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前
2021 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仿真模拟(二)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 10 页,23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饿了么”的全职骑手 2017 年月均收入在 8000 元以上,能力出众的“单王”月收入甚至可达 3 万元,
这已远超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者的月均薪资。据报道,2018 年富士康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6000 元,更何况
普通制造业工厂根本拿不出富士康这么高的工资。结果就是:人往高处走,制造业则招不起人。
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 26-30 岁之间,35 岁以下占近 70%。富士康 27 万名员工中,30 岁以下的员工占到
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业旗鼓相当,但相比 2012 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不能吸引
年轻人是对制造业的致命打击,一个失去年轻人的行业将会如同一潭死水。
不妨参考一下美国的情况。1970 年后,美国传统制造业所在的“铁锈八州”人口增量严重放缓,反倒
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三州人口激增。“加德佛”三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此
次人口大迁移,其实是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结果,被称为“服务业革命”。因此,外卖行业
从制造业抢人,从本质上说,属于中国式服务业革命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摘编自吴晓波《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
材料二:
制造业工厂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日益完善,从根本上削减了工厂对普通工人的用工需求。根据对国
内 2000 家企业的调研,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 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
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
受疫情影响,今年劳动力市场需求下降明显,但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
空缺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 2.0。尽管如此,收入相对较高的技工,依旧很难成为年轻人的优先职业
选项。从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角度看,在大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
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
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外的工作。
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实在萎缩,新经济下的新兴服务业更能吸引年轻人。受
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更重视工作性价比、岗位尊重、工作环境等因素,工厂要想留住年轻人,需要综合
考虑这些因素的提升。
(摘编自赵一苇《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办?》)
材料三:
最近,“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家的
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
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那些“宁愿……也不……”式的思维,其实还
是受另一个非市场的价值标准支配着,这种认为去工厂高于当骑手的价值取向是那么令人不安。
然而,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
力市场价值的过程。工业生产用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工业生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值倒挂问题。解决这
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
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那种“给 6500
元月工资还招不来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 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
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当然,个中原因并非仅仅是用工者付酬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市场价格信号
体系以及税收、劳工保护、社会管理等体制性问题,而这也正是中国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理由所在。跳出“宁
愿……也不……”式思维,才能找到工业生产用工荒的症结。
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作为新业态的组成部分,外卖送餐行业的发展势
头良好,前景看好,社会效益也同样很好。不能将这种市场现象与用工荒对立起来,进而做出损害外卖行
业发展以补救工业生产用工荒的蠢事。
在经济发达国家,城市街道或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中,快递车辆几乎抬眼可见。流通产生价值,流通实
现价值。外卖送餐骑手是物流行业的劳动力,物流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是工业产品实现市场价值的必不
可少的过程。外卖送餐行业发展迅速,说明其找准了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极大地扩容了餐饮市场空间,既
提升了市场效率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关数据显示,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就达 2400 万,维系着 360 多万家商户和 60 万外卖骑手的生
计,三成骑手月收入 5000 元以上,此外去年还有 200 多万兼职外卖骑手从平台获得了收入。这样的市场规
模,吸引那么多“宁愿”的年轻人,奇怪么?
