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
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
厢,注疏如框间,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
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
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
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
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
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
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恐。学校辩论社拟举行
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
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
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
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了两位古代名家
(袁枚和郑板桥)关于读书方法的认知作为写作
的情境,两种认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都在谈读书的方法。
不同之处是,前者以家居庭院作喻,提倡读书广
读博览,力避偏废;后者以孔子读《易》为例,
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考生的审题立意、
谋篇布局应该由此出发,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本题任务指令的准确理解,
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亮明观点。“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
重要”,“更”是审题的难点,考生需要进行比较权衡。
二是要有情境、身份和交流意识。写作情境是“理智中学
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辩论赛”,身份是正(反)方一辩,
交流的是“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的“立论陈词”。
三是辩论词文体限制。既是辩论词,文体自然是议论文,
考生须观点鲜明,若要写反方辩词,还必须抓紧对方的观
点和论据,先驳后立,若材料提供的正方论据不足,可另
作预设。
四是发言对象是同班同学,考生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和交
流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因学生在读书方法上有疑感,
所以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
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
方)为题的辩论赛,这样的情境设置很直观地向
我们展现了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我们
不仅要让他们热爱读书,还要会读书,同时也间
接回应了新课改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
诉求,既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使他们
乐于读书,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
审题—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以选择“博览群书,涉猎广博”
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两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在大
观点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更具体的阐释点。选择不同的观
点,立意角度便不同。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题目提供的两个观点都非常明确,
考生真正要做的是回应“更”字,考生在明确选择观点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体验,对选定的观点进行
分析论证。可以纵论古今读书大家的经验之谈,亦可横取
当今数字阅读时代的各种阅读见解;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
多方面、多维度的认知和体验,联系现实,不管是道理论
证还是事实论据,所选内容与材料立意吻合即可。
•
辩论稿基本格式
题目(表明观点)
(一)开头
1、称呼(顶格)。
2、问好( “大家好”空两格)
3、点出辩题与立场:如: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
是……”“感谢对方辩友的发言,我方所持观点
是……”“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问题,我方坚持认为…”
(二)主体
开宗明义,我是“某方” ×辩,下面我方将从……
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条陈述时(第一、第二、第三…… ),
一般要针对对方观点的漏洞进行驳斥。
首先......
其次......
博览群书:它是读书的一种方式,跟
泛泛而读和“囫囵吞枣”式阅读有区
别,它是指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强
调的既可以指读的数量多,也可指阅
读多方面的书籍。
读书贵专:专注钻研于某一方面,某
一专业的书籍,读深读透。
就辩论词来说,内容不固定,但主要包括提
出己方观点;对观点进行阐释;对观点进行论
证,最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三)结尾: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
我的(总结)陈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博览群书比精读深读更重要 。
2.读书专精胜于博览群书。
3.博览群书更能助力人才全面发展。
好题示例:读之道,贵以专
读得精深,抵达至境
读书不在多,精微而致远
精读精研,方能致远
不求博览,但求精深
胸藏万江凭吞吐,博览群书任翕张
博览万卷书,如行万里路
读书之道,专不如博
……
偏题立意:
1.读书,应该博览专精相结合。
2.读书方法之我见,怎么博览,如何精专。
3.谈专注,精益求精。
1、辩论稿格式上存在问题。缺少标题、称呼和
