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7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 17 校联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层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国家治理层级的概念。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包括 政府在内的多种力量向基层辖区居民提供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协调、矛盾纠纷化解、创造平安和谐 舒适生活环境的活动。 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政府治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对基层公共事务的治理,不同点在于治 理主体和治理对象有所差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强调的是社会力量,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基层 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力量的参与,而不是政府直接治理,更不是包办代 替。从治理对象看,基层政府治理主要涉及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项,而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是社会领域的事 务,两者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自治性,需要在党组织领导下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群众,事务琐碎复杂甚至艰巨繁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基层 社会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地域空间,也为社会治理提供基础单元,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娱 乐等都发生在这里。随着城镇化和市场化深入推进,城乡人员流动、职住分离、各种利益关联交汇、多种 服务需求旺盛,以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城乡基层 自然成为人们居家生活、公共服务的最基础平台,成为社会交往、利益关联的最前沿阵地,成为社会问题 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的最源头防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 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而社区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方 式和社会管理的运行逻辑是“单位制”和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单位制”在城乡有不同表现形式,城市 的“单位制”由各类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构成,同时,还有一部分没有正式单位的城市居民通过街道和 居民委员会(即街居制)组织起来;农村居民则通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组织起来。人民 公社本质上也是“单位”。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管理是通过“国家—单位—个人”实施的,个人与 国家的联系通过“单位”实现。这种社会成员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十分有效有序,但限制了社会流动,制约 了社会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些所谓的“社会人”最终要 落脚到社区生活,成为“社区人”。在此背景下,应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能够承接传统“单位”中的公 共服务和利益协调功能,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载体和机制。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近年来,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得到大力加强, 各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新方法,并取得重要进展。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检验了社区治理建设成 效。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短板和弱项,如社区建设中“重区轻社”,社区治理中“区强社弱”甚 至“有区无社”;社区成员之间缺少交往交流、缺少相互关心和帮助,缺少社区共同体意识,对社区事务 和活动参与不足,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等。 (摘编自龚维斌《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政府治理的治理主体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社会力量,后者则是政府。 B. 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政府治理的治理对象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领域的事务,后者主要涉及政 府职能范围内事项。 C.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自治性,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 原则。 D. 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是社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区人”的日渐增多,社区应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 主要载体和机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等概念作了诠释和定义,比较解说了基层社会治理与基层政府治理的 异同。 B.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论述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性质、重点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的 发展、变化。 C. 文章阐述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这一道理时,将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社会管理模式做了比较 分析。 D. 文章结尾对近年来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进展与成效、短板与弱项作了辩证分析,为改进社区工作指明 了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乡人员流动、职住分离、各种利益关联交汇、多种服务需求旺盛等因素加速了城镇化和市场化,也推 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 B. 城乡基层是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的最源头防线,因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C. 因为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加速、社会活力增强的趋势,所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的自上而 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得彻底废除。 D. 要让社区能够承接传统“单位”中的公共服务和利益协调功能,就要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治理 新模式、新方法,补齐短板。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原则”错误,原文第 2 段为“需要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 结合”,缺省了条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错误。