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691839

大小:15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检测 高二语文 2021.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浙江一女孩为外婆手绘微信说明书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为这位姑娘点赞的 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求出书”“啥时候发行,我给我姥姥买一本”“能打印一份给我吗?”的呼声。 这些呼声背后所承载的需求,又不免让笔者人联想到前不久黑龙江一名老人因没有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导 致乘公交受阻的新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掌握软件使用技能……在快步前进的数字时代,当“互联 网原住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着数字化红利时,却还有一群“慢行”的人,被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 沟”困住。 这群“慢行”的人并非少数。比如,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当城市的孩子带着智能 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课时,不少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或拿着手机寻遍大山找信号,或走两小时山路爬到高山 上听课,“找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比如,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 老年人或外来务工者却很难掌握这些“技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9.0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 2.55 亿,占网民整体的比重 不足 30%。更为深刻的“数字鸿沟”体现在老年群体,截至 2020 年 3 月,我国 9.04 亿网民中,60 岁及以 上网民占比仅为 6.7%。 科技总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迭代,短短几年,不管是从短信到微信、从线下购票到 App 订票、 从现场挂号到微信小程序、软件挂号的变化,还是各种打车软件、外卖软件的盛行,都昭示着互联网已渗 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意味着,“数字鸿沟”现象不是无关痛 痒的纸上话题,它不只是让一些人有被时代抛下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的基本生活。 因此,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数字鸿沟”如何填平?以老年群体为例,为 外婆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的做法当然暖心,还有些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网红的老年人也固然励志,但从更 大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显然不能只靠代际关怀和个人努力,而需要社会给出更多 关照。 这份关照应该体现在社区或公益组织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软件操作等服务讲座, 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应该体现在智能应用提供者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设计出对老 年人更友好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界面;更应该体现在完备的托底方案上,尤其是挂号、购票、政务服务等民 生相关项目,除了互联网办理渠道,一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线下传统渠道,不让“慢行”在数字化时代的 人受阻于一块小小的屏幕。站在城乡“数字鸿沟”的视角,这份关爱应该体现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网 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大力解决农村地区网速慢、信号弱等问题,同时,加 大农村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也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城市。数字技术带动社会飞速前进的过程中,请给那些 慢行的人多些关照,在硬件和软件上作出更多部署,以缩小填补“数字鸿沟”,让科学技术每次向前跨步 时,都能有更多人跟上脚步。 (摘编自陈晨《数字时代,让“慢行者”脚步亦从容》) 材料二: 老龄化社会遭遇“扫码时代”,如何找到办法让两者并行不悖,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正常生活进而可以 安享便利?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首先是“后浪”要帮。对于习惯扫码的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有些匪夷所思,不就 是点开支付宝里的健康码扫一扫吗?可是,手机功能过多,常用功能反而难找,手机界面字体过小,手机 软件操作系统相对复杂等“难题”,让很多老年人举步维艰。在“扫码时代”,需要子女花费足够的时间 和耐心,教会老年人尽量掌握必要的应用技能。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步入新生活,也是子女孝敬老人的 一种新方式。 其次是“前浪”要赶。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尤其高龄老人接受 智能手机等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另外,一些老人担心上当受骗,对扫码支付存有排斥心理,这也妨碍了智 能手机的使用。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从心理上接受新事物,不能拒绝再学习,要不断练习以勤补 “拙”,力争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 最重要的是社会要管。老年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多障碍,这已成为痛点问题,社会必须要管。政府 部门应精准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推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满足老年人享受基本公 共服务的需要。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 下办理渠道。相关智能手机产业应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 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操作系统,让手机不仅智能而且体贴,帮助老年人打开通 往数字时代的“快捷之门”。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扫码时代”,帮助老年人追上移动互联的步伐,学用智能手机、 跨越数字门槛,是爱老助老的具体行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摘编自樊大彧《“后浪”要帮,“前浪”要赶,社会要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互联网原住民”毫不费力地享受数字化红利时,老年群体却受困于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 沟”。 B. 当城市的孩子带着智能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课时,“找网”却成为摆在不少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面前的难 题。 C. 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老年人或外来务工者却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这些“技 能”。 D. 科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已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小填补“数字鸿沟”,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多做部署,给那些“慢行”者多些关照。 B. 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步入新生活,是“扫码时代”子女孝敬老人的一种新方式。 C. 老年人在心理上接受新事物,不断练习,以勤补“拙”,就能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 D. 打开老年人通往数字时代的“快捷之门”,智能应用提供者需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数字鸿沟”现象的一项是( ) A. 老人去中国银行排队存取钱款 B. 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 C. 老人不会用微信视频联系子女 D. 老人不会使用快递柜取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5. 结合两则材料,从社会方面谈谈新形势下如何让“慢行者”跨越“数字鸿沟”。 【答案】1. B 2. C 3. A 4. ①材料一采用层进式结构,主体部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递进进行论述;②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5. ①对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②举办公益讲座教老年人掌握信息技能;③保留线下传统渠道。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A.