放, 就有大批在外国留学、学有所成的清华人冲破封锁,赶回大陆,明知条件艰苦,却定要在建设新社会的伟 大工作里贡献一份力量。这些事在当时是视为当然,根本不成问题的。而回来之后,或在两弹的研制上, 或在一汽二汽的建立上,或在广大的文教科技战线上,都做出了重要成绩,往往还起了关键性作用。 ⑪因为这些,我深知我的母校的可贵。我也曾在西方读书和讲学,到过不少第一流学府,也很喜欢它 们,但我心里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不怕拿清华同它们相比,因为我知道: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上, 我的母校尽到了一所大学应起的作用:培养爱国的、学识精湛的专门家,在中国的革命和复兴里立下了功 劳。 (取材于王佐良《想起清华种种 80 校庆感言》) 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公然:明目张胆 B. 卓越也意味着不囿.于中国旧说或西方新论 囿:局限,限制 C. 至今著作不辍.的钱锺书先生也如此 辍:停止,废止 D. 但他又早就看清西方文化的迷失.. 迷失:不明方向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余冠英、贺麟、温德为例,意在说明清华教师具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亲切感人的风范,使作者怀 念至今。 B. 作者回忆陈岱孙先生领导复校的情景,用“北方的灿烂秋阳”一语,真切地传达出抗战胜利后复课的喜 悦之情。 C. 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所以作者说清华像是“世 外桃源”。 D. 作者造访了西方诸多第一流学府后,心中“仍然保有清华的形象”,表现了清华的卓越,也表现了作者 对母校的深情。 21. 作者在清华大学 80 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22. 这篇散文语浅情深,请结合文章第一自然段加以赏析。 【答案】19. A 20. C 21. (1)优美的校园 (2)完善的设备 (3)悠久的历史 (4)亲切而严格的老师 (5)钻研学术且热血爱国的学生 (6)“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 (7)卓越为公的学术精神 22. 语浅:文字简洁,明白如话(不事雕琢,没有华丽修辞) 情深: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体,师生音容宛然,学术精神淳然,回忆中是满满的怀念与自豪。 第一段平铺直叙,拉家常一般,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写自己在清华校 友中显得平凡,更突出清华培养了众多的卓越的人才,谦逊中蕴含着自豪。“已不在清华工作”写的是自 己调入外校的事实,更表现了对清华母校的不舍和眷恋;“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写母校在自己的记忆里 永远年轻,充分表现了作者回忆起母校时的喜悦。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A.感情色彩不当。语境在赞扬清华师生反对日军侵略的行为,应是“公开”的意思。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赏析文本、作者情感的能力。 C.“卓越的学术水准让清华拥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错误。清华像世外桃源 指的是清华人做学问的专心,并非因为“能够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守安宁净土”。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说明作者在清华大学 80 周年校庆时想起的“种种”包含哪些内容,需要结合全文筛选概括。 由“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可知,清华校园优美,设备完善; 由“它的历史也不很长”可知,清华历史悠久; 由“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 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可知,清华有严格而又亲切的老师; 由“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 气”“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 可知,清华的学生热爱祖国,又辛苦钻研学术; 由“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 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可知,清 华有“西南联大”的特殊经历; 由“卓越就是不满足于一般地做好。清华的师生中,不少人达到本门学问的顶峰”“为公就是以所学贡献 国家,为人民服务”可知,清华有卓越为公的学术精神。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本文语言特色和分析本文感情的能力。 本文语言简洁质朴,浅显易懂,如“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用明白如话的语言 表达自己对清华的情感——感触很多,说也说不完。“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 国历史的特殊关联”领起下文,表达作者对清华人的怀念,对清华人为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的赞扬。 本文感情真挚深厚,作者记叙自己在清华上课情景,描写清华老师亲切而严格,清华学生爱国且认真研究 学问等,在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对清华的怀念,对清华精神的赞扬,对自己出身清华的自豪之情。如:“我 们战胜了,1946 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 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记叙清华师生回到清华园,百废待兴,积极投入,表达了作者对清华人“意兴之豪”的赞扬。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语言基础运用。 ①乡村兴衰关系国家兴衰。