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91558

大小:89.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5-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新高考语文考前预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潘伯鹰的“笔法”观,涵盖了执笔、运腕和“用笔”的起落、提按等多方面认识的归纳和总结。执笔 上,他认为“撅、押、钩、格、抵”概括的五指执笔法最为合理,手指的任务仅是执笔,书写中不能出现 转笔的现象,因为被绞转的锋毫是无法铺开写字的。运腕上,他强调悬起手臂书写的基础练习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笔画线条端正有力,且灵活多变。用笔上,他认同古人“有往必收”“无垂不缩”的观 点,做到“横画竖下,竖画横下”,因为此种用笔方式能使笔毫铺开,中锋行笔。此外,潘伯鹰还认为书 学史上按照“永字八法”将笔法分为“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等八类有其合理性。同时他也 批判性地指出,若是严格细分,“永字八法”也有不完备性。如所谓“趯”的钩,是向左钩的,但有一种 钩却是向右钩的,例如“戈”钩,故学书者必须对“永字八法”变通灵活地去体会。 潘伯鹰主张学习书法必须从临习古代经典碑帖入手,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他将临摹的方 法具体分为“钩、摹、临”三种,指出“这三套功夫同时并进,是保证写字成功的有效方法”。他还认为 初学书法应该“正草并进”,这样有利于领会“楷书是草书的收缩,而草书是楷书的延扩”的笔法精髓。 (摘编自《走近潘伯鹰的书学世界》《光明日报》2019 年 12 月 14 日) 材料二: 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象”与“意”的追求,在“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这 两个古老概念中就有充分体现。“制器尚象”出自《周易》,它的意思是,制造的器物要体现人的思想观念 和审美情趣,要在具体的器物中寄托一种思想理论。比如,“天圆地方”就在器物中反复体现,我们从琴 棋书画里面即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格物指的是接触事物,了解认识事物; 致知是通过分析事物而获得知识、见解,形成一种理论认识。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事物都蕴含着 “天理”“道”,人类推究、穷尽事物之理,就能对人生的道理豁然贯通。 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虞世南的《笔髓论》赞扬毛笔的笔管“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是根据竹子 的自然特征而作出的格物比德。具体到书法文化的语境中,“守节”“藏锋”这两个词的含义应该有所延 伸。“守节”要求握笔、运笔必须符合规矩,“藏锋”要求行笔时保持笔头的正确位置,锋藏画中,以确 保所写出笔画的形态、质感。他的论述就是在“格物致知”。 我们的文化传统极其重视理论思维,书法领域也是如此。传统书法理论中的“书道”一词就体现出这 一点。社会上曾经有一种说法:日本人讲“书道”,中国人讲“书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上海书画出 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大约有 45 个“书道”,此外还有一些实际隐含了“书道”的“道”。所谓“书 道”,是说书法之中有规律、途径、事理、道义、学问、思想理论体系。“书法”则比“书道”更宽泛。 我们更多的时候谈“书法”而不是“书道”,体现出一种对于“书道”的敬畏。如果书法创作时有一种“制 器尚象”的意识,欣赏书法时怀着一种“格物致知”的心态,这就是“书道”意识。没有理论,就没有“书 道”;没有书道,“书法”就只是写字。 “立象以尽意”,尽的是什么“意”呢?是“圣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这就是 书法蕴含的最高层次的“道”。“中庸”“中和”思想是“圣人之意”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 论原则。其实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必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就有理论。只不过很多时候理论思考往往局限于 用笔或结体的具体某一方面,或者从神、气、骨、肉、血某个范畴的单一角度,或者侧重于阳刚—阴柔、 壮美—秀美之类某个偏好的标准。这些思考可能比较零碎,需要围绕一个核心加以系统化,而“中庸之 道”“中和之美”则是一种基准的、纲领性的审美主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8 月 30) 材料三: 书法审美价值的体现,来自那些知晓书法欣赏技能的人,这些人使欣赏产生了效应,因为他们同时也 具备了或多或少的书写经验、能力,能够从用笔、结构、章法等渠道去看待一件作品,这也就能够使欣赏 过程围绕书法作品自身,不致离本太远。中国书法史上对于技能的提出、评说、运用十分注重,只有阅读 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有了对诸家诸体的研究,才能发现某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而一件优秀的书法 作品,又为后人提供了什么独特的表现方式。欣赏技能运用的作用除了区别作品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 给欣赏者本人启发。譬如书法作品的装饰,改变了既往白纸黑字的书写,装饰技能映衬了书法,使一幅书 法作品的色调增加了,或堂皇艳丽,或古色陈旧。这种延伸出了书写之外的技能,也使欣赏者分外留意—— 书写技能总是大致固定的,不至于大起大落。但外在形式的装饰,却可以变动无穷,也就提供了一个相互 效仿的可能,一时间展厅里充满了色调相似的作品。普遍的认识是,书法创作是靠技能来实现的,谁掌握 了独特的技能,也就能胜出一筹,因此一件书法作品之美就都在技能上了。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尽其力而 为,技能贯穿始终。尤其是那些在竞赛中夺得金银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秘境,技能隐于其中,发挥巨 大的力量。 (摘编自朱以撒《书法欣赏中的审美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潘伯鹰的“书法”观,主要指的是他的笔法观,此外还涵盖了对“永字八法”的看法以及学习书法的方 法。 B. 中国书法也要追求“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这两个古老的概念,它们都是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天 理”。 C. 