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甘肃省第二次高考诊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高度认同和未来发展责任担当的体现。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就受到无数贤者仁人的推崇。探讨节俭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节俭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和保证。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要求人们不能把上一生产过程的劳动成果全部用于消费,也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有节制地消费。
这样,这部分留存的物质财富就可以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储备和资金支持。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
创造的财富是一个有限的确定的量,这个有限的确定的量,被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和消费在社会
财富总量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节俭是合理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观念和行为。节俭强调根据社会条件和
个人状况,进行有节制的消费。这种有节制的消费,为再生产的进行积累了物质和资金。英国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把节俭看作“社会的恩人”,北宋苏轼赋诗强调“富国由崇俭”,都是就节俭对于经济发展的价
值而言的。
节俭是自主人格形成的动力。“节俭”意为“节约俭省”,从词源学意义上讲,节俭本身为一种克己
文化,是人们对自身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今天人们对节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消费领域,认为节俭是
进行日常生活消费时根据消费需要和收入水平进行的必需消费和可支付能力消费,但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消
费理念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节俭以人的判断力和意志力为支撑,依靠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消费什么、怎样
消费进行选择,这种对消费欲望的控制,逐渐形成一种自制力。这种自制力是对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合理
分析后进行的行为选择,能使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形成最佳互动的便去实践,反之则放弃。这种自制力的
培养,会逐渐折射到包括消费的各种行为上,使人有约束自身心性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说,节俭精神的传
承,使人们学会自觉约束自己的欲望、抵制外界的干扰,使人能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思想。这种自由意志的
实现,不能不说是节俭最深刻的价值所在。
节俭使社会和谐有了最基本的保证。节俭的人,能很好地谋划自己的生活,不会为了满足自身的口腹
之欲行偷盗抢劫之事,社会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社会和谐便有了最基本的保证。家庭中,如果每一个成
员都按照节俭的要求,勤于劳作,控制自己的私欲,不贪不占劳动成果,在利益面前不争不抢,在收入范
围内合理开支,和谐的家庭关系便由此而生。社会生活中,人们如果以节俭的姿态,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
选择消费品,不因个人经济状况优越而过多占有物质资源,就有可能避免剥夺他人拥有相应消费品的机会。
这实际是节俭对过程公平理念的体现。至于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爱物惜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则是提倡人们以自然界的规律为依据,控制自身的消费行为,这岂不是节俭美德让生态良好的消费理念?
节俭从微观层面看是一个人在可支付能力范围内的精打细算,从宏观层面看则是一个国家经济获得可
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从表层看是对消费欲望的克制,从深层讲则是对人性的锤炼;从短期看是协调各种
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从长远看则是人类获得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资本。节俭是一种美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重新审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价值,继承与创新节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和文化
传承的必然。
(摘编自褚海萍《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的价值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讨节俭美德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求。
B. “节俭”既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支持,又能积累社会财富,可见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C. 只有传承节俭美德,才能使人在进行日常消费时独立自主地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D. 重新审视传统节俭美德的价值,是为了创新发展节俭文化,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作者反对无节制地消费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重点分析了节俭美德传承的价值。
B. 文章第三段,从文化意蕴的角度,由表及里地讨论节俭与自主人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C. 文章末段,以对举方式阐明节俭对个人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的意义。
D. 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递进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待节俭精神的传承,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节俭传统的高度认同。
B. 作为经济概念,有节制的消费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和保证,北宋苏轼已认识到这点。
C. 古人反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其实是节俭美德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生动体现。
D. 节俭是尽量控制人的消费欲望的有节制消费,这会严重束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探讨节俭美德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求”曲解文意,原文
第一段说“探讨节俭的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C.“只有……才”过于绝对,第三段说“这种自制力是对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合理分析后进行的行为选择,
能使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形成最佳互动的便去实践,反之则放弃”,这不是必要条件,选项过于绝对。
D.“重新审视传统节俭美德的价值,是为了创新发展节俭文化”错误,第五段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在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重新审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价值,继承与创新节俭文化,是时代
的要求和文化传承的必然”可见,“创新发展节俭文化”是条件,而不是目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文章……最后补充论述”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节俭是一种美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征途中,重新审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价值,继承与创新节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和文化传承的必然”可
见,这不是补充论述,而是总结。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节俭是尽量控制人的消费欲望的有节制消费”错误,文章说“节俭是合理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观念
和行为。节俭强调根据社会条件和个人状况,进行有节制的消费。这种有节制的消费,为再生产的进行积
累了物质和资金”,可见,并不是“尽量控制人的消费欲望”,而是根据社会条件和个人状况进行有节制
的消费。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的教育扶贫惠民工程,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所有为在校学生
提供的、与上学相关的直接资助和补助乃至费用减免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使得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中国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体现出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困群体和特
