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五)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长期积累,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在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
法系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读。比如,一些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史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
体制”,即把我国古代法归纳为“律”和“令”两种法典形式。“律”“令”都属于“公法”,“律”即
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对“律令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但不能将我国古代法仅
仅归纳为“律令体制”“律令法系”,“律令”并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法系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我
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
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早期研究者中曾有人认为:“西人所谓法者,实兼中国之礼
典。”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礼典,也要纳入法律的范畴内。汉代就有《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
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的
道德规范。同时,几乎历朝历代都会修订法律。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刚性
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唐律疏议》是传统律典的代表作。此外,还存
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村规寨规、行规会规
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偏重刑律,而民事法律不发达。实际上,只要存在民间活动,相应的规范
就会存在,只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中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
容扎根社会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为一种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识,并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
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
祖宗血脉、财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
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
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同时,礼典和民间礼俗
习惯法都有所发展。不同规范形式有其各自作用领域,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
法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
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
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
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
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
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
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摘编自俞荣根《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法包括礼典和大量的礼俗习惯法,正是这些“礼法”形成了“礼法之治”。
B.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礼典也是法律。
C. 我国古代的礼俗习惯法将礼义内容融入百姓生活,须靠它来规范和调整民事关系。
D. 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律令发轫;此后汉承秦制,礼刑结合,礼回归法制领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既肯定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也指出他们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
识存在误区。
B. 文章第二段以汉代《傍章》、唐代《大唐开元礼》和《唐律疏议》为典型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古代
的礼典和律典。
C. 文章按朝代顺序分析了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历史,展现其从初创到发展再到成熟直至最终衰落
的完整过程。
D. 文章尾段从法律形式和法的层级两方面阐释我国古代“礼法”内涵,并揭示“礼法之治”这种治理模式
的作用和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把我国古代法归纳为“律”和“令”两种法典形式有误,“律令”不能准确完整表达传统中华
法系丰富内涵和特质。
B. 礼典和律典都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但律典以刚性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
社会秩序。
C. 治理国家不能靠“律令”,应充分发挥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三者相辅
相成的治理格局。
D. “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具有多种优势,体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至今仍值得借鉴。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我国古代法包括礼典和大量的礼俗习惯法”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我国古代法”还包括“律令体
制”;且“这些规范习俗”被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也只是“不少学者”的
做法和观点。
C.“须靠它来规范和调整民事关系”过于绝对,原文说“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
整”。
D.“礼刑结合”错误,原文是“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礼刑结合”无中生有。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展现其……直至最终衰落的完整过程”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及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最终衰
落”,最后只是说到“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
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治理国家不能靠‘律令’”曲解文意,文中说“并不是只有‘律令’在起作用,仅靠‘律令’也无法
包容所有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只靠,不是本能靠;且本文谈论的是我国古代的“礼法之治”,不一定适
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治理。
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 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 2005 年的 2.6 万亿元扩张到 2019
年的 35.8 万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14.2%提升至 2019 年的 36.2%。
白皮书显示,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 15.6%,高出同期 GDP 名义增速约 7.85
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一产业名义增速 6.8 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二产业名义增速 9.79 个百分点,高出同
期第三产业名义增速 6.54 个百分点。与 2005 年相比,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增长 12.7 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0.6%;而同期 GDP 仅增长 4.3 倍,年复合增长率为 12.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 2.2
倍、3.4 倍和 5.9 倍,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8.7%、11.1%和 14.8%。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
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
(摘编自张汉青《权威报告:数字经济规模再创新高》)
材料二
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总量的贡献上,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通常也被称为产业数字化,即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业务进行升级,进而提升生产数量和效率。从生
产流程角度看,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将程序性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