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一个可 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③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④长期 目标犹如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而短期目标则关乎农民群众当下的感受。⑤聚流成海,滴水穿石, 一个个短期目标汇聚成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⑥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 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以免不走弯路。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③句中的两个“关系”位置不同,意义相同。 B. ②中的“可以”删去之后,语意表达更加准确。 C. ④句“关乎”的后面加一个“到”字,语义重复。 D. ④⑤句位置互换,这样会使文段变得更为连贯。 24. 文段中⑥句的画线句有语病,请找出病因,并加以修改 。 【答案】23. C 24. 不合逻辑(或否定不当、成分赘余)。应改为:切忌贪大求快,防止走弯路。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A.“意义不同”错误,①中的“关系”是动词,是关联到的意思了;③句中的“关系”是名词,表示两个 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宾语。 B.“可以”修饰限制“有大作为”,表述没有那么绝对,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不能删去。 D.④的后半句说“而短期目标则关乎农民群众当下的感受”,与第⑤句“个个短期目标汇聚成了乡村振兴 的伟大梦想”关系更为密切,都在陈述“短期目标”,调换位置后,语句就不连贯了。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以免不走弯路”中连用两个否定词“以免”和“不”,表示肯定的意思,就是“走弯路”,因此需要改 为“防止走弯路”。 故原句改为:遵循乡村建设规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防止走弯 路。 【点睛】 微写作(10 分)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5. 最近,以“拼酒醉酒”赢得流量的“问题喝播”活跃在部分短视频平台,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认为不必 大惊小怪;有人认为应该禁止播放……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 字左右。 【答案】示例: “吃播”刚被禁,“喝播”又活跃,说到底还是有巨大利益驱动。我认为这类“问题喝播”应该禁止 播放。长期过度饮酒的危害无需赘述,相信这些“喝播”也会心里有数。既然如此,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健 康危险搞“喝播”,图什么?无非是利益使然。除了能够像“吃播”一样在短时间获得超高流量和热度外, “喝播”的变现方式更加直接便捷——为酒类带货。 此类直播内容,不仅危及主播健康,嗜酒狂饮、醉态百出的内容更是在宣扬畸形审丑心态,严重破坏 行业健康生态。另外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规定,酒类广告不得含有“诱导、怂恿饮酒或者宣传无节制饮 酒”“出现饮酒的动作”等内容。可见,靠“喝播”带货酒类产品,还涉嫌违法。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 以“拼酒醉酒”赢得流量、“问题喝播”、怎么看。 写作对象:对“品酒醉酒”这一问题喝播的观点。 写作要点:本题要求对以“拼酒醉酒”赢得流量的问题喝播活跃在某些短视频平台阐述看法,在材料中列 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不必大惊小怪”,一种是“应该禁止播放”。针对材料的阐述,分析 命题目的,注意“问题喝播”,已经明确指出了这类视频是有问题,所以考生应该从“禁止”的角度进行 议论,阐述观点。写作时要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从对主播的身体危害、直播带货的违法、对受众的误导 等方面进行论证。 26. 近日,教育部要求加强手机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作为一名即将毕业 的高三学长,请你给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提出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 字 左右。 【答案】学弟学妹们:手机是这个时代信息化的产物,父母给我们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但由于我们的 自制力不强,将手机带入校园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把手机带入校园,这是为了贯彻教 育部的要求,也是对我们的一种约束。但如果你们出于某种原因带进了校园,我希望你们掌握好开机和关 机时间,坚决不能在课堂上使用;在其他时间使用时,请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和浏览积极健康的内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 写作对象:试题要求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请你给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提出合理使用手机的建 议。 写作要点:要有明确的表明观点的语句,根据题干“教育部要求加强手机管理,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 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可知,从观点上来讲,我们要支持教育部的决策;其次,写作的身份是“一名即 将毕业的高三学长”,因此,我们要采用同龄人的沟通方式;再次,我们可以从“带手机进校园”影响加 以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可以先建议大家不将手机带入校园;但如果有其他原因带进来,就要给出 带进来之后合理的使用建议,比如掌握好开机和关机时间;使用时,请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和浏览积极健 康的内容等。 