殊专业的倾斜,做到“应助尽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摘编自王建《学生资助制度构建反贫困链条》)
材料二:
20 世纪以来,“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因应之策,以减少
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其中,教育领域采取的措施最为全面。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历
史、现状以及承受能力等,各有侧重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担负着
教育大国所必备的庞大教育财政支出。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和家庭差别影响着大批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机
会,中国政府历经四十年的努力积极建构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教育权利
和公平的教育机会。学生资助政策一方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平等地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并通过
不同资助方式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资助政策中各种各祥的激励措施,给予每一个个体奋
发向上、努力拼搏从而收获个人成长的平等机会。政府作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者,确保了教育起点的公
平正义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平正义,这对于最终实现教育结果公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
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摘编自曲绍卫等《大国教育公平:中国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
近十余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在资助政策帮助下,数
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充分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如在 2007--2018 年,国家投入的资助资金持续增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高等教
育等各教育段,全国累计资助资金总额 14467.35 亿元。资助金额从 2006 年的 191.16 亿元,激增至 2018 年
的 2042.95 亿元,增长了 9.69 倍,年均增幅 21.83%。
在资助资金的保障下,2007--2018 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
育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9.69 亿人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从 2006 年的 2525.19 万人次,增
长至 2018 年的 9801.48 万人次,增长了 2.88 倍,年均增幅 11.97%。加上营养膳食补助受助学生 3700 万人,
2018 年合计资助学生达 1.35 亿人次。学生资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还体现在学生资助占比的持续攀升。
资助占比,是学生资助资源保障能力的集中体现。其中,就学生资助占教育投入比例而言,2007--2018 年,
全国教育经货总投入为 34.11 万亿元,全国资助资金总额 14467.35 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4.24%,
呈现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摘编自余子侠等《新中国学生资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应助尽助”,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
学生的上学问题。
B. 学生资助工作能确保教育起点的公平正义以及教育过程的公平正义,因此也能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
教育结果公平。
C.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和家庭差别影响着大批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机会,“贫困代际传递”相关问题
受到政府持续关注。
D. 2007--2018 年,国家投人的学生资助资金持续增加,随之,各教育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包括幼儿)也
增长了 2.88 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资助除了对困难学生进行直接资助和营养膳食补助外,还包括费用减免政策,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中
国来说,是一笔庞大的教育财政支出。
B. 世界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来减少甚至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这种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彰显了人们对公
平正义价值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C. 学生资助政策-方面通过资助保障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通过激励措施给予家庭
困难学生收获个人成长的平等机会。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历时四十年构建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极大彰显了学生资助政策在促
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意义。
6. 目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A
6. ①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普惠与特恵相结合,全教育阶段、民办和公办、经济团难学生全覆盖的学
生资助政策体系。②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在资助政策帮助下,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并完成学业。③资助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占教育投入的比例,持续攀升。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政府作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者,确保了教育起点的公平正义以及教育过程的
公平正义,这对于最终实现教育结果公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也能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享有教育结果公平”错,只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依据材料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所有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与上学相关的直接资助和补助
乃至费用减免政策”,“困难学生”错,是“在校学生”。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依据材料一“目前,中国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
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体现出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
族地区、特困群体和特殊专业的倾斜,做到‘应助尽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目标”,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普惠与特恵相结合,全教育阶段、民办和公办、经济团难学生全覆
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②依据材料三“近十余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在资助政策
帮助下,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充分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
难而失学’”,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在资助政策帮助下,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
成学业。
③依据材料三“学生资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还体现在学生资助占比的持续攀升。资助占比,是学生资
助资源保障能力的集中体现”,资助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占教育投入的比例,持续攀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满一打
[英]毛姆
没什么事可做,我就眺望一个从远处朝我走来的人。等他走近,我才看出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个子。
他走过几步,犹豫一下,转过身来,走近我坐的那条长凳,伸出一只手轻触帽檐向我致意。我注意到他戴
着两只破旧的黑手套,猜想他大概是个困窘的鰥夫。
“对不起,先生。”他说,“能给我根火柴吗?”
