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新高考考前预测卷语文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的传统是什么,我想大概有这么几条。首先,中医的传统不是疾病医学。第二,中医不是物质
科学。第三,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求于本”这
几个字,在西医看来,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时重点
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
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是什么
科学观呢?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五百年来,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
医不是这样提问题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药”,什么是“毒”,强调识
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第二,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
“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医学与医生有三等,
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
对象是病。我们的误区就在这个地方。一百年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走这最后的一条路。
现代医学的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广义地说,是“抗
生”的,而我们在理论上又要求“卫生”和“养生”,这是矛盾的。中医的优势和学术本质,第一是“人”,
第二是“生”。“生”是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为人们应该“赞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
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细菌病毒也要让它活,这就是生态,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
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气度要有这么大。只有有了这么大的气度,才能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
于“生”的因素。所以,中医学的传统起码要回到《汉书·艺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
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成两码事了。我的
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欲求融合现代科学
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编自陆广莘等《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
材料二: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
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
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要摆
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
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
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
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
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
筛选,如可以选择中药的炮制、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然后改变往日直叙式的教学
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相关知
识。这样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他们对中药的记忆。
例如在课堂上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让学生口尝并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
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通过建立“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
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
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正面作用,也为他们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打
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
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摘编自薛海萍等《浅谈中医药走进中小学的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
进化的方法。
B. 一百年来中医总是设法医治已病之病,而不是医治欲病之病,这种想法偏离了中医的传统,也将严重束
缚中医的发展。
C. 中医药的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养生、保健、预防等多项内容,也融入多种科学的思想,体现中医的意向
性思维。
D. 青少年走进“模拟中药房”,近距离接触中草药,这不仅有利于传授中医药的一些知识,也有利于中医
药的传承与发展。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中医认知方式不同,西医强调从本质层面认识疾病,在物质世界范围内认识各种现象,具有科学性特
征,因而能取得重大成就。
B. 现代医学的追求是对生命现象的阻断,本质上是“抗生”,而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注重
的是“养生”“保健”。
C. 中医的价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对立生态,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生”的价值观念。
D. 目前我国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还不够,也没有完全接纳中医,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
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
3. 下列经典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兴在趣方逸,欢余情未终。
B.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C.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
5. 就中医的出路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的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D 3. A
4. 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
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
5. 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分析,认为在西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坚持“天人合
德”的传统;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分析,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
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重点阐释后者。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中‘本’是指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错误。由原文“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
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对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论,是科学”和“所以中医药
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可知,中西医虽然都强调“治病必求于本”,
但二者对于“本”的理解是不同的,“服务于生命的发展和进化的方法”是中医的“本”,而不是西医的
