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691783

大小:86.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南平市 2021 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 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的关键应该是“批评”,也就是一种判断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直觉和建筑其上的审美判 断力,那批评工作就无从开始。因为文学批评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现在,文学批评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断力,或者不愿或不敢进行有价值的判断。 文学批评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按照北京大学教授叶朗的说法,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 价值世界。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曾说,精神科学的对象是“价值”,而非“事实”,是一种“意义性”。 文学批评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也就是引导人们努力提升自己的 人生境界。这就需要文艺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判 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 文学史上那些优秀的批评家之所以优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敢于裁断,敢于批评。作为真 正的批评家,他们走在公众前面,对公众的阅读发挥指导作用。苏联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之所以伟大,就 在于他敢于维护高标准,果戈理是他高度评价的作家,但当果戈理写出《与友人书简选》,他公开批评,毫 不留情。当然,他也善于肯定伟大作家的伟大,如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的显赫声名,就来自于他的 精准批评。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捏克拉索夫等新人的大力提携和天才的预见,也显示了他个 人的才识、超人的艺术敏感和价值判断力。 当代文学批评为什么缺乏公信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批评没有价值判断,或缺少价值判断。导 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批评家本身就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学养有限,趣味不高,视野狭 隘,很少阅读国内外文学经典,所以,一看当下作品,满眼都是经典,处处都是大师。更有甚者,价值错 位,思想混乱,没有基本的审美趣味,无法承担起引领健康阅读的职责。二是批评家陷于人情伦理,甚至 金钱伦理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他们明明知道作品很差,但由于人情的因素,或者有了金钱介入,就违心地 唱赞歌。这类批评家,确实是需要反省的。一个批评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对作品进 行严谨细致分析。 总之,没有评价和批评,就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文学艺术研究。作为一位文学艺术批评家,如果没有价 值判断,应该说,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 (摘编自杨光祖《没有价值判断,就不是合格的文学批评》)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 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点亦可被提倡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对评论 者而言,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初心,如与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结合,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文学批评认知视域的“再文化化”。认知视域的“再文化化”是指一种将大小文化传统兼容并 蓄的“视域融合”,持有民间立场的文学批评要求评论者能够将文化小传统的体系、视角与视野引入对文 学作品的评价之中,着力探讨文艺创作在反映民间文化方面的成效。 其次,文学批评审美意识的“在地化”。这里的“在地化”不仅指文学批评要贴近而非简单美化作品 所反映的民间生活,熟悉土风、亲情和乡俗,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更是指一种“实事求是”的批评态度, 一种真的秉持学者治学的实证主义精神,不立姿态、不掉书袋、不玩术语、不过度修饰,而是深入广阔丰 富的民间生活之中,从切身的体验和批评实践出发,判断文艺作品的民众基础。 第三,文学批评价值观判断的集体主义向度。评论者所持有的民间立场使得评论者能够更敏锐地分辨 出文艺作品创作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并能赋予具有群体活动模式、集体主义情感的作品人物更高的道德 肯定,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文艺批评最可贵的伦理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理解,认同,尊崇新冠疫 情席卷之下,那些秉持集体主义精神,辛苦服务社区的志愿者、跨省驰援者、驻村工作省和无数因公忘私, 转身回护病人的普通医护人员的言行,以及反映他们言行的抗疫、驻村、支教的文艺作品,而不会简单将 其抽象为一种单纯的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烟火气息”。顾名思义,就是说文学批评一方面要能够品鉴出文学作品所 反映出的普通民众的俚俗之趣、世俗之乐来,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语言自身也需要简白素朴,雅俗融汇,善 于用老百姓感兴趣的言语形式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品读,会打比方,会举例子。 总之,就像李梦阳说的“真诗乃在民间”一样,评论家只有持有民间立场,才能发现文艺作品中真正 符合时代潮流、更值得被大力宏扬的人文精神,才能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为人民而歌”的批评初心。 (摘编自王敏《把握好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关键应是“批评”;进行文学批评,需具备一定的艺术直觉和审美判断 力。 B. 敢于批评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要求美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较高,并且审美能力优秀。 C. 批评家欠缺价值判断能力,或困于人情伦理甚至金钱伦理之中无法自拔,导致当代文学批评缺乏公信力。 