“当然可以。'
他便在我身旁坐下来。我在摸寻兜里的火柴,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可是面色沉了下来。
“糟糕透啦!连一根烟卷也没剩下。”
“我敬你一支吧。”我微笑地答道。我取出自己的烟盒,他拿了一支。
“纯金的吗?”他问道。我把烟盒关上,他顺手在。上面嗒地轻弹一下:“这种玩艺儿我从来也留不
住。过去我有三个,全给人偷啦。”
他是个干瘪的小老头,两只暗淡的蓝眼珠,满脸皱纹。我说不上他多大岁数;可能三十五,也可能六
十。
“您这是头一次来爱尔松吗,先生?”他问我。
“过去也来过。”
“我敢斗胆说一句,我还从来没到过的海滨休养地不多哩,爱尔松数第一。爱尔松给我留下非常美好
的回忆,先生。我曾在圣马丁教堂举行过婚礼哪。”
“真的吗?”我轻声说。
“一场十分幸福的婚姻,先生。”
“很高兴听到这件事。”
“那次婚姻维持了九个月。”他若有所思地说。
这句话倒还新鲜,很显然,他要大谈其婚姻史了。谁知他什么也没说,微微叹口气。最后还是我打破
这阵沉默。
“看来这儿没有多少游客。你不觉得这有点凄凉吗?”我说。
他转身冲着我,把一只戴黑手套的手往我的胳臂上一搭。
“是凄凉。可就因为凄凉,一线阳光才特别受欢迎。”他把手放回去,站起身来,说:“好了,我不
再耽误您的时间,先生。很高兴跟您相识。”
他很有礼貌地摘下那顶脏帽子行个礼,就信步走去。
次日下午,我正坐在海边,他迈着蹒跚的小步子朝我走来。这次,他没有犹豫就直截了当坐在我旁边
了。
“咱们又见面啦,先生,世界可真小。如果不打扰您,请允许我在这儿歇个腿儿。”
我没等他要火柴,立刻敬了他一支烟。
“我想您大概没认出我来吧。”
“我好像没见过你。”
“我敢说我变样儿了。”他感叹道,“有一个时期,联合王国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我的照片。”
“说老实话,真不知尊姓大名。”
他好像斟酌了一下,把手指上的黑手套捋捋平整,瞧瞧其中一个窟窿,然后并非很坦然地转向我。
“我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莫蒂麦·埃利斯。”他说。
“哦?”
他停顿一下,卖个关子,好让自己的身份一经披露更见效果。
“我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重婚犯。”
老实说我自认为自已在跟人顶嘴时,嘴挺伶俐,可现在我却无言答对了。
“我娶过十一个老婆,先生。”他接着说,“大多数人认为,娶一个就够对付的了。”
“那你为什么只到十一个就为止了呢?”
‘您知道,先生,就是这事整天搅得我心烦意乱。‘十一’确实像个可笑的数字,对不?三个嘛,谁
都可能碰上,七个也还可以,九是个吉祥数,十个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十一个!这是我深以为憾的一件事。
如果能把这个数凑满一打,我倒也无所谓。’
他解开大衣钮扣,从里兜掏出一个油渍渍的皮夹子,从中取出一大卷剪报。那些纸片又皱又脏。他铺
开两三张。
我朝手中那篇报道扫了一眼。
“判了你五年徒刑。”
“我认为这太卑鄙了。”这位重婚犯气得满面通红。
“我能看看这些剪报吗?”我问他。
“我给您就是让您看的。您要是看完之后,不认为我遭人诬陷,那就算我把您看走了眼。”我把那些
剪报粗粗看了一遍,明白了莫蒂麦·埃利斯为什么那么熟悉英国各个海滨休养地。那些地方都是他的猎获
场所。他的办法是,等旺季过后才到那里去,租一套空房。显然,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结识一个单身女
人。她们在证人席上都声明是在海边跟他头一次见面的。一般是在半个月之内向她们浪漫求婚,随后不久
就结婚。他耍弄花招劝诱她们把自已的积蓄交给他来保管;几个月后,他借口得去伦敦办点公事,就这样
一去不复返。她们都是一些体面的寂窦女人,资产总数为五百到一千镑不等。反正,不管数量多寡,受骗
的妇女个个都给剥得一个子儿也不剩。
我还回他的剪报。他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折好,又放进他那个油渍渍的皮夹子。
“您知道,先生,我一直认为我被人误判了。瞧瞧他们都说了我什么?‘社会上的害人虫’‘不讲道
德的坏蛋’。现在,您瞧瞧我。我倒要问问您,我像他们所说的那种人吗?"
“我跟你相识尚浅。”我用自认为相当圆滑的口气答道。
“我怀疑那位法官,怀疑那个陪审团,怀疑社会公众有没有从我的角度考虑过问题。他们这些人有谁
想到过我待这些女人的好处?”
