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
高二语文
命题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 命题人: 审题人: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
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之一。
目前,敦煌文物的保护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
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电脑系统及时亮起相应的红灯。管理人员会暂
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
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住”进了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
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藏文物在展示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文物信息化平台将可以实现各种文物本体与环境数据的实时传送。
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将在人工智能的科学化指引下,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安全地保护和全面地展示。
数字化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另一基础手段。它既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
效果。2017 年,在养心殿关闭修缮期间,“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弥补了人们无法参观的遗
憾。展览设在端门数字馆,通过 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让观众能够
全方位体验“养心殿的一天”。
数字化还可以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为让因盗凿导致精品文物流失海外的天龙山石窟“重见天日”,
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国内外多所高校、文博单位合作,历时六年,采集到 100 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
数据。2020 年 7 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云平台上线,11 座主要洞窟以数字“虚拟”形式重现旧日
盛颜。
众擎易举,独力难成,文物保护离不开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和技术的融合创新。
2020 年疫情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通过国家与地方文物局在不同层面搭建的网上展示平台,把大量文
物背后的知识通过“五个一”(一物、一文、一技、一例、一问)的形式推向观众。同时还组织国际学者
联合推出了“世界丝绸动地图”项目,开创了以空间为切入点、通过丝绸讲述丝绸之路时空规律的文物展
示利用传播新模式。
借助 5G 直播、数字化等新技术,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
需求。我们期待在未来,科技不断创新发展,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也让穿越千年的文化得以永
续保存,历久弥新。
(摘编自刘喆《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人民网 2020 年 9 月 3 日)
材料二:
所谓原生态,指的是一座文物建筑保持着从它的建造起到登录为受保护的文物止所获得的全部有意义
的历史信息以及文化、科学和情感价值。而从受保护起,它就不允许再有实质性的改变。《威尼斯宪章》因
此要求“不可以改动文物建筑的平面布局和装饰”,“各时代加在一座文物建筑上的正当的东西都要尊
重”,“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出来是当代的
东西”。而且,它还要求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的环境”,也不得搬迁文物建筑等。它说:“修缮的目的
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
因此,不可以为了文物建筑的风格统一和构图完整而损害它们所携带的有意义的信息和它们的历史原
真性,不允许造假占董,不允许作伪证。以假乱真是最大的错误。不要使文物建筑“焕然一新”,那将意
味着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的损失。
建筑师出身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不能仅仅从建筑风格的统一、功能的合理、形式的完美等自己职业
习惯的角度,去评价文物的价值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战前夕,欧洲文物建筑的重要破坏者之一就是这
样的建筑师。他们热衷于在修缮文物建筑时“做设计”,把它恢复成“理想的”或“应该的”样子,或者
在废墟上重建他们自以为是的古建筑。其结果是把真古董弄成了假古董,给人以完全错误的虚假的历史信
息,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美国作家霍桑说:“翻新古迹的人,总是比毁灭古迹的人更加伤天害理。”
(摘编自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文集》)
材料三:
马踏飞燕在刚出土时是残缺不全的,再加上储存、搬运不当等原因,它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于是被
甘肃省有关部门送到了故宫博物院,交由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当时,马的颈部有很多 1
平方厘米左右的小洞,马头和马尾的几缕鬃毛已经脱落。尽管如此,赵先生依然感叹古人的大胆设计和精
湛技艺。他在仔细查看马踏飞燕的缺损部位后,决心尽最大努力,让这件已然伤痕累累的文物珍品再现原
有的风貌。
修复时,赵先生首先将整件文物清理干净。将马头、马尾脱落的鬃毛清洗到茬口见新,然后用锡焊方
法连接焊实。把马颈上的残缺洞孔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把洞孔填好,然后仔细磨平。有的纹饰之
间有间断,修复时有些对不上了,他就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一下,使其连接通顺。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
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最后,赵先生看到腾空
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
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
差不多。
(摘编自《国家宝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
传统文化得以历久弥新。
B. 文物价值指文物所具有的文化、科学和情感价值等,文物建筑保护既要保持它原有的平面布局和装饰,
还要保护它“传统的环境”。
C. 霍桑认为,翻新古迹是给文物增添了不必要的部分,并且与原外观风格统一,产生了虚假信息,这比毁
灭占迹更加伤天害理。
D. 出于美观的考虑,赵先生调配出与马踏飞燕原有铸模泥土相似的材料,将其三个空马蹄蹄心填满,虽技
艺精湛,但这一做法欠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文物保护理念的提升可有效延长文物寿命,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是
文保工作的一大进步。
B. 天龙山石窟的精品文物流失海外,该博物馆多方寻求技术合作,历时六年,利用百余件流失造像的三维
数据“虚拟”复原了文物。
C. 文物建筑修缮中制造出假古董,有可能是保护工作者陷入职业习惯误区的结果,但有目的的文物造假则
是国法不容的犯罪行为。
D. 由于甘肃省有关部门在马踏飞燕的储存与搬运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这一珍贵文物受损严重,不得
不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修复。
3. 下列做法既能保护文物,又能重现文物昔日盛颜的一项是( )
A. 监控敦煌洞窟,避免文物“生病”
B. 借助“互动地图”创新文物展示传播模式
C. 建筑师修缮文物建筑时“做设计”
D. 青铜器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马踏飞燕
4. 修缮文物建筑与修复馆藏文物的理念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 2. D 3. D
4. 修缮文物建筑:要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生态(不允许有实质性的改变,不能损害文物建筑所携带的有意义