“本”。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因果分析有误,“归因于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比较晦涩,以及中小学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错误。
由原文“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
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其次,引导
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就要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可见,选项的逻辑关系不符合原文。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从青少年的中医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着手,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
心接受中医药。
A.语句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最适合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讲的是“历史价值”,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C.讲的是“敬畏与行动”,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D.讲的是“登高眼界”,与材料二关系不大。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 1 段“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
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等学说,以及诊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
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
局面”可知,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
由材料二第 1 段“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
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可知,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
由材料二第 2 段“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
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可知,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
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
由材料二第 2 段“下面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第 3
段“首先,选择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和第 4 段“其次,引导青少年走进中医药”可知,最后有针对性地提
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由材料一“所以中医药是为人类生命的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你非要扭转它,就变
成两码事了。我的老师一九五九年临终前就说过:‘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展开来说,就是
欲求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必先求中医学自我的卓然自立”可知,材料一着重从认知层面分析,认为
在西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中医学要卓然自立,坚持“天人合德”的传统。
由材料二“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对中
医药的宣传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和“想要培养中医药的支持者,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
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下面对
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进行分析,希望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可知,材料二着重从措施层面分
析,提出两条措施,一是加强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二是加大中医药宣传的
力度,重点阐释后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售棉大路
莫言
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黝黑。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
冷潮湿。一会儿,黑暗渐渐褪去,天色也变淡了,天空也变高了。太阳虽然还没出来,但天已经亮了。赶
马车的人们纷纷吹熄灯光,收拾起草料架子,准备赶车向前了。直到这时候,杜秋妹才算看清了这条长蛇
般的车马大队,也搞清了自己的排子车在这条长蛇阵中的位置。她连夜拉着八百斤棉花走了四十里路,跌
跌撞撞赶了几个小时,原以为能排在前头好早点卖了棉花,哪曾想到是这等阵势。
杜秋妹的排子车前是一辆装得像小山般的马车,马车主人是个小伙,脸平常得像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
浑身上下都好像带棱带角。杜秋妹是第一次来卖棉花,心里没底,便高声向年轻的车把式打听起来。马车
右边那台拖拉机的主人狠瞪了杜秋妹一眼,仿佛责怪她打断了他的美梦。
到了十二点光景,车马大队再一次像死蛇一样僵在路上。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
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车把式请杜秋妹替他照看牲口,他去打点水来润润
人的喉咙,也饮饮牲口。想着杜秋妹同时顾不了两辆车,他把杜秋妹的排子车拴在马车尾巴上,这样马车
就能拖着排子车前进。
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充分
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车把式终于提着一桶水回来了。
杜秋妹抢上前去,把嘴贴到水面,咕咚咕咚灌了一个饱。车把式招呼拖拉机手:“哎,伙计,喝水不?”
拖拉机手坐在驾驶座上连头也不回,聋了似的一声不吭,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行进中,杜秋妹忽然闻到一股棉布或是棉花烧着的气味儿。她一边翕动着鼻翼,一边检查排子车。“八
成是拖拉机上什么烧着了,刚才他还抽过烟。”杜秋妹腾腾跑上前去,高叫着:“停车!"拖拉机手瞪了她
一眼,并不理睬。这时,杜秋妹已经看到了车上那只冒着白烟的棉花包,急忙大叫道:“你车上着火了!”
拖拉机手一回头,脸唰地白了,急忙刹住车,跳上车斗,把着了火的棉花包扔下地来。棉花包一落地,呼
啦一下子腾起了半尺高的火苗。杜秋妹一猫腰,拖着棉花包就滚下了道沟。人们一齐拥下沟去,捧土将火
压灭……
众人经过反复检查,确信没有余烬,才纷纷议论起来:“伙计,你今天好大的灾福!再晚一会儿,这
车棉花就算报销喽!”
“连我们也要跟着‘沾光’!还不闹个火烧连营!”
人们一齐又把赞赏的目光投到杜秋妹身上,看得她不好意思起来。她的手上烫起了几个大水泡,裤子
也烧了一个鸡蛋般大的窟窿。
拖拉机手红着脸,嗫嚅着:“……大姐,您宰相肚里跑轮船,刚才……”可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他。
这时,车队又开始蠕动,前进了一段距离,又彻底停住。拖拉机手带的收音机里播起天气预报:“今天……
局部地区有雷阵雨……”雷阵雨!人倒不怕,权当洗个凉水澡,棉花可就完了。加工厂是不会要湿棉花的,
还得拉回家去,再晾、再晒,但再晾再晒也白搭,棉花让雨一淋就会发黄、发红、降级、压价、少卖钱,
还得再来排队、熬夜……
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
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走是不
现实的,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要想掉转车头抢在雷雨之前赶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留在这里,采
取一些防护措施。拖拉机手有一块篷布,车把式车上有一块塑料薄膜。把三辆车上的棉花通通卸下来垛在
一边,上边用篷布和塑料薄膜蒙住,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无虞。
棉花盖好了。人无处躲藏,就一齐坐在马车上,静候着雷雨的到来。真是幸运极了,这场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的雷阵雨并没落下多少。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
加工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但一会儿工夫,队伍前进
的速度果然惊人。不到两个小时,杜秋妹坐在高高的马车上已经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棉花加工厂挂在门口的
