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卷》2021 年 3 月
《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竖立了理性的威信,孔子用理性的考察方式取代了神学的考察方式,走出了原始宗教的藩.(fān)篱,
可以说他们共同夯.(hāng)实了中国哲学的根基。
B. 民间信仰的功利性表现在人们会根据实际需求,强行增加神灵的职司,譬如供.(gōng)奉关羽,原是为
了扶正祛.(qū)邪,后来又被赋予祈雨、求财的功能。
C. 针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dàng)竞争行为,商务部建议,要明确网络平台责
任,厘(lí)清政企治理权责,建立风险处置体系。
D. 马丁·路德·金呼吁:“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sì)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
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chèn)。”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竖立”的“竖”应为“树”;
B.“供奉”中的“供”读音应为“gòng”;
D.“相称”中的“称”的读音应为“chēng”。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以“一体”的宇宙观为基础,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他一体的人伦观与协调..万邦的国际
观。【甲】中华文化能薪尽火传....既得益于中华文化自然而然、本来如是的合道性;也源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
“一体之仁”思想。【乙】此外..,正如汤因比所认识到的,汉字古今大体一致,行文(文言文)基本不变,
这使得古圣先贤的智慧能长久地完好无损地保存于经典之中,让今人和古人能顺利实现思想交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强大力量,而道德仁义是其文化内核。”郭家瑞进而指出,学习中
华文化一定要深入经典,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琼浆玉液....。那么,如何看待美国对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所存在的深刻误解呢?【丙】在刘余莉看来,这是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思
维方式判断中国的意图,“要消除这种误解,就要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对话与沟通,让西方国家深刻
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看到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协调 B. 薪尽火传 C. 此外 D. 琼浆玉液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A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协调:搭配得适当;使配合得适当。和“万邦”搭配不当,应用“协和”。
B.薪尽火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语境指中华文化代代相传,使用正确。
C.此外:除此之外;除了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以外的。语境为中华文化流传的又一个原因,使用正确。
D.琼浆玉液: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语境把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比喻为琼浆玉液,使用正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分号使用错误,应该改为逗号。
故选 A。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的意识中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因而它
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B. 血管生成和红细胞生成代表两个典型的低氧反应,这完全足以说明低氧诱导因子是细胞感受低氧的中心
分子,人体内约 5%的基因受到此因子的转录调控。
C. 脱离实体经济谈金融科技的创新,或谈扩大金融资产的规模,既违背了金融业发展的初衷,也容易出现
金融虚拟化运行趋势,引发“脱实向虚”的市场风险。
D. 据介绍,59 岁的李海牛是易地搬迁的贫困户,他此前生活在山西省左权县芹泉镇横岭村,是著名作家赵
树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后句介绍“原乡情结”的优势,和前句构成转折关系,故应使用“但是”,而不是
“因而”。
B.“这完全足以说明”重复累赘,可删去“完全”。
D.介词使用不当,后句重在介绍生活的地方是《小二黑结婚》故事原型的发生地,故应将“在”改为助词
“的”。
故选 C。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建设新文科,_______。在纸媒时代,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在电子媒介和人
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_______,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者,向知识获取的引导者和思维方
式的训练者转变。教师如果_______,就有抱残守缺的嫌疑了。在新时代,教师角色革命性的改变,是大势
所趋,谁也挡不住。
【答案】 (1). 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需要打破这种单向度的培养理念 (3). 还
固守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后面的“在纸媒时代”“在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角色的变化分析,建
设新文科,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此处可以围绕“角色定位”“新的要求”等来写即可。
第二处,结合“在电子媒介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有必要……维方式的训练者转变”分析,
前面讲时代特点,后面讲教师的角色转变,此处需要一个衔接的前后的语句,新时代需要打破纸媒时代老
师的角色定位,即“需要打破这种单向度的培养理念”。
第三处,结合关联词“如果……就……”及后面“有抱残守缺的嫌疑了”分析,此处是表假设的条件,应
该是讲如果教师在新时代不改变思想,还固守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6.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2021 年 2 月 13 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全球 13 个研究单位,发布了一份涵盖 2020 整年的全球