书法理论也要讲求思维,即书法之中的规律、途径、事理、道义、学问、思想等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D. 书法的审美价值,不仅包含对书法本身技能的欣赏,也包含着对书法作品的装饰的欣赏,但重点在于技 能。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字八法”在刚被提出时很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示出不合理性,我们在用时要懂得灵 活变通。 B. 潘伯鹰所提出的“用笔”的起落、提按观点,与材料二中虞世南所论述的“守节”“藏锋”的意思极为 相近。 C. 书法蕴含的最高层次,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是指导书法的重要理论原则。 D. 长期欣赏书法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对于书法技能的鉴别能力,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审美能力。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B.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C.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 D.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4. 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欣赏书法作品。 【答案】1. B 2. A 3. C 4. ①举例论证。在论述《周易》中的“制器尚象”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天圆地方”器物、琴棋书画为例, 化抽象为具象,使读者更易理解;②引用论证。引用了虞世南的相关理论阐述“格物致知”,使文章的论 证更加丰富,文章更富文学性。 5. 示例:①了解书法的各种“笔法”,掌握学习书法的技巧,提笔的起承转合,并有所行动,只有通过自 身实践的积累,才有可能谈得上去鉴别、欣赏好的书法作品,②欣赏书法的技能,思考其是如何成字、成 篇、成章的,用一定的思维去探索书法中的规律、奥妙,且和书法的装饰有机结合,欣赏其浑然天成的美; ③阅读大量的书法作品,体悟书法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作者的情操情感等,这是欣赏书法作品的最 高境界。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曲解文意,原文只提到“象”与“意”的追求在“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中有充分体现,没有提 到中国书法要追求“制器尚象”和“格物致知”。另外,从材料二第一段话可知,“格物致知”出自《礼 记》,属于儒家传统思想,而“制器尚象”来自于《周易》,不属于儒家思想。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示出不合理性”断章取义,原文是“同时他也批判性地指出,若是严格细 分,‘永字八法’也有不完备性”,“永字八法”的不合理性是潘伯鹰提出来的,并不是在自身的发展过 程中显示出来的。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通读材料二内容,可以看出,材料二所论述的观点是:中国书法讲求“立象以尽意”。“象”即通过技能 所展现出来的书法,“意”即书法所展现出的美和人生之道。 A.强调的是学者熟能生巧。 B.强调的是笔法的运用。 D.强调的是初学者要注重的方法。 只有 C 项最正确,强调的是运用各种方法展现出书法字体。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通读材料二,可以看出在第一段中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天圆地方’就在器物中反复体现,我 们从琴棋书画里面即可以找到很多例证”,这是举例论证,化抽象为具象,使读者更易理解; 在第二段引用了虞世南在《笔髓论》中的论述,“初唐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虞世南的《笔髓论》赞扬毛笔 的笔管‘虚心纳物,守节藏锋’”这是引用论证,引用了虞世南的相关理论阐述“格物致知”,使文章的 论证更加丰富,文章更富文学性。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每则材料所表现的关于“书法”的观点,第一则阐述的是 学习书法的方法,第二则谈论的是书法的基本法则“立象以尽意”,第三则谈论的是审美鉴别书法作品的 方法。把三个观点与欣赏方法联系起来,分条总结即可。 比如材料一是关于书法的“技法”的,其中有“潘伯鹰的‘笔法’观,涵盖了执笔、运腕和‘用笔’的起 落、提按等多方面认识的归纳和总结”“此外,潘伯鹰还认为书学史上按照‘永字八法’将笔法分为‘侧、 勒、弩、趯、策、掠、啄、磔’等八类有其合理性”,要想欣赏书法,就要了解书法的各种“笔法”,掌 握学习书法的技巧,提笔的起承转合,并有所行动,只有通过自身实践的积累,才有可能谈得上去鉴别、 欣赏好的书法作品; 材料二中谈到中国书法的基本法则是“立象以尽意”,“象”与“意”的追求,体现在“制器尚象”和“格 物致知”中,“制器尚象”就是“制造的器物要体现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要在具体的器物中寄托一 种思想理论”,“格物致知”就是“了解认识事物……通过分析事物而获得知识、见解,形成一种理论认 识”,“如果书法创作时有一种‘制器尚象’的意识,欣赏书法时怀着一种‘格物致知’的心态,这就是 ‘书道’意识。没有理论,就没有‘书道’;没有书道,‘书法’就只是写字”“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必 然有思考,有思考也就有理论”,可见应欣赏书法的技能,思考其是如何成字、成篇、成章的,用一定的 思维去探索书法中的规律、奥妙,且和书法的装饰有机结合,欣赏其浑然天成的美; 材料三是关于书法审美的,“只有阅读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有了对诸家诸体的研究,才能发现某一件作品 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而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又为后人提供了什么独特的表现方式。欣赏技能运用的作用 除了区别作品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给欣赏者本人启发”,可见应阅读大量的书法作品,体悟书法中所 蕴含的人生哲理,以及作者的情操情感等,这是欣赏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弹道无痕(节选) 徐贵祥 推算起来,该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向北, 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 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壳。