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二模(5月)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三二模(5月)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691736

大小:1.09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机密★启用前 襄阳五中 2021 届高三 5 月冲刺模拟考试(二) 语 文 试 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 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试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 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 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 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 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 •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 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 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 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 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人设 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说同时有 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冠雄鸡,佩猳豚”,简直像个流氓。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 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 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 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 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 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 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 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 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 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 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 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 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 ‘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 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 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 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 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 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 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 子路“冠雄鸡,佩猳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的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 念。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B. 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杰出贡献。 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 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 取舍。 B. 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 性。 D.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 释不同。 4. 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 【答案】1. A 2. A 3. D 4. ①未能从《论语》的整体探讨全书的逻辑结构关系;②未能从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主要身份理解“学”的 含义;③未合理设想情境,只是简单追求理解通顺。 5. ①诲人不倦,毫无隐瞒;②因材施教;③注重启发;④有教无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说“有这种‘诲 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 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可见,并没有提到“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错误,材料一说“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 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因材施教”可见,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 法,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产生疑问。 D.“孔子连这样的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错误,根据后文“由此推论,孔子学生, 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可见,作者 举例子路,其实是为了表明孔门弟子“多出身贫贱”。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错误,第五段引用 文献,是为了证明“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借此论证“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并不是其教 学方法和理念。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错误,从材料二看“如果……即使……再退 一步说”可见,这并非并列关系,而是让步关系。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应该是 《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 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可见,作者认为应该要观照全书,注重全 书的逻辑结构探讨,那么传统说法就没有这样做。 “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 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可见,作者认为传统说法仅仅把孔子当做一位老师,从“学习”上 来理解,有失偏颇。 “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 通顺就行”可见,作者认为传统说法没有合理设想情境,只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观点的能力。 根据第二段“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概括出①诲人不倦,毫无隐瞒。 第三段“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因材施教”可概括出②因材施教。 “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概括出③注重启发。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其中子路“简直像个 流氓”。曾点、曾参、颜回都很穷,只有两个出身富贵,可见④有教无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 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 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 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 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 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 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 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 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 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 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 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 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 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 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 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 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 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 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 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 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 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 耳目的。[注]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俭,曾率军打败突厥;雪夜入蔡, 指唐朝李想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 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好的元素, 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 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的灯笼,营 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 “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暗示 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 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一 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 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飘泊的游子的视 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 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 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 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 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8. 《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1)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2)升华主旨,表达自己报效国 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 9. 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② 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 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 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错误。“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 ‘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 起爱好来”,可见虽用了“但”字但并没有贬前者的意味,两者都持褒义态度。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错误。结合原文看“真的,灯笼的 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 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 春联一样”,可见作者只是因为缘分喜欢各类灯笼,并无“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选项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关涉的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 (1)结构既点题写军帐中的灯笼,照应开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以 及上文对各类灯笼的忆写。结尾“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等句子可见深化了中心思想。 (2)内容上由小时候家里的灯笼写作宫灯再到军帐中的灯笼……多角度多侧面取材,丰富文章内容,以“灯 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 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 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情感豪迈,引发读者的壮志和激情。 (3)表达效果上,反问句“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是对英雄的怀念和赞扬,比喻句“雪夜入蔡,与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数燎原的一 把烈火!”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长短句结合行文富有变化,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升华主旨,表 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小说的题材:体现于第 1 段回忆小时候有光灯笼的旧事,“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 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 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生动有趣富有。 