“老年群体”错误。由原文“却还有一群‘慢行’的人,被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困住”可知, “慢行”的人不应当仅仅指老年群体。 C.“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错误。由原文“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老年人或外来 务工者却很难掌握这些‘技能’”可知,是很难掌握这些“技能”,而不是无论如何也掌握不了。 D.“已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错误。由原文“‘数字鸿沟’现象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可知,已 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的是“数字鸿沟”,而不是科技。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C.“就能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错误。由原文“力争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可知,题干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老年人去银行排队存取钱款可以是去柜台,不一定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通过浙江一女孩为外婆手绘微信说明书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这件事提出在快步前进的数字时 代,当“互联网原住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着数字化红利时,却还有一群“慢行”的人,被横亘在他们面 前的“数字鸿沟”困住这一问题。然后第二段和第三段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最后三段提出解决这一社会 现象的方法。所以材料一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老龄化社会遭遇“扫码时代”,让老年人过上正常生活进而可以安享便利需 要个人、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然后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论。最后总结全文。所以材料二采 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这份关照应该体现在社区或公益组织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软件操作等服务 讲座,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可知,从社会方面来看,社区或公益组织等要举办公益讲座 教老年人掌握信息技能。 由原文“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 渠道”可知,要保留线下传统渠道。 由原文“相关智能手机产业应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 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操作系统,让手机不仅智能而且体贴,帮助老年人打开通往数 字时代的‘快捷之门’”可知,要对智能手机进行适老化改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 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 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 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 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用过一些药,也没 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一个偏方:芦根、柿蒂、竹茹各 10 克,丁香 6 克。服 药后,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 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 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 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 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 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 巧配合。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 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 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 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那时 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 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 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 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 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闹 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 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乐器道具因陋就简,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 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 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多少年了,每每想起 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 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 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 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 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 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 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 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 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 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摘自王巨才《光明日报》,2014 年 02 月 07 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芦草之思”为题,统摄全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对芦苇的赞美之情,进而生发出对人性的 思索,耐人寻味。 B. 文章第⑤段写年三十家乡人换上新炕席,使环境更添新貌,使人心情振奋,满怀希望迎接新年,蕴含了 作者对昔日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C. 作者写“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表现了演奏者精妙的技艺令“我” 陶醉,陕北人苦中作乐的达观令我难以忘怀。 D. 文章结尾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升华了主旨,最后一句作者加入自己的感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凸显了 文章的批判性。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写作者在秋季想起了家乡的芦草,既照应了题目,又总领全文对有关家乡芦草的回忆,为下 文作者抒发感情做铺垫。 B. 文章第③段用自己想各种“法子”治“打嗝”都不见效,和芦根药效显著作对比,突出其在缺医少药的 年代的功德。 C. 作者抓住“叠、压、卷、充、折、捆”这些动词,又提到现在商店的粽子,目的是表现母亲包粽子的娴 熟,侧面凸显母亲的高超手艺。 D. 文章第⑦段运用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芦苇“海”的气势和场面的浩瀚、壮观;同时,以动衬静 突出“海”的静谧。 8. 文中第②段为何要写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苇草,请简要分析。 9. 作者为什么说“我是应该写写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C 8. 用芦草在骚人墨客心目中的诗意画面和家乡人对它的认识作对比,突出其普通和“草”的特性;引出下 文对芦苇的回忆与描写;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9. ①“芦草”生命力强,可供家乡的人们用来治病、换钱、包粽子、编席子、做乐器,给家乡父老带来帮 助、便利和乐趣。 ②通篇赞美芦草的奉献精神,是为抒发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感念之情,歌颂像芦草一样普通老实厚道的 父老乡亲勤劳质朴、乐观积极、充满生活创造力。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揭示了人性的弱点”错误,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是作者在客观地陈述现实,并不在于揭示弱点。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 “目的是表现母亲包粽子的娴熟,侧面凸显母亲的高超手艺”,作者写母亲包粽子的情景,一方面写出 了母亲包粽子的娴熟,但不是凸显母亲高超的手艺,是写家乡芦苇带给“我”的回忆,意在写家乡的芦草 及和芦草有关的故事,由芦苇引出对母亲的感念。