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 压轴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解析版含作文导写与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 压轴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解析版含作文导写与范文)

ID:691676

大小:83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5-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 2021 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物馆、 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 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研学游”变成“研学热”,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长望子成 龙的心理,同时也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生对摄取知识的渴望有关。 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得 以完美结合,在研学中开拓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 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 游而乱学的现象。 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的载 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 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应,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 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那这样的研学之 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 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不仅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 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们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匮乏这一问题,作 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其然且知其所 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 讲解、智能导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通过预订活动档期、追责非法研学,疏堵结合,给参观学 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 (摘编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 材料二: 每年暑假,中国研学游都会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去看看,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而各 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不过,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声明引发了关注。声明 表示,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游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 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场馆,肩负教育科普的职能。近年来,从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办起科普讲 座、提升互动体验,博物馆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走向更广阔的人群。走进 博物馆享受这些免费服务无可非议,但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 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与者,客观上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以博物馆为例,每个展陈侧重不 同主题,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识。可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因为自身 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知识的情况。家长花费高价,孩子求知若渴,换来的却 是错误的知识。如此研学游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大千世界、草木深处研学游,探访印于书本、讲于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能大 大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正因叠加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研学游日渐升温,市场蛋糕越 做越大,衍生出户外跋涉、乡村农耕、传统文化等多样的主题与形式。然而,火热背后,问题也不少:组 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 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是哪一种,都背离了初衷, 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其实,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完善, 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能够让孩子 获益匪浅。只有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 (摘编自管璇悦《研学游,更要“研学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受到追捧,而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是备受一 些中国家庭的青睐。 B.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有更多的感知。 C. 只有充实研学游的内容,丰富它的形式,才能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人真心向往,让更多 人参与研学游。 D.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博物馆不断升级服务举措,是为了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更好地发挥其 教育科普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学游成为潮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个物质基础,研 学游就难以实现。 B. 如果忘记了研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只打着研学的旗号变相出游,还灌输错误的知识,那就是本末倒置甚 至是误人歧途。 C. 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等场所备受研学游团体欢迎,但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的 行为也时有发生。 D. 对随心所欲设计研学游活动、毫无章法讲解历史文化知识等浪费公共文化资源的研学游组织机构,必须 进行监督管理。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独一无二的传统节庆,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 B. 研学游要规范发展,需要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 C.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培育壮大民间保护力量,鼓励成立长城学会等民间组织。 D. 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为海内外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完美体验。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关于研学游,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 D 2. A 3. B 4. ①举例论证。如一些机构将博物馆举行的科普讲座等免费服务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 偿销售,欺骗家长和学生。②道理论证。如对研学游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让研学游变成“研学优”的分 析论证。 