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 2020 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
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 7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应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王维《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七则》)
(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宋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中“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意境相似。
【答案】 (1). (1)阴晴众壑殊 (2). 终南山 (3). (2)士不可以不弘毅 (4). (3)可堪孤馆
闭春寒, (5). 杜鹃声里斜阳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壑、终、弘毅、杜鹃、阳暮。
2. 小明准备书写一幅古人的诗句寄给出国留学一年的同学,以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你认为下列最不合适
的一项是( )。
A.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B.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D.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A.可翻译为“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表达分别后对朋友
的思念之情。
B.可翻译为“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这是在劝慰友人不要为原别而伤心,表达的是
与朋友分别的一种豁达的心情。而本题要求是表达一种思念之情,不符合要求。
C.翻译为“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表达的是对老朋友的思念,以至于来
到“我”的梦里。
D.可翻译为“只要彼此相互了解,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成为邻居。”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感情,这
种感情超越了距离,不管远近都在相互思念。
故选 B。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学术领域的潜力和活力最终在于能够吸引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人。 ,在学术态度上更为开放,
更不用说正逢一个有大量出土文献的时代。
①年轻一辈的学人已能摆脱五四以来种种文化包袱
②学术训练比此前一两代人来得全面扎实
③经学和文献学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学术领域”的看法。通读题中所给的三个句子可知,“这个领域具有这种趋势”
承接开头“一个学术领域……”,所以③应该放在最前面;①②都是说“年轻一辈的学人”,其中②省略
了主语,应该是承前省略,所以①在前,②在后。其实,对于该题来说,只要确定了③为开头,也就可以
排除掉另外三个选项。
故选 C。
二、阅读(70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括号内的声音:一种网络汉语修辞的潜能
王东杰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二 0 二 0 年八月九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
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征)人(兵)啦!
②这份文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最后一行采用的特殊的修辞方式。而澎湃新闻在结语处采用了
同样的手法:看了这么硬(tu)核(we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③这是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一种修辞方式,括号内外的几个字或拼音连起来,分别构成两个不
同的单词或短语。它们放入句中都可以念得顺,但意思完全相异。
④有人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注音心声体”。“注音”指的就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
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声音。大部分情况下,括号外的表述都更加“官方”、正式,但括号内所要表
达的,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所在:所谓“招人”,其实是“征兵”;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
说其“土味”。它可以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
一个是放在括号里的“半遮半闭”的文本。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故意将破解其秘
密的线索展示给读者,逗引读者去揭开更深层的真相。隐藏与指点——它同时召唤出两个相反的行动。
⑤“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润色,
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而弥彰:
“盖”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还是“彰”。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摆上台面,
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成了“不”盖而弥彰。
⑥单从修辞的角度看,“注音心声体”主要是为了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它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
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和俏皮的感觉。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有趣的对比,那就是巴赫金笔下
的“狂欢节”。从某种意义上看,“注音心声体”和“狂欢节”不无相似: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
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而且,它们都是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
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但这两者在精神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狂欢节”不同,“注音心声体”所要凸
显的是一种清醒,而非沉醉的狂迷,它是个体的或个体之间的交流,而非群体性的耽溺。
⑦相对于“狂欢节”那种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
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
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
可是,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如
说它在调侃、揶揄。与巴赫金“狂欢节”精神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
和怪诞、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⑧“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与这种发言环境本身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里既是各种语言现象
的催生地和实验室,又较实体性的人际社会更为宽松和自由。网络为发言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给了他
们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
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其政治潜能提供了保障。近些年来,“注音心声体”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民间”
专属的修辞手段,也得到官方的采纳——好比是国王也可以在“狂欢节”中“与民同乐”一样。
⑨同一种修辞形式,可以得到不同社会力量的青睐和使用,自然表明了语言首先还是一种交流工具,
具有价值中立性。然而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是从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因此也难免会受到其使用环境的
影响,而社会环境自有其无法摆脱的伦理向度。这既体现为人们说了什么,也体现为他们怎样说。不同的
语言表述形式和运用方式,内嵌着人们观察世界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因此,哪怕只是对现象的单纯“描写”,
也不可避免地会关联到某种特定的价值导向,说到“注音心声体”,这至少意味着,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
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选自《读书》2021 年第 1 期,有删改)
4. 第⑤段中的“‘不’盖而弥彰”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5. 下列选项中,对“注音心声体”的“潜能”,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半遮半闭中揭示真相而不令人反感。
B. 通过插科打诨,达到幽默的效果,使个体之间的交流得以轻松进行。
C. 清醒地点破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太合理之处,委婉地引起修正的注意。
D. 为官方发声,借此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价值导向作用。
6. 作者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对比,除“方式”的比较外,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请简
要分析。
7. 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8. 张亮同学准备了一些材料,想选择其中一则作为例子来佐证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你认为哪一则最合
适?请向他推荐并说明理由。
A.才(hao)华(wu)横(jie)溢(cao)的你们帮着想个别致的名字吧!
