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691840

大小:12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生牛犊不怕虎”,她不断磨砺自己的韧.(rèn)劲,面对质疑坚守信念,最终厚积薄发,出奇制胜, 成为独当.(dǎng)一面的悍将。 B. 他们披荆斩棘,栉.(zhì)风沐雨,带领当地群众攻艰克难,完成了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升 级改造,脱贫功绩彪炳.(bǐng)史册。 C. 腊月伊始,主办方遴.(lín)选“新春祈福联展”中的作品,将其制成年历、春联等演生品送给市民,助 力创设欢乐祥和的过年氛.(fēn)围。 D. 这部著作以郑重的态度回溯.(sù)历史,聚焦重大事件的转折点,钩沉风流人物的峥.(zhēng)嵘往事, 使读者透过人事风云厘清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独当一面”的“当”应读作 dāng; B.“攻艰克难”的“艰”应为“坚”; C.“演生品”的“演”应为“衍”。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有关“戏曲+互联网”的探索方兴未艾....。【甲】比如网络游戏《天涯明月刀》,开发了京剧主 题版本“曲韵芳华”,这既是跨艺术样态的融合,也可以视为“票友”在互联网上的一次华丽亮相。【乙】 各类戏曲听书软件,演绎戏曲名段、展示技艺“绝活”的视频直播,“在线唱戏”小程序等等,也是层出 不穷。传统戏曲的美学品格、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传播创新中焕发了新魅力。 “戏曲+互联网”不是应对媒介变化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戏曲传承发展的“大政方针”。其具体方 式多种多样,或在新的观演空间和场景下对戏曲经典元素、精彩片段再演绎,或将戏曲与其他艺术门类跨 界融合,抑或是依托..现代媒介技术对戏曲艺术进行再包装。成功“转译”的关键,不仅在于高超的“翻译” 技巧,更在于深刻吃透“原文”。【丙】因此,创新戏曲传播形式,必须立足本体、守住边界,符合戏曲的 艺术特征、美学精神。相反..,所谓“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兴未艾 B. 权宜之计 C. 依托 D. 相反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B.权宜之计: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C.依托:依靠;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假借某种名义。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D.相反: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用在下文句首或句中,表示跟上文所说的意思相矛盾。此 处的语境是否定性假设,“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而不是“跟上文所说的意思相矛盾”,所以词语“相 反”使用错误,应该用词语“否则”。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立足本体、守住边界”用在“必须”的后面作动词谓语,两个并列短语分别是两个句子,两个短语间的 “顿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不但要靠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还取决于相关行业能否履行社会责任, “青少年模式”能否真正起到防沉迷的作用。 B. 通俗小说的发展正面临困境,除受到网络视频的冲击外,主要原因在于题材雷同、语言粗糙、趣味低俗, 当务之急是培养原创作者、提升作品质量。 C. 为调动群众参与禁毒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全民禁毒的浓厚氛围,社区利用展板陈列、知识竞答、小品表 演等多种形式增强主题宣传的趣味性和参与率。 D. 本次活动融入了学生喜爱的科技元素,借助人体电桥、激光阵等道具,在游戏中化身为中共“一大”的 亲历者,沉浸式地体验在南湖上开会的全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 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在“解决”前加“能否”。 C.搭配不当,应在“参与率”前加上“提高民众的”。 D.成分残缺,应“在游戏中”前加上“让学生”。 故选 B。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冠状病毒寄生到宿主身上,①____________。这些蛋白质尖刺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宿主身上某些细 胞的“锁”。②_____________,从而为寄生新的宿主打开方便之门。这就好比一把钥匙第一次打不开锁,就 变个形状,再试试,如此这般,总有得逞的时候。过去,冠状病毒的宿主主要是家畜,但 SARS 的爆发表明, ③______________。意识到这种危险后,病毒学家开始在动物和人身上追踪它们,试图去了解这些变化是如 何发生的以及评估未来的风险。 【答案】 (1). 是通过蛋白质尖刺来实现的 (2). 蛋白质尖刺还可以改变形状 (3). 冠状病毒宿主 也可能是人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面“这些蛋白质尖刺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宿主身上某些细胞的‘锁’”可知,此处是 介绍冠状病毒寄生到宿主身上的方式,即通过蛋白质尖刺实现的。 第二处,根据“从而为寄生新的宿主打开方便之门”可知,此处谈论的话题仍是蛋白质尖刺,再根据后面 语境“这就好比一把钥匙第一次打不开锁,就变个形状,再试试”可知,此处是说蛋白质尖刺还可以改变 形状,寄生到新的宿主身上。 第三处,前一句说“冠状病毒的宿主主要是家畜”,后面的“但”是表示转折,后文说“病毒学家开始在 动物和人身上追踪它们”,可知此处是说冠状病毒宿主也可能是人类。 6. 学者杨博民做过射击训练中预定目标与训练效果的相关性研究,下面是根据其实验结果做的两张图。请 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注:两组均为 35 人,学习起点相同;学习效果=最后成绩/最初成绩。 (1)根据两图信息,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总数不超过 80 字。 (2)写出两图带给我们的有关学习的启示。 【答案】(1)学习有目标,效果是没有目标的两倍多;学习有目标者比没有目标者容易进步,且成绩容易 稳定,学习后退的概率低。 (2)学习要制订合适的目标,朝着目标努力,尽量减少与目标无关的行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的柱状图或直方图的形式呈 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把握住规律来解答 问题。 解答本题时“结论”是通过对图表中两组对比得出:根据“射击成绩比较”表中的“预定目标组”和“不 预定目标组”的比较得出:“预定目标组”的学习效果是 2.82,“不预定目标组”的学习效果是 1.31,由 此可见,学习有目标,效果是没有目标的两倍多;根据“射击学习进展比较”表中的“继续进步型人 数”“成绩稳定型人数”“学习后退型人数”三组比较,得出:学习有目标者比没有目标者容易进步,且 成绩容易稳定,学习后退的概率低。 两图带给我们的有关学习的启示是:有没有目标,对于学习的进步很重要。所以学习要制订合适的目标, 朝着目标努力,尽量减少与目标无关的行为。