5. ①材料一分析论证了研学游“大热”的原因、研学游的活动导向、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应对办法,让研学 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 ②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才能变“研学游”为“研 学优”。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夸大其词。材料二第二段说“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意思是 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不能转述为“深刻理解历史文化”。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的多个原因是并列关系,从中推 不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为重要的结论。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等。 A.是说传统节日对“非遗+旅游”的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B.是针对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C.是说保护长城的一种策略,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D.是说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但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 与者,客观上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以博物馆为例,每个展陈侧重不同主题,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 识。可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因为自身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 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知识的情况”等分析,举了一些机构和博物馆等例子来说明研学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运用举例论证。 结合“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完善,家 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能够让孩子获 益匪浅。只有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分析,用“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 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来具体生动说明对研学游关键在于平衡 游和学、让研学游变成“研学优”的道理,运用道理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前两段主要交代了研学游,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然后分析“研学游” 变成“研学热”的背后原因等。第三段主要从活动的导向来分析的,明确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第四、五 两段“提醒我们,在研学游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 途”,即研学游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后面讲应对的办法,如“专业的讲解和引导”“避免知识、信息的传 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等,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 化。 材料二的前三段主要讲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如“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 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一些 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等。第四段强调实践,不能盲目背离了研学游的初衷。最后 一段强调“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这样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上人 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 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里塞, 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 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 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 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 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 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 《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 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 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 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 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 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 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 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 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 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 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 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 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 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 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是虚 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 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 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 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仪容旋马’,闭目一想, 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 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 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 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 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譬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B. 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课外阅读,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育的独特见解。 C. 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的育人之功。 D. 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者的经历 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 B. 《项羽本纪》选自《汉书》,其中“鸿门宴”选段记叙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情节跌宕 起伏,形象生动鲜明。 C. 《项脊轩志》是宋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言志,情思深沉,“不 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D.