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中语文备考-高考作文解读及写作指导
真 题 再 现 (2021 郑州二模)写作(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50 分)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巴甫洛夫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在激烈的争论中,人们很容易忘记真理。——俗语
(1)“争论”无处不在,你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哪些争论?请以“那场 的
争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符合文体要求;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
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围绕“争论”这一话题,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两到三则,明确立意,自拟
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明确,论述有理有据;②符合文体要求;③不少于 600 字;④
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 目 解 读
充分体现课标对中学写作教学的要求基础上,又兼顾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
新版课标要求中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社会生活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争论在中学生的生活和学
习中自然是一个常见现象。本次考题能够让每个考生都有关于这个话题的感
受、体验和思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这次考题中也有所体现。除了明确
的文体写作要求之外,记叙文选材的范围也明确指出,议论文写作中也有“综合以
上材料的两到三则”的明确要求。
这次的考试题目和省实验的三模在形式上很接近,是不是我们要足够重视这类作文
题目的训练呢?
写 作 指 导
第一步:细审题
1、分析材料内容。材料由和争论有关的三句话组成,分别是名言谚语和俗语。
第一句,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强调了争论最能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认识;
第二句,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突出了另一种争论的形式,跟自己争论,
也就是思考,思索;
第三句,在激烈的争论中,人们很容易忘记真理,侧重于激烈的争论容易让
人情绪失控失去理智。
2、分析题目中的提示语,明确作文要求。
(1)“争论”无处不在,你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过哪些争论?请以“那场 的
争论”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中的争论二字加了双引号,旨在提示,题目中的争论并非仅限于“各执
己见,互相辩论”的字面意思,像第二句中的思想斗争,网络上的跟帖回复,
也可以纳入到写作视野。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说明了选材范围,并不一定
亲身经历,也可以用第二人称写看到的,听到的争论。题目中的“那”字,
说明所选素材为过去,是对过去的回忆。所补内容,修饰争论,可以是作者
情感的体现,个人主观对争论的评判,这就成为作文的主旨的体现。
(2)请围绕“争论”这一话题,综合以上材料中的两到三则,明确立意,自拟
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可经结合第一、三句谈争论的利弊;结合第一、二句,谈独立思考和争论交
流各有所长。
第二步:巧立意
题目 1
成长主题
某一次辩论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深刻。
经过自己内心的思索,成功克服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或者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反思主题
对亲身经历或身边他人的争论进行反思,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争论本身的
认识。
题目 2
正面立意:
①要敢于和自己争论,才能让自己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②争论是思维碰撞的火花,能让人在争论中对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刻。
反而立意:
争论容易让人失去理智而忽视了原则、事实和真理。
第三步:精选材
题目 1
可以写课堂上同学们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的讨论;
可以写课余时间大家就生活中的某一现象针锋相对的辩论;
可以写社区或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他人关于某一问题的争吵争执辩论;
可以写就生活上、学习上的某一问题,自己内心里的思索、纠结、挣扎;
可以写某一问题或现象,网上人们的跟帖、留言;
可以写想象作文,用童话的形式,展现个人对生活中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理解
和认识。
题目 2
正面立意选材
列举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争论让人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的事例,分析在
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只有通过
争论,不同看法才得以交流和碰撞,由此得出争论有利于人们克服认识的片
面性,促进认识发展的观点。
反面立意选材
列举因争论而引起不愉快的典型生活场景或重大失误的事例,仔细分析人们