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形象地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城池,外有皮肤、粘膜这样的城墙和护城河的保护,内有免疫细胞这 样的警察巡逻,站岗,而警察手里的武器、信号弹等就是由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免疫因子。 当细菌、病毒这样的不法分子偷进城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消灭,同时它们还会记录这个不法 分子的特征,全城张贴通令,以保证相同的敌人再次来犯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消灭。 接种疫苗的过程就像是我们人为地塞几个不法分子(当然不是年轻力壮、破坏力十足的那些)进城, 让警察抓住、认识、消灭它们,从而帮助我们的机体建立针对某种疾病的长期的防御力,从而实现主动免 疫。 (摘编自钟柯《疫苗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抵抗病毒的》) 材料二: 减毒活疫苗是一种毒性减弱的活病原体,它不会致病,但是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去对抗下一次感染。 减活疫苗不仅接近于病毒的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保护效果较好,而且通常只需要单次免疫即可。不过, 作为疫苗的活病毒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接种人便又有被感染的可能了。 为了提升疫苗的安全性,科学家又发明了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需要用加热或化学方法将病毒灭活,使 其不再具有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也不再能复活。不过,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时间比减活疫苗要短得多,不 仅需要进行多次免疫,而且采用甲醛或福尔马林等化学法灭活病毒时,也可能出现灭活不完全的情况,仍 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通过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等疫苗进行强制免疫以来,世界各国已将脊髓灰质炎、麻疹、乙型脑炎、 水痘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一些国家也利用疫苗免疫等手段根除了部分传染病。 由于疫苗有着可快速生产、工艺日臻成熟的优势,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曾在传染病防治史上发挥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有一些类似的不足之处,即这些疫苗杂质含量较多,容易 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对免疫系统虚弱的人保护效果一般。另外,传统疫苗一般只能对付一种传染病, 因此人类又相继研发了包括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在内的重组疫苗。 (摘编自柯普哲《抗疫“利器”:疫苗》)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学的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将“疫苗接种犹豫”定义为在疫苗接种服务可及的情况下拒绝 或延迟接种疫苗。为使疫苗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尤其是保护无法接种疫苗的弱势群体(如过敏体质、免网 疫缺陷的群体),疫苗接种率需要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疫苗接种犹豫”会导致疫苗接种率下降,造成 麻疹等疫苗可预防疾病暴发和流行,对国家免疫规划,甚至全球疾病负担都会带来严重后果。 “疫苗接种犹豫”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信心,即对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提供疫苗 的卫生服务体系的信任,如对卫生服务体系、从事疫苗接种服务专业人员的可靠性及能力的信任。疫苗安 全事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疫苗接种的信心。研究发现,2016 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发生后,32.4%的家长 出现“疫苗接种犹豫”。自满也是影响“疫苗接种犹豫”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对疾病的风险认知较低。如 在 2009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相当一部分人在能够获得甲型 H1N1 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拒绝接种, 原因是这些人认为甲型 H1N1 并不会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方便也是影响“疫苗接种犹豫”的重要因素之 一,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以及能否在某个时间、地点,以一种可负担得起、方便和舒适的方式提供服务都 会影响疫苗接种决策。 (摘编自张佩雯等《疫苗犹豫现状与免疫规划中的健康教育策略》) 7. 根据材料,下面对“疫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疫苗相比,包括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在内的重组疫苗不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且可以对付不止一种传染病。 B. 接种疫苗的过程就是人为地让毒性减弱或失去毒性的细菌、病毒进人人体,让免疫细胞发现、消灭它们, 并对其形成记忆,实现主动免疫。 C. 灭活疫苗虽然比减毒活疫苗安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为在灭活病毒时可能会出现灭活不 完全的情况,从而存在感染的可能。 D. 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容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对免疫系统虚弱的人保护效果一般,其安全性和有 效性容易引发人们的接种犹豫。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身体既受皮肤、粘膜这样的外在保护,也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这样的内在保护,免疫细胞发现 人侵的细菌和病毒,免疫因子负责消灭它们。 B. 世界各国之所以能将脊髓灰质炎、麻疹、乙型脑炎、水痘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是因为将 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纳入强制接种范畴。 C. 