D. 深入民间生活,从切身体验和批评实践出发,判断文艺作品的民众基础,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态 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评家如果都能够维护高标准,毫不留情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公开批评,就能造就出果戈理那样声名显赫 的作家。 B. 敢于坚持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并能严谨细致地分析作品,是一位批评家对作品做出精准批评的 前提条件。 C. 文学创作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需要,宏扬符合时代潮流的人文精神,文学批评也应以此为初心,“为民 而歌”。 D. 文学批评倘若缺乏民间立场,则极有可能将文艺作品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简单地抽象为单纯的人道主 义精神。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文学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的反映,社会要受到文学创造性的影响被塑造。(郭沫若) B.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歌德) C. 批评没有能力达到艺术的高度,除了艺术自己,其他表现形式都无法企及。(查普曼) D. 批评家的任务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精选和评估伟大作品,从而确立准则。(韦勒克) 4. 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结构?请简要说明。 5. 两则材料的论述重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总体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观点。 ②主体采用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 5. 同:都讨论“文学批评”的话题。 异:①材料一侧重讨论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②材料二强调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及其意义。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敢于批评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要求美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较高,并且审美能力优秀” 主客倒置。原文是说“文艺批评家有更高的美学素质、人文修养和优秀的审美能力,并且敢于做一种价值 判断。对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作品,敢于批评,敢于亮剑”,由此可知,选项应表述为“美 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较高,并且审美能力优秀的文艺批评家,要敢于批评那些艺术质量差、价值观有问题的 作品”。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批评家如果……,就……”表述太绝对。文章说“苏联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敢 于维护高标准,果戈理是他高度评价的作家,但当果戈理写出《与友人书简选》,他公开批评,毫不留情”, 我们不能由此推出“批评家如果都能够维护高标准,毫不留情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公开批评,就能造就出果 戈理那样声名显赫的作家”的结论。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关键应该是‘批评’,也就是一种判断力”。 A.强调的是创作而非评论; B.强调“真正的艺术品包含自己的美学理论”; C.强调“批评没有能力达到艺术的高度”; D.强调文学批评的准则。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二总体采用的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问题:“对评论者而言,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初心,如与文 学批评的民间立场结合,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中间分四点进行论述。结尾总结观点:“总 之,就像李梦阳说的“真诗乃在民间”一样,评论家只有持有民间立场,才能发现文艺作品中真正符合时 代潮流、更值得被大力宏扬的人文精神,才能提醒自己时刻不忘“为人民而歌”的批评初心。”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首先,文学批评认知视域的‘再 文化化’”“其次,文学批评审美意识的‘在地化’”“第三,文学批评价值观判断的集体主义向度”“最 后,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烟火气息’”。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相同点: 材料一段首开门见山指出“文学批评的关键应该是‘批评’,也就是一种判断力”,文章结尾处进行总结 “总之,没有评价和批评,就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文学艺术研究”,由此可知,材料一是在讨论“文学批评” 的话题。 材料二段首也是开门见山指出“对评论者而言,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初心,如与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 结合,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结尾处进行总结“评论家只有持有民间立场,……才能提醒自 己时刻不忘‘为人民而歌’的批评初心”,由此可知,材料二也是在讨论“文学批评”的话题。 故而相同点是:都在讨论“文学批评”的话题。 不同点: 材料一第一段进行总结并指出“文学批评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断力,或者不愿或不敢 进行有价值的判断”,结尾也说“如果没有价值判断,应该说,就不是合格的批评家”,由此可知,材料 一侧重讨论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材料二第一段总结并指出“如与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结合,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结尾总结 “评论家只有持有民间立场,才能……”,由此可知,材料二强调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及其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捆缚的人 [奥地利]伊尔斯•艾青格 他醒了,一群一群的苍蝇在他脑门上嗡嗡盘旋着。他想挥手把苍蝇赶开,这才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他 挣扎了一下,发现绳子缚得不算太紧,两腿还有些活动的余地。