B.当遇到老人摔倒时,我们要勇(huan)于(xing)扶(liang)起(zhi)他们。
C.在菜场,他常常会友(wei)好(suo)地对卖菜老大妈笑笑,卖个萌,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的蔬菜。
【答案】4. 不掩盖“潜台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 C
6. ⑴源头,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⑵精神,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
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⑶态度,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
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 先以征兵文告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接着对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分析其修辞
上的特征:委婉与幽默。在与“狂欢节”的异同对比中,突出其深层的特质。最后论及其产生的环境,与
所受到环境影响。
8. 选 B。括号内的声音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现实生活中扶老人被讹诈的情况,要保护好善良助人之
士。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欲盖弥彰:想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暴露得更加明显。再由原文“它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
台词’公然摆上台面,同时又假装是‘不小心’泄露的”,故“‘不’盖而弥彰”指的是:不掩盖“潜台
词”,将其公然摆上台面,使真实意图更明显。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通过修辞润色,使其表意温和”错误,由原文“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
润色,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咄咄逼人。”可知表述的是一般的委婉语意。
B. 由原文的第六段可知,“注音心声体”“通过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是它
的“方式”,而不是“潜能”。
D. 由文中最后一段划线句子可知,本选项论述的是“注音心声体”的影响,而不是“潜能”。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它们都是由‘民间’发动的,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主流’秩序的疏离乃至颠覆。”可知,
源头上两者都来自民间和大众;
由原文“‘注音心声体’来自更为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
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不肯全情投入,而是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
眼旁观乃至点破现实‘合理性’中的虚伪和漏洞的权利。”可知,精神上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清醒(保
持距离、冷眼旁观),是个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后者狂迷(全情投入),是群体性的耽溺;
由原文“他也不会采用‘狂欢节’那种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态度去否定现实。与其说它在批判,不
如说它在调侃、揶揄。”可知,态度上前者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对现实调侃、揶揄;后者追求刻意的
倒置和“革命”精神,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地去否定现实。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 1、2 段,先以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
风快递——招(征)人(兵)啦!”来引出阐释的对象:注音心声体;
第二部分为 3—6 段,集中对“注音心声体”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点明其特点。之后又分析其修辞上的特
征:委婉与幽默;
第三部分为第 7 段,将“注音心声体”与“狂欢节”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
第四部分为 8、9 段,论述了其产生于互联网,又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影响。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划线句子“我们要维持好括号内的声音,使其被更多的人听到,然后再去努力修正括号外的那个世界。”
以及前文提到的“价值导向”可知,“注音心声体”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并让人们在关注括号内的词
语后,努力学会括号外的做法。
A.括号内为“毫无节操”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且“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
恶心的形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B.括号内为“唤醒良知”,这提醒人们要换汇自己的良知,针对社会上扶老人却被讹的人,让他们能多有
点良心,这样社会才更加美好。
C.括号内为“猥琐”这不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音心声体”一般不会刻意使用粗话和怪诞、恶心的形
象,即使是括号内的语言,它采用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被公众接受的表达。
故选 B。
(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老的老木匠