结束语,没有顶格写,开篇没有表明身份观点。
标题无法表明观点。
2、文中未引用材料,同时未联系高三学生自身
阅读实际体验。
3、论述的观点理由太过泛化,无法佐证观点,
缺少例证,论证思路不清晰,最好分条列点。
4、偏题:谈读书的好处,谈博览群书和读书贵
专的做法。谈专注,精益求精。
5、语言比较浅显,前后存在逻辑的矛盾(读书
贵专,不求甚解)。缺少辩论稿的咄咄逼人气
势。
1、激发阅读兴趣,提升人的素养,树立良好的
品行。
2、增长我们的见识,积蓄生活经验,增添人生
乐趣。
3、时代需要的是各个方面都有涉略的人才。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可使我们沉淀气质,夯实才华
6、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身心愉悦
7、有利于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8、涉猎广博比求精求深作用更大。
1、成就个人言行,巩固我们的文学功底,带我们
领略别样的人生。
2、选择性地读书能使我们吸取更好的知识。
3、对方谈到对于经典书籍应该读的越多越好,我
方认为是错误。
4、博览群书是当今时代的必然产物。
5、博览群书可以适当减少学业上的压力,调节人
的心情。
6、在职场上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被提拔被欢迎。
7、读书贵专才能受益匪浅,有所成就。
8、博览群书可增强我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9、精读类似于闭关锁国,思想禁锢,博读才更加
开放圣明。
观点:
1、博览群书拓展我们的视野,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
们认识更为丰富多元的大千世界。
2、博览群书有利于增长我们的见识,拓宽知识的广度
与宽度。
3、博览群书有利于培养人的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4、博览群书有利于激发人们对阅读更为广泛的兴趣,
拓宽人的思维。
5、博览群书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6、博览群书是读书精专的前提,可以促进专业阅读。
事例:
1、国学大师黄侃爱书成痴:读书读到吐血,他曾说:
“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二十岁以上,
三十岁以下,须有相当成就;否则,性懦者流为颓废,
强梁者化为妄诞。用功之法,每人至少应该圈点书籍五
部。”他如是说亦如是做。
2、毛主席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
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3、《奇葩说》一战成名的詹青云,新闻主持人朱广权,
董卿,苏轼旷世奇才全才,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成
博学鸿儒等
4、达·芬奇,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斜杠青年”于绘
画之外,在雕塑、音乐、建筑、数学、生物、物理、天
文等诸多领域也颇有造诣
5、康熙皇帝,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格局的满清中叶,
虚心好学,博览群书,汉学、西学,经史子集,格致之
学……无不涉猎
观点:
1、读书贵专有利于人的专业发展,获一技之长。
2、读书贵专有利于培养人的钻研精神。
3、读书贵专有利于读深读透,读出作品的精髓,
把握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3、读书贵专有利于达到心灵的丰实,思维的通
彻,筑起思想的大厦。
事例:
1、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
2、刘文典专注于《庄子》,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3、周汝昌先生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终成“红
楼梦中人”。
4、朱光潜: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
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
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
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
书精读十遍。
5、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王立群
四十年研读《史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毕生沉潜敦煌学……
博览群书,做一个金字塔式人才
——辩论赛一辩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读书应“博览群书,涉猎广博”(点评:
辩论词正宗“老字号”,表明立场,明确阵营。)
怎样读书,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我不想掉书袋,我
想结合前人先贤和高三学习实际,来谈博览群书的重要性。
(点评:看似闲笔冗余,实则扣合题目驱动任务中的“高三
年级读书节活动”,不忘“完成任务”。)
郑板桥以为孔子为不世出之才,尚且韦编三绝,旧书不
厌百回读,更何况我们,“其下圣人也远矣”,读书更应精
专。诚然,读书贵专,不能囫囵吞枣;放眼看去,各行各业
的翘楚,也多是读书精专的“科班生”和“学院派”。
(点评:虽然围绕读书来写,但不能写成“读书”话题作文
之套作,本段概述材料,缘事而发,更为稳妥;引述材料时,
多有出处;化用无斧凿之痕,如“旧书不厌百回读”,有意
扣合材料中的“贵专精深”。)
尽管术有专攻的专才不少,但博览群书、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的通才,更是凤毛麟角。惟其如此,他们更容易
“独上高楼”,有所建树。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成
博学鸿儒;达·芬奇,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斜杠青年”
于绘画之外,在雕塑、音乐、建筑、数学、生物、物理、
天文等诸多领域也颇有造诣。
诺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些“百科全
书”的全才,就是他“人才图形”中的“金字塔式人才”,
宽口径,实基础,复合型。而这一切,得益于博览群书。
丰博的学识,厚实的底蕴,就是以后专业、事业发展不断
井喷的源源动力。(点评:指明标题中“金字塔式人才”
出处与涵义。)
读书贵专,固然是不易之论,但盯着专业,
读教科书,读专业书,规划职业生涯,人生从
此受限于半亩方塘,而不能眺望远方的星辰大
海。(点评:警策句立骨,指出即使是术有专
攻,也应当博览群书,这样更能行稳致远。)