他的两只胳膊虽被缚在一起,却并没有绑 在身上,也有一点活动的余地。 他打定主意站起来,尽可能地把两膝往上抬起,把手撑在青草上,一个鲤鱼打挺,猛地蹦起来。绳子 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他摔倒在地,痛得几乎要昏过去。 逃脱的希望全寄托在绳子给予他的自由度上了。他把头向后仰,贴在草地上,就势滚翻,挣扎着两膝 着地,脚趾扒地,身体向上一耸,这一来几乎没有费多大劲就站了起来。 他小心俯下身,打算把绳子松开点。可是尽管绳子好像不太紧,他却无法使它更松一些。 他试着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在绳子绷紧之前,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他以同样的办法,居然也能稍微摆动胳膊了。 饥饿使他头晕目眩,他觉得好像走得很快,连摩托车也撵不上他;他一会儿感到仿佛伫立不动,一会 儿又感到脚下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一个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感到这条土地的河流向后疾速流逝。 马戏团老板和他的马戏团在城郊外田野里露宿,在晨光熹微中,发现了那个被捆缚的人。他缓慢地向 前走,以免被绳子勒痛,然而在这马戏团老板眼里看来,他的动作,却好像是故意把大幅度的迅速的动作, 控制为小的急促的动作,显得出奇地优美,老板看得着迷了。 “女士们,先生们,被捆缚的人!”他的最初几个动作就引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站在舞台边上 的老板听到这阵掌声,激动得满腔热血都涌到脸上来了。被捆缚的人跪下,起立,蹦跳,把大车的轱辘推 得骨碌碌满台转。绳索非但不能约束他的行动,反而使他插上了翅膀,就像夏季的候鸟展翅北飞前,在天 空转着圈子翱翔盘旋。 被捆缚的人和其他演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次演出后,別人都卸装,而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 马戏团老板很清楚,演员们都嫉妒这个被捆缚的人。 走钢索的演员们在练习跳火的那个夜晚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开玩笑地抬着他在火上晃来晃去,被捆缚 的人落到火焰边上,那根绳子已经烧焦了一点儿,要不是马戏团老板抓住他的胳膊,赶快把他拖开的话, 他就要被灼伤了。 被捆缚的人觉得这些人想弄断他的绳索未免有些奇怪,因为他要是想使自己自由的话,随时都可以做 到。可是说也奇怪,他在初夏以前对绳子不感兴趣,现在一想到要失去绳子却又感到心灰意懒。 收割庄稼的人的歌声使他心里充满不祥的预兆。他明白很快就要换衣服了,一旦解开绳子,肯定就不 能再捆得和原来一模一样。 马戏团里的一只幼狼逃走了,大家纷纷责骂马戏团给邻近村庄带来危害,好多人都不来看马戏了。 一天晚上他在附近小树林看见两颗绿莹莹的磷光,他明白这是什么。 如果他没有被捆缚,也许就要试图逃走了,可是既然无法溜跑,他竟然毫不惧怕。他镇定地俯视着, 狼倒竖的毛底下的肌肉,像他在绳子下面的肌肉一样绷得紧梆梆的。他以为他和狼之间还隔开一段距离, 不料就在这时这野兽突然跃扑过来。被捆缚的人此时全神贯注,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 他运用了经过多次考验的审慎思考力,猛然抓住狼的喉咙。他做了个大鸟展翼般的动作,——他突然 感到,只有当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时候,飞翔才是可能的——飞扑到这只野兽身上,把它摔到 地上,他为失去了四肢的自由而感到欣喜,因为正是这种致命的自由使人败在野兽的爪牙之下。 正是由于四肢的每一动作,必须适应捆缚他的绳索,他在这场搏斗中才获得了自由——这是豹子的自 由、狼的自由,或是在晚风中摇曳的花朵的自由。他用自己的赤脚夹住狼的两只后腿,用手抱住狼头,差 不多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他感到绳子一点也没有阻碍自己的动作。 马戏团的老板娘试图劝她的丈夫不要提起狼是被捆缚的人打死的。可是他不听劝告,想宣布被捆缚的 人徒手毙狼的奇迹,借以恢复夏季座无虚席的盛况。 那天晚上观众要求他重演搏狼的一幕。狂暴的观众冲破了警戒圈,把他逼到兽笼跟前。他钻进笼子拍 拍手吸引这只野兽的注意,就在这一瞬间,一把刀搁在他手腕上,像秋天的河水一样凉嗖嗖的。他想挣脱 已经来不及了,绳子松开卷成一团纠缠在他身边,像蛇蜕皮一样。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他腿 一软突然疲乏无力了。 像罗网一样落到他脚下的绳索比陌生人钻进笼子更使那只狼激怒,它向后一蹲伏准备腾跳飞扑过来。 那人打了个踉跄,一转身抓住悬挂在笼旁以防万一的手枪,在谁也来不及阻拦之前,朝那条狼的两眼之间 放了一枪,那只野兽前腿拱了起来,爪子刚碰到他,就倒了下去。 他向河畔奔跑,听到追赶的人杂沓的脚步声,他藏到一堆灌木丛里,听得他们匆匆跑过,过了一会儿, 他们又回过来向马戏团的大帐篷涌去。月亮照在草地上,在月光里草地显露出生长与死亡的颜色。 他回到河边时,怒气平息了。在破晓时分他觉得河水里仿佛浮起了冰块,天仿佛飘起了霏霏的雪花, 他记忆模糊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感到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是被捆缚的人由于饥饿和疲劳而产生的 怪异错觉。 B. 马戏团老板欣赏被捆缚的人蹦跳动作,多从“票房价值”的角度考虑,观众则更出于猎奇心理来观看他 的表演。 C. 由于被捆缚的人抢了其他演员的风头,演员们都嫉妒他,走钢索的演员更是费尽心思要把他身上的绳索 弄断。 D. 被捆缚的人一直不愿意沦为马戏团表演的工具,身上绳索被割断后,他就迅速趁机逃离,并躲开众人的 追赶。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写实与虚幻怪诞相结合,二者相互交织,营造一种超现实的朦胧气氛。 B. 小说运用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意在表现被捆缚的人有马戏演员的独特天赋。 C. 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暗示“他”对自己此时的存在价值感到迷茫。 D. 小说悬念不断,使读者介入叙事情境,参与想象,填充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 8. “被捆缚的人”这一形象,体现了现化派小说人物塑造抽象化、类型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 的表达效果。 9. 小说两次写“被捆缚的人”与狼搏斗的场景,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象征意味丰富;哲理思考深刻;想象空间广阔、自由;有普遍的价值意义。 9. 第一次写未解除捆缚却能徒手杀狼,寓示顺从约束反倒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创造奇迹;第二 次写解除捆缚后却要借助手枪杀狼,暗示有形的束缚解开后,新的无形束缚又捆缚了他。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被捆缚的人一直不愿意沦为马戏团表演的工具”是错误的。韵文中说到别人每次演出后都要卸妆,而 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并且他对别人想要弄断他的绳索感到奇怪。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意在表现被捆缚的人有马戏演员的独特天赋”是错误的。