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ID:691627

大小:21.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5-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疫情还未完全过去,但有些事却萦绕心头。在日本捐助者给湖北的捐赠物资上用汉 字书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人同裳”等字样,引发了国人的议论。很 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中国的文化,他们的口号兼有修辞,更有 文化气息,不像我们都是粗浅的口号。但也有人说,在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的 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样脱口而出,明白晓畅,直截了当,振奋人心的 口号。还有人说口号并不重要,重在行动本身。对此,你怎么看? 请大家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 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 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 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所给材料描绘的核心事件(立意的基础)主要是“日本捐赠品上有暖心的唐风古韵句子” 和“我国口号简洁明快”的对比。由此人们产生联想:有人认为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 中国的文化,他们的口号兼有修辞,更有文化气息。也有人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武汉加 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样的口号。还有人说口号不重要,行动才最重要。以上三 种观点学生可以选取其中一点进行议论,也可以综合论述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可以就 此事展开联想,自选角度抒发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不脱离材料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1)说话的时空处境——我们应有的态度 (2)诗文与口号雅与俗——审美体验 (3)口号要直截了当,振奋人心 (4)行动胜于“雄辩” 可用素材: 1、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 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 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 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 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2、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 肩上的责任重大。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 需要。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 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 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 发扬传统文化呢? 3、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 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虽然我们现在能做 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 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4、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 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 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 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 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 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 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 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 命力。 范文展示: 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 无论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的通俗易懂,还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雅致清 丽,它们所表达的情感与暗含的智慧都是一样的。民族语言的传承、创造和运用应当“雅 俗”共建。 大疫之时,中国的标语大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日本运用中国传统诗文作为援华标 语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不禁引人思考:现代社会,应当怎样守护好我们 的民族语言? 一曰:传承应当雅俗共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华五千年文明,民族语言的瑰宝当是诗词。 在这片文明奇葩中,其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唐诗的格律整齐,语素优美;有宋词的清新 婉丽,高雅宁静;有元曲的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诗词的一代代传承发展,正是由贵族的 高雅到民间的通俗,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诗人用以抒怀的工具,即使层次与受众范围不同, 但毫无例外都是文化的瑰宝,都是历史与时代的体现,不能舍其下里巴人,只取阳春白雪, 两者同资,两者需共承,这才是民族语言的传承。 二曰:创造应当两者并进。 古时的诗歌,都由乐曲改编而来,其本身也是歌问。可以说,古代诗歌大都来自于音乐。 同样,现代社会的歌曲无疑是传唱天下四方的最好工具,也是民族语言发扬的创作源泉。 戴上耳机,我们可以欣赏到古典古风歌中幽雅清丽的歌词,在优美的意境中陶治情操;我 们可以耳闻到现代喊麦说唱的劲爆唱词,在节奏律动中感受最直接的情感。对民族语言的 创造,显然不得偏重任何一方,过分的偏重对民族语言的传承是一种打击。创造不是推陈 出新,而是九层之台的积累,对雅俗共存的语言,要给予同等的创造平台与空间。 三曰:运用应当雅俗有别。 在共承共造的前提下,民族语言的运用是最高的层次,它的运用不是共进,而当“有别”。 依据不同的情境,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两种形式的语言,比如在广泛宣传时,群众基础是全 体人民,因为其素质有别,应当以“俗”为主;而在文学鉴赏、教育工作中则应当以“雅” 为主。他们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形式上的区别只是在于运用场景的不同,依据受众特点 以达到不同效果。不是所谓“雅俗”缺席,而是在运用中应当“雅俗”有别。 鲁迅有言:“民族文化是灵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的动力。 语言承自先民,萌于热土,是民族面对各种困难时前行的动力。我们当以“雅俗与共”的 精神守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书写中国的盛世华章!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题目是《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文章娓娓而谈, 作者围绕“雅俗与共”这个关键词,正文部分开篇点题:“民族语言的传承、创造和运用应 当‘雅俗’共建。”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形式进行议论:一曰:传承应当雅俗共赏。二曰: 创造应当两者并进。三曰:运用应当雅俗有别。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我们当以‘雅俗与 共’的精神守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语言书写中国的盛世华章!”文章文 笔细腻,语言流畅厚重,文意连贯紧凑。语言犀利中有一股哲理意味,确实是一篇不错的 范文。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 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 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 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 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 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 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 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