(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为什么有人惊诧于年轻人宁愿送外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物流外卖等服务业吸纳了普通动力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
务业。
B. 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不超过两成,其他的岗位必须使用人工,所以才出现用工
荒。
C. 技工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力岗位虽然高一些,但培训的成本也比较高,有一定的风险,因而难以吸引
年轻人。
D. 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这都是市场作用下优胜劣汰
的结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外卖行业从制造业“抢人”是必然的,不应人为阻挡。
B. 发达国家服务业革命已先行一步,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有所借鉴。
C. 不能听任“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现象危及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发展。
D. 美团能吸纳数百方骑手的原因之一是外卖骑手的从业门槛低,不需要专业技能。
3. 下列对未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在文中无据可依的一项是( )
A. 现代服务业将会吸纳更多的普通劳动力。
B. 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C. 工厂通过自我提升能够重新吸引年轻人。
D. 市场配置资源使制造业劳动力价值提升。
4. 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C 3. B
4. 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材
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 ①首先,指出把工业用工荒与外卖骑手数量迅速增长联系在一起不合逻辑;②然后,阐述劳动力流向体
现市场价值取向的原理,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③最后,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
选择做骑手不值得奇怪。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高于服务业”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说“外卖骑手平均年龄在 26-30
岁之间,35 岁以下占近 70%。富士康 27 万名员工中,30 岁以下的员工占到 59.65%,看上去还算和外卖行
业旗鼓相当,但相比 2012 年,青年人的比例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是将富士康员工的年龄与外卖骑手的
年龄进行对比,得不出选项中所说的普遍结论;
B.“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普通劳动力岗位的替代率为 19.6%。在技术迭代的形势
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新技术应用
是造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不是“用工荒”的原因;
D.“而传统制造业已是一潭死水”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说“从整体上看,中国制造业的年轻劳动力就业确
实在萎缩”。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不能听任……”错,材料二的观点是“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是
劳动力市场流动和选择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既不能在减少外卖骑手的数量和收入上打主意,也不
能在其他行业制造挤出效应以迫使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行业,而只能顺应劳动力市场的行情”,因此选项
说的要干预市场,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服务业和制造业薪酬差距将进一步加大”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有“那种‘给 6500 元月工资还招不来
一个成衣厂普工’的说法就多少显得矫情。6500 元还招不来工,说明一个普工的劳动力市场价值已经超过
了这个数字”,可见制造业要想招来人,就需要提高薪酬,给劳动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价值,服务业和制
造业薪酬差距将会缩小。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的标题是“为什么几百万中国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想去工厂”,文章先将“饿了么”的全职骑手的
工资与富士康工人的工资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宁可选择当外卖骑手也不去制造业的原因是薪酬差距;然后
将外卖骑手的年龄与富士康工人的年龄对比,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再以美国“服务业革命”为例进一步说
明服务业革命影响了年轻人的择业观。可见材料一主要是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
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
材料二先从新技术应用对制造业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在技术迭代的形势下,外卖员成了国内制造业工人
转行的主要选择之一,由工人转行的外卖员成了行业主流”;然后分析工人转行当外卖员的原因是“在大
致相当的薪资区间,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快递外卖员,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去学习高级技工,
则显得投入产出比太低。而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快递外卖员们,也很难找到快递行业之
外的工作”。可见材料二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
低和缺乏专业技能。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材料三由“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去工厂”的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媒体将某些工业生产厂
家的用工荒与外卖送餐骑手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表面看似有理,实际上不合逻辑”;
然后分析市场原理,“在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向体现了市场的价值取向”,接着分析分析
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外卖送餐骑手巨增和工业生产用工荒,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再分析市场原理,
“市场的无形之手正是通过配置资源来不断提高市场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劳动力市场价
值的过程”,然后指出要解决工业生产用工荒,不能打限制外卖骑手工资和数量的主意,“而只能顺应劳
动力市场的行情,要么给劳动力以应有的价值,要么转业”;
最后,以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物流现象以及我们的相关数据,揭示物流业的价值和前景,申明年轻人选择做
骑手不值得奇怪。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橡树的歌
【韩】赵南柱
时间应该足够通过人行道,可是出租车就开始减速,没等红灯亮起,就停在了等待线前。
“想听首歌吗?”