出于自满,2009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相当一部分人在能够获得甲型 H1N1 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却仍然选 择拒绝接种,认为疫苗并不能提供保护。 D. 疫苗安全事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疫苗接种的信心,研究发现 2016 年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后,三成左 右的家长不认可疫苗的效果,拒绝接种疫苗。 9.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冠疫苗的作用?请根据材料分点概述。 【答案】7. A 8. B 9. ①要使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②提高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③强化 公众对新冠肺炎的风险认知,消除盲目自满心理;④提升新冠疫苗接种服务的质量,更有利于公众接种新 冠疫苗。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包括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在内的重组疫苗不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于文无据。由 原文“另外,传统疫苗一般只能对付一种传染病,因此人类又相继研发了包括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疫苗 和核酸疫苗在内的重组疫苗”可知,原文只是说了“可以对付不止一种传染病”,并没有说“不易引起严 重的不良反应”。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免疫因子负责消灭它们”错误。由原文“当细菌、病毒这样的不法分子偷进城后,就会被巡逻的警察 发现并消灭,同时它们还会记录这个不法分子的特征,全城张贴通令,以保证相同的敌人再次来犯时,能 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消灭”和“内有免疫细胞这样的警察巡逻,站岗,而警察手里的武器、信号弹等就是由 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免疫因子”可知,是“巡逻的警察发现并消灭”,所以应该是“免疫细胞”负责消灭它 们,而不是“免疫因子”。 C.“出于自满,……认为疫苗并不能提供保护”错误。由原文“如在 2009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相当一部分 人在能够获得甲型 H1N1 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拒绝接种,原因是这些人认为甲型 H1N1 并不会构 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可知,人们选择拒绝接种的原因是“认为甲型 H1N1 并不会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而 不是“出于自满”,也没有认为疫苗并不能提供保护。 D.“三成左右的家长不认可疫苗的效果,拒绝接种疫苗”错误。由原文“研究发现,2016 年山东非法经营 疫苗事件发生后,32.4%的家长出现‘疫苗接种犹豫’”可知,是三成左右的家长出现“疫苗接种犹豫”, 而不是“不认可疫苗的效果”。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为使疫苗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尤其是保护无法接种疫苗的弱势群体(如过敏体质、免网疫缺陷的 群体),疫苗接种率需要保持在较高水平”可知,要使疫苗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 由原文“‘疫苗接种犹豫’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信心,即对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提供 疫苗的卫生服务体系的信任,如对卫生服务体系、从事疫苗接种服务专业人员的可靠性及能力的信任。疫 苗安全事件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疫苗接种的信心”可知,提高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强公众对疫苗 的信心; 由原文“‘疫苗接种犹豫’的重要因素,即人们对疾病的风险认知较低。如在 2009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相 当一部分人在能够获得甲型 H1N1 流感疫苗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拒绝接种,原因是这些人认为甲型 H1N1 并不会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可知,强化公众对新冠肺炎的风险认知,消除盲目自满心理; 由原文“方便也是影响‘疫苗接种犹豫’的重要因素之一,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以及能否在某个时间、地 点,以一种可负担得起、方便和舒适的方式提供服务都会影响疫苗接种决策”可知,提升新冠疫苗接种服 务的质量,更有利于公众接种新冠疫苗。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地 余华 ①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这个历尽沧桑的老 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不说,只是看着,看着日 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 ②大约是在四五岁的时候,我离开了杭州,跟随父母来到一个名叫海盐的小县城。我们在一条弄堂的 底端一住就是十多年,县城弄堂的末尾实际上就是农村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那块有着很多池塘、 春天开放着油菜花、夏天里满是蛙声的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 些好事。 ③回忆使我看到了过去的炊烟,从农舍的屋顶出发,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 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我特别喜欢听黄昏收工时 农民的吆喝,几头被迫离开池塘的水牛,走上了狭窄的田埂。还有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 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香。 ④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 时刻都在支撑着我。 ⑤我童年伙伴里有许多农村孩子,他们最突出的形象是挎着割草篮子在田野里奔跑,而我那时候是房 屋的囚徒。父母去上班以后,就把我和哥哥反锁在屋里,我们只能羡慕地趴在楼上的窗口,眺望那些在土 地上施展自由的孩子。他们时常跑到楼下来和我们对话,他们最关心的是在楼上究竟能望多远,我哥哥那 时已经懂得如何炫耀自己了,他告诉他们能望到大海。那些楼下的孩子个个目瞪口呆,谎言使我哥哥体会 到了自己的优越。然而当他们离去时,他们黝黑的身体在夏天的阳光里摇摇晃晃,嫉妒就笼罩了哥哥和我。 那些农村孩子赤裸的脚和土地是那么和谐。 ⑥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开始有机会和他们一起玩耍了。