通观原文,它主要是按照“基层—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 理”这一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来论说的,而非“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城乡人员流动、职住分离、各种利益关联交汇、多种服务需求旺盛等因素加速了城镇化和市场化,也 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错误。因果关系倒置。依据原文第 3 段,是“城镇化和市场化深入推进”, 才导致“城乡人员流动、职住分离、各种利益关联交汇、多种服务需求旺盛”等局面的出现。 B.“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当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这一表述存在夸大其词的问题,原 文第 3 段相关表述为“城乡基层……成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的最源头防线”。 C.“所以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得彻底废除”错误。从原文“这种社会成员 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十分有效有序,但限制了社会流动,制约了社会活力”来看,主要介绍了“单位制”的 优缺点,并没有彻底废除的观点,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按照预定方案,翩然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中 国航天创造的又一壮举。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踏实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作为“绕”的尝试,它 隔着 200 千米的距离观察月球。 2010 年 10 月 1 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承担了验证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的使命。作为探月工程二 期的先导星,它不仅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而且超额完成多次拓展任务,为后续任务提供了支 持。 2013 年 12 月 14 日,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迈出了我国探月工 程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2014 年 11 月 1 日,嫦娥 5T 作为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完成了地球轨道以外航天器高速再入大气 层的返回试验验证。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在中继星“鹊桥”的帮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对这块“处女地”展开了 人类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 (摘编自《中国探月,六战六捷!》) 材料二: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 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自立自强的旋律最动听,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可贵。发射升空,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 起飞,再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从发射到归来的几十天里,嫦娥五号任务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 动作都让人击节喝彩。人们惊叹,来自月球的 2 千克月壤展示着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当嫦娥五号 探测器在月球上展开五星红旗,闪耀月面的“中国红”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 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显示出协同攻坚的强大力量。发射场指挥员喊出清脆的口令,长征五号遥 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背后是发射团队无数次的演练。在 38 万千米之遥“指挥”嫦娥五号实现月球轨道 交会对接,地面支持团队早已为航天器研发出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设备。作为国内迄今最为复杂的航天 器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更是倾尽了技术团队的心血。嫦娥五号点亮了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聚合了方 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熠光辉。 (摘编自《探月精神激荡奋斗豪情》) 材料三: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来自月球上一个名为“风暴洋”的地方。为什么选择在此地挖“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李春来介绍,选择此地是基于工程的可实现 性,包括安全降落地形地貌方面的因素,还包括能源供给的光照条件、热控条件、通信因素、测控因素。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到我们取回样品和原地探测的科学价值。”李春来说。俄罗斯和 美国在月球上的九个采样点,都在月球纬度 30 度的范围,嫦娥五号的采样点为月球纬度 43 度的风暴洋东 北角的玄武岩区域。李春来说:“这是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其对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 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方面应该能做出很多科研贡献。” (摘编自《“嫦娥”回家后,还有哪些新期待》)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二号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 5T 是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中国的航天探索一直在不断 发展。 B.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步走,即“绕”“落”“回”,嫦娥五号探月成功为三步走规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 句号。 C. 嫦娥五号是目前我国最为复杂的航天器之一,地面支持团队为其倾力研发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设备。 D.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采样点和美国、俄罗斯不同,因为从这个全新的采样区域获得的样品更有利于研究 月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 2007 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 2020 年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中国彰显了实现探月梦想的决心。 B. 材料一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材料二采用并列结构,体现了中国伟大的探月精 神。 C. 嫦娥五号在“风暴洋”挖“土”,充分考虑了工程的可实现性、取回样品和原地探测的科学价值等。 D. 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许多突破,其中最大的突破是月面采样与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6. 我国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4. D 5. D 6. ①有完备的战略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实行“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②有稳扎稳打的行动:从 2007 年到 2020 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潜心研 究,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的一个个突破。 ③有伟大的探月精神: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和勇于探索、协同攻坚的探月精神激励着航天人。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因为从这个全新的采样区域获得的样品更有利于研究月球”错,由材料三第三段中李春来的话可知, “全新的采样区域,全新的样品研究”只是“应该能做出很多科研贡献”,并没有明确说“更有利于研究 月球”。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其中最大的突破是月面采样与封装、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错,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嫦娥五号任务承 续探月梦想,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人返回等多项 重大突破”,并没有说“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然后从材料中筛选相关 信息进行归纳即可。 材料一主要以时间为序,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材料二介绍了伟大的探月精神,材料三介绍了嫦娥 五号选择月球采样地的依据。信息区间主要在材料一、二中。 首先,材料二中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中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如期完成”,注意“规划 如期完成”,表明在实施之前就有着完备的战略规划。 其次,材料一中,从 2007 年 10 月 24 日到 2019 年 1 月 3 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航天人一步一 个脚印,潜心研究,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的一个个突破,“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充分说明有稳扎 稳打的行动。 最后,材料二中,“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显示出协同攻坚的强大力量”“嫦娥五号探测器更是倾尽 了技术团队的心血。嫦娥五号点亮了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聚合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折射出中国创 新的熠熠光辉”,综合分析可知,我国探月工程的成功还离不开团队的协同攻坚、勇于探索的探月精神, 以及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 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 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 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 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 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 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 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 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 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 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 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 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 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 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 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⑧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 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 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 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 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⑨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 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 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⑩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 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 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 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 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 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 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8.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7. A 8.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 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9.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 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 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 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 征意义”,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合生活常识来回答。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 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 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 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着 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 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 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 (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 合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 之旅”,这是一句总领句,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 文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 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 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 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 何的一段生命体验。 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自己的感悟:当遇 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 生存。我们应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 点睛:理解主题 1 看首尾,—读首尾议论抒情的指向性 。 2 看叙事,—读叙事中描写叙述的情感性 。 3 看题目,—读对象的代表性与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慎从吉字庆之,钱俶之婿也。