突然,年纪大概有 60 多岁的出租车司机拿起放在副驾驶位置的木吉他,开始演奏。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
一首常听的歌。《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是结束监狱生活回家的男人送给妻子的歌。他对妻子说,如
果你还在等我回家,那么请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我记得很久以前在杂志上读过。绿灯亮起,
司机赶忙把吉他放回副驾驶位置,重新握起方向盘。
“做歌手是我的梦想,以前还谱过曲,现在彻底放弃了。”
“原来是这样啊。”
我喝醉了,只是礼节性地回答。
司机并不介意,继续说道:“我想唱歌,也有想见的人。如果您不喜欢听,请告诉我。”
我偶尔会以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在新闻网站上传文章,突然觉得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成为新闻主人
公。在交叉路口,在人行道旁,我又听了几段,到达家门口的时候,我正式做了自我介绍,并且说我还想
和他多聊会儿。司机有些尴尬,我决定不关里程表,问他想见的人是谁。
“我那时很不像话,说要做音乐,一分钱也不给家里,还指手画脚……”
很长时间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加入组合,前往音乐咖啡厅和活动现场唱歌,可是连零花钱都赚
不够。也曾带着试音带找过多家唱片公司,最终也没有得到机会。他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妻子没有丝毫
感情。双胞胎女儿出生的瞬间,他还在和一起做音乐的人通宵喝酒,抱怨这个世界让他怀才不遇。即使如
此,妻子也没有埋怨过他,而是独立抚养着两个女儿。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妻子当时是怎样维持生计的。
除了这些,他还出过轨。任何情况下都没发过牢骚的妻子,唯独这件事不肯放过他。闻味道,翻口袋,
不让他换电话。他外出的时候,妻子悄悄尾随,带着两个女儿去音乐咖啡厅,从早到晚监视他。有一天,
妻子和两个女儿突然失踪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和亲戚朋友联系。这已经是 20 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我知道她们在哪儿。女儿们还是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也帮不上忙,怎么好意思主动联
系她们呢?我盼着她们偶然坐上我的车,曾经在她们附近转来转去。我在孩子们的学校附近转来转去,一
次也没遇到,可能她们不坐出租车。我应该去开公交车……”
他搔着后脑勺,难为情地笑了。车费持续上涨,我说我想把歌听完。他又拿起吉他。
我觉得他可能会不喜欢露出自己的脸,就主动要拍摄他弹奏的手和轮廓。
“现在,整车的乘客都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
平时高出 3 万韩元。
报道反响不错,还上了门户网站的主页。大部分评论都说自己重新思考了家庭的意义,或者希望得到
妻子的谅解,希望妻子幸福。几家电视台想要采访出租车司机,可我并不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故事似乎
就在余韵中结束了。
傍晚时分,有人留言说见过弹吉他的出租车司机——前面的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
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
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
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
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
我感到气愤而羞耻!我给留言的网友发邮件,向私人出租车工会咨询,辗转出租车停车场四处打听,
还是没能找到他。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记下他的车牌号呢?现在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
这样做。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
动。但又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
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仍然在寻找那夜的出租车司机。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她的名字是》,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刑期已满/正要赶回家/我必须知道有哪些东西还属于我/若你收到了我的信/告诉你我将重获
自由/那么,你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还要我的话/在老橡树上系条黄丝带/漫长的三年过去了/你还要
我吗/如果我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我会留在巴士上/忘了我俩的过去/责怪我自己/如果我
看见老橡树上没有系黄丝带的话/司机先生/请帮我看一下/因为我无法承受即将看到的/我其实仍在监
牢/只有吾爱握有钥匙/我需要的仅是黄丝带/即可将我释放/我已写信告诉过她/现在/整车的乘客都
在欢呼/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我要回家/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足够通过人行道,但出租车却减速停车,可见司机的心里非常想在乘客的面前演奏一曲。
B. 面对弹唱,“我”开始并不感兴趣,打算继续聊是因为“我”认为司机适合做新闻的主人公。
C. 在到家之后,“我”仍想跟司机聊聊,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
D. 虽然司机有编故事谋钱财之嫌,但故事内容引发广泛共鸣,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存在类似问题。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由有限视角展开叙述,逐步揭开司机“曲折的人生经历”,吸引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B. 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既保证小说的现场感,又让叙事集中紧凑。
C. 作者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真实自然,叙述语言平实质朴,使小说有很强的纪实色
彩。
D. 结尾写“我”再没有写过报道,但仍想寻找那夜的司机,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了
丰富的想象空间。
8. 撤回报道后,“我”为什么会感到气愤、羞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根据你对文本二歌词的理解,谈谈文本一中引用歌词的作用。
【答案】6. C 7. B
8. ①气愤:因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
②羞耻:既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
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
9. ①推动情节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②表现人物形象,
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
③暗示主题意蕴,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而对陌生人突然好奇自己的过往经历,司机感到尴尬”错误。由上文司机主动提到自己经历来看,司