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原真性)。文物建筑的修缮不是为了追求风格的统一(新增添的部分要与原建筑区别开
来)。要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修复馆藏文物:修旧如旧,文物修复后要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要再现文物原有的风貌。在不破坏文
物整体感的前提下,力争更美观。(答出两点即可)
5. 首段领起全文,提出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驾护航。主体部分分三方面阐说,分别是预防性保护为基
础手段;数字化保护不但增强文化传播,还可以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文物保护需要合力与创新。最后一
段总结全文,新技术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偷换概念,结合原文“各文博单位、科
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是科技助力文物保护使这一工作充满活
力,有更坚实的依靠。
C.霍桑的话是针对“二战前夕,欧洲文物建筑的重要破坏者之一就是这样的建筑师。他们热衷于在修缮文
物建筑时‘做设计’,把它恢复成‘理想的’或‘应该的’样子,或者在废墟上重建他们自以为是的古建
筑。其结果是把真古董弄成了假古董,给人以完全错误的虚假的历史信息,失去了原有的文物价值”,选
项对霍桑的观点作了具体化、绝对化的解读,于文无据。
D.“但这一做法欠妥”与文意不符。结合“最后,赵先生看到腾空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
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
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差不多”,原文对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由于甘肃省有关部门在马踏飞燕的储存与搬运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导致这一珍贵文物受损严重”错。
结合原文“马踏飞燕在刚出土时是残缺不全的,再加上储存、搬运不当等原因,它的损坏情况十分严重”,
马踏飞燕在出土的时候就是残缺不全的,“甘肃省有关部门”是文物的保护方,不属于失责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修复时焊实脱落的鬃毛、焊补洞孔,都是对文物的保护。赵先生的修复工作使文物重现昔日盛颜。
A.是保护文物,不是再现原有风貌;
B.强调合作创新;
C.文中反对这种做法。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是关于修缮文物建筑的。它先说明什么是文物建筑的“原生态”,接着指出“而从受保护起,它就
不允许再有实质性的改变”,文章后面也说“不可以为了文物建筑的风格统一和构图完整而损害它们所携
带的有意义的信息和它们的历史原真性”,总结出来就是要保持文物建筑的原生态;
然后引用《威尼斯宪章》中的内容说明文物建筑修缮注意的事项,如“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
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出来是当代的东西”“修缮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
可见文物建筑的修缮不是为了追求风格的统一;
“它还要求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的环境’,也不得搬迁文物建筑等”,可见要保护文物建筑的传统环境。
材料三是关于修复馆藏文物的。材料以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修复马踏飞燕为例来说明修复馆藏
文物的理念。如“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
点儿修复的迹象”,可见修复这类文物要修旧如旧,文物修复后要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还有“赵先
生看到腾空的三个马蹄的蹄心是空的,认为这可能会使马踏飞燕在展出时不太美观,他就凭借自己多年的
文物修复经验,把土和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和好后,放入马蹄蹄心填满,使之修复后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
的铸模泥土差不多”,可见修复理念是在不破坏文物整体感的前提下,力争更美观。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说“文物‘保护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创新利用先进技
术手段,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活力”,这是领起全文,提出以先进技术手段为文物保驾护航。
接着以敦煌文物保护和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为例,论述“预防性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基础
手段之一”。再从数字化保护的作用的角度论述“数字化保护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另一基础手段。它既
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也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以“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弥补了
人们无法参观的遗憾为例加以论述;数字化保护还能“让流失文物得以重生”,并以天龙山石窟“重见天
日”为例加以论证。然后指出“众擎易举,独力难成,文物保护离不开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和技术的融合创
新”,并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做法为例加以论证。这是从三方面论述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最后总结全文,“借助 5G 直播、数字化等新技术,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满足着人
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技术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吃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手人寰。成年后
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
病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
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电话。虽如此,
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
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
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
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
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厨?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
伙高兴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坐在客厅沙发
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
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
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会提早张罗一
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也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昏花,确实锁柄
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全屋顿时黑
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
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
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
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
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
马上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让我说,让我
说。儿子,你们到哪啦? 我跟你爸在小区门口等你们哩?
