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名校联盟3月新高考研究卷语文试题(五)(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浙江省名校联盟3月新高考研究卷语文试题(五)(解析版含作文导写及范文)

ID:691849

大小:158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5-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名校联盟★《新高考研究卷》《浙江省新高考研究卷》语文(五)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平山绿道,蜿.(wān)蜒匍匐在临平山北侧山腰,依托山的天然禀赋,勾画出绿树成荫、妙趣横生的 生态廊道,为城市增添了风光旖.(qí)旎的景观门户,扮靓了都市生活圈。 B. 我不再蜷.(quán)居于书房一隅.(yú),用文字排解乡愁,而是开始活力四射、呼朋引伴去探访深圳之美, 林林总总,让我读到这座城市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厚的历史渊源。 C. 四季变换,城中美景更迭:春花谢了,夏荷开了,夏荷未败,秋菊就已悄.(qiāo)无声息地绽开了笑靥. (yè)——与那些凝聚历史光辉、彰显文明色彩的文化景观交相辉映。 D. 田畴阡陌,植被丰茂,万物葱茏,清雅醇和的诗意,穿越旷世时空,流泄在偌大的呼伦贝尔草原。晨雨 过后,草木葳蕤,畦畦.(qí)田园中的黑土地越发黏实黢.(qū)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风光旖旎”的“旖”应读“yǐ”; C.“悄无声息”的“悄”应读“qiǎo”; D.“流泄”的“泄”应改为“泻”。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所谓的“官宣”,其实并不靠谱。【甲】现在都说要追求真相,其实互联网诞 生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网民其实并不真的在乎真相,在乎的是情绪,是自己的立场、观 点和意见。一方面孜孜以求....地追索真相,一方面又罔顾真相自说自话。真相似乎已经不重要了,价值观更 重要,有时候就是价值观在说话,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偏激的言论。 【乙】所以,流言有事实的部分,还有意见的部分,哪个更重要?现在,我看是意见的部分。而且这 个意见不是基于..证据,而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按照自身需要去选择性地传播和阐述。【丙】从社会心理 学角度来分析,还有个群体压力的问题,有时甚至知道这个是错的,但又迫于群体压力,噤若寒蝉、唯唯 诺诺。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催生 B. 孜孜以求 C. 基于 D. 噤若寒蝉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催生:催产,比喻事物受催促而加速产生。语境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官宣”的发展,使用正 确。 B.孜孜以求:使用错误,“求”与下文的“追索”语意重复了。应改为“孜孜不倦”。孜孜以求:不知疲 倦地探求。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C.基于:根据,在……基础上。根据后文的“而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可知前文“而且这个意见不是 基于证据”中的“基于”使用正确。 D.噤若寒蝉:如同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根据语境“迫于群体压 力”“唯唯诺诺”,可知是因为害怕而有所顾虑不敢说话,使用正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最后的顿号应为逗号,因为最后的“噤若寒蝉”和“唯唯诺诺”其实是两个句子的并列,故不能用顿号。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将全面、科学地揭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以考古学成就实证中华 文明发展历程,凝聚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 B. 下了班开网约车、当代驾,业余时间开网店、当主播,见缝插针创作文案、做视觉设计……随着就业市 场的变化,令兼职就业、副业创业正悄然被更多人接受。 C.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文化消费渠道的畅通,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成就了数字艺 术、数字展演等文化新业态,也提升了文化生产效能。 D. 时下,不少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潮流,根本是因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创作 者对传统文化各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令兼职就业、副业创业正悄然被更多人接受”主语残缺,应删除“随着”或 “令”; C.“不仅成就了数字艺术、数字展演等文化新业态,也提升了文化生产效能”前后分句语序不当,依据逻 辑顺序,应是“不仅提升了文化生产效能,也成就了数字艺术、数字展演等文化新业态”,故将“不仅” 和“也”后面的内容对调。 D.“根本是因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各具匠心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所致”中“根本是因为……所致”句式杂糅,“是因为……”和“是……所致”两套句式杂糅 在一起了。 故选 A。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时直至生命终结,___________,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等的 周期性变化,人们将体内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 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指令,以 24 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到了上世纪中叶,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体存在周 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这一词。那么,___________?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 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 内;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视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___________。 【答案】 (1). 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 (2).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 (3). 