“你拿走了她们的钱。”
“我当然得拿走她们的钱。可您知道我为了换取她们的钱,付出什么代价吗?”
尽管他瞧着我,好像期待我答复,可我一声没吭。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他提高嗓门,加重语气
地说下去。
“您错了,我是一位慈善家。五年徒刑,他们判了我。他们应该给我颁发皇家慈善协会奖章才对。”
他拿出他那包空了的金光牌纸烟盒,瞧着它,沉郁地摇摇头。我递给他我的烟盒,他谢都没谢一声就
取了一支。我观望着一个“好人”同自己的情感在作搏斗的景象。
(屠珍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眺望”“看出”“注意到”等词语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来叙事写人,使叙述语调既冷静又客观。
B. 小说描写主人公与“我”见面之初轻触帽檐致意,分别之时又摘下脏帽子行礼。由此可见,随着情节的
发展,主人公对“我”的敬意逐渐增强。
C. 听到莫蒂麦·埃利斯的身份是重婚犯后,平日与人顶嘴伶俐的“我”此时“却无言答对了”,这种不同
寻常的反应,说明当时“我”异常吃惊。
D. 小说叙写人物间的对话简洁真实,笔触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深刻冷峻暗藏锋芒。故事终了,人性的丑恶
坦露无遗,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深思。
8. 重婚犯莫蒂麦·埃利斯的丑恶人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故事性强,结构紧凑”是毛姆短篇小说的显著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答案】7. B 8. (1)虚伪阴险。靠行骗抽烟,还谎称拥有过三个纯金烟盒,以显示曾经富有,并借此
进一步接近“我”。(2)狡诈贪婪。屡屡诱骗猎获单身女人,耍弄花招侵吞她们所有的积蓄。(3)内心扭
曲。靠重婚扬名,并深感自豪;为没娶上十二位老婆凑够一打,而深感遗憾;重婚多次,被判五年,却认
为是遭人诬陷。
9. (1)利用剪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剪报,将重婚犯的罪行迅速披露。(2)利用细节进行前后勾连。
破旧的黑手套、空了的纸烟盒等细节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3)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
式,将场景集中到爱尔松海滨修养地。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主人公对‘我’的敬意逐渐增强”错,“摘下脏帽子行礼”是骗子把自己伪装成绅士形象,想进一步
接近“我”,体现骗子的虚伪狡诈的一面。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可是面色沉了下来。‘糟糕透啦!连一根烟卷也没剩下。’”“这
种玩艺儿我从来也留不住。过去我有三个,全给人偷啦。””“我还从来没到过的海滨休养地不多哩……
先生。我曾在圣马丁教堂举行过婚礼哪”可知,他靠行骗抽烟,撒谎显示自己多么富有,是一个虚伪阴险
的人。
结合“他的办法是,等旺季过后才到那里去,租一套空房……。反正,不管数量多寡,受骗的妇女个个都
给剥得一个子儿也不剩”可知,他诱骗单身女人,侵吞她们所有的积蓄,是一个狡诈贪婪的人。
结合“有一个时期,联合王国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我的照片”“我娶过十一个老婆,先生”“这是我深以
为憾的一件事。如果能把这个数凑满一打,我倒也无所谓”“我给您就是让您看的。您要是看完之后,不
认为我遭人诬陷”“您错了,我是一位慈善家。五年徒刑,他们判了我。他们应该给我颁发皇家慈善协会
奖章才对”可知,他靠重婚扬名,重婚多次,被判五年,却认为是遭人诬陷,是一个内心扭曲的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从中取出一大卷剪报。那些纸片又皱又脏。他铺开两三张”“我把那些剪报粗粗看了一遍,明白了
莫蒂麦·埃利斯为什么那么熟悉英国各个海滨休养地。那些地方都是他的猎获场所”可知,小说借助剪报
的情节披露重婚犯的磊磊罪行,加快了小说的叙述节奏;
结合小说的细节描写“我注意到他戴着两只破旧的黑手套”“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把一
只戴黑手套的手往我的胳臂上一搭”“把手指上的黑手套捋捋平整”“他拿出他那包空了的金光牌纸烟
盒”可知,小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反复重现形成前后呼应,使情节结构完整连贯紧凑;
结合“他便在我身旁坐下来”“爱尔松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次日下午,我正坐在海边,他迈着蹒
跚的小步子朝我走来。这次,他没有犹豫就直截了当坐在我旁边了”可知,小说围绕主人公与“我”的相
遇,两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展开都选择在爱尔松海滨浴场,这样使场景相对集中,体现了小说结构的紧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裒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
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裒少立操尚,行已
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
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
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
求属令,裒曰:“卿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荫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执笔已四十年矣。”乃步担干
饭,儿负盐豉草屐,送所役生到县,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安丘令以为诣已整衣出迎之襄乃下道至土牛旁馨
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