为元帅府长史。归宋,历将作少监。从吉自归朝,居散秩几三十年,颇 以文酒自娱,士大夫多与之游。景德初,上言求领事务,判刑部。颇留意法律,条上便宜,天下所奏成案 率多纠驳。大中祥符初,改授卫尉卿,纠察在京刑狱,拜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初,选人试判多藉地而 坐,从吉以公钱市莞席给之。临事敏速,勤心公家,所至务皦察,多请对陈事,上谓其无隐。 八年,改给事中,权知..开封府。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 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从吉子 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 府。从吉命户曹参军吕楷就县推问。卢兄文质又纳钱七十万于从吉长子大理寺丞钧,钧以其事白从吉,而 隐其所受。即诏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固鞫之。狱成,从吉坐削给事勒停。 又高清者,库部郎中士宏之子,景德中举进士..,宰相寇准以弟之女妻之。寇氏卒,故相李沆家复婿之。 历官以贿闻,颇恃姻援骄纵,被服如公侯家,以是欺蠹小民。知太康县,民有诣府诉家产者,清纳其贿, 时已罢任,即逃居他所。锐尝就清贷白金七十两,清以多纳贿赂,事将败,求以为助。时方鞫卢氏狱,从 吉请对,发其事,欲以自解。逮清等系狱,命比部员外郎刘宗吉、御史江仲甫劾之。清枉法当死,特杖脊 黥面..,配沙门岛。从吉坐首露在已发,当赎铜,特削谏议大夫。天禧三年,起为卫尉卿。明年,判登闻鼓 院。坐与寇准善,以光禄卿致仕..。未几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慎从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 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B. 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 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C. 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 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D. 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 张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官员以临时差遣治事,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 B. 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C. 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罚。 D. 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慎从吉官场失意,常以文酒自娱。他曾当过元帅府长史,归附宋朝后,担任闲官将近三十年,常以诗文 饮酒自娱,与许多士大夫玩在一起。 B. 慎从吉为官务实,公事尽心尽力。他任职吏部时,买来草席让候选官员坐着考试;公事勤勉,务求明察, 经常请求奏陈事情,受到皇上肯定。 C. 慎从吉受到牵连,遭受勒令停职。卢氏诉侄一案中,他的两个儿子因各自接受一方贿赂使案件久拖不决; 朝廷查明真相,他因此被勒令停职。 D. 慎从吉坐失良机,终被削职赎罪。高清受贿之事将败露时,曾请求慎锐帮助;而他在审理卢氏一案中才 坦白这件事,因此被削去谏议大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 (2)历官以贿闻,颇恃姻援骄纵,被服如公侯家,以是欺蠹小民。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张姓向来是豪强大族,张质本来是养子,而且证据确凿,张质向官吏行贿。 (2)高清历任官职以受贿闻名,常常依仗姻亲援助而骄横放纵,穿戴衣服如同公侯之家,以此欺骗损害百 姓。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召戒之曰”,“召”与“戒”是皇上的两个连续行为,不宜断开;断开后,“既受命召”语意 不通,可排除 BD 两项。 “太速则误”与“太缓则滞”句式对称,语意清楚,且“惟”是句首发语词;断为“凡事太速则误”与“太 缓则滞”,排除 C。 本句译为:接受任命后,皇上召他来告诫说:“京城人口众多,凡事太快就错误,太慢就停滞,必须斟酌 折中。请托之事一点也不能接受。上任才几个月,就有咸平县百姓张斌的妻子卢氏,控告侄子张质酒醉辱 骂无礼。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卢氏诉侄一案中,他的两个儿子因各自接受一方贿赂使案件久拖不决”错误。在卢氏诉侄一案中,慎从 吉的儿子大理寺丞慎锐并没有接受贿赂。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素”,向来;“证左”,亦作“证佐”,证据;“贿于吏”,状语后置句。 (2)“闻”,闻名;“恃”,依仗;“被服”,穿戴衣服;“欺蠹”,欺骗损害。 参考译文: 慎从吉字庆之,是钱俶的女婿。担任元帅府的长史。归附宋朝后,历任将作少监。慎从吉自从归附朝 廷,担任闲散官职将近三十年,常常以诗文饮酒自娱,士大夫大多都与他游玩。景德初年,上言请求领取 事务,判刑部。他很注意法律,分条上报朝廷有利而宜办的事情,天下所奏报的已经办理的案件,许多都 被他纠正。大中祥符初年,慎从吉改任卫尉卿,纠察在京的刑罚,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担任判吏部铨一职。 起初,候选官员考试时常常坐在地上,慎从吉用公款买草席给他们。慎从吉处事敏捷迅速,对公家的事务 尽心尽力,所到之处务求明察,经常请求应对陈述事情,皇上说他没有隐瞒。 大中祥符八年,慎从吉改任给事中,代理开封府府尹。接受任命后,皇上召他来告诫说:“京城人口 众多,凡事太快就错误,太慢就停滞,必须斟酌折中。请托之事一点也不能接受。上任才几个月,就有咸 平县百姓张斌的妻子卢氏,控告侄子张质酒醉辱骂无礼。张姓向来是豪强大族,张质本来是养子,而且证 据确凿,张质向官吏行贿。慎从吉的儿子大理寺丞慎锐当时监督石塘河的运输,往来于咸平,就为张质向 县令请求,判决恢复张质姓刘,住宅让他与卢氏同住。张质与卢氏交替诉讼,县里向府里报告。慎从吉命 户曹参军吕楷到县里审问。卢氏的兄长卢文质又给慎从吉大儿子大理寺丞慎钧送去七十万钱,慎钧把事情 报告给慎从吉,但隐瞒了他接受钱财。皇上立即下令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固审讯这件事情。案件审理完成, 慎从吉因为受到儿子牵连而被削去给事中一职并被勒令停职。 又有个叫高清的,是库部郎中高士宏的儿子,景德年间考取进士,宰相寇准把弟弟的女儿嫁给他做妻 子。寇氏去世,前宰相李沆家又招他为女婿。高清历任官职以受贿闻名,常常依仗姻亲援助而骄横放纵, 穿戴衣服如同公侯之家,以此欺骗损害百姓。担任太康县知县,百姓有人到官府诉讼家产的,高清收了他 的贿赂,而他当时已经罢官,就逃到其他地方居住。慎锐曾经向高清借了七十两白金,高清因为接受很多 贿赂,事情将要败露,请求慎锐帮助。当时正审讯卢氏的案件,慎从吉请求奏对、揭发这件事,想以此解 脱自己。等到高清等人拘禁狱中,慎从吉命令比部员外郎刘宗吉、御史江仲甫弹劾他们。高清贪赃枉法判 处死刑,特旨杖打脊背在面部刺字,发配沙门岛。慎从吉因为自首在案发之后而被治罪,判处用铜来赎罪, 特旨削去谏议大夫。天禧三年,起用为卫尉卿。第二年,担任登闻鼓院主官。因为与寇准要好,以光禄卿 的身份退休。不久去世,享年 70 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 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 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 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 此诗尾联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 “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15. 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 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借象征抒情,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象征自己被贬后政治 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奋发的愿望。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说法错误。两处表达的情感不同。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 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六句意思是:江水南去,隐入那茫茫云烟,遍地黄茅的尽头便是海边。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 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射工阴险地窥伺行人身影,飓母不时地惊扰旅客舟船。