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时直至生命终结”可推断,此处的句式为“体内都有……”;根据 由下文“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等的周期性变化,人们将体内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 可推断,人体内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故可填写“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所填写的句子问句,而下文“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 各不相同”正回答了这一问题,可以根据所答的内容推导问题,故可填写“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之 类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因此”可知,此处是对上文“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视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 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的总结,故可填写“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之类的句子。 6.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得照抄漫画中的原文,不超过 6 个字。 (2)揭示漫画的寓意并简要点评其创意。 【答案】(1)伯乐扫“码” (2)寓意揭示:①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处境,②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 扫码的问题,给数字弱势群体以更多的方便与帮助。 创意点评:①妙用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伯乐相马水平高超,而面对二维码只能望“码”兴叹; ②“马”“码”谐音,使寓意含蓄,引人深思。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化的能力。 第一问要求给漫画拟一个标题,标题拟定要围绕画面或者寓意,能够传递漫画的主题,直接揭示或者暗示 漫画的寓意。漫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伯乐,主要事物是挂号二维码,在结合他说的话“对这‘码’一点也不 懂”,可知是扫码时遇到了问题,所以可拟标题为“伯乐扫‘码’”。 第二问要求揭示漫画的寓意并简要点评其创意。寓意要结合伯乐的话来分析,“我伯乐年事已高,对这 ‘码’一点也不懂”,这里突出了伯乐年纪大,而“码”指的是二维码,也是现在年轻人生活中便捷生活 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就有点陌生了。所以可从反映老年人身处智能手机扫码时代的尴尬 处境,数字时代给弱势群体带来不便,呼吁医院切实解决老年人看病挂号要扫码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即可。 点评其创意主要可从巧用古代伯乐相马的故事,用“马”和“码”的谐音,来展现现代社会中的老年人不 会扫码的问题,使寓意含蓄,引人深思。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站在历史交汇点和发展新起点,充分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 相协调,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和重要组成,是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乡土文化 的现代价值,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近性,在持续发生的文 化传承和经验中不断叠加、累积,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 助乡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牢固的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认同固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促进文化认同的生 动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 族复兴的力量。 乡土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有机统一,是符合 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比如清纯、静谧的乡村美景,独具魅力的民俗民风,以及乡村农舍、古 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鲜活的乡土生活、 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可以使人们得到“真”的享受、 “善”的启迪、“美”的震撼,并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通往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善于继 承和弘扬乡土文化之精华。 (摘编自中国乡土文化网《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文化地标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铭刻着一个村庄的迁徙历史, 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乡土文化地标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 水。另一类则是作为人文遗产类的乡土文化地标,包括显于乡村或隐于山林的宫观寺庙、亭台楼阔、浮雕 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这些乡土文化地标,凝聚着心血,抟合着智慧,寄寓着精神。作为我们记 忆深处标识化、表征化的家乡形象,它们和那些以勒石、铸钢、树牌等形式记录的先祖题刻、名人碑文、 古韵匾联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少时之回忆的一个个锈迹斑斑的符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危机。 缺乏保护主体和保护动力是乡土文化地标面临消亡危机的重要原因。除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地标 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保护外,大多数位于农村的文化地标,不管是私人所有,还是乡村集体所有,都没有 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对很多文化地标的保护也就成为“非紧 急的事项”。保护好文化地标,才能守住乡村文脉,守住乡愁。 (摘编自苟德培《保护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有删改) 材料三: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推进,人们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向度发展”的倾向,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与人心之间的疏离。