从而降低了操作失误率。同时,企业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督,及时发现经
营过程中的异常和隐患,大大降低风险。从制定产品策略角度看,数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收
集和处理来自消费端的数据,从而更好地洞察消费需求以指导生产,大大降低企业因产品策略失误而导致
失败的可能性。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既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为企业带来新的
机遇。
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则通常被称为数字产业化,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将数字化的知
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重组现有要素,在更大范围
内匹配供给和需求,从而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比如网,上订餐和外卖服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
一方面,如果说外卖、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仍属于新旧结合,那么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
展催生的新服务,则属于全新业态。参与其中的企业以数据为生产要素,拥有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能力,
可以为其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数字经济时代,这些新业态将成为至关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张金林《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大数据在追踪疫情传播中的应用,还是无人机测量体温等新科技的出现,抑
或是线上办公、线。上娱乐等新产业、新模式的生长,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的生机活力。事实上,数字化
趋势早已存在,疫情防控只是加速了数字时代的到来。据测算,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 GDP 占比超过 1/3,
就业岗位占就业人数约 1/4,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在常态化
疫情防控背景下将加快发展步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助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推进 5G 建设,
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高速度、低时延;建设数据中心,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新基建步伐
不断加快,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新基建兼有新兴产业和公共产品的特性,不仅能
带动本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强化对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的改造,对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
各个领域进行数字赋能,为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长期支撑。现在,各级政府将 5G、云计算等列入 2020 年投
资计划,将推动中国在新基建上迈出坚实步伐,以新基建的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
(摘编自石羚《数字化,激扬发展新优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 35.8 万亿元,与 2005 年相比增长 12.7 倍,年复合增长率达 20.6%;数字
经济占 GDP 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B. 按可比口径计算,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速远远高于同期 GDP 名义增速;在同期三大产业中,第
二产业名义增速最高。
C. 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起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二是数字技术不
断催生新产业。
D. 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展现出巨大的生机活力;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也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加速
了数字时代到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从生产流程角度还是从制定产品策略角度看,数字经济都可以促进传统行业的业务升级,有效提
升生产数量和效率。
B. 外卖、共享单车以及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催生的新服务,都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
息转化为生产要素。
C. 数字经济曾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数字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
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D. 新基建具有双重特性,它不仅能带动本行业发展,还能对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进行数字赋能,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6. 三则材料均与“数字经济”有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6. ①材料一侧重于以具体数据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②
材料二侧重于从两个方面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起到的推动作用。③材料三侧重于在常态化
疫情防控和加快推进新基建背景下展望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在同期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名义增速最高”不正确,根据“高出同期第一产业名义增速 6.8 个百分点,
高出同期第二产业名义增速 9.79 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名义增速 6.54 个百分点”可知,第二产业名
义增速最低。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数字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错误,材料三是“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在常
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将加快发展步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根据开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 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 2005 年的 2.6 万亿
元扩张到 2019 年的 35.8 万亿元”,结尾“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
键动力”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以具体数据说明我国数字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
键动力。
材料二开头“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总量的贡献上,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起到的
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是总述,接
下来具体分析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从两个方面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
起到的推动作用。
根据“数字经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将加快发展步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助力实现经济转
型升级”“新基建步伐不断加快,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可知,材料三侧重于在常态化疫
情防控和加快推进新基建背景下展望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
名流
小城名流很多,大都是些有官位或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章义然是小城小学教员,普普通通,算
不上名流。他跻身名流,是被偶然发掘出来的。
那年夏天,省城书法家协会主席蒲飞来小城休假,晚上住在招待所。悠哉陶然,几天不写字,不禁手
痒,便写。写了字便想找人装裱。小城只有一处卖文具纸张的小店,兼营装裱。蒲飞去看过,做工太粗糙,
就不敢让他们拿了自己的字去作践。
那天,小城文化馆馆长老葛请蒲飞留件墨宝,以志纪念。蒲飞爽快答应,老葛就请蒲老到会议室的大
桌上去写。于是,蒲飞就看到了会议室墙上悬挂的两播字画,装裱得十分精美。蒲飞问起,老葛说是他表
弟章义然的手艺。
蒲飞就说想求老葛的表弟裱几幅字。老葛就哈哈笑,连说好办好办。
晚上,老葛就带了表弟章义然来蒲飞的住处。
蒲飞打量章义然,见他细长的身材,呆呆的面相,一说话,先脸红,挺窝囊的样子。
蒲飞见他拘谨,也就不闲扯,便说裱字的事,问裱一幅要多少钱。
章义然脸就又红了,看一眼老葛,就笑笑:“不是说帮忙的吗?就不说钱吧。”
蒲飞就说:“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章义然笑笑,接过蒲飞的四张条幅,就告辞。
过了十几天,蒲飞就要回省城,催问那四张条幅怎样了。晚上,章义然就把那四张裱好的字送来了。
蒲飞就看呆了眼:四张条幅裱得平挺舒软,色调和谐,镶料清丽典雅,极爽眼。蒲飞失声喝彩:“画
赖装池以传,此言诚不谬也!”
