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浙江省温州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三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圈层多出现在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群体之中,指人们的信息社交在某一
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以获得某种稳固的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圈层具有年轻、活
跃、小众等特点。当前,信息社会话语权从权威中解放回落到平民手中,青年圈层发展迅
速,众多年轻人通过大大小小的圈层在微博、豆瓣、B站等网络交流平台完成了一场文化
领域的内容分割,推动文化内容百花齐放。
圈层作为个性文化需求和数字信息相互碰撞结合的产物,有鲜明的优势和缺陷。信息
社会中海量信息的涌入,学使得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人的注意力
是有限的,攫取其中符合自我需求科的信息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各类
文化拥趸,尤其是小众文化爱好者能够打网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同好集聚,各圈层成
为大数据背景下有效的文化标签,通过信息整合与细化分类实现文化爱好者的便捷查阅和
文化生产者的精准输送。另一方面,文化内容的过度细化与集中容易导致圈层内部信息同
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和内容阅读的客观性;使得狭隘的视野滋生偏激
的思想,从而产生圈与圈之间的对抗情绪,不利于文化间的互动交流。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不仅在于其多样性,也在于其包容性。
(摘编自《“圈层”既要特色,也要共识》,《人民日报》2020年5月8日)
材料二
在圈层中的青年,由于兴趣情感的相近,与纷纷扰扰的世俗社会相区隔,以自我意志、
主体意识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换句话说,各式圈层的存在为青年们塑造了全新的、彻
底抒发自我情感与价值的场域。青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与教
育程度下,形成了对事物的不同兴趣爱好。他们从自身的需求、兴趣情感出发,组建或联
络相关圈层,进而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深入圈层内部。进入圈层,就是青年个性飞扬的启幕,
极度个性化的语言既是青年表明自己所在圈层的重要标记,又可以使自己“标新立异”。
但只有圈层内部成员能懂的表达方式日益凸显,也会压缩、割裂以往的大规模交流场域,
人们的交流表达愈加活泼而个性十足,流通性却被削弱了。
(摘编自 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
材料三
尽管圈层成为青年冲破人际交往隔阂、建构良好人际交往格局的宿营地,但实际上由
于圈层内成员的自我封闭、圈层的小众化、圈际间隔阂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反而可能
会在整体上加剧青年交往隔阂的扩大化。
如果年轻人偏要把所谓的圈层看作一片密闭墙,将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沟通
与交往,那确实有疏离社会的可能,进而对生活产生很多消极想法,甚至还会带来社会凝
聚力下降。但如果年轻人只是把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并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实现个体
兴趣的放大化,将自己的圈层与社会相连,那会是另一番现实景象。
这样说来,圈层的存在会让年轻人的发展呈现相应情景下的“马太效应”,积极处世
者更强,消极处世者更弱。所以,引导消极处世的年轻人主动敞开心扉,更大范围拓展交
流空间,避免疏离风险,十分有必要。而对于积极处世的年轻人,在鼓励认可他们追求圈
层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追求沟通交流空间的扩大化,以避免“信息茧房”效应。说到底,
我们应该追求的,还是一种年轻人圈层化更开放有序的状态,与积极的个体价值、社会价
值相契合。
(摘编自 杨茂 吕明阳《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的价值引导》)
7.下列对材料中“圈层”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圈层是同好集聚现象,常见于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相近者加入各自群体,进行信息社
交。
B.圈层具有年轻活跃等特点,反映了数字信息和个性化文化需求结合的特点,便于信息获
取。
C.圈层使人们接触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易引发信息同质化,有形成“信息茧房”的风
险。
D.圈层对不同青年的影响有差异,消极处世者可能疏离社会,积极处世者可能更好发展自
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社会中人们获得的信息多元且客观,文化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这些推动了传播权
力的去权威化,使普通人掌握了话语权。
B.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圈层成为文化标签,也可能使文化内容过度细化,从
而造成圈层间的隔阂与对抗,不利于文化发展。
C.与教育程度有关,青年圈层内部的交流方式,如当下流行的“996”“干饭人”“打工
人”等表达,往往显得独特而活泼,但其流通性会被削弱。
D.青年应摒弃原有的价值观,推动圈层的开放有序,使之成为与社会连通、拓宽交流空间、
提升交际能力的立足点,而不是阻碍成长的密闭墙。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青年积极加入圈层的动机。(4分)
7.C(曲解文意。圈层不能使人们接触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
8.B(A.“信息社会人们获得的信息多元且客观”无中生有;逻辑错误,文中是“传播权力
的去权威化”“普通人掌握了话语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C.无中生有。“与教育
程度有关”于文无据。D. 曲解文意。“摒弃原有的价值”错,文中是追求圈层“与积极
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契合”)
9.①获得某种稳固的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
②满足自身需求、兴趣、情感。(或“抒发内心情感价值”“彰显自我个性”等)
③冲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隔阂。(或“建构良好人际交往格局”)
评分标准:共 4 分。写出一点得 1 分,两点得 3 分,三点满分。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 2021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
来源。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
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知识学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就目前看,我国
知识产权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科的问题,高质量的关键核心专利不多,在部分
领域布局仍然不够。着眼长远,要努力打通知识网产权转化运用的“最后一公里”,解决
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使其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谷业凯《为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坚强产权保护》)
材料二:
我国知识产权运营链条上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比如,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产