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很多讽喻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也是古文运动的纲领。 8. 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 9. 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汪曾祺在文本一中虚构细节的作用以及从高北溟教学中得到的小说创作的启发。 【答案】6. D 7. A 8. ①这两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先以“玻璃一样脆响”比喻童声,形象地写出了童声的清脆、响亮; 后将“瓦片”“树叶”拟人化,突出了童声高唱的感染力。②作者通过对童声、瓦片和树叶的描写,刻画 了学生齐声歌唱校歌的动人情景,间接表达了对高北溟先生精心培育人才的崇敬之情。 9. 虚构细节作用:①丰富了小说情节,使内容更为具体、充实。②使高北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启发:汪曾祺从高北溟讲授《训俭示康》中得到小说创作的启发,即小说中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 不能堆砌抽象概念。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分析有误。选文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是间接表现高先生的情趣高雅、襟怀淡泊。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选自《汉书》”不对,应为“选自《史记》”。 C.“宋代”不对,应为“明代”。 D.“古文运动”不对,应为“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的《与元 九书》,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映时事,二是为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纲领,文中的“新乐府” 已对选项的错误作了暗示。“古文运动”是唐中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 柳宗元为其代表。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童声比喻为玻璃,形象地写出了童声的清脆、响 亮的特点。 “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瓦片”“树叶”拟人化,“瓦片”“树叶”也跟着唱起了 校歌突出了童声高唱的感染力。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作者通过对童声、瓦片和树叶的描写,刻画 了学生齐声歌唱校歌的动人情景,间接表达了对高北溟先生精心培育人才的崇敬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筛选信息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 三年级是《国学常识》”,虚构的细节丰富了小说情节,使内容更为具体、充实。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 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虚构的细节使高北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由“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 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可知汪曾祺从高北溟讲授《训俭示康》 中得到小说创作的启发,即小说中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不能堆砌抽象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伦,字顺宜,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汉乾祐中,白文珂镇陕,伦往 依之。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 镇,皆署从事,掌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自宋州观察推官召为户部郎中。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 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倘贷于民,至秋复收 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太祖即命发廪贷民。建隆三年,迁给事中。明年春, 为陕西转运使。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 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 遂贬全斌等,以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太祖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 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 六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水陆发运事。雩祀..西洛,以伦留守东京兼大内都部署。俄召赴行在令预 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 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 室中,恣蚊蚋噆其肤,童子秉箑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 斛,岁余尽焚其券。 (节选自《宋史·沈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 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B. 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 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C. 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 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D. 俄召赴行在/令预大礼/太平兴国初/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亲征太原/复以伦为留守/ 判开封府事/加左仆射/是岁疾作/自是多请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 B. 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 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D. 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伦忠于职事,关心民生疾苦。出使归来,他上奏便于国家、合乎时宜的十多件事情;又请求把军粮借 给灾民,以渡饥荒。太祖采纳了其意见。 B. 沈伦为官清廉,拒受非分之财。伐蜀之时,他与其他将领不同,独居佛寺只吃素食,别人敬献奇珍异物, 他一概谢绝,返回时箱中仅几卷图书。 C. 沈伦生活简朴,不重物质享受。他宅第简陋却感安适,太祖认为有损国家颜面,故派人修治,他却希望 房屋规模狭小,太祖只好顺从他的心意。 D. 沈伦乐于助人,热心接济同乡。担任宰相时,乡亲们因为遇上了荒年,向他借了非常多的粮食,一年多 后,他把债券全部烧毁,不要乡亲偿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财货,以廉闻。 (2)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 14. 沈伦在盛夏时任凭蚊子叮咬,不许童子驱赶,他为何这样做?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太祖相继兼任滑、许、宋三镇节度使,(沈伦)都代理从事一职,掌管钱财货物,凭借廉洁知名。 (2)此前,王全斌、崔彦进在攻入成都后,争相掠取平民百姓的财物和子女。 14. 沈伦信佛,相信因果报应,希望以此祈福。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行在”指皇帝所到之处,作“召赴”的宾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右仆射”与“门下侍郎”都作“加”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 B;“监修 国史”为宰相加衔,一般单独成句。“是岁疾作”意为这一年疾病发作,不能从中断开,“自是多请告” 是陈述疾病发作后为官的状况,应单独成句。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不久他被征召到行在所,受命参与大礼。太平兴国初年,沈伦加任右仆射兼门下侍 郎,监修国史。(太宗)亲自率师出征太原,又任命沈伦为留守、兼管开封府事务,加任左仆射。这一年沈 伦疾病发作,从此屡次请求辞职。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东京”“西京”应互换位置,洛阳在北宋时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因开封在洛阳东边之故。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太祖认为有损国家颜面,故派人修治”强加因果。原文说“太祖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 治之”,可见太祖是知道沈伦没有修葺宅第,才派人为他修治府第的。