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0-2021学年高三5月五校联盟第三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茂名市 2021 届五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话剧《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引来叫好和追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 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 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两相对比,不禁引人深思。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 奥妙何在? 戏剧艺术是靠表演立在舞台上的,也靠表演得以传承。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 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 火,几乎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 “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不但提供精彩的内容,而且提供续写精彩的可能。戏曲理论家李 渔说,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 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 意见并加以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 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 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质的东 西可能过时甚至灭失,精神却永不过时,历经岁月的冲刷,反而会愈显光亮。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比如, 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 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 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 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戏剧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戏 剧所营构的,不只是艺术空间,也是伦常的尺度。在这里,生活中的善行义举得到更有故事性的表现,不 公正不道德现象受到谴责与批判,向往地变成了“现实”,现实的昭示着愿景。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 创作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已演了 1400 多场,是著名地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 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经三十余年舞台打磨已成当代经典,剧中人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引导人们 思考人生,在生活的韧性中咂摸历史的流转。贴近百姓口味自然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 碑流传的,具有现实温度的。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 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 见。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 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 戏剧界的认可。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 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 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 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 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中国戏剧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 艺术传统才是它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 1930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 年北京人 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森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 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 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 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梅生《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茶馆》等“老作品”每一亮相,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但是一些新创作品却不 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B. 经典戏剧作品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它们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艺术的高 峰,给人以温暖和力量。 C. 物质的东西可能会过时甚至灭失,但作为时代产物的优秀戏剧作品,其精神历经岁月的冲刷后,反而会 愈显光亮、永不过时。 D. 西方观众一度认为,中国戏剧与戏曲、杂耍是等同的,但随着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这一 刻板的认识已被打破。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这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源于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 的守护与传承。 B. 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途径虽然与《朝阳沟》中所展现的不同,但两代青年都有炽烈的家国情怀。 C. 由《宝莲灯》与《天下第一楼》的成功可以看出,经典作品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百姓的 心声。 D. 材料二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 路的观点。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表演京剧《四郎探母》时,中外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一起唱出“番”字。 B. 观看歌剧《图兰朵》时需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随意走动。 C. 国外创作人员用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与中国艺术家一起创作出话剧《青蛇》。 D. 音乐剧《在远方》融合时尚元素,歌颂中国快递小哥辛勤创造、坚定追求的精神和形象。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谈谈在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戏曲的全面繁荣。 【答案】1. A 2. D 3. C 4. 文章开篇提出"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的问题,接着从艺术的高度、作品的厚度、 生活的温度三个角度回答了此问题。 5. ①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提升艺术的高度;②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 ③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④利用科技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 剧的交流。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总会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与“不能获得人们的好评”曲解文意。原文:总会引来叫好和追 捧,甚至形成“一票难求”的文化热点。同时,一些新创作品却很难把人们引进剧场,有的即便一时获得 好评,也很快被人淡忘,成为舞台“稀客”,更有甚者沦为“一日游”“节展游”。由此可见,“一票难 求”的文化热点并不是总是出现的,新创作品也能获得人们的好评。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论证了中国戏剧要想走向世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是出路的观点”错,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当 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由此可见,文章以《酗酒者莫非》与《铸剑》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上述观点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综合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通过科技手段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相结合丰富表现形式”。 A.没有涉及科技手段; B.是对观众的要求; C.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中国故事《青蛇》; D.虽涉及了时尚元素与中国故事,但时尚元素不等于科技手段。