虽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这些不良倾向和问题的存在具 有合理性,但它偏离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作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意蕴的乡土文化,在乡土社 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它既可以继续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基因, 使之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可以引导人们树立进步的人文精神追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产力, 从而赋予了乡土文化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乡土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乡土文化经济 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古北水镇、乌镇等不少兼 顾历史印记传承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小镇拔节而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 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借助乡土文化的东风,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普及,村 民脱贫致富也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王耀鸿《挖掘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或“乡土文化地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化在乡村中所酿生的共性文化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和重要组成。 B. 乡土文化一般表现为乡村美景、民俗民风以及多村农舍、古建遗筑、雕塑等民间艺术,这些都能直观地 反映乡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 C. 乡土文化地标由自然类与人文遗产类组成,前者如自然存在的树石山水,后者如宫观寺庙、亭台楼阔、 浮雕石刻、家族宗祠、名人墓穴等。 D. 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乡土文化可以与资本和市场相结合,逐渐解放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 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化有助于使“我”变成为“我们”,意味着乡土文化凝结着乡土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精神寄托, 有助于增强乡土社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认同。 B. 乡土文化是符合人性优美的形态实体和精神体验,反映了人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其美学价值体现在鲜明 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方面。 C. 乡土文化地标往往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的乡愁记忆,但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这种地标损毁、破坏殆 尽,因此,保持乡土文化地标刻不容缓。 D. 乡土文化因为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不可或缺,所以它既可延续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优秀文化 基因,也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精神的指引。 9. 根据材料,再概括 4 条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 ①将更多的乡土文化地标列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答案】7. C 8. B 9. ②建立和健全乡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③加大对基层乡土文化保护的财力投入。 ④将乡土文化与资本、市场结合,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化。 ⑤积极推进特色乡村旅游业。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自然存在的树石山水”有误,语意扩大。依据文本“自然存在的承载家族记忆与典型精神的树石山水” 得知,树石山水只限于“承载家族记忆和典型精神”的范围,而非自然界所有树石山水。另外,“名人碑 文、古韵匾联”不属于乡土文化地标。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意味着……社会的文化认同”有误。表述不全面。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得知,它不仅仅是“文化认同”, 更有“政治认同”。 C.“这种地标损毁、破坏殆尽”有误。肆意夸大。依据材料二,应为“正面临着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的 危机”。 D.“因为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不可或缺”有误。因果倒置。“因为……所以”应为“之所以…… 是因为”。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意味从所有材料中筛选锁定答题区域。“再概括 4 条”,说明该题给出了示范句, 由此其他答案可锁定在材料二的最后一段,进行提炼。题目中“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特别强 调的对象是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除了“乡土文化的地标”保护措施外,为此还需从材料三中找有关“乡 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依据。 ②依据“都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应该承担保护的义务”可概括为建立和健全乡土文化保护的法律法 规。 ③依据“再加上基层财力有限”可概括为加大对基层乡土文化保护的财力投入。 ④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乡土文化通过与资本、与市场的结合”,“村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 以普及”可概括为将乡土文化与资本、市场结合,继而发展乡土文化产业化。 ⑤依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农产品、工艺品摇身一变成为了特色纪念品。”