仅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的一响,
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
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
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
男人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
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
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
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
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
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
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
开我家的门呢?
文本二:
又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
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
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
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
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
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
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
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
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处在失去亲人的孤独境况形成
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做铺垫。
B. 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问
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精神慰藉。
C. 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子一家误入别人家的尴尬
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D. 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
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子,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有“冬
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孤独。
B. 《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大学》的解析,被认
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要勇气的。
C. 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积极意义。同理,我们对于
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发现。
D. 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法呢?所以朱熹在《大学章句》
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人的本意。
8. 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相
关情节简要分析。
9. 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对于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入老人家门”这一情节,在课堂上引起了同学
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败笔;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
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是刻意而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讨论并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
【答案】6. C 7. C
8. ①紧张:房门被打开,灯被关掉,他怀疑有人入室偷窃。②释然:他听到几个人的对话没有什么恶意,
心里便轻松了。③开心:灯被打开后认出老张儿子一家,他哈哈大笑起来。④稍得安慰:他正在想儿子,
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他感到这算是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⑤怀疑:想到钥匙问题,他开始怀疑刚才
的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
9. 观点一:我认为是败笔。
①小张回来给父亲过生日,表明他很孝顺;小张与邻居很熟悉,表明他成长在这里。可是竟然走错了自己
家的楼层?不合情理。②老张夫妇一直在小区门口迎接儿子一家,竟然彼此错过了,不合情理。③就算楼
里各家的格局、家具摆放差不多,但家里的气味、父亲的身材、手感对儿子来说也不可能一直分辨不出异
样,要靠开灯查看。④陌生人进屋,一番操作,老人竟没有开口出声,明显不合常理。⑤如果楼层走错还
存在一点可能,但钥匙竟能同时通用,这几率太小了。(扣住“不合情理”,答出三点即可。有其它答案但
能自圆其说亦可)
观点二:我认为是妙笔。
①小张误入不但可能而且有深意。小说借老胡的炫耀,已经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很忙,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
小张如果也不常回家,于激动中走错楼层,是可能的。小说交代了楼房格局及家具摆放高度趋同的特点,
这使小张进入别人家还动作熟练也具有了可能性。而且儿子不认家门的荒唐更突出了子女对老人缺少关爱
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②小张这一误入,使原本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趣味性。
③结尾有关钥匙的疑问更是神来之笔。老人一想儿子,就有儿子来到;老人一看门锁,门锁就转动;别人
家的钥匙能开自家的门。所有这些都是在暗示读者可能根本不存在小张一家人误入的情节,这些不过是老
人的幻觉,是深刻的孤独催生出的渴望。这一神来之笔,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扣住“刻意而为”,答
出三点即可。有其它答案但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过于武断。应该说有这种可能性,但也可能就是偶尔的失
误。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错误。文本二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
骤”中的“消极方面”并非“消极影响”的意思。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以及情节发展过程的能力。
首先是惊讶紧张:“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
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
其次释然放松好奇:“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
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
然后感觉可笑好玩开心:“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
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哈哈哈……他先笑了”。
接着是表示理解、淡定、宽慰:“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
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老张儿子一
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人也说:真
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没事没事”“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子,
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
最后是怀疑:“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
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思考、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回答立场观点,比如“我认为是败笔”“我认为是妙笔(匠心独运、既出乎