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报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全球碳排放量出现小幅下降,但全球海洋
温度仍持续上升。全球 90%以上的热量是被海洋吸收的,与 2019 年相比,2020 年全球海洋上层 2000 米吸
收的热量增加了 2×1022 焦耳,这些热量可使 13 亿个 1.5 升电热水壶的水同时烧开。此外,海洋层结的加
强还会抑制海洋垂向热量交换和溶解氧输送,进一步导致海洋升温。
【答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 2020 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指出疫情下全球海洋温度仍持续
上升,海洋层结加强会进一步导致海洋升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中科院发布研究报告及其主要内容”,其中需要具体指
出什么人,什么报告和报告内容。本则新闻可从“报告称”处分为前后两层,第一部分可提炼出的关键信
息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布了一份涵盖 2020 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交代了新闻
的主体事件。第二部分关键信息有“全球海洋温度仍持续上升”“海洋层结的加强还会抑制海洋垂向热量
交换和溶解氧输送,进一步导致海洋升温”,介绍的是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海洋温度持续上升的情况;
此处还要注意一个关键信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综合以上两部分,构成“事件主体+内容”的形式,
将主要信息用主谓的句式连缀成句即可,表达要简洁,注意字数的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段文字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人性善是
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若要举
人性可以为善之例来证明性善,同样也可举人性可以为不善之例来证明性恶。你若举雷锋助人为乐证明人
性为善,别人也可举盗贼偷人财物证明人性为恶;你若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别人也可举潘
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害亲夫证明人性为恶。这样的举例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证明性善实际没有任何
意义。其实,孟子只是要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人皆有善性,而这与人性是善虽有联系,但
所指显然不同。人皆有善性是说人性中皆有善的品质和禀赋,皆有为善的能力,但不排除人性中还有其他
内容,所以即使为不善,也不能否认善性的存在。人皆有善性当然也不可通过有限的举例来证明,但由于
它近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孟子只需举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殊事例,
就可说明人确有本心或善性的存在。
(摘编自梁涛《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材料二:
真正从“趋向之性”出发,认真解释孟子性善论的是傅佩荣、信广来和张祥龙等人。傅佩荣在一系列
论著中表示,孟子不可能幼稚地认为人性因为有善端就是善的,所以孟子事实上从未主张过“性本善”。
孟子的真正意思是,人心有向善的动力或萌芽,只要顺着这一动力或萌芽的要求去做自然会实现善。傅佩
荣说:“心就是‘不断发出要求的动力状态’,也就是显示为人性向善的‘向’字。依此了解的本性是什
么呢?是向善。如果追问这种向善的本性之根源,则答案是‘天’。换言之,是天给了人向善之本性。”
这种“人性向善论”,注意到了孟子所说的善性主要是指善端,而善端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故认为
孟子不是主张“性本善”,而是“性向善”。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果说“性向善”,那就等于承
认“善”不在性之中,而在性之外了,这实际是孟子所批判的“义外”说,与孟子自己主张的“义内”说
正好相反。于是有人认为,与其说孟子主张“性向善”,不如说主张“性善向”,即性中有善,善规定了
性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方朝晖《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
材料三:
孟子将爵位分为“人爵”和“天爵”,前者指权势和地位,后者指内在的善性。每个人都想变得尊贵,
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比生命还尊责的善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爵服从天爵,只要
人们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便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他人尊重。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
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人们一直没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在儒
家内部,首先对平等问题作思考的是孟子,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论的信仰上的。孟子将
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
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
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这说明善才
是人真正的性,虽然成为君子、善人还需经过后天努力,但成为君子、善人是符合人本性的,是人扩充、
实现善性的结果。
(摘编自关全《浅议孟子性善论及其价值》)
7. 下列对材料中孟子“性善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
性的底色原本就是善的。
B. 性善论可以从“人皆有善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都有善的品质和禀赋,也有为善的能力,当然也
可能存在着不善的元素。
C. 性善论可以从“人性向善”的角度来理解,即人心有向善的动力或萌芽,人们顺此行动,自然会实现善,
从而反证出人性中有善。
D. 性善论可以从“人性善向”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有善,善充满了人性的全部,规定了人性发展方向,