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引用古诗词本身的作用来看,引用古诗词的一般作用有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化意蕴,本文是一篇体物写 人写事的散文,引用古诗词能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 从第二段内容来看,“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 是……故称之为‘草’”,是文人心中的芦苇和家乡人眼中的芦苇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芦苇在家乡人眼中 的普通和亲近。 引用诗句,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是引出下文家乡人眼中的芦苇的描写,和下文与芦苇有关的家乡之人之事 的描写。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我是应该写写它的”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结构上看,处于文章的结尾部分,有总结全文的作用。由 此,这句话总结了上文所写的种种和芦苇有关的人、事,我应该写写的就是上文提到的芦根治疗疾病、母 亲用芦叶包粽子、秋天的芦苇编织成炕席、芦杆做成乐器、芦草生命力强。 “我是应该写写它的”连接上文的“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 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和下文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 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情感是对芦苇的赞颂,给父老 乡亲以帮助和便利,增添了童年生活的录取,增加了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我对其情有独钟,更是对亲 人及家乡父老的感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个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 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 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 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 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 “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 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①,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 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②窃 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 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此时,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的班固已五十八岁。②司马迁自称。《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 的回信,信中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表明了自己决心放下个人得失而完成《史记》 的想法。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收固系.京兆狱 系:囚系 B. 设后北虏稍.强 稍:逐渐 C.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不同寻常 D.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丢失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 放/不与交接者也/ B.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 放/不与交接者也/ C.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 放/不与交接者也/ D.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 放/不与交接者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才高识人。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成年后精通百家之言,却从不自傲;东平王苍广纳人才时,班 固推荐的贤士均被接纳。 B. 班固极有担当。父亲刚去世时,他并非史官,却能承担起编写史书的重任,因此入狱;后其弟班超当面 向皇上解释,地方又呈上其书,班固终获救。 C. 班固见解独到。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班固鞭辟入里,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 之弊来说明和亲之利。 D. 班固建功未成。窦宪征讨匈奴的时候,已经年老的班固随其出征,但因某些客观原因,他并没有完成迎 接北单于的任务。 13. 同为坚持著书,班固和司马迁的意图却有所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一是借 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二是想要探求上天与人的关系,研究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并流 传后世。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句意。“失”通“佚”,散失。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绥御之方”的意思是安抚抵御的途径,“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绥御之方”是偏正短语,在 句中作主语,所以它中间不能停顿,排除 BC。 “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的意思是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句中的“然”作 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讲,应放在下一句“未有拒绝弃放”之前,故应在“然”之前停顿,这样排除 D 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 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 和他们打交道的。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借汉与匈奴连年战争之弊”错。根据文中班固说的“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 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 交接者也……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可知,班固时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而不是借汉与 匈奴连年战争之弊来说明和亲之利的。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分析概括,班固坚持著书的意图是使父亲所写 前史书更加详备,以完成父亲心愿。 (2)根据“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分析概括, 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一是借史书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再根据“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析概括,司马迁坚持著书的意图之二是想要探 求上天与人的关系,研究朝代更替的规律,形成自己的著作,并流传后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班固字盂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兖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 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 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 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 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 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 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 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 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 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 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 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 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 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 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 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 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 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 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 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 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 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 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 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 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 社会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 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 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 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14. 