往往会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引起争论甚至争吵从而失去理智,提醒
人们重视争论的初衷;或者号召人们在争论之前先和自己争论,争取自己有更全面
的认识之后再交流讨论,会让生活更和谐美好。
正确定位高考作文“故事材料”与“写作指令”的关系
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试题,除了起步阶段有几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外,后来的命题
形式一再改变,先是“材料作文”、接着是“话题作文”、后来是“新材料作文”,现在
则更多的是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说起来很复杂,其实,除了命题作文外,后面几
种命题形式,均可笼而统之,称之为材料作文。只不过是“材料”之后的“写作指令”
不同罢了——复杂就复杂在“故事材料”与“写作指令”的组合上——这是作文审题的
一大重点。
须知,面对同样的“故事材料”,“写作指令”不同,写作方法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对此认识模糊,未加辨识,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时常只重视
题目的“故事材料”,导致文章与“写作指令”严重不合;甚至有些老师的下水作文,
也毫无“写作指令”意识,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题目材料”与“写作指令”的关系,
写出来的文章必然严重误导学生。某地模拟考试题《红星照耀中国》一题,那篇备受赞
美的教师下水作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错例,值得大家警惕。这个问题给我的刺激太大了,
一直挥之不去;在今天本应该好好休息,也静不下心来强力来唠叨这个问题。
所谓“故事材料”,那是写作的素材、思想的基点、感悟的触及点,思维的出发点。
换句话说,那是写作的工具,是论述的对象。
所谓“写作指令”,那是命题者对考生在写作上的命令,包括素材的应用、思维的
方向、体裁的形式、文章的篇幅及特殊的要求等。这是作文题目的核心内容,这是写作
能力的检验要点。
打个比方说,考生是名厨师,参加厨艺比赛,则“故事材料”是食材,是有待加工
的素材;“写作指令”则是对加工烹饪的要求,是精细的实践技艺。二者必须紧密扣合,
才能制作出色香俱全的美味佳肴——才能写出合乎要求的高水准的文章。
鉴于很多人存在重“故事材料”,轻“写作指令”的麻木习惯,我们要厉声疾呼—
—多多关注“写作指令”,否则,你要走错路的。
为了有效唤醒老师们的重视,我们不妨作个系列的梳理。
一、旧材料作文——《画蛋》《这里没有水,再到别处挖》之类题目。
旧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旧材料作文的特点
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的思想中心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中心论点的来源,
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因此,旧材料作文有人又称之为“命意作文”,即
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中心论点(意)”提供给考生了。
旧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用文字表述的素材或图画材料,要
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旧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
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请看:
1980 年高考作文题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
当。
(2) 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一
千字,否则扣分。
(4) 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
给分。
画 蛋
达·芬奇(公元 1452-1519 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
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
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
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
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善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
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
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
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
1、本题的“故事材料”是明摆着的,就是《画蛋》这篇短文。
2、本题的“写作指令”在哪里?很明显,就是故事材料之后的“作文题:读《画
蛋》有感”。题目还明确提示:“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
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这一句也是写作指令。
也许,当年命题者对于“写作指令”认识上也还模糊,有些内容给归并到“写作要
求”中去了;但既是刚性要求,视为“写作指令”也不为过。例如:“观点正确,中心
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
请注意,旧材料作文立意必须是在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的基础
上准确、全面地立意。“整体感知”、“全面观照”是什么意思?就是“紧扣原文发表感
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换言之,就是要在“故事材料”的中心思想上立
论。