权产出“大户”,尽管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但仍
然较为缺乏专业运营人才,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和质量仍待提升。同时,一些企业手握知识
产权但由于缺少对接主体和转化应用的配套支撑,知识结晶无奈被“束之高阁”。
对于知识产权,创造是源头,运用是目的。针对系列难点堵点,我们仍需下大气力,
以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部署,“精雕细琢”知识产权运营链条,促进知识产权运
营服务与实体产业紧密融通,让成果市场价值更充分实现。
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实践,也离
不开广大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既离不开法律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也离不开全民知识产
权意识的巩固加强;既离不开科研人才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专业运营人才的深耕细作。
(董碧娟《用好市场力量助力知识产权价值“变现”》)
材料三: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减。2020年11月中国制造业
运行出现十年来最强劲改善,1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4.9,高于
10月1.3个百分点,为2010年12月以来最高值。中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化
知识产权保护是必然选择。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何,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以知识为
基础的实体经济到底能发展多大规模、多快速度。
良好的营商环境由很多因素决定,但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的保障和动力是无可替代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0.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
到11.6%,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9年,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9286.9亿元,同比增137.7%.中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无疑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
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布局“十四五”发展时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
经济上,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我国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十四
五”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需要完善鼓励创新
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
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无疑意味着中国对以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有
了新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
条,增强系统保护能力的同时,让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效益加速显现,促进“中国制造”
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周子勋《以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7.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产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连着创新和市场两
个要素。
B.“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因其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
张皮”问题。
C.“知识产权”转化效率和质量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以及对接主体和转化应用的
配套支撑。
D.“知识产权”运营需要统筹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融通实体产业,让成果市场价值
更充分实现。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知识产权创造大国,我们需解决一直存在的高质量的关键核心专利不多,部分领
域布局仍然不够以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
B.我国知识产权运营链条上还存在一些难点和堵点,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知识产权
产出“大户”,仍然较为缺乏专业运营人才。
C.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减。中国制造业运行出现十年来最强
劲改善,制造业发展指数创历史新高。
D.我国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要向制造强国迈进,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和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9.根据材料,请概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4分)
浙江省 2021 届高三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外膜有蘑菇状蛋白刺突,使病毒形如王冠状。冠状病毒
科分α-CoV、β-CoV、γ-CoV 和δ-CoV 四个属,分别有 7、7、2 和 3 个种。动物宿主
广泛,目前发现有编蝠、鼠类、鸟类、家禽和家畜。蝙蝠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宿主,约 35%所
携带的病毒为冠状病毒,迄今至少从中鉴定了十几种新型冠状病毒。多数冠状病毒对人和动
物有致病性。α和β冠状病毒主要引起人呼吸道感染以及哺乳类动物肠道、呼吸道和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Ƴ和δ冠状病毒主要感染鸟类。10%~30%人普通病毒性感冒由 CoV-229E、CoV
-0C43、CoV-NL63 和 CoV-HKU1 冠状病毒感染所致,但一般仅侵袭上呼吸道呈轻症感染。
(摘编自严杰等《2019-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感染性肺炎》,《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 年第 1 期)
材料二:
2019 年 12 月中旬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病原不明的感染性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
现为≥38℃发热、干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下或正常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下,称为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染源疑为市场贩卖的竹鼠、獾、果子狸、蛇等野生动物。
随后疫情迅速扩大和排散至全国,2020 年 1 月 9 日病原体被确定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020
年 1 月 12 日世卫组织(WHO)将该病毒临时命名为“2019 新型观状病毒”(2019-nCoV)。