大牌子以及门口挤成一个蛋的人马车辆。阳光照耀着杜秋妹欣喜的笑脸。
(选自《莲池》1983 年第 3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两重矛盾冲突: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者与卖棉的客观形势之间,另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
者杜秋妹与拖拉机手之间。
B. 小说写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拖拉机手的道歉,说明尽管杜秋妹帮拖拉机手解决了棉花着火的问题,
但并没有真正原谅拖拉机手。
C. 小说题材独特,讲述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民 “卖棉难”的现状,富有时代特色,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由小说结尾写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后,售棉队伍就不再停滞拥堵来看,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
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中的“不到两个小时”与前文中的“到了十二点光景”相呼应,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棉花加工厂
工作效率提高后,售棉队伍行进速度之快。
B. 小说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车把式的脸比喻成“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将滞慢的售棉队伍比喻成
“僵在路上”的“死蛇”。
C. 小说注重情节的波澜起伏,卖棉者在缓慢前进中先后遇到“救火”与“防雨”两件大事,险象环生,增
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 小说语言委婉细腻,描写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写杜秋妹救火的情节,“猫”“拖”“滚”三个动
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她动作的敏捷。
8. 小说为什么以“售棉大路”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多次写到天气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售棉大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售棉大路”是棉农们往加工厂运送棉花的一条道路,是小说
塑造的典型环境,富有时代特色,在售棉大路上的人和所发生的事是当时农村社会的缩影。
9. ①小说以天气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天气酷热,为棉花包着火埋下伏笔;雷阵雨突然降临,使得卖
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②小说以天气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初秋清晨,天气湿冷,烘托出杜秋妹初次卖
棉遇上道路受阻后情绪低落;“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阳光照耀,
烘托出棉农内心因棉花遇雨无虞且队伍前进速度变快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D.“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偏离主旨,这不是小说要表达的重点,
小说结尾表现了县委书记为人民解决了问题,且小说主旨重在表现人们的互帮互助。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委婉细腻”错误,本文为乡村题材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结合标题的含义,联系小说的情节、结构、主旨等进行思考。
本文中,“售棉大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这条路上。以“拖拉机手”
为代表的部分人固然有自私狭隘的心理,但像杜秋妹这样热情善良的人也广泛存在,“售棉大路”作为典
型环境,可以理解为当时农村的一个缩影。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对天气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那么在解题时就要知道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比如渲染气氛、烘
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等。在作答时首先要找到小说中有关天气描写的句子,如黎明
时分的“空气冰冷潮湿”,中午时分的“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以及后来的“东北方向的天
空……就会冲过来”和最后的“雨过天晴”。然后结合故事内容将这些天气描写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
作用进行对照,即可分析出多次描写天气的作用。
小说以天气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
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写天气酷热,为棉花包着火埋下伏笔;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
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
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雷阵雨突然降临,使得卖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
小说以天气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
黝黑。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冷潮湿。初秋清晨,天气湿冷,烘托出杜秋妹初次卖棉遇上道路受阻后情
绪低落;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
充分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
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加工
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雨过天晴,阳光照耀,烘托出棉农内心因棉花遇雨无
虞且队伍前进速度变快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
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城,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携贵金币。自
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
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首陈祖义剽掠
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
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
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
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擒之,并俘其妻子,以
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造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馆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
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赏敕印往赐之。比还,成祖已
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守备南京。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
和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和历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
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
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B.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C.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
服/则以武慑之
D.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藩邸,指藩王的宅第,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郡王。
B. 惠帝,指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惠”是其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