那么,这则故事原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学习技艺,必须小处做起,扎扎
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最终练就精湛技艺。
考生们就是这样理解,这样写作的。
下面范文的作者,就是因为充分理解“故事材料”的中心思想,严格遵循“写作指
令”的要求,才写出这篇合乎题意的满分作文。
读《画蛋》有感
达.芬奇是世界著名的画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他的大名,《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都是惊世之作。我一直以为他一定有着超人的才能,或者有着天赋的绘画
灵感。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艺术大师的成就却是从画蛋开始的。
粗一看,画蛋和创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谁都可
以提起笔来画上一个圆不溜秋的蛋,形状和真蛋似乎也差不离。但芬奇的老师,名画家
佛罗基奥却别具眼光,他对达·芬奇的第一次训练,就是画蛋。佛罗基奥曾告诫芬奇说:
不要以为画蛋是容易的事,要真正在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他
还说:反复练习画蛋,就是训练自己做到手眼一致,以后不论画什么就都得心应手了。
佛罗基奥的教诲和达·芬奇以后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迪: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是吗?如果芬奇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的训练,那就很难想象他以后会成为一代艺
术巨匠;篮球之神乔丹如果没有从下接受兄长对他的训练,那也不可能在篮球领域取得
如此高的成就;功夫皇帝李连杰如果不是从下就在少林寺接受锻炼,那也不可能成为日
后的一代功夫巨星;歌神张学友进入歌坛后,每日花费六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修炼基本工,
才有今日之成就;陈景润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光用来计算的草稿纸就有几麻袋之
多……这些都说明打好基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读了《画蛋》后,我不禁想到教我打篮球的 A 同学。我是由农村中途转学到县城的,
所以和城里的小孩相比接触篮球比较晚,当我初次接触篮球时,我只想学 NBA 球星投三
分球,投篮是有了准星,但在对抗中却无法取得进球。当时 A 是班上球打得最好的同学,
为了提高球艺,我决定向 A 请教,A 告诉我如果我想打好篮球,就应该把最基本的运球
练习好,只有把基本功练习好,才能在日后的对抗中取得进球。我在他的指导下由最基
础的拍球练习起,一个星期以后我想请 A 教我如何进行交叉运球,没想到 A 却让我继续
练习,只有将运球练习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会交我下一步的花式运球。如今想来我后来
能成为一名控球后卫,由一名篮球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校队成员,离不开 A 对我的正确指
导。这是我对基本功的重要性最深刻的一次体会。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不仅适用在运动实践上,也适应在其他一切方面。如果我们要
在工作、学习中取得成绩,就必须从“画蛋”开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
岸。
有些同学可能要问,这篇文章抓住“材料故事”,严格遵循“写作指令”,联系实际
很到位,切切实实联系“小我”,不是用“大我”来敷衍,的确写得不错。
不过,写“读后感”,阅读之后,个人的感受未必相同,为什么要集中到刻苦练习
基本功这一点上呢?比如,如下感受点难道就不可以立论展开论述吗?
1、严师出高徒。
2、教师教学得法,学生训练刻苦。
3、专心致志,持之有恒,方能有成。
4、练笔力、练精神,双向训练才能出精品。
5、练就火眼金睛,方能笔下有神。
……
的确,各人可以有各人的感受角度,按理说,各人可以有各自的感想。可是,题目
没有给你这个自由,“写作指令”规定,“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
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原文”、“中心思想”就是“写作指令”的紧箍咒,
就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越出雷池一步,文章就离题了——请严格遵循“写作指令”。
再举一个例子。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社会实际情况,写一篇文章:
苏东坡游莫干山
有一天,苏东坡得空到莫干山游玩。游累了,就顺道到山中道观歇脚。老道见来者
衣冠寻常,举止朴素,淡淡地说:“坐。”对身边的小道说:“茶。”饮茶时,双方交谈。
老道见来人知识渊博,谈吐不凡,随即请苏东坡上大厅,客气地说:“请坐。”并对小道
说:“敬茶。”其后,老道得知来客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忙不叠地将苏东坡引到会客
室,恭敬地说:“请上坐。”并对小道说:“敬香茶。”临别时,老道请苏大学士留下墨宝。
苏东坡大笔一挥,写下两行大字:“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见了羞愧满面。
请围绕短文的思想中心,写一篇评论文章,不得少于 1000 字。
这道题目是 1980 年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第一学期的写作试题。题目由福
建师大中文系命题,作文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评分,我是一个市一个班(118
人)的写作辅导教师。有位学员写作能力很高,很快就完成作文了。走出考场,他对我
说,王老师,我知道,你们要大家批判老道,批判他衣冠取人。我偏不,我批判了苏东
坡。苏东坡接受了人家的良好接待,还借题词的机会挖苦讽刺人,大摆官架子,太不应
该了。我们一个平民百姓到政府机关去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苛求什么有
个凳子坐,有杯开水喝?跟你开个玩笑,可别可我分数啊!