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有五段,第一段为提出问题,“经典作品长演不衰,圈粉几代人,奥妙何在?”; 第二段到第五段为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 精湛的技艺”是从艺术的高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 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的从作品的厚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更重要的 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是从生活的温度角度分析回答问题。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 染力持续散发”“旧剧之可贵在于“本质如常”,又“能新而善变”。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 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做出微调”概括出守护与传承精湛的技艺,根据时代善变善新以 提升艺术的高度; 结合“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 察与感悟”概括出扎根文化沃土以提升作品的厚度; 结合“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 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概括出贴近百姓口味以提升生活的温度; 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丰富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 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 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概括出利用科技手 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加强与世界戏剧的交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一个偏见 钱钟书①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 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 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 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博马舍《趣 姻缘》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欲望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 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的确说透人类一部分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 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 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 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 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 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 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 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能和 寂静融为一片。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 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 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在 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 清净。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旒旌”,下文就 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雪莱诗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 柯律立治《风瑟》诗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穆 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 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 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 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 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 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 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叔本华《哲学小品》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 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 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 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文本二∶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 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 的随便和从容,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 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 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 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 多空白。 【注】①钱钟书(1910~1998),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收录 1939 年 2 月 以前写的十篇散文。文本一《一个偏见》为其中之八,文本二为作者自撰《序》。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说偏见是在思想缺席以后产生的,表现出偏 见的主观性。 B. 造屋没有卧室、在浴室里照镜子做出摄影机头前姿态的比喻,说明偏见是丰富多样的,是轻松随意的。 C. 文章以睁大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狗只见肉骨头不见其他狗的情况与偏见作对比,突出偏见的普遍 性。 D. 在夜深或苦想时受人声烦扰就“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用夸张笔法写出难以忍受的心情,令人忍俊 不禁。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子西《醉眠》中说“山静如太古”,是说行在山中,远离尘世,周围一片清净,似乎进入上古时代, 没有人声喧扰。 B. 《诗经》中说“萧萧马鸣,悠悠筛旌”,又说“有闻无声”,可见在古诗人看来,只有自然界之声而无 人声,不算喑闹。 C. 作者用《红楼梦》里赵姨娘缺少自知之明,向探春无理取闹时所说的有人在踹她的头来形容受人声干扰 的感觉。 D.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刑天争位于黄帝,他因头颅生在胸膛下面而无被砍掉的危险,舞动干戚,勇 猛交战。 8. 钱钟书自评书里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写在人生边上》一书 中的散文的特点。 9. 如欲以“以偏见说正见”为题写一则关于《一个偏见》的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短评的要点。 【答案】6. C 7. D 8. ①带有业余消遣性质,随便从容,不慌不忙;②并无体系,也不严密,先后或彼此矛盾,说话过火;③ 难于尽察,留有空白。 9. ①文章由偏见谈起,说偏见不具有理性,而具有感性,可以从某个方面表达事物的根性;②文章主体所 表达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正见,自然之声给人寂静之感,人类之声给人喧闹、烦扰之感,由古至今皆是如此; ③文章说正见为偏见,化偏见为正见,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比”错误,应是“类比”,即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由这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属性是相同的,推 导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方面的属性也可能是相同的。“突出”的说法也不妥,可改为“表现了”。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无被砍掉的危险”错误,《山海经》说∶“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 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是说刑天的头被砍掉以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舞动干戚,继续作战。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 随便和从容,不慌不忙地浏览”,即带有业余消遣性质,随便从容,不慌不忙; “每到有什么意见,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 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即并无体系,也不严密,先后或彼此矛 盾,说话过火; “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 空白”,即难于尽察,留有空白。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钱钟书的散文《一个偏见》,偏见本不足褒,而作者睿智幽默的引经据典,讥古讽今,却把“一个偏见”描 述得流光溢彩。