章义然皱眉道:“蒲老若是再候三五天,就能更好些。”
蒲飞赞道:“这已是精品了!章老师若是到省城献艺,一定会门庭若市。”话里就有指点章义然发财的
意思。
章义然笑笑,没有接话。
第二天,蒲飞就回了省城。过了几个月,给章义然写来一封信,说要举办个人书展,恳请章义然来省
城帮几个月的忙。
章义然就拿着蒲飞的信去找校长请假。校长不准假,说你走了谁替你教课?
章义然说那你给蒲先生写信,就写不是我不去,是你不让去。
校长生气了,说你拿姓蒲的吓唬谁?不让去就不让去,县长省长也不行。
正嚷着,正巧教育局局长来小学检查工作。局长问嚷什么?校长就说了。局长就笑,说蒲老用得着咱
小城的人是咱小城的光荣。局长就同意章义然去,而且算出差,嘱咐他一定帮蒲老把事办好,别给小城跌
了面子,惹蒲老笑话。
章义然就去了省城,就帮着蒲飞装裱了一百多张字。蒲飞看过,连连夸好。说寻遍省城也找不出这般
手艺的。
两个月后,蒲飞的书展开幕,所有展品当场标价出售。观者如潮,购者如云,还来了一些新加坡的收
藏家。蒲飞竟卖得几十万元。书展结束,蒲飞就要给章义然十万元。
章义然怔了。
蒲飞笑道:“此次成功,仗你出力不小,这十万元算作酬劳。”
章义然听懂了,如临大敌,连连摆手:“不行不行,请先生收回。”
蒲飞诧异:“你帮我精心装裱了那些字,这是工钱,莫非嫌少?”
章义然忙说道:“莫误会,您事先说定要我帮忙的,并没说要雇我。我与您是缘分,若谈钱,便没有意
思了。再说,我此次来帮先生,是单位同意的,算公差,就有补助。况且两个月来,您管吃管住,我怎好
收您的钱。请收回,请收回。”说罢,给蒲飞深深鞠了一躬。
蒲飞呆呆看了章义然一刻,叹道:“你呀。”再无话,就湿了眼。
忽而又说:“我送你一幅字如何?”
章义然笑道:最好不过。”
蒲飞就挥笔狂草一首唐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罢。章义然在一旁喊好。
蒲飞笑道:“今日神清志明,这张字写得得心应手,真舍不得送你了。”
章义然认真道:“先生已说过送我,怎好反悔?”
蒲飞大笑:“自然不好反悔。”
章义然说:“请先生题款,注明是送我的。”
蒲飞说:“注明送你便不值钱了。”
章义然说:“我又不卖它,只留下作个纪念。”
蒲飞就题了“章义然先生嘱正”。
章义然细心卷起。谢过蒲飞,就告辞。蒲飞依依不舍,送他出门。
章义然回到小城,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
校长见面就问:蒲老给你多少钱?
章义然说没给钱,只给了一张字。
校长不信,讪笑着走了。
第二年夏天,蒲飞又来小城休假。下了车,就直奔小学校来找章义然。
小学校的人告诉蒲飞,章义然上个月死了,脑溢血。
如晴天一声雷。蒲飞就呆了。
蒲飞去找老葛,见了老葛,蒲飞就落泪,“怎么也不给我个信呵!我和他是朋友呵!”