可得出积极推 进特色乡村旅游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节选) 巴金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服了药,病反而 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可如今却由陈 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 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 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 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 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 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 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 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 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 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 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 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 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扶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 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 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 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 “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 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 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 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 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 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 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 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1933 年 5 月 (有删改) 注:本文涉及人物及关系 祖父:高老太爷 陈姨太:高老太爷小妾 克文、克明、克安、克定:高老太爷四子 觉新、觉民、觉慧:克文的三个儿子 10. 结合小说情节,概括觉慧的主要性格特征。 11. 根据小说内容和创作时代,探究“家”的丰富意蕴。 12. 根据文中的画线部分,评析巴金的写人艺术。 13. 《家》的作者巴金曾说:“封建大家庭是必然要崩溃的。”请你从高家三代人角度概括说明这种必然 性。 【答案】10. ①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从他不满封建大家庭的一切现状可知;②大胆无畏,勇敢斗争,从他 骂陈姨太、批评仨父辈、骂哥哥觉新中可知;③有主见,不盲从,从他不拜菩萨、不准人进入他房间“捉 鬼”中可知;④活得真实,不虚伪,不做作,从他敢说敢当敢发怒的一系列言行中可知。 11. ①小说中的“家”实指“高家”这个大家庭;②“家”象征了封建大家族制;③“家”象征了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封建世俗对人性的束缚;④“家”象征了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的旧中国社会;⑤“家”暗示了 进步青年必将冲破“封建之家”,追求“新家”——新世界与新生活。 12. 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画线文段设置了两组矛盾冲突——觉慧和觉新,觉慧和大家庭中的 一群迷信长辈,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主要人物觉慧的形象;(手法如答“对比或衬托亦可酌情给分”) ②善于综合运用精准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把人写得栩栩如生;③擅长细节点染,逼 真、细腻、生动的展现人物个性;④善于从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展开描写,画线文段正是从觉慧的视角,描 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给人以真实之感。 13. ①祖辈高老太爷病入膏肓,“家”被迷信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②父辈克明、 克安、克定三兄弟无所事事,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这样的“家”注定要崩溃;③孙辈中,觉新懦弱 怕事,有知识却屈从于封建迷信;而觉慧,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终将冲破“家”的 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④高家三代人各怀心思,貌合神离,这样的封建大家庭最终一定会崩溃。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脉络、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章情节: 开端:家人高老太爷治病,经过药物治疗不见好转,于是开始迷信治疗,觉慧很反感。发展:开始对“道 士做法”,觉慧反对;后来发展到“捉鬼”,觉慧反对。高潮:后来众人到觉慧房间“捉鬼”,觉慧反抗。 结局:觉慧反抗成功。 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觉慧是这个大家庭的叛逆者,对这个家庭的所作所为极其反感。 当陈姨太为高老太爷拜菩萨时,“‘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当克明、克安、克定三 弟兄的祭天时,“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当众人要到觉慧房间“捉鬼”时,觉慧不让进, 他的哥哥觉新阻止觉慧,而觉慧“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不管是陈姨太,还是他的三位叔叔, 甚至他的哥哥,觉慧都没有给他们留情面,从中可知觉慧的大胆,斗争的彻底。 作为有知识的新青年,觉慧坚持不让众人到自己的房间“捉鬼”,说明觉慧做事有主见,敢于坚持的性格 特征。 依据情节,当觉慧觉得众人做法没有道理时,敢于直面说出,毫不掩饰,从中可以看出觉慧的不虚伪、不 做作、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生理解标题内涵、探究作者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首先,考生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巴金的《家》写作于一九三一年。