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C. 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意思相同的词还有驾崩、宾天等。
D. 朝贡,指古代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来朝见君主,并敬献礼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出使海外,使命重大。他受成祖之命出使,一是要追寻明惠帝,查知其逃亡何处;二是要宣扬明朝
的国威,显示中原的富强。
B. 郑和善于作战,屡败敌寇。他俘获了想借诈降来抢劫明军的陈祖义,又擒拿了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
及其妻子儿女,显了军威保了安全。
C. 郑和富有智谋,思虑周全。锡兰山国王诱捕郑和,欲索金帛,郑和对此作出详细的计划,先破其城,后
以伏兵打败其军,大获全胜。
D. 郑和七次出使,功勋卓著。郑和历事三朝,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了许多宝物,使明朝与海外
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替,来者日多。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14. 根据文本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
14. ①得到西洋诸国进贡的宝物不计其数;②明朝耗费的财物不可胜计。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
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
“达”是动词,宾语是“占城”,动宾之间不能断开,而且“以次”是“遍历诸番国”的状语,中间也不
能断开,排除 CD。
“给赐”是动词,宾语是“其君长”,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给予褒扬的称号”错误。应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伏兵打败其军”错误。结合“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
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分析,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
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以伏兵”属无中生有。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考生要关注得分点。
第一句,“郡县”,意动用法,把……作为郡县,以……为郡县;“益”,更加;“震”,惊恐,恐惧;
“日”,名词作状语,一日日,日渐。
第二句,“将命”,意思是奉命,传命;“莫”,否定代词,没有谁;“盛称”,意思是极口称赞;“夸”,
夸耀。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文本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得失”,需要立足文本内容分析归纳。结合“和历三
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分析,郑和先后七次
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
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
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 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带领士卒二万
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
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
降服的就用武力慑服。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使者跟随郑和来朝见明成祖。明成祖非常
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
港),这里的酋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暗地策划拦路抢劫。
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诱郑和到都城内,索要
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出动了,城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
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
回来救援,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
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
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剌,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截击郑和的官军。郑和奋力作战,
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女,在永乐十三年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
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今马六甲)、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
者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永
乐十九年春又出使,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
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
郑和守备南京。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
来朝拜进贡,于是郑和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郑和历事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
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
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
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注】念归情。
【注】轸:伤痛、痛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岁暮时节,在冷寂的江边送别傅姓朋友回湘洲。
B. 棠花干枯,红叶落尽,芦花冰冷,写景状物细腻逼真,烘托出离愁别绪。
C. 末二句以湘水比兴,引出诗人思归的悲伤情绪,“空”字极言悲情的深重。
D. 中间三联对仗工整,描写景物由远及近,由静而动,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16. 诗人为什么说客行“辛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友人行舟,当更小心;②扁舟独行,友人孤寂;③天寒
地冻,远行不易。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由远及近”说法错误,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诗句写景是“由近及远”;“由静而动”说
法错误,“征”“尽”“轻”是写事物的动态,而“不望”“未惊”是静态描写。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辛苦”是这首诗的诗眼,在诗中起总领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
它的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二、四联,即“静犹浪”“独”“寒”。组织答案时,要联系具体诗句,结合生活
经验适当诠释,如“静犹浪”可解释为“大江表面平静,犹有暗涌”,这是在叮嘱友人舟行应当小心;而
“独”,感念友人扁舟独行,难免孤独寂寞;“寒”,指天寒地冻,对远行的人来说,实属不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把婚期延迟到秋天,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责任主要
在男方而不是女子。
(2)《离骚》中,面对世俗的投机、污浊,屈原忧愁失意、孤独穷困,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饮酒作诗的场景。
【答案】 (1). 匪我愆期 (2). 子无良媒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酾
酒临江 (6).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匪、愆、溘、酾、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 ① ),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
面看,他不可有________心,不可执着,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
难处就在调剂安排,________。
自己不易对付,( ② ),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