老葛叹道:“表弟不让惊动你的。”说完,从柜子里取出一幅字。打开,是蒲飞送给章义然的那幅字。
老葛说:“表弟生前说,这字蒲老喜欢。他已经去了,这字就请您收回吧。”蒲飞叹一声,颤颤地接过
那幅字。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讲述普普通通的小城小学教员章义然跻身“小城名流”是“被偶然发掘出来”的,这种从普通
到“名流”的蜕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就不敢让他们拿了自己的字去作践”,既说明省城书法家协会主席蒲飞瞧不上文具店的装裱做工,又
为下文他赞叹章义然的装裱技术做铺垫。
C. 小说口语较多,很少用长句子和大段描写,注重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如“连说好办好办”,写出小城
文化馆馆长老葛对蒲飞字的喜爱心理。
D. 小说中多处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文中写校长“讪笑着”,与写章义然“怔了”一样,都是以
外在的神态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8.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名流”章义然形象的。
9. 小说结尾老葛代章义然还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欲扬先抑。可以从省城书法家协会主席蒲飞对章义然评价的变化看出。②言行描写。
主要通过章义然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他的品质。③对比手法(反衬)。校长的言行从反面凸显了章义然的形
象。
9. ①人物形象:这样写使作品的主人公章义然形象更加丰满。②小说情节:这样写表现作者构思的精妙,给
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③小说主题:章义然生前淡泊,死后坦荡,深化了对“名流”的认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写出小城文化馆馆长老葛对蒲飞字的喜爱心理。”错误。由原文第四段“蒲飞就说想求老葛的表弟裱几
幅字。老葛就哈哈笑,连说好办好办。”可知,馆长是觉得让表弟章义然帮蒲飞裱字这件事好办。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其他表现手法三个角度分析。
在正面描写中,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肖像、神态描写。文章用“细长的身材,呆呆的面相,一说
话,先脸红,挺窝囊的样子”等外貌和神态描写来塑造章义然的外表,这略显“老土”气息的外表显然和
名流是不相符合的。但文章又通过行为和语言描写,写了章义然拒绝收裱字费用,免费帮助蒲飞开书展,
将章义然裱字功夫强,性格淳朴等品质跃然纸上,前后不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是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
突出章义然的形象。
在侧面描写中,文章先是通过老葛请章义然裱字前“哈哈笑,连说好办好办”的态度侧面表现出章义然裱
字技术高超,再通过蒲飞对章义然“挺窝囊的样子”“章老师若是到省城献艺,一定会门庭若市”前后截
然不同的评价,前后对比,体现出章义然的形象,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主题三个角度入手。
人物形象方面,章义然帮蒲飞顺利举办书展后,拒绝了 10 万块钱的酬劳,只收了蒲飞赠与他的一副字。而
蒲飞写完字后却说“今日神清志明,这张字写得得心应手,真舍不得送你了”,这句话表明了蒲飞对这幅
字的重视与不舍。章义然死后,让老葛代他把字还给蒲飞,使章义然淳朴、不慕名利、高尚的“名流”形
象跃然纸上。
情节方面,章义然“还字”与上文蒲飞“赠字”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丰富。同时,章义然意外
去世,已经使文章出乎意料,结尾再出现还字情节,使文章一波三折,而还字的内容既然与上文相照应,
也在情理之中,这一安排,使结尾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主题方面,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名流”,这一情节安排正好让读者感受到章义然不慕名利、淳朴、高尚的
名流形象,深化主题的同时,让读者对名流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俊,字丑归,建长子..也。少聪敏。年十五,内侍左右。性谨密,初无过行。以便弓马,转为猎郎。
太祖..崩,清河王绍①闭宫门,太宗在外。绍逼俊以为己援。俊外虽从绍,内实忠款,仍与元磨浑等说绍,得
归太宗。事在《磨浑传》。是时太宗左右,唯车路头、王洛儿等,及得俊等,大悦,以为爪牙。太宗即位,
命俊与磨浑等拾遗..左右。迁卫将军,赐爵安城公.。朱提王悦怀刃入禁中,将为大逆。俊觉悦举动有异,便
引手掣之,乃于悦怀中得两刃匕首,逐杀之。太宗以俊前后功重,军国大计一以委之。群官上事,先由俊
铨校,然后奏闻。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之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每奉诏宣外,必告示殷勤,受
事者皆饱之而退。是以上下嘉叹。泰常元年卒,时年二十八。太宗甚痛悼之,亲临哀恸。朝野无不追惜。
赠侍中、司空、安城王,谥孝元。赐温明秘器,载以辒辌车,卫士导从,陪葬金陵。子蒲,袭爵。后有大
功及宠幸贵臣薨,赙送终礼,皆依俊故事,无得逾之者。初,俊既卒,其妻桓氏乃缢而死,遂合葬焉。俊
既为安城王,俊弟邻袭父爵,降为丹阳公。少聪慧知名。稍迁北部尚书,有当官之称。转尚书令。出为凉
州镇大将,加镇西将军。邻与镇副将奚牧,并以贵戚子弟,竞贪财货,专作威福。遂相纠发,坐伏诛。史
臣曰叔孙建治边有术威震夷楚俊委节太宗义彰颠沛察朱提之变有日磾之风加以柔而有正见美朝野可谓世不
乏贤矣。
(节选自《魏书·叔孙俊传》)