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1)汉武帝赞许他的正义行为,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 使者,趁机送厚礼给单于,以答谢他的好意。 (2)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 粮食如影随形似的紧紧跟着他们。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嘉”,赞许;“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 趁机;“厚赂”,送厚礼。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揭”,举起;“云集响应”,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赢”, 担着;“景”,通“影”,影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展示山间佳境,青翠枥林,潺潺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个字中绘出。 B. 颈联写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不仅未令人感到吵闹,反而备感山村之宁静,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 喜爱。 C. 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 林的无奈心态。 D. 整首诗观察入微,清新细腻,构思奇巧,移步换景中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16. 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 【答案】15. C 16. “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 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 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 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鉴赏能力。 C.“‘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错。“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 入岛云”, 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 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此时的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并非“无奈”。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当日午回峰影”,写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 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 “草带泥痕过鹿群”,意思是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草带泥痕”,通过草上的泥痕这一静态细 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动静结合的笔法细腻贴 切,寥寥几字即把人带入其中的情境。 总之,颔联写“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 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7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末段总结庄宗由盛至衰的遭遇,从而引出教训,得出“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4)周邦彦在《苏幕遮·燎沉香》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鸟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风》好色而不淫 (2).《小雅》怨诽而不乱 (3).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 鸟雀呼晴 (7). 侵晓窥檐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诽”“晴”“檐”。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 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 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 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流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B. 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 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D.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 骗群众。 B.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 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C.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D.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0. 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 个字。 【答案】18. D 19. B 20. 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寥寥,却也值得记念与扩大。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原文中的引号,表示强调,突出强调“流言”的种子。 A. 表引用,“暴徒”是引用的政府“令”中的话。 B. 表特殊含义,“的”“矢”是下面要解释的对象,具有特殊的含义。 C. 表特定称谓,是给包身工的一个外号。 D. 表突出强调,强调她们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类比,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与“煤的形成”的过程类比。 A. 类比,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和革命队伍中的装腔作势形成类比。 B. 比喻中的明喻,本体是贴着几片云的蔚蓝色的天空,喻体是围着纱巾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 C. 类比,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类比。 D. 暗喻,圆规是喻体,本体是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类比,将我忘记了豆腐店的事情和法国人不知道拿破 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类比。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要求“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概括原文中的内容,第一段“至于此外的深的 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写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第二段写“然而既然 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是一个转折,上文提到了徒手情愿的意义不大,此处转折是写既然已经 流血牺牲,亲友们伤心、记念也是必要的。 由此可以运用转折复句进行压缩:虽然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但是他们也是值得记念的。 2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故”与“不幸”皆指死亡,如“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太夫人已不幸”;“羽化” 称年高或尊长者之死,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B. 