意料又合乎情理)”。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扣紧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比如,结合文本一第三段的内容“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
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
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可见为儿子一家回
家庆生作了铺垫。
再结合文本一倒数第二段“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
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
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
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可见有进错门的可能
性。
结尾段“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钥匙咋
能打开我家的门呢?”这个问题可能纯属巧合,生活中确实一把钥匙可以开两把锁。
文本一第二段开头说“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
一个电话”,可见儿子不经常回家,也为进错门做了铺垫。
另外从主旨情感上,借此表达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需要社会的关注:“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
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
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情节发展上看,设置了波澜增强了可读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
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
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
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
稿草。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谢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三年,拜太子少
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
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
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
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救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
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
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
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
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B. 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C. 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D. 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后借指储君,也称“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
宫”“青宫”。
B. 昭陵,唐太宗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共有 180 余座陪葬墓,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陪葬墓都在其中。
C. 尚,指管理帝王的事物,文中的“尚食”指管理帝王的饮食之事,类似还有尚衣、尚书、尚方、尚飨等。
D. 礼部,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管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
等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房玄龄尊老尽孝。他父亲曾经长时间生病,房玄龄将自己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
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B. 房玄龄竭忠尽智。遇到谋臣和猛将房玄龄就私下去跟他们结交,监修国史通晓吏事,平等对待旁人,审
定法令务求宽严相济。
C. 房玄龄文笔超群。在秦王府中常负责管理文书,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
根本就不用打草稿。
D. 房玄龄虔诚恭敬。自从负责总领百官的事务以后,他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不让一个人才失去应处的位置,
喜闻他人的长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2)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14.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评价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在房玄龄病情不断加重时,唐太宗是如
何对待这一功臣的?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每次平定贼寇,众人都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房玄龄先接收(收揽)杰出人物,把他们安置
到幕府中。
(2)隐太子因为房玄龄、杜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房玄龄跟
杜如晦一起被驱赶斥逐。
14. ①派遣名医救治,供给他御膳;②凿开苑墙,多次派中使问候;③亲自看望,与他握手叙别。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驾幸玉华宫”,“玉华宫”是“驾幸”的宾语,后面应该断开,排除 AB;“诏令卧总留台”,
“总留台”是“卧”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 C。
本句译为: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
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类似还有尚衣、尚书、尚方、尚飨等”错误。“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房玄龄……审定法令务求宽严相济”错误。原文是“审定法令,意在宽平”意思是他审查修订法令,意
在宽容和平稳。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竞求”,争着去寻找;“收”,接收,收揽;“致”,招致,安置。
(2)“为……所……”,被;“恶”,憎恶;“谮”,诬陷;中伤,说坏话。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可知:派遣名医救治,供给他御膳;
由“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可知:凿开苑墙,多次派中使问候;
由“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可知:亲自看望,与他握手叙别。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
写文章。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
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
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
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
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
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
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
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
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
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
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
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
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
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
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
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
