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人文之光,2021 高考语文作文可以选择的热门主题词!
人文之光解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
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
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之光优质时评
01 让 人 文 之 光 照 亮 未 来
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
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
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
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
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
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
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加
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
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
明。
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
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
族数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
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
建设一个如晨曦般澄明、如日升般进步的社会,如果缺乏精神的滋养和引领,社会文明将失去自己
的内核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
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以启迪思
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培养人文情怀,不仅仅要读文史哲,更要培养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和敬畏,对
信仰的执着和坚定。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
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
识之一。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
精神,更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
亮民族未来。
02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辩 证 统 一
习近平总书记 4 月 23 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
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
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50 年
前,一批科研工作者以青春年华投身航天事业,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实现了核科学技术和航天技
术“零”的突破,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而今,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研工
作者业已年迈,有些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创造的丰功伟业仍泽被华夏,他们留下的以“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世代相传。“两
弹一星”精神,既体现为敢于战胜一切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为报国为民、无私
奉献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使“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展现
出鲜活生命力和号召力。
一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回顾历史,人类生存状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学技术。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深刻改变
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
形势,为打破西方国家的核讹诈和空中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
弹一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
的顶点。”广大科研工作者克服险恶的自然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和
科技力量薄弱的条件下独立研制“两弹一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
在自己手里。
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人
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我国 14 亿多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日益上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以“两弹一星”、载人
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到以大数据、3D 打印、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引领
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向前,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工作者们不断
探索未知领域、勇攀科技高峰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正转化为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磅礴力量。
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
望,这就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
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二
科技进步应当为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然而,科学技术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
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因此,发展科技需要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育科研工作者的高尚品格和人文素养极为重要。“两弹一星”精神所蕴含
的人文精神,是引导科学技术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深刻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
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有爱党爱国之心,才有报党报国
之行。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会忘我进取、无私奉献。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研工作者,胸怀
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勇攀
高峰,实现重大科技创新。他们中有许多人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发展前景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回到
祖国,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奋斗终身。他们真正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实
现了科学报国的伟大梦想。
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文基础。一直以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独立自主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
在回顾“两弹一星”研制过程时曾表示,“一切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当年是这样,现在也是这
样”。坚持科技创新的独立品格,绝不意味着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科技创新根在自主,源
于开放,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一方面,善于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另
一方面,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沦为少数人牟取私利
的工具,要让科技创新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三
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关键。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要把培
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要坚持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协同创新。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大大缩短,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既要遵循科学研究规
律,夯实理论根基,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集中优
势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解决了“人家有我们
也要有”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人家没有我们有”“人家有我们要做得更好”的问题。把弘扬
“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实际行动,培养渴望知识、探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刻
苦学习,努力实践,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要提升全民道德素质,涵养家国情怀,努力培养出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有用人才。民族的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变革、时代变迁,