那时候的农民都没有锁门的习惯,他们 的孩子成为我的朋友以后,我就可以大模大样地在他们的屋子里走进走出,屋中有没有人对我来说无所谓。 我可以随便揭开他们的锅盖,看看里面有没有年糕之类的食物,或者在某个角落拿一个西红柿什么的。当 然更多的时候我是挎着一个割草篮子,追随着他们。他们中间有一个年龄稍大的,好像比我哥哥大一岁, 他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只记得他很会吹牛。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说他父母结婚时,他吃了满满一 篮子糖果。当时我们几个年龄小的,都被他骗得瞠目结舌。后来是几个年龄大的孩子揭穿了他,向他指出 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呢,他只是“嘿嘿”一笑,一点都不惭愧。 ⑦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他正靠墙站着,他父亲一拳打在他 的脖子上,打断了颈动脉,当场就死了。他家弟兄姐妹有六个,他排行第四。所以他死后,他的家人也不 是十分悲伤,他们更多的是感叹他父亲的倒霉,他父亲为此蹲了两年的监狱。他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 坟堆不高,从我家楼上的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长时间里,他都作为吓唬人的工具被我们这些孩子利用。 我哥哥常常在睡觉时悄声告诉我,说他的眼睛正挂在我家黑暗的窗户上,吓得我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出气。 有时候在晚上,我会鼓起勇气偷偷看一眼他的坟堆,我觉得他的坟还不是最可怕的,吓人的是坟旁一棵榆 树,树梢在月光里锋利地抖动,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几年以后,他的坟消失了,他被土地完全吸收以后, 我们也就完全忘记了他。 ⑧当时住在弄堂里的城镇孩子,常和这些农村的孩子发生争吵。我们当时小小的年龄就已经明白了自 己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优越,为什么自卑。弄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集体斗殴是经 常发生的。有一次我站到了农村孩子一边,我哥哥就叫我叛徒。我和那些农村孩子经常躲在稻浪里密谋, 袭击自己哥哥的方案是最让我苦恼的。我之所以投奔他们,背叛自己弄堂里的同类,是因为他们重视我, 我小小的自尊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如果我站到弄堂里的孩子一边,年龄的劣势只能让我做一个小走卒。 ⑨我的行为给我带来了一个凄凉的夜晚。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继生,他能吹出迷人的笛 声,他经常坐在窗口吹出卖梨膏糖的声音,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上当后拼命奔跑过去,看到的是他坐在窗 前哈哈大笑。他十八岁那年得黄疸肝炎死去了。他家院子里种着葡萄,那一年夏天的晚上,弄堂里的很多 孩子都坐在葡萄架下,他母亲给他们每人一串葡萄,我哥哥也坐在那里。我因为背叛了他们,便被拒绝在 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外面的泥地上,听着他们在里面说话和吃葡萄,我的那些农村盟友不知都跑到哪儿去 了,我孤单一人,在月光下独自凄凉。 ⑩我八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冒险的远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农村孩子,动身去看他刚刚死去的外 祖父。他可能是觉得路上一个人太孤单,所以就叫上在夏天中午里闲逛的我。他骗我只有很近的路,马上 就能回来,我就跟着他去了。我们在烈日下走了足足有三个小时,这个家伙一路上反复说:就在前面拐弯 那地方。可是每次拐了弯以后他仍然这么说,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到那地方时恰恰不用拐弯了。他一 到那地方就不管我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去,他说是明天。这使我非常紧张,我迅速联想到父母对我的惩 罚。我缠着他,硬要他立刻带我回去,他干脆就不理我。于是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老人下葬时,我嚎啕大 哭,哭得比谁都要伤心。 ⑪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显得十分古 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根竹竿上,面向耀眼的天空,去的地方则是土地。人们 把他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盖上了泥土。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 土一样。 ⑫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 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 1992 年 3 月 12 日 (有删节) 10.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1. 第十一段以“我”孩童的视角呈现第一次看到葬礼时的场景,有何好处? 12. 文章三次写到死亡,请探究其作用。 13. 文中将土地比作祖父,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借土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10. ①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时的景象,渲染回忆中南方农村的安宁氛围;② 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炊烟“出发”,赋予乡村事物生命和情感;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写出我独特而细腻 的主观感受,表现我对农村和土地的眷恋;④选取典型的景和物,描绘出南方农村的独特韵味。 11. ①八岁的“我”似懂非懂,充满好奇,能更具体地呈现葬礼的细节,增强文字的表现力;②儿童的眼光 纯真、客观,如写到“劣质颜料”“没有棺材”等,使文本的叙述真实而冷峻;③通过书写儿童独特的感 受和联想,写出了死亡的自然和土地的包容。 12. ①死亡的凄凉与开篇着力刻画的南方农村的安宁之感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张力。②以三次不同生命阶 段、不同原因的死亡串联起“我”童年生活中的三个断面,使文章叙述脉络清晰。③通过对三次死亡的描 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本质、土地的意义作深度思考。 13. 相似之处:①土地和祖父都给人以依靠和支撑,滋养着生长于其上的人或后辈,让人感到踏实。②土 地和祖父都历经沧桑,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全部。③土地和祖父都包容宽厚,默默地接纳悲欢离合、生老病 死。 感悟:①土地见证了人世的真相:生命既有天真、温情的一面,又有残酷、暴力、冷漠的一面。②万物生 死盛衰自有其规律,应正确认识,并像土地一样坦然接纳。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语句可以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意象、语言、句式等角度入手。