1 月 23 日,武汉市被列为疫区并采取封锁措施,随后不少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陆续启动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 月 30 日,WHO 宣布将 2019-nCoV 疫情列为“国际关注公共卫
生突发事件”。3 月份,全球疫情爆发,美国由于不力,成为疫情的“风暴眼”。(摘编自
时丹怡等《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与常见家养动物冠状病毒的同源性分析》,《江苏
农业学报》,2020 年第 2 期)
材料三: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最初出现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有武汉贩卖野生动物的华南海鲜
市场暴露史,因此高度怀疑竹鼠、獾、狸、蛇等野生动物可能是最初的传染源。最近资料显
示,7 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分离的 2019-nCoV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一种蝙蝠 CoV 同源性
高达 96%,提示 2019-nCoV 最初很可能来自蝙蝠。疫情蔓延后,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
者、潜伏期和无症状 2019-nCoV 感染者。2019-nCoV 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沾染有含病毒飞
沫物品传播。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报道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 2019-nCoV 核酸,提示
该病毒通过粪一口途径感染消化道的可能性。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人群对
2019-nCoV 普遍易感。(摘编自李太生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建议方案》,《协
和医学杂志》2020 年第 2 期)
材料四:
2019-nCoV 的 S 刺突蛋白含 SARS-CoV 相似受体结合结构域,其受体是与 SARS-CoV
相同的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男性 ACE-2 表达水平高于女性,可部分解释
目前新冠肺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现象。
2019-nCoV 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目前发现感染后病毒潜伏期是 2~14 天,一般 3~
7 天。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8℃)、乏力、干咳,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
腹泻等。老年人以及有糖尿病、心血管等基础性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病情较轻。多
数患者呈轻症过程,表现为低热、轻度乏力,但无肺炎表现。重症患者常在感染后一周出现
呼吸困难,然后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目
前病死率约 2%,多为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重症患者可低热甚至不
发热,一些患者 2019-nCoV 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和体征,RT-PCR 连续检测 2019-nCoV 核酸
阴性,但 CT 或 X 胸片显示病毒性肺炎样病变,故目前认为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摘编自严
丽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的识别和处理策略》,《新医学》2020 年第 3 期)
7.下列对材料中“2019 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9 新型冠状病毒”是 2019 年新产生的一种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
外膜有蘑菇状蛋白刺突,使病毒形如王冠状。
B.“2019 新型冠状病毒”始发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传染源疑是竹鼠、
獾、狸、蛇等野生动物,后被实验提示极有可能是某种蝙蝠。
C.“2019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患者、潜伏期和无症状
的感染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沾染有含病毒飞沫物品传播。
D.“2019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该病毒潜伏期一般 3~7 天,最长的
可达 14 天,患者感染该病毒后大多表现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冠状病毒有广泛的动物宿主,其中蝙蝠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宿主,多数冠状病毒对人和
动物都有致病性。
B.根据美国报道,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2019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这说明该
病毒也存在着粪——口传染的可能性。
C.人类的 ACE-2 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 S 刺突蛋白,而男性的 ACE-2 表达水平高于女性,
因此男性新冠肺炎患者数量要比女性多。
D.不论性别、年龄和地区,国人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相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新冠
肺炎患者,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较轻。
9.根据上述材料,请你推断并概括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要想解除隔离的条件。(4 分)
答:
7.【答案】C【解析】A 项,“‘2019 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外膜有
蘑菇状蛋白刺突,使病毒形如王冠状”错,偷换概念。材料一,“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外膜有蘑菇状蛋白刺突,使病毒形如王冠状”,所以,原文说的是“冠状病毒”,而选
项说是“2019 新型冠状病毒”。B 项,“‘2019 新型冠状病毒’始发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华南
海鲜市场”错,材料二,“2019 年 12 月中旬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病原不明的感染性
肺炎患者”,原文只是说武汉市陆续出现病原不明的感染性肺炎患者,并没有说“2019 新型
冠状病毒”始发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D 项,“该病毒潜伏期一般 3~7 天”“患
者感染该病毒后大多表现出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错,原文,“目前发现感染后病毒潜
伏期是 2~14 天,一般 3~7 天。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8℃)、乏力、干咳,部分
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可见,原文说的是“目前发现”的感染后病毒潜伏期
一般 3~7 天,且患者典型发热表现是大于或等于 38℃。故选 C
8.【答案】D【解析】D 项,“相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错。材料四说
“老年人以及有糖尿病、心血管等基础性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病情较轻”,所以,