体现于第 3、4、5 段“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自”“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 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 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 强。 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连 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 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 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 是”“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韵。 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有乡邻、祖父、母亲、“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 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唐明皇 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宫灯, 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贯穿古今,多角度多侧面举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 文章形散而神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 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 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 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 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 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僚佐,令保全之,遂获免。 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 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 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 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 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 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 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 “国学”,就学的学员 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 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 集》《范文正公集》。 D. 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 者的悼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 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 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 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 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 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14. 请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两文的不同。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遭到谗言毁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 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 (2)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对于外界的恩惠,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 14.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中,“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是动宾结构,不能分开,排除 BD; “吊”是前面小句的谓语,不能和前面的小句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录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 往,意思完整,故排除 C。 整个句子的翻译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 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 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以谥号……《昌黎先生集》……”错误,“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以,因为;被,遭到;谗谤,谗言毁谤;尤务,更加追求。 (2)“而功利之及于物者”,定语后置句;可以,可以用;周知,全部知晓。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仔细阅读两则文言文。甲文记叙了欧阳修求学、科举、撰写《唐书》不署自己名字、保全孙觉等事,属于 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 乙文论述欧阳修的功绩和其去世后国家的损失,因此多 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且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如“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 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 他写字。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 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参加选拔, 第二年参加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 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已。 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 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 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宇。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 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 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 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 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遭到谗言毁谤,到了被贬谪放 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 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 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 (乙)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 66 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 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 人因为害怕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对于外界的恩惠,不能够用数 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百姓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 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 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 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 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宋】吴潜② 红玉阶③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 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释】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 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 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宮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 也叫垂虹亭。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 “过垂虹”“鲈堪煮”,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 C. “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 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1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 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15. D 16.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 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 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作者和友人对自 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半帆烟雨”,烟雨迷茫,意境迷离,暗扣作者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 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错误,词的开头即问友人李珙何以辞官, 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 B.“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错误,这两个用典,意思是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 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不妨小住。并且有用张翰“人生 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堪”字耐人寻味,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 了心里的不得已而辞官的无奈之情。 C.“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错误,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还有收拾旧山河这样的大事业 等待成就,朝廷本该多多任用贤才,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辞官漂泊江湖,这真让人又痛惜又 悲愤。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这三句的写景,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描绘了一幅茫茫湖海之上,沙 洲上鸥鹭翔集,一叶扁舟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的景象,营造出辽远、空阔、自在、舒适的意境;这是作者 想象友人飘然离去之后,于五湖四海上泛舟出行,与鸥鹭为伴,自在潇洒的情景,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 和友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同时,景物也有象征暗示意义,如“半帆烟雨”中,迷蒙的烟雨一如迷蒙的人生,流露出怅惘之情;又与 后文“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那种报国无门的怨愤心情相呼应,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前路未卜 的迷惘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边塞诗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气氛,比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都运用了“旗帜”这一物象。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正要性。如《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动作的熟练,用“___________” 写相邻船只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高超。 【答案】 (1). 风掣红旗冻不翻 (2). 半卷红旗临易水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轻拢慢捻抹复挑 (6). 东船西舫悄无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掣、跬、拢、捻、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 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 现场观戏描摹,( )。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 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 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 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 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 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腻”属于形声字,“贰”表示其意义范畴。 B. 此处如果删去“被”字不影响语意表达。 C. “角色”与“角逐”中的“角”读音不同。 D. “耳熟能详”可以用“耳濡目染”替代。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B.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 C.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D. 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剧中人物扮相、功架与画中几无二致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1.