意在表现被绑缚的人因为约束反而获得更大 的自由。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被绑缚的人”醒来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于是他一个鲤鱼打挺蹦起来,但绳子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而当 他师者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步地向前移动,同样的方法使他的胳膊 也能稍微摆动,并且后文又写到他在舞台上灵活地表演、在被绑缚的情况下徒手杀狼,而当他失去绳索的 绑缚却只能借助枪把狼杀掉。“被绑缚的人”的一系列行为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味,这些都表现出他顺 从约束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同时,通过“被绑缚的人”的行为,也能说明约束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人有了一定的约束并且顺从约束反 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所以“被绑缚的人”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本文通过写“被绑缚的人”从不适 应绑缚到适应绑缚,并且通过在舞台上表演以及徒手杀狼表明已经离不开绑缚的约束,而最终因失去绑缚 而借助手枪才能杀狼,从而对自己此时存在的价值感到迷茫,从而可以看出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普遍的价 值意义。 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悬念不断,比如他发现自己被捆绑之后应该怎么办,他在马戏团里会发生什么事,他 在被捆绑的情况下遇到狼的时会怎么样,在解除捆绑后和狼搏斗结果怎么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 间。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两次写到和狼搏斗的场面,第一次是马戏团的一只幼狼逃走了,他在被捆缚的情况下遇到了狼,但 是他毫不畏惧,并且在与狼的搏斗时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在搏斗中获得了自由,最终差不多没费多大 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所以“被绑缚的人”在未解除捆绑的情况下徒手杀狼,寓示顺从约束反倒可 以获得更大的自由,甚至可以创造奇迹。 第二次写与狼的搏斗,他被逼到兽笼跟前,有人用刀把他的绳索割断,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 疲软无力。当狼被激怒后向后一蹲准备腾跃飞扑过来,“被绑缚的人”打了个踉跄,抓住悬挂在笼旁的手 枪,朝狼的两眼之间放了一枪,所以“被绑缚的人”在解除绑缚的情况下却要借助手枪杀狼,暗示有形的 束缚解开后,他反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新的无形束缚又捆缚了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炫,宇光伯,河间景城人也。少以聪敏见称,闭户读书,十年不出。强记默识,莫与为俦。刺史李 绘署礼曹从事,以吏干知名。岁余,奉敕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俄直门下省...,以待顾问。又与诸术者修 天文律历,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内史令博陵李德林甚礼之。炫虽遍直三省,竟不得官,为县司责其赋役。 开皇二十年,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学校不宜废,情理甚 切,高祖不纳。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炫以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讽焉,当 时莫有悟者。及大业之季,三征不克,炫言方验。诸郡置学官,及流外..给廩,皆发自于炫。纳言杨达举炫 博学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学博士。岁余,以品卑去任,还至长平,奉敕追诣行在所。或言其无行,帝 遂罢之,归于河间。于时群盗蜂起,谷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炫郁郁不得志。乃自为赞曰:“金 从绾发以来,迄于白首,从学为明师所矜,榎楚弗之及。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爰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 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内省生平,顾循终始,其大幸有四,其深恨有一。”时在郡城,粮饷断 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炫为贼所将。未几,贼为官军所破, 炫饥饿无所依,复投县城。长吏意炫与贼相知,恐为后变,遂闭门不纳。是时夜冰寒,因此冻馁而死,时 年六十八。炫性躁竞,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执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著《论语述议》《春秋攻昧》 《五经正名》《孝经述议》《春秋述议》《尚书述议》《毛诗述议》《注诗序》《算术》,并行于世。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爱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 B. 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爱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 C. 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爱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 D. 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爱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心事方违/ 11. 下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下省,古代中央官署之一,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政务,下辖六部。 B. 太学,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其名称始于西周,历朝称谓各有不同,如成均、东序等。 C. 流外,隋唐未入九品的官员的通称,多充任京师官署吏员,经考铨,可递升九品内。 D. 射策,古代选士法。主试者书问题于策:受试人取其一,称作“射”,按策上题作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炫苦读强记,且著述丰富。他年少时闭户读书,十年不出,强记默识,无人能与之比肩;他学识渊博, 有多部著述流传于世。 B. 刘炫吏干出众,却仕途不遂。他担任礼曹从事时,就以吏干知名,曾在中央多个部门当值,但官途不顺, 官阶较低,未被重用。 