或许有人会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不如在有限时间里,心无旁骛,皓首穷
一经,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岂不更好?殊
不知,博览群书,是与精专阅读相向而行的,
也是精进专业的“曲线策略”。(点评:警策
句立骨,澄清了阅读误区,博览群书与精专阅
读并非冰炭不容,博览群书可以促进专业阅读,
这是一种学习的长远智慧。)
牛顿在思索宇宙奥秘的时候,经常从神学、哲学中获得启
示,若有神助;杨叔子教授——理工科的院士,却陶然沉潜人
文学科,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从博览群书中获取朴素的智慧,
洞彻大学之道。博览群书与精专阅读,是并行不悖的,它常常
是换一种思维,打开另一个世界,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
更为关键的是,读书越多,则眼界越宽,格局越大。一个
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康熙皇帝,生于百年
未有之大变格局的满清中叶,虚心好学,博览群书,汉学、西
学,经史子集,格致之学……无不涉猎,惟其如此,使得是这
个王朝的背影愈发伟岸,使得这个曾经茹毛饮血、骑射渔猎的
异族政权,远迈汉唐。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之际,手不释卷,博
览群书,涵养心怀家国的恢弘之气。他雄才大略的一生,早已
从湖南师范的书生意气中勾勒,从唐诗宋词的满口余香中氤氲,
从读《资本论》的掩卷沉思中语法清晰,从读“二十四史”的
圈点批注中更加浓墨重彩。(点评:类比举例,一句一例,使
文章内容丰富,使辩词更有气势;变平实叙例为描写,而不掩
理性光芒。)
不惟帝王,一个人的成就,
主要取决于人的见识、格局,而
培养这些的最好方法,就是博览
群书。
揆诸当下,很多人,尤其是
我们这些紧张备考的高三党,往
往视博览群书为迂阔之论,倒不
如精读教科书、教辅书立竿见影。
这些想法,究其实质,是一种功
利意识。
(点评:联系
现实,联系学
生生活实际,
更接地气,入
人心。)
庄子说“无用之中有大用”,
博览群书,要敢于多读那些“无用
之书”。或许,我们今天苦读精读
的这些教科书,现在确是实用的—
—是得分神器。但真正走向诗和远
方的,是那些课堂课本之外的无用
之书。它濡染气质,积淀底蕴,成
为滋养一生的学养。尽管它的作用,
是缓释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学业繁
忙,就拒绝博览群书。
(点评:引用庄子
的“无用”、“有
用”之说,由此上
溯历史、文化,做
拓展深化。)
未来社会,交叉学科勃兴,学
科、领域之间的鸿沟壁垒,开始兼
容互通,君子不器的通才、全才,
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无疑是更具
优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能有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
湿”自信从容。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博
览群书,比读书贵专,更为重要!
谢谢大家!
(点评:从生
涯规划角度,
谈博览群书的
重要性,更具
现实针对性和
感召力。对象
明确,眼中有
“人”。)
读书贵专,半部论语治天下
——班级辩论赛反方一辩辩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读书更贵精专。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说道: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一
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其对读书不
求甚解、专肆涉猎的现象,进行了声
讨。确实如此,相较广泛涉猎,精深
阅读更为重要。
(既是分庭抗礼的
辩论,当首先表明
立场,明确观点)
(深谙材料作文的
“引”字之道,不
仅简洁引述材料,
而且顺势引出自己
观点;得鱼而不忘
筌)
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业、有大成就者,莫不如
此。无论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王立群
四十年研读《史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毕生沉
潜敦煌学……只有读书贵专,才能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方能苦心孤诣,见“奇伟瑰怪之观”。
读书不是为了成为“立地书橱”,其终极目标是
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思维和心智,必须在深入阅读
的过程中实现。读文学书,含英咀华;读历史书,神
驰古今;读哲学书,参透颖悟;读科学书籍,穷尽物
理……哪一样,是仅凭广泛涉猎能达到的?
(一句一例,或直接扣题,或暗合点染,
指出读书精专的重要性)
(质问,引发深思;也有意凸显辩论赛现场感)
时下,有人认为,读书当博览涉猎。诚然,博览
可以在一定程度克服孤陋寡闻,但如此阅读,获取的
往往只是“常识”、“通识”。
古时书籍有限,读书破万卷尚有可能。但当今世
界,日新月异,信息激增,知识大爆炸,几乎成几何
倍数增长,即使再博学的人,在浩瀚的人类知识面前,
也只能是沧海一粟了。那么,在世殊时异的今天,再
推崇“读书破万卷”,无异于秋行夏令。这和和那些
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千位的人一样,除了博取“最强
大脑”外,于发展思维、创新进步毫无裨益。
(先树靶,先“破”,不塞不流,不止不
行,为下文作者观点张本)
(从古至今,书籍多寡不同,阅
读方式自当转变;比喻、类比贴
切,令人服膺)
更何况,“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
谷歌”,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
不会学习的人。便捷强大的搜索引擎,使博闻
强记成为“屠龙之术”,也在日益解构并重建
着我们的阅读观、学习观。因此,我们需要重
新审视自己的阅读和学习。精读深思思 ,显得
尤为重要。
(更进一步,从大处着眼,分析当今时代的
阅读大背景,与时俱进,指出精专阅读,才
是学习的革命,石破天惊,精警深刻)
回首向来读书求学之路,我们也会发现,
只有那些精读深思的知识,才会内化为自己的
底蕴和学养;而那些博览、浏览的知识,往往
如过眼烟云。今天,一部手机,包罗人类千年
的知识,每天的低头刷屏,我们可谓“博览”
了,但效果如何?除了“知乎”,除了猎奇,
所获寥寥。反而败坏了阅读趣味,正如阅读启
蒙《弟子规》所说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
终,彼勿起”,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联系自身,剖析自我,从小处着手,
使人产生共情共鸣,由衷信服)
鉴于此,我们更加神往那种沉潜式的
精专阅读,或圈点批注,或掩卷深思,或
寂然凝虑……
综上上所述,我方再次重申观点:读
书更贵精专。
谢谢大家!