描写了写岭南的独特风 物,曲折地反映出当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 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意象具有象征意味,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 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蕴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结尾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直抒胸臆,表示不能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 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屈原《离骚》中写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晏殊《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背绳墨以追曲兮 (4). 竞 周容以为度 (5). 无可奈何花落去 (6).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贤、墨、竞、曾、燕。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见证着我国铁路的发展。改革开放加快了铁路建设的节奏,拉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反过来, 铁路飞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是个___________、共同成长的过程。在 40 年 ___________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经过中国人民___________,开拓创造,中国的发展浩浩荡荡,不 可阻挡,我国铁路也逐渐由牙牙学语的稚童成长为能够___________、意气风发的少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 由 1978 年的 5.2 万公里增长到 2017 年底的 12.7 万公里,铁路网的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自从我国“八纵 八横”高铁运营网已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的国家以来, 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 40 年里,我们必将迎来更伟大的新跨越、新 辉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反相成 波澜壮阔 栉风沐雨 独立自主 B. 相反相成 声势浩大 栉风沐雨 独立自主 C. 相辅相成 波澜壮阔 筚路蓝缕 独当一面 D. 相辅相成 声势浩大 筚路蓝缕 独当一面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建规模 最大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B. 自从“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 最高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C. 自从我国“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初步建成,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建规模 最大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D. 自从我国初步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运营网,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 最高的国家以来,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令世人惊叹。 19.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材料中引号用法相同的是( ) A.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 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C. 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区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 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此处是说“改革开放”与“铁路建设”“共同成 长”,应选“相辅相成”。 第二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此 处是指“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应选“波澜壮阔”。 第三空,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风 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此处是说改革的开创性和艰难性,应选“筚路蓝 缕”。 第四空,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重要任务。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 制或支配;不依赖别人的力量而生存;遇事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控制。此处是说我国铁路逐渐成长,能够 自己承担重要项目了,应选“独当一面”。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改为“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 建规模最大”。 C.主语残缺,且“高铁运营网……成为……国家”主、宾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D.“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快、速度最高”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改为“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 在建规模最大”。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A.是引用; B.是特殊含义; C.是特定称谓; D.是反语。 故选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新冠病毒引起的 COVID-19 大流行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新冠病毒 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因此,①_____。研究者从 11 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住院患者(包括 5 名 ICU 患者)的支 气管肺泡灌洗液中,②_____,其中来自中国的 5 株,来自意大利的 3 株,来自瑞士、英国和西班牙的各 1 株。这些被分离出的新冠病毒毒株广泛散在分布于基于所有可用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在一定程度上 代表了正在流行的病毒种群。研究者选择 CN2 株用于疫苗制备,③ _____,并进行了中试生产。研究证实, 这种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答案】 (1). ①迫切需要快速开发有效的新冠疫苗 (2). ②分离出多个新冠病毒毒株 (3). ③开发 了一种灭活新冠病毒疫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 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同时注意字数的要求。 第一空,依据前文“尚无针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可知,此空应以“有效抗病毒药物”为关键词, 并且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可知此空应填:迫切需要快速开发有效的新冠疫苗。 第二空,依据后文“这些被分离出的新冠病毒毒株”,“这些”是近指代词,前边应该做交代,可知此空 应填:分离出多个新冠病毒毒株。 第三空,依据后文“这种灭活新冠病毒疫苗”,“这种”是近指代词,前边应该做交代,可知此空应填: 开发了一种灭活新冠病毒疫苗。 【点睛】应对此类题目要注前后文在语意和结构上的照应。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文段脉络,理 清句子关系。