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彦弟
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
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
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乡邑佥以为邴原复出。裒以春性
险狭慕名,终必不成。其后春果无行,学业不终,有识以此归之。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
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
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
(节选自《晋书·王裒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磐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
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B. 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磐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
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C. 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
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D. 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
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征七辟,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征、辟,征召,指朝廷征召布衣之士授以官职。
B. 校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为部队长之意。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
C. 负笈,指背着书箱。多用于形容贫寒之士读书之多,也可指贫寒之士游学外地。
D. 江东,古时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又称“江右”,也泛指长江南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裒事亲至孝,孝行令人感动。他因痛惜父亲被枉杀,而终身不在朝廷做官;他知晓母亲生前惧怕雷声,
每当天打雷就会赶到墓前陪伴母亲。
B. 王裒生性正直,拒绝替人说情。门生请求他向县令求情以免除徭役,他不仅拒绝门生,反而亲自担着干
饭,让儿子背着食材草鞋,徒步送门生到县衙。
C. 王裒背弃约定,引起婚事纠纷。他认为管彦必将显达,与其约为亲家,但在管彦死后,又以女婿分葬父
母于两地为由毁除婚约,这引发了管彦弟弟的不满。
D. 王裒眼光敏锐,善于洞察人事。邴春年少有志,勤苦游学,同乡都认为他是一个邴原式的人才,而王裒
却认为邴春狭隘虛荣,必不成材,后来果如王裒所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
(2)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他的学生暗中替他割麦子,王裒就放弃了这方面的耕作。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
(2)王裒常主张人的品行只要回归善良的本性即可,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安丘县令以为他来拜访自己,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他。王裒却下路走到土牛的旁边,弯腰谦恭
而立,说:“门生被县中派差役,特地来送别。”于是拉着门生的手流泪告别。县令就把他的门生放了,
全县都以之为耻。
“迎之”中,“之”作宾语;“裒”作“乃下道”的主语,应在二者之间断开,排除 AD。
“涕泣而去”中“而”是表修饰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江东……又称‘江右’”错误,应该是“江左”。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在管彦死后,又以女婿分葬父母于两地为由毁除婚约”错误,原文“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
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用
意如此,何婚之有”可见,毁弃婚约的理由是认为管彦葬在京城,是京城人,不愿将女儿远嫁京城;同时
女婿也并非把父母分葬两地,而是把父亲葬在京城而随母亲回齐地。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词:
(1)密:暗中,偷偷地。刈:割。弃:放弃。知旧:相知故旧,老朋友。
(2)以为:认为;期于:接近于,达到。善道:善良。所能:能做到的。责:责求,苛求。
参考译文:
王裒,字伟元,是城阳郡营陵县人。父亲王仪,高尚正直,任文帝朝的司马。东关之战,皇帝问众人
说:“今日发生的事情,谁应该承担责任?”王仪回答说:“责任在主帅。”皇帝发怒说:“司马想把罪
责加到我身上!”于是把王仪拉出去斩了。 王裒从小树立了德行志尚,依照礼仪立身行事,身高八尺四寸,
容貌奇绝,声音响亮,气质高雅端庄,博学多能,悲痛父亲死于非命,从不面向西而坐。表示不做朝廷的
臣民。于是隐居教授门徒,多次征召聘任都不就任。母亲生来怕打雷,母亲死后,每次打雷,他都到到墓
前说:“我在这里。”读《诗》读到“哀哀父母,生我辛劳”时,每次都再三流泪,门人弟子都不学《蓼
莪》之篇。 家里贫穷,亲自耕作,计算人口种地,度身养蚕。有人要帮助他,不答应。诸门生暗中替他割
麦子,王裒就不要这些麦子了。相知故旧有赠送钱物的,都不接受。门人被本县派差役,告诉王裒请他向
县令替自己求请,王裒说:“你的学问不足以庇护自身,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庇护你,求情有什么益处!