干亚群
①一棵树倒与不倒,得由他说了算。
②他绕树三匝,手上点着一支烟,耳朵上又夹一支。手上那支是飞马牌的,耳朵上的是五一牌。旁边
围着一群人,年长的目光始终盯着树,眼眶里蓄着不为外人所注意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舍。年轻的则
看着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年幼的则懵懵懂懂,一会儿钻进人堆,一会儿挤出人群,用自己的动作
制造家有喜事的氛围。
③他若说,这是块料,这棵树便会在众人的呼呼嗨嗨中轰然倒地。如果他说,还不成材,树便继续立
着,伸出它宽宽大大的树杈,盖过屋顶,遮着鸡舍与鸟巢,与村里其他的树一起在风中比比又画画。
④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马。人们有时叫他木匠阿桥,有时称他阿桥木匠,也有的干脆喊他老木匠。
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他的父亲也是木匠。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
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国家工人,已经不屑老
木匠这个称呼,虽然,他事实上也不过是在另外一个镇上的木器厂里上班,干的也是木器活。但因为身份
不同,他父亲从不接村里的木器活,所有的木匠活由他一人包办。
⑤他长得五大三粗,有着杀猪胚的身板。一对剑眉左右横卧,只是那双眼睛长得有些对不起上面的眉
毛,向外看时一只朝里靠,另一只往外斜,似乎是远光灯近光灯装一块儿了。
⑥木匠有一个内容是弹墨线,弹前须用眼睛进行目测。他闭上右眼,用左眼瞄。一闭,一睁;再一闭,
一睁,用红铅笔在木头上画一个记号。墨斗在红记号上垂下来,轻轻一“啪”,一条墨线准确无误弹在上
面。削木头时,他闭左眼,右手的斧子利利索索地咬着,啃着,下面是纷纷扬扬的小木片。
⑦木匠的工具最烦琐。这些工具似乎是一堆抽象的符号,由木匠在所需要的材料上使用,至于是感叹
号、逗号、句号,还是问号、顿号,全凭木匠的一颗匠心。木匠的工具不能随便拿,如谁想借用,得经过
木匠的同意,否则,私自拿了肯定会出事,要么工具豁嘴了,要么工具咬人。木匠得意地说,我的家伙认
人,只懂我的手,生手握它,它就不乐意。
⑧随着屋里噼里啪啦,的的笃笃,堆在院子里的木材慢慢浅了下去。经过木匠的手,它们变得或长或
短或窄或阔,由一根根的木料换成条条框框、板板块块的木材。树上的疙里疙瘩不见了,光滑得像丝绸。
这些还仅是半成品,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敲敲打打,把条条与框框、板板与块块天衣无缝地进行组合。
⑨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
是他不浪费木料,一根木头取多少料,他心里清清楚楚,按照婶婶们的说法是:“合门合扣”。
⑩对一个木匠来说,让一棵树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如果让一棵不应该倒
下的树倒下,或者让一棵倒下的树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物件,那就是木匠的失职。
⑪
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楝树只能做梯子,柳树最好做锄头柄,樟树做上好的箱子。就
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
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
⑫
木匠的工序非常严谨,得一步步来。砍、削、凿……我们喜欢看木匠刨木。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
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同时发出欢快的哼哼声,“索……吱咯,
索……吱咯”,木匠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身子随着推刨的前进而往前倾,到了木板的顶端,一个紧急刹车,
像被谁拽了一下似的,手里的推刨立即往后退。推刨一个回合,身子配合数个动作。
⑬
一块木板得推无数次的刨,刨花一圈圈地堆在脚下,慢慢淹没木匠的双脚。木匠在刨花堆里进进退
退,发出: 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推刨的下嘴唇掉到了地上。我们低头去捡刨花,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我
们把刨花放在破碗里,当作一碗碗菜。我们把刨花挂在耳朵上,套在手腕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刨花成了
我们的装饰品。我们晃着,摇着,也吵着,闹着,似乎听到了刨花发出的叮叮当当。木匠放下推刨,笑眯
眯地看着我们,说:“长大了,我给你们做嫁妆。”我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从他脚下捧起刨花,然后鸟
一样地飞走了。
⑭
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
结果只会做箱子,完全不符合当年“三十六”条腿嫁妆的标准。他非常失望,叹息儿子不成器。他可以替
树掐算命数,却无法占测自己儿子的命运与未来。
⑮
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
(有删改)
9. 第⑦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 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第
⑪⑫
段进行分析。
11. 本文的标题“不老的老木匠”很有特色,请加以评析。
12. 乡镇文化部门准备编写《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村里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请你为他写一则 100 字
左右的推荐语。
【答案】9. (1)比拟;(2)用词生动;(3)语言活泼幽默。
10. 第
⑪
段议论,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深刻;第
⑫
描写,动作,拟声,表现高超技艺。通过多种表达
方式,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11. (1)老与不老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2)不老,指木匠年轻(三十多岁就被称为老木匠);(3)老,