阅专精 达至境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
你们好!
诗人袁枚,以筑院为喻,言读书广博,可筑
绝伦之诗园,典雅之书屋;而郑板桥留下家书,
劝勉读书至深,寻根到底,收获微言精义。对于
两者看待 读书过程的不同态度,我方坚定支持
郑板桥:唯阅读专精,方能得圣人之真传,达至
高之境。
请问对方辩友,博览群书固然美好,然数目
的扩充是否真的能达到心灵之丰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巧妙地将读书与
旅行联系起来,由此可见,读书多增长的也只是路
程的距离而已,匆匆而过,眼中了了,路过也是枉
然。而读书之精,使人之慢下脚步,可驻足观花,
仰天观云,也可沐浴甘霖干帘,吹拂和风,路上美
景尽收眼底。一路走来,读书之多只是平添了路途
漫长的感慨,而读书之精却能感悟沿途的美景,丰
富了阅历,充实了人生。因此,我方认为,读书以
精,赏书中胜景,方为读书之道。
请问对方辩友,广泛涉猎诚然不错,然繁杂的
知识是否真的能达到思维之通彻?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及其弟子在千百年前便认
识到对已学过知识的再次整理,学在精而不在多,漫
无目的地搜罗知识并不能培养出杂家圣人。真正的圣
人必是执一书,韦编三绝;择一事,终一生。李天来
教授不惜全力投身温室大棚设计,以专业的知识将
“温室”带到北方;“黑土麦田”团队根植农村,助
力中国农村日新月异。读书亦然,尤其是对于正高三
的我们而言,各种教辅资料和状元笔记铺天盖地,泥
沙俱下,若是不加选择选择地全部收入,且不说会不
会囊中羞涩,就问你有时间浪费得起么?唯结合自身
特点,有选择地收录并深入研读,方能建立自己的认
知体系,助力高考。可见,阅读以专,方能通彻思维,
成己之美。
请问对方辩友,力避偏废实在不假,然全面的求
知之法是否真的会建起思想的大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韦编三绝之
翻阅,便无从筑好思想房屋的根基;没有愈研愈
深的阅读,便无从获取思想的建材。读书之多,
只是东补西补,成就的只是普通的茅屋瓦房;而
读书之精,则可筑好根基,稳扎稳打,建成思维
之摩天大厦。
阅读之精,可行万里,阅读之专,以成大厦。
读书专,方得从容之貌,通达之思,摩天之能。
我方陈词到此结束,谢谢。
读书之道 博览胜专精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认为,读书之道,博览
胜专精。
清朝著名学者袁枚曾说,学问之道,经史犹如厅堂正
寝,诸子恰似书舍花园;而读书,正如厅堂正寝用于合宾,
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他力主博览群书,力避偏废。而郑板
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
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
益也”,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可是,世易时移,
古之书稀少可贵,而今书籍则汗牛充栋,知识大爆炸,读
书如再精于一类、专于一隅,何时才能快意畅游知识的海
洋?
所以,借鉴、学习袁枚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不无裨益;
由此可见,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
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
器。”说的就是“博览”的重要性;鲁迅曾说“必须
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
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说的也是“博览”的重
要性;秦牧也曾强调,写文章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
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小溪、小涧
的溪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度作为它的
基座,说的还是“博览“的重要性;同理可证,读书
也须从博览开始。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唯有博览,
才是它们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博览,才能从书中饮
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
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只有博览,我们才能靠近
知识、接受熏陶,丰富阅历,提升我们的智力。只有
博览,我们才能渐识逻辑、认清真理,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博览,我们才能畅游古今、
继往开来,厚积薄发,成就美好未来。
所以,读书方法虽有博览和精专之分,但博览胜
精专。
精专读法固然重要,但是多要求对文章的语言、
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达到
理解的程度。恰如板桥所言“微言精义,愈探愈出,
愈研愈入”,耗时巨大,颇费心力,在知识的获取方
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如今时代快速发展,知识更新
迭代周期骤减,读书大多数时候当以博览为主。尤其
是我们中学生正处在求学时期,时间有限,而需要掌
握的知识又很多,整天在题海中遨游,读书的时间本
来就不充裕,但是又需要去大量阅读,所以,此时此
地,博览是首选。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庄子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
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鲁迅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