C. 刘炫识见高远,而勇于讽谏。他上表反对朝廷废校之举,最终被采纳;他反对朝廷内外看好的征辽,其 后战况应验了他的观点。 D. 刘炫为生所爱,亦为生所累。他穷乏之际,追随盗贼的门生救助了他;他又因与盗贼有来往,回城被拒, 结果在城外冻馁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群盜蜂起,谷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 (2)余从绾发以来,迄于白首,从学为明师所矜,榎楚弗之及。 14. 刘炫仕途不顺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在这时,群盜蜂起,粮食价格暴涨,经书中的大道理无法传播,教化传授无法进行。 (2)我自从年少以来,直到年迈,上学时受到明师的怜惜,不曾受过责罚。 14. ①急躁好胜;②常自大自夸;③喜欢轻慢当世之士。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的意思是过去在年少时期,乐于参见长辈。“昔在幼弱”作句首状语,“乐参”的 意思是“乐于参见”,作谓语,“长者”作宾语,所以“乐参”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乐参长者”的前后 停顿,这样排除 B、C 项。 “幽情寡适心事方违”的意思思虑深沉少闲适,心愿总是不能实现。“心事”译为“心愿”,在句中作主 语,中间不能断开,“方违”作谓语,所以应在“心事方违”的前后断开,这样排除 A 项。 给句子加上标点:昔在幼弱,乐参长者,爰及耆艾,数接后生,学则服而不厌,诲则劳而不倦,幽情寡适, 心事方违。 断句后,疏通语意:过去在年少时期,乐于参见长辈,到了老年屡屡接待年轻人,学习则努力而不知满足, 教人则勤劳而不知疲倦,思虑深沉少闲适,心愿总是不能实现。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门下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政务,下辖六部”错。张冠李戴,此选项把门下省与 尚书省混淆了。正确的是:尚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全国政务,尚书省下设六部:吏、礼、 兵、户、刑、工。“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 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他上表反对朝廷废校之举,最终被采纳”错。原文“炫上表言学校不宜废,情理甚切,高祖不纳”, 可见,刘炫反对朝廷废校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于”,在;“踊贵”,暴涨;“经籍道息”,经书中的大道理无法传播;“教授”, 教化传授;“不行”,无法进行。 第(2)题得分点:“绾发”,年少;“迄于”,到、直到;“为……所”,被动句,被,受到;“矜”, 怜惜;“榎楚”,代指责罚;“榎楚弗之及”,并与前置句,责罚不曾涉及我。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答案在“炫性躁竞,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执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中。这 句话的意思是刘炫性情急躁而又争强好胜,喜欢嘲笑戏弄他人,又爱自大自夸,喜欢轻慢当世之士,被执 政者所憎恶,因此仕途不顺。 由此概括出刘炫仕途不顺的自身原因:一是他急躁好胜,二是他常自大自夸,三是他喜欢轻慢当世之士。 参考译文: 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少年以聪慧敏捷为人称道,闭门读书,十年不曾出门。他的识记能力很强, 没有谁能与他相比。刺史李绘任命他为礼曹从事,他以吏才出名。一年多后,奉皇帝诏令与著作郎王劭一 起编国史。不久在门下省当值,以备为皇上顾问。又与诸位术士编修天文、历法,还在内史省兼任考核评 定群臣的职务,内史令李德林很尊重他。刘炫虽然在三省都任过职,竟然没有得到官位,还被县司责成交 赋税服劳役。开皇二十年,皇帝废除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州学县学,只设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 刘炫向皇帝上书,认为学校不应该被废除,情理非常恳切,高祖没有采纳。开皇末年,国家兴盛,朝廷内 外都有攻取辽东的意图。刘炫认为不能攻伐辽东,写了《抚夷论》来讽谏这件事,当时没有谁明白。等到 大业末年,三次攻伐辽东都没有取胜,刘炫的话才得到应验。各郡设置的学官,以及九品以外的职官按时 发放俸粮,这些都是从刘炫开始的。纳言杨达推荐刘炫,说他学识渊博又有文采,经考试名列前茅,被授 予太学博士。一年多以后,他因官阶太低而离职,回到长平,又接受皇帝命令赶到皇帝所在的地方。因有 人说他没有好的品行,炀帝就罢免了他,刘炫就回到了河间老家。在这时,群盗蜂起,粮食价格暴涨,经 书中的大道理无法传播,教化传授无法进行。刘炫心中苦闷而又不得志。于是就自己作了一篇赞文说:“我 自从年少以来,直到年迈,上学时受到明师的怜惜,不曾受过责罚。过去在年少时期,乐于参见长辈,到 了老年屡屡接待年轻人,学习则努力而不知满足,教人则勤劳而不知疲倦,思虑深沉少闲适,心愿总是不 能实现。内心反省自己的生平,审查始终,其中非常幸运的事有四件,深深遗憾的事有一件。”刘炫当时 在郡城,钱粮断绝。他的学生大多跟从盗贼,学生同情刘炫穷苦匮乏,就到郡城下向郡官索要刘炫,郡官 方就放出刘炫给他们。刘炫被盗贼所带着。没有多久,盗贼被官军击败,刘炫饥饿又没有依靠,又投奔到 县城。长吏认为刘炫曾与贼相交往,害怕以后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不放他进城。这时候的夜非常寒冷, 于是在寒冷和饥饿中死去,时年六十八岁。刘炫性情急躁而又争强好胜,喜欢嘲笑戏弄他人,又爱自大自 夸,喜欢轻慢当世之士,被执政者所憎恶,因此仕途不顺。他的著作有《论语述议》,《春秋攻昧》《五经正 名》《孝经述议》《春秋述议》《尚书述议》《毛诗述议》《注诗序》《算术》,都流传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山中故人① 朱熹 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 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 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 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 [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作者 23 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 朋友。②绸缪:缠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 B. 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 C. “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 D. 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结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 16. 