[注]①清河王绍:指的是清河王元绍,下文的“朱提王悦”指朱提王元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臣曰/叔孙建治边/有术威震夷楚/俊委节太宗/义彰颠沛察/朱提之变有/日磾之风加/以柔而有正/见
美朝野/可谓世不乏贤矣
B. 史臣曰/叔孙建治边/有术威震夷楚/俊委节太宗/义彰颠沛/察朱提之变/有日磾之风/加以柔而有正/见
美朝野/可谓世不乏贤矣
C. 史臣曰/叔孙建治边有术/威震夷楚/俊委节太宗/义彰颠沛察/朱提之变有/日磾之风加/以柔而有正/见
美朝野/可谓世不乏贤矣
D. 史臣曰/叔孙建治边有术/威震夷楚俊委节太宗/义彰颠沛/察朱提之变/有日磾之风/加以柔而有正/见美
朝野/可谓世不乏贤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子,年龄最大的儿子。因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故又分为嫡长子、庶长子。
B. 太祖,本指先祖,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此处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C. 拾遗,此处意为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武则天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D. 公,古爵位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王。后泛称朝中职高掌权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孙俊处事谨密,机智多谋。他十五岁就侍奉太祖,未出差错。太祖驾崩,清河王元绍逼他做后援。他
表面顺从,却与元磨浑等人劝说元绍,归顺太宗。
B. 叔孙俊观察细致,反应敏捷。朱提王元悦怀揣利刃进人宫中,将行大逆之事。他觉察到元悦举动反常,
便伸手拉住元悦,并从其怀中搜出两把匕首。
C. 叔孙俊正直平和,忠诚厚道。他喜怒不形于色,不媚上欺下;每到朝外宣诏,必定殷勒地招待当事人,
让其吃饱后才离开。因此受到朝廷上下赞叹。
D. 叔孙俊英年早逝,极尽哀荣。他去世时才二十八岁。太宗对他的死十分悲恸,亲自前往哀悼,追赠官职
和谥号,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让他陪葬金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有大功及宠幸贵臣薨,赙送终礼,皆依俊故事,无得逾之者。
(2)邻与镇副将奚牧,并以贵戚子弟,竞贪财货,专作威福。遂相纠发,坐伏诛。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后来立有大功以及受宠幸的显贵大臣去世,朝廷赠送治丧财物和丧葬礼仪,都依照叔孙俊的旧例,
没有能超过他的。
(2)叔孙邻和凉州镇副将奚牧,都依仗自己是贵族子弟,竞相贪污财物,独断专横,作威作福。于是互相
检举揭发,被定罪处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有术”作“治边”补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B;
“夷楚”作“威震”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 C。
句意为:史臣说:叔孙建治理边境有办法,威名震动少数民族地区。叔孙俊效忠于太宗,道义在动乱中得
到彰显,察觉到朱提王元悦的阴谋,有金日硬的风范。加上他柔中有正,受到朝野的赞美,可以说世上不
缺乏贤臣了。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不正确,应是“第一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王”不
在其中。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必定殷勤地招待当事人,让其吃饱后才离开”不正确,原文为“必告示殷勤,受事者皆饱之而退”,
意为“必定殷勤告知,接受事务的人都清楚后才退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赙送”,赠送治丧的财物;“故事”,旧例;“逾”,
超越。
(2)“以”,依仗;“纠发”,检举揭发;“坐”,定罪;“伏诛”,被处死。
参考译文:
叔孙俊,字丑归,是叔孙建的长子。年少时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入宫在皇帝身边侍奉。性格谨慎细
致,未出差错。因擅长射箭骑马,改任猎郎。太祖去世,清河王元绍关闭宫门,太宗在外面。元绍逼迫叔
孙俊作为自己的后援。叔孙俊表面上虽然顺从元绍,内心其实忠诚归附太宗,频频与元磨浑等人劝说元绍,
得以归顺太宗。事情记载在《磨浑传》中。当时太宗身边,只有车路头、王洛儿等人,等得到叔孙俊等人,
太宗非常高兴,让他们作为得力助手。太宗即位,命令叔孙俊与元磨浑等在左右纠正过失。叔孙俊升任卫
将军,被赐爵位为安城公。朱提王元悦怀揣利刃进入宫中,将要做大逆不道之事。叔孙俊觉察到元悦的举
动有异常,便伸手拉住他,于是从元悦怀中搜出两把匕首,便杀了他。太宗因叔孙俊前后功劳很大,军国
大事一概委托给他。众官上奏事情,先由叔孙俊审核,然后报告给皇上。叔孙俊性情正直平和,从未有过
喜怒的脸色。叔孙俊忠诚老实仁爱厚道,不阿谀上级压制下级。每当奉诏到朝外宣布,必定殷勤告知,接
受事务的人都清楚后才退下。因此上下赞叹。泰常元年,叔孙俊去世,时年二十八岁。太宗十分痛惜悼念
他,亲自前往哀悼痛哭。朝野无不追念痛惜。追赠他为侍中、司空、安城王,谥号为孝元。朝廷赐给他温
明秘器,用丧车运载,卫士引导跟从,陪葬在金陵。儿子叔孙蒲,继承爵位。后来立有大功以及受宠幸的
显贵大臣去世,朝廷赠送治丧财物和丧葬礼仪,都依照叔孙俊的旧例,没有能超过他的。当初,叔孙俊死
后,妻子桓氏就自缢而死,于是二人合葬在一起。叔孙俊被封为安城王后,他的弟弟叔孙邻继承了父亲的
爵位,后降为丹阳公。叔孙邻年少时以聪明颖慧而闻名。逐渐升迁为北部尚书,有称职的名声。改任尚书
令。离开京城担任凉州镇大将,加封为镇西将军。叔孙邻和凉州镇副将奚牧,都依仗自己是贵族子弟,竞