原文是说老年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者,而选项说成是“础性疾病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故选
D。
9.【答案】①体温至少连续十四天正常。②没有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③连
续检测 2019-nCoV 核酸阴性。④影像学检查没有显示病毒性肺炎病变。
【解析】从材料二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38℃发热、干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下或
正常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下”,一级材料四中“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8℃)、乏力、
干咳,部分患者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概括为:没有发热、乏力、干咳以及鼻塞、
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从材料四中的“2019-nCoV 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目前发现感染后病毒潜伏期是 2~
14 天,一般 3~7 天”概括为:体温正常至少连续十四天正常。
从材料四“一些患者 2019-nCoV 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和体征,RT-PCR 连续检测 2019-
nCoV 核酸阴性”中概括为:连续检测 2019-nCoV 核酸阴性。
从材料四中“CT 或 X 胸片显示病毒性肺炎样病变,故目前认为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
中概括为:影像学检查没有显示病毒性肺炎病变。
以上四个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对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解除隔离。
浙江省诸暨市 2021 届高三 5 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核心特征即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空间发展趋势。所谓的多中心的空间
结构包含了“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两个维度。“形态多中心”主要指城市规模大
致相等、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大多基于人口(就业)规模及密度的静态数据分析方法,反映
某节点的绝对重要性。而“功能多中心”则强调节点的对外联系,且这种关系具有多方向性,
更加注重每一个空间节点在整个区域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特点在于同时对城市区域
内所有城市之间的通行量和方向性予以考虑,其所要构建的是一种横向式(水平式)的网络
关系。因此,基于这样一种横向式的网络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围绕某一个
中心地所形成的单方向性的空间布局(如田园城市),而更加趋向于构架出一个多层级、多
节点的具有多方向性的空间布局。对于一个理想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而言,“形态多中心”
与“功能多中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摘编自李顺成《探索网络型城市群发展的优化路径》)
材料二:
疫情之所以会加速城市多中心,分布式的趋势变化,是因为人们发现网络化的城市更生
态、宜居和有韧性。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自给自足,互联互通,形成
生态安全屏障,就不易出现系统性崩溃。在 2020 年疫情之后,不论是公共资源分配上,还
是智慧城市建设上,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中国开始倾向于韧性城市、网络城市的建设。
深圳和上海在这方面的优秀实践很有借鉴意义,比如深圳市民出门走 500 米就是社区公
园,2 公里内一定有综合公园,5 公里内可以到自然公园,在附近公园里散步与娱乐,已经
成为这个城市居民每天的习惯。而在突发灾害期间,这些公园可以立即成为附近居民的隔离
避难场地,承担疏散和救灾功能。比如上海陆家嘴滨江地带,设置了台阶式的防汛岸线,可
以满足各种防汛状态下城市的需要。日常,防汛压力处于低位时,它可作为市民的亲水娱乐
空间。当遇到几年一遇的洪水时,则有相应的设防标高标准可以从容应对,即使被淹没也可
以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来消化雨洪的威胁。而最高设防标高标准则足以应对千年一遇的极端
洪峰挑战。中国城市在这些具体细节上的优秀实践,便是城市韧性的体现。
(摘编自新浪财经《后疫情时代网络型城市趋势将加速》)
材料三:
高网络通达度是指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联系度和连通性。枢纽型网络城市只有具备较
高的网络通达度,才能让资源和要素便捷地在本地集聚和重组。根据城市网络联系的要素可
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和交通网络联系,第二个层次是信息网络联系,
第三个是文化、教育、市场与创新等社会性网络联系。因此,高网络通达度首先意味着城市
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一流的全球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全球交通和物流网络中
的枢纽。其次,城市必须具备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信息高地而不是信息
洼地。最后城市的文化必须多元化,并具备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在本地交汇,继而通过全球不同的人群群体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
(摘编自刘炜、蔡丽茹等《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网络型城市”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型城市群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空间发展趋势,这一多中心化的空间结构包含了“形态
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两个方面。
B.“功能多中心”构建的水平式网络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与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不
同,更趋向于具有多方向性的空间布局。
C.网络型城市群更生态、宜居和有韧性,当灾害来临之时,如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自给自
足,互联互通,就不易出现系统性崩溃。
D.枢纽型网络城市通常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一流,文化多元包容
性极强,拥有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而言,“形态多中心”多基于静态数据分析反映某个节点的重要
性,而“功能多中心”更注重某个节点在整个区域中的地位。
B.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一流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
和文化在本地交汇,从而有力推进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
C.上海陆家嘴滨江地带的台阶式的防汛岸线,平时可作亲水娱乐空间,突发灾害时可承担
疏散和救灾功能,充分体现了网络化城市的宜居和有韧性。
D.疫情加速城市格局的变化,受 2020 年疫情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发生了变化,
最突出特点就是开始倾向于韧性城市与网络城市的建设。
9.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网络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7.D
8.C