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自囿于“我”的小圈子,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
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
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________。我们像蚕一样,________。真正有自知
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这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
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妄自尊大 恰到好处 颠倒错乱 作茧自缚
B. 妄自尊大 恰到好处 面目全非 作茧自缚
C. 妄言妄听 恰如其分 面目全非 自作自受
D. 妄言妄听 恰如其分 颠倒错乱 自作自受
19. 上面文字节选自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谦虚》,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我”改
成“自己”好不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答案】18. A 19. 不好。①语法上,用“自己”与“自囿”重复赘余。②感情上,用“我”拉近了与青
少年的距离,表达了劝勉青少年的良苦用心。
20. ①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
②因为不容易认识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妄自尊大:狂妄地自以为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妄言妄听: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
真看待。此处指自视过高,应选“妄自尊大”。
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根据语境“自视不宜太
小,却又不宜太大”强调的是“恰到好处”。
颠倒错乱:把本来的顺序完全搞乱,完全失去正常状态。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
极大(多含贬义)。此处强调“真实面目”失去正常状态,应选“颠倒错乱”。
作茧自缚: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根据语境“像蚕
一样”,应选“作茧自缚”。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
从代词的指代意义看,“我”是第一人称代词,仅仅指说话者自己;“自己”则可以指对方或第三者。从
语法角度讲,通常情况下,代词“我”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属于主干部分,当然也可以作定语。而
代词“自己”常作同位语。从意义角度讲,“我”特指说话人本身,自己则不限。本题语境是朱光潜《给
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用词,用“我”这个的第一人称代词,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达到劝勉的作用。
从语法看,“自囿于‘我’的小圈子”,如果把“我”改为“自己”,那么就与“自囿”重复赘余。所以
把“我”改成“自己”不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空,从下文的“不可无人格”推知应有“不可无”字样;从下文的“妄自尊大心”可推知“自尊心”。
第二空,根据第一段一二句,要有“因为”二字;根据下文“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应有类似
“难以认识自己”的意思。
21.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 30 字)。
旅游业是欧洲各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欧盟,旅游业贡献了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约 10%,提供约 12%
的就业岗位。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上半年欧洲旅游业经营惨淡,各国政府原本寄希望于夏季暑期重启
旅游业,但近期大多数国家疫情出现反弹苗头,重启步伐不得不更加谨慎。据世界卫生组织 8 月 6 日下午
公布的最新数据,欧洲地区过去 24 小时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25178 例,累计确诊 3477225 例。为控制疫
情反弹势头,欧洲各国政府对重启旅游业态度谨慎,采取了各种旅行限制措施。
【答案】大多数欧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欧洲各国谨慎重启旅游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概括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
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可概
括为:出于何种原因,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做何事,产生了何种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此段新闻材料着重强调原因、对象和事件。原因为“近期大多数国家疫情出现反弹苗头”;对象是“欧洲
旅游业”;事件是“重启步伐不得不更加谨慎”。因此可概括为:大多数欧洲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欧
洲各国谨慎重启旅游业。注意字数限制。
22.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试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①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患“空调病”,②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③还容易出
现“空调皮肤病”。④皮肤屏障失衡和“空调皮肤病”的形成有很大关系。⑤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
内外温差大导致的,⑥在室外,皮肤出汗让身体降温,⑦而到了凉爽的室内,没有散热的需求,⑧皮肤血
管、汗孔需要迅速收缩,⑨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降低,⑩从而使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答案】(1)语句:②修改为: “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2)语句:④修改为: “‘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
(3)语句:⑤修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 或“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大
导致的”
(4)语句:⑨修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1)②处成分残缺,应改为“出现鼻塞、头昏、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2)④处语序不当,应改为“‘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
(3)⑤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改为“皮肤屏障失衡主要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大” 或“皮肤屏障失衡主
要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的”;
(4)⑨处搭配不当,应改为“皮肤的皮脂分泌也会减少”。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勉励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
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对于“三牛精神”,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发扬三牛精神,做新时代领跑人
新时代,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时代,也是我们奋力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
期。复兴之路,既有风和日丽,更有暴雨雷鸣,可谓征途漫漫,那么,我们新一代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呢?
惟有奋斗,惟有发扬三牛精神,才能不惧风雨,才能不断赶超,才能成就大写的我们!
发扬孺子牛精神,就是要对国家人民有感情,就是心甘情愿能为民服务,甘于无私奉献;这也是三牛
精神中最具情感味道的基色。发扬拓荒牛精神,就是要敢于上刀山下火海,要敢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要勇于创新与攻坚克难,这也是三牛精神中最具有灵动性质的原色。发扬老黄牛精神,就是要敢于吃苦耐
劳,甘于艰苦奋斗,瞄准目标,绵绵为力,久久为功,这也是三牛精神中最为基本的底色。一个人惟有向
下扎根,向上生长,吸纳三牛精神精髓,方能做新时代领跑人,才能都了不起!