相贪污财物,独断专横,作威作福。于是互相检举揭发,被定罪处死。史臣说:叔孙建治理边境有办法,
威名震动少数民族地区。叔孙俊效忠于太宗,道义在动乱中得到彰显,察觉到朱提王元悦的阴谋,有金日
硬的风范。加上他柔中有正,受到朝野的赞美,可以说世上不缺乏贤臣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芙蓉①
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②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注]①贞元十九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春,韩
愈获赦,结果被调往江陵任法曹参军。本诗即在江陵所作。木芙蓉:又称木莲,落叶灌木,生于旱地。②
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由”寒露”一词可以推知,它于秋季开放。
B. 诗人在刻画木芙蓉时运用对比和反问手法,突出木芙蓉色彩红艳的特点。
C. 木芙蓉与芙蓉同名纯属偶然,并非刻意要与芙蓉争名,足见其谦逊淡泊。
D. 颈联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含意:希望可以有人勤来观赏,不要让木芙蓉很快随风飘零。感情:表达了对木芙
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
与重用。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与景仰之情”错误。颈联“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意思是此时到江上采芙
蓉才是找错了地方,请到树上采木芙蓉吧。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并非“是为抒发对屈原的怀念
与景仰之情”,而是将木芙蓉与芙蓉进行对照,表现其生长环境与芙蓉不同。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含意:诗的尾联“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是说将采摘的花带回,很快就要枯萎,要使赏花欲望不断得
到满足,只能常来实地观赏。但愿老天照应,不要刮风,不要让木芙蓉过早地随风飘落。
感情:“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中“得”字表示客观允许,因而拉进了客观的主宰者“令”的主动者
——天,表达爱花惜花的感情;“无令便逐风”,不要刮风,也表达了对木芙蓉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而
咏物诗,作者往往要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①可知,此时的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
被贬为连州阳山令,自己就像木芙蓉一样,因此在这里作者借物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
的眷顾与重用;由此得出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木芙蓉的喜爱与怜惜,以及对其即将凋落的担忧与不舍;借物
喻人,以木芙蓉自比,希望早日得到朝廷的眷顾与重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为自己误入歧途而感到后悔,表示将要迷途知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茅屋被秋风吹
破之后,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的惨状。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自然转入人事、由写景转人怀古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悔相道之不察兮 (2). 延伫乎吾将反 (3). 床头屋漏无干处 (4). 雨脚如麻未断绝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察、延、伫、反、漏、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盛夏来临,炎热难耐,不开空调实在难以入睡。(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它 傍
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
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凉屋”既绿色又环保, 普通百姓是很难享受到
的。 ,古代老百姓营造阴凉的方法也是丰富多彩的,譬如屋檐前面挂帘子,院子里面搭凉棚,屋子
里面放竹床、竹凳,床头上安放石枕或玉枕等等。北宋时期曾流行一种瓷枕,其中以定窑产的瓷枕最为有
名。瓷枕的枕面上了釉,头枕着睡觉自然凉快。瓷枕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瓷枕两侧还刻有诗句,如:“半
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等。通过这些诗句明白地告诉后人,当时瓷枕也是
人们主要的夏季纳凉寝具。夏夜里枕着瓷枕入睡,身心自然凉爽、畅快。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
莲子汤。中医学认为,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夏日常饮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 ______。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难道不需要消夏纳凉吗?