9.①注重多中心、分布式的布局,突出每个城市节点的自给自足与互联互通;②设施、资
源应宜居与防灾兼备,突出城市韧性;③重视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信息高地;④建设包容性
强的多元文化。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范围扩大。依据材料三文句“因此,高网络通达度首先意味着城市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
地理区位条件和一流的全球交通基础设施,……其次,城市必须具备一流的信息基础设
施,……最后城市的文化必须多元化,并具备极强的包容性,……”分析可知,从原文来看,
只有具备较高的网络通达度的枢纽型网络城市才符合上述条件。不是“所有枢纽型网络城
市”。
故选 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而‘功能多中心’更注重某个节点在整个区域中的地位”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而‘功
能多中心’则强调节点的对外联系,且这种关系具有多方向性,更加注重每一个空间节点在
整个区域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分析可知,选项中“某个节点”应为“每一个空间节
点”。故此项偷换概念了。
B.“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一流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
和文化在本地交汇”原因分析失当,依据材料三原文“最后城市的文化必须多元化,并具备
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本地交汇,继而通过全球不同的人群群体
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分析可知,“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才是“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
人群和文化在本地交汇”的主因。
D.“最突出特点就是开始倾向于韧性城市与网络城市的建设”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
“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开始倾向于韧性城市、网络城市的建设”分析可知,原文
为“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而非“最突出特点”,故此种说法随意拔高,曲解原文观点了。
故选 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网络型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1)材料二:①依据第一段“疫情之所以会加速城市多中心,分布式的趋势变化,是因为
人们发现网络化的城市更生态、宜居和有韧性。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
自给自足,互联互通,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就不易出现系统性崩溃”可概括,中国网络型城
市建设注重多中心、分布式的布局,突出每个城市节点的自给自足与互联互通。②依据原文
第二段作者列举上海陆家嘴滨江地带的台阶式的防汛岸线为例,此台阶式的防汛岸线平时可
作亲水娱乐空间,突发灾害时可承担疏散和救灾功能,充分体现了网络化城市的宜居和有韧
性。考生可据此概括:网络型城市建设更应注重生态、宜居和有韧性,当灾害来临之时,如
果每个城市节点能够自给自足,互联互通,就不易出现系统性崩溃。
(2)材料三:依据文句“因此,高网络通达度首先意味着城市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
位条件和一流的全球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全球交通和物流网络中的枢纽。其次,城市必须具
备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信息高地而不是信息洼地。最后城市的文化必须
多元化,并具备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本地交汇,继而通过全球
不同的人群群体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可概括,中国网络型城市建设要在基础设施的
建设、打造信息高地、建设容性强的多元文化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较高的网络
通达度,才能让资源和要素便捷地在本地集聚和重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材料一:
脑科学是一门极富魅力的生命科学,它充满神秘,又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是
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些人记忆力好?机器人怎样才能拥有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这些
问题可以说与脑科学密切相关。脑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认知、思维、意识和语言等
脑功能原理,对人类认识自身有重大科学意义,还能够对各种脑功能神经基础进行解析,对
有效诊断和治疗脑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脑科学所启发的类脑研究也可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
能和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脑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是理解了神经信息
在神经网路中传递和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新技术的加入,
我们也理解了脑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神经元分化、神经联接形成过程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解析了一些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和电活动的规律。大脑电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是目前脑科学的主要前沿领域。
(摘编自蒲慕明《意义非凡的脑科学》)
材料二:
1986 年,Friedman 等在《脑、认知与教育》一书中首次将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科
学整合在一起,并阐述了脑、认知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就认知与教育而言,教育是从知
识传授者的角度来讨论,而认知是从学生学习机制的角度来讨论,教育的方法需根据学习的
认知机制来设计;就认知与脑而言,大脑是认知的生物载体,而认知是大脑的功能,认知活
动的发生要遵循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教育与脑而言,教育应以脑的认知研究为基础,以
认知的脑研究结果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脑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探索“大脑如何进行学习”
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能直接打开学习者大脑中的“黑匣子”,使教育研究的开展不
再盲目、抽象。
(摘编自马谐王晓曦﹒杨舒涵﹑陶云《脑科学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功能与应用》)
材料三:
脑科学通过在认识脑、解码脑、模拟脑、保护脑、塑造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推进,
正在持续推动整个时代的宏大变革。脑科学的发展也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人脑构造和工作原理
的认识,并将为教育带来创新的方法和技术。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的教育目标究竟要