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著名的老兵油子, 稀拉①,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正忙乱间一阵冷 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 头不顾腚。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 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 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 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 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 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 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首先得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 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 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 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拆开倒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 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 架上了。老班长说: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 都扔了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人的 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愣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打出去……随着 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十分亲切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 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槌敲,明白就好……当然不能有意见。 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 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搞训练,搞内务评比,咱们 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 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 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觉得疼,只是睡觉焙暖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 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 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 长也太轻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嘛,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 为了。 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 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 啊,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吗?”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口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 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看重友情,你对我真心实意, 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 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 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注】①稀拉:散漫。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的“七十年代”“闷罐子列车”等为我们展示出极强的年代感,把读者迅速地拉到那个过去的时 代。 B. 小说如话家常一般娓娓道来,语言质朴自然,其中多处运用方言和俗语,使作品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C. 文章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作者叙事时运用补叙等多种叙述方式,也为文章增色许多。 D. 李四虎认为石平阳有潜力,期望越高,责之愈切,才会有对石平阳的种种“刁难”,对此,石平阳是理 解的。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体不适做铺垫。 B. 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的优秀领导者。 C. 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既为了体现老班长与小钢炮的深厚感情,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 D. 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丰富的内在情感。 8. 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画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6. C 7. C 8. 粗犷:①踹石平阳一脚以示惩罚,行为粗野;②在炮场上脏话丑话连篇,语言粗鲁。温情:①反复抹炮 架上的铅笔线,爱惜大炮(内心细腻);②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以情动人;③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 处与老茧,关心战友;④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帮助战士(热心待人、提携后进)。 9. ①运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李四虎的问题,令人回味;形象地表现了石平阳对于李四虎良苦用心 的理解。