我一听,脸黑了,回答他:试卷不是我评分的,得寄到省电大,由他们评分。你可
得准备补考。果然,这位写作才子,只得 58 分。
为什么?因为“写作指令”规定:“请围绕短文的思想中心,写一篇评论文章,不
得少于 1000 字。”
可见,“写作指令”是与时俱进的。1980 年,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还没有展开,
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批判政府机关,真是吃了豹子胆。
这篇短文的思想中心自然是批评老道,批评他衣冠取人的错误——对待一般香客态
度冷淡,对待有文化的香客就礼貌,对待高官名人就阿谀奉承。
如果换成是今天的新材料作文,写法就灵活多了,可以任意挥洒。如果变换着眼点,
将这个小故事的议论点发散出一个面,则可选择的议论点就太多了,所得出的论点也将
更为新颖。请看:
着眼苏东坡:
其一,就其寻常的衣冠,朴实的举止,赞美他的平民意识与朴实品格;联系今天某
些领导干部出行时的前呼后拥,气势逼人,就更有话说了。
其二,来个逆向思维,批评苏东坡苛责于人,等级观念重的缺点——对素不相识的
人,老道能给椅子坐,给茶喝,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要讽刺他?如果要求老道对来客个
个都给最好的接待,老道哪来的财力?联系到一些政府机关冷眼待人的现象,老道算很
不错的了。
着眼老道:
其一,可以就老道衣冠取人,因人而异的待客态度提出批评,联系现实生活中嫌贫
爱富、趋炎附势的现象,应有不少话可说。
其二,可以赞美老道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美德——给像苏东坡这样的优秀人才予
优厚的待遇,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吗?
着眼小道:
其一,可以赞美他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折不扣遵从领导指示的职业精神——我们今
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其二,逆向而思,可以批评他没有眼力、缺乏独立思考的不足——年轻人眼力好,
应该为老年人把把关,可他未能提醒老道,未能帮助老道避免犯错误——领导人身边的
助手有这份责任。
如此变换着眼点,我们看到3个点,拉出6条线,构成一个面,可选择的东西就多
了,观点也新了,还愁写不出好文章!
二、话题作文
不言而喻,旧材料作文因为既给了论述材料,又限行必须根据材料的思想中心展开
论述,这无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约束了学生的思想,也很容易造成文章千篇一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高考作文命题者的思想也解放了,随之给考生带来比较宽松
的写作氛围,命题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 1998 年起,一种被称为话题作文的高考作文试题出现了。
话题作文的基本特点是:
1、给一则材料,作为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写作中是否使用这
则材料听便,可用可不用,只要在大的话题之内就行了。
2、给指定一个明确的话题——也就是给一个论述范围,只要围绕着它就可以,但
不许越出,不得讲题外话。
3、体裁不限,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记叙文——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等都是
允许的。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十分出色。
例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
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明媚的光芒,
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
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如何解读这个题目?
1、先看“题目材料”。材料强调生活中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
—也就是人们根本不会去注意的地方。但是,偏僻、阴暗、孤独,并不是永远的,或许
有地域的原因、时代的原因、人为的原因……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将它们看死了。
2、次看“写作指令”:请以“明媚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
自定。
请注意,这里的“写作指令”规定:①只能论述(或描写)原来那些角落,不能转
移到城镇闹市去;②那些角落已经不再阴暗、偏僻、孤独。③“明媚是哪里来的,表现
在哪些方面”——这是文章的重点。
3、后展开思维:“明媚”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尽情发挥:
千年贫困的山村一经转换思维,山上的嶙峋怪石显露了,雪白飞瀑显眼了、千岁古
树发芽了,奇花异草娇艳了、三无地产扬名了——一个崭新旅游景点让山村“明媚”了。
一个古老民族的服饰经过积极开发优化,成为名闻遐迩的世界文化名品,朝拜者、
观赏者、采购者、学习者纷至沓来。这个人数不多的民族成为一张“明媚”财富名片。
有位同学由乡入城,学习成绩跟不上,终日愁目不展;几位同学组成小组,分工给
与帮助。这位本来就很聪明的同学的学习成绩快速跟上来了,脸庞“明媚”了。
……
如上材料紧紧围绕“角落”转变为“明媚”的话题,从思维的转换、民族的开发、
友谊的发扬等角度展示了我们的社会处处走向“明媚”的大好形势。
例二:心灵的选择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
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
他呢
还是继续前行?