它描写的是“五四”后期,一个正 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故事。“五四”风暴吹醒了高家的年轻一代,以觉慧、觉民为代 表,由于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对高家的生活秩序产生不满和反感,他们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 自由。小说以高家的“少爷”觉慧在“五四”浪潮的激荡下,始而参加社会活动,终于离开家庭出走作为 故事的中心线索,层层深入地揭开封建家庭腐朽的内幕。 然后,梳理文章的内容: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当他病重时,作为妾的陈姨太、作为儿子的克明、 克安、克定、作为大孙子的觉新,他们没有一个以真正看病为主,而是采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给高老太爷 治病,其结局可想而知。当高老太爷病重时,家中各个人物的滑稽表现,也就意味着这个家的日趋衰亡。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题目《家》指的是生活中的高家;当陈姨太主张以封建迷信的办法给高老太爷治病时, 全家上下几乎全部响应,体现了这是一个封建大家族制;作为有知识的觉新也加入了这个“治疗大军”, 体现了这个“家”以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世俗束缚着“家”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作为拥有新思想 的新青年觉慧,处处感到这个“家”的腐朽没落,在挣脱“家”的束缚中获得新生,在此,这个“家”还 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暗示了进步青年必将冲破“封建之家”,追求“新家”——新世界与新生活。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段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评价能力。 文中画线部分是在众人要到觉慧房中“捉鬼”,觉慧不开门时,觉新说“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 这样的情境下发生的。据此可知,作者描写人物是觉慧与众人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 “觉慧痛苦地想着”“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 人的脸上扫”“好,我给你们开罢”,画线语段中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 画人物形象; “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 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细读画线语段,作者刻画人物之所 以栩栩如生,主要与作者运用的细节描写分不开,通过细节的点染,让读者对人物感觉生动逼真; “觉慧痛苦地想着”“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该段作者不是 以一个局外人来叙述场景,而是以觉慧的视角,把众多人物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以文中人物的视 角来刻画人物形象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也足见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手法之高超。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首先分析第一代人高老太爷,结合“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 苦”“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 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可见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 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亡。 接着分析第二代人,结合“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 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 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可见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 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 最后分析第三代人,结合“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 能屈服,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 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 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的嘴 巴!’”可见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 终将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制度。 综合以上分析,高家三代人各怀心思,貌合神离,这样的封建大家庭最终一定会崩溃。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庐陵所居竹室记 (唐)房千里 凡天地之气,煦姁乎春,曦彤①乎夏,凄乎秋,而冽乎冬。楚之南当冬而且曦,燕之北当夏而且冽,是 皆不得气之.中正。 人之百骸,上阳而下阴。阳戒于焮,故膏育欲寒;阴戒于溺,故肾胁欲燠.。人之外好,欲轩冕文彩以 为荣,似若动且阳焉;人之内好,欲寡虑恬默以为泰.,似若静且阴焉。其门外欲肥马大车以为热者;其内 室欲虚堂广厦以为清者。果反是必为灾,且.妖且病,且乱且穷矣。 天地之气,当夏而冽,当冬而曦,其岁时恶;人之百骸,上阳而不能寒,下阴而不能煦,其神瘵。外 饰文采,不能动且荣而必谦,其心躁;内思恬默,不能静且泰而必泪,其志乱。门外凄凄而寒者,内室彤 彤而热者,其事穷。 予三年夏,待罪于庐陵。其环堵..所栖者,率用竹以结其四周。植者为柱楣,撑者为榱桷,破者为溜, 削者为障,臼者为枢,篾者为缠,络而笼土者为级,横而.格空者为梁。方大暑,火烘爆,溜坼壤,若坠于 炉,若燎于原。舌呀而不能持,支堕而不自运。赫赫焰焰,如列千万炬于室内。视其门,即寂寥虚阒,若 清秋之山焉,若寒浦之波焉。予乃.知向所谓天地之气,人之百骸,与其心形之内外,居室之寒燠。反是果 为灾,且妖且病,且乱且穷也。 今予方穷不能奋,果穷也,其处于是亦宜矣。天地之气,不能易.者也,邹子②有吹律之变;人之死生, 不可制者也,俞扁③有针砭之术。是二者尤不可革且有道而得之今予室之曦,予门之寒予亦姑思其治之之道 将爇其庐而斩其工竹室其能永永以烁。 予书其辞于壁。 (选自《唐文粹》) 【注】①曦彤:火热。②邹子:即邹衍,战国阴阳家,倡五行说,相传燕有山间之地,寒,不生五谷,邹 子吹律而温气,寒地可种而半收。③俞扁:古代俞跗、扁鹊两位名医的并称。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肾胁欲燠. 