这与“义内”说吻合。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性是善这个全称判断,无法用举例来证明,你举一个人性可以为善的例子,跟举十个人性可以为善的
例子一样,都不能证明人性善。
B. 傅佩荣等人注意到孟子所说的善性主要指善端,于是从“趋向之性”出发,解释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
有一定见地的“人性向善论”。
C. “性向善”论优于“性善向”论之处在于,前者承认“善”在性之中,后者则将“善”置于性之外,一
定程度上逾越了性本善的边界。
D. 孟子将内在的善性视作“天爵”,并赋予其高于人爵的地位,实际上是在引导人们去尊崇仁义,培养善
性,从而营建合理的社会秩序。
9. 根据材料三,概括“性善论”的另外两个社会价值。
【答案】7. B 8. C
9. (1)性善论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2)性善论能使人们获得人生之乐,从而使社会和谐。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为“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这段文字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
C.“从而反证出人性中有善”说法不当,原文“孟子的真正意思是,人心有向善的动力或萌芽,只要顺着
这一动力或萌芽的要求去做自然会实现善”,并不是反证。
D.“这与‘义内’说吻合”说法错误,原文为“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果说‘性向善’,那就等于
承认‘善’不在性之中,而在性之外了,这实际是孟子所批判的‘义外’说,与孟子自己主张的‘义内’
说正好相反。”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性向善’论优于‘性善向’论”说法不当,原文并没有这样的论断,只是列举了不同的看法。“前
者承认‘善’在性之中,后者则将‘善’置于性之外,一定程度上逾越了性本善的边界”也说颠倒了。文
中说“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果说‘性向善”,那就等于承认“善”不在性之中,而在性之外了,
这实际是孟子所批判的‘义外’说,与孟子自己主张的‘义内’说正好相反。”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可知性善论是实现社会公
正的价值基础。
由“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
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可知性善论能使人们获得人生之乐,从而使社会和谐。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镜子
(法)卡蒂勒·孟戴斯/著 杨清平/译
从前,有个王国,那里的人们不知道有镜子。原来,镜子都被女王下令打烂砸碎了,如果在谁屋里发
现哪怕是最小的一块镜子碎片,女王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最可怕的刑罚把全屋人都处死。原来这位女王长得
奇丑无比,她不希望有看到自己形象的风险;而且,她知道自己很丑,但是她知道其他女人至少同样不能
看到她们自己的美貌,这也不失为一种安慰。
全国的年轻姑娘都会对此非常不满。如果不能欣赏自己,你长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她们本可以用河
流湖泊当镜子;但女王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她命人把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用石板严严实实地遮盖了起来。人
们要从井中打水,而井水太深,不可能看清水面,而且人们只能使用浅盆来盛水,不能用水桶,因为桶里
的水可能会照见人影。
这真是件令人郁闷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漂亮女人来说。臣民因缺少镜子而遭受的苦恼并不亚于女王
看到镜子的苦恼,女王对此很满意。
然而,在城郊住着一个年轻姑娘,名叫雅辛塔,她比别人的情况要稍好一些,这多亏了她的心上人瓦
朗坦。因为如果有人认为你漂亮,又不错过任何称赞你的机会,那这个人差不多就相当于一面镜子了。
“跟我说实话,”她经常会说,“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
“就像带着露水的勿忘我草。”
“我的皮肤并不算很黑吧?”
“你要知道,你的额头比初雪还白,你的脸颊就像红玫瑰。”
“那我的嘴唇呢?”
“樱桃与之相比会显得苍白。”
如此这般,无休无止。她很开心,他更是陶醉,因为他的话都是发自心底,她听到自己被人赞美很是
快乐,而他一见她就很开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爱变得愈发浓郁。这天他向她求婚时,她的脸真的一下子红了起来。
不幸的是,关于他们幸福爱情的消息传到了那位邪恶女王的耳朵里。婚礼前不久的一天晚上,雅辛塔
正在果园里散步,这时一个干瘪的丑老婆子走到她跟前,乞求施舍,突然老婆子尖叫一声,连连退后,大
叫道:“天哪,我看见了什么?”
“怎么回事,好婆婆?你看到了什么?”
“我见过的最丑的人。”
“那么你看到的不是我。”雅辛塔带着天真的虚荣心说道。
“哎呀,是你,可怜的孩子,就是你。我在这世上活了这么多年,可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丑的人!”
“什么!我长得丑吗?”
“比我说的还要丑上一百倍。”
“可是我的眼睛——”
“你的眼睛有点灰暗无光;但这还不算什么,如果不是斜视得那么吓人的话!”
“我的脸色——”
“看上去你的额头和脸颊好像都抹了煤灰。”
“我的嘴唇——”
“又苍白又干瘪,像凋谢了的花。”
老巫婆复述完女王教给她的话,发出一声沙哑刺耳的大笑,便蹒跚着走了,留下可怜的雅辛塔卧倒在
苹果树下的地上,哭成了泪人。“我好丑——我好丑——。”她不停地重复着说。瓦朗坦一再地向她作出
最庄严的宣誓,让她放心,却也都是枉然。
“别管我;你一直是出于同情而哄骗我。我现在全都明白了;你从未爱过我,只是可怜我而已。乞讨
的老婆婆才没什么兴趣来欺骗我呢。这是千真万确的——我好丑。”
为了使她醒悟,瓦朗坦把远近各处的人都叫了来;每个男人都宣称,雅辛塔天生就是为了让人赏心悦
目的;甚至女人们也这样说,尽管她们没那么热情。
但是,这个可怜的孩子却固执地坚信自己是个令人厌恶的人,而当瓦朗坦逼她指定结婚日期时,她叫
道:“我,做你的妻子!决不!我太爱你了,不能让你为一个像我这样丑的人所累。”这个可怜的人,爱
得那么真挚,你可想而知他有多绝望了。
瓦朗坦一下跪倒在地,他祈祷,他哀求,可她仍是回答说,她太丑,不能嫁给他。他该怎么办?要拆
穿老太婆的谎言,并向雅辛塔证明真相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一面镜子放到她面前。但是全国都没有这种东西,
而且,慑服于女王的可怕淫威,没有哪个工匠敢去造一个出来。
“好吧,我要去觐见女王。”这个恋人绝望地说,“我们的女王虽然严厉,但是她对雅辛塔的眼泪和
美貌不会无动于衷的。她会撤销这个给我们带来麻烦的残酷法令,哪怕只是撤销几个小时也好。”
他好不容易总算说服了这个年轻姑娘,让他把她带到王宫去。她不喜欢露面,并且问镜子能有什么用,
只会让她对自己的不幸更加伤心;但是看到他流泪,她心软了,于是同意去一趟,好让他开心。
“这到底都是怎么回事?”邪恶的女王说道,“这些人是谁?他们想要干什么?”