②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石平阳愿意接受磨炼的坚毅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侧面表现李 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付出的品质。③结构上照应前文,与“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 一种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使情节更加严谨。④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突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不怕困难、艰苦磨炼、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补叙”错,作品中没有“补叙”。文章按照石阳平到部队接受训练的顺序写,写李四虎踢了他一脚, 开内务会讲老班长的故事,训练中严格要求石阳平,最后把自己的“摩出来的小道道”送给石阳平。文中 没有补叙。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错误,老班长的故事不属于插叙;“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错误。 通读文章可知,在石平阳弄花了炮架后,李四虎才在会上讲了老班长的故事,老班长的故事顺应情节的自 然发展,是通过李四虎讲出来的,故不属于插叙;另外,李四虎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 术无人能及”,而是为了让班里的士兵们明白一个道理,即老班长的成功原因除了技术,更多的是热爱、 执着和专注的精神。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章, 在文中找出李四虎的言行来分别佐证“粗犷”和“温情”。 表现“粗犷”的地方有:动作行为粗野,“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 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语言粗鲁,“偏碰上 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摇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 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 表现“温情”的地方有:“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 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 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体现他内心的细腻;“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 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给士兵们 讲述老班长的故事,以情动人;“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 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 关心战友;“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 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帮助战士,体现出热心待人、 提携后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从手法角度看,“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 家的菜刀”,这话是石平阳对李四虎“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的回答,句子用到了类比的手法, 将好钢需要反复锻造与李四虎对石平阳的严格要求进行类比,这样既能表现石平阳对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 解,又使回答不至于过于直白,富含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从故事情节角度看,这句话与前文“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 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使情节更加紧凑;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句话作为人物语言描写,能够更好的塑造石平阳的形象,突出了石平阳原意接受 磨练的坚毅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也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 从思想主题角度看,这句话同时也体现出了以石平阳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在和平年代不怕困难、艰苦磨练、 敢于担当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文忠,字.思本,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 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之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 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 破之大浪滩,乘胜克分水。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明年, 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士诚遣司 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军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 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等将左军,严德等将右军,而自 以中军当敌冲,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士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明年秋, 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 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师还,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文 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 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 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僇,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 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节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B. 