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钟华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戏出年画”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 该词条的三个必备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 15 字。 22. 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准确连贯;③不超过 100 字。 霸王别姬 【答案】18. B 19. B 20.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 文化的魅力。 21. 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④戏曲与版 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 22. 这是根据戏曲《霸王别姬》创作的戏出年画。画面淡化背景,仅借两侧士兵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 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项羽眼望虞姬执其手显示不舍,虞姬高扬右手暗示离别。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成语,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贰’表示其意义范畴”错误,“月”表意义范畴,“贰”表声音; C.“读音不同”错误,相同,都读“jué”; D.“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重在强调熟悉;“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 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重在强调影响。此处强调人们对剧目的熟悉程度,所以不能替代。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补写能力。 通过分析上文语境“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可知主体对象为“民间画师”,根 据主语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 AD。再结合“民间画师”这一职业可确定选项第二句主体对象为“画中 人”,排除 C。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为: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 人们视觉享受。语病有:结构混乱,“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删掉“由” 或改为“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的”;“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主 语应该为人们,与上文主语为“戏出年画”照应不周,再结合后文“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 前文以“戏出年画”为主体对象,另外“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语序也 不当,除了供选答案还可改为“让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在百度百科中,词条是其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对各种概念、事物、现象及最新发现等概念的解释。词条名 应为专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根据词条的概念,结合文段中“戏出年画” 的属概念和相关特点,我们找出确定“戏出年画”特征的相关语句,进行罗列即可。 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 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可知,“戏出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确定第一个词条; 根据文段中“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可知,“戏出年画”的一个特征 是: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的,确定第二个词条; 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可知,“戏出年画”的特征为:表现戏 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确定第三个词条; 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可知,“戏出年 画”从形式上分为两种,确定第四个词条; 根据文段中“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即“戏出年画”的特征为:戏曲与版 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确定第五个词条。 由此得出答案,即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 节;④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分为两种。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文段“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中的 “内容都是当 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可知这幅年画是根据戏曲《霸王别姬》创作的戏出年画; 再根据“刻意减少画面背景”可知,该幅年画画面淡化背景,仅借两侧士兵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再根据“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该幅年画突出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项羽眼望虞姬 执其手显示不舍,虞姬高扬右手暗示离别。 由此,我们整理答案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索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索驼非能使木寿且孳(繁 茂)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习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结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 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应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主动发挥自身 的潜力特质;有的同学认为,学习需要干预和管理,应该“旦暮抚之”,不可“去而不顾”;有的同学认 为,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加以约束,正确引导……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首先将一个故事:兔子是短跑冠军,但不会游泳。松鼠是爬树冠军,但也不会游泳。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 和松鼠学游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效也不大。鸭子教练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来自 90%的汗水。加 油!加油!” 不知道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受,我的感觉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游泳并非兔子或松鼠 的特长,甚至这根本就是它们的弱项。而鸭子善于游泳,却因此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了兔子和松鼠, 显然,这违背了客观现实。 万物各有特性,教学则当因材施教。鸭子教练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它没有发现兔子的短跑特长,亦没 有发现松鼠的爬树特长,而只发觉了自己身上的游泳技能,因此无论如何费劲都是徒劳无功。“成功来自 90%的汗水”,道理说得很透彻,可放在错误的地方,也只是空谈。 诚如以上所言,在教育上,每个学生的天分不同,其潜能的发掘方式也不一样。教育者应当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公民的诞生》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 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 导。”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而其神圣的职能便是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从懂学生的 角度去实施教育。 古往今来,大多优秀的教育学者都会注重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式。无论是孔子提出教学要各因其材, 墨子主张教学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是鲁迅教子尊重孩子个性,陶行知建立了“教育理想国”, 亦或是当代的教学观——要求教育者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教理念……这些都共同表明,发现学生差异, 尊重其不同的个性,由此来因材施教是尤为重要的。 当然,在我们的国家确实存在着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的普遍现象。有调查表明,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十位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或许能讲出二十种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中国教 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与求异思维塑造的现象。由此看来中国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切实贯 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那么,教育者应当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呢?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需要教育者根据每个学 生的认识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以一种宽容和智慧的态度,寓教育于无痕之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更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 世界上没有愚蠢的人,只有被遏制潜能的天才。叶子得到了大自然的眷顾,拥有了美丽的不同纹络。 每一位学生同样拥有着大自然的不同吻痕。教育者则应放开个人执念的双手,让学生去绽放自己的个性,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潜能开发的促进者。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本题材料讲了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时, 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 其实种树木与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在育人方面,我们可以向郭橐驼学习什么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 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生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可是, “放养”不是“放纵”,“放手”不是“无为”,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也是必需的。这道作文题立足育人话 题,考查学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性。 审任务:假如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注意写作时 体现发言稿的特点。 立意: (1)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天性,做到因材施教; (2)“放养”不是“放纵”,育人也需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精准培养; (3)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既要给空间,也要有约束,力求张弛有度。 素材: (1)“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 的分析与了解。只有扬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有一篇文章中 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它们不是没 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柔性强的特点,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用嫩竹做笛子,想必是费力不讨好, 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是自娱自乐也会嫌它声音 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 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 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2)人生而不同,而观世人一生的轨迹,最后取得的结果更是千差万别,有人立身于山巅,俯视众生,一 览众山小,有人埋身于人海,碌碌无为,终此一生,这些人不一定就有多么不如优秀之人,差别的一部分 可能就来自于教育方法的不同。我认为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人终生受益。不同类型的植物喜好不同,不能用 同一种方式进行培养。而人出生时就已然在遗传因素、家庭等各方面有所不同,而之后的教育方式就更不 相同,没有适合所有人的一种模式,教育方式没有绝对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 (3)一个自卑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与赞扬,可如果把这鼓励与赞扬给了一个自负的孩子就很难达到一定的 教育目的。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在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教育,父母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适 宜的教育使人的长处得以发挥,弱项得以弥补,而不适合自身的教育则可能使自己偏离了方向,做一些无 用功。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 让我们都成为自己领域里的“爱因斯坦”。 (4)“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 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 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内容。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 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吟诵“不著一字,尽得 风流”的古诗、散文,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 只能一心期望,终归破灭!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