做什么样的改变呢?从脑的角度,未来教育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目标,分别对应大脑的三
个主要的功能区域及其相应的工作方式。
见下表:
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
功能区
域 强大认知能力 有机知识体系 持久学习动机
工作方
式
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与
整合信息并创新,强大的注意,
记忆,计划、决策和执行功能
等
从具体到抽象各个层次有
机组织、紧密联系、融会贯
通,并且能够灵活使用的知
识体系
充满激情与热爱、渴望成
长与发展,抵制诱惑并延
迟满足,心理坚韧并善于
管理调节情绪等
(摘编自薛贵《脑科学时代的未来教育目标变革》)
材料四:
人脑系统中的“边缘系统”是情感的控制中心。在边缘系统的底部,有两个形似杏仁的
神经细胞核团,即杏仁核,专司情绪事务,在大脑整体结构中作为情绪前哨,有能力造成大
脑神经中枢的“短路”。大脑皮层的刺激信息,如人的情绪、记忆进入丘脑后,杏仁核会在
大脑新皮层生成之前抢先做出反应,这是“情绪记忆及反应”。随后,大脑进行加工处理,
领悟、表达出来,进而使人做出决策,解决问题。以往的研究只是将情感作为非认知因素,
忽略了情感的认知功能。我国台湾脑科学和心理学家洪兰指出“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
具”。而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学习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关联。研究表明,“在
大脑获得了额外奖励的时候,中脑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而释放出多巴胺”,这对整个大
脑前额叶等脑区神经元的活性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俊列韦利仿《深度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与课堂教学策略》)
7.下列对材料中脑科学及其应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脑科学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目前脑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大脑电活动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因果
关系研究。
B.脑科学技术的应用,能直接打开学习者大脑中的“黑匣子”,从而更精准地量化教育的有
效性。
C.脑科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认识脑、解码脑、模拟脑、保护脑、塑造脑等领
域进行基础研究。
D.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学与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大脑释放有利于学习的
化学物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脑科学研究不仅对有效诊断和治疗脑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而且也可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
能和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
B.脑科学技术可以揭示学习者认知活动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使教育者找到合乎学习者大脑
运行模式的最佳教学方法。
C.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对所学知识充满乐趣,因为愉悦可以使大脑皮
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记忆和深度学习。
D.基于大脑的结构功能特点和时代需求,我们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有机的知识体系、强大的
认知能力和持久的学习动机。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脑科学发展对教育的意义。(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7.(3 分)A(夸大范围,根据材料一“是目前脑科学的主要前沿领域”)
8. (3 分)D(A.递进关系有误,应为“脑科学所启发的类脑研究也可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
能和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B。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使教育研究的开展不再盲目、抽
象。”C。夸大范围,根据材料四应为愉悦可以使脑的“杏仁核”处于兴奋状态)
9.(4 分)①脑科学研究可以使我们理解认知、思维、意识和语言等脑功能原理,有助于教
育研究的开展。②脑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育研究的开展不再盲目、抽象,从而更精准
地量化教育的有效性。③对应大脑的三个主要的功能区域及其相应的工作方式,可以引导未
来教育发展三方面的重要目标。④脑科学的研究揭示着深度学习发生的机制,为研究深度学
习提供了科学基础。(答出 1 点给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浙江省山水联盟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认同具有社会制约性和主体依赖性,它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产生与发展依赖于
个人内在心理机制的运行与变化,并与个体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与行为表现密切相关。因
此,社会影响因素和个体情况成为乡土文化教育认同不可或缺的条件。
教育认同受社会变迁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变迁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时代
前提,同时也为学生对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对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
往往超出了教育本身的意蕴,而带有深刻的社会印迹。乡土文化教育肇始于 1872 年的德国,
彼时完成统一大业的德国迫切需要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成为其必要选
项。对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成为德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国的乡土文化教育也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乡土文化教材大
量出现,成为学校课程计划的重要部分。1958 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讲授乡土教材,这为
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注重国家认同的背景下,社会结构的每一次大的特向和变革,既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展
现自我的舞台,也为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创设了新的前提,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上使化教育
的认同度。社会变迁会对原有的学乡土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加速着乡文花文化教、转
型、式微甚至消亡。乡土文化教育地科网随着社会的变动调整其内容与方式,这对乡土文化
教育的认同,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表现出各种状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对纪自信成
为当下的热点主题,包括乡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金社会关注的焦点,成