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5. D 16. ①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与友人“把袖追 欢”“举杯相属”,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②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 相对照,再言现实的感伤凄凉。③诗人以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思苦真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D. “表意率真奔放”赏析错误。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既实写现实的凄楚风雨、潺潺檐响、漂泊天涯, 又虚写因思友之切而将思念之情延伸到梦里,两相对照,极言思念之深和现实的凄凉之苦,表意细腻婉切、 感伤凄凉,毫无率真奔放之气。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在颈联中写自己因为思念故人的感情之切,以至“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 暂绸缪”,这是对梦境的描写,是虚写,写自己在梦里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尤其是“绸缪”二字, 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 尾联中,诗人回到现实,只见“檐响潺潺泻未休”,这是实写,自己身处天涯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 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孤独、感伤与凄凉。 诗人在颈、尾二联中,以梦境之乐和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相生,强化了自己思友而不得见、只能独自咀 嚼这份孤独与凄凉的悲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泊秦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引发思古之幽情。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顾虑对方身份高低 的心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驰骋疆场、威武勇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笼”“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式各样的方言,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和普通话的普及,许多方言在传承方面受到严重断档的风险。 方言或许不会彻底消失,但作为交流的语言工具,如果使用范围逐渐窄化,变成少数人掌握的语言, 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方言的式微还会直接影响地方文化的传承。我国各地的戏曲都是以 方言为基础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听不懂方言,这些戏曲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珍贵的文化 遗产也就无从继承。 事实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方言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二者承担的社会功 能不同,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作用。普通话可以吸收方言中的词汇,丰富表达;方言可以借鉴普通话的 注音方式,方便传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B. 使用传承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不仅并行不悖,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C. 使用传承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D. 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B.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A 20. 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许多方言在传承方面存在严重断档的风险。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后文先解释普通话,然后在解释方言,和后文相照应,补写的句子也应把推广普通话放在前面,所以排除 BC;“不仅”和“而且”后面所带的句子应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排除 A。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这些戏曲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戏曲的方言基础”比喻成“赖以 生存的土壤”。 A.“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采用了比喻这一手法,该句意思是:仿佛泉水冰冻,冷滞之气在 弦上凝结,凝聚不散流动不畅。将“音乐声音的凝滞”比喻成“泉水冰冻”。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峻,以此体现出了在蜀道 上跋涉之艰辛。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修辞手法可以认为是用典。 1、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 记载,吕尚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西伯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 2、梦日:传说伊尹在将受到成汤的征 聘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边。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 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是做整个句子的状语,所以在“生活方 式的改变和普通话的普及”前面加上“随着”;二是:“受到”和“风险”搭配不当,应将“受到”改为 “存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践证明,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但惩戒手段 需慎重, ① ,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 ② ,要讲究艺术、 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不加区别地“一刀切”。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 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 ③ ,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眼”“厚此薄彼”。