本题中,“过去的炊烟,从 农舍的屋顶出发”一句中“出发”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炊烟具有人的生命和情感,生动形象。 “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那时候它不再空旷,弥漫开来的雾气不知为何让人十分温暖”“喜欢听 黄昏收工时农民的吆喝”“来自蔬菜地的淡淡的粪味,这南方农村潮湿的气息,对我来说就是土地的清 香”,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多角度描写乡村黄昏时的景象,渲染安宁氛围。 选取“炊烟”“田野”“水牛”等农村典型的景和物,描绘出南方农村的独特韵味。 “缓慢地汇入到傍晚宁静的霞光里”“田野在细雨中的影像最为感人”等场景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 具有诗化风格,写出我独特而细腻的主观感受。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这次葬礼是八岁的“我”在一次冒险的远足时看到的,“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葬礼”“那个死去 的老人的脸上被一种劣质的颜料涂抹后,显得十分古怪”“他没有躺在棺材里,而是被一根绳子固定在两 根竹竿上,面向耀眼的天空”,以八岁的“我”的视角去写,突出我的好奇,更具体地呈现葬礼的细节。 从“劣质颜料”“没有棺材”等可知,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就像我有一次偷了父亲的放大镜,挖个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一样”,通过书写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联想,写 出了死亡的自然和土地的包容。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三次写到死亡分别是:爱吹牛的孩子、弄堂里一个叫刘继生的大孩子、老人。多次写到死亡,渲染了凄凉 的氛围;前文“这就是土地给予我一个孩子的最初的礼物。它向我敞开胸膛,让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 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突出南方农村的安宁之感,二者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张力。 上学时“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当时弄堂里为首的一个大孩子叫刘 继生……他十八岁那年得黄疸肝炎死去了”,八岁时看到葬礼上 “那个死去的老人……”, 三个不同时 间段的场景贯穿“我”的童年生活,使文章叙述脉络清晰。 爱吹牛的孩子死后,“他的家人也不是十分悲伤”“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 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通过对三次死亡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的 本质、土地的意义的思考。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相似之处: “我觉得土地是一个充实的令人感激的形象,比如是一个祖父,是我们的老爷子”,我感激土地因为它“让 我在上面游荡时感到踏实,感到它时刻都在支撑着我”,就像祖父给后辈的依靠。 根据“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懂得真正的沉默,任何惊喜和忧伤都不会打动他。他知道一切,可是他什么都 不说”可知,土地和祖父都历经沧桑,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根据“看着日出和日落,看着四季的转换,看着我们的出生和死去。我们之间的相爱和勾心斗角,对他来 说都是一回事”可知,土地和祖父都包容宽厚,默默地接纳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感悟: 童年时,我和同伴们在土地上“干了很多神秘的已经让我想不起来的坏事,偶尔也做过一些好事”,过着 自由快乐的生活;“那个爱吹牛的孩子很早就死去了,是被他父亲一拳打死的”“他的家人也不是十分悲 伤”“被潦草地埋在一个池塘旁”,后来他的坟被土地完全吸收了。可见,土地见证了人世既有真情又冷 漠的真相。 最后“土地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东西,在那个夏日里,这个老人生前无论是作恶多端,还是广行善事,土 地都是同样沉默地迎接了他”,告诉我们,应该像土地一样,坦然接纳万物的生死盛衰。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皇甫百泉①《三州集》序 【明】王世贞 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 上者,不以责其吏②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③、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 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 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 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④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 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 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 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 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 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 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 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 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 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 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 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 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 【注】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 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风人: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为诗人; 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责.其吏能 责:要求。 B. 固具在其探幽造.