机有一定的表达欲望;由下文“我”决定不关里程表后,司机即继续叙述的表现来看,司机尴尬并非因陌
生人好奇自己。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采用“‘我’与司机的对话的方式来还原司机的故事”错误。作者是通过直接对话与间接转述两
种方式来还原故事。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每段留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
找贫穷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
给他些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
来的报道。自己付出精力与钱财,却原来是被司机欺骗,引来反对留言与抗议电话而不得不撤回道歉,所
以作者感到气愤。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
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我讨厌自己的疏忽和无情。因被骗受辱而感到羞耻,
又因自己的疏忽与无情而羞耻,不论事件是否属实,自己把他人的不幸当做素材写成故事传播,对故事中
的受害者也是一种伤害,所以作者感到羞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唱到“老橡树上挂满了上百条黄丝带”的时候,他的眼角含着泪水。我也有点儿感动。付他的车费比平时
高出 3 万韩元。反对留言和抗议电话接踵而至,最后不得不发文道歉,撤回原来的报道。引用歌词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歌曲背景故事为后文我受到触动、司机形象的反转等情节做铺垫。
头发已经花白的出租车司机,副驾驶位置上放着木吉他,每次等信号灯时都会弹唱经典老歌。不过每段留
言提到的故事都不相同:为了寻找因为父母反对而分手的初恋,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为了寻找贫穷
而从小被人领养的小弟弟……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歌听完而多付车费,有的只是想帮助他而随手给他些
钱,更多的人不肯收他找回的零钱。司机把曲中浪子与生活中的追梦者的曲折人生都演绎得淋漓尽致,体
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行骗时的精明,表现了人物形象。
那些流传于世间的众多新奇的,令人惋惜、流泪的故事,不论真假,我们总被忏悔者的真诚所打动。但又
有谁在忏悔者背后蜷缩着,无辜地承受着更多的伤痛?歌曲引发“我”关于家庭关系、对“无辜的人承受
着更多的伤痛”的思考,暗示了主题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
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
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
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后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
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听公绰曰:“朝廷谓吾儒生不知兵邪!”即请自行,许之。引兵渡江,抵安州,
听以军礼迎谒。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
世将晓兵,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
授之,选兵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军出,公
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
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
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转
兵部,...兼御史大夫。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
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
其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
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
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
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
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
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穆崔柳杨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
听/
B. 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
听/
C. 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
听/
D. 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隶安州刺史李
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之职。刺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
要作用。
B. 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时朝廷直接控
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C.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文武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兵籍、兵械、
军令等。
D. 赠,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功臣或其先人追封爵位或官职。本文中的“赠”就是朝廷在柳公绰死后追封他为
太子太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公绰体察底层疾苦。遇荒年歉收,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每餐饭不超过一碗;撙节
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
B. 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巡行邓县杀掉了舞文弄法者,因为他认为破坏法令罪行更严重;良马害人,杀掉
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
C. 柳公绰为人正直耿介。他任京兆尹时处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没有上报,他说上报
不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D. 柳公绰对国家忠心耿耿。柳公绰一生任京兆尹、节度使、御史大夫、尚书等职务,治境安边,均有佳绩,
他的忠心得到朝廷的认可。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14. 韩愈在《与鄂州柳中丞书》中高度评价柳公绰“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
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