指他的手艺被人认可(从不败业的手艺),受到尊重。(4)没有接班人,至今没有退休。⑸表达了作者对老
木匠的赞美之情。
12. 出身乡村,服务乡亲;技艺高超,量才而用;热爱工作(敬业);为顾客着想(用料节省);乡村手艺人
的代表。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现力的能力。
从第⑦段画线部分来看,先考虑词语本身,“工具咬人”“我的家伙认人”“它就不乐意”等将工具拟人
化,这样的词语的运用,使读者读起来更加生动;
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来分析,此处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
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样的语言具有幽默的特点。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方式的能力。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共五种,在小说中可重点理解其中三种的作用。
第
⑪
段中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就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
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等内容可判断出此处用了议论的方式,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使文章内容
更深刻,具有哲理性。
第
⑫
段写了木匠刨木的过程,有动作“砍、削、凿……”,有声音“索……吱咯,索……吱咯”,很显然
这是描写的手法,通过这段木匠刨木的描写,让读者了解了一个有着高超技艺的木匠的形象。
综合两段来分析,这里都是在写木匠,采用议论、描写结合的手法来写,则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标题本身分析,将其分成两部分,一是不老,一是老木匠。很显然,“不老”和“老”都在修饰“木
匠”,这样即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冲动,很想了解一下“老”与“不老”的具体
所指。
接着根据对文章内容再次理解则可看到第四段中明确写到“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这也就
是从年龄上证明了这个木匠其实很年轻,那么为什么又被叫成“老木匠”呢?读者带着这个问题还会继续
读下去,会发现,文中写到“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
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第九段“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
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是他不浪费木料”,第十一段“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木匠的称
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等内容则可解释“老”的原由。
另外,从文章最后两段“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结
果只会做箱子”“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可看出儿子没有接替他的“老木匠”的称号,
因此他至今无法退休,只能当这个“老木匠”了。最后从整篇文章来看,本文主要人物是老木匠,重在描
写他的手艺精湛,因此题目也表达了作者对老木匠的赞美之情。
综合以上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推荐语的能力。
给人物写推荐语,要明确推荐目的,要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符合推荐的情境。此题打算推荐老木
匠入选《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就要首先明确老木匠的身份,出身乡村;再找出其身上的几个闪光点,
如“技艺高超”“工匠精神”“为顾客着想”等,重点强调他的手艺及他敬业的精神。然后使用恰当的句
式表述出来。
(三)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13. 填入下片方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
A. 狂 B. 香 C. 长 D. 快
14. 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雄浑旷达 B. 清新飘逸 C. 清幽郁结 D. 洗练自然
15. 这首词是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3. B 14. C
15.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江”“山”“云”“双燕”“飞花”“烟树”“漏声”“灯焰”“马
蹄”“斜阳”等景物。来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婉之情。(2)直抒胸臆,相留相送,魂梦亦凄凉,无语等,
直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3)虚实结合,上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4)借物写人,以
双燕借物写人,表达了离别的不舍。(5)运用典故,回雁峰,潇湘,含蓄写出了旅途漫漫,形单影只。(1、
2 两点只写一个即可)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A.“狂”不符合意境,本词的意境表现行人孤单的旅途生涯。
B.“香”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是符合意境的。
C.“长”来形容马蹄,完全不符合,“悠长”形容声,不形容马蹄。
D.“快”说明马儿跑得太快,意境不对。该词意境惆怅。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依景物的描写看,如“远”“长”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春”“暮”字勾勒出伤神的时令。“沃”反衬
愁肠回绕的痛楚,“烟树苍苍”暗示渺茫难测。词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到天