“陛下,站在您面前的是人世间最不幸的恋人。”
“你认为那就是来这儿烦扰我的充足理由吗?”
“求陛下可怜我吧。”
“你们的恋爱之事与我何干?”
“如果陛下准许镜子——”
女王霍地站了起来,气得浑身发抖。“谁敢对我提起镜子?”她咬牙切齿地说道。
“陛下息怒,我求您,请屈尊听我说。您眼前的这个年轻姑娘,如此青春漂亮,却害了奇怪的幻想症。
她以为自己很丑。”
“哎呀。”女王邪恶地露齿一笑,说道,“她没错。我从来都没见过比她更丑的人。”
雅辛塔听到这些残忍的话,觉得自己羞愧得要死。不可能再有所怀疑了,自己一定很丑。她双眼一闭,
跌倒在王座的台阶上,昏死过去。
瓦朗坦高声呼喊:陛下如此撒谎,一定是疯了。他来不及多说,就被卫兵们抓住。女王一个示意,刽
子手便走上前来。原来他一直都守候在王座旁边,因为女王随时都可能需要他效劳。
“履行你的职责。”女王说道,指着侮辱她的那个人。刽子手举起了寒光闪闪的行刑斧,恰在这时,
雅辛塔苏醒过来,睁开了双眼。
接着,两声尖叫刺破长空。一声是高兴的尖叫,因为在那把明光发亮的钢斧上,雅辛塔照见了自己,
是那么的漂亮迷人;而另一声是痛苦的尖叫,女王邪恶的灵魂吓得飞出了窍,因为她无法忍受在突如其来
的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容。
(选自《异:大作家·短故事奇谈篇》,有删节)
10. 结合故事情节,概括女王的形象。
11. 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
12. 请从虚构的角度,简析本小说的“虚假”与“真实”。
13. 这篇小说以“镜子”为题,有何好处?
【答案】10. ①女王外貌奇丑无比,自己知道自己很丑,但不愿意正视这一点; ②内心邪恶,嫉妒心强,
③独断专行,乱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通过她将侮辱她的那个人用刑可以看出她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11.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雅辛塔比作忘我草、初雪和樱桃以及煤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女孩的美
丽和丑陋;②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一副美丽的镜子,镜子的女孩有美丽的容颜;后者是一副丑陋的
镜子,镜子中的女孩儿丑陋无比。从而突出女王的险恶和女孩的天真,雅辛塔到底是未婚夫嘴中的美人,
还是老婆子所宣称的“最丑的人”,答案不言而喻。其实,在没有镜子的世界中,美丑仅仅存在于别人的
言辞中。
12. ①小说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虚构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没有镜子的国度,
直到两个年轻的男女相爱了,才打破了没有镜子的宁静;②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无名无姓,仿佛一个个运
行的符号,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影子,故有象征意味;③情节荒诞、可笑、离奇,但主题深刻、冷峻。④“镜
子”是真实的,这一道具的巧妙设置,作者匠心独运,给读者以最大的真实感。
13. ①“镜子”是本文的线索,“镜子”贯穿文章始终,使故事情节严谨有序;②“镜子”显然具有隐喻色
彩,一语双关,由镜子的特征出发,镜子是用来照自己的,不是用来照别人的。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
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③主旨(象征):雅辛塔到底是未婚夫嘴中的美人,还是老婆子所宣称的“最丑的
人”?作者想说,在没有镜子的世界中,美丑仅仅存在于别人的言辞中。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从故事开端:从开篇文句“原来这位女王长得奇丑无比,她不希望有看到自己形象的风险;而且,她
知道自己很丑,但是她知道其他女人至少同样不能看到她们自己的美貌,这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可以得知,
首先女王外貌上奇丑无比,从“但女王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她命人把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用石板严严实实地
遮盖了起来。人们要从井中打水,而井水太深,不可能看清水面,而且人们只能使用浅盆来盛水,不能用
水桶,因为桶里的水可能会照见人影”可知,女王知道自己很丑但不愿意正视这一点;因为自己相貌丑陋,
她让自己的国度成为一个没有镜子的国度,所有镜子都被打碎,连可供看倒影的河流湖泊也被严严实实地
遮盖起来,美丑于是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可见她乱用手中的权力,恣意妄为。
(2)从故事发展:女王内心邪恶,嫉妒心强。当她得知城郊外的姑娘因为爱情得到爱的镜子的时候,她怒
火中烧,并让巫婆代替自己去宣称姑娘是“最丑的人”,从而使姑娘信而为真,她的这种行为是通过把美
好撕毁掉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3)从高潮:独断专行,乱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她的心灵像冰一般冷酷,她的能力可以冰冻一切。通过她