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报国为民的情怀没有变,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把时代先锋
的道德情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进程,用时代先锋
的爱国心、报国行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中国精神注能量。爱国主
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
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将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永续相传、接续
奋斗,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03 网 络 时 代 也 要 坚 守 人 文 精 神
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交流。
从社交媒体到直播平台,种种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想象力。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网
络时代文化产品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精品内容不足,思想缺乏深度,以流量为评价标准、快餐式
的精神文化追求等等问题也同时突显。网络时代的人文素养存在诸多隐忧。
其实,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冲击未必都是负面的。多样化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化的传播、传承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合理引
导、顺势而为,把握好技术带来的契机与助力,就能在社会发展的剧烈变革之中寻找到提升人文素
养的正确道路,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守护精神家园。
这就需要我们在网络生活中弘扬健康、积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以深度的思考和悲悯的
情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文生活环境和网络社会环境。一方面,
要加强政策扶持,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增加优质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不只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的需
求,更要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工匠品质引领文化生产,培育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落后颓废文化的侵蚀。
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人物要发挥示范作用,大众传媒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用积极向上对抗消极沉
沦,用尊重包容对抗狭隘腐朽,引导形成尊重知识、敬畏崇高、追求厚重的文化氛围,让人文精神
在网络时代熠熠生辉。
04 人 文 精 神 , 一 种 高 出 自 己 的 高 度
很久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这样一篇课文:“三头牛吃草,一只羊吃草,另一只羊却不吃草,
他看一朵花……”
从科学角度看,这样的描写与事实不符,因为羊不会欣赏花;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这不吃
草而看花的羊却点亮了整个画面。儿童有一种物我相通的天性,会通过联想、比拟类推等方式,把
自己融进吃草和看花的羊群之中,于是,看花的已不再是羊,而是儿童自己。这样的语文学习,让
儿童收获了识字教育,也收获了审美与人文熏陶,这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在文明的熏染中摆脱儿时的幼稚与蒙昧,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潜藏着
一颗不泯的童心。人之所以为人且为灵长类动物,是因为人具有心性和灵性,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
质与自然物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与情感的需要——“诗意地栖居”。那么,人文精神之于生活而言,
就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点缀与装饰了。
人文之“魂”:一棵树长得高出它自己
德国诗人里尔克有一句诗,“一棵树长得高出它自己”。人文精神就是高出人自己的一种高度和
厚度。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知识的量之积累,更是智慧的拥有。它作为人之心性与品格的一种无形的“高
度”与“厚度”,意味着它不是“器”,而是“道”,不是“体”,而是“魂”。
人文精神与人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基础上生发出来
的价值观、世界观,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
神的具体表现。
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几个方面。
首先,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体现生命价值优
先,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或人本主义精神。
其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强调人是目的,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原则;在精神与物质的关
系上,强调精神重于物质,精神超越物质。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人文精神既强调对人的当下关怀,又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常常体现为一种价值观念,
也体现为一种涵养、一种情怀、一种胸襟、一种眼光。总之,人文精神体现为一个人精神与心灵的
高度、深度以及宽度。
人文之“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人文精神如何显现?它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利害得失的权
衡之时,在血与火洗礼的考验之际……
一、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在科学研究中,人文精神体现为科学家的良知,它决定着自然科学
研究的成果最终如何被运用。比如生物化学可以产生细菌武器,原子能可以用于战争。这些体现了
道德良知问题,根本上则是人类的生存智慧问题。人类创造的东西,最终有可能控制人类,这是科
学技术的异化。如果科学研究的“求真”离开了“趋善”的旨归,那就可能会走向制恶。所以科学追求
需要有价值判断与人文引领,如果把自然科学比作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人文精神就是这一列车的
司机。
就个体的人而言,人文精神类似于情商。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多情况下不是取决于智力,而取
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这时候,人文精神成了人的最高智慧。
二、人文精神与人伦道德。人们通常所说的品德、修养、情操、境界,都属于宽泛的人文精神
的表现。比如仁慈与博爱、自我牺牲精神等。二战时期,华沙救济局的一名女职员假扮护士,冒着
生命危险反复出入纳粹集中营,或拉出一车垃圾,或推出一口棺材……把一息尚存的孩子偷偷往外送。
就这样,18 个月共救出 2500 多个孩子!后来终于被发现投入监狱,并遭殴打致残,但她依然不说
出一个孩子的下落。后来,当人们偶然知道这个人叫琳娜时,她已 90 岁,因为她对此事一直守口
如瓶。人性在那非常的历史环境里闪闪发光,其间体现的是一种仁慈博爱的高尚境界。
三、人文精神与行为调控。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人的具体行为当中。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有前提的,只有在大家遵守规则,尊重别人自由权利的时候,每
个人才有自由。相反,放纵的自由将导致人间的“地狱”。因而,人间的“天堂”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
规和社会公德,有赖于人人对“规则”的自觉,这同样是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是文明社会的
标志。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营造上,依然体现了人文精神。我们讲环境保护,其实更深层的是生
态伦理和动物伦理。美国小说《寂静的春天》有一句话:如果人类继续无休止地破坏环境,那么人
类只有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我们享有这么多的资源,却也生活在膨胀不止的欲望之中。欲望是
潜在的、可怕的,必须限制,我们要合理运用自然所赐予我们的资源。这里,人文精神体现为人在
自然面前的敬畏与自制。
人文之“途”:本科教育是素质教育
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是可以学习、培育和养成的。对于大学和生活于其间的学生而言,本
科教育在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迫于就业压力,学校和学生忙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专
业崇拜”背后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值得深思。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但“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
学的全部,从长远发展看,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往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其人生追
求目标也会更高更远大,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大。
在我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却是“隐性”的或非公认的。不过理论
上有一共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列车之两轨,让人类驶向文明的彼岸;同理,人文素养与
科学素养似大鹏之两翼,助人才展翅高飞。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
关键。哈佛第一任女校长福斯特在毕业典礼中说:“人文教育要求你生活得明白,她使你探索和定
义你所做的每件事情背后的价值,它使你成为一个经常分析和反省自己的人。而这样的人有足够的
能力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或未来。”
云霞空蒙里,山色有无中。人文精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也可以说,它无处不在。人文精神貌
似“无用”,实际上“无用”之用有“大用”;这种“软实力”,貌似柔软,实则是持久意义上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