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
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都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
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作文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如何解读并完成这篇作文?请看下面例文:
心灵的选择
如果心是门,那么钥匙在你手中,明天的世界由你选择;如果心是路,那么道
路在你脚下,通往何方由你掌控;如果心是风筝,那么线提在你手中,飞翔的天空由你
定夺。那么,做好你心灵的选择,不要让世俗和卑劣将那污染。
出自内心真正的心灵选择,能勾画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能点化二十四桥的
清风明月,能渲染香炉峰间的日照紫烟,能品味烟雨漓江的迷蒙叠雾。
选择善良是一块路标,在你迷茫之时,给你前进的方向;选择善良是一
口清泉,在你干渴之时,给你生命的滋润;选择善良是一只抓手,在你无助的时候,给
你巨大的帮助,因此心灵的选择,一定要择善而从。
选择赤诚,可结天下之友;选择博大,可受天下之善;选择勤奋,可解天下
之惑;选择专一,可治天下之学;选择宁静,可悟天下之理;选择恒久,可能天下之事;
选择友善,可避天下之祸。
这些选择不仅折射出每个人的心灵领土的整个疆域,也折射出每个
人的心灵领土物产的丰富与贫乏。
心灵的答案是七彩的,有人选择其中那颗赤诚的爱心;心灵的答案
是丰富的,有人选择其中那颗诚信的忠心;心灵的答案是美丽的,有人选择其中那颗稚
朴的童心;心灵的答案是缤纷的,有人选择其中那颗纯洁的真心;心灵的答案是豪迈的,
有人选择其中那颗热诚的善心。
面对四季,梅花选择了苦寒;面对大地,青松选择了山崖;面对前程,
翠竹选择了云霄;面对生死仁义,我们又该如何选择?选择心灵的不凡,去创造惊世的
人生;选择心灵的从容,去点亮生命的色彩。
在心灵的深处,每一次美丽而谨慎的选择,必须如高山之水,流尽铅
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命浩然大气的乐章。在众人皆醉的
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污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
你选择了荷叶制的衣衫;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
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菊丝;帝乡富贵不能让你心动,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锄草;嫌宫廷
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 择欲辩忘言的独
坐。
如果是雄鹰,就选择蓝天;如果是海燕,就选择大海。雄鹰搏击长空,海
燕喝退惊雷。只要放飞自己无愧心灵的选择,我们就是雄鹰,我们就是海燕。
心灵的选择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 柳暗花明,只
有不负心灵的选择,才能活出真我的风采,才能活出生命的亮丽。
积蓄着纯朴宽容以选择真成,信仰着桀骜不驯以选择坚强,雕塑着至死不
渝以选择忠贞------于是,人类才得以挣脱一张苍白的罗网,继而蔓延到整个时代广阔
的背景。
如何评价这篇例文?
1、先看“故事材料”:
材料呈现的是在绝地环境中,是“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
①这是一个生与死的抉择,是个生命的抉择,是人生最高思想境界的抉择。这一点
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抉择的重大分量。
②作者的抉择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是联系个人思想灵魂的重要机会,
也是展示文章中心论点高度的重要位置,善于写作的人不应该轻易放弃这种提升文章社
会价值的机会。可贵的是,有些作者用自己的思想行动把握住了它,十分难得:“经过
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
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
③好心终于获得好结果。“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
出雪地。”
2、再看“写作指令”:
①写作指令降格以求,只要写有意义的选择就可以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可能
每个人都面临生死抉择,如果非要大家都去编造一个生死故事,就没道理了。
②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这个规定等于将题目变换为命题作文。除了内容范围之外,一切都和自由了。
3、对例文的评价:
①首先,应该肯定例文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内容也很不错,获得高分是合理的。
②其次,例文完全离开故事材料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之一,不管何种材料,不管写
为何种文章,题目材料是文章的种子,文章就从这里长芽开花结果的,完全抛开它是很
不明智的;之二,本题的材料有着很强的思想高度,为什么不能联系着分析,借以抬高
自己的中心论点、思想灵魂高度呢?之三,联系故事材料并不要花费很多笔墨,只要在
每个主体段之末用上十几个字勾连就可以了;之四,能够处处联系题目材料,还能显示
自己的思维缜密。
可见,对于“写作指令”也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
三、新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一般都是正面话题、主流话题、时新话题、品格话题……因此,很容易被
高中生包抄囊中,事先做好准备。因此,它也无法长命延伸下去。于是,就出现了新材
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
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
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
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 800 字。
如何认识新材料作文:
1、先看故事材料
①单则材料——多侧面揭示内在含义,然后选择一种抽象出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如:
2019 年全国新课标Ⅲ高考作文题目(最后一课)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围绕漫画,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故事材料”:一幅漫画。
2、“写作指令”:“围绕漫画,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这里的核心问题“指令”是“选好角度”,有多少角度呢?