燠:热。 B. 欲寡虑恬默以为泰. 泰:安宁。 C. 其环堵..所栖者 环堵:四周墙壁,借指陋室。 D. 不能易.者也 易:交换。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皆不得气之.中正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 且.妖且病 犹且.从师而问焉 C. 横而.格空者为梁 穷山之高而.止 D. 予乃.知向所谓天地之气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天地之气春夏秋冬各有规律,若气不正,则有反常现象产生;人的全身,阴阳各有所属,如果 阴阳失调,则会精神困顿。 B.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穿华服而不能引以为荣,其内心就会浮躁;内心想着恬静,如果不能静处,就会 躁动不安,其心志就会错乱。 C. 第五段中作者列举邹子和俞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不可易”,人的生死“不能制”,只有顺 天而为才能让自己淡然面对“穷”境。 D. 作者写自己在庐陵境遇之穷、居室内外冷热失当,骈散相间,多用对比,最后写要寻找竹室修治之道, 寄寓了自己欲改变人生境遇的情怀。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 二 者 尤 不 可 革 且 有 道 而 得 之 今 予 室 之 曦 予 门 之 寒 予 亦 姑 思 其 治 之 之 道将 爇 其 庐 而 斩 其 工 竹 室 其 能 永 永 以 烁。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外好,欲轩冕文彩以为荣,似若动且阳焉。 (2)今予方穷不能奋,果穷也,其处于是亦宜矣。 【答案】14. D 15. A 16. C 17. 是二者尤不可革/且有道而得之/今予室之曦/予门之寒/予亦姑思其治之之道/将爇其庐而斩其工 竹/室其能永永以烁 18. (1)人的外在爱好,想要以坐高车戴高帽穿华服为荣,好像跃跃一试并且充满了阳气。 (2)如今我正处困窘而不能奋发,既然真的困窘,那么我处于这里也是合适的。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不能易者也”的句意,(天地之气)是不能改变的。“易”,改变。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都作结构助词,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B.“且……且”,固定词组,表并列,将会……将会……。/连词,尚且。 C.“而”,连词,表修饰,相当于“着”。/连词,表条件,才。 D.“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却。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不可易’,人的生死‘不能制’,只有顺天而为才能让自己淡然面对‘穷’境” 错。第五段中作者列举邹子和俞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天地之气、人之生死虽不可改变、消除,但是可以 调治、利用,类比引出下文寻求修治居室之道和寻求改变穷困之道。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是二者尤不可革”意为这两种事物(天地之气和人之死生)更是不能消除的。“是二者”作主语,“尤 不可革”作谓语,所以应“是二者尤不可革”后停顿。 “今予室之曦予门之寒”意为我屋内热,我屋门冷。句中“今”作句首状语,其前应停顿,“予室之曦” 和“予门之寒”句式对称,中间可以停顿。 “予亦姑思其治之之道”意为我也姑且想找到自己修治它们的方法。“予”作主语,“思”作谓语,“其 治之之道”作宾语,所以应在该句的前后停顿。 “将爇其庐而斩其工竹”意为(我)打算烧掉自己现居的竹庐并且砍掉竹庐上那些做工精美的竹子。省略 主语“我”,“爇其庐而斩其工竹”中的“而”作连词,连接“爇其庐”“斩其工竹”,“爇其庐而斩其 工竹”一起作句子的谓语,这样就应在“将爇其庐而斩其工竹”的前后停顿。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这两种事物(天地之气和人之死生)更是不能消除的,这一点要掌握了道后才能明 白。如今我屋内热,我屋门冷,我也姑且想找到自己修治它们的方法。我打算烧掉自己现居的竹庐并且砍 掉竹庐上那些做工精美的竹子,那么,我的(新建)竹室大概就能长长久久地闪亮了。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外好”,外在爱好;“以为”,把……作为;“轩冕文彩”,坐高车戴高帽穿华服; “似若”,好像;“且”,并且;“阳”,充满阳气。 第(2)题得分点:“穷”,处境困窘;“果”,真的;“于是”,在这里;“其”,我;“宜”,合适。 参考译文: 所有的天地之气,在春天温暖,在夏天火热,在秋天凄冷,而在冬天凛冽。楚地的南面在冬天时却还 热,燕地的北面在夏天时却还冷,这两地都是没有得到纯正之气。 人的全身,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如果阳气停止了灼烧,那么膏肓就会发冷;如果阴气失去了节 制,那么肾脏就要发热。人的外在爱好,想要以坐高车戴高帽穿华服为荣,好像跃跃一试并且充满了阳气; 人的内在爱好,想要以无忧无虑、恬淡静默为舒坦,好像安安静静并且充满了阴气。那些在门外想要以肥 马大车作为风光热闹的人,那些在室内想要以宽堂高屋作为冷清的人,如果与此相反,则必定产生灾难, 将会不祥将会得病,将会混乱将会困窘了。 根据天地的本性,时处夏天而寒冷,时处冬天而火热,那年份就不好。人的全身,如果上半身充满阳 气而不能冷,下半身充满阴气而不能暖,他的精神就会困苦不堪。外穿华服,如果不能跃跃一试并且引以 为荣,就会愤愤不平,他的内心就会浮躁;内心想着恬淡静默,如果不能静处并且内心安宁,就会躁动不 安,他的心志就会错乱。屋外冷冷清清,而屋内温暖火热,身处其中的人一定会困窘不堪。 唐文宗太和三年的夏天,我在江西庐陵等候治罪。我所栖身的陋室,全都用竹子搭建起它的四周。树 在地上的是竹庐的立柱和前檐,在上面支撑的是屋椽,破开的是屋檐滴水槽,削薄的是屏风,挖空如石臼 的是门轴,竹子劈成的薄条是缠条,做成网格后装上泥土的是台阶,横着架空的是屋梁。那时正值大热天, 天热得像火烤,滴水槽像开裂的土地,住在里面好像掉进了火炉中,好像火烧遍了原野。舌头呀呀作声而 不能自控,四肢躺倒而不能自己活动。热浪像烈火焚烧,像在屋内摆了千万支火把。看那竹门,则是静寂、 冷清、虚旷,好像深秋的山,好像寒江的水波。我这才明白先前所谓的天地之气,人的全身,跟自己的内 心与外形,居室的冷热,如果相反,就真的是灾难,将会不祥将会得病,将会混乱将会困窘。 如今我正处困窘而不能奋发,既然真的困窘,那么我处于这里也是合适的。天地之气,是不能改变的, 但是邹衍有吹律而变的本领;人的生死,是不能控制的,但是俞跗、扁鹊两位名医有用针砭治病救人的本 领。这两种事物(天地之气和人之死生)更是不能消除的,这一点要掌握了道后才能明白。如今我屋内热, 我屋门冷,我也姑且想找到自己修治它们的方法。我打算烧掉自己现居的竹庐并且砍掉竹庐上那些做工精 美的竹子,那么,我的(新建)竹室大概就能长长久久地闪亮了。 我把我的文章写在竹室的墙壁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①问童孩。 衰宗②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③,去剪故园莱④。 【注】①屈曲:详细周到。②衰宗:衰微的宗族,此处自谦,犹言“我们王氏宗族”。③下泽:车名,一 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④莱: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 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19. “共衔杯”写出了诗人和乡人的___________(填写某种情感),“羁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0. 