(2)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14. ①主动请缨,讨伐叛军(吴元济)。②善于用人(李听),知权制变。③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④以
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任答三条)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句的句意是“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接父母来侍奉,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
任鄂岳观察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求
分司东都不听”的翻译是“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分司东都”是请求的任职地点,
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两项;“后徙鄂岳观察使时方讨吴元济”的翻译是“后来调任鄂岳观察使,当
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鄂岳观察使”是官职名称,“时”是“当时”的意思,是下一句的时间,
所以应该从“鄂岳观察使”的后边断开,故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 项,“文武官员”错,兵部是“掌管武官的选拔、任用”。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B 项,“柳公绰遵守礼制法度。良马害人,杀掉良马。都体现了他遵守礼法。”理解分析错误。从原文“其
厩马害圉人,公绰杀之。或言良马可爱,曰:‘安有良马而害人乎?’”可知良马害人不能体现他遵守礼
法,是体现他对人的生命的爱护。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若,你;同恶,同流合污;挠法,曲解和破坏法律;引,引兵退去。
第二句重点字词:德,感激;涕,眼泪;徐,慢慢地;妄,胡乱。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整理总结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概括“柳公绰有怎样的名将风范”,
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柳公绰名将风范的事例。从原文第 2 段“时方讨吴元济,诏发鄂岳卒五千,
隶安州刺史李听”“即请自行,许之”可得出在柳公绰吴元济叛乱时,主动请缨,讨伐叛军。从原文第 2
段“公绰谓曰:‘公所以属鞬负弩,岂非兵事邪?若褫戎容,则两郡守耳,何所统一哉?以公世将晓兵,
吾且欲署职,以兵法从事。’听曰:‘唯命。’即以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都虞候三牒授之,选兵
六千属焉,戒诸校曰:‘行营事一决都将。”听被用畏威,遂尽力,当时服其知权’可得出柳公绰善于用
人,知权制变。从原文第 2 段“军出,公绰数省问其家,疾病生死厚给之。军中感服曰:‘中丞为我知家
事,敢不死战!’故鄂军每战辄克”可得出柳公绰慰问将士家属,提振士气。从原文第 5 段“遭岁恶,撙
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均”可得出柳公绰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
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
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县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遵守礼法。考中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每餐饭他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饭
量。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经连续提升,任开州刺史。开
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敌军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属下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
望暂时任命他们的首领担任重要官职。”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
他,敌军也就领军退走了。召回朝廷任吏部郎中。后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主持朝政,公绰出京担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地势低湿,不能迎接父母来侍奉,请求在东
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后来调任鄂岳观察使。当时朝廷正准备讨伐吴元济,下诏让他调派鄂岳士
卒五千人,隶属安州刺史李听指挥。柳公绰说:“朝廷认为我是儒生不懂军事吗?”他当即上奏要求亲自
前往前线,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柳公绰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抵达安州,李听按照军中礼仪迎接柳公绰。
柳公绰对李听说:“您挎弓背箭的原因,难道不是战争吗?如果脱下军装,你们就是两个郡守,怎么能够
统一步调作战呢?因为你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熟知军事,我将要任命你职务,按照军事法令行事。”李
听回答:“听您的命令。”柳公绰立即将鄂岳都知兵马使、中军先锋、行营兵马都虞侯三个职务的任命文
书交给李听,并且挑选了六千兵马交给他,告诫各位将领说:“行营中的事务都由李听决定。”李听受到
重用,敬畏柳公绰的威望,就尽全力作战,当时的人都佩服柳公绰懂得权变。军队出发了,柳公绰多次探
望慰问将士家人,有生病、死亡的情况都会优厚抚恤。军中都感激敬服说:“柳中丞为我们管好了家事,
我们怎敢不拼死作战!”所以鄂军每次作战都能取胜。
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公绰正去府衙途中,
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回避,立即被用棍打死。皇帝生气他擅自杀人,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是
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已经处死了,不把这件事向我报告,对吗?”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报
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金吾;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的职责在左右巡使。”皇
帝怒气才消解了。公绰因为母亲的丧事离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兼任盐铁转运使,又调任兵部,兼
任御史大夫。
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父的讳改任左丞。不久,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
来到邓县,有两个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因为公绰一向秉公执法,认
为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公绰断案说:“贪污的县吏触犯法律,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破坏法律,法律
就灭亡了。”杀死了玩弄法律条文的县吏。他的马厩里的马踢死了养马的人,柳公绰杀了这匹马。有人说
良马值得爱惜,他说:“哪里有良马却踢死人的呢?”