侮辱她的那个人用刑可以看出她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第一处划线句子是心上人瓦朗坦和雅辛塔的对话,因为瓦朗坦认为雅辛塔漂亮,他眼中的雅辛塔如“带
着露水的勿忘我草,肤如初雪,颊如樱桃”般艳丽动人,这时的瓦朗坦差不多就相当于一面镜子,这是一
副赞美之镜,镜中女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白雪公主。
(2)第二处划线句子是女王派来的巫婆和雅辛塔对话,这副镜中的雅辛塔“眼睛斜视,额头和脸颊好像都
抹了煤灰,嘴唇又苍白又干瘪,像凋谢了的花”,在没有镜子的国度,美丑该如何判断?这让读者深思。
其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险恶的人或许会把自己照成“世界最丑的人”。
(3)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对比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作者的主旨,即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如果拿别人做镜子,险恶的人或许会把自己照成“世界最丑的人”。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手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1)理论上,文学作品的虚构是超越性的想象,虚构不等同于“虚假”,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
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2)《镜子》故事尽管虚构的,但是“镜子”是真实的,这一道具的巧妙设置,作者匠心独运,给读者以
最大的真实感,后采用虚构的的艺术手法,呈现了高于现实的主观镜子,那是人性的镜子,各个不同的“镜
子”揭示生活的真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一面面镜子,也可能是镜中的人,雅辛塔到底是未婚夫嘴中的
美人,还是老婆子所宣称的“最丑的人”?作者想说,在没有镜子的世界中,美丑仅仅存在于别人的言辞
中。
(3)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运用夸张和荒诞手法,虚构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生活
在没有镜子的国度,被一个外表丑陋和内心险恶的女王统治着,直到两个年轻的男女相爱了,才打破了没
有镜子的宁静。作者借这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人物,具有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自己领悟到小说
的主题:其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如果拿别人做镜子,险恶的人或许会把自己照成世界最丑的人”。
(4)从情节上:《镜子》情节荒诞、可笑、离奇,有童话的味道,但其揭示的主题却是深刻的,给读者宽
广思考的空间。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从线索上看,“镜子”贯穿文章的始终,小说围绕“镜子”塑造人物形象,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
中。也通过“镜子”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2)“镜子”一语双关的含义,由镜子的特征出发,可以照见人生的缺憾,察己正身;可以洞见历史的正
误,明路前行;此处显然具有隐喻色彩,作者通过讲述故事、描写细节,雅辛塔到底是未婚夫嘴中的美人,
还是老婆子所宣称的“最丑的人”?在没有镜子的世界中,美丑仅仅存在于别人的言辞中。
(3)主旨:在现实中,一种的观念经过无数面镜子的折射,会一传十,十传百,进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当你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你会随着你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镜子”以此来呈现生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对自
身前行的影响或人生的启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致仕序
(明)丘濬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周公尧弼,以年至乞致仕。上命乘传以行陛辞,特敕光禄赐酒馔,内帑①赐
宝镪三千贯。于时同朝公卿,谓公行不可无言以赠。既而西洛耿公适来,代公与其僚倪张二公议,谓予与
公同官;且.偕出翰林,有斯文之好,而以赠言见属。
公,蜀人也。自古蜀多文学之士,入皇朝来,百年于兹,而蜀之文名,始大著于公。公始以尚书蔡氏
传发解②于乡,入对大廷,赐进士及第,擢官翰林、在馆阁二十余年,凡国家大制作、大纂修,无不与焉。
既而出教两京太学,为天下儒宗。晋陟.春官③长贰者,逾十年,稽古礼文之事多所建明。属.朝廷更化,大礼
仪、大丧纪,丛于一时。如祧庙祔庙之议,皆百年以来无前比者,经公裁酌,遂为定制。他如亲藩典制,
外夷朝聘与夫学校科贡之类,举有成规。公于春官邦礼之任,可谓克称而无负矣。然而喋喋者,犹或不满
于公,岂孔子所谓命也哉?