微 造:虚构。 C. 其外既有所縻.于职 縻:束缚。 D. 先生绮岁..通朝籍 绮岁:年少时。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 不知老之.将至 C. 而.不为意于其境 而.母立于兹 D. 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 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 B. 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 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 C. 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 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 D. 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 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风 日 之 骀 荡 则 辱 之 而 为 僭 凄 以 至 物 候 之 稍 偏 民 俗 之 稍 异 则 辱之 而 为 瘴 为 疠 为 魑 魅 魍 魉 若 不 可 一 朝 居 者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 (2)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 【答案】14. B 15. B 16. C 17.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 一朝居者 18. (1)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 的了。 (2)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 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本句意为:固然全都在他们探寻造访幽微之处。“造”,与“探”处于并列位置,均为“造访”“探访” 之意。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B.助词,主谓间,取独。 C.连词,表转折,却/代词,通“尔”,“你的”。 D.连词,相当于“和”/介词,跟。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赏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错误,原文“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可见, 并非“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而是“吾郡以诗名天下”,作者对明代诗坛是不满意的,如“夫明之 诗……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他认为明代这 样让天下间再无诗人。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 俗稍微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一句,断句方法与前文“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一样,“则”字 是承接连词,一般放于下句开头,在其前断开; “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都是有取独助词“之”的句子,这样的主谓句之后单独断开; “瘴”“疠”“魑魅魍魉”都是“为”的宾语,应分别在其后断开;但“为瘴为疠”可构成四字短语,在 结构上来说可归为一组,故这四个字中间可不必断开。 最终断为:风日之验荡/则辱之而为憯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 不可一朝居者。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 (1)诚:确实。拟:比。于:在。修:指美好。 (2)当事者:掌管政务的人。知:了解。其:他们。所以:用来……的方法。雅:平素。胜:超过。 参考译文: 在从前唐宋时,朝中士大夫因获罪而被流放的,往往屈居到荒僻遥远的郡县,以正官以外的官职处置。 他们的俸禄虽然有,但仅仅只能供给妻子儿女使用。在他们之上的人,不会要求他们有被使用的才能。在 他们之下的人,又不认为他们能够使唤自己。因此很少有财政方面的法律条例、公文簿书定时会集之类的 烦恼。他们闲暇的日子,就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去写好诗。虽然他们的诗很工稳,然而不过是以此抒发自 己羁旅孤独、百无聊赖、怀才不遇等不平的思想罢了。如果山川奇险秀丽,他们就辱称这些山川是险恶之 地;如果此地风和日丽,使人舒畅,他们就辱称其为凄凉伤感。以至于物候稍微偏移一点时节,民俗稍微 不同,就辱称这些为瘴气疠气,有魑魅魍魉,简直一天也不能居住。比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诗文,固 然详细在他们探访幽微之处,写尽他们的形态变化,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 然而关键是他们这些诗文,有超出叹息老病穷困、忧愁谗言、恐惧讥讽之外的吗?有能够像诗人所说可以 兴、可以群且怨的吗? 明朝就不这样。士大夫因获罪被贬谪的,仅仅只是降低他们的官阶品级,而不限于流放地的远近。作 为他们的上级,稍稍以礼有待而不荒废他们的公务;作为他们的下级,就按照资历或劳绩升迁的官员来对 待他们,而忘记了他们的罪责。他们在外既然羁縻于职务,在内又没有什么念头在心中无法排遣,故而这 些人擅长处理事务而言辞拙讷,是很适宜的。明代诗歌(的工巧),确实不足以和唐诗的工巧相比;但是在 臣子的节操方面,(明代)也是很好的了。而我却依然对他们都不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让诗人改变 了自己的道义,而明代是让天下再也没有诗人。 我们郡县凭借诗歌名满天下,到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 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皇甫子循先生少年就入了官籍,多次侍奉公卿,公卿都折节 而对他礼遇。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与他人多有矛盾。因此从虞部郎开 始贬谪辅佐黄州,逐年升迁为南司勋部郎,就又贬谪去辅佐开州,遇赦酌情调迁婺州,最后贬谪到滇宪而 罢官。 黄州,是以前楚国富饶的郡县,又毗邻天子的汤沐邑;开州,属于魏国,是三辅之地;婺州,属于越 国,越国又是天下首屈一指的繁盛郡县。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 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 就厌恶轻视他的为官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当时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 自然不必说。然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志向稍微动摇,就一定会引咎以疏通狭隘;他的气息稍有阻碍,一定 多方晓喻以恢宏他的风尚。那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然获得其意境来接近自己的情意,而不刻意在某种 意境上抒发自己的情意。