涯海角,意境均是深远清幽。词选用一连串叫人愁绝的景物,“漏”“灯陷”“飞絮”等,多方面渲染愁
肠百转,感情深沉郁结。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怎样表达送别之情?”,简而言之是说本词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和间接。
(1)依“相留相送”“愁肠”“凄凉”“无语”等词语判断为直抒胸臆,再从“相送”可知惆怅的原因是
离别,直抒离别之情。
(2)词中大量攫取景物如“江”“山”“云”“烟树”“漏声”“灯焰”“马蹄”“斜阳”等景物,可判
断为借景抒情,再看修饰“暮远”,“烟树”是烟,“漏声”是残,“灯焰”是短,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哀
婉之情。
(3)虚实结合,依“江头”“烟树”点明送别的地方,“双燕语”“酒沃愁肠”点明离别情景等可看出上
片实写送别之景,下片“一身将影"已点出离别之后,”魂梦““无语斜阳”是虚写离别之后的情景。
(4)通过“双燕”“飞花”来以物写人,双燕呢喃如人的言语声声,飞花比拟人泪流满面的神态,以此表
达了离别的不舍。
(5)用典抒情,回雁峰:相传北雁南来,从秋到春,不再向南飞过这座山峰,在这暖和适宜的地方度过寒
冷的冬季。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从此,回雁峰的名声远播,愈为人晓。潇湘是舜
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词中以“回雁峰”,“湘妃斑竹”的典故含蓄写出了旅途的漫漫,形单影
只,凄迷哀怨。
(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
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
②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
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
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
③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
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④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
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
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
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
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
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
⑤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
云吾欲奉太子”。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数引.为麾下( )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
A. 规劝 B. 建立 C. 创立 D. 提出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果诉忠嗣沮.兵( )
A. 阻止 B. 破坏 C. 诋毁 D. 畏惧
19.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
20. 为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 结合第④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
22. 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③段
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
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______。
____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
【答案】16. (1). (1)招来,招致 (2). (2)明白,知道,知悉 17. D 18. B
19. 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
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
20. 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
21. 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而王
忠嗣则认为(1))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3)不愿意牺牲士
兵的生命。(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
22. (1). (1)幸功名。 (2). (2)四印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句意:多次招致忠嗣到自己军中。“引”,领,招致。
句意: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审”,知道,获悉。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建言”请求,提出。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沮”,破坏,败坏。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屯”驻扎。“费”耗费。“图”用作动词,夺取,攻占。“雠”抵偿,“厉兵”磨好兵器。“秣马”喂
饱马。“衅”代指沙场,作战时机。“取”攻占。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
根据语法判断。主谓结构,忠嗣本负勇敢。“及”等到,表时间。“将”是动词“为”的宾语,译为授予