况且我已经四十年没有握笔了。”于是徒步担着干粮,儿子背着豆豉草鞋,送服役的门生到县中,门徒一
千多人跟在后面。安丘县令以为他来拜访自己,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他。王裒却下路走到土牛的旁边,弯
腰谦恭而立,说:“门生被县中派差役,特地来送别。”于是拉着门生的手流泪告别。县令就把他的门生
放了,全县都以之为耻。 同乡管彦自幼有才而不知名,只有王裒认为他必将宦达,抬举他与他友善,各人
的子女刚出生,就为他们订婚。管彦后来任西夷校尉,死后葬在洛阳,王裒后来改嫁女儿。管彦之弟管馥
问王裒为什么,王裒说:“我立薄志心愿在山林中得到滞足,从前嫁姐妹都离得很远,音讯断绝,因此发
誓。现在贤兄之子把父亲葬在洛阳,那他就是京城人,这难道是我当初结亲的本意吗?”管馥说:“嫂子
是齐人,应当回临淄。”王裒说:“哪有把父亲葬在河南而跟随母亲回齐的道理!用心如此,还谈得上什
么婚姻!”北海炳春从小树立志向德操,安于寒苦,背着书箱游学,乡人都说是邴原再世。王裒认为炳春
性情狠毒狭隘贪慕虚名,最终必将一事无成。后来邴春果然行为不检点,学业没有结果,有识之人因此都
归附王裒。王裒常认为人的行事应该达到归附善道目的,何必以自己擅长的方面去要求别人做不到的事。
到洛京陷落时,寇盗蜂拥而起,亲族都想迁移到江东去,王裒眷恋坟墓不肯离去。贼寇太厉害了,才动身,
还是思慕不能前行,于是被贼寇杀害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述梦
陆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①驹驰铁蹄腕,古铙②歌奏锦衣褠③。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篑④死堪羞。
[注]①生马:指强悍的马。②铙:又称“鼓吹”,属于军乐的一种。③褠:直袖的单衣。④篑:竹编床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诗中的“渔舟”“咿嘤床篑”等处可知,诗人写作此诗应是身体衰迈且蛰居之时。
B. 颔联苍凉壮阔,与《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境完全不同。
C. 诗人虽然身在江湖过着闲散的生活,但是内心期望能够前往边塞之路,实现自己的愿望。
D. 尾联上下两句诗人反复陈说志向:自己白首未被封侯并非憾事,只是不愿老死床篑。
15. 诗歌的第三联上下两句叙写了怎样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颈联“急”字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也点明了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②“开”
字有云开日出之意,青海云开见戍楼写出了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驰骋战场、
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意境完全不同”错,本诗颔联“生马”“驹驰”“铁蹄腕”“铙”等,写出了关于战场的想象。表达
了作者希望收复北方失地,国家统一的赤热爱国情。颔联“楼船”“铁马”两句,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
的战场画卷。意境相同,都是写战争的悲壮苍凉。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颈联叙写了的情景,解答时抓住意象,通过关键字,分析意境,最后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玉关雪急传烽火”,重要的意象有“玉关”“雪”“烽火”,这些意象组合成典型的边塞景象,“雪”
字又渲染了大雪纷飞的环境,“烽火”点明了战争的背景,“急”字强化了战事的紧急;
“青海云开见戍楼”,抓住关键字“开”来理解本句的意境,“开”字一语双关,有云开日出之意,又写
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心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孟子对不管符合礼义与否就接受优厚俸禄的
做法,明确持否定态度。
(2)庄子《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一下子起飞后只能“__________________”,飞得不高时便落在地
上,所以它们才会不解地诘问大鹏“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被贬浔阳,其间早晚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 ;一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即深感
“______________”,禁不住请求再弹一曲,以写作《琵琶行》。
【答案】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3). 抢榆枋而止 (4). 奚以之九
万里而南为 (5). 杜鹃啼血猿哀鸣 (6). 如听仙乐耳暂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辩、抢、榆枋、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都是跪坐在席子
上,叫跽坐。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唐代中期,
胡床逐渐演变为我们 的有靠背、有扶手、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代,这种椅子便
广泛流行。椅子的流行不仅仅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礼节和生活用具,还使人们的坐姿发生了改变。比如房
屋内部风格:椅子的使用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人们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
因此增加。椅子出现以前,人的坐姿很低,导致家具普遍矮小;椅子出现后,一些高足家具就__ 开始
流行。与此同时,许多以“跪”为主的礼节逐渐演变成了以“坐”为主的礼节。除此之外,椅子最大的影
响,是 国人的心理。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
“跪”没有低下的含义,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关系。椅子出现后,
“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 __,臣民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又在心
理上巩固了皇权至上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椅子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熟知 陆续 关于 高高在上 B. 熟悉 陆续 对于 居高临下
C. 熟悉 相继 对于 高高在上 D. 熟知 相继 关于 居高临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礼节。
B. 不仅仅椅子的流行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礼节和生活用具。
C. 椅子的流行不仅仅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惯,还使人们的坐姿发生了改变。
D. 不仅仅椅子的流行使人们的坐姿发生改变,还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用具和生活习惯。