为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表征,人们对乡文化教有的关高涨。特别是在强调乡村振
兴的大背景下,振兴乡土文化教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这既为乡土文化教育在国家教育
体系中占据一定位置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也为人们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提供了新的
机遇。
当前,多数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乡土文化教育,出台多项政策和采取多种措施来保障对乡土
文化教育的认同。例如,美国通过《双语教育法》《美国土著语言法案》赋予印第安语以主
体地位,提升学生对印第安文化教育的认知与认同度。加拿大则利用建设民族学校、出版书
籍和发行影片等手段,提升因纽特文化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当前,我国有些地方的乡土文化教育仍缺少必要的支持。不论是之前的教学大纲还是当下的
课程标准,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是以附属内容的形式呈现,课时安排占比相对较。乡土文
化教育或是地方课程的补充,或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其应有之位序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所
以,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现象弱化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品格,容易造成学生对乡土文化教育的
轻视,影响他们对乡土文化教育认同度。目前,我国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但从整
体而言,我国的乡土文化教育仍旧缺少政策层面的规定,缺少对课时分配、内容选择、方法
推介、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导致对乡土文化教育的执行方式千差万别,出现了课
程安排随意、课时量不足、教师素养不够等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多元价值理念也随之而来。不同文化秉持的价值理念面临对立、冲
突与融合等现象。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冲击面前,立定乡土意识,树立乡土文化教育的自信心
非常重要。在乡土文化教育中,坚守乡土文化的价值,塑造学生的乡土文化自信,同时对其
他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乡土文化教育
应坚持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教育的高度认同往往来自于美好的乡土文化教育体验。乡土文化教育是乡土文化
积淀、历史记忆等在教育中的映射,其重要价值在于接续主体的乡土文化体验,激活乡土文
化情感。在现实教育场域中,乡土文化教育成为综合课程的附庸,被异化为展现学生综合素
质的某种手段,或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某个指标。乡土文化教育在呈现乡土内容时,一定程度
上忽视了学生的乡土文化体验,导致乡土美感体验的欠缺。课题组在对天津、山西、河北三
地 2800 余名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在乡土文化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多是偶尔关注、询问学生
的乡土感受,甚至对学生的乡土体验、情感不闻不问,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乡土热情。乡土
文化教育成为简单的说教和表演。
-节选自《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条件与路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教育认同具有主体依赖性,它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产生和发展也与个人内在
心理机制的运行与变化、个体的主观认知、情感体验与行为表现密切相关。所以社会影响因
素成为乡土文化教育认同不可或缺的条件。
B.乡土文化教育始于 1872 年的德国。彼时其已完成统一,正迫切需要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
认同,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成为德国必要的工作。
C.社会结构的转向和变革,既为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深刻影响着学生对
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度。社会的变迁会对原有的乡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加速着乡土文化
的流变、转型、式微甚至消亡。
D.加拿大通过建立法案来确保因纽特语的地位,建设因纽特民族学校,出版相关的书籍,发
行电影等手段,提升因纽特文化教育在整个加拿大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部分地区的乡土文化教育仍缺少必要的支持。乡土文化教育有的是地方课程的补充,
有的是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导致乡土文化教育本应该有的位序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对乡土文
化教育的执行方式千差万别。
B.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多元价值理念也随之而来。正是因为不同文化秉持的价值理念面
临对立、冲突与融合等现象,所以立定乡土意识,树立乡土文化教育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C.乡土文化教育应坚持的原则是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坚守乡土文化
的价值,塑造学生的乡土文化自信的同时,对其他文化也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D.在某些地区的乡土文化教育课堂上,乡土文化教育成为简单的说教和表演。教师多是偶尔
关注、询问学生的乡土感受,更有甚者对学生的乡土体验、情感不闻不问,显然并没有真正
激起学生的乡土热情。
9.如何推动我国乡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4 分)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中学 2021 年高三年级 4 月学科综合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方面带来了
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
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了 1000 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 500 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
并已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
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
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
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
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
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
市更加融合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
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
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
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