太和四年,公绰担任河东节度使。碰到荒年,他节约开支,停止宴请,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
派梅禄将军李畅带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慰劳他,同时又整顿军队来防止他们突袭掠
夺。李畅到达太原,公绰只派牙将一人骑马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
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的恩德,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胡乱奔驰打猎。
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行参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
下韦长,大家认为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等到韦长来了,柳公绰却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
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过了两天就去
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为“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①
许浑②
万里衔芦③别故乡,云飞水宿向潇湘。
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
度日翩翩斜避影,临风一一直成行。
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
【注】①一说该诗作者为杜牧。此处采信罗时进的观点,认为该诗为许浑所作。②许浑:晚唐时期江南诗
人,寓居湘岳。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姓流离。③衔芦:口含芦草,以防低飞时被箭射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大雁既是诗人所咏的对象,也是诗人言志抒怀的载体。
B. 诗歌首联写大雁离别故乡,伴云而飞,傍水而宿,不远万里飞往南方。
C. 诗歌颈联描写大雁南飞的状态,或翩翩展翅,或临风成行,生动传神。
D. 全诗运用了象征、借代等手法,看似写雁,实则写己,写人,写时事。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对南飞之雁的同情。大雁为避严寒,远离故乡,衔芦南飞,历经艰险,饱经风霜,
令人同情。②对自身际遇的感伤。诗人离开家乡,寓居湘岳,孤枕难眠,闻雁声而垂泪;登高遥望,观雁
迹而断肠。③对乱世流民的悲悯。诗人生逄乱世,看到太多百姓因战乱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的遭
遇像大雁一样令人怜悯。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全诗运用了象征、借代等手法”错误,本诗没有采用借代手法,而是使用象征手法,用“雁”象征人。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万里衔芦别故乡”“临风一一直成行”“年年辛苦来衡岳,羽翼摧残陇塞霜”等句子可见,诗人对大
雁每年需要飞往南方充满同情之意,说他们不远万里告别故乡,在风霜雨露中辛苦飞行,实在令人同情。
“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这是诗人见大雁而想起自己远离家乡的情景,根据注释②“晚唐
时期江南诗人,寓居湘岳”,可见,诗人也是远离家乡,故而听见大雁南飞的鸣叫声,不由得也想起自己
的家乡,孤枕难眠,为之垂泪;高楼远眺,望雁伤神。
结合注释②“此时正值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百姓流离”,也可以把这些南飞的大雁看作是流离失所的百
姓,他们如同大雁一样,不得不“万里衔芦别故乡”,遭受风霜雨雪的欺凌而无家可归,令诗人满怀同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而在《赤壁赋》中开篇写实为“____”;在《念奴娇·赤
壁怀古》中极力赞美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功业,而在《赤壁赋》中从曹操的角度以反问语气
发出“_____”的感慨。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一句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通之处;范
词写“_______”,以声色点染戍边战士“不寐”之愁。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 长烟落日孤城闭
(4). 羌管悠悠霜满地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泛”“闭”“羌管”“悠”“霜”“湍”“喧豗”“砯崖”“壑”。另外,“苏子与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要丢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
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
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
的“罗文砚”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由此,“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
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
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 ),现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 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 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 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B
20. 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性的能力。
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而 A、B 两项的主语是“心愿”,故排除 A、B 两项。介绍
砚的文化内涵,先介绍其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后介绍其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
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民情民趣。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排除 D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
A.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
B.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
C.运用夸张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
D.用了通感修辞手法,“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错误有二: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应把“演绎”改为“演变”;二
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宾搭配不当,应在“赋予”前加上“被”,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
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终,表达正确的句子为: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
涵。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
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
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①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 ② ,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
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严格来说,
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③ 。我们知道,人的皮