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C. 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D. 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而取的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 B. 应天,南京古称,指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是明朝前期首都,永乐时期迁都后为留都。 C. 宦者,即宦官,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也叫太监。 D. 《明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被统称为“二十四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文忠自小颠沛,不忘刻苦读书。李文忠幼年丧母,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不定,后来才投奔了朱元璋。 他勤奋好学、通晓经书,诗也写得很好。 B. 李文忠英勇善战,一生功勋卓著。李文忠善于用兵,作战方法灵活,常常身先士卒。他率军大破天完军、 屡胜张士诚、大败谢再兴,屡建奇功。 C. 李文忠军纪严明,拥有恢弘气量。李文忠严禁军队擅入民居打扰百姓,他不杀投降官兵,还让士兵收养 路上的弃儿,为民请求减少田租,爱护生命。 D. 李文忠忠心耿耿,深受太祖器重。李文忠曾劝太祖少杀戮,并建议他东征日本,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 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有责备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2)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 14. 文中哪些事件表现出李文忠的骁勇善战?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李文忠)在东门抵御他,(他)让偏师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军队的后部,两面夹击, 大败张士诚。 (2)李文忠解甲归田,恭谨得像读书人,皇帝非常厚爱、看重他。 14. ①十九岁时跟随太祖在支援池州的战役中大破天完军,骁勇善战超过其他将领;②两次击败张士诚的军 队,攻占分水,又在三溪大败张士诚的将领,斩杀陆元帅,烧毁了敌军的营寨,从此张士诚不敢觊觎严州; ③在义乌大战中,大败吴军;④在与李伯升会战中,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句意为:雾渐渐消散,李文忠横执长矛带领数十铁甲骑兵,从高处飞奔而下,冲击敌人中坚力量。敌 军于是大溃。捷报传来,太祖非赏高兴。 “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是主谓结构,“文忠”是主语,所以此句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 “铁骑数十”是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史书”错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中的书。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太祖虽然不高兴,却并没有责备他”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缪,又谏 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可知是受到了谴责;另外“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分 析也不正确,“宦者过盛”的意思是“宦官势力太大”。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御,抵御;间道,从小道;破,打败;本句省略了主语“李文忠”。 (2)释,解除;兵,兵权;恂恂,温和恭敬的样子;雅,极、甚、更。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的意思是: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率领亲 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破天完的军队,骁勇盖过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逾月,复来攻,又破之大浪滩, 乘胜克分水。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自是不敢窥严州”可概括为:两次击 败张士诚的军队,攻占分水,又在三溪大败张士诚的将领,斩杀陆元帅,烧毁了敌军的营寨,从此张士诚 不敢觊觎严州。 “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的意思是: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带领一千骑 兵在吴军阵中横冲直撞,大败吴军。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军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敌遂大溃捷”是 写在与李伯升会战中,文忠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以上内容均可表现出李文忠的骁勇善战。 参考译文: 李文忠,字思本,盱胎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颠沛流 离,多次濒临死亡。过了两年才在滁阳拜见太祖。太祖见到文忠,非常喜爱他,把他当作儿子抚养,让他 随自己的姓。十九岁时,以舍人身份率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击破天完的军队,骁勇盖过诸将。张 士诚进扰严州,(李文忠) 在东门抵御他,他让偏师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军队的后面,两面夹 击,大败张士诚。