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上文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三点要求。 【答案】21. ①要把握好惩戒的尺度;②在教育惩戒方法上;③学生成绩差就多惩戒。 22. 适可而止、因材施教、一视同仁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说到惩戒不能超越“红线”,也就是要适度,所以可填“要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尺度”。 第二处,说到要讲究艺术、技巧,是就教育惩戒的方法而言的,所以可填“在教育惩戒方法上”。 第三处,是就教育惩戒的态度而言的,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和“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相对 应,就是对待成绩差的学生的教育惩戒的态度,所以可填“学生成绩差就多惩戒”。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结合“但惩戒手段需慎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分析,教育惩戒的第一点要求是适度, 所以用四字成语概括的话可用“适可而止”。 结合“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分析,教育惩戒的第二点要求是讲究方式, 不能“一刀切”,所以用四字成语概括的话可用“因材施教”。 结合“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分析,教育惩戒的第三点要求是公平,所以用四字 成语概括的话可用“一视同仁”。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01 年,英美法等国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19 年,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 国的战胜国身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严正宣布 不承认之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2021 年,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 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学校组织“勿忘国耻,奋发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主题班会发言稿,说说你的感 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不忘国耻,复兴中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1901 年,英美法等国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19 年,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 国的战胜国身份,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对忍辱负重、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是一段段永远不能遗忘的血泪史、苦难史,更是一段段屈辱史,它们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痛苦记忆。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严正宣布不承认之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2021 年,中方在中美高 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在祭奠逝者、抚慰生者的同时,更要为 凝聚勇气直面历史,把悲伤化作前行的动力。 敬畏生命,珍爱和平。生命神圣而庄重,不容侵犯,每个人都享有生命的权力,敬畏身边的生命,那 是对人权最基本的尊重。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我们这代年轻人生在国旗下,长 在国旗下,生活幸福美满,对来之不易的和平没有足够的认知,所以积极参与对历史的学习,牢记那些血 泪史、屈辱史,珍爱现有的和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千万不要等到和平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居安思危,自强自立。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只能挨打,积贫积弱,只能任人宰割。我们的 民族之所以遭受那些劫难,就是因为我们的落后与贫穷。想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曾经是那么的辉煌, 我们汗颜。所以我们应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自强自立。这个世界大多数时候还是靠综合实 力说话的,所谓弱国无外交,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强大,富国强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 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为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两 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强自立,锐意进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当今世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还很复杂、艰难,世界还很不太平,对中华 民族来说,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警钟仍需长鸣。所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 和民族的希望,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我们的肩上,我们今天不懈的努力,就是中华民族明日复兴的强大动力。 此时此刻,勿忘国耻,勇担重任,奋发图强,把书读好,掌握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最大的爱国,就 是对民族最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人民有信仰,我们的民族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有力量。为了这份来之 不易的繁荣,我们要勿忘国耻,发奋图强,守望和平! 我的发言完毕,感谢大家的聆听!