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
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也不会凭空消失②没有能量来源③通过吸湿发热
22. 第一段:商家对“发热内衣”做虚假宣传。第二段:商家宣传偷换了概念。第三段:热量源于人的皮肤。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既不会凭空产生”,再结合后面的“转化”,可知此处应填“也不会凭空消失”;
第二空,“这个角度”即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则“内衣发热”必然需要能量来源,对应否定句式,此处应
填“没有能量来源”;
第三空,由前面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内衣发热的原因,结合后面“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的解
释,可知此处应填“通过吸湿发热”。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说商家关于“发热内衣”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第二段通过热能不会凭空产生说明“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第三段阐释发热内衣的发热原理并得出结论: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是皮肤呼出的水分。
按照题目要求用肯定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注意字数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 年我国将举办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有人说要倡导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弘扬工匠精神。也有人
说,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科技强国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广佛中学学生会将就此话题举办辩论天赛,以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想,从当下做起。
甲方观点: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
乙方观点:高扬创新旗帜、投身科技强国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方认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应当“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那些耗费体力、进行重复劳动的工匠们,与舞文弄墨的读书人相比较,地位是卑
微的,尽管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在古代西方,工匠们的地位和中国大体相似。工业革命
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之前的手工劳作,工匠一度被认为将会被时代淘汰,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的专著《匠人》,为我们重新认识工匠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寓意
提供了新视角: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
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匠人也称为工匠, 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
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
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
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在由“匠人”、“匠艺”、“匠艺活动”三
部分组成的《匠人》中,曾任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理查德·桑内特跨越了历史时空,用冷
峻理性的笔触,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匠人的社会地位、劳动生活状况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古罗马的
制砖工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金匠,从巴黎的印刷社到伦敦的工厂,都是他笔下探讨的对象。据他的考察,
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当今社会,并不是一味地鼓励人们去当从事手工劳动的
工匠,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去复返。我方要说的是: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
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学习。在高新技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
坦白地讲,不少中国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
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有
人对工匠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实际上,无数事实都表明:
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工匠同样大有可为,央视播出的系列电视片《大国
工匠》中则有更直观的表现。
有媒体统计,截至 2012 年,全球超过 200 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当
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国家的
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
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们,“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希望我们携手奋斗,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
【解析】
【详解】一、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
(一)对象任务
①写作身份:题目情境为“学生会将就此话题举办辩论大赛”。一般情况下,辩论赛有正反方一辩、二辩、
三辩、四辩。一辩负责立论陈词;二辩负责主攻,提出质疑;三辩负责防守,自由辩论;四辩负责总结陈
词。材料中没有提供明显的反驳信息,只要求“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辩论稿”,故
以甲方或乙方一辩的身份写作更恰当。
②辩论对象:对方辩友。
③目标对象:辩论赛的目标对象为第三方,即评委或观众。本题明确“以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想,从当下做
起”,故写作的目标对象应为“广佛中学的同学”。
(二)适题任务
“请你任选一方观点”,即选择站队,或支持甲方(“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或支持乙方(“高扬
创新旗帜,投身科技强国“)。需紧扣材料,任选一方,提出己方观点,对观点进行阐释和论证。辩论的特
点之一是“立场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
甲方“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乙方“高扬创新旗帜,投身科技强国”,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
息相关,面举办本次辩论赛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树立理想,从当下做起”,因此考生还需在个人理想与
国家发展之间构建联系。
(三)文体任务
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辩论稿”,行文要符合辩论稿的文体特征。
顶格写称呼(辩论赛一般有主持人、评委老师与对方辩友和现场观众,这里特指“同学们”),下一行空两
个写问候语,并开宗明义,说明观点,结尾重申观点,不需落款。如:
尊敬的主持人、评委老师、对方瓣友和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
……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本方观点陈述完毕,谢谢!