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
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
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
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
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
廷三日不上朝。
(二)(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①,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②上,歌风
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③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
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①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②凌歊(xiāo):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
建。③碻磝(qiāo áo):古地名。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
B. 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
C. “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兴亡之慨。
D. 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16.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本词都写到了历史人
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答案】15. A 16. ①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
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
叹,重在突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③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
渴望。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错误,“歌风”同“歌讽”,意思是歌咏吟诵,“歌风追汉帝”是说刘裕
如当年的汉帝一般,大宴群臣,歌咏吟诵。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曹词的上片写塑造了刘裕英勇善战,“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十年征战,洛下关中”的开国英雄形象。
下片写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佛狸祠下路,烟树冥
濛”,是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寄寓了兴亡之慨。“算碻磝战地,几多白骨”是对历史的深刻反
思,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
思考。“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
辛词上片同样塑造了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形象,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
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
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
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
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
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17. 古诗文默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对音乐感染力的经典描写,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也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的强烈感染力。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唐代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回朕车以复路兮 (2). 及行迷之未远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乡书何处达(征蓬出汉塞) (6). 归雁洛阳边 (归雁入胡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幽,壑,潜,嫠,蓬,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鹅是世界上可以长途飞行的鸟类,每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往返于南北之间。在迁徙途中,( )。
它们一面跋涉,一面寻觅适合安家过冬、孵化爱情结晶的风水宝地,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这次
它们选择凯江为落脚点,当它们的倩影通过眼睛投屏到大脑,我彻底沦陷。
一轮夕阳红着脸挂在山头,凯江变得柔和起来。江心的小岛旁,那对黑天鹅悠闲地漂游着,时而深情
对视,时而相互梳理羽毛。明净的天空倒映在水里,它们就游走在云层里了,那样优雅、美丽、互爱,长
诗短歌般的山水瞬间也多情起来。它们那黑得发亮的羽翼、饱含深情的眼珠子,我的心也变得柔软,一不
小心生怕就惊扰了它们的清净。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
B. 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没人知道,多少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C. 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体会
D. 没有人知道它们要面临多大的天敌入侵、饥饿威胁,也没有人能体会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A
20. ①“眼珠子”改为“眼眸” ②在“我的心”前加“让” ③“一不小心”与“生怕”互换位置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由后文“它们一面跋涉”以及“那抉择有多困难也没有人知道”可知,本段在强调天鹅在困难中生存,故
补写句子应该先说天鹅面临的困难,排除 A。
根据“在迁徙途中”可知,主语应该是天鹅或者“它们”。排除 D。
B.“多少饥饿威胁”前缺主语,排除 B。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划线句子“时而深情对视,时而相互梳理羽毛”可知。运用拟人手法。
A. 由“相倚恨”和“背西风”可知,运用拟人修辞。
B.由“红胜火”和“绿如蓝”可知,运用比喻修辞。
C.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知,运用夸张修辞。
D.根据整首诗可知,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饱含深情的眼珠子”用词不当,将“眼珠子”改为“眼眸”;
前文提到了天鹅的羽翼和眼眸,是本句的主语,故在“我的心”前加“让”;
“一不小心生怕”语序不当,“一不小心”修饰后面的动词“惊扰”,故“一不小心”与“生怕”互换位
置。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
的解释和补充,① 。所以字又称“表字”。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
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② ,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
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③ ,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
取字。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说。
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
超过 12 个字。
【答案】21. ①是与名相表里的
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
③名是幼时起的
22. 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句“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及后文“所以字又称‘表字’”,说明“名”与“字”
是有关联的,且有“表”“里”的关联。据此填写“是与名相表里的”;
第二空,前面举例说明的是“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而后面举例“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说明
的“名”与“字”意义相反,据此填写“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