将军之职;“边邑”是“安”的宾语,译为安定边邑;“事端”是“生”的宾语,译为不会再生发事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意要求分析不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筛选文段,找出有关李光弼与王忠嗣的对话段落和语句,分别从两
人物的言语中分析,理解文意,得出李光弼从两点来说服王忠嗣,一是大夫要爱惜士卒,给予奖励,鼓舞
士气。二是大夫吝惜财物,只会让小人有可乘之机,添加了进言谗害的机会。依“费士数万,然后可图,
恐所得不雠所失”得出要倾全力夺取,劳命伤财,大动干戈,实在不值。再依“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
害”得出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再有王忠嗣不愿牺牲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荣耀。以上都是不能
所动的理由。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补足诗句的能力。
依照第三段的相关内容判断。依题干“只知精士马”中的“只知”对应“不忍”,可得出不忍“幸攻名”;
依题干“有肃声”即受人尊重的名声,对应“无矜色”即无夸耀,自夸,得意忘形之色,可得出是官印“四
印”。
参考译文:
王忠嗣,华州郑人。父亲战死沙场,忠嗣当时年仅九岁,拜见皇帝,就伏地大哭。唐玄宗就把他收为
假子,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非常器重他。
信安王祎在河东驻扎,萧崇在河西驻扎,多次招忠嗣到自己军中。皇帝认为他还年少,有复仇之志,
下诏给众将,不得招他为将。萧崇入朝,忠嗣说:“让我跟你三年,实在没有用来报答天子的办法了。”
于是请求带领精锐数百去袭击敌寇。恰逢吐蕃酋长阅武郁标川,正在他攻下要返回时,忠嗣誓不服从,提
刀赴战,斩首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万计。萧崇上表为他邀功,皇帝非常高兴。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做
了将领,却能做事稳重,使边境安宁,不无事生非,曾说:“我只想一生为将,安抚众人。我不想倾尽中
原的人力、物力来取得功名。”所以训练士兵,随时补缺修缮不足。五年正月,忠嗣已佩有四个将印,控
制了万里,自开国以来到现在,从未有过。
皇帝正谋划夺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之计,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卫石堡城,如果屯兵
于坚固的城池之下,耗费士卒数万人,然后才能夺取它,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去的,请厉兵秣马,等时
机成熟再夺取它。” 皇帝心里不高兴。正赶上董延光上书请求攻下石堡城,下诏忠嗣分兵接应,忠嗣不得
已而出兵,但士卒并没有得到奖励,董延光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前来游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
拒延光之心,虽名义上接受诏书,实际想耽误他的计划。可是大夫已派出士卒万人,却不立重赏,凭什么
鼓舞士气?况且大夫吝惜几万匹赏赐,而给奸人留下进谗言的把柄,如果不能取胜,归罪于大夫,大夫就
先受祸害了。”忠嗣说:“我当然知道得一城不足以制敌,失一城对国家没有妨碍。我怎忍心拿几万人的
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延光过期没能攻克,果然向皇帝诉说忠嗣破坏进兵。
后来,安禄山占据雄武,控制了飞狐塞。忠嗣多次上表说安禄山将要造反,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暗
中派人诬告说 “忠嗣曾被养在宫中,说‘我想奉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把他贬为汉阳太守。王忠嗣
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山记
陆文圭
①暨居浙尾,北瞰长江,直郡治北,枕江之下有曰君山,以楚黄歇得名①。山形小而势蹲,无崇岗翳谷
以凭阻其高深。其西南则秦望、青高,其东则由里、启敔、凤凰,诸山环趋而拱揖之。故君山虽小,最甲
于诸山。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而觞咏,行歌而坐啸,山之胜概不可
殚述。
②余尝欲卜庐其下为终隐之计,而未果也。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已而避地去家,
侨居城西南隅,距山数里所,舍幽邃而阛阓,疑若与山不相闻也。晨起推其户,故山之青,忽排闼而入,
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赵君喜而叹曰:“吾与山有宿缘耶?何追逐
而不相舍也?”因自号曰一山,而谒记于余。
③余思赵君少时以故国佳公子挟豪贵驰骋,于当年谓功名可唾掌取,时移事改,卒困阨不得志,方求
田问舍,皇皇焉无所之,此陈元龙之所窃笑而欲卧君于百尺楼下者也。然出处殊时,老少异见。隐居求志,
遁世无闷,亦君子之高致也。试与君倚浮远之栏,呼大江而问之,自楚以来更国几姓,春申之后阅世几人,
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所以定舍彼而取此者,□
有以也。
④赵君其远返故庐,毋使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余异时樵服拜于庭下,负薪汲水以相从,请分此
山一半。鼎之名孟鐈,少余一岁云。
注:①黄歇,即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23.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盖 B. 然 C. 乃 D. 故
24. 分析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第②段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
A. 整散结合 B. 以动写静
C. 欲扬先抑 D. 虚实相生
26.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与第③段中画线句所用典故相同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7.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23. A 24. 划线句介绍了君山位于长江边并以春申君命名,表明其历史悠久。为后文写与春申君