大概先生诗歌的好,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 的诗词。我不知道他之后优秀超过众多诗人,比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略领略了 一些。先生从江左得到材料,从大历得到品格,他做虞部,有《虞部集》;做司勋,有《司勋集》;中年依 附和尚在寺庙居住,有《禅栖集》;治理滇地,有《南中集》;回来后,有《还山集》;他被任用和因获罪而 治理三州的缘故,在他的自序中已经很详尽了,这里不再赘述。 (二)(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雨中花慢·送彭文思使君① 【宋】黄庭坚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待新年欢计,断送②春色。桃李成阴,甘棠③少讼,又移旌戟④念 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⑤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归来未,先沾离袖,管弦催滴。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 会须醉倒,玉山⑥扶起,更倾春碧⑦。 【注】①彭文思使君:曾任州郡长官,即将调任他处,与作者交游甚好。②断送:度过时光。③甘棠:语 出《诗经》,用以称颂美政。④移旌戟:指官员调任。⑤西州:彭赴任之地,具体不详。⑥玉山:形容人醉 后的姿态。⑦春碧:美酒。 19. 上阕写彭使君在任期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了良好声誉。 20. 本词如何表达对彭使君的不舍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9. 门生众多、政通人和。 20. ①写彭使君政绩优秀和人望颇高,间接表达对他的留恋;②通过想象使君离开后,我们谈兴大减,表明 彼此感情深厚;③对面落笔,写使君赴任后无人品茗对棋、因思念而流泪的场景,表达不舍之情;④“乐 事”“良辰”两句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愁,接着想象以酩酊大醉来消解离别之网苦。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上阙诗句“桃李成阴,甘棠少讼”中“桃李”是学生的代称,是来形容学生的。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 遍布各地。由此可知,彭使君在任期间门生众多;诗句“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描写了政 治清明,百姓欢乐,表现了彭使君在任期间政通人和。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和“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写彭使君在任期间门生众多、政 通人和一方,赢得了良好声誉。写了彭使君政绩优秀和人望颇高,间接表达对他的留恋; 诗句“又移旌戟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写了使君调任后想象画楼朱阁中,朋友宴会,谈笑风 生的人少了。通过想象使君离开后,我们谈兴大减,表明彼此感情深厚; 诗句“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写了使君赴任的西州,即使有歌舞,但是却没有和他一起品 茗对棋的人。对面落笔,写使君赴任后无人品茗对棋、因思念而流泪的场景,表达不舍之情; 诗句“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中“乐事”“良辰”两句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愁;诗句“会须醉倒, 玉山扶起,更倾春碧”写了醉倒后,被人扶起,继续喝酒。想象以酩酊大醉来消解离别之网苦。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 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篇》) 21. 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22. 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1. 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 公曰“告夫三子!”/君曰“告夫三子”者 22. ①材料二中,孔子提到“邦无道”时应言辞谦逊谨慎,与材料一中“知其不可”仍“不敢不告”似有矛 盾。②但孔子认为,“邦无道”时,虽应言辞谦虚,但仍要行为正直,这与材料一中孔子对“礼”的坚持 和捍卫是共通的,都强调对原则的坚守。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中“陈成子弑简公”“陈恒弑其君”是第一件事。陈恒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这是犯上,弒君,严 重的犯罪。这个是天地不能容,人神共怒的,完全毁坏了礼法。 孔子劝谏鲁国国君鲁哀公,请求他出兵讨伐齐国的乱贼,诛杀陈恒,维护礼法。但是鲁哀公作为国君自己 不肯做主,却让孔子“告夫三子者”,可见当时礼崩乐坏。“三子”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的朝 政,甚至军队,都掌握在这三家手里,公室微弱。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似有的矛盾所在,然后分析两则材料强调的观点本质是相同的。材料二孔子说“邦 无道,危行言孙”,即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 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明知自己去报告不会有结果,但仍去报告鲁国国君和三个执掌实权的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言语上没有小心谨慎。这两句话之间看起来是矛盾的。 材料一所说“邦无道,危行言孙”,除了说言语应谦逊谨慎,行为也要正直。在材料二中,孔子认为自己 既然身为大夫,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所以“不敢不告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正是“危 行”的具体表现,这也体现了他对周礼的执着。从这一点上说,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其实质是相同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 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 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 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材料二: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由人乎哉?(《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3)________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案】 (1). 天下归仁焉 (2). 为仁由己 (3). 举世皆浊我独清 (4). 众人皆醉我独醒 (5). 明星荧荧 (6). 梳晓鬟也 (7). 竟无语凝噎 (8). 