第三空,前面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可见名是幼时起的,据此填写“名是幼时起的”。
注意字数的限制。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这段文字的前两段是关于“名”和“字”的意义关联的,据“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名”与“字”
可以意义相近或相反,可知“名”与“字”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第三、四段是介绍“名”与“字”起的时
间,供谁呼唤、谁不能呼唤等,可见“名”与“字”称用上有谦尊之别,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然后再用整句对结论进行整合。注意整句的特点,排列在一起、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故可整合为:
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11 月 10 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级海试;11 月 24 日
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升空;12 月 4 日,嫦娥五号从月球上起飞,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地外天体的起
飞;“九章”量子计算机研发成功;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大,参数最高,最先进的“人造太阳”——
可控核聚变装置首次放电。这一个个激动时刻,一座座科技高峰,一个个创新前沿,凝聚着一代代科技工
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勤力创新。近年来,从海洋深处到世界最高峰,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地球到太空……
哪里没有中国人留下的印记?中国人民正在用驰而不息的奋斗和探索一步步交出自己的答卷,世界将留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
“中国印记”对我们个人、国家、民族和世界以及时代影响巨大,阅读材料后,你从“中国印记”中感受
到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某杂志社举行“中国印记·中国宣言”的座谈会,邀请你担任嘉宾并致辞。
②某中学拟举办以“中国印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③向海外民众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中国印记”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高兴大家能来出席“中国印记•中国宣言”座谈会,更荣幸能有机会在此发表我的一点浅见——我心
中的中国印记。
“纵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唯中华文明绵延万载,我们有亘古不变、巍峨攒聚的山岳峰峦,
与奔流东逝的滚滚长河;其间有痴狂浪漫的诗豪书圣,吟出人间悲观、英雄血泪;转望新时代的万家灯火、
点点荧光,正是繁华生活的惊鸿一瞥。中华大陆上的千年历史,见证着祖国的变迁,沉淀着国人的智慧,
而那些凝聚着国人自信与自豪的,便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传承千载的文化典籍,正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百家争鸣,争论者纵穿千年的思辨;秦时明月,照耀
绵延万里的边关。那些四书五经,令我们骄傲的,是“道法自然”的深邃,是“仁者爱人”的胸怀,是立
德立言的抱负,是对酒当歌的豪迈。那些动人诗篇,令我们迷醉的,是“梳洗罢,独望江楼”脉脉不语的
相思,是“剪不断,理还乱”独上西楼的离愁,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是陌上少年疏狂不羁
的倜傥风流。中华文脉亘古亘今,亦老亦新,给予着我们文化自信与自豪,这独特的中国印记,在我心中
永不磨灭。
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正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从东方红升空开启对天空的探索,到王亚平在天宫一
号中授课,这其间波澜壮阔的经历,无不令人心潮澎湃。从京张铁路的人字铁轨,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
飞驰世界,我们走过的艰辛与坎坷,无不叫人心生豪情。我们再不是紧紧跟随,受制于人。当他们说着“中
国制造”时,我们可以骄傲的摆出共享单车、5G、等新四大发明;当美国企图以技术垄断制约中国品牌的
发展时,华为拿出“鸿蒙系统”绝地反击。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滋养了我对中国力量的自信,
它们深深在我心中印下“中国印记”。
建设祖国的栋梁英才,也是我心中的中国印记。遥想建国之初,被孤立与封锁的局面,国人自强不息,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共同提升着综合国力,涌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两弹元勋”邓稼先、
“现代后稷”李振声,“青蒿之母”屠呦呦等卓尔不群之辈,引领中国经济、国防、粮食、医药等各项事
业的齐头并进。正是在他们努力下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重回当年煌煌盛世,万国来朝,威而不犯。
他们在我心中刻下辉煌的中国印记。
中华文明流芳数千年,中国建国七十余载,而我的生命才刚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在未来,我将会继续
寻找令我骄傲的中国印记,并且努力丰富自我,为这印记添上我的手笔。
我相信,“中国印记”就是我们共同烙进这个时代的“中国宣言”,让我们携手并进,成为“掌印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材料列举了一系列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并由此引出关键——“中国人民正在用驰而不息的
奋斗和探索一步步交出自己的答卷,世界将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印记”,简单而言,“中国印记”即中国
人民奋斗努力带来科技、经济等进步,不但惠及自己国家,也带动全世界文明发展,故而题干说“‘中国
印记’对我们个人、国家、民族和世界以及时代影响巨大”。我们可以从历史谈到现代,“中国印记”绵
延不断,一直都存在;也可以分析“中国印记”带给个人的自豪和激励,对国家民族的富强有极大的促进
作用,也能够与世界顶尖水平并肩,甚至引领时代潮流;还可以从个人角度分析,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国
印记”的铸造者。
任务一:要求在“中国印记·中国宣言”的座谈会上致辞,以议论文为佳,注意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任务二:解读任务:写作形式是“演讲稿”,情境是“学校演讲比赛”,主题是“中国印记”。写作时可
以展现多种印记,也可以聚焦某一种印记,切忌泛泛而谈,要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任务三:要求给海外民众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中国印记”的认识与理解,以议论文为佳,注意论点鲜
明,论证严密。
【立意】1.中国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2.中国印记标志着大国崛起;
3.每个中国人都能留下中国印记;
4.中国印记引领时代潮流;
5.让世界正视中国印记。
【素材】1.面前摆放的是一个精美的凤冠。没有在玻璃架中展出,它只是静静躺在我的面前,任凭它散发
出承载时代变迁的厚重。我不敢用手去碰它,生怕碰坏了这玲珑的艺术品。它称得上是中国的印记吗?我
在心中不安的揣度,汗水浸湿了手心。没有办法,轻轻拿起,揣在布袋中,我走向了那座皇城。
2.“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
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神舟七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
是“中国印记”的载体。
3.可以说,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她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截至今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7.51 亿,规模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随着第三批 3 万个行政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
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全国 98%行政村通光纤的目标也将提前实现。再加上提速降费,现今的
网络越来越普及。回到老家,就能搜到附近很多无线网。我们老家还是在偏远的郊区,互联网发展的速度
和广度由此可见一斑。其实,这背后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快速发展,折射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是大国崛起的最好见证。可以想象,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网络惠民仍将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