一个月后,张士诚又来进攻,李文忠在大浪滩再次打败他,并乘胜攻下分水。张士诚派 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又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张士诚从此不敢窥视严州。 第二年,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变投降吴,率领吴军进扰东阳。李文忠与胡深在义乌迎战,带领一千骑兵在吴 军阵中横冲直撞,大败吴军。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二十万众进攻新城。李文忠率军快速救援,在距离新 城十里之地驻扎下来。第二天早晨会战,天大雾而昏暗,李文忠召集诸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在此一 举,文忠不敢怕死而落在三军后面!”于是派元帅徐大兴等率领左军,严德等率领右军,而自己率领中军正 对敌军主力,奋勇向前搏杀冲击。雾渐渐消散,李文忠横执长矛带领数十铁甲骑兵,从高处飞奔而下,冲 击敌人中坚力量。敌军于是大溃。捷报传来,太祖非赏高兴。第二年秋天,大军征伐吴,命他攻打杭州来 牵制吴军。守将谢五是谢再兴的弟弟,告谕他投降,并许诺他不死。谢五与谢再兴的儿子五人出来投降。 众将请求杀了他们,李文忠不答应。在丽谯扎营,下令说:“擅自进入民居的处死。”大军返回,命令军中 收养路上的弃儿,所保全救活的不计其数。李文忠器量深沉宏大,没有人能测知他的边际。临阵精神振奋 意气风发,遭遇强敌更加威壮。特别爱好学习,通晓经书义理,写诗作歌雄浑豪放值得欣赏。当初,太祖平 定应天,因为军需供给不足,增收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此请求,得以减少租额。李文忠解甲归田,恭谨 得像读书人,皇帝更加厚爱他。家中素来多宾客,曾用客人的话,劝说皇帝少杀戮,又劝谏皇帝征讨日本, 以及谏说宦官势力太大,因此长期违逆旨意,不免受到谴责。十六年冬就生病了。皇帝亲临探视。第二年 三月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15.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异服殊音不可亲”中的“异服殊音”属于借代手法,以峒民的服饰和语言特色指代峒民,形象而又简 练。 B. 颔联描写了峒民赶集的情景,既展现了峒民的生活习俗,又暗含了峒民往返集市买盐往返甚是辛苦。 C. “鸡骨占年拜水神”一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鸡骨占年”和“拜水神”的风俗令诗人感到十分惊 奇。 D.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真切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柳州少数民族的生活,隐含着诗人作为地方官人乡随俗的思 想。 16. 此诗包含着诗人到柳州任职后面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心理变化过程先后经历了“不可亲”的距离感(或失 落感)、“愁问重译” 的束缚感(或不便感)和“欲作文身”的渴望融入之心。诗人初到此地任职,因衣着 不同、语言不通而感到似乎被排斥在峒民之外;办理案件时,因语言不通只能仰仗翻译而产生了工作不便感; 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令诗人感到十分惊奇”分析错误,“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 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表现出了作者入乡随 俗的思想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 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诗首 联“不可亲”一词表达了诗人到柳州任职后对“峒氓”的的距离感,从尾联的“愁问重译”可知诗人的的 束缚感,从“欲作文身”可知诗人渴望融入当地百姓之心。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 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表达 了诗人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后,渴望自己能够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百姓中的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 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 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羁鸟恋旧林 (6).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 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 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繁、尊、酹、羁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盆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始于唐,行于宋,而大盛于明清。中国盆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 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的影响,出现了( )的造型形式和各具特色的加工技 艺。不同创作者由于生活阅历、思想方法、艺术修养各不相同,在长期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 风格。①____________,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通过耳闻目睹,师传口授,在一定地域流传下来 就形成了地方流派。这种由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的地方风格,一旦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仿效,就会在更大 范围内得到流传,从而形成艺术流派。经过一代又一代盆景艺人的传承和发扬,中国盆景艺术最终形成了 五个艺术流派。 中国传统的盆景流派分为南北两大派,其中岭南派是南派的代表。和其他流派相比,岭南盆景的历史 较短,但岭南盆景艺人在不断吸收和效仿其他流派的基础上,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使得岭南盆景异军突 起,独树一帜。岭南盆景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了岭南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追求野趣自然,具有 苍劲向上、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具体体现在树种选择、技法特点等方面。