角度之一:临考之前,同学们思想情绪有什么变化,需要协助调整吗?——师生之
爱。
角度之二:“你们看看题,我看看你们!”——难舍难分的师生之情。
角度之三:师生关系客观上是对立的,主观上又必须追求统一——实现有效教育的
途径。
角度之四: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尊师重教,建立新型关系,创造教学佳绩。
角度之五:老师是榜样,是我们刻苦自砺的强大心理力量——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
用。
……
新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材料出发,可以抽象出许许多多的论题与论点,然后
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展开论述。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差别在哪里?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它是借用电脑术语而命名,实质是:在提供给考生的开
放性、探究性的“叙事性新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指令”,完成
写作任务。具体来说,作文的“指令”就是提供“叙事性新材料”之后的三句话:“对
这件事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区别。
“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有何不同呢?通俗地说,“任务驱动型作文”
是针对材料中的事件,“就事论理,说深论透”,多层次地说出事理的鲜度、深度与温度
来,拒绝塞进大段的古今中外的名事、名言论证(如果要引用名事名言,也只是以句子
的形式而不是段落的形式,自然生成)。而以前的“新材料作文”,是按“引(引述材料,
提出观点)——议(议论材料,论证观点)——联(联想名事,强化观点)——结(归
结全文,重申观点)”结构来写的,甚至可以提炼观点后,抛弃材料,展开联想来论证
观点,这样不可避免地“绕开材料”,无意中为宿构套作打开了方便之门,与宽泛无边
的“话题作文”类似。
所以,简单地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去除“新材料作文”中的联想部分,要
求考生集中针对材料中的“这件事”,说出独到的多层次的“道理”来,让读者感动与
信服。大可不必再去整段整段背诵“作文素材”了。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更强调
考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与理性表达的能力。这也是向外国高考作文的借鉴与尝试。对广大
农村中学生来说,这种作文题型难度要求显然比“新材料作文”更高,也更容易甄别考
生的思维能力。
例一:2020 年全国新课标 I 卷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
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
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
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如何解读这道题目?
1、先看“故事材料”:
①齐桓公的材料。
②管仲的材料。
③鲍叔牙的材料。
2、再看“写作指令”——既坚持就事论事,也联系个人感受,思考当代现实:
①三个人物评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并且只能评论一个人。
②写一篇读书会发言稿。
③既要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也应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对具体人物
的感受,联系现代社会、现代人物“思考”。
3、构思举例:
题目:雅量造就齐桓公
中心论点:创造伟业需要博大胸怀远大志向——论述齐桓公三要素。
分论点一:齐桓公胸怀博大,善听逆耳之言。(要素之一,胸怀)
1、齐桓公对于推荐差点夺取自己生命者的诤言,竟然没发火没治罪,足见胸怀智
博大。
2、当今某超级大国总统对于建议强化抗拒 2020 疫情的卫生专家开除,难怪百姓遭
殃。
一则紧扣题目材料,一则联系当代现实,二者一正一反,展开对比论述,自然十分
得力。需要说明的是,外引材料不是用作论据,而是辅助性的对比材料,起衬托性作用,
没有违规。
分论点二:齐桓公不记前仇,终获天下奇才。(要素之二,爱才)
1、齐桓公对曾射杀自己的仇人没处死,没治罪,居然任命为最高长官,难怪获得
奇才。
2、美国佛罗里达如实报告疫情的官员只因不愿违心修改信息欺骗民众,就被免职
了。
占全球 4.3%人口,疫情感染及死亡均占全球 25%的超级大国,“功劳”之一就是不
要人
才,自以为是。兼听则明的道理,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知道了,应用了,一个号称世
界最先进国家的总统竟然一无所知,你说可笑不可笑。
分论点三:齐桓公善待友邻,终于九合诸侯。(要素之三,睦邻)
1、齐桓公虽国力强盛,但善待各国诸侯,一道合力抵御外敌,终于获得九合诸侯
之荣。
2、某超级大国颐指气使瞎指挥,到处伸手要便宜,到处退群遭孤立,终于失去人
心。