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 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可知文章由偏见谈起,说偏 见不具有理性,而具有感性,可以从某个方面表达事物的根性;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 三者的耳朵听来”“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能和寂静融为一片”,可知文章主体所表达的是具有普 遍性的正见,自然之声给人寂静之感,人类之声给人喧闹、烦扰之感,由古至今皆是如此; “叔本华《哲学小品》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 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 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即文章说正见为偏见,化偏见为正见,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骞,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 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慕,使月氏,与堂邑父 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 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 骞曰:“为汉使月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转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 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 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 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 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 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 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 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 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 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 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 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B. 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 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C. 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 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D. 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 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号,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 庶人,古代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与百姓、黎庶、庶民、黔首、布衣等意思相同。 C. 蛮夷,古代对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一种称呼,具体指南蛮、北狄、东戎、西夷。 D. 外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文中指归附汉朝的外族部落或政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骞坚韧不拔,心系国家。张骞以郎官身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其间他即使有 了匈奴家室,也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 B. 张骞机智勇敢,不忘使命。当匈奴的监管渐渐宽松时,张骞趁机和他的随从逃出匈奴,到达大宛后,他 又因势利导,让大宛帮助使团抵达大月氏。 C. 张骞富有远见,善于谋划。张骞建议天子用财物贿赂乌孙以招引他们的部落往东迁移和汉朝结为兄弟, 并认为此计若成便斩断了匈奴的右臂。 D. 张骞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张骞出使后,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来取信于外国,从此, 西北各国便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2)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14. 张骞第一次出使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此次出使历时多久后张骞归汉?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汉朝正打算消灭匈奴,听说这个消息,于是想派使者和月氏往来。出使月氏的路上必须经过匈奴 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2)大月氏已经臣服于大夏并在那里居住下来,那里土地肥沃富饶,少有敌人来犯,月氏又认为自己离汉 朝很远,完全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想法。 14. ①张骞出使先后经过的地方有∶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匈奴。②张骞出使历时十三年后归汉。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数十人”为“使”的后置定语,故其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 C 项与 D 项;“汉”为“窥”的宾语, 故其中间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 B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南蛮、北狄、东戎、西夷”的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应为“具体指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外国,从此,西北各国便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的表 述属关系混乱。由原文“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 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可知,“西北各国便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在前, “汉廷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外国”在后。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方,正;因,于是;更,经过;使者,出使的人。 (2)得分点:既,已经;臣,臣服;寇,侵犯;远汉,离汉朝很远;报胡之心,向匈奴报仇的想法。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经匈奴,匈奴得之”“至大宛”“抵康居”“康居转致大月氏”“复为匈奴所得”可知,张骞出使先 后经过的地方有∶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匈奴。 由“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张骞出使历时十三年后归汉。 参考译文: 张骞,建元年间担任郎官。当时天子询问匈奴中投降汉朝的人,投降者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 部落的人逃走,而且常常怨恨仇视匈奴,却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汉朝正打算消灭匈奴,听说这个 消息,于是想派使者和月氏往来。出使月氏的路上必须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 以郎官身份响应招募,出使月氏,与堂邑父一起从陇西出发。经过匈奴时匈奴人抓获了他们。单于扣留了 张骞十多年,给他娶了妻子,张骞还有了孩子,但是张骞持有汉朝的符节始终没有丢弃。张骞留居在匈奴 期间,匈奴对他的监管渐渐宽松,张骞趁机和他的随从向月氏逃去。他们向西疾行几十天,到达大宛。大 宛听说汉朝资财富足,想要与汉朝沟通往来却没有机会,见到张骞后,很高兴,问道∶"你要到哪里?"张 骞说∶"我替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阻隔了道路。现在逃出来了,希望大王派人引导并护送我到月氏。如 果能够到达月氏,等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赠送给大王的钱财物品多到用言语也说不尽。"大宛认为张骞说 得有理,就让张骞出发,并派给他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康居又辗转送他到大月氏。大月氏的国王已被 匈奴杀死,又立了大月氏的太子当国王。大月氏已经臣服于大夏并在那里居住下来,那里土地肥沃富饶, 少有敌人来犯,月氏又认为自己离汉朝很远,完全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想法。张骞留在月氏一年多,准备回 汉朝。打算经过羌人居住的地区回到汉朝,又一次被匈奴抓住了。他留在匈奴一年多,单于去世,匈奴国 内动乱,张骞与他的匈奴妻子以及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汉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 邑父原来是匈奴人,善于射箭,穷困急迫时就射杀飞禽走兽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 开汉朝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回来。