相关的议论(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做铺垫。其悠久的历史又与“一山苍苍、千岁不
改”的感慨相呼应。 25. D
26. (1). 求田问舍, (2). 怕应羞见, (3). 刘郎才气
27. 本文介绍君山的位置、命名来由及其胜景并发表议论,旨在酬付赵君的请托,表达对赵君虽为佳公子但
最终困厄不得志的遗憾,对赵君寄情于山野这一行为的赞扬和羡慕,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江山美景的永
恒,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隐居来维持高洁的人品和情
趣的价值取向。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盖”表大概如此,下句是对前句的揣测,指大概有这样的人。
B.“然”表示转折,然而。
C.“乃”表判断。是,则。
D.“故”表结果,所以。
故选 A。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划线句介绍了山的名称为君山,因楚国名士春申君而得名。从篇章结构看,开头主要是为下文的抒发议论
作铺垫,写与春申君相关的议论(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事变迁);与文章结尾,首尾呼应。说
其悠久的历史与“一山苍苍、千岁不改”的感慨相呼应。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整散结合。整句句式整齐匀称,结构类似。散句字数不等,句式参差错落。如“起推其户,故山之青,
忽排闼而入,数峰低昂,若远而近”“赵君鼎之,家于山之左,朝夕与山相接。”
B.以动写静。如“若远而近,若伫立以俟,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其中的走近,等待,回头看,不得
语都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
C.欲扬先抑。指要放开,先控制着,压抑。一开始写自己有归隐之志,未实现,再写友人赵鼎之,住在君
山的左面,前面压制着迟迟不露出君山真面目,后大肆书写君山姿态,动人之处。
D.虚实相生。文中描写君山“若远而近,若顾眄咫尺而不得语也”,这是拟人写法,非虚实结合。
故选 D。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出自《三国志·陈登传》。说的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
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是国家的栋梁,却忘怀国事,
只顾谋私利,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又怎么可能跟你聊得来呢?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意重点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作者为什么怎样写的目的。先明确每个段落表达了的含义。文章第一
段重点介绍了君山得名、地理位置,胜景状况,是诸多游士所爱之地。第二段重点写了君山的动人姿态,
以及诸山都向君山拱手作揖,崇敬无比。其目表达了作者对君山的崇敬,归隐好去处。第三段作者抒发议
论,深刻认识到荣华富贵的虚幻,如“彼之豪奢富贵朝荣夕悴,殆如秋种之花”;江山美景的永恒,如“一
山苍苍,千岁不改”,表明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与动荡中不痴心于富贵功名的立场,以及宁愿通过隐居来维
持高洁的人品和情趣的价值取向。
参考译文:
至今我生活在浙尾,北望长江,江水直流于郡治,依靠长江之下的是君山,它因楚国的春申君而得名。
山形小势如蹲立,无崇岗遮住了山谷,以此阻断山的高深,君山的西南则是秦望、青高,它的东面是由里、
启敔、凤凰,诸山环绕君山并向它作拱揖状。君山虽小,也是诸山中第一。每遇春风、花时、秋涛、雪月
之景,诗豪墨客游人士女登临君山而推杯换盏诗词吟咏,行歌坐啸,真乃山之胜景不能完全述尽。
曾经,我打算到君山脚下归隐,但未实现。赵鼎之,家在君山之左面,朝夕与山相接。不久,离家躲
避于此处。侨居城西南角,这是距离君山数里的地方,以往赵君舍去幽邃之地而去了繁华街市,怀疑自己
再也不能与山相见。而今,晨起推门而出,就是满眼的山色,忽然推门而入,数峰好像低下头,有的好像
离你很近,又好像很远,有的伫立等候着,有的回头看,近在咫尺却不得语。赵鼎之高兴叹曰:“吾与山
是前生的因缘啊?为何追逐它而一直不愿舍去?”于是自号曰一山,从而记录下。
我想起赵鼎之年少的时候,因是故国的富豪公子,想当年可谓功名唾手可得,后来世事变化,最后因
困厄而不得志。求田问舍,匆忙样子不知去向,这是陈元龙之所以偷笑君山,睡卧于百尺楼下的原因。然
而历经时代变迁,经历少年、老年,均有着不同认识。隐居求志,逃避世俗也不觉沉闷,这就是君子之最
高境界也。曾尝试与你依靠栏杆大谈人世之浮远,向大江呼之问之。自楚国以后朝代更迭,春申君之后人
事变迁,哪些豪奢富贵之人朝荣夕忧,几乎如秋种之花,而一山苍苍,千岁不改,自古高人逸士之所以舍
弃他地而选取此地,大概是有这样的人。
赵君从远地返回故庐,不会让猿惊鹤怨,以动草堂之灵,我当时穿着樵服,拜于赵君的庭下,负薪汲
水以跟从,请分此山一半。鼎之名孟鐈,小我一岁。
三、写作(70 分)
28. 作文。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只有在困境的磨砺中才能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只有在战胜困难后才能激发出感染
人心的力量。
方正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有人说是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人说是永葆自己的初心。这些说法都对,但最重要的是要出于公心。
回顾人类历史,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权衡轻重,以求公平二字,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赞许。
而那些损人利已,损公肥私,以私害公的人,则会遭人唾弃。
诸葛亮就是一位大公无私的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人们广为传颂。
诸葛亮在呈表给后主刘禅时曾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吃穿用度全靠自
家,我觉得已经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用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