如此联系现实,实实在在,任何人都信服。当今超级大国总统的思想境界与领导水
平不
如中国数千年前诸侯,太可笑。
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全国“最美中学生”李双南,六年如一日,悉心陪伴身
患残疾的同班同学谭宁,陪她一起上公交、背行李、去食堂,扶她上下楼梯……
材料二:地铁上,一名女子身体不适,吐在车上,很多乘客都绕路而行,一个小学
生拿
起工具,把呕吐的东西打扫干净。
材料三:“在一项你乐意帮助陌生人吗”的社会调查中,26.5%的人回答“会”,67.7%
的人回答“看情况再说”,5.8%的人回答“不会”。
你班拟召开一次“美德伴我行,文明在我心”主题班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
即席
发言稿,谈谈你的思想与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如何解读这道题目:
1、“故事材料”——三则材料,那不是评论对象,而是引发思想与感悟的触发点。
2、“写作指令”——①写一篇发言稿;②“美德伴我行,文明在我心”——两个“小
我”、“文明”、“美德”,这才是写作的重点,是文章的主线。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
能写出合乎要求的优质文章。
“我”的美德、文明与三则材料联系。能产生什么思想感受呢?这是重点。
很多同学可能会受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影响,会把重心放在对三个材料的评论上,然
后简单几句,轻描淡写地谈自己的思想认识,表明自己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态度。这样做
是不当的。因为主次不分。题目要你写的是关于“美德伴我行,文明在我心”主题班会
的发言稿——美德是怎样伴我行的,文明是怎样进入我心的。两个“我”字很突出,写
“我”才是重点。
①面对“最美中学生”,可以对比自己。自己一个邻居同学,由于小儿麻痹症,行
动不便,本来上学都是他母亲帮助他的。那一天,他母亲病了,求我搭把手,帮忙一天。
可我找借口说是自己还有什么事要做,得绕路到别处去,推脱了。此刻想来,我……
②面对“小学生”,可以对照别人。一个邻居是孤寡老人,同班的小刘每天提早半
小时去为他煮饭,中午从家中为他送饭,周末就为他打扫卫生,整天忙得团团转。“最
美中学生”也应该算他一个啊!真可恨,自己连去搭把手都不愿意。如今想来……
③面对“调查表”,我无地自容,自己或许就是那个最大比例数中的一分子,简直
成了社会的负能量。此刻,我……
总之,联系自己的经历,联系自己的思想活动,联系向往与未来。“我”是主体,
题目材料是客体,属于辅助材料,而不是骨干材料。
请注意,涉及题目材料的文字要少,论述“小我”的文明、道德是重点,所占篇幅
要大。
例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有一节专门记录
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斯诺在书中写道: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
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
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
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
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 1936 年的中国少年。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
棒前行。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
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如何解读这道题目?
1、“故事材料”——《红星照耀中国》的闪光点主要不是用来歌颂、赞美的,而是自
己产生“触动”与“思考”的凭借。
2、“写作指令”——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你,请给“他们”写一封信,
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①写一封信给当年的中国少年,即表示赞美,更重
要的是表示自己向他们学习、继承他们事业的态度与行为。②谈自己的“触动与思考”:
触动——自己受到的启迪与教育;思考——“我”该如何学习,如何行动,如何不忘初心
永向前。
3、写作重心——文章不要求作者大力赞美当年的中国少年,而要求重点论述自己受
到启迪与教育后的所思所想、决心与行动——论述“小我”才是重点。
小结一下:
1、“题目材料”永远只能是写作的素材,思想的基础,而不是重点。
2“写作指令”永远是必须严格遵循的写作命令,在写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写作指令”中如果出现“你”、“我”、“感受”、“思考”,则必须突出“小我”,
论述自己的思想、感受、经历、灵魂、态度等等,这是重点。
4、“题目材料”与“写作指令”的关系因题而异,并不一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审题时,物必十分重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