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攻打匈奴,他知道有水草的地方,军队 能够不疲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第二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 张骞因为误了约定时间被判处斩刑,他用财物赎罪成为平民。此后,天子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国的事情。 张骞已经失去侯爵,于是说∶"我留住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乌孙是匈奴西边的小国。蛮夷的百姓贪 图汉朝的钱财物品,如今如果能趁这个时机用丰厚的礼物赠送给乌孙,招引他们的部落渐渐往东迁移,定 居到原来匈奴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和汉朝结为兄弟,根据情势来看乌孙应该能听从,乌孙若听从了这种安 排,就相当于砍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从它向西的大夏等国都可以引来而作为外臣属国。"天 子认为他说得对,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几万只牛羊,携带价值几千万的钱财布 帛,还配备了很多持符节的副使,沿途碰到可以出使的国家,就让他们离开队伍到其他国家出使。张骞于 是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周边各国。乌孙国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汉,张骞和乌孙派遣的几十名使者,带回 几十匹马答谢汉朝,趁机让他们观察汉朝的情况,了解汉朝的宽广宏大。张骞回到汉朝后,被任命为大行, 位列九卿。过了一年多,他就去世了。这之后一年多,张骞派遣的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与所出使国家 的人一同回到汉朝,因此西北各国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张骞开创的,所以从那以后派往 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凭此称号取信于外国,外国也因此而信任汉朝使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冉溪① 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 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 B. “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 C. “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 D. 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6.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比。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②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③ 用典。诗人运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和樊重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初衷,忍辱负重, 等待自己施展才能、为国效力的那一天到来,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错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由“逝万里”“空缧囚”等词 可看出其内心是失意苦闷的。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冉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 平,抒发了坚持信念、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全诗诗意放达,用语明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永不衰减 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对比。“少时陈力希公侯”,柳宗元少年得志,21 岁考取进士,26 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 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 “缧囚终老无余事”,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诗人将少时的 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将理 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 用典。“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 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 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在人的智慧和行为方面的重大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声时而婉转流利、顺滑自然,时而冷涩 低沉、呜咽断续的美妙。 (3)在《赤壁赋》中,苏轼在问客为什么洞箫吹得凄婉哀怨之前,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 己的神态和动作进行了刻画。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间关莺语花底滑 (4). 幽咽 泉流冰下难 (5). 苏子愀然 (6). 正襟危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参省、知、幽、愀、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长期以来, 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各自为政、______、多头治理等问题。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 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______,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破坏。生态环保无论处于哪个环节,人们都应该意识 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旨在从系 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通过统筹兼 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今天,我们______生态文明建设,更应遵循"山 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下大力气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让美丽中国 ______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八仙过海 顾此失彼 促进 表现 B. 八仙过海 捉襟见肘 推进 表现 C. 九龙治水 捉襟见肘 促进 呈现 D. 九龙治水 顾此失彼 推进 呈现 19.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有花、有树、有群莺 B. 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有树、有花、有群莺 C. 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有花、有树、有群莺 D. 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有树、有花、有群莺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A 20. 无论生态环保处于哪个环节,人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甚至会影响到生态环 保大局。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九龙治水:原意指多条龙治水,结果没有龙去管行云布雨之事,现多指一件事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结果 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根据上下语 境,强调多部门管理混乱,应该选择“九龙治水”。 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照顾不过来。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能力 财力穷于应付。根据上句,强调不能两全,故选“顾此失彼”。 推进:形容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其继续朝一定的方向运动(向前运动),用在军事上也指以武力 强力前进。促进:基本义为促使前进。根据语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故选“推进”。 呈现:也是内在的一种外在反应,将内心的理想、渴望、信念、思想等,以语言、文字、画图等形式展现 出来,更多用以自然体现。表现:施展出来,显露出来,强调自觉地或主动地。根据语境,“多元之美、 系统之美”是自然体现的,故选“呈现”。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本题四个选项,区别一在于“有花、有树、有群莺”,照应上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 乱飞”排除 BD;区别二在于句内的语序,要紧承上文引用的诗句,排除 C。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生态环保无论处于哪个环节,人们都……”两个句子的主语不同,关联词“无论”应放在“生态环保” 前面; “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地方”为递进分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影响到其他地方,甚 至会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地上涨,这一现象吸引了 科学家的目光。①________?研究发现,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 ②________。纳木错地处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气温升高后,特别是 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通常情况下,③________。