19.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比如房屋内部风格”后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B.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
乎是一个乞丐了。
C.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
操纵事物的游戏。
D.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
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答案】17. B 18. A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
熟知:十分了解,清楚地知道。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此处强调不是“知道”,而是很熟,故
选“熟悉”。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相继:一个跟着一个;连续不断;相承袭;递相传授。此处不能断定这
些家具是“一个跟着一个”流行的,应该是时断时续有先有后,故选“陆续”。
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介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或定
语。此处表示的是“影响”的关系着,这是对象或事物,而不是“行为”,故选“对于”。
高高在上: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居高临下:指处在高处向下俯视,形容所
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此处形容皇帝俯视臣民,选“居高临下”。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均为语序不当,“不仅……还”是递进关系,应该先说小的影响,再说大的影响,交换
分句语序,排除 C;“生活礼节和生活用具”也语序不当,应该先说物质再说精神,先说“用具”再说“礼
节”。
BD 两项把关联词“不仅”放于句首,语序不当,两句主语都是“椅子的流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语段中的冒号后是举例说明椅子影响了“房屋内部风格”的种种情形,是提示下文。
A.表示提示下文。
B.表示总结。
C.用在总结性话语后,表示分说。
D.表示总结。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人之所以会感到冷暖,是因为人体的体表上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可以感受到冷暖变化的感受器,也称
为“冷点”和“热点”。当外界温度下降时,冷点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给大脑,__________。
而眼球上没有感觉冷暖的神经,所以,________, 眼球也不会觉得冷。从结构上说,鼻尖、手指等处的毛
细血管很多,遇冷后毛细血管迅速扩张,散热较快;_________ ,不易散热,有利于维持眼睛的温度。当
然, 眼睛之所以不怕冷,还因为眼睑不断开合,眼球不断转动,从而产生了丰富的热量。
【答案】 (1). 从而使人感到冷 (2). 即使外界温度再低 (3). 眼球上的毛细血管很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人之所以会感到冷暖,是因为人体的体表上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可以感受到冷暖变化的感受
器”可知,当“冷点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人就会感到寒冷。故而该空填“从而使人
感到冷”。
②根据前文推测,既然有感受冷暖的神经把信息传递给大脑才会感觉到冷,那么“没有感觉冷暖的神经”,
就无法向大脑传递冷暖信息,所以,“即使外界温度再低”,眼球也不会觉得冷。
③与前文对照来看,既然“鼻尖、手指等处的毛细血管很多,遇冷后毛细血管迅速扩张,散热较快”,那
么眼球“不易散热”,当然是因为眼球上毛细血管很少。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2020 年 11 月 1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与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这次人口普查首
次采集普查对象的身份证号码。这主要是出于数据比对的目的,实现与公安、卫健等部门行政记录的比对
核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此次普查
的数据采集手段,由以往使用纸质表登记改为使用平板电脑或个人智能手机登记,登记完成后实时直接上
报数据,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数据质量。
【答案】2020 年 11 月 1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这次人口普查首次采集普查对象的身
份证号码,并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句交代主要事件“2020 年 11 月 1 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
接着抓住提示语“与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此外”,筛选出不同之处在:“这次人口普查首次采集普查
对象的身份证号码”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
最后将信息按照字数的要求整合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身体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
蔡元培在论及运动会的意义时说:第一,鼓励运动的兴致,在理智上我们固然知道运动的必要,但没
有运动会催发兴致,也许鼓励不起来;第二,养成公德,宁正直而败,毋诡诈而胜,团体的荣誉就是个人
的荣誉。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要进一步发展学生
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范围;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班级计划召开“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你写篇发言稿,
以体育爱好者的身份在班会上进行主题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运动让你身心健康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标准的“体育发烧友”。无论是长跑、短跑,还是足球、篮球,
都是我的拿手活儿。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想为运动说几句好话。我发言的题目是“运动让你身心健康”。
2020 年,云南省将中考体育分值提升为 100 分,与语数外三科同分值,并拟定了《云南省初中学生体
育考试方案》。此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一部分人拍手叫好,其中当然就包括了我——体育分值若能上
高考,对我们这些体育爱好者自然大为有利。但在座的部分同学们已经皱起了眉头,我也能理解你们的想
法:学习文化课已经占用了太多时间,哪还有精力去运动呢?