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勿忘国耻,奋发自强”的主 题写一篇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材料一共有四句话,分别为两部分:1901 年,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 条约》,1919 年,山东被迫将“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两件重大事件带给我们的是屈辱;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严正宣布不承认之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2021 年,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 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更是两件重大事件,它昭示世人,中国人 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对同对比解读,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不忘国耻,牢记历史,才能化耻 辱为动力,变伤痛为新生。而这正是这次作文的主题,学生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谈对国耻的深刻认识,谈 作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奋发有为、如何勇挑重担、如何努力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献出自己的热血和青 春、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根据题干的要求,要写成一篇发言稿,发言稿的主体内容仍然是以议论为主体,行文时要注意把握议论文 的基本构建模式,能熟练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最为关键的是,演讲稿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更要用极 富激情的语言来表达,文章要有鼓动性。 【立意】1、牢记历史,勇挑重担,努力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献出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2、勿忘国耻,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3、国耻不是让人沉沦和哀伤的,是催人奋进、昂然立于世界的动力源泉。 【素材】1、看着头顶上那迎风飞扬的五星红旗,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那就是 ——我们的祖国。曾记否?当可恶的帝国主义用刀枪炮火打开我们祖国的大门时,我们是如何对待的?当 可恶的强盗对我们的进行抢掠时,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当可恶的侵略者占领我们祖国的领土时,我们又 是如何对待的呢?那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是一步又一步的退让。曾记否?当那可恶的日本人杀害我们东 北同胞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当那可恶的侵略者杀害我们 30 万南京同胞时,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我们 的共产党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那鲜红的五星红旗就是他们所给的答案。同学们,看看头顶上那飘扬的国 旗,那鲜艳的色彩,是多少革命者用鲜血染成的。而生活在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又是怎么对待他们所给 的恩惠呢?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同流合污,是一名中学生该做的事吗?我们是否应该 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以此来回报众多革命者对我们的恩惠?同学们,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 任的新一代,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好迎接千锤百炼、经历万千磨难的准备吧!因为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只有磨砺才能成长!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庄重地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透过历史的尘封,我再次凝望您,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无人会忘记 1931 年 9 月 18 日,那一天您流泪了, 您流血了。于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心声汇集出同一句话,“九一八九一八,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0 世纪 30 年代我们的国家还处于贫穷阶段,民心涣散,外国军国主义势力便会侵犯我们,九一八留给我们 的教训是我们国家要富强,我们民族要团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谈血泪史,纪念他是为了勿忘国 耻,是为了不要忘记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国 家此刻富强了,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但我们依然要记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兴衰交替,唯有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历久弥新,只有不断在教训经验中前进, 我们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3、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体现了中 华民族对日军野蛮的侵华行为感到愤怒。九一八,九一八,国耻啊!它使同胞们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 的宝藏,鲜血染红了东北的松花江,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啊!目前,世界呼吁和平,地球呼吁和平,那 我们就有理由抛开一切历史去维护和平吗?不错,我们不要战争,我们呼吁和平。但我们不可忘记过去, 我们不能忘记日中战争,不能忘记可恶的日本人曾在中国的土地上撒过野,不能忘记他们曾在这片属于中 国人的土地上肆意践踏。邪恶是不能战胜正义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20 世纪中国人的历程,我们永远都 不能忘记。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求索与奋进、创业与搏击,无不可歌可泣,激励今人,昭告后世。我们 要用饱含激情的笔,为 21 世纪的中国立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弘扬,对先辈 业绩的追思与兴大,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流入强大的动力。21 世纪的接班人会经受一次又一 次的磨练,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