盖天之于贤人君子也,每欲成全而扶持之,使其道大行于天下。然亦或有泥之者,使之不尽行。虽若
废之,而实所以振励激昂之,使成全其大者焉.。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
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盖当道学大明之世,众人剿说雷同之时,进步于极高之颠,求罅于
至足之余,甚欲以其所见表著于世,补昔人之所未备,而为之忠臣。然以拘于职务,方为圣天子所委注..,
未暇也。兹以.年至,方将具疏,乞身于九重,以偿.其夙昔之志。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
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公归矣,古之圣贤不求合于时,而求合于道;不求知于人,而求知于天。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其所著述多在晚年,及是时成一家之言,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
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恶知喋喋于我者,非所以尽忠益于我者哉?公其念之哉!好恶出于一
时,是非定于百世,人其如命何?公行矣,予且尾公后。公居西蜀,我居海南,相望数千里间,幸而不死,
尚及见书之.成。
(选自《丘濬集》,有删节)
【注】①内帑国库。②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②春官:唐光
宅年间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陟.春官长贰者 陟:提升,提拔。
B. 属.朝廷更化 属:适逢。
C. 方为圣天子所委注.. 委注:信任,重用。
D. 以偿.其夙昔之志 偿:回报。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偕出翰林 示赵弱且.怯也
B. 使成全其大者焉. 蛟龙生焉.
C. 兹以.年至 请以.剑舞
D. 尚及见书之.成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为周尧弼公告老还乡所作的赠序,作者因与周公同朝为官,且同出翰林院,还有共同的诗文爱好,
所以在众人提议下,当仁不让地接下了写序的任务。
B. 作者回顾了周公在翰林院、两京太学、礼部等处的工作经历,盛赞周公在典章制度修纂和礼仪文化改革
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对周公才干的钦慕之情。
C. 文章中提及的“喋喋者”对于周公的不满和催行,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而实质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
励周公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芳百世。
D. 作者不仅是周公的同僚,更是周公的知音,他在叙写周公的履历和遭际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情不自
禁地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甘愿追随周公而去。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自 幼 有 志 于 圣 贤 之 学 翻 阅 简 册 辄 有 著 述 之 意 其 在 太 学 也 尝 与 诸 生 疑 辨
辑 录 成 书 归 而 进 于 朝 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喋喋者乃趣其行,岂天欲成全公之素志,汲汲然惟恐其缓而尚或未决耶?
(2)补先儒之阙,垂后世之训,留不朽之名于天地间,此予素所望于公者也。
【答案】14. D 15. A 16. C
17. 公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 翻 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其在太学也/尝与诸生疑辨/辑录成书/归而进于朝矣
18. (1)但那些喋喋不休的人竟 然催促他走,(这)难道不是上天想成全周公向来怀有的志向,急切地只担心
他延迟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
(2)弥补先儒的不足,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在天地之间留下不朽的盛名,这是我向来对周公的期待啊。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句意: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偿:满足、实现。解释错误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连词,而且,表并列;
B.语气词,无实义/兼词,“于此”;
C.介词,因为/介词,用;
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表面上看是一种排挤。面实际上是为了刺激周公,激励周公辞官退休后专心致志研究圣贤之学,以流
芳百世”错。将客观效果当作主观意图了。这其实是作者化不利为有利,鼓励、劝慰周公的。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
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
“自幼有志于圣贤之学”“翻阅简册”“辄有著述之意”的主语都是“公”,故中间应断开;
“其”指的是“周公”,其前应断开;
“在太学也”为时间状语,其后应断开;
“与诸生疑牌”“辑录成书”是周公在“太学”时所做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
“归而进于朝矣”是周公问朝后做的事情,前面应断开。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趣”,同“促”,催促;“汲汲”,急切地;“惟”,只;“未决”,没有下定决心。
(2)关键词“阙”,不足;“垂”,留下;“素”,向来。
参考译文: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西蜀人周尧弼,因为年老辞官退休。皇帝命令他乘坐驿车离开朝廷,特别赐给
他光禄大夫的职位和酒席,从国库中赐给他三千贯钱。那时同朝为官的公卿大臣,都说周公离开朝廷,大
家不能不写文赠送。不久西洛耿公正好到来,代替周公和他的同僚倪、张二位商议,说我和周公在同署任
职;而且都是翰林院出身,爱好共同的诗文,于是让我写下文章赠别。
周公,是蜀地人。自古蜀地多出文学之士,本朝至今一百多年,然而蜀地文风盛行的名气,是从周公
开始发扬光大的。周公最初是凭借尚书蔡氏传在乡试中取得魁首,进入朝廷策对,被朝廷赐进士及第,提
拔到翰林院。在翰林院二十多年,但凡是国家的大型撰写、编修,没有不参与其中的。不久出任南京和北
京国子监教员,是天下儒学的宗师。升任礼部的正副职长官。过了十年,在考查古事和礼乐仪制方面多有
建树。适逢朝廷改革,大型礼仪、重要丧仪,都集中在那一时期。比如远祖庙和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的
议论,都是百年以来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经过周公的裁度考虑,于是成为固定的礼制。其他的像分封帝
王宗室亲属的典章制度,外国朝见天子和学校科举之类的事,都提出了固定的礼制。周公在礼部负责国家
礼治之事,可以说是尽职尽责而没有辜负朝廷。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有的还对周公不满,难道这就是
孔子所说的天意吗?