选树种是盆景创作中 的一个重要阶段,创作者要( )地选取适当的材种,这是创作优秀盆景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岭南盆景 材种丰富,②____________,但更多的是选取岭南独有的树种,比如九里香、雀梅等。岭南盆景在技巧上 独具一格,强调蓄枝截干、浑然天成,擅长处理主脉和次脉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修剪和拉枝处理枝条, 表现作品的疏与密,简与繁。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妙绝伦 融入 苦心经营 B. 异彩纷呈 融入 煞费苦心 C. 异彩纷呈 融合 苦心经营 D. 美妙绝伦 融合 煞费苦心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岭南盆景的历史较短,但岭南盆景艺人在不断吸收和效仿其他流派 的基础上,独创出新的模式,使得岭南盆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 15 字。 【答案】18. B 19. 原句讲岭南盆景的历史较短时加上“和其他流派相比”的参照,使表述更准确直观; 原句用“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形象再现了岭南派艺人勇于探索、革新的勇气和精神,修改后的句子则 过于直接,没有了原句的韵味。 20. ①出类拔萃的个人艺术风格;②有些与其他流派选取的材种相同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异彩纷呈: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也形容新奇的事物纷纷涌现。美妙绝伦:美妙,美好、奇妙;绝伦,独 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指的是不同的优秀造型形式,应选“异彩纷呈”。 融入:融合;混入,混合。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文中不是几种不同物质合为一体,而是指岭 南文化对岭南盆景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融入盆景艺术的创作中,应选“融入”。 苦心经营:指费尽心思地筹划、安排。煞费苦心:费尽心思。句中指的是创作者花费心思寻找材种,应选 “煞费苦心”。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差别主要有两处:首先,原文说“和其他流派相比,岭南盆景的历史较短”,改文 去掉了“和其他流派相比”的限定,缺少了前置条件,从而使得对岭南盆景历史时间长短的表述不够准确; 其次,原文说“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这样的语言现象,让受众眼前一亮,造成强烈的听觉冲击,形象 再现了岭南派艺人勇于探索、革新的勇气和精神,而修改后的句子“独创出新的模式”则过于直接,没有 了原句的韵味,表述过于直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可知,第①处说的是形成独特风格的优秀 者,因此应填“出类拔萃的个人艺术风格”之意的句子。根据“材种丰富”“但更多的是……”可知,第 ②处说的是岭南派在材种上与其他流派的相同之处,应填“有些与其他流派选取的材种相同”之意的句子。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日,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②“一盔一带”对人们并不 陌生,③其安全意义不言而喻。④是否系安全带、戴安全头盔,能明显减少伤亡事故。⑤根据调查数据显 示:在一次可能导致死亡的车祸中,安全带的使用可使车内人员生还的几率提高 60%。⑥要让公众认识到“一 盔一带”的重要性。⑦增强群众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⑧组织快递、外卖、出租车等重点行业示范 引领,⑨切实配齐、用好安全头盔和安全带。 【答案】②改为“人们对‘一盔一带’并不陌生”;④删去“是否”;⑤删去“根据”;⑦在“使用安全 带”后加“的意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主客颠倒,应改为“人们对‘一盔一带’并不陌生”。 ④两面对一面,“是否”与“能明显减少”不能对应,应删去“是否”。 ⑤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 ⑦成分残缺,“增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使用安全带”后加“的意识”。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10 月 26 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作为中医专家, 由北京出发,赴新疆执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他随身携带的特色中药制剂,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战胜新 冠病毒的“利器”。此次疫情以无症状感染者居多,主要服用以增强免疫力、抵抗力为主的汤剂。轻型、 普通型确诊患者主要服用以益气健脾、清热解毒为主的清肺排毒汤。近期,一些地方新增的新冠肺炎病例 全部得到有效控制,中医药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发挥作用。 【答案】10 月 26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中医专家齐文升,赴新疆执行新冠患者救治任务,中药是战胜新 冠“利器”,有效控制新增病例,中医药全程发挥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 对新闻报道进行压缩时,要理清层次,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及意义等主要信息。语段共由 5 句组成。由第一句可以提炼出“10 月 26 日”(时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派的中医专家齐文升”(人 物)、“赴新疆执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任务”(主要事件)等信息;由第二句可以提炼出“他携带中药是战 胜新冠病毒的‘利器’”(主要信息)等信息;第三、四两句主要讲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普通型确诊 患者的救治方法,是次要信息,可以舍去;由第五句可以提炼“新冠肺炎病例得到有效控制,中医药全过 程参与、全方位发挥作用”(影响)等信息。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路走来 先是栽下了幼苗, 后来长成了森林, 当记忆邂逅满城灯火, 谁会想起最初拓荒的艰辛? 是谁将徘徊升华为坚贞? 是你,是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是谁将热土变成了黄金? 