“事实胜于雄辩”最好有数据、事实支持观点,尤其要注意辩论的逻辑和语势等,要有对话感、代入感、
现场感、说服力。
【立意】(一)甲方(“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
1.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亟须工匠精神的回归。
2.从当下出发,提升自身技能,弘扬工匠精神。
可从“弘扬工匠精神,立志技能报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立意。
(二)乙方(“高扬创新旗帜,投身科技强国”)
1.实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需要高扬创新旗帜。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需要我们提升科技素养.
可从高扬创新旗帜,书科技强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立意。
【结构】本文开篇表明己方观点,然后从古到今,由中及外,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第二段先解释工匠
精神的含义,再指出:我们可以不做工匠,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工匠,但是工匠精神值得学习。在高新技
术主导工业生产的今天,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宝贵。接着说明当代人对“工匠”的偏见,用全球企业证明工
匠精神是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必备条件。结尾以名言作结,呼吁号召大家携手奋斗,弘扬工匠精神,打
造技能强国!
【素材】1.在日本,如果你的面食做得很好,旁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好工匠。工匠会根据气候、温度的因素,
结合面粉的实情擀面,然后做出独此一家的面食。同样,创建了两家世界 500 强公司、日本“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就是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企业家,他曾说:“ 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
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除此之外,三菱、日立、新日铁等大型企业,都具备彻底的工匠精神。
2.工匠在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一切有关生产的设计、蓝图、标准,都依靠工匠和熟练的技
术工人来实现。换句话说,没有技艺精湛工匠的企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无从实现。工匠从事的劳动固然是
重复性的,然而好的工匠,在工作中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
3.谈及工匠精神,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瑞士手表。手表作为一种高精密的器物,完全是由手工制作完成。
而瑞士手表之所以名扬世界,就是因为精准、精确,工艺细致入微,工匠精神在此呈现得淋漓尽致。除此
之外,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值得我们敬重。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在《隐形冠军:21 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
优势》曾指出: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 就在工匠这群“隐形冠军”身上。这群“隐形冠
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具有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专
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工匠) 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德国制造”成功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工匠群体以及工匠
精神作为动力支撑。德国的工匠精神在多方面都有呈现,如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
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称面条的分量,以此保证精确性。
4.回顾我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
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
《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似乎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
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底层人眼里,再多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保证衣食无忧。正是
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还愿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在无形之中.逐渐形成。
5.在儒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下,“读圣贤书”才是正途,当工匠不能出人头地。这在某种
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今天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
成为大明星,热衷于创新创业。另外,在中国教育机构中,依然在崇尚所谓“精英教育”,似乎唯有培养
“能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人”才算是成功教育。当下中国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理解,从知识精英阶
层到普通百姓,都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
6.制造强国“急需工匠精神”。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
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得不说,我国企业“短、平、快(投资少、
周期短、见效快)”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有的企业往往为了短期利益,忽略了产品质量。中国企业界,
目前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工匠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与企业精神中的诚
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
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我国企业发展之路,诸多企业强调经济利
益至上的理念。在竭尽全力追求快速盈利的动机下,这些企业当然不可能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经营管
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近年来,随着各类企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一些企业慢慢开始重拾中国传统的工匠
精神。可是也有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潮流,也为了给自己贴金,经常将自己的企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等
概念捆绑在一起。大数据、互联网当然是未来企业发展须臾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有些企业本身规模不大,
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还在“低位运行”,对他们来说,最根本的,还是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在
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对此,王石就曾提出这样的忠告:“别在我面前
说大数据,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