《唐诗选》评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9. ①相见之喜 ②羁留他乡而思念故乡的心情。 20. ①诗歌以“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总领了以下十二问。 ②从问宗族弟侄到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林花,几乎问遍了故乡的方方面面。 ③诗人连续追问而根本不等也不用对方作答,就诗人而言,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急切表达了 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牵挂,就读者而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大大 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句意:皱着眉头与乡人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容一起饮酒。 依据诗句中“破涕”得知,诗人与故乡人相见,喜极而泣。“共衔杯”也就是因相见而高兴,因相聚而 饮酒。为此此处填写“相见之喜”。 ②羁心:“羁”羁旅;“心”心情,情怀。羁旅他乡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构思精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紧扣《唐诗选》的评价“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思考作答。从唐 诗选的评价中,得出作答要点,概括为三层:分别是“连问十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 为此,第一层应回答十二问的内容;第二层连续发问,却并未作答的构思有怎样的效果。第三层构思对诗 人以及读者形象有何作用。 如①诗歌的“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发问,对下文有总领作用,总领了十二问。 ②诗人与乡人共聚,高兴畅饮中连问乡人哪些问题。从“衰宗多弟侄”到“林花那后开”共十二问,分别 问到宗族弟侄,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问林花等,都是有关家乡生活方面和家长里短,琐碎之事。充分 体现了思乡心切的诗人形象。 ③其构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如对家乡弟侄的关心,对家乡的楼台果院,树木百草的 关注,叙述详细,尽显真实,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对家乡眷恋的形象。二是读者阅读体验, 如诗歌语言平白直叙,注重细节刻画,如“柳行”“茅斋”“几处竹”“几株梅”等都是家乡常见的风物, 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 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21. 子贡和子路都从君臣之“___________”的角度否定管仲是个“仁”者,“披发左衽”言外之意是 “________”。 22. 以上三人对管仲的评价,对你评价一个人产生了哪些启示? 【答案】21. ①忠②沦为未开化的蛮夷 22. ①评价一个人不能拘执于一个标准不变,应当有所变通; ②应当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过,又要看到功; ③评价一个人既要重“德”,又要重“才”与“能”; ④评价一个人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把握文本观点的能力。 第一空由“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可知子贡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 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否定管仲是个“仁”者。由“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可知子路认为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 可见子贡和子路都从君臣之“忠”的角度否定管仲是个“仁”者。 第二空“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左开,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装束。孔子的言 外之意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要沦为未开化的蛮夷了。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子贡和子路都从君臣之“忠”的角度否定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却不这么认为,启示我们评价一个人 不能拘执于一个标准不变,应当有所变通; 子贡和子路都只看到管仲对公子纠未尽到“忠”的过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 其赐”,而孔子却看到他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人民至今蒙受他的恩赐,启示我们应当辩证地一分为二地 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过,又要看到功; 子贡和子路认为管仲对公子纠未尽到“忠”,是从德行评价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是从管仲治理国家的才能来评价的,这启 示我们评价一个人既要重“德”,又要重“才”与“能”;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好了国家,也使百 姓受益,启示我们评价一个人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参考译文 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 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论语•宪问》)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四)古诗文默写。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__,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__________。(《论语·为政》)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答案】 (1). 道之以政 (2). 有耻且格 (3). 既见复关 (4). 载笑载言 (5). 究天人之际 (6). 通古今之变 (7). 晓来谁染霜林醉 (8). 总是离人泪 (9). 天生我材必有用 (10). 千金散尽 还复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格”“既”“载”“晓”“染”“材”“还” 四、作文 24.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开讲座,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引起轰动和热议: “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大是 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钻木取火。