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
说的那样,没有给自己多余的任何要求。这就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从诸葛亮的表言中,可以看出他的操守,
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而这些无不感染着所有人。
保持本色,坚守原则,不忘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本所在,也只有能够做到不忘
做人根本,才能长久立世。
圆融让人懂得分享。我们经常说,某人特别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虽然有一种贬义的成
分,但从内心而言,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圆滑一些,至少这样的人不会吃很大的亏。
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
人为善,是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
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
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
这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圆融的人会放下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当然也会懂得与人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圆融的人看似付
出了很多,但其实他得到的也许会更多。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你其实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获
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你的付出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给你的,可能会比你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合作共享的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建立在大家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与人分享
你拥有的,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才能使自己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方正和底线,学会圆融和通达,让自己充满人格的力量,让人生因为独特而灿烂,
因为努力而闪光,因为奋斗而辉煌。
坚守方正,圆融变通,成就磅礴的人格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性材料作文题。所给引语为“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既是
问题又是写作的话题,既围绕“方正”和“圆融”请写一篇文章,行文过程中回答是两面性还是统一为一
体。要求“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适合写成议论文。
作为一种生物,人本来就是具有两面性的,一面是利己的,不利己的苦果你一定尝试过;一面是利他的,
不利他的结果你也肯定知道。在利己和利他之间平衡,必然出现两面性,有时利己,有时利他,亦正亦邪,
时好时坏,阴阳八卦,变化无常。方正是内心正义坚定,圆融是手段变化多端;方正是有勇,圆融是有谋;
方正是个性,圆融是共性;方正是自我,圆融是合群;方正是坚持原则和底线,圆融是讲究方式和方法。
方正是生存,圆融是生活。
【立意】1.做事方正,做人圆融,外圆内方。
2.做人当具两面性,既要方正又需圆融。
3.方枘圆凿,成就稳固;方正和圆融成就和谐。
【素材】【精彩语段】
1.做人要圆融。古人喜欢讲“圆融”,倘若不是庸俗地理解为圆滑,而解释为圆通博览,颖悟无碍,谦逊
和不疾不徐地接近真知,我想倒也值得领略。有的时候想想茶叶也是这样,具有圆融的张力和可塑性。那
么娇嫩的绿色叶片,被采摘下来,经历揉制、高温等一系列动作,变成了或卷或曲的外形,有的还会压饼
压砖,颜色也失去了原先的那一抹翠绿,有的甚至会变成乌黑,但只要经历开水的洗礼,它就能释放出甜
蜜的芬芳。这样的圆融,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呢?
2.茶让我们获得平和。星云大师说,清净无碍读书人,妙有圆融看世界。清静淡雅饮茶人,自有圆融观世
界。我觉得从茶中获取的更多的是平和的心态,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外在是宽容,内涵是冷静,
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拥有这样的好心态,会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生活的精彩和乐趣。
而平和的心态能让人更易获得幸福感。这样的幸福是一颗强大的内心,这颗内心里有一种强大的骄傲,而
这种强大的骄傲足以抗衡人生的种种磨难。
茶让我们懂得知足。茶的圆融还在于它不出奇的外表下藏着令人惊艳的滋味和香气。我们在生活中亦要这
般的低调、知足。不需要摆排场讲阔气,物质带来的炫耀性快乐,它一定与物质同样速朽。地球是圆的,
物质世界也就是圆的。风水轮流转,没有什么顶级奢华可以给你带来长久的顶级尊享,更没有什么顶级尊
享带给你长久的顶级快乐。所以,珍惜眼下,不要刻意在乎那些虚幻浮华的物质条件,知足常乐。
3.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
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
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
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
“圆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柔、轻、软、
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于社会而不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