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领”,任职;“署”,代理;“以……闻”,凭借……知名。 (2)“先是”,此前;“竟”,争相;“玉帛”,这里代指财物。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噆其肤,童子秉箑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可知沈伦信佛, 相信因果报应,希望以此祈福。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宜,是开封府太康县人。沈伦少时在嵩山、洛水间学习《三礼》,(后来)凭讲授学问养活 自己。后汉乾祐年间,白文珂镇守陕州,沈伦前往投奔他。后周显德初年,太祖(赵匡胤)兼任同州节度 使,宣徽使昝居润与沈伦交情深厚,(将他)推荐给太祖,(于是)沈伦留在幕府任职。太祖相继兼任滑、 许、宋三镇节度使,(沈伦)都代理从事一职,掌管钱财货物,凭借廉洁知名。等到(太祖)接受后周(恭 帝)禅让,(沈伦)由宋州观察推官被征召为户部郎中。沈伦奉命出使吴越国归来,上奏十多件有利国家、 合乎时宜的事,(皇帝)全部采纳了。沈伦途经扬州、泗州时,遇上荒年,很多百姓饿死,州中长官禀告沈 伦说:“州中军粮尚有一百多万斛,倘若借给百姓,到秋天又收进新谷,这样就公私两利,非得您向朝廷 上奏不可。”(沈伦)回朝后详细禀告皇帝。太祖就下诏打开粮仓,借粮给百姓。建隆三年,沈伦升任给 事中。第二年春天,沈伦担任陕西转运使。大宋军队讨伐后蜀,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此前, 王全斌、崔彦进在攻 A 成都后,争相掠取平民百姓的财物和子女。唯独沈伦住在佛寺中吃素食,有人馈赠 他奇珍异物,沈伦一概拒绝。回京时,他的竹箱中仅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此事,于是贬谪王全斌等人, 任命沈伦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此前,沈伦的宅第矮小简陋,(他)处之泰然。太祖知晓他未曾修葺宅第, 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督促工匠,替(他)修治府第。沈伦私下告诉使者,希望(房屋)规模狭隘窄小, 使者将此禀告皇帝,皇帝也不违背他的心意。开宝二年,沈伦遭遇母亲丧事,服丧尚未满期,重新起用任 职治事。开宝六年,被授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剑南水陆发运事。(皇帝)赴洛阳祭祀求雨,命沈伦留守东 京兼任大内都部署。不久他被征召到行在所,受命参与大礼。太平兴国初年,沈伦加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监修国史。(太宗)亲自率师出征太原,又任命沈伦为留守、兼管开封府事务,加任左仆射。这一年沈伦疾 病发作,从此屡次请求辞职。雍熙四年,沈伦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赠官侍中。沈伦清正耿直,淳厚 谨慎,皇帝每次巡狩,大多命他留守。沈伦喜好佛教,笃信因果。盛夏时他曾坐在室中,任凭蚊子叮咬肌 肤,童子拿扇来赶,(沈伦)就叱责他,企图以此祈福。沈伦担任宰相时,遇上荒年,有乡人来借粮,他统 统给予,差不多有千斛之多,过了一年,他就烧毁了所有债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 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 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 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 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 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16. 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 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 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 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 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 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 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 颂怀念他。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 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前面多重比喻论证之后得出了要 善于利用外物的结论。 (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掠自六国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江山”这一意象代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宋代词人辛弃疾就写过这样的词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千古江山 (6).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生”“鼎”“铛”“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 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 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终为草圣的张芝。这时,书写工具笔、墨、纸在改进的基 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 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迭”,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 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化中国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B.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C. 只有在文化中国,书法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D. 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B 20. 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的阶段。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首先,运用关联词“只有……才……”,可对“中国文化”这一重要条件起到强调作用,由此排除 A、B 项;其次,以“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开头,可与上句“最具中国独特性”连接贯通,不致话题中断,由此 排除 B 项;最后,从整个语段来看,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而非“文化中国”,由此排除 C 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绵不断的书法艺术作品比 作江海中起伏不断的浪涛。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赋予羌笛以人的情感,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春风不度”使用双关手法,表面是指春天温暖的风,实际上是指朝廷的恩惠。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盖了多年的被子比作冰冷的铁块。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霜叶”的颜色和“二月花”的颜色 对比,突出秋天的枫叶更红。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疑无 路”对“又一村”。 综上,B 项与画波浪线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把“改进”前的“在”调至“书写工具”之前;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 “的阶段”。 这样,改正后正确的句子是: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 熟的阶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l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一手烟指吸烟者吸入的烟,二手烟指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和烟头的燃烧产物。这种混合物包 含超过 69 种致癌有毒颗粒、重金属和其他物质。 ① ?三手烟就是二手烟产生的所有颗粒,以及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其他颗粒。香烟散发出来的 尼古丁能与环境中的一切表面上沉积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有毒颗粒。 当一个家庭中出现三手烟时,② ,因为他们往往会在地上爬行或席地而坐。天性好奇的儿童 什么都要伸手摸摸,还经常把手放进嘴里。孩子拥抱吸烟者时,就会吸入并吸收吸烟者衣服、皮肤和头发 上的三手烟颗粒。资料显示,在家庭中暴露于香烟烟雾中的儿童猝死的发生率较高。如果婴儿习惯仰面睡 觉并生活在无烟家庭中,③ 。