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找出前后文的关键词,注意合理推导。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 保语意连贯,字数合规。 21. 仔细观察下图,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并分析原因。 内容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中国当代父母对于子女前途的期望值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2). ①盲目性。子 女小,家长用个人主观意愿强加其身。 (3). ②尊重现实。子女长大,家长客观上能够面对实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图表是中国当代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预估变化,横轴是子女的年龄,纵轴是前途预估,由表格可以看到, 中国当代父母对子女前途的期望值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而减小。 子女小的时候,父母认为子女有天才般的智商,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家长的盲目性,家长用个 人主观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的心态严重。 等到子女长大,家长的期望变成能顺利就业,结婚生娃就可以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也接受或 者尊重自己子女就是普通人的现实家长客观上能够面对实际,因而对子女的期望降低。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政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王安石执政,皇帝让他评价司马光,他称司马光为“国 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大加赞扬。王安石被罢黜,皇帝欲治其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坦荡忠诚、有古君子之风,劝皇帝勿信谗言。 材料二: 杰斐逊与华盛顿在十三州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彼此支持华盛领任总统期间,杰斐逊 反对其施政方针,两人常激烈争吵,而过后彼此又以信件致歉并重申自己的立场,华盛顿卸任前,提名杰 斐逊为总统候选人,称赞其人品和才能,说他是“可以信赖的君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君子和而不同 当霸王骑着乌骓化作鬼雄,当虞姬将生命化为矛尖之蓝;当屈原幽思而作《离骚》,消失于汨罗江;当 渊明自叹“守拙归田园”,日日无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 孔夫子之论;善哉,好一个“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他们从心底喊出了一句:“和为贵。” 看古代历史。晋 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县令。祁黄羊没有一丝犹疑,掷地有声地说:“让解狐去当。”晋平公大惊,解狐可是 祁黄羊一等的仇敌。祁黄羊说:“你只叫我推荐心中的县令,他的确优秀。”君子之心如此宽容,推贤荐 能,一句“和为贵”,国家得以强盛富邦。 再看近代历史。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世界反华势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思想,在亚非国 际会议上力挽狂澜。“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了会议的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 大国的威望。君子之和弥足珍贵,搬开无为争执的绊脚石,一心向着理想冲。漫漫五千年,另一声雄浑的 呼喊在我耳畔回萦。它说:“舍生而取义。”我们誓死也要坚守那份不同,那份即使别人不理解的对真理 的执着。 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文章空洞无文,多少导师要他“不写三岁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 笑而报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 感动了多少心灵。善于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让我们的个性有如“花未眠”。 再说沈从文。当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自己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他小心翼翼地 保护着不让它受到尘世的玷污,让心以原始的状态存在。贫穷,落后,在他的笔下,蜕变成了一个水美、 山美、人美的天地。坚守心中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曰自由。”真理常在 胸,君子善守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苏轼说:“人间有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相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 有大勇者,卒然见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甚大,而其志远也。”这不这正是对君子和而不 同最精辟的解释吗? 善哉,君子和而不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一主要讲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政治上彼此痛下杀手,但其他方面又惺惺相惜。材料 二主要讲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和而不同。可以综合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分析立意。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尊重自己的内心,也尊重他人的内心。存同求异是“和”的基础。这样 的两个人在一起,虽然“不同”,但彼此尊重、包容,焉能不“和”。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 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做人需要有主见, 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主要围绕“和而不同”“对待外物保持客观理性”方面分 析立意。 【立意】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客观理 性看待事物等。 【素材】1.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君子的风范是:只埋头做事和解决问题,不妄谈是非和做人。 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小人的特征是:不谈问题本身,却喜欢对人指手画脚。擅长针对人,善于人身攻 击,却不想如何解决问题。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敬重你的人格,事情之外 还是朋友;小人则“同而不和”,表面上喜欢客客气气,实际上内心对你一万个不认同,而且瞅准时机暗 地里对你使坏。所以,苍茫世路,若有幸与君子同行,福至极也! 2.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支独有而绚丽的奇苑,世界因为和平而安宁, 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此绚丽多彩,正是 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实现了文化的统一与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西域的 歌舞随着清脆的驼铃而来,南越的风情随着粼浪的大运河而来,而夫子的教诲,诗仙的俊逸,随着一个个 方正的文字,印入了每一个华族人的心里。你要问一个“和”为何如此博大炫目,那你就去问问盛唐的胸 怀吧! 3.“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原来这样说,“求同存异”,我们现在这样说。世界应该是纷繁而美丽的,世 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世界的花园里不应只有玫瑰,还应有梅花,菊花,兰花,樱花……让我们一起培育这 个世界吧,让它成为一棵开满不同花朵的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美丽多彩的大花园。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