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C. “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古诗中常代指“中国”,陆游有“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之句。 D.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 庙;“太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之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南方六 朝都泛称“江表”。 故选 B。 22. 下图是某个小程序的登录流程图,请写一段文字指导用户登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洁连贯,语言 得体,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请打开程序,进入首页;若非新用户,请直接登录;若是新用户请先注册,注册成功后再登录, 若注册失败,可重新注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图案的所有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答案。由箭头表示可知, 首先应打开程序,然后进入首页;看是否是新用户,如果不是新用户,需要直接登录;如果是新用户,需 要先注册,注册成功后再登录,如果注册失败,可重新注册。考生根据这一思路,自然可得出恰当的答案。 表述要简洁连贯,语言要得体,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话题。然而,善恶或者是非之间的 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 ——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 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守望星空 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将人生比作一次次的选择。有的路是阳光坦途,使人安心,有的路是林间 小道,幽密而诱人。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反映不同的人生态度。 在阳关道与独木桥中的选择,诸如善恶之争、是非之辩,并不算难,因为其差异巨大而有所对立,因 而基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想象、追求便可抉择而笃行。 真正的选择在于两难之择。困难在于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孝背着老父老母逃难,“自古忠孝难两全”, 不可调和的善的抉择使古今之士为之纠结。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假想的情境题:“一辆列车即将装上九个 人,如果你拉下手杆就能使列车变轨,但车同时会撞上另一个轨道上的一个人。那么请问,你会做出什么 样的选择?”没有什么选择比生死更加令人敬畏,面对这样的选择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心安理得。所幸, 这样的情境只是假设,我们终究不必做出这样“残忍”的选择。这道题的意义,便是让人生感受、思考、 探求“两恶”之间的选择。 在两恶之中取其轻的选择,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挣扎而痛苦,也曾心似撕裂,也曾质问 苍天,而形势所迫,环境所逼,二恶需择其轻。 有些人选择把自己变得无情,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天地之道,自 然之道?其核心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追求不为情感所扰,笃循永恒的、至高的、普通的规 则法度,做出最优的选择。《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自诩为法律的化身,为维护正义,纵使双手血腥, 背负“鹰犬”“恶狗”的骂名也在所不惜。可惜,人不能做计算机精准无误,不能像上帝全知全能,甚至 不能像石头无知无觉。道士们少有成圣,更说不上飞仙。沙威被冉阿让救后,面对道义与法律的冲突,铁 石心肠的汉子也经不住投江自尽,回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味追求结果的最优,其结果只能是被压抑的情 感在矛盾中反弹,终陷于内心的困境而不得脱身。 面对相似的问题,儒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熊掌与鱼不可得兼,两者皆吾欲也,则如之何?舍鱼而取 熊掌,舍生而取义,这不是冰冷机械的答辩,而是撕心裂肺的呐喊。 直面自身的所欲所恶,以坦诚的态度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藉由内心对善的向往,做出近乎本能的选 择,正如在荆棘中穿行着寻找光明,在黑暗中徒然而坚定地追求希望,那是在人内心的天赋本能的指引下, 冉阿让唱出的《我是谁》的畅快淋漓,基督山伯爵放弃复仇的爱的叹息,孔子在木车上怀着的深远目光。 康德看来,文明头顶上的星空与人们内心的道德律能让他长久深思而敬畏,当面对两难之择时,听从 内心的道德,守望头顶的星空,深思、明辨、笃行,坦诚而真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点】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 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 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 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选择”,但是有限制,即并非简单的选择是非善恶,要注意产生“两难选择”的两 种情景:一是“两善取其一”,一是“两恶取其轻”。面对这两种情景,必须选择其一,即在“两难之中” 做选择。这种“两难”,既可能是“两善取其一”,也可能是“两恶取其轻”,总之是要做出取舍的。需 要探讨的,就是这个“取舍的依据”,即“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建议考生为这个问题提供明确 的答案。 总体而言,从选择者的角度而言,任何选择都是将善的东西最大化,将恶的东西最小化。法国存在主义有 一个观点:处处有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就要承担责任。于个人而言,两难选择的情景比比皆 是,学习、生活、工作、爱情等都存在。比如,考大学选专业时,你是从兴趣出发,还是从是否利于工作 出发呢?找工作时,你是选择收入较高的行业,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呢?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牺牲环 境迅速发展经济,还是放慢经济保护环境呢?从某一领域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两难选择”。众所周知,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受众希望媒体反映情况,揭露问题,伸张正义,另一方 面受众又诉称媒体的报道侵犯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对于媒体和受众都是两难选择。在教育领域,一方面 呼吁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一方面又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文学创作领域的两难选择也非常明显: 你是选择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还是选择以市场为导向呢?考生可以就以上“两难选择”的情况构思作文。 考生在立意写作时,千万不能简单地谈“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比如选择善良不选择作恶,这样的立 意是错误的。要围绕“两难中如何选择”做文章,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有明确的目标,才有 正确的选择;选择时应以长远利益、集体利益为重;选择时不应犹豫,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立意】1.面对“两善”要选择最大化的善; 2.面对“两恶”要选择最小化恶; 3.选择最大的善,拒绝最大的恶; 4.选大善,择小恶; 5.国家发展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发展经济; …… 【素材】1.“两善”间的选择相较于“两恶”要轻松得多,因为这并不会造成对外界的侵害。“鱼,我所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人人都有着对各种事物的欲望,但这并不算什么,因为几乎人人也都懂得“鱼 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选出那个我们更加青睐的“两善”,便已足矣。然而,这虽然看似 简单,可往往有些人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者皆求落得一无所获。“择大善”的道理人人都懂, 但在落实的时候却总是不忍心放弃那一个“小善”。“也许努力一下就能皆大欢喜吧?”这样的想法使得 多少善行半路而返。努力行善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忘记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若因为想多行善而“一善 无成”,岂不是远远比不上“行一善”来得有效? 2.“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在面对继承父业,还是追随音乐梦想的选择中一度纠结,最终他选择坚持自 己梦想,这是不忘初心的表现。在纠结的选择题面前,必须静下心来,权衡利弊,凭借理性的分析,做出 智慧的选择。倘若盲目激进,不知变通,只会做出错误之举,造成的后果也许无法弥补,最终追悔莫及, 遗憾终生。 3.7 月 19 日晚上 9 点,邢台暴雨。高丰收面对洪水突发的紧急情况,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的确是个 令人难以抉择的问题。妻子是自己选择要厮守终生的人,保护妻子不受伤害是一个丈夫不可推卸的的责任。 母亲养育自己的人,为自己日夜操劳,不辞辛苦,作为子女,理应回报母亲。而面对危急情况,母亲年老 力衰,更应第一时间来到母亲身旁给她安全感。洪水来临,先去救行动不便的母亲,在我看来是正确抉择, 慈孝之举。高丰收做出“抛弃”妻儿,先救母亲的选择。事件启示着我们,面对两难选择,我们要冷静下 来,理智思考,理性选择,才能实现双赢。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