27.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动人心弦,涌现出无数优秀人物,如李大钊、焦裕禄、南仁东、张桂 梅……请从中选取一个人物,为他(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小诗不 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答案】参考范文 致敬张桂梅 你,没有豪言壮语 也没,高大上的包装 朴实的表情下 你只有一份信仰 坚定地写在心里 你,没有高学历 但你却用默默的行动 证明了,你的思想 可与日月同辉 你,只有一颗 拯救愚昧和贫穷的心 它却能与天地永存 你凭一份真挚的情感 把那些苟利偷生的人 击打得灰飞烟灭 你,这位把信仰 写在心上的人 值得我们 永远去尊敬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题目中“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动人心弦,涌现出无数优秀人物”的提示,可知题目中的 这些人物都是优秀的党员代表。答题时先从这些人物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人物,然后根据人物突出 事迹确定作品内容。比如写李大钊可写他在乱世中建立中国共产党。写焦裕禄可写他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南仁东可写他主持 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提出的索网支撑反射面设想最终发展为 FAST 主动反射面设计方案; 组织攻关,发明了 500MPa 耐疲劳拉索,突破了高效握拔力锚固技术、大跨度索网安装和精度控制等难题; 提出通过“水环”和运动配重扩大焦舱的运动空间同时增加系统阻尼的设计;高强度参与 FAST 接收机国际 联合设计;提出的多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议被地学领域同行采纳。写张桂梅可写她建立华坪女子高级 中学,这所中学连续 10 年高考综合上线率 100%,1645 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根据“为他(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确定写诗还是写抒情文字。写作时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8. 按要求作文。 《想起清华种种》中提到的“卓越”和“为公”,不仅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标准,也应当是我们每 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精益求精、追 求卓越,需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为公精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卓越和为公”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 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卓越和为公 王佐良在《想起清华种种》中说:做学问必须要有最高标准,而取得学问却是为了报效国家。简单说, 就是卓越与为公。其实,“卓越”和“为公”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要求。 卓越是什么?我认为卓越是一种精神。有的追求卓越者甚至说:“非卓越无以辉煌。”就像那些大国 工匠,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钟表修复师王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211 厂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中国电 信上海公司西区局静安分局一线线务员徐珺,北京工美集团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錾刻师孟剑锋……他们的 “卓越”表现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力争极致。 人生是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得以升华的。而追求卓越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 价值?不,那样的目光太短浅,那样的人生太平凡。只有把“卓越”与“为公”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 人生的至高境界,才不负人生、不负时代。正如王庆平所说,一个人虽难以避免平庸,但只要追求崇高, 至少可以远离低俗。人生在世,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提高素质、增长才干,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增值,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 “为公”,是一种大智慧、大情怀。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大公无私,为公共利益奉上一切的可敬的 人物。不管是为拯救病患生命以身试药的屠呦呦女士,还是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为国家工作的黄大年教授, 他们看似不顾自身安危的举动背后,是对人民、国家的无私的爱与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在现今强 调个人意志的风气下,依然有人向我们诠释何为博爱,何为责任。“为公”这一个小小的词语,包含了太 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与精神。 而对于我们青年来说,追求“卓越”应当在“为公”这一崇高精神的指引下,才会焕发光彩。