大约上天对贤者和君子,往往想要成全,因而扶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德行在天下广为流传。然而也
有时会出现拘泥不化的人,使他们的德行不能完全推行。即使看上去像是在为难他,但实际上是以此来激
励振奋他,使他的成就更大啊。周公从小有志于学习圣贤之书,阅读书籍后,就有自己著书述学的意愿。
他在太学的时候,曾经和各太学生辨析疑虑之处,将它们编辑成书,回来后进献给朝廷。大约正是道学昌
盛的时代,众人都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的时候,周公还能在极高的境界中进步,在极满的境界中寻求不
足,他很想用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昭著于当世,补充前人没有完备的地方,这样来做一位忠臣。然而他
被职务所拘束,又被天子所信任,因此没有闲暇的时间。现在他因为年纪到了,才准备疏文,向朝廷辞官
退休,以满足他向来的志向。然而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于是催促他动身,这难道是上天想要成全周公的夙愿,
急切地让他离开,唯恐他行动缓慢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吗?周公回乡了。古代的圣贤不追求符合时世,而
追求符合道义;不追求被他人所了解,而追求被上天所了解。只要还有一口气,这个志向不容稍有懈怠。
他的著作大多在晚年,到了那时就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补充先贤的缺失,给后世树立典范,留下
不朽的名声在天地之间,这是我向来期望周公能做到的。怎么知道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不是在尽显忠义有
益于我的呢?周公您还是想想这个吧!人的喜好和憎恶出于一时,是非曲直在百世之后才有定论,人能拿
命运怎么样呢?周公你走吧,我即将跟随在你的后面(退休)。你住在西蜀,我住在海南,遥遥相望几千里,
希望我不会亡故,还能见到你著作完成。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牛秀才登楼见示
(唐)薛逢①
旅馆再经秋,心烦懒上楼。
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
骨肉凭书问,乡关托梦游。
所嗟山郡酒,倾尽只添忧。
【注】①薛逢:唐代诗人,有才气,曾任侍御史、尚书郎等职。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
途颇不得意。
19.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类似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题中牛秀才的“登
楼”和首联中诗人的“______________”构成对比,颇富意味。
20. 本诗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诗人的“烦”“忧”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19. (1). 酬和 (2). 懒上楼
20. 直抒胸臆,第二句和第八句直接陈说“心烦”“添忧”,点明忧的情感;抒发议论,将“年光”比作
白驹过隙,表达年华易逝、人生变迁的苦闷;直接叙事,面对亲人的来信问询,诗人只能依托梦境返回故
乡,表达理想的苦痛而不得回的无奈。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所给标题中的“酬”,可知此诗是一首酬和诗;
第二空,根据题干中的“牛秀才的‘登楼’”“构成对比”等关键信息,可知应填“懒上楼”。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第一、二句,“旅馆”直接点明诗人所在的位置,“再经秋”点明时间,“心烦”直接抒情,写出诗
人此时的状态,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三、四句,作者抒发议论,将“年光”比作白驹过隙,表达年华易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第五、六句,以叙事为主,亲人来信询问什么时间能回乡,而直接却迫于种种原因,只能借助梦境才能回
到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想回而不能回的苦闷;
结尾两句,“添忧”再次直接抒情,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想要借酒浇愁,一饮而尽后却又增添了忧愁。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度哉?”
(《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
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
2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习惯兴趣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的。
22. 指出孔孟考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并简要评析。
【答案】21. (1). 言行 (2). 个人动机
22. 孔子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孟子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
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
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结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分析,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所以”,
所做的事;“所由”,所经过的途径等。在这里,孔子便教给我们一套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科学方法。
孔子的这套方法,可以概括为“视”“观”“察”识人三部曲,具体说来,就是要想了解一个人,必须先
看的他的言行,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内在心理,最后确认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所在。经此三步,就能对一个
人做出较为彻底的认识和全面了解,使他在你面前无处遁形。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孔子说“视其所以,现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意思是“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
经历,观察他的兴趣”,“所以”即行为,“所由”即个人动机,“所安”即喜欢做的事情,这里察人的
角度是说看人的自身表现。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见贤焉,然后用之”,意思是“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
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
前几句都是说他人的评价,最后一句是说对人物进行考察,由此可知,孟子的观点认为察人要听取别人的
意见,再对该人进行考察。
孟子认为“察人”要“左右皆曰贤”“诸大夫皆曰贤”“国人皆曰贤”,这是说要听取多方意见,然后“察
之”,之后再“用之”,这样就可以避免偏听偏信,就可以更为客观、公正。考生可以结合这种察人方法
的益处进行评价。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
够隐瞒什么呢?”