B. 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消夏纳凉的呢?
C. 虽然古代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但人们也需要消夏纳凉啊。
D. 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古代,人们同样也会消夏纳凉呢!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般 只是 不过 功效 B. 一般 但是 当然 效力
C. 一律 但是 不过 效力 D. 一律 只是 当然 功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些诗句明白地告诉后人,当时人们把瓷枕当作夏季纳凉的主要寝具。
B. 通过这些诗句明白地告诉后人,当时人们把瓷枕当作主要的夏季纳凉寝具。
C. 这些诗句明白地告诉后人,当时瓷枕也是人们夏季纳凉的主要寝具。
D. 这些诗句明白地告诉后人,当时瓷枕也是人们主要的夏季纳凉寝具。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下文看,语段主要是介绍古代人们消夏纳凉的方法(即如何消夏纳凉),故排除 C、D 项。
A 项是反问语气,与下文介绍古代消夏纳凉方式的内容衔接不自然。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一般,通常;处在正常情况下。一律,适用于全体,无例外。
后者过于绝对,不符合生活逻辑,故用“一般”。
第二空处,只是,但是(口气较轻)。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语气较“只是”重。
此处转折语气较轻,宜用“只是”。
第三空处,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语境中含有转折意味,应用“不过”。
第四空处,功效,行动所获得的预期结果或者成效。效力,指出力、服务;功能、效验。
语境强调的是莲子的效果、成效。所以选“功效”。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主语残缺,删除“通过”,排除 AB;
二是语序不当,“主要的”应放在“寝具”之前,排除 BD。
据此,C 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西瓜起源于非洲,①________,因此叫作“西瓜”。刚传入中国的西瓜,瓜籽特别大,瓜瓤并不好吃,
不像今天的西瓜甘甜多汁。当时的人们吃西瓜时会留着西瓜籽,西瓜籽是人们的主流零食。至少从宋代开
始,②________。在清代之前,只要提到瓜籽,都是西瓜籽。《红楼梦》里面经常提到林黛玉嗑瓜籽,
③________,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向日葵籽。流行吃向日葵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答案】 (1). 从西方传入中国 (2). 就有了吃西瓜籽的记载 (3). 吃的其实就是西瓜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因此叫作‘西瓜’”可知,此句是在讲叫作“西瓜”的原因,结合上句“西瓜起源于
非洲”可知,西瓜起源于非洲,就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从西方传入中国”。
第二空处,由上文“当时的人们吃西瓜时会留着西瓜籽,西瓜籽是人们的主流零食”可知,西瓜籽是人们
的主流零食,结合“至少从宋代开始”可知,是在讲吃西瓜籽的记载至少从宋代开始,所以此处应该填写
“就有了吃西瓜籽的记载”。
第三空处,由下句“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向日葵籽”可知,那时候还没有向日葵籽,那么林黛玉嗑瓜籽,就
应该是“西瓜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吃的其实就是西瓜籽”。
21.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调整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2020 年 7 月 26 日,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鲲龙”AG600 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②AG600 飞机是为了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而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
③AG600 飞机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
④AG600 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
【答案】示例: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国家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大型特种用途飞机“鲲龙”AG600 于 2020 年 7 月 26 日在山东
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要求将几个句子变换为单句,首先根据第一句话明确句子主干为:“鲲龙”AG600 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2020 年 7 月 26 日,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是表示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应放在谓语“成功实现”之前。
可从第二句话提取表示目的的介宾短语“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可以放在句首作
状语;“大型特种用途飞机”是“‘鲲龙’AG600”的属概念,可以合并为“大型特种用途飞机‘鲲
龙’AG600”。
根据第三四句话提取定语“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中
心词“重大航空装备”。“大型特种用途飞机‘鲲龙’AG600”是对“重大航空装备”的解释说明,中间
可以用破折号连接。
据此,按照单句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表述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思考与感悟?请你写一篇评论文章,表达你的见解,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使用公筷公勺,是一场亟待深化的“餐桌革命”