中国近 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1931 年以文史满分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让他决心转学物理, 走科学救国之路,在他心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在“为公”思想的激励之下,他用超出常 人的刻苦与努力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成长为一代物理大家;同样,体育天赋很高的钟南山在高三毕 业时原本可以去国家队集训,但在父亲“学医可以一辈子治病救人”的建议下,他毅然选择了报考北京医 学院。在“为公”精神的指引下,他迅速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这才有了大爱中的“逆行”,才有了金灿 灿的“国家勋章”。还有袁隆平,航天团队……“卓越”和“为公”让他们扎实的专业成就与令人敬仰的 人格底蕴同样熠熠生辉。 “卓越”和“为公”,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追求的标准和境界,尤其是我们青年人,既要在自己的专业 领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更应当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为公”精神。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充实、 饱满的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以《想起清华种种》中的“卓越”和“为公”为题审题立意。正如材料中所说,“卓越”和 “为公”应当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要求。何为“卓越”?材料解释为“不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 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那些大国工匠,当然普通人也同样不乏追求“卓越”者, 可见“卓越”并不仅仅局限于结果,更多的是一种“过程”,是这个“过程”中人的“做法”。何为“为 公”?材料解释为“需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为公精神”,个人离不开国家,无论何时何地,“为公” 应当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这两个词貌似分离,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考生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分别写,应当找到这二者的联系,综合立意。 【立意】1.卓越是态度,为公是准则; 2.为公乃卓越的航标; 3.为公是卓越的内生动力。 【素材】1. 追求卓越,这是一位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要想做到追求卓越,就必须做到不懈努力和追求。 卓越是个无止境的词汇,它的限度取决于你对优秀所树立的标杆,如果你超越了这个标杆,就是卓越,但 是同时,你的标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所以你必须不断努力,才能自我完善。“追求卓越”,简而言之, 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做事,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不断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但只要你不甘落后,把握机遇,就能破茧成蝶,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2. “为公”体现的是一种大我精神,在改革开放 40 年之际,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进入了磅礴飞速的关键时 期,时代呼唤大我精神,就是把自身发展融入祖国脉搏,正如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所言,我这一生最幸福 的事,便是将自己与祖国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祖国的发展正需要大我精神,而大我精神正来自校训中 的一句“为公”中。往小了说,为公一词拓展了莘莘学子的心灵,让其中装下了比自己更大的祖国,这份 为公精神成为万千学子奋斗成长时的一股内驱力,这份内驱力让学子不止步、不放弃,登上更高的平台, 用更高的视野成就大境界大作为。 3. 天下为公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提出的对理想社会的构想,现如今的社会,仍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据天 下大同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仍有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不饱饭,仍有文化素质低的人为非作歹。当代青年 不能仅仅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当放眼天下,把“为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正是我们追求 卓越的动力。吾辈青年当肩负起建设社会建设国家的职责,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为了更美好的世界做出 自己的贡献。 29. 按要求作文。 2021 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热映。影片中贾晓玲多次心疼地向妈妈李焕英表示:下辈子换我 当妈,您当女儿。假设某一天,作为高三学生的你一觉醒来,发现你和你的某位长辈至亲互换了角色,那 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以“有一天,我成了你”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 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例文: 有一天,我成了你 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和妈妈互换了角色,我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妈妈的辛苦。 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我真的变成了妈妈,我先起来洗衣服,可能放水声太大,把“女儿”吵醒了。 