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
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
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
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
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
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智慧城市的提出,是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
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
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
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更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
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并成为推
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中,阿里的杀手锏是 ET 城市大脑,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城市
的管理,从交通领域入手,深入城市规划、医疗、治安等多方领域;腾讯的绝招是强化“连
接”优势,整合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LBS、支付基础技术,赋能政务、医疗、
旅游、交通等诸多社会领域;华为则聚焦 ICT 基础设施,欲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智
慧城市千人千解,但都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为本。智慧城市不只是钢筋水泥的
堆砌,也不仅仅是办事柜台的线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智慧城市”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球智慧城市计划相继启动,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智慧城
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B.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我国的智慧城市
建设可实现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特色化。
C. 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推动城市可持续、包
容性发展,这是智慧城市应有之意。
D.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这就为智
慧城市建设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慧城市建设要想破解人口膨胀等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压力,提升公共服务
水平,就必须以人为本。
B. 传统智慧城市只要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就能朝着“超级智慧城市”的方
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C. 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
地服务市民,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
D. 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
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9. 建设智慧城市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计划,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答案】7. C 8. B
9.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落实,以保证其正常、有
序发展。③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④培育
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性智慧产业。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 项,“全球智慧城市计划相继启动,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智
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说法错误。范围扩大,当为“在建数量”;
B 项,“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我国的智慧
城市建设可实现服务均等化和城市特色化”说法错误。曲解原意,“可”不等同于“力求”。
D 项,“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这就
为智慧城市建设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成为主力军”并不意味着“解
决资金问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传统智慧城市只要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就能朝着‘超级智慧城市’
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说法错误。表述不当,改充分条件为必要条件。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的
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
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
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更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
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智慧城市千人千解,但都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
以人为本”可知,智慧城市建设要想破解人口膨胀等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压力,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就必须以人为本;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
融公司也开始参与进来,这就为智慧城市建设解决了资金紧张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
策的落实,以保证其正常、有序发展;结合“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
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
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可知,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众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开始参
与进来,并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可知,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性智慧产业。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
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