“公筷公勺”“分餐制”,看似饮食、生活方面的小事,实则关系卫生健康,体现社会文明程度。新
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防疫、避免病毒交叉感染需要重视细节,而日常用餐环
节不容忽视。11 位疾控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与否对用餐后细菌数量的影响,发现菌落总数
最大相差 250 倍。主动使用公筷公勺、践行分餐制,养成文明就餐良好习惯,能够有效避免“病从口入”,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日前,新时代领路人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
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现实中,人们习惯于围坐一桌,你一筷、我
一勺。其实,用公筷夹菜、公勺盛汤,有条件时分餐而食,不仅不会影响团聚氛围,还更有利于健康。“一
双公筷,健康常在”。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使用公筷公
勺、推行分餐制都是一场亟待深化的“餐桌革命”。以小小的公筷公勺为抓手,改变用餐习惯、树立文明
新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关键在于落细落实,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有媒体随机采访了 100 组
路人,“太麻烦”“不习惯”是影响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主要因素。这也提醒人们,使用公筷公勺、推行
分餐制,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自我的卫生意识、健康理念,从文明就餐的点点滴滴做起,
就能“习惯成自然”。正如有专家所说,难就难在没成习惯,小众变大众,就不觉得难了。倡导公筷公勺
与分餐制是一次全民健康实践,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制作带有“公”字标识的公筷公勺,提供的公筷比普通筷子长 3 厘米,严格做好公筷公勺清洗、消毒
工作,创建“放心餐厅”作为示范……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积极鼓励使用公勺公筷、推行分餐制,
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标准与行业指南陆续出台,有力推动文明用餐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
多人参与其中、自觉践行,相信舌尖上的“新食尚”,也能促进文明健康的“新风尚”,让我们的生活更
美好。饭前便后要洗手,居家生活勤通风,打喷嚏时捂口鼻,公共场合戴口罩,用餐使用公筷公勺……走
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些讲卫生、讲科学、讲文明的好习惯,也应必不可少。
公筷公勺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公共卫生意识与社会文明风貌。无论有无疫情,培养良好生活方式,
涵养社会公共文明,让文明习惯覆盖每一个生活细节,我们才能为爱国卫生运动凝聚强大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已经提倡了很多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这一呼声
再次高涨。但是,受几千年“合餐制”用餐习俗以及个人思想观念、卫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筷公
勺仍然处于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跟家人或是朋友吃
饭时,更不会刻意使用公筷。漫画反映的正是这种现象:当餐馆工作人员要求顾客使用公筷时,顾客却说
我们是家里人一起吃饭,家里人一起吃饭就可以不用公筷吗?具体说来,可以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
因,可以具体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揭示不使用公筷公勺的危害,可以向社会、公众大声疾呼……
当然,也可以将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写作。
【立意】1.公筷公勺讲文明,健康伴我行;
2.公勺不分情,公筷心连心;
3.公筷公勺,齐筑卫生安全防线。
4.公筷公勺,更具文明温度。
【素材】1.使用公筷习惯由来已久。历史记载,宋高宗是使用公筷的第一人,吃饭时,他都会用“公筷”
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饭。可见,这个千年前就有的习惯,如今我们就应好好传承和推
广。倡导无论在何种场合吃饭使用公筷、公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文明之举,只要冲出习惯思维的“围城”,
无疑将会推动不文明习惯的改进。
2.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存在风险,给病毒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除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其
他传染病如慢性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都存在家族聚集性的特点。这是一个基本的
生活常识,已宣传和普及了很多年,并借 2003 年非典疫情的防控,进行了一场覆盖面大、影响力强的宣传,
让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但结果是,公众认可是一回事,政府性倡导和鼓励是一
回事,最终落到行动却又是另一回事。
3.“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所崇尚倡导
的一种豪气,和卿卿我我的情感,“请客吃饭”就是对传统“有饭同食”观念的重申与强调,“公筷公勺”
的使用,无疑在外在空间上造成一种隔离,心理上无形产生一丝隔阂,这不仅于共餐者情感交流上形成一
定的压力,其实对于传统聚餐文化也是一种实质上的挑战。推广普及“公筷公勺”的使用,纵然有益于防
控疾病传播、有利于餐饮文明新风的形成,但注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毕竟这不仅关乎国人聚餐“同食”
习惯的转变,其实也牵涉到传统“面子”文化的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