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那么什么是三手烟呢 ②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 ③猝死的风险会明显降低 22. ①一手烟、二手烟的定义及其危害。 ②三手烟的定义及其危害。 ③儿童是三手烟的最大受害者。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此处的句子是问句,后文“三手烟就是二手烟产生的所有颗粒,以及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其他颗 粒”介绍了三手烟的含义,故此处可填写“那么什么是三手烟呢”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后“因为他们往往会在地上爬行或席地而坐”介绍的是儿童的活动,故此处表述的主体应是“儿 童”;结合“资料显示,在家庭中暴露于香烟烟雾中的儿童猝死的发生率较高”可知,后文介绍了儿童吸 取三手烟的危害,故此处可填写“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前文说明儿童在三手烟家庭中极易受到伤害“在家庭中暴露于香烟烟雾中的儿童猝死的发生率较 高”;此处儿童的生活环境为“无烟家庭”,可知收到的伤害会减少很多;故此处可填写“猝死的风险会 明显降低”之类的句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一手烟、二手烟的含义;第二句,介绍了一手烟和二手烟的成分。故 可概括为:一手烟和二手烟的定义和成分。 第二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设问“那么什么是三手烟呢”;第二句,介绍了三手烟的含义;第三句介绍 了三手烟的危害。故可概括为:三手烟的定义及其危害。 第三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到四句主要介绍了三手烟对儿童的危害,第五句介绍无烟家庭的儿童猝死的风险 较低。故可概括为:儿童是三手烟的最大受害者。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35 年,离现在并 不遥远。展望 2035,你准备怎样融入时代的大潮,谱写辉煌的诗篇? 校学生会准备举行“展望 2035”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紧跟时代大潮 成就有为人生 十九大提出我国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洋溢着理 想和梦想、激情和活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机遇和全新挑战的时代。作为国家的主人,广大青年应 紧跟时代大潮,在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中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个人梦想。 青年应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艺术家阎肃说,“紧跟时代大潮往前走,尽自己的力量做好要 做的事”。诚如他所说,青年是时代的中坚,时代赋予青年使命,也赋予我们机遇;紧跟时代大潮、听从 时代召唤,既是担负时代使命的需要,更是成就人生价值和个人梦想的前提。一百多年来,每逢国家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关头,总有热血青年挺身而出、勇担使命,如周恩来、钱学森、彭士禄等。他们在为国家立 下不朽功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理想。当下我国正处于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夜和新时代的开启阶 段,新时代建设既要求青年踊跃投身,更为我们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青年应打破“遮蔽”,关注现实。关注现实,是青年紧跟时代大潮的基本前提。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 达,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人际交流方式。技术的便利使不少青年与现实之间处于“遮蔽”状态,他们 用“想象”来替代“现实”,要么深陷于“自我”的狭小空间里,要么沉浸于网络游戏、穿越小说或“泡 沫剧”编织的虚幻人生中。显然,“遮蔽”构成青年外部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壁垒,割裂了他们与现实的真 正联系。要改变这一现状,青年应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和网络,走进乡村和社区,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 感受民众悲欢和社会疾苦。正如某市青年作家所感慨,只有行走于偏远农村,才明白什么是“贫困”,才 明白“精准扶贫”多么伟大和艰巨。 青年既要心怀梦想,又应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时代建设既激励青年志存高远、放飞梦 想,但又要求我们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扎根基层、奋战一线是青年结合现实、 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例如,某省池口村驻村干部小赵,在乡村基层扶贫攻坚中,发挥该村资源优势,统 筹资金、土地、人力和技术,联合研究机构、企业服务平台,发展该村的花椒种植加工,带领村民开创集 体脱贫之路。再如,河南青年教师张玉滚,长期扎根条件恶劣的乡村小学,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他们在平 凡的岗位上展现了非凡的人生价值和个人追求,正如宁堡村大学生村官小吴所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里就沉淀多少激情”。 “中国梦”既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青年只有紧跟时代大潮,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踊跃投 身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 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所给材料是党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提出,到 2035 年基本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作出这样的战略安排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护。接着引出考生对自己展望 2035 年做出的安排,“展望 2035,你准备 怎样融入时代的大潮,谱写辉煌的诗篇”,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躬逢盛世,风云际会,自然倍 感振奋,渴望勇立潮头,为实现伟大目标发挥自身价值、奉献青春与力量。 分析任务。这是一篇主题征文,因此要紧扣主题展开写作,谈自己对下一阶段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期盼 与设想,谈自己在时代潮流中的人生规划。文体适合写议论文,应言之有物,勿泛泛而谈;宜真情实感, 忌大话套话。总之,应以理服人,同时力争做到以情动人。 【立意】①勇立潮头,不负青春。 ②“大我”“小我”,完美统一。 ③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④练就过硬本领,奉献国家社会。 ⑤与伟大祖国一起成长。 【素材】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 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前进道路上,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 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让我们更加紧密 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2、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时代青年应砥砺前行,捍卫今日盛世中华之成果。新时 代青年应积极投身“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在奋斗中点燃青春的激情,以青春之我、 奋斗之我,自觉肩负起时代责任和社会担当;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中奋勇 前进;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让青春在磨砺和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勇担时代使命、矢志建功立业,在打赢两场战役中增强制度自信,在夺取两个胜利中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青年学子,应勇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奉献者,应在新长征路上展现青春的力量,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 业,不负时代给予的机会。青年学子要在奋斗中点燃青春的激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自觉肩负起时 代责任和社会担当;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在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中奋勇前进,让青春在磨砺和奋 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