其实,在我们身边,践行、发扬三牛精神而成为“了不起”的人比比皆是。焦裕禄面对兰考的沙害、
涝灾及盐碱肆虐,发扬孺子牛精神,在风雨中给群众送去党的温暖;发扬老黄牛精神,默默实干,树立起
县委好书记的巍巍丰碑;发扬拓荒牛精神,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防沙祛盐碱的好法子。如今兰
考的焦桐越长越粗,越来越枝繁叶茂,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三牛精神中的最为靓丽的色彩!试想,焦裕禄若
无三牛精神,怎能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取得如此辉煌业绩?怎能在严重患病之时不惧风雨持久抗争呢?
可见,惟有践行、发扬三牛精神,才能顶天立地,成为了不起的人!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以为沧海横流,惟有具备三牛精神的人才可能在新时代中成为英雄。钱
学森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科技史上的巨擘;张桂梅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教育史上的
巨擘;毛相林具有三牛精神,故而成为共和国脱贫史上的巨擘……
或许有同学会问,我或我们也想成为践行发扬三牛精神的人,成为新时代领跑人,成为了不起的人,
我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见贤思齐”,向上述具有三牛精神且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探究他们成为了不起人物
背后的精神内涵,努力砥砺三牛精神,使其成为自身的精气神!
其次,要“不待扬鞭自奋蹄”,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或从事什么职业,或搞什么研究,都要将小我
融入大我之中,积极奉献,敢于奋斗,善于创新!
还要“绵绵为力,久久为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梦之于我们,并不遥远,面对第二个百
年目标,我辈自当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久久为功,中国梦才能顺利成为
现实,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领跑人,才能了不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理解起来并不难: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力发扬“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
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谈“认识与思考”,考生写作时应该紧紧围绕“三牛精神”之一展开思考和联想,见仁见智;论证选材开
放,考生不论怎么写,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论证。不论是道理论证还是事例论证,都应做到事
例真实典型,引用观点紧扣中心主旨。
立意要紧扣话题一三牛精神,重点从三牛精神的内容和实质——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
奋斗老黄牛出发。
要注意领导人说的对象 (全国各族人民)、时间(新的一年)、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
勇前进)来构思行文。提醒立意格调要高,表达情感要真,认识思想。
【立意】(1)大力弘扬“三牛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
(2)孺子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
(3)拓荒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
(4)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素材】(1)疲惫的时候,看看田野里那头脚踏实地的老黄牛吧!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它埋头耕地不问前程,汗流浃背只行好事。古往今来,无数老黄
牛演绎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故事:王羲之练字墨池,马克思著《资本论》呕心沥血,矮个子邓亚萍数十
载挥拍如雨……亲爱的同学,我看得到你灯火阑珊处孤身伏案的孤寂,我听得到你考场失意时郁郁寡欢的
委屈,可老黄牛用坚韧身躯与不屈的脊梁告诉我们: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2)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拓荒牛作为标志性建筑,屹立在中国政法大学、深圳市委,屹立在祖国的大江
南北,正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时代需要创新,从共享单车到“互联网+”,从“天问一号”到
“嫦娥五号”……无不在彰显开拓创新的重要性。同学们,学习何尝不是如此?不破不立,在高考到来之
际,我们要像拓荒牛一样低头拱背,奋力向前,永不服输,永不气馁,如此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3)习总书记说:“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因
此,当我们小有进步时,想想用生命坚守扶贫初心的时代楷模黄文秀,想想张开双臂守护祖国山河的英雄
团长祁发宝……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无数个他们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伟大时刻,我
们将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祖国召唤我们、需要我们做出抉择时,我希望大家铭记“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的初衷,去选择奉献的事业——孺子牛的事业。同学们,不满足于自我,不迷恋于当下,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无数的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