是你,是我,是我们忘我的献身 一路走来频频刷新, 第一声春雷至今回响着余音。 一路走来屡屡动心, 再一次出发迎着梦的召唤飞奔。 请根据这首歌词的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学生 的心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梦想是人生的呼唤 刘定中在《人生需要呼唤》中说: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青年时,只要听 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这种呼唤,让人甘之如饴。而我想说:梦想是人生的呼唤,人在挫折与 苦难中,在幸福与安逸中都需要呼唤,因为它能促使梦想实现。 怀揣梦想,砥砺前行。“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升华。”梦想要切实可求,不可虚无缥缈; 在追梦路上,既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为梦想奋斗。因为生活在安逸中,容易知足常乐,失去奋进 动力。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治国者如此,常人也应如此。那些依靠前辈打江山, 留下丰厚家业的后代,常常坐吃山空。没有梦,如何前行?梦想如船帆,给小舟增添动力;梦想如明灯, 为黑暗指引方向。所以,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如行尸走肉。这种人最需要呼唤才能让他醒来。 脚踏实地,成就梦想。马克思说: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 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定点。实现梦想也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不断拼搏才能达成所愿。前外交部部 长傅莹,35 岁时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成为邓小平翻译,她带着儒雅的微笑面谈判,语气柔中有刚,侃侃而 谈,散发无法抗拒的力量,拆穿政客的偏见谎言。她启示我们,脚踏实地干好每件事,离梦想又进一步。 没有努力与积淀,不可能随便成功。可见,当人犯糊涂时,需要忠告和呼唤。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呼唤,需要清醒,打造坚毅品质,千 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史铁生在青年时突遭不幸,高位截瘫。他沮丧地破罐破摔,跟母亲较劲,让 母亲焦急寻找,他躲在树后偷笑。终于他被春天破烂不堪的地坛那些生机勃发的植物小鸟昆虫们唤醒。地 坛衰而不败,生机勃勃的如同自己。于是他决定写作,终成作家。因此,面对挫折难要勇于抗争,才能在 失败中重振雄风,迎接美好未来。 理性面对,梦想呼唤。青春年少,遇到迷途需要及时唤醒与鼓励,勇敢去面对,才变得坚强;成功时, 更需要唤醒。因为此时最容易让人沉醉不知归路而忘乎所以。 及时的点醒,让他知道成功只是暂时的,更多的困难摆在面前,应理性面对成功才是智人;充分利用 好前辈的财富才是能人;胜不骄败不馁才是达人。 人生需要梦想呼唤。带你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在他人和自己的呼唤中历练成长。让我们扬帆起航, 去追逐那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各类文章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命题比较开放,可捕捉的点很多。一路走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 磨难,从歌词中搜索关键词“拓荒的艰辛”“坚贞”“初心”“献身”“再一次出发”“迎着梦的召唤飞 奔”等等,都可以作为立意点。“先是栽下了幼苗,后来长成了森林,当记忆邂逅满城灯火,谁会想起最 初拓荒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莫忘来路的艰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览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实例, “坚贞”“不变的初心”“忘我的献身”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再一次出发”,人生、事业没有止境,任 何一次的成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个辩证的观点,犹如今天的中国,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本篇作文 没有审题与选材的难度,本着弘扬正能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大方向写作即可。 【立意】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 以梦为马,不畏艰辛; 3. 坚持与奉献,是成功的基石。 【素材】1. “青少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 开掘井泉的。”鲁迅的格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努力奋斗,我们在成功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从来都 不是我们所惧怕的,我们会在艰难的道路上取得属于我们的成功! 2. 不忘初心,其实很简单。其实人生难免要遇到一些重要的三岔路口,但只要记住自己的初心,迷惘过了, 丢失过了,找回来,就还好。亲爱的你,请相信你所没有忘记的,都可以找到。可以停止,但是不可以放 弃;可以休息,但是不可以退缩;可以望望远处的困难,但是不可以畏惧。因为知道等待的艰辛,所以更期待 初心成真后的绚烂。 3.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这一个千古 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绵延五千多年,为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奉献的人物层出不 穷,史不绝书。奉献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论表现方式有多不同,奉献精神是永恒的。也永久为 人们所景仰。人类历那些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以他们自己创造,作出了巨大奉献极大的 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他们理所当然受到世世代代人们崇敬。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老实劳 动、合法经营、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人,同样受到人们的尊敬。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