(《论语•为政》)
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
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
说某人不好,述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孟子•梁惠王下》)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盖均无贫,_______________,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_______________。(《论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______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答案】 (1). 和无寡 (2). 则修文德以来之 (3). 然而不王者 (4). 未之有也 (5). 鹤汀凫
渚 (6). 即冈峦之体势 (7). 凄凄惨惨戚戚 (8). 乍暖还寒时候 (9). 星垂平野阔 (10). 月
涌大江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寡、德、然、凫、冈、戚、暖、垂、涌。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在限定的知识范围内比出考生水平的高下,考试命题越来越偏,评分标准越来越细;为了争夺极
其有限的公务员名额,大量大学生放弃专业学习,日夜刷公务员考试试题;为了赢得仅有的一个晋升机会,
公司职员在业绩相当的情况下,比拼谁下班更晚;为了证明在执行上级指示,有关部门不断地发文、开会,
提出各种琐细的要求,忙碌而无用;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不断地精耕细作,却作用
寥寥;为了进一步挖掘红学研究的空间,有人在研究曹雪芹是胖是瘦……这些做法或是“非理性的内部竞
争”,或是“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或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被统称为“内卷化”现象。
对于这种愈演愈烈的“内卷化”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内卷危机之我见
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
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
第一个将内卷赋予社会性质的人,格尔茨,他总结的内卷是:“某文化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
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在中国,“红学”的发展便是这样,红
楼梦虽是传世的经典,但说到底只是一本书,“非常道也”,更不可能变成其他的形态,却在这一两百年
被各路红学家们嚼来嚼去,书确实是嚼烂了,但再继续下去只不过是向内的精细,低水平的复杂。
那么是什么驱使人们走向内卷?
关于内卷的动力问题,其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更好”的追求,只可惜“追求”的方向瞄
反了。有了漂亮的房子,还要更漂亮,但房子本身结构不可改变,于是便在其上雕花纹,画壁画,摆装饰,
还要更漂亮,便在花纹里雕花纹,在壁画里画壁画,在装饰上糊装饰,而模式是固定的单调的,并没有什
么创意。
说是“追求”,其实更像是一种折腾出的“正反馈”、病态的自激。内卷就是把这份指向无穷的折腾
劲儿塞到一个封闭的房间中,任人们在里面“激来激去”,貌似在无比努力地追求什么,到最后,追求的
是什么,捞着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了。这样既花费了人力、物力,还落下个“抽风”的毛病。
基于此我对内卷下一个结论:内卷是在框架中的病态自激,是体系能量无意义的耗散,是人对人所独
有的“神性”的浪费,是进化的歧途。
要想将“追求”从歧途中调头,我们就得稍微克制下自己“折腾”的劲头。其实只要看清楚什么是
“外”,什么是“内”;什么是向上,什么是两侧,人就不那么容易“抽风”。“电磁学之父”麦克斯韦,
在他这里,电磁学迎来了“冲刺终点”的时刻,他把电与磁看了个透彻,但不变的物理规律这所封闭房间
没能引发他的自激,相反地,他将自己半生的研究成果凝结成了三行等式。在他的墓碑上,这三行等式显
得尤其地简洁,神圣。这靠的正是他清晰的视野,向“外”的创新追求,对人类文明向上攀援的信念,对
左右疯长的不屑,对“折腾”的鄙夷。
这鄙夷所竭力保护着的,是人的“能量土壤”,不能把它浪费在内卷这样的杂草上,而要让它之上开
出科学、文化、艺术等种种真正属于人的“神性”之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列举了学习、工作、农业、学术等各个领域出现的“内卷化”
现象,考生就要从分析这些现象的共性入手,来理解“内卷化”这一概念。
不难发现,材料中出现的“限定的”“有限的”“仅有的”等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内卷化的形成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求的无限性之间的深刻矛盾。从类型上看,内卷化又有“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无意义
的精益求精”“没有发展的增长”之细微差别,但本质上都是没有价值的内耗,是一种无法自主的生存困
境,是人们要努力摆脱的负面效应。陷入内卷状态,长时间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只会原地踏步,
重复着相同的步伐,水平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没有获得渐进式的增长,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没有突破性
的进展,没有突变式的发展。
基于此,本题的立意主要往对内卷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危害揭露、应对策略等方向走,可以肯定这种现象
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总体上应持否定态度。
【立意】1.反对内卷化倾向,跳出内卷化困境;
2.与其在一个增长点上内卷,不如创造新的增长点;
3.在内卷局中工作奋斗,到内卷局外生活发展。
【素材】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出了本书叫《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
生态变迁的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他发现了印尼农业的内卷化。印尼有个爪哇岛,土地条件很好,
适合种植水稻,但是人口众多,又没有资本进来,只能让越来越多的人耕种这有限的土地。随着爪哇岛上
劳动力的增加,人们对土地的耕种变得更加细致了。格尔茨说,“对土地的使用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租佃
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合作性的劳动力安排变得更加复杂”,正是这种变着法地精耕细作,“一种过分欣赏
性的发展,一种技术哥特式的雕琢,一种组织上的细化”,才叫内卷化。
2.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
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民无信心,军无斗
志,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总是因陋就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
态。两千年的小农意识,生产的只能是两千年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
3.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
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
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