但是,同学们,学习文化和体育运动并不冲突。而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才真正影响学
习!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疫情当前,全国上下开启过一段居家模式。弊端因此暴露了出来,许多学生由
于长期蜗居在家,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每天呆在狭小的空间,就算对着书本不断地背诵、演算,成绩又能
提高多少呢?而趁着间隙做些运动,“体力”“脑力”搭配起来,学习效率其实会更高!总之,体育锻炼
不能被随意抛下。毛主席曾言:“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也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要安排得当,体育锻炼并不会耗费多少学习时间,而收获却比埋头苦读要多得多。
运动能让我们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只有身体好了,才有足够的精神支撑我们学习更多文化知识。想
必大家都看过最近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钟南山院士的健身照片了吧?一代国士钟南山和他的家人不仅在自己
的专业领域做到了顶尖,同时也在体育领域颇有建树。他们都用自己鲜活的例子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一副好的体魄是我们做好一件事的重要前提。
运动能使我们斗志昂扬。据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大脑之中会分泌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它
主要是用于合成多巴胺,而多巴胺则是一种能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当您运动完毕,心情舒畅了,学起来
精神头是不是更足了?
运动还能锻炼我们坚韧的意志。坚持学习,固然是意志力的表现;坚持运动,不也是意志力的表现吗?
我甚至可以说,能坚持运动,比坚持伏案学习更需要意志力。因为,身体受的苦可比脑子受的苦更直接,
更明确啊!如果你连每天锻炼都能坚持,你还有什么事儿不能坚持呢?
同学们,保持身心健康,注重体育运动。全国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同学们虽然握紧了笔杆子,却
也开始迈不动脚板子,直不起腰杆子了。曾被戏称为“垮掉一代”的我们,如今也的确垮掉了身体。一群
动辄头昏眼花、手脚无力的人怎么能担起国家复兴的大任呢?让我们运动起来,收获健康身心,力争为祖
国未来建设添砖加瓦!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第一则材料是毛泽东的“身体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了身体健康对学习知识、锤
炼道德品性的重要性,一代伟人可以说身体力行,坚持锻炼,坚持冬泳,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精神率领
中国人民解放了全中国。把毛泽东的言论与他的实际行为联系,便能知晓身体锻炼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第二则材料是蔡元培对运动会意义的阐述,一是要鼓励运动,二是要在运动会上培养团队精神。也就是说,
运动不仅仅只是强健体魄,也可以强健人的精神魂魄。
第三则材料是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书,其中要求高中学生必须发展体育专长,把体育纳入学业水平考
试范围,在高效招生中增设体育项目。这是从具体措施方面入手,促进当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任务要求是在“‘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主题班会”上,“以体育爱好者的身份在班会上进行主题
发言”。班会主题是“运动,为了释放更好的自己”,显然要强调运动的优点、好处,“更好的自己”不
仅仅是身体的强健,更要是人格上的健全。“体育爱好者”的身份能让发言稿更有感染力,以身作则的发
言自然生动过旁观者,故而要注意在文中表达自己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写发言稿,注意相关格式以及用语
得体。
【立意】1.运动能增强体质。
2.科学运动既能健身,又能健心。
3.运动,让身体成为革命的本钱。
4.运动让你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
5.青春飞扬,运动我强。
6.坚持运动,收获坚韧不拔的意志。
7.运动让我斗志熊熊。
【素材】1.拥抱体育、热爱锻炼本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从三千多年前射、御即被纳入六艺,到
中国古代蹴鞠成为足球之源;从张伯苓的“奥运三问”,到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体育已不只是个
体的梦想,更与强国梦、中国梦紧密相连。一位著名运动员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
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如果热爱体育真成了
我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岂止是身体?
2.运动可提高脑力活动效率。肢体和大脑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大脑支配肢体,肢体的活动又可兴奋大脑,经
常锻炼可提高动脑效率,增强记忆力。因此,运动能提高大脑功能。此外,锻炼还是消除焦虑、镇恐压惊、
缓解紧张情绪的灵丹妙药。运动可调节心情。人体在锻炼的时候会释放出许多有益的激素,能调节人的情
绪和心境,增强抵抗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3.有人研究了近几年的高考状元,发现了他们共同的秘密:爱运动。今年的广西高考状元 杨晨煜,以 730
分的超高分破了广西状元的记录。 接受采访时,杨晨煜随手展露出来的才艺,让人忍不住感叹,这是什么
神仙孩子:羽毛球、 书法样样精通, 足球也踢得好,从小不爱看幼稚的动画片,对纪录片情有独钟。2017
年,调查的 42 名状元中,24 人爱好运动;在 2016 年统计的全国 63 名状元中,有 34 位喜欢体育运动。跑
步、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最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