然而,研究表明,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湖水的蒸发量相比之前 反而减少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 重大。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 字。 22. 请用四个关键词提取这段话的主要信息。 【答案】21. ①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②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③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 体蒸发量加大 22. 纳木错湖水上涨、冰川融化、冻土融化、蒸发减少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地上涨,这一现象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填入一个询问原因的 问句,即“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 第二个空根据“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后文讲“造成湖水水位上 涨”,此处需要填入冰川融化后水的去向,即“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 第三个空根据“然而,研究表明,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湖水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此处需要填入的是“通常情况下”的情况,根据后面转折的内容“纳木错地区的湖水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 而减少了”分析,此处填入通常情况下,水蒸发相关信息,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 注意字数限制。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地上涨,这一现,象吸 引了科学家的目光”分析,主要讲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地上涨这一现,压缩为“纳木错湖水上涨”。 根据“研究发现,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分析,主要讲全球变暖导 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压缩为“冰川融化”。 根据“纳木错地处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 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分析,主要讲气温升高,冻土开始融化,压缩为“冻土融化”。 根据“然而,研究表明,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湖水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分析, 纳木错地区的湖水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减少了,压缩为“蒸发减少”。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 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 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 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下列其中一部作品确定某一主题,谈谈你所获得的美的启迪。 《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红岩》《家》《平凡的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千古英雄风,忠义永流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翻开手中的《三国演义》,写尽人间忠义。《三国演义》中的“忠”、“义”集中表现在刘、关、张。 以“桃园三结义”开篇,自始至终贯穿全书,结合得浑然一体,甚至难以区分,“忠”中有“义”,“义” 中有“忠”,“忠”和“义”的成败、是非纵横交错。“忠义”成为《三国演义》中主宰思想和行为的一 面鲜艳的旗帜,也成为评判古今英雄豪杰的准绳。 君不见那取西蜀,定南蛮,未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诸葛亮孔明乎? 那一份忠义赚取了多少人文墨仕的尊敬。 君不见关羽正气凛然,终记得桃花三结义中的那一份情义。尽管曹操厚待,依旧过五关斩六将,千里 追刘备。却又为报曹操之恩,而不顾军令状于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好一个天地忠义好男儿。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太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要是不值,您就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意 味着,诸葛亮随时可以抢下皇位。可是他非但没有那么做,还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这种忠义英雄,从古至 今,代代相传。无独有偶,让我想起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那位院长——张定宇。 张定宇,平凡而伟大。为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他不顾病痛折磨,用 一己之力给了患者生的信心。用“渐冻”的生命为武汉这座“孤城”托起了生的希望。这,与诸葛亮的力 挽狂澜相得益彰。 “忠义”二字寥寥数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甚至很多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在公交车上给人 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宁可牺牲自己而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 个“忠”字,也相信有一部分人能做到一个“义”字,但是,能与坐在“忠义堂”上的那些忠、义双全的 人相提并论的人,或许,还很少吧……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人类历史发展 到今天,人们依然对“忠”与“义”心怀钦敬和景仰。现代社会里,人性越来越复杂,人心越来越难以琢 磨,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里,“忠”和“义”更成为人们对真善美、人之初的淳朴风尚的追求。 品读《三国演义》,心情难以平伏,为那些英雄的忠孝仁义所感动。鼎足三分以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不愿再步三国乱世之后尘,唯有祈盼千古英雄风,忠义永流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着重考查了新高考背景下考生的文化传 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基本学科素养,故考生紧扣写作任务,任选一部作品确定 某一主题即可构思行文。如:选《红岩》可谈家国责任之人性之美,选《论语》与《平凡的世界》《家》可 谈敢于追求之青春之美,选《三国演义》可谈英雄忠义之美,选《红楼梦》可谈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 爱情之美,选《平凡的世界》《家》可谈敢于抗争之生命之美……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 定要注意联系自我与社会现实来谈美的启迪,如此,文章立意方有深度。 【立意】1.让人性之美扛起家国重任; 2.青春之美,我们最美; 3.英雄忠义传天下; 4.勇于抗争生命之美;等等。 【素材】1.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 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 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感到内疚回到丈 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 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 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2. 长篇小说《红岩》,是一部著名的红色经典作品,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小说以新中国成立前后重庆的地 下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以江姐和许云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群体形象。读了令人潸然泪下,同时更 令人热血沸腾。 掩卷沉思,我想到了我们的责任。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幸福自由的和平年代。父母的呵护、社会 的关爱,使我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哪曾经历过一点生活的磨难,更谈不上什么生死的考验。 就是这无忧无虑的生活,有时竟让我们淡忘了自己的理想,淡忘了自己的责任。 3.《平凡的世界》以黄土高原上双水村的孙、田、金三个家族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为基点、围绕主人公孙 少平一家生活的变化,双水村的变迁,以及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历程来展开。孙氏兄弟是 老实忠厚善良的农民孙玉厚的儿子,贫困的生活让他们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磨难,但在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 在外面精彩世界的影响下,他们的自主意识终于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父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以新的思维 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念,确立自己的人生进程,这是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时代的进步,也看到人的发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