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 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治水。假如有一座山指在 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 搬开了!——愚公移山。” 中国故事里有中国人的精神基因,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 【答案】范文 自强方能得胜 中华上下五千年,何以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何为精神信仰?吾以为:自强方能得胜。 哈佛大学教授在解读中华民族信仰时提到:西方的火苗是上帝赐予的,面对末日的洪水他们躲进诺亚 方舟,太阳神神圣不可侵犯;而在中国,火苗是钻木而得,洪水亦可被战胜,太阳也该屈服于人类。这无 不说明,从古时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便是:自强方能得胜。 为何中华五千年文明浩如烟海,从不断绝?为何十四年抗战,华夏儿女马革裹尸,前仆后继?何为其 然也?静默思之,一往无前、自强自立之精神信仰使之然也。我们不得不承认,无此精神信仰,便无我泱 泱华夏,神州大地。 看,成都水灾时李冰父子忙碌的身影,最终成就了“天府之国”;听,广袤大地上刘邦起义的呼喊, 最终撕破了秦国暴政的锦缎……在古时那个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尽管生产技术并不发达,尽管 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可那时的人们在灾祸面前也并非无动于衷,他们在反抗,在挣扎,他们心中始终有 一股不灭的信念:自强方能得胜,人定胜天。 历史的画卷延展到今天,古人同天搏斗的身影虽已远去,可中华民族自强得胜的精神信仰不仅没有消 磨,反而愈烧愈烈。时针走到今天,天眼、墨子卫星、港珠澳大桥,风云 5 号……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在 这些方面得到了体现。乡村医生梁益建、最美教师支月英、大国工匠李万年……中华民族的信仰在这些人 身上得到传承。 面对自己,史铁生曾说,上帝先让我坐下,现在让我躺下。拥有一个让人绝望的身躯,可是铁生并没 有心灰意冷,而是明白“纵而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在患病期间完成著作《我与地坛》,解剖自己,更触 动世人。然而反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在市场“混日子”呢?对于新时代 的我们,更要赓续过往,牢记自身使命,继承先辈传统,弘扬好中华民族自强方能得胜的精神信仰。“船 在海上,马在山中。”身为中华儿女,必行中华之事。纵使狂风巨浪,亦有“一苇以航”的勇气。 海子说:“要有最平凡的生活与最朴素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今日之我们亦应有此信 仰,古风流韵,自强方能得胜。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把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了对比,可用异同分析法解读材料。 (火) 西方:上帝赐予的、普罗米修斯偷来的→依靠外力; 中方: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依靠自己、坚韧不拔。 (水) 西方:躲在诺亚方舟→胆怯、懦弱; 中方:大禹战胜了洪水→依靠自己、主动抗争。 (山) 西方:面对山的阻拦选择搬家→懒惰; 中方:愚公移山→主动抗争,不怕输、不服输。 综上所述,在西方,人们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神”,而在中国,人们却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 环境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中国人依靠自己生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苍天,这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 不畏艰险,不为天制,勇于与灾难、自然、环境抗争,中国人凭借双手生活,依靠自己生存、不怕输、更 不会服输的斗争精神,这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信仰,也就是中国故事里中国人的精神基因的体现。 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有:与自然、灾难,环境等不断做斗争;自力更生,不惧命运;战天斗地, 永不屈服;坚持、执着、不妥协;中国人的信仰——自己;等等,围绕这些展开作文即可。 【立意】1.勇于抗争,成就华夏民族精神。 2.对抗灾难,生生不息。 3.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唯我中华。 4.永不服输,猛志常在。 5.坚守华夏信仰,屹立民族之林。 【素材】1.君不见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君不见勾践为灭吴,卧薪尝胆不觉苦;君不见唐太宗为 国为民,虚心纳谏。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永载史册,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 正是因为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这艘大船才能一直在世界之海中遨游。而如今时代已变,但不变的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它就像一坛老酒,经过时间的沉淀,反而愈发醇香。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 如是说。正如哈佛大学神学教授所道,我们的精神信仰,既不是上天赐予也不是凭空产生;我们的精神内 核,既不是逃避摆脱也不是迷信权威;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奋斗,挑战,坚持,既有猛虎的虎啸,又有蔷薇 的芬芳。 3.我们的祖先用钻木取火、坚韧不拔的摩擦,获得火种;面对末日洪水,我们的祖先没有逃避,大禹挺身 而出战胜洪水;面对太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用实际行动,向后世的子孙阐 释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那就是不惧困难,勇于挑战,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4.一则神话故事解读中华民族的信仰,一曲歌谣传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哈佛教授的眼中,火,是中华民 族坚忍不拔的毅力;水,是中华英雄的勇于担当、舍己为人;太阳,是中华英雄对民众福祉的追求与维护。 在我们的眼中更是如此。从远古传说到神话故事再到民间歌谣,都透露着我们的精神信仰,和信仰之下千 古流传的民族精神。 5.相信自己的力量。华为自力更生,坚持自主研发芯片。所以它可以不受外界变化的干扰,面对贸易争端 无所畏惧。那些依赖进口不肯自己拼搏奋斗的企业,一旦被断芯,将难以存活。这就是靠自己与靠他人的 区别!中国精神提倡的就是这种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