暮霭沉沉楚天阔 (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0).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焉、浊、荧、鬟、噎、霭、摧。 四、作文(60 分)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那次市中学生足球赛夺冠,三个球全是我进的,那叫一个爽。”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我来说就是最开心的了。” “整个假期我都在准备论文,终于在年初八深夜写完了,那一刻我真想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快乐。” “夜深人静,一遍遍听古琴曲《醉渔唱晚》,我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 …… 校刊主编李同学听后,想到了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其意为“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 趋于顶峰的满足与完美体验”。她决定在校刊开辟“我看高峰体验”的专栏,向全校同学征稿。 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 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我看高峰体验 人每一种需求的满足都会对应一种快乐的体验,需求的层次不同,得到的快感也不同。 生活中,人们可能把高峰体验当作一种时尚的标签,一些人把事业的成功、物欲的满足等同于“高峰 体验”,也有的人朴素的把登山,竞技运动中的快乐称为“高峰体验”。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更加纯粹地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更能够与世界、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和。例如, 创造者与他的产品合二而一;母亲与她的孩子合为一体;艺术观赏者化为音乐、绘画、舞蹈,而音乐、舞 蹈、绘画,也就变成了他;这就是说,对于自我同一性、自然流露、或者自我的最完满的获得,本身就是 对于自我的超越、突破和超出。此时,个体达到一种相对忘我的境界。"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通常感到正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在最佳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感 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加有风度。他处于自身的最佳状态, 一种如矢在弦、跃跃欲试的状态,一种最高的竞技状态。他不再浪费力量自己与自己搏斗,不再压抑自己,……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有部分能量用于行动,部分用于抑制这些能量的发挥,而现在不再有浪费,全部能 量都用于行动。此时,他犹如一条一泻千里直奔大海的河流。" 当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他的充分发挥功能还体现出一个很微妙的特点,这就是行动的轻松自如。 往日刻不容缓、疲于奔命的苦差重负,现在做起来不再有老牛破车、苦苦挣扎之感,而是轻车熟路、势如 破竹。优美的感情和优雅的风度现在浑然一体,伴随着充分发挥功能的得心应手,此时事事如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更加感到自身就是自 己行动和感知的中心。他更加真切地感到自己就是第一推动者,自己决定着自己的一切,而不再是被引动 的、被决定的、被支配的、无能为力的、暮气沉沉的、只能够守株待兔的弱者。他感到自己就是自身的主 宰,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充分体会到自己的自由意志,他既感到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又感到信 心百倍、无坚不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材料中说“三个球全是我进的,那叫一个爽”,体现的是 满足感;第二个材料中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对我来说就是最开心的了”,也体 现了满足感;第三个材料讲的是在年初八深夜写完了论文,那一刻我真想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快乐,体现的 是一种快乐;第四个材料讲“夜深人静,一遍遍听古琴曲《醉渔唱晚》,我忘记了自己,也忘记了世界”, 体现的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一种满足感。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 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 验。在高峰体验时,人会产生一种存在认知,这与一般的认知不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 我肯定的时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无我的状态。 审任务,校刊主编李同学听后,想到了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其意为“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 暂的、趋于顶峰的满足与完美体验”。她决定在校刊开辟“我看高峰体验”的专栏,向全校同学征稿。写 一篇论述类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立意: (1)超越自我的满足; (2)一种忘我的境界; (3)豁达的胸襟。 素材: (1)美国的登月者米歇尔,在阿波罗登月仓中,从宇宙中遥望美丽的地球而获得高峰体验,刹那间他知道 了宇宙自有它的意义及方向,在那有形的造化之后有一种层次,人类的追求必须提升到全球的资源共享, 世界才会是可持续的,米歇尔重返地球后,放弃了太空生涯,投身于环境与生态的运动。 (2)当他们兴致勃勃地爬山的时候,我就坐在山脚下一片树林中等待。我放松自己,躺在草地上,初秋的 阳光从林间叶缝里洒下来,我长久的凝视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突然我有了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身体变得 很轻,像浮在空气中,内心深处有一种涌动,我开始分不清它是一种喜悦还是一种痛苦,但后来,我有了 一种很强的满足感,内心似乎听到一种召唤,有了一种使命感,生命的意义一下变得清晰可见,疲惫和烦 恼一刹间蒸发了,我又变得生气勃勃。在以后的生活与事业中,我充满了灵性,直觉和献身精神。 (3)华东师大心理博士朱建军说:“我在做自我分析中也曾有过高峰体验,那种体验到来的时候,原本像 毛玻璃一样的自我意识,突然变得清晰透明,我的感官功能变得非常敏锐,我似乎可以看见很远,听到很 细微的声音,有一种东西进入了我的意识,那是一种博爱、豁达、乐于自我牺牲的高尚感觉,从此我的个 性变得宽容。”我对大家说我的高峰体验发生在野外,当我独自对星空的凝视的时候,"刚开始,我对宇宙 的博大、深邃和神秘有一种不详的恐惧感,我不知道我在怕什么,内心有些颤抖,但我坚持着。突然,我 有点感觉不到自己,现实的藩篱融解了,宇空似乎触手可及,接下来是一种久久的平和、静宓、愉悦的感 觉淹没了我。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