不一会儿,房里传来叫声,“妈,早饭好了吗?我肚子好饿啊。”我连忙回答道:“等会‘宝贝’, ‘妈妈’把衣服晾出去再给你做早餐,乖哦。”“不嘛,不嘛,我现在就要吃,‘宝宝’肚子饿”。妈妈 竟然用上了我的杀手锏,学起我撒娇的模样,不依不挠。没办法,我只有放下手里的衣服给她去做早餐。 让人费心的是“女儿”要求还挺高的,不吃泡饭,不吃牛奶冲麦片,就要吃荷包蛋。这可怎么办?平 时在妈妈指导下我确实煎过荷包蛋,但要我自己独立完成……心里还是没个底。在女儿的万般催促下,无 奈,只有硬着头皮去煎荷包蛋。照着妈妈原来的样子,仔细回忆。先把锅烧热,然后倒入一点点油,然后 往锅里轻轻敲下一只生鸡蛋。可谁知顽皮的蛋壳也跳进了锅里。伴随着一声声刺耳的“啪啪啪”声,我慌 忙用筷子夹出这调皮捣蛋的家伙。吓死我了,真后悔我一大早怎么会有那么不靠谱的想法。 终于煎好三个荷包蛋,看着那金黄色的荷包蛋,我情不自禁的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已经忘记今天我是 妈妈的角色了。正准备拿起筷子吃的时候,被“女儿”抢先一步,还说:“‘女儿’嘛就应该吃最好的。” 要知道对于吃货的我看着妈妈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顿时口水直流三千尺,我生气极了。但同时,在我的 内心深处突然触电般的感受到做妈妈的不易,平时我不就是这样对待妈妈的吗?母亲总是想要把最好的东 西留给我,而我却很少想着母亲爱吃什么。想着,想着,我十分惭愧,刚才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荷包蛋我都 和妈妈抢,可妈妈平时哪一次不是把最好的留给我,对我细心照顾,百般呵护。相比之下,我是有多么自 私,多么的不懂事呀! 叮铃铃……,闹钟叫醒了我,原来这只是一场梦。 在梦中我成了妈妈的角色,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易以及父母对孩子那无私而无微不至的爱。在生活中, 我们不做父母,不懂得做父母的难,我们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爱,其实,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背后是 父母日复一日的辛劳与付出。我真的期望自己能够快快长大,长成父母希望的样子,长成他们的骄傲。终 有一天,我会真的成了你,如你爱我般地爱着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 材料中先用电影《李焕英》的故事,“贾晓玲多次心疼地向妈妈李焕英表示:下辈子换我当妈,您当女儿”, 点出女儿和妈妈想角色互换。从而引出本次作文的要求“假设某一天,作为高三学生的你一觉醒来,发现 你和你的某位长辈至亲互换了角色,那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命题中,“高三学生”指向写作者的身份; “和你的某位长辈至亲互换了角色”,要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和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或者其他至 亲互换角色;“发生怎样的故事”,点名写作时要写人写事,要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以‘有一天,我成了你’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的要求,其中“以…… 为题”规定了题目,有一天,我成了你,规定了事件发生在一天;我成了你,体现了角色的互换。 在角色交换中,要写出自己交换后,对长辈的理解、体谅,让自己成长,体会长辈的不易。 “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体现了本次写作要带有虚构性、幻想性;写一篇记叙文,规定了文 体,要做到文体特征鲜明,要有细节描写,记叙文要以细节取胜。 【立意】1. 有一天,我成了你,写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 有一天,我成了你,写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 3. 有一天,我成了你,写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疼爱。 【素材】1. 星期天早上,我早早起床,叠好被子,跑到妈妈的房间,学着妈妈的样子说:“青青,该起床 了。”妈妈学着我撒矫的样子说:“不嘛,让我在睡一会儿。”我一看“青青”不听话,便说:“你再不 听话,我就用打火机往你被窝里放,你就变成非洲黑人了!”“女儿”一听,吓得几秒就把衣服穿好了。 我对“女儿”说:“青青,我把饭做好了,你吃晚饭把桌上那几道难题做了,等我买菜回来,我要检查哦。” 于是,我骑着自行车去买菜了。走到菜市场,买菜的人可真多啊!我围着菜市场转了三圈,决定买一棵大 白菜,买了大白菜回到家,一看,屋里一个人也没有,我跑到“女儿”的房间,她也不在,我又看了看题 也没做,气得我火冒三丈,我恨不得把“女儿”碎尸万断,我生气地去找他,“女儿”正和别人说笑。我 一把把她拉回家,吵了她一顿,妈妈学着我的样子大声哭了起来。 2.我信心满满地跑到厨房,决定大显身手,做一顿香喷喷的鸡蛋面给妈妈吃。我先把锅烧热,胆战心惊的向 锅里倒油,油锅里发出吱吱的声音,吓得我连退好几步。我把鸡蛋轻轻敲破,蛋壳和蛋液混在一起,模模 糊糊像稀泥躺在碗里,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将蛋壳和蛋液分开了!我用筷子使劲搅拌碗里的蛋黄,圆圆的 蛋黄变像橙色的橘子水似的,才向油锅倒去,噼里啪啦炸开了。油飞了起来,溅到我手背,痛得我哇哇大 叫。我平日以为煮饭是轻而易举的事,我小瞧妈妈做饭的苦劳,现在深感后悔! 3. 互换角色后,我心里偷笑着说:今天我终于可以耍耍当妈妈的威风了。但是,“女儿”却不安分的要求了 起来“快去给我煮饭,我饿了。”我听了,只好服从了命令,是呀,谁叫我现在是妈妈呀?经过了一番艰 苦的努力,我终于做好了一桌饭来。可女儿却不领情,学起了我平时的样子不是说饭菜太难吃了,就是说 吃不下了,搞得我还得在那地苦口婆心地劝说她。没想到,这也只是悲剧的开始。吃完饭后,她直接就把 鞋子脱到了一旁,然后拿起了零食,懒懒地坐到了沙发上,看起了电视节目。可恶的是,她竟然吃完后还 把包装纸随地乱扔,让我只好把整个房间都打扫了一遍。 打扫完之后,我也已经是腰酸背痛腿抽筋了,没料到,这“女儿”还是没放过我,一会儿来吵着我要喝饮 料,一会儿来吵着我要吃糖。可怜的我只好一一满足了她